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2014-6-4)

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

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中。具体而言,体现为三个关系:

第一,“文”与“道”的关系。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刘勰认为,儒家的圣人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得到阐明,《六经》是道的体现。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

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形式相统一视为一个普遍的法则。他列举自然事物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在于说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构成。他把广义的文分为三种形态:

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指人类变现性灵的言辞文采。刘勰认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包含两个部分,即文与质、情与采、内容与形式。他指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靠文采方得以表达,二者在文章本体中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第二,文学体裁。

《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着重研究作品的体裁,分别

论述各种文体的性质、源流和代表作家作品,是古代文学理论关于体裁研究和文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的体裁分类非常细密,所论述的主要文体有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加上骚共34类,论述中所涉及到的比较次要的文体,类别就更为繁多,计有70多种。

根据《序志》篇的提示,《文心雕龙》对每种文体的论述大致上有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原始以表末”,即追溯各种文体的源流;

二是“释名以章义”,即对各种文体的名称加以解释;

三是“选文以定篇”,即分析各体文章的代表作家作品;

四是“敷理以举统”,即论述各类文体的性质、特色和要求。

在二十篇的论述中,不仅体现了刘勰关于文学分类和文学体裁的思想,而且每一篇都相当于一种文体的发展史,并包含着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各方面的重要见解。

从《文心雕龙》所列的各类文体来看,刘勰所谓的文学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纯文学性的诗赋等,而且包括经书、史传、诸子及其它应用性文体,表明刘勰并没有把文学和非文学严格分开。但他先列有韵之文,后列无韵之笔,而且把《明诗》、《诠赋》置于其文体论之首,又显示出他仍然是以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第三,文学风格。

《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包含有论文学风格的思想,较为集中的是《体性》、《定势》、《风骨》各篇。

首先,《体性》篇着重论述作家个性与文体风格的关系,“体”即文体风格,“性”指作家的性情才识。刘勰认为,文章的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作家在天赋、气质、知识、才能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作品风格的差异。

基于这种认识,刘勰把文章的风格概括为八类:

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其次,《定势》篇论述作品风格与体裁之间的关系。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这里的“体”即文章体制,“势”即文体风格,不同体制形态的文章,其对风格应有不同的要求,每一种文体都有其一定的风格特征相对应,一种体裁的作品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风格,高明的作家又可以用一种体裁融会不同的风格气势,但其必有一种主导的风格计调。

第三,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概念。“风骨”一词,虽与风格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与风格又有密切的关系。

在刘勰看来,“风”,指的是与作家的禀赋、气质、情感相联系,并在作品中表达得鲜明而有生气、骏快而爽朗、富于感染性的内容;“骨”,指与文意相称,精练而有条理、挺拔刚健、端正劲直的语言形式。

三、作家论

《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非常重视,在许多篇章中都涉及到对作家才能的评论及其与创作之关系的研究,《养气》、《才略》、《程器》三篇最为突出。

第一,重视作家先天之“气”的蓄养。

《养气》篇着重探讨“养气”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即作家应如何保持良好的创作心境问题。刘勰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和创作的客观需要,指出只有保持随意适志的平和心境,才能保证构思为文的成功。

第二,重视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刘勰强调作家要蓄养元气,但并不否认后天学习的意义。《文心雕龙》的《神思》、《体性》、《事类》等篇,都论及了学习修养对于创作的意义。如在《体性》篇里,刘勰把作家创作的主体条件分为才、气、学、习。“才”和“气”偏重指作家得之于先天的禀赋和气质,而“学”、“习”则偏重于后天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

气靠蓄养,知识技能则靠后天学习。学习时的勤奋与创作时的适意相结合,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第三,重视文学批评中对作家才能的评价。

《才略》、《程器》二篇,专门评述作家的才能品德,可视为专篇的作家评论。在《才略》篇中,刘勰评述了自虞、夏、商、周、春秋、战国到汉、魏、晋九个时代作家的才性、学识及其作品特色,并指出,通观创作历史,司马相如和王褒以前,作家大多凭借才力创作而不讲求学问的修养;扬雄、刘向之后,作家则多重视学习,引用古书来创作。

《程器》篇认为,评论人才应以“文采”和“器用”为准则,文学家的才华,既包括创作才华,还包括品德操守和政治修养。他反对作家“有文无质”,批评了当时“务华弃实”的不良风气,这些对于作家才能识略的批评,丰富了古代作家论的研究。

四、文学创作论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关于客观外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刘勰在《物色》篇中专门探讨了客观外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文学情感的激发产生于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对大自然的神奇多变,诗人便会产生按捺不住的创作激情。不仅诗的情感来源于外物,而且人的情感反应的不同也是因为外物本身的不同引起的。这种“感物而动”的思想,与陆机所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一致的。基于这种认识,刘勰认为自然外物是文情无尽的源泉。

更为深刻的是,刘勰还认识到作家在面对外物时,主体的情感并不是被动地受外物变化的调遣。一方面是作家的“气”、“情”、“心”,另一方面是外物的“貌”、“色”、“象”,二者实际上通过“视听”感官的中介,处于一种双向交流共振的状态。只有客观外物所发散的审美信息与创作主体的内在的意志情思之间发生这种双向对流,才意味着作家达到了“入兴”的状态,感发了创作的情怀。

2.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

刘勰对文学创作构思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神思》篇中。

《神思》篇是继陆机之后,中国古代文论对以艺术想象为中心的构思过程最为集中、全面、深刻而精彩的描绘。刘勰把以想象为核心的构思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以对神思过程最为重视,体验也最入微。

《神思》篇包含了对想象和构思许多精辟的见解:

其一,刘勰准确地把握的艺术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特点,即不受作家感官和具体外物的局限,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点。

其二,强调“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即只有在一种超功利的、不受干扰的平静心态下,才能进入自由想象的境界。

其三,揭示了艺术想象中“神与物游”的规律。所谓“神与物游”,即艺术想象过程中,作家的主观情思始终不脱离具体物象。

其四,刘勰认为艺术构思过程中一切外在的物象都染上了作家情感的色彩,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强调了主体情感对外物的能动作用。

其五,刘勰和陆机一样,还注意到了艺术构思中想象离不开“辞令”的参与。即作家在构思过程中,总是把形成于脑海中的意象赋予其一定的语言形式,所以形象化的语言便成为意象形成的“枢机”。

3.关于文学表达

在《神思》篇中刘勰说过: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他认为构思中要做到意奇,只意味着创作成功的一半,另一半还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把“意”表现出来。

《总术》篇是文学表达论的总纲,其所谓“术”,既包括基本的创作原则,也包括了具体的创作技巧。

《熔裁》和《附会》两篇论剪裁和布局;《比兴》和《夸饰》两篇论比兴和夸张;《隐秀》论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概括性。

五、文学发展论

《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发展的论述,最主要的集中在《时序》篇和《通变》篇中。

《时序》篇从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上论述文学发展的规律。刘勰列举了从唐虞到南齐时代文学演化中的“十代九变”,考察了各个时代社会状况与文学风气之间的关系。

刘勰把文学看作是时代社会的反映,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学的变化,立足于对时代社会条件的考察,便可以把握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轨迹。在对各个时代文学的具体论述中,他注意到以下因素对文学的影响:一是社会政治和时代风气;

二是意识形态特色和学术思潮;

三是君主的提倡。

《通变》篇论述文学发展中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所谓“通”,指文学创作中代代相因的基本原则;

所谓“变”,指文学创作因时代和创作者的不同而发生新变。

刘勰认为,文学发展中既有“通”的一面,又有“变”的一面;不同时代的文学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刘勰一方面非常注意提倡文学创作继承传统,提倡学习内容纯正而多文采的商周文学,反对汉魏以后文学创作中一味追求新变,追求浮艳、轻绮,另一方面,又认为新变是必然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促进创作的发展。

六、鉴赏批评论

《文心雕龙》集中论述文学欣赏和批评的篇目,主要有《知音》、《程器》、《才略》等。

在《知音》篇里,刘勰认为文学的鉴赏批评是与创作性质不同的审美评价过程。创作从情感出发,是先有情感的触发再用文辞加以表现;而欣赏批评则相反,是从文辞形式入手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辞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中介,所以,文学欣赏是批评的基础,通过“文”的欣赏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情感,方可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作家。

但是通过欣赏来准确地把握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在欣赏批评中常常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刘勰认为,以下四种因素影响了文学欣赏和批评的客观性:

一是厚古薄今的倾向;

二是“崇己抑人”倾向;

三是缺乏文学鉴赏能力;

四是作品的复杂性和欣赏批评者性格、趣味、爱好的不同。

以上四个方面原因造成了欣赏中的复杂性和文学批评的片面性,所以刘勰感叹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品呢?刘勰指出:

首先批评者必须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其次,在“博观”的基础上还要客服主观偏见。

综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对文学创作与客观外物的关系,文学构思中的艺术想象,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体裁、风格,作家修养,文学的表达方法,文学欣赏和批评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论述和阐发,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文论宝库,发展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有点和长处,完善了中国文论的体系和民族特色,不仅在当时对促进文学性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纠正齐梁文学不良风气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也产生了广泛、长久的影响。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文学主张 引导语: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下,关于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 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韩愈人文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韩愈作为一代名家,其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惊世名言更是比比皆是,以下节选了韩愈作品中部分诗词加以赏析。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 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他说若只有文采而无风骨,有似于雉鸟羽毛美丽,却没有力量,不能奋飞;但若有风骨而无文采,则似鹰隼骨劲气猛,一飞冲天,但缺少耀眼的色彩。唯有两方面兼具,才是“藻耀而高翔”的“文笔之鸣凤”。此种观点,充分体现了南朝的时代风气,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辞美丽的时代。刘勰绝不曾脱离他所处的年代。不过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两方面中,必须以“风骨”即文风端正为基础。不然,即使“丰藻克赡”,也将“振彩失鲜,负声无力”。风骨是刘勰对于文章总体风貌的审美要求,其实质是要求文峰端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文采,那便最为理想。饰以文采属于“奇”一方面,风骨加上风采,便是奇而不失其正,是“执正以驭奇”的一种表现。 在刘勰这儿,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体裁的作品如诗歌的要求。虽然《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等,但对这“情”字还是应理解得宽泛一些。可以理解为情志、情理,泛指内容而言。当然抒情的诗歌最易于表现出“风力”即感染读者、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 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但如写作慢而才学浅薄,快而结构凌乱,都不可取。所以,如见识广博,突出重点,构思较快而不凌乱,那么对写作就很有帮助。

先秦时期文学

先秦时期文学 湖南华图教研员彭思淇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也是第一个文学百花齐放的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作品。历年来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大家流派考查频率都非常高,需要同学们重视。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方便同学们记忆。 学派代表时代著作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有教无类。主张“礼治”和“仁学”。打破公学, 创办私学。其弟子作《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著 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 孔子修订。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是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朴素唯物主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 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庖丁解牛”“庄周

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判的意义

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批判的意义 中文摘要: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对后世的影响力非常大,韩愈子退之,才学渊博,文论犀利独到,逻辑性强,其古文理论是其最为突出的成就,本论文主要就是围绕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批判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其生活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古文理论的影响,第二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的作用特点,第三文学理论评判的意义提出“文以明道”“文章内容变革带动形式变革”。 韩愈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古文理论的影响 韩愈生活出生于大历三年,生在宦官世家,所以从小就受到政治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熏陶,虽然生活在宦官世家当时在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兄长也早逝,从小韩愈就刻苦学习,这使得他博学远见,思想也变得更加正直,在他后来提出古文理论上也受个人经历其影响,文章内容更得加丰富,文章思想变得更加的直白,这也是他后来造成被贬的重要原因;其次韩愈生活在唐代一个儒家式微的节点,佛家成为主流思想,就连统治者也对佛教充满崇拜,所以促使他对儒家思想倒退的担忧和佛教占据主要地位的反对,因此为了振兴儒家思想通过改变文学思想,开始对佛教加以否定,古文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 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的作用特点 韩愈开创古文理论先河,很多人认为韩愈提倡的古文理论最主要的目是为了反对骈文,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而反对骈文只不过是其次目的,韩愈文章逻辑性非常强,写作手法创新,当时都是为了批评或论证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病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韩语看来当时社会的儒学道统已经衰落,佛教思想已悄然兴起,已经影响了儒学思想的传播,而儒学思想是中国本土思想,有其不可摒弃的理由,儒学思想的代表人韩语认为儒学思想受到威胁,所以他为了打压佛教冒着生命危险向皇上上①《论佛骨表》劝谏,认为供奉佛骨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 《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 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 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 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的意思是启示、感发;“观”意为通过诗来考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沟通感情,增进团结;“怨”即批评时政,抒发怨情。这里说的是学诗对于修身的好处。学诗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也就是诗的功用了。 2“文道合一”的文学观 对文的孜孜追求同时表现了儒士们处世求达和极积入世的人生态度。之所以要有言,言之所以要行而远之,从表面上看是追求言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意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潮。折射出的是儒士们“有为”的人生追求。为这一理想“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就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先秦儒家围绕“仁”的思想,以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现实社会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发点是指人必须有真性情,并且要通过道德范畴来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实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体现;最后,“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内在要求。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先秦儒学,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显赫一时的学说,经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响。孔子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仁”为核心,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以“民贵君轻”、“行王道”“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说,推动儒家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言性恶,主张理天下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他综合百家,改造儒学,丰富儒学。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

韩愈 讲稿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 那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 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 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当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的。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最后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是吧,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4963701.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导读: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元和12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年病卒,享年57岁。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

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他的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古文运动与复兴儒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对我国古代教育是有好的影响的。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Day2先秦时期 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 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 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 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 ①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 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 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 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倡 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 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 ?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庄子,名周,著《庄子》,“望洋兴叹”、“庖丁解牛”、“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故事均出自其中。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 ——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 黄维梁 内容提要刘勰的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一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二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竞耀,千万别忘记“遥远东方”的这条《文心雕龙》,让它舞出矫健优雅的姿采。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六观实际批评 1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向来,龙学的学者,在校勘、注解、诠释等方面,用力至巨,成果非常丰美。龙学研究者也多能中肯地论述此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杨明照说此书“是刘勰惨淡经营的巨大成果,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论者对《文心雕龙》的世界地位也有评述。鲁迅说东方有刘彦和的《文心雕龙》,西方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二者“为世楷式”。这可能是从中西比较角度对《文心雕龙》最早的推崇。马白和卓支中等也在中西的透视上肯定它的卓越成就。曹顺庆认为《诗学》、《文心雕龙》和印度的《舞论》,鼎足而立,为世界三大文论支柱。纪秋郎说它“可以放在世界文论的金字塔顶”〔1 〕。这些,我认为都不是夸大的言辞,因为《文心雕龙》实在伟大。作为“龙的传人”,龙学学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应该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的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在这方面,龙学学者刚刚起步,走向长征的艰辛路程。我认为龙学学者的另一个取向,应该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我并不在提倡复古,更不主张闭关自守,拒绝接受外国古代和现代的批评理论。我只是认为,《文心雕龙》的理论,可以古为今用,甚至中为洋用;至少,它的理论,可补一些西方理论的不足。退一步来说,我们这样做,就可以表示外国的一些理论,中国的《文心雕龙》也有,且有实际应用的价值。能够这样,我们就不致那样崇洋,那样失掉我们中国的身份和特色。如果我们能充分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 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 一.生态学的角度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三.文学传播的角度

从先秦文学到明清时期

商兴之路 ——商人形象发展之路商人自产生交易产生以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在当代文学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会有一两个让人难忘的商人形象,例如《茶馆》中的王利发。翻开古代文学史,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的文学作品,我们却很少能够看到商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作品中商人的形象也显得很简单,甚至大多数作品含有贬低的意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逐渐多起来,而且商人在其中的角色也由单一的重利,奸诈逐渐向诚实本分,勤恳。 先秦时期,商人阶层由无到有并逐步发展起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大量商人在经济与政治领域都有所成就,例如陶朱公、吕不韦。这一时期各国争霸,经济的发展在各国都受到重视,政治制度也正在逐渐向集权制国家发展。对商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比较开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商人阶层出现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却极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由于文学的表达形式有限,这一时期的文学多以诗歌为主。这些诗歌分为三类,一为民歌,是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二为宫廷宴会所用,多用于宫廷宴会与朝会。三为祭祀所用,用于歌颂祖先的功业,所以并没有涉及到商人阶层。后期,虽然有了散文的出现,但大多都是诸子百家用来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文章,所以先秦时期商人阶层产生并有所发展,但在文学作品中并未见其踪影。

自秦代至元朝时期,这是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发展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商人阶层,但商人的定位总是一些低俗的,道德低下的角色,而且商人很少作为主人公出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用此句感叹琵琶女年老色衰的凄凉境地,同时从侧面表现出对商人的厌弃。以及“商人重利轻离别”简简单单的一句的就直接叫商人定位在了贪利轻义的位置。唐后期的李益所写的闺怨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强烈的抒发的作者对商人的重利轻情的指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程度比先秦时期有很大的进步,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商人南来北往,常年在外奔波,而商人的家人则只有苦苦守在家中。这样商人给人的影响便有些重利轻情。政治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越来越牢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实行重农抑商,当时的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这一时期,文学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出现诗、词、散文、小说等形式,且世俗文学正在逐渐发展,商人这一特殊阶层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不过其形象多为重利狡诈之人且多为配角。 元代至清朝,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其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主角,其形象也越来越完整。不在是单一的坏人,重利轻义。商人形象也有正直的,有憨厚的,对商人的描绘也越来越真实。作者更多的从市民的眼光去看待商人,描写商人的勤劳,诚实。而且在很多作品中商人和官员阶层联系起来了,不是独立的一个阶层了。元代杂剧中商人形象很多,涉及的行业也很多,例如胭脂铺,药

韩愈文集

韩愈文集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愈文集内容简介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德宗贞元十九年被贬为阳山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明万历中,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精选韩愈诗、文选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愈的思想观点、文学成就及语言特色,为别具一格的精

粹选本。 诗词欣赏 《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落叶送陈羽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孟生诗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晶光荡相射,旗戟翩以森。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嶔。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朝悲辞树叶,夕感归巢禽。 顾我多慷慨,穷檐时见临。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

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李春媛.论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接受的审美训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韩丽萍.汉唐民歌中鸟意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连续出版物: [1]顾祖钊.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1990,03.

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的古文理论 中国的散文分为骈体和散体两类。先秦两汉的“古”体,单句散行,六朝以降,骈俪之风盛行。此风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人要从思想上重振道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必然要革除章句之繁琐,回到经典儒学的文体,于是由唐代儒学的复兴产生了古文运动。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 文道关系是儒家文论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它随着儒学的兴衰而变化。文道关系围绕重道轻文或重文轻道而变化,追求文学的艺术性、重文学形式技巧的文学思想同原道、宗经、致用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彼此斗争,此消彼长。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兴儒学为旗帜,以文体改革为中心的散文革新运动。古文是以先秦的散体文为代表的文章形式,其特点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和初唐,其特点是讲究骈俪、对偶、丽藻、用典和声律,它是一般文章写作引入诗赋创作的语言技巧的结果。骈文作为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骈文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传统。但是,在所有文章(包括应用文)中推行骈体化,不顾需要地堆砌典故、推敲格律,一味追求华艳的辞藻,用形式的追求取代思想的追求,甚至障蔽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的写作走向重文轻道的华而不实道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复兴儒学出发,提出文章写作中的复古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家倡导文章“复古”,有文化重振(复兴儒学)和散文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原因。从后者来说,是看到了先秦散体文在记事、说理方面的各种风格和不拘格式的明显优点。在叙事方面,先秦散文日趋详尽、细腻,记叙文字表述准确,形成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在说理方面,思想的活跃与逻辑的推演,使说理文字论证严密,避免疏漏。墨辨逻辑推理严密,《墨子》一书的文字极为简练严密;道家对个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眷念,采用“卮言、寓言、重言”的话语方式,形成了“无端涯之辞”的语言特点;纵横家气势雄健、锋芒犀利、纵横捭阖;儒家质朴敦厚、文质彬彬。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中,历史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史事的表述与评价,诸子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如何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说客们考虑的是如何驰雄辩以耸动视听,说服人主。总之,先秦散文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多方面成就,这是它不断为后世所称道和向往的主要原因。后世主张复古的文人常常以向它认同与回归作为革除文坛流弊的途径。当然,作为先秦散文发展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也成为后世一切复古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凡是主张复古的散文理论,无不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只有那些着眼于技巧的雕琢和艺术上追求的作者,才会偏离文以载道,表现出重文轻道的倾向。 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在韩、柳之前,一批古文家,如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在文道关系上,提出宗经,即要求用一种符合儒家经典的思想,去充实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益政教。在宗经的原则下,要求文章质朴简洁,反对藻丽雕饰。但是他们是在复兴儒学的前提下倡导古文运动的,所以其文风只是一味模仿先秦儒家散文,没有吸收庄子散文的滂沛汪洋,纵横家的凌厉激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新的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