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习题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习题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习题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习题 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什么人吗()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元谋人和半坡人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D、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3.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你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制工具

4.我国某地新发现一处文化遗址。发掘资料记载:①有灰烬层②有磨制的石刀、石斧③有骨针④有黑、白陶片⑤建造房屋且形成村落⑥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上述材料证明该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5.距今约6000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米饭

C、粟

D、玉米

6.“曩(音nǎng,以往,从前)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最符合()

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河姆渡、半坡聚落时期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7.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8.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

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有()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③饲养家畜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表述正确的是()

A、半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

B、半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半地穴式结构,河姆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结构

C、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

D、半坡聚落已会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聚落会制造彩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从完整谷粒外形看,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距今约6700——6900年,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这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物。

材料二:在半坡遗址中也发现有谷物的皮壳,是比较耐旱的粟的皮壳。关于粟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与埃及或印度。但许多学者认为后两种说法缺乏考古证据。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会引发原始居民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五蠹》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材料四:“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请回答问题

(1)请分别说出图1和图2的房屋名称。

(2)居住在图1和图2房屋中的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

(3)住在图2房屋中的居民叫什么居民?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最早种植蔬菜的是什么居民?

(5)在材料二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材料三证明了什么?

(6)材料四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A

6.C

7.A

8.A

9.A 10.A

11.(1)说明了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水稻和粟的出现会引发原始居民的生活发生变化表现在:原始居民可以不再以打猎和渔业为生,而可以种植水稻或粟等农作物;生活所需食物可以有稳定来源;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再是游牧为主,而可以定居下来;粮食收获后需要储存,陶器等手工业就可以获得初步发展。

12.(1)图1:半地穴式房屋;图2:干栏式房屋

(2)粟水稻

(3)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4)半坡居民

(5)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6)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习题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什么人吗?()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元谋人和半坡人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D.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2.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你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现象( ) A.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 B.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 C.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 D.彩陶制作精美 3.(2016?盐城)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4.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②都能制作陶器③都种植水稻④都饲养家畜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5.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表述正确的是() A.半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 B.半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半地穴式结构,河姆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结构 C.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 D.半坡聚落会制造彩陶,河姆渡会制造黑陶 二、非选择题 6.虽然有的历史距离我们已有几十万年,但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感受其存在。依据下列图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片解读】

(1)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什么特征? 【你来解说】 (3)假如你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导游,请你从以上图片中任选一个合适的文物或复原图向游客介绍。 (4)假如你是半坡博物馆的负责人,为了改变游客稀少的状况,你会策划哪些表演再现当时半坡人的生活? (5)为了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参观河姆渡、半坡博物馆,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条宣传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xx原始xx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70万前的元谋人和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一百多万年、几十万年的悠悠岁月过去,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时候,我们祖先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场景,大家想象一下: 场景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间一些果实掉在地上。 场景二:一段时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几株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了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埋下几个果实。 场景三:一段时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埋下的果实真的长出来了,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想一想,这三个场景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河姆渡聚落 案例说明 选择课文的第二目“河姆渡聚落”作为案例,主要考虑到学生在已经学习“半坡聚落”所反映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代表型文化——“河姆渡聚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半坡聚落”进行比较,理解原始居民在新石器时代创造出的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为学习下一目“大汶口原始居民”经济发展导致成员之间贫富分化作好知识铺垫。 教学过程 1. 承上一课目的过渡 教师讲述:半坡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现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那么这是否代表了整个中华大地在当时的文明特点呢?(由于中国面积辽阔,南北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呈现出不同特色。)到了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河姆渡遗址,这一考古发现令人兴奋不已。呈现当时河姆渡遗址发掘情景的图片,经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发掘,河姆渡遗址的揭露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发现了四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展现出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被命名河姆渡文化。如果你是当时在现场进行发掘的一名考古学家,通过接下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是否能总结出河姆渡遗址呈现了新石器时代怎样的生产生活特点呢? 学生活动:进入历史情景,思考问题。 设计思路:设置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拉近学生与远古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

根据考古发掘内容对远古历史进行合理分析的逻辑思维方式。 2.案例主体 教师活动一:呈现一张1996年发行的河姆渡遗址的邮票的图片。这张邮票的主题是“稻作农业”,为什么邮票的背景是稻谷,而画面正中是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是干什么用的?它是用什么制作的?它与稻作农业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对比课本中的图片与课件中的邮票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思路:以当今的邮票实物展示介绍远古的历史,引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以课本为蓝本,拓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从文字、图片等多种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对比、联系的方法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课本中与课件中骨耜图片的分析,理解河姆渡的骨质农具的用途与优点。 教师活动二:呈现河姆渡稻谷多幅图片,包括稻谷出土时堆积在一起的情景和显微镜下的稻谷形态。介绍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的规模与稻谷品种,如此规模的稻谷堆积说明了什么?哪些原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优秀教案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房屋遗迹、各种磨制石器、陶器图案、农作物遗迹、饲养家畜遗迹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原始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史前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的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原始居民的成就,感受原始居民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具体特征。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导入】 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种植什么粮食?他们会建造什么样的房屋呢?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说一说】什么是氏族?什么是聚落? 1.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3.氏族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固定的社会群体,过着定居的生活,是同一祖先的后代。 (一)半坡聚落 自主学习,通过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工具的发展这两条线索,从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还

有原始手工业3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半坡聚落遗址。 (1)原始农耕: 让学生运用考古方法自主探究半坡人以粟为主食,引导学生知道南稻北粟的差异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同引起的。 根据半坡氏族使用的磨制石器石刀、石锄、石耜冠、石铲、石斧,得出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2)原始畜牧业: 以证据证明半坡人的原始畜牧业中会饲养狗,学生通过分析知道半坡人养狗主要为了打猎,继而推出半坡人在进行原始农耕的同时也保留的渔猎生活。 (3)原始手工业: 制陶业:出示半坡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和纺轮,说明半坡原始手工业的进步性。 建筑业:通过对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分析,再次证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河姆渡聚落 (1)原始农耕: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河姆渡人饮食的部分,提问:河姆渡人在当时以什么为主食?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食。 教师:运用考古方法讲述河姆渡人为什么以稻为主食。 设置情境,请同学根据出示的图片选择工具种植水稻。 (2)原始畜牧业: 教师:运用考古方法、艺术形象创作讲述河姆渡人饲养家畜。 (设计意图:以考古学常用的方法实证史实,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讲授把考古和实证方法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以后自主探究。)(3)原始手工业: 制陶业:出示河姆渡出土的扁圆陶纺轮、鱼塑、扁腹釜、人首塑说明河姆渡原始手工业的进步性。 建筑业:河姆渡人有了更为先进的工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就要求河姆渡人必须在离耕地很近的地方定居。 教师:河姆渡人住什么样的房子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答案。河姆渡人为什么要把房子建成这样呢?请结合地理知识来回答。 学生:属长江流域,古时靠近大海,潮湿温热,这样有利于通风防潮。 通过阅读材料和对干栏式房屋的观察,使学生知道自然条件影响远古居民的建筑形制和结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练习1 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1. 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 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 2. 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采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4. 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掘井饮水方便 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种植粟和蔬菜 6. 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7. 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8. 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 A.三四千年 B.四五千年 C.五六千年 D.七八千年 二、问答题: 1. 比较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2. 在原始农耕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反映?大家讨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受到什么教育? 自设创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A 3.C 4.C 5. D 6. A 7. B 8. C 二、问答题 1.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关于神农氏教民种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白虎通》引文是讲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要讲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适合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适合种植粟。同时它也影响了两大流域的居民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住半穴式房屋都与上面提到的条件有关。 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科学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学案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预习; 一、半坡聚落 1.距今约6_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2.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3.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4.陶器是半坡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且已出现了彩陶。 二、河姆渡聚落 1.距今约7_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房屋的特点是干栏式的。 2.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事业。 2.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探究: 【问题1】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有何异同? (1)共同之处:都是聚落的典型代表,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2)不同之处: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问题2】大汶口遗址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探究: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练习: 1.氏族聚落的居民,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要想了解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状况,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应回到()。 A.距今170万年前 B.距今70万年前 C.距今六七千年前 D.距今4 000年前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彩陶 B.白陶 C.红陶 D.黑陶 4.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时间、地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房屋等)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 3.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边自主预习,边在书上画出这些知识,并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_________流域_______________半坡村一带。距今时间:______________。 2.生产生活情况: 1)住______ _房屋,过定居生活。 2)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3)农业:半坡人还制造、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_____。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5)手工业: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如: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如:陶埙。会纺线、织布和制衣;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地点:_________流域_______________的河姆渡遗址。距今时间:______________。 2.生产生活情况: 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还发现了木结构,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农业:种植______,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最为典型。 3)畜牧业: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4)手工业:河姆渡人会制作_______、玉器和原始乐器。还运用等技术,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的种植、饲养的出现,、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

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4.1.2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教学设计 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教学设计 杭州文海实验学校肖琴 [课程标准] 1-1-4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2-1-1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状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概念:原始农业聚落 事实性知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聚落的结构特点,河姆渡与半坡遗址特点 概念本质性知识:生产力发展(新石器)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聚落定居),自然环境对历史文明的影响 方法性知识:通过历史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一、教学整体设计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②知道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 ③知道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实物资料,感受原始农业聚落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了解原始的农业聚落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 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感受文明的多元化。 二、教与学的过程 ● 新课导入 展示水稻、狗、牛的来源和现代的图片。请学生即时做连线题。 【提问】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生: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和狩猎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因此在某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原始农业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1)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直观演示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猜谜语导入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子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课题: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 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图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导学案 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1.复述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2.区分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异同,知道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不同。 3.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人 半坡人 生活区域距今 年代 种植作物生产生活房屋样式文化 黄河中游 距今 5000 多年 种植粟和 蔬菜,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蔬菜 的国家 使用磨制石 器,生活用具主 要使用陶 器 住半地 穴式房 屋 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 号和装饰等内容 想一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

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河姆渡人居住在处于长江流域下游,近海,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子可以避潮湿;半坡居民住在黄河流域,内陆干旱,风多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容易抵抗大风和寒冷袭击。 (2)氏族 ①定义: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②代表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③生活状况:氏族时期,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原因: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探究问题二】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word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选择题: 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 的应该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人工取火 D.住干栏式房子 2、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3、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4、较早种植水稻并居住于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5、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6、已有贵贱贫富之分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7、在半坡遗址发掘过程,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罐子里存储芥菜籽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二、填空题: 1、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分别是我国____流域和_____流域的早期居民。

2、半坡聚落和河姆渡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和 ___ 的国家。 三、问答题: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D 5、C 6、D 7、A 二、填空题: 1、黄河长江 2、粟水稻 三、问答题: 相同点:(1)都从事农业生产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1)房屋的结构不同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点原因: 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编辑。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 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 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

原始社会由于农业的发展

。 本文将围绕我国生活陶艺的提出背景、发展现状和如何去发展我国生活陶艺等方面进行论述与探讨。 一、生活陶艺的概念及提出的时代背景生活陶艺,指的是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功能的陶瓷器皿,它以手工制作区别于机械化、批量化生产的产业陶瓷;以其具有的生活实用功能性而有别于仅供陈设欣赏的现代陶艺。生活陶艺是产业日用瓷审美需要和现代陶艺实用需要空缺的一种补充和折中。 生活陶艺通过手工制作具有生活实用又具有艺术欣赏效果的生活器皿,制作者足以器皿的实用性为载体,借助大自然的材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个性及审美需求。 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使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这种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人类高度异化,成为社会的产物,成为社会这人机器的某个零部件。人们工作愈来愈紧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就是说,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捉供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不得不忍受它带来的重重压力和负担。由此,人们希望在生活上创造一种更合理的生存方式,走山喧嚣的都市、冰冷的空间,去感悟自然,响应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总之,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理需求的满足,成为现代人的渴望。现实生活中,艺术不可推脱地成了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而生活陶艺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以其自然、朴实、含蓄等特有的性质贴近人们的生活,直接进人到人们的生活空间,与人们对话。 远古时代的陶瓷器,特别是仰韶文化时期以来的陶瓷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是手工艺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既有实用性又具有欣赏性(相对现在而言,因为当时的装饰可能只是代表某种标记、图腾等意义)。产业革命后,机械生产代替了手丁业制作,统一、规整的造型代替了富有个性、充满情感的造型。虽然二十世纪初的包浩斯运动力图通过开创新的现代设计领域,建立新的审美标准,使生活用器发展成为新的为大众服务的艺术,但机械化的生产所造成的“千篇一律”是无法改变的。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情感结构的多样化,复杂化,人们对这种“千篇一律”所带来的“实用艺术美”开始产生厌倦心理。此外,现代人同样地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个性的人文运动精神,摆脱了人性的束缚而充满个性。个性的不同直接导致审美情结的不一样,现代人也希望将审美个性在生活上体现出来,这样,“千第一律”的生活用具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审美个性的要求。一件物品如果只以同一形式出现,是很难满足现代人的个性审美要求的,正如我国最初清一色的中山装、革命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个性及生活观念的改变,现在已被丰富多彩,款式新颖的现代时装所代替,满足了现代人追求时尚的审关要求。生活陶艺因靠纯手工制作,致使制作出来的东西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这就造成了生活陶艺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单一性.另外各种手工制作手法所流露出的韵味美和具有人情味的美是机械化生产的日用瓷做不到的。豪华阔气、物质感不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家庭气氛,温馨、富有个性和艺术品味才是现代人理想中的家居。富有个性的生活陶艺进入到人们的生活空间,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正好满足了人类的这一方面的需求。 生活陶艺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个性要求,人们已开始重新认识到生活陶艺存在的价值。 二、我国的生活陶艺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活陶艺如果从彩陶文化时期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手工制作生活大器皿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整的机械化日用产品。产业瓷以低廉的价格迎合了人们消费的心理,以其功能实用性为主的特点满足了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人们对机器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热忱,并十分迷恋和欣赏那些规整、实用的产业化生活器皿。人们在这种工业产品意识的长期潜移默化之下,一种对产业瓷的审美标准就在岁月流逝中逐步形成了,无形之中已造成了对手工生活陶瓷观念的偏激。我国生活陶艺真正进入人类生活空间代替部分产业日用瓷的现象还很少,这并不说明人们买不起生活陶艺,只是由于消费观念还没有改变。 人们的生活所需,一般可以从市场反映出来,而通过市场也可反映出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反映了电器化已进入了千家万户,比比皆是的时装店反映了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通过我国生活陶艺的市场现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陶艺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还很缓慢。我国是一个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教学设计(郑雪飞)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教学设计 郑雪飞 课标:2-1-1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状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核心概念:原始农业聚落 事实性知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聚落的结构特点,河姆渡与半坡遗址特点 概念本质性知识:生产力发展(新石器)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聚落定居),自然环境对历史文明的影响 方法性知识:通过历史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活动一:图8-4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 8-10古代西亚农业聚落想象图 讨论:这两幅原始先民家园图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讨论得出原始农业聚落的特点,并明白生产力进步带来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并进一步补充原始农耕畜牧业出现和新石器时代的补充资料 (描述先民的采集渔猎、畜牧农耕的产生活状况,对比说明农耕技术对生产生活的意义。)活动二:比较图8-11河姆渡居民和8-14半坡居民房屋示意图 讨论:同样是原始聚落,两个民居有何不同,为什么 讨论得出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特点,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雪飞的设计有体现整体性的任务思维性活动,但还是没有抓住核心概念及本质特征。板书设计的很好。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2)知道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3)理解原始农业村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实物资料,分析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2)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原始农业村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特点。二.板书设计 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定居生活 河姆渡聚落 农业聚落出现生产、生活方式 半坡聚落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原始农业聚落的图片,营造氛围 (二)新课教学: 导: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距今1万年左右人们的生产、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图片: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 问:从外观上看,这两种石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使用的效果会怎样? 我们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探究一: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请你说出两方面的表现。 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说明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石镰、石斧等磨制石器是用来干什么的?陶器上的花纹又反映什么呢? 探究二:原始农业、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原始农业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原始畜牧业从打猎中产生的过程。明白栽培作物、驯养动物逐渐代替采集、狩猎而成为原始先民主要的谋生手段。 再引导学生回答出农业、畜牧业出现后,定居生活和原始村落随之出现了。 过渡: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大约在九千年前。我国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也先后出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但不同的农业村落有什么异同呢? 仔细阅读书本和书本上的实物资料图片,小组合作完成书本表格。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的比较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