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英与民主

精英与民主

精英与民主
精英与民主

精英与民主

摘要精英民主理论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产生有其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韦伯和熊彼特等精英民主理论家依据实证主义分析方法,通过批判经典民主理论关于公益和人民意志的假说以及理想主义民主的不合实际之处,提出民主是一套制度化的程序和人民选择统治者的方法,也是政治家竞取领导权的途径。而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自由。虽然精英民主理论也遭受许多批判,但它提供了分析上的准确性和经验上的参照物,在政治实践中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精英民主政治理论

由洛克、卢梭等人阐述的以代议制为核心的民主理论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它却不能解释和说明西方不断演进的社会政治实践的全部。对经典民主理论进行反思、改造、修正以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势在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种有别于经典民主理论的新民主思想或流派不断涌现,它们见解主张各不相同,分析的视角和方法也有差异而引起的影响程度各异。其中以韦伯、熊彼特、拉斯韦尔等人为代表的精英民主理论是一个重要转折,成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流派。

精英民主理论是运用精英理论考察和分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问题而得出的西方民主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精英主义。精英主义(elitism) 又称精英理论(elite theory) ,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一种理解政治和历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精英主义从英雄史观出发,试图通过对社会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研究,说明社会的性质、发展与统治者的关系。①

一、精英民主理论的产生

经典民主理论源自古希腊,其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统治、多数人的统治。熊彼特对经典民主理论下了一个定义,即“民主方法是这样一种达到政治决定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使人民通过选举将集合起来表达他们的意志的人,自己来决定争论的问题,从而实现公意。”②这一定义可分解为下列三个基本含义:第一,人民能够理性地行为,并具有某些必不可少的美德和才智;第二,存在着某种公益之类的终极价值,从而也相应地存在着人民的共同意志;第三,能够找到一套可借以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程序或制度,比如代议制度等。启蒙学者通过对自然状态的论述,认为这些命题是不证自明的。然而,随着本世纪以来心理学、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的问世,许多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西方学者对此产生了怀疑。他们发现,即使在公认的西方民主社会,也无法真正同时满足上述三个命题。相反,大量事实似乎表明,在实践上根本不存在也达不到符合经典民主理论的民主模式。显然,经典民主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果坚持经典民主理论,把它当作衡量是不是民主的标准,可现实证明西方社会现在没有此种模式;如果断定西方现存制度是民主制度,那么就得证明了经典民主理论不能提供区分是否民主制度的标准。

①赵建平.试析精英民主论的民主价值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对于经典民主理论与西方民主现实的这种矛盾境地,韦伯、熊彼特等人转向经验和实证的研究。他们认为,大多数人能较一致地区分民主国家与极权国家,那么在这两种国家之间肯定存在着某些重大的实质性差别,即存在着某种与专制制度相区别的民主制度。从经验出发,能在实践中找到区分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民主理论。不过,前提是必须把西方民主制度当作理论建构的现实根据。基于此种考虑,他们对经典民主理论提出了批判,并开始寻求一种符合西方民主现实的新民主理论,于是,精英民主理论便被适时提出。

精英民主论就其理论形态而言与柏拉图的贤人治国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更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名噪一时的政治精英理论的继承发展,后者构成了精英民主论的直接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益塔诺·莫斯卡和维尔支雷多·帕雷托,瑞士的罗伯特·米歇尔斯,西班牙的奥尔特加·伊·加赛特等。政治精英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划分。这一理论的第一位倡导者是莫斯卡,他在1896年发表的《统治阶级》一书中认为,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那种把一切政体划分为君主、贵族、民主三类的做法是一种难以理解政治实践的方法,它忽视了所有政治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即所有这些政体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的。因此,所有存在过的政体只有一种类型,那就是寡头政体,他指出在各种社会中“都有一个统治阶级和另一个被统治阶级。第一个阶级人数较少,但是履行所有政治职能,垄断各种权力并享受由此而来的利益。第二个阶级接受第一个阶级的指挥和控制,其方式或多或少是合法的,同时又或多或少是专制而暴烈的”①。这个统治阶级并不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阶级,而是社会的精英,即社会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优秀分子。他们能力超群,在各方面都胜过常人。帕雷托还把社会成员具体分为10 个等级,其成功者如律师是第一等级,最差者如“小笨贼”属最末等级,在帕雷托看来,不管什么行业,只要在该行业中位居最高等级,他便是社会行业的精英。

精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的剖析、批评和改良,以及对现代工业社会里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必然性和正当性的论证。②资产阶级政权是建立在以政治平等和人民主权为核心价值的民主学说基础上的。这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多数人统治的民主观念。在那里,民主制是与由一人掌权的君主制和由少数人掌权的贵族制相区别的多数人掌权的城邦政体。这一民主观念在18世纪由启蒙学者和功利主义者发展成系统的人民主权学说。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以洛克、卢梭为代表的启蒙学者运用社会契约论论证了国家的权力是来自于并只属于人民。熊彼特把古典民主价值观的核心概括为共同的幸福和人民的意志③。莫斯卡列数了以代议制和普权制、分权制为特征的民主政治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弊端。第一,民主社会的多数人并不能象卢梭等人所说的那样选择政府,实际上只是有组织的少数人在自我选择。第二,民主政治由于一味顺从民众物质要求而导致官僚机构在规模和权力两个方面的膨胀,因为其职能就是提供公共服务,结果则是分权制度的名存实亡。第三,现代民主孕育财阀政治,因为议会和普选制使富豪得以间接地统治社会,而美国就是财阀政治的典型。第四,群众性政党的恶性滋长意味着私利的争斗,机会主义者、冒险家和暴发户均得以渔利,成为社会的主宰。第五,工业社会所依赖的专业化使各职业集团利用自己的专长要挟整个社会。第六,民主政治削弱了宗教和伦理约束,激发了民族、阶级和个

①莫斯卡.《统治阶级》[M] .纽约:麦格劳·希尔公司,1939 .

②赵建平.试析精英民主论的民主价值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③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人的仇恨,进而危及社会的统一和稳定。①

帕雷托认为,在自由民主制度中统治者的委屈求全和软弱无力反而使对手们的活动嚣张,并使用暴力手段,而这些对手们的强大正是由本来能够对付他们的那些人表现出的胆小懦弱所造成的。政府已无力实施法律,而对于一个文明人来说,没有法律就很难生存下去。奥尔特加甚至断言,民主政治的过度发展使得自19世纪末以来被统治阶级开始否认自身的固有缺陷,组织起来迫使政府接受自己的无理要求和错误见解,而一旦社会被愚昧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群众所支配,西方民主和西方文明便会走向衰落。奥尔特加并不否认民主,但在他看来,民主是少数精英创造的,如果多数人尊重少数人的正常权威,民主就可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否则现代文明的毁灭将在劫难逃,民主政治必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以承认少数精英的权威为前提。米歇尔斯把政治精英作用推向了极端,他提出了著名的寡头统治铁律,极少数政治精英对绝大多数群众的统治是通过有组织地实现的,政治精英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团,绝大多数群众只是一群丝毫无能为力的无组织的乌合之众,而政治精英所构成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都是由少数统治寡头控制的。在任何政治组织中都必须有自己的政治代表,否则这些组织就会瓦解,而这部分人一旦合而为一,就会产出寡头。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条件的差异,总有少数人以其超群才能而脱颖而出形成寡头。绝大多数的组织成员在政治上是冷漠和盲从的,他们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离开了领袖人物的领导和控制,组织就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有鉴于此,人类的一切党派组织、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都必须也只能由少数寡头统治。在社会流动方面,莫斯卡、帕雷托等人认为,在任何社会里精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流动之中。这种流动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英集团内部的流动,另一种是精英和群众之间的流动。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政治精英的无限循环过程,帕雷托指出,“通过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新的精英产生于社会的较低阶层,升为更高阶层,在这里登峰造极,然后,趋向堕落,被消灭或消失”②,与这一精英循环过程相适应的就是“社会状况的缓慢转变和改良”③。

政治精英论在本世纪初经莫斯卡、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已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并在西方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其从西方国家政治实际运作出发,视少数精英为社会活动和政治体系的中心,这种虽显保守但却“现实”的政治分析方法,为韦伯、熊彼特等人所吸收,并加以改造,借以修正已显得“过时”的经典民主理论,终于促成了精英民主理论的产生。

二、精英民主理论的代表性思想

(一)韦伯的合法性民主思想

马克思·韦伯虽然没有系统地阐述民主理论,但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现代民主的见解。韦伯的民主观的前提是他的官僚制理论,现代社会理性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官僚制的扩展,官僚制广泛地涵盖所有形式的大规模组织的特征,包括政府、工业企业、政党、大学、和医院等。官僚制是现代国家的管理体制,它是现代国家理性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改变不了这个制度。基于对官僚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的确认,韦伯认为经典的直接民主不具有实践性,现代社会的规模、复杂性和极大差异性,使得直接民主绝对不宜作为政治管理和控制的一般模式。在社区里,政治组织由对政治管理感兴趣

①金贻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J].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② S·E·芬纳编.《帕雷托社会学著作选》[M].纽约:弗里德里·艾·普雷格公司,1966.

③S·E·芬纳编.《帕雷托社会学著作选》[M].纽约:弗里德里·艾·普雷格公司,1966.

的人所管理,,而管理国家更是一项公共事业,是那些对政治和其他公共事务感兴趣并具备一定才能的政治精英的职业,一般选民对参加选举的领袖做出选择。因此,他把民主描述为可能的领袖人物的选举制度。民主机制如同市场机制,它使在竞争选票和权力斗争中的弱者被淘汰,强者被确立。他在《作为一种职业的政治》中写道:就当前来看,人们只有在具有(政党)机器的领袖民主与没有领袖的民主,即没有使命感的职业政客的统治之间进行选择。因此,韦伯认为,现代代议制民主是“公民投票选举领袖的民主”。只有通过选举出来的领导人才是合法的。民主是确保政治和国家领袖富有效率的关键机制。就选择功能(通过选举)使被选择者具有合法性来说,民主是绝对必要的。韦伯认为借助于民主机制,确立了能够并愿意保持权力和声望的政治领袖。

(二)熊彼特的领导权竞争机制

熊彼特从批判经典民主理论的价值基础开始,他认为经典民主学说的基础是两个基本假设:存在着某种能被认识和论证的公益,能找到某种可以发现这种公益的人民意志。首先他批驳了关于公益的假设,熊彼特认为,这一假设是具有误导性的,也是危险的。之所以说它是误导性的,因为人民有不同的偏好,而且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人与共同体不大可能有完全共同的目的,即使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有共同的目的,但对于其特定目的的实现方式可能有分歧。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共同的幸福必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在原则和政策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不能仅仅通过诉诸一个无所不包的共同意志来解决。而且,这种分歧很难通过理性的观点来沟通。人们对于生活应该怎样和社会应该怎样有着各种竞争性的看法,在这些看法之间,存在着不可消除的认知差异。对于人民意志的假设,熊彼特认为,人民意志的概念必须以存在着某种明确的公益为前提条件。只有存在着明确的公意,才能吸引所有的个人意志而形成这种特殊的人民意志,“当关于公益的观念对我们说来已无法理解时”①,人民意志的概念也就没有意义了。熊彼特还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来揭示这种人民意志的真实情形,根据G·勒·蓬等群体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他认为选民通常软弱无能,易受强烈的情感冲动的支配,不能理性地独立地做出决定,易受外部势力的干扰。在存在众多的政客、党派、集团利用各种媒介手段操纵控制选举的情形下,公民更会轻易地受这些政客和团体的影响。熊彼特论证了公益和人民意志这类抽象概念是不存在和不可能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熊彼特建构了自己的民主理论体系。民主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其本身不是目的,这是所有民主理论的出发点。熊彼特认为,经典学说的根本缺陷就是把民主从一种政治方法抬高为一种价值目标“人民的统治”或“大多数人的统治”,而选举政治代表只居于次要地位,要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把做出选举决定的人当成民主的首要目的。人民的作用不再是实行统治,做出政治决定,而是通过选举产生政府,即接受或拒绝要来统治他们的人。人民能否决定和影响公共决策,决策的结果是否有利于公意,都是无关紧要和意义不大的问题。只要存在着选举产生政治领导人的程序,只要每隔一段时期公民可以选举或罢免统治者,民主就是充分的和完善的。由此,熊彼特提出了民主的定义:“民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民主是一套制度性的程序,一种选择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方法,民主原则意味着,政府的权力应交给那些获得了更多选票的人。

①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三)达尔的多元民主思想

在精英民主理论发展史上,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达尔第一次赋予精英民主一个独立的概念,即多元政体,把精英民主理论推进到更加完善的形态,达尔的分析工具是多元主义。他认为:“一个民主社会可定义为一个社会体系,它不仅具有民主的政治体系,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直接地或间接地起着民主政治过程作用的次体系。”①这种次体系是各种利益集团以及社会组织,人民在民主过程中多数是通过成为这些集团的一员来参与政治的。在这些集团中,往往是少数积极分子成为领袖,成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精英。因此,民主不是多数人的统治,而是可以被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民主过程的价值不在于建立多数人的统治,而是间接实现多数人的统治;不是实现空洞的人民主权,而是在于使各种利益集团、社会组织以及民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通过讨价还价而做出决策的妥协过程。完善的多元民主过程就是民众中所有积极和的合法的群体都可以在决策过程的某个阶段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精英统治与民主过程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就是多元政体。民主的价值不是人民主权和政治平等,而在于通过民众投票选举和个人、政党之间不断的政治竞争这两个基本的社会控制方法,使领导人在做出决策时必须考虑人们的偏好,从而实现权力的社会平衡。②达尔的多元政体理论强调了精英的社会性,对精英民主过程做了更深入、细致、广阔的分析,使精英与民主结合得更紧密。

三、对精英民主理论的评价

精英民主理论形成后,在西方政治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应,政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做出了评价,褒贬不一。对精英民主理论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以拉斯韦尔、萨多里和波普为代表。拉斯韦尔承认精英与大众之别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即使在共和政体中,也是少数人执行相对大的权力,多数执行比较少的权力。但他批评莫斯卡和帕雷托视民主政治为不可能的观点,强调精英与民主政治可以同时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精英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拉斯韦尔认为,为了达到对精英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建立精英对大众的责任制度,而民主政治就是被统治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享有监督权力,而这种权力足以控制统治者,使之能负责任。萨多里强调民主政治与精英是相得益彰的,甚至民主的主要功能就是产生政治精英或领导,任何政治制度都需要领导,民主政治也不例外,甚至更为需要。在高度分工、专门化的现代民主国家里,人民无法自己治理,而是委托少数专职治理者即精英去承担政治责任,由少数统治或领导多数。民主政治与极权政治的区别不在于有无领导者,而是领导者是否必须向被领导者负责,人民是否有防止领导者滥用权力的机制。波普认为传统民主理论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逻辑上的自我否定,产生困惑和混乱,即产生“民主悖论”。如果多数人选举了一个专制的统治者,那么多数人统治的原则,要求我们服从这个专制者,因为他是多数人选出来的,符合多数人的统治的原则;但是多数人统治的原则,又要求我们不服从这个专制者,因为他实行独裁统治,本身就悖于多数人统治的原则。波普否认多数人的统治,并非是主张少数人甚至于个人的专制统治,他只是不赞成传统的民主理论,提出了对民主的新的解释,把民主看做一套制度——被统治者能够有效地控制统治者的制度或程序。

精英民主理论也受到许多政治学者的严厉批评,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彼得·巴赫拉克、兰尼·戴维斯、T·B·巴尔得摩、杰克·瓦克、克瑞斯顿·贝尔、亨利·卡

①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版社,1987.

②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北京:三联书店,1999.

略尔等。批判精英民主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批判精英主义者支持和拥护人类的不平等,把少数人的统治看作永恒不变的合理现象,对人民大众则抱有深刻的不信任感。其二批判精英主义者把政治囿于一种政治程序,而否认了民主政治的伟大理想,从而沦为价值虚无主义。瓦尔尖锐批评了精英民主理论已失去古典民主理论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激进的动力,为了适应政治体系运作的实际情况而改变了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趋向——人民普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从而使精英民主理论成为一种为现状辩护的保守的教条。

精英民主理论不仅与现阶段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基本相吻合,而且在韦伯、熊彼特、波普等人的精心构筑下而成为比较严密、成熟的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精英民主理论的观点主要在于承认主权在民的前提下,强调了政治精英的享有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职权,突出了这部分人的社会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多这部分的监督和制约。

参考文献:

1.郎友兴.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J].浙江学刊,2003,06.

2.金贻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J].政治学研究,1999,02.

3.张爱军,孙贵勇.精英民主分析的多维视角——熊彼特、达尔、萨托利民主观比较[J].渤海大学学报,2008,0

4.

4.邓金艳.精英政治与民主政治[J].法制与社会,2007,12.

5.赵建平.试析精英民主论的民主价值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6.成婧.精英主义对民主决策的“解救”——从民主决策到精英决策[J].甘肃理论学刊,2008,05.

7.张树焕.马克斯·韦伯的精英民主思想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04.

8.沈燕.熊彼特对古典民主理论的批判及其精英民主理论的建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9.王康宁,熊浩.间接民主、代议制与精英统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10.杨华东,陶建兵.传统精英理论现实价值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05.

马克斯_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_省略__论_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_包英春

《前沿》 2006年第11期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 ———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 包英春 刘晓峰 刘佳丽*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 [提 要]以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为基础的精英民主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官僚制体制下的精英民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批判。本文对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 分析,并对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官僚制 精英民主 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6]11—0209—03 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根源、特征、精英民主理论研究现状 (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根源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中的精英主要是指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绅士。就其根源,本文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技术上的要求: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统治的最基本依据在于官僚制“技术最优”。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因此管理制组织中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领导者进行有效的管理。 (2)合理分工的要求:韦伯认为,组织合理的分工,要有法定的形式所固定,更重要的是精英的领导,精英的领导不仅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业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的要求:精英民主模式是强调在组织活动中,精英统治只对事负责而不对人负责,精英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通过精英的统治,把掺合个人情感、偏好、考虑任何私情关系等非理性因素刨除在外,实现公事和私事之间有明确的区分界限。 (二)精英民主理论的研究现状 程斌,钱捷在《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困境》一文提出:从领导者的来源、人民理性的假设、人民最终掌握统治者、命运委托———代理的问题提出了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的理论。[1]金贻顺在《当 · 209 · *[作者简介]包英春(1981-),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行政管理方向。 刘晓峰(1982-),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领导科学 方向。 刘佳丽(1984-),内蒙古赤峰人,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3级人文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 业。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doc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Weber'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韦伯探讨了劳动费的地理差异如何影响区位变化,即区位从运费最小地点移向劳动费最小地点的条件。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为了用数学推导这一问题,他设计了等费线理论:以运费最小地点为中心,向四外延伸,每吨产品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为等费线。而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约额等同的相切线为决定等费线,决定区位的改变。如图所示,RM1和RM2为两个原料产地,M为市场。假设RM1和RM2生产的是减重原料(减重率50%),原料和产品每吨运价相等,则环绕RM1和RM2的费用等值圈表示生产1个单位产品(假如为1吨)所需用原料的运费;以M为中心的费用等值圈则表示单位产品运往市场的运费。由于原料是减重的,而产品是纯的,所以环线RM1和RM2的运费等值圈的间距比环绕M的要密。X点运费为8(RM1的单位运费2+RM2运费4+产品运到M的运费2),将运费支出为8的各点连接起来,就成为8的等费用线。P点是运费最小的点,总支出运费为7。Y点生产1个单位产品,劳动费支出比P点低2个单位,能否将生产地迁至Y,决定于Y点是否在9的运费等费线(即决定等费线)内,如在线内,可将生产地从P点迁至Y点。

精英理论资料

一、精英主义的发展: 精英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20世纪50年代引起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达其颠峰。 精英主义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第一阶段,流行的是传统主义或经典的精英主义,其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维尔费雷多·帕累托及其同胞盖坦诺·莫斯卡和罗伯特·米歇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第二阶段,传统精英主义发展成为当代精英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尔斯,熊彼特等人。 二、精英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 社会中的权利集中在做重大决定的少数人或小群体的手中。虽然一个政治精英可能为另一个所取代,导致一个既定的精英层的组成者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但精英统治社会的规则保持不变。 精英理论的逻辑起点 是承认人类社会中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在政治生活领域,指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现象的普遍性。 对于精英理论基本特征的概括:马文·奥尔森(MarvinE.Olsen)和马杰尔(M.N.Marger)认为,精英取向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六条: ()l在所有的社会(以及大型组织)当中,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少数强有力的统治精英。不管政府和经济的性质如何,总是寡头统治,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群众确实不能自己统治自己。 (2)尽管精英在人口中占极小的比例,但它们却控制着极大份额的资源,它们组织良好,相当内聚。因此精英在社会中能够有效地使用权力。 (3)精英通常运用所有的手段来保护、维持其权力,并一有可能便增加权力。只有在有利于自身利益时,他们才与他人分享权力L。他们从来不主动让渡权力。(4)为了统治社会,精英运用各种广泛的技术手段。包括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

青年商业精英必读的11本经典著作

青年商业精英必读的11本经典著作【KAD GLOBAL新视野】 此前,我曾写到领导者应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对于渴望进入管理层的商界精英,对于希望自己更加无拘无束、善解人意和全面发展的人,阅读的好处不胜枚举。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问:“好吧,我同意。那么,我应该读些什么?”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优秀的阅读清单比比皆是。对于有兴趣研究古典文学的读者,维基百科有一个阅读清单:“史上最好的100本经典书籍”。此外,Modern Library出版社也有小说和非小说精选集。对领导力培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David Gergen教授[1]关于领导力培训的课程大纲(PDF文档),或者该学院Ron Heifetz教授关于适应性领导课程的教学大纲(PDF文档)。 但是,如果要我专门为青年商业精英开列一个很短的阅读清单,我会推荐以下11本经典著作。清单里的11本书我自己都读过。我尝试在阅读清单中囊括历史、文学、心理学、方法论等领域的内容。这是因为阅读的多样性非常重要。小说可以培养人的同情心;社会科学和历史可以让读者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广泛的涉猎面至少可以丰富你的谈资,让你在社交场合倍受欢迎。尽管阅读清单涵盖面广,但我仍试图让所有的推荐书目同青年商业精英的领导力提升直接相关。 挂一漏万,一定会有很多人认为清单中的推荐书目不够给力,或者只有11本书的阅读清单根本不够完整。但我还是想抛砖引玉,希望这个清单可以启发青年商业精英去寻找更多适合自己的书籍,以便规划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 《国王手册》 马克·奥勒留著。马克·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著名的哲学家国王,在位于公元161年到180年,著有《沉思录》。《沉思录》也许是马克·奥勒留一生最珍贵的遗产。马克·奥勒留的著作涉及哲学、人生、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多是其在探寻人生和世界过程中的个人笔记,从未想过会出版并流传后世。本书为我们展示了马克·奥勒留,一个不惑之年,史上最受尊敬帝国的国王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本书也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建议,本书也是我读过的最棒的翻译本。 《探寻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著。维克多·弗兰克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探寻生命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致力于以心理学家的视角讲述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九死一生的经历;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专著——意义疗法。他的故事本身已经很值得阅读,穿插着对人性的剖析和揭示;意义疗法的中心论点——生活的真谛在于探寻生命的意义——更是激励了几代商业领袖。 《一个完整的人》 汤姆·沃尔夫著。汤姆·沃尔夫是新新闻学院的创建者,曾是美国最成功的纪实文学(如《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之类的书籍和文章)作家之一,之后转向小说创作,著名小说家。作者因描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纽约人的生活受到广泛关注,《夜都迷情》(又名:《虚荣的篝火》)是其代表作。小说《一个完整的人》聚焦现代亚特兰大的种族、社会状况、商业等一系列社会话题。正如迈克尔·刘易斯的评论:沃尔夫尝试以一幅宏伟壮阔的漫画展示整个当代美国社会的缩影。这本书一定会给青年商业精英带来很多启发和感触。 《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投资游戏》 迈克尔·刘易斯著。这是大学毕业后我读的第一本书。《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投资游戏》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刘易斯的第一部作品,描述了作者20世纪80年代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短暂的债券交易员工作经历。刘易斯是著名的美国商业文化纪实作家。《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投资游戏》被公认是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文化以及美国金融业的经典力作。本书同时也是写给壮志凌云的青年商业精英的一本警世寓言,展示了在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面对的诱惑、挑战、挫折以及各色人等。 《从优秀到卓越》 吉姆·柯林斯著。本书描绘了优秀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揭示了伟大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诀。年轻的企业家如何带领公司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针对这一问题,吉姆·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份报告,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通过严谨的分析,系统论述了如何使公司从优秀向卓越跨越。柯林斯在书中提出“第五级领导者”的概念,彻底重塑了现代商业的面貌。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内容提要:中西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内容之认知和重要性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国人更为重视包括养亲、敬亲、顺亲和祭亲等内容的孝道伦理,西方人孝并非于子女对双亲行为里,仅单纯尊敬,此类尊敬无顺服在内。欧美着重独立,成员间地位一样。相对而言西方人没中国人重视孝道。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养老模式差异所致。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道;孝敬 孝道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与别的任一类文化表现一样,为其他文化因数一起作用的结果。文化进步,而今社会与往日相比,已难相提并论。或许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难相处,可尽管世事变迁,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不同,可华夏子孙对年长者尊敬赡养的传统是不能割断的。孝义传承有其合理存在价值:首先,其出发于全体人类的助老之为,为人性基本索求;其次,尊敬老人存在价值,为尊重其终生为民族奉献及其所累积的社会劳动经验。此类均应承认其合理性。不管何种社会,若对无劳力的老弱之人无甚关爱抚养,都将面临严重社会问题。尊护长者,为文明社会象征,理应作为当代社会公德。因文化不同,中外孝道甚多相异,两者相较便能认清其本质,进而择优改劣,推进我国孝义走在健康之路。 一、中外孝文化对比 1.中国孝文化

孝道在亚洲地区的伦理《而雅?释训》上说“善父母为孝”为一种道德表现,是一种从子女心里发出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以家庭血亲为基本,又居普通亲情上。 华夏孝文化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各面极丰富,“孝”为家中孝顺双亲,亦是历来社会统治社会规范。上古时期,“孝”为进入伦理道德最初的家庭理念。最早可溯自周,本意乃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自仲尼,孝自宗教哲理之意转为“善事双亲”单纯伦理之意,自宗族公德变家族之德,《孝经》后,又政治化。对孝,华夏就此完整理论。孝义于华夏文化极重要,仲尼曰“孝为仁之本”,“仁”为孔孟核心思想,由此明白“孝”于其中之重要位置。 孝为华夏民族传统道德根本,是所有传统道德规范核心。对孝,华夏孝义明言而定,突出孝与顺统一。传统孝义,着重强调“顺”,亦即顺从双亲,仲尼简约为“无违”,孔孟之道所言之“孝”于根本而言乃服从意志。中国孝义政治韵味极重。“孝”原为家庭血亲之伦理公德,为后代对双亲道德义务,为家庭伦理范围内。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于家于国为严密父制。“以孝治天下”为各朝皇帝统治经验归纳。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已非仅仅敬养双亲,乃是显著延伸与泛化。同时,“孝”对个人道德范围及政治范围延伸,它自个体道德素养而来,串联于家中双亲抚养与家庭融洽,终是功德圆满,对社稷及社会执行责任。同时,我国孝义对“不孝”有明了规定,亦即孝和不孝有其分辨准则。孝非为单纯恭敬服从,乃是以“义”为孝之评价准则。“家穷亲老,非为禄士”以物质方向,即是否温饱与能够考取功名而用功提出孝的准则。最终为“不娶无后,断绝宗祠”,即是否有后方向提

帕累托精英理论

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简析 ——读《精英的兴衰》有感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是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帕累托法则”被多数人接受,影响深远。在社会学方面,他的思想虽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学之外,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社会学界的地位,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史家萨尔沃.马拉泰罗内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中,把帕累托与莫斯卡一起考察,认为莫斯卡是法学家,帕累托是经济学家,他的精英理论主要从生产范畴考虑。 帕累托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他的以下三大理论:行为理论——主要涉及人的非逻辑行为,提出“剩遗物”和“派生物”等重要概念;精英循环理论——主要讨论社会分层和统治阶级循环问题;社会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动态平衡问题。笔者在此着重探讨他的精英循环理论。 一、精英理论的概述 帕累托把精英定义为在日常生活特定领域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包括具备正面精神特质的人,如上进、勤勉、有智慧,也包括具备负面精神特质的人,只要你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了异于常人的成绩,这也是他从广义层面给“精英”下的定义。当然,还有狭义层面的“精英”,即统治精英,他们只占国民总数的一小部分,这一笑部分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 精英阶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流动的。帕累托根据天赋能力的自然差别和掌权与否的社会差别得出一个理论图式: 执政 非执政 在上面这个循环的图式中,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非执政精英,C类是执政精英中的庸才,D类是平凡之辈。社会达到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

的畅通,下层中的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可以上升到执政阶层,而统治精英如果怠惰、愚蠢,就会下降到平凡之辈。正如帕累托在《精英的兴衰》一书中说的“人类历史就是少数精英轮回更替的长篇史诗”,而一旦循环路线不畅,社会秩序就会出现动荡,国家政权就会出现危险。 二、《精英的兴衰》中关于精英理论的论述 《精英的兴衰》写于20世纪初,这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而帕累托的思想也更为保守,他敌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预言资产阶级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精英的兴衰》重点分析了精英的循环过程。帕累托在第一章中就列举了法国大革命的例子,引出了精英的循环。法国大革命在本国仅维持了一小段时间(不到一个世纪)就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从这一各管现象可以分析出三层事实:一,一种逐步增强的宗教情感,显示了我们正处于危机上升期;二、旧精英的衰败,表现为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三,新精英的兴起,表现为民众夺取权力的斗争。 帕累托在论述精英循环的时候是结合了自身状况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精英(1898年,他继承了伯父的一大笔财产,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1923年被任命为意大利王国议员)。政治统治会因时因地需要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而某一特定的统治集团不可能长久地同时具备各种优秀品质,所以一旦他们不具备某一品质时,精英循环就会发生。下降期的精英会变得更加软弱,更加“仁慈”,但这种“仁慈”只是表面的,他们并不像放弃任何对非精英阶层的统治,但他们又缺乏统治的勇气,例如,在尼禄统治时期,法国的贵族们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断头台,他们为了自己可以出卖亲人和朋友。 帕累托认识到,“在下层阶级中优秀分子的聚集,或相反在上层阶级中低劣分子的聚集,是破坏社会平衡的重大动因。”20世纪初,德国卑斯麦政府和意大利资产阶级政府加深了对平民的迫害,旧精英的无能和暴力引起了平民(尤其是工人阶级,也有一部分是旧贵族)的反抗,工业化的高度发达使得工人阶级拥有了高薪,这样,工人阶级就潜在地成为了新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还自发地组成了工会和联盟,这就加速了新精英的形成,正如保罗德鲁西耶所谈论的“他们身上能打动你的是某些优秀的品质……如果弱者不能与他们自己的怯懦相抗争他们的境遇就不会有所改善……最优秀的人属于工会,这些人为了一个目标自愿地团结在一起”,这就形象地道出了新精英的诞生过程。 三、对精英理论的反思

如何打造高效精英管理团队

如何打造高效能的团队? 据说二战时德国军队将人分成四类:聪明又懒惰的可做军官,聪明又勤快的可任参谋;愚蠢又懒惰的可当士兵,愚蠢又勤快的赶紧滚蛋。以上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也昭显了一个高效团队的管理思路和用人原则。而一个团队中就恰恰可能存在以上四种人,由于团队是由人组成的,故带好一个团队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把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的潜能激发和培养起来,从而把人变成对企业有价值的人才。《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名臣司马光大匠无弃材、尺寸各有施与清嘉靖名将杨玉春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杨遇春用聋子当侍卫;用哑巴当情报员;用瘸子当炮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团队用人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因材施教、用人所长。所以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团队所需要人才,正像国学大师翟鸿燊所言:领导就是领袖和导师,领导者的价值在于把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者。那么怎样培养人才,怎样打造高效团队? 要带好一个团队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制度:制度是团队成员统一遵循的规矩,它既能促进团队的一致性,还能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既是业务开展的依据,也是工作的指导书,避免出现随意和偏差;三是团队的战斗力:战斗力可能是无形的,但又至关重要,它体现在勇于进取、乐观自信、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等方面。团队具备战斗力的前提是群体内动力得到了激发。缺少这一项,任凭资源足、能力强、制度严、方向对,都未必能确保战斗的胜利。这种战斗力类似于李云龙所倡导的亮剑精神纵观任何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它都是在一种信仰的感召下,保留并传承着一种精神传统,这个传统是一种性格,是气质,有了这种传统,就好比给军队注入了灵魂,不论岁月流逝,人员更替,精神都能永存,于是就有了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阐述。 目标一致也就是思想要统一。没有目标的人,就是帮别人实现目标的人。不做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不做计划的人,就是准备计划失败的人。从20XX年山重建机和山推股份取得的业绩上我领悟到思想统一不是套话、虚话,她是行动的方向。思想意识决定的问题最难改变,越是看不到的东西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层次,这就是企业文化。只要当事者的思想不统意识跟不上(不主动、不想干)、考核不到位。再好的措施也得不到好的执行。思想统一不仅是喊口号,更是遇到问题不退缩、不迟疑的保证、是提升执行力的最大保障如何打造高效团队?、如何打造培训体系及行业实战品牌如何打造高效团队?、如何打造培训体系及行业实战品牌。所以要想带好一个团队首先要把部门目标与公司(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并可行的落实到团队每个成员头上,那就是锐驰上下所有员工的工作一定都要围绕日产能力突破500支(合格产品),全年产出4.6个亿这个中心目标来分解自己的工作并毫不怀疑的去执行,各级管理者一定要层层分解、宣贯、检查、处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的精力、激情集中到一起共同前进。没有目标的团队只能是一群散兵游勇,没有目标的管理就是老和尚念经---得过且过! 激发人的潜能。内动力是指人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调动出来,会表现为乐观积极、精力充沛、主动思考、坚持不懈。如果智商正常,每个人都可能依靠内动力的发挥达到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 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

如何请领导吃饭职场精英必上的一课

如何请领导吃饭职场精英必上的一课 酒一定要备两种以上!拿出来让领导选一样两瓶(领导喝不喝也就是这两种)让领导挑人家不一定点出啥 来(有水平的领导)看你的实力了!茅台、五粮液、红花郎、都不错! 打听清楚领导的饮食禁忌!(不知道后面再说)带上烟!一条+一包!领导最喜欢的牌子!一定要真烟! 菜!(有水平的领导)先推让一下!然后会问问大家有没有忌口的!这时要装作自己是什么都吃的动物那怕 食物过敏!待领导点完再接过菜单问服务员最贵的菜!然后用手指指卖相豪华但不是超贵的菜!(声东击西!注 意要看领导和事情大小决定,大事千万别来这招)总的思路是把桌子摆满!但也不要太夸张!现在的领导不是 酒囊饭袋了!吃的比较精致!再加上一些症状所以一定要让领导高兴,最笨的方法是提前给餐厅的点单员沟通 好!结合大家的忌口和经济实力点领导最喜欢的!看似不经意的推荐其实都是领导的意思! 找好饭桌帮手! 喝酒!布菜!看领导喜欢了!能说会道的女孩最让人放心啊!关键时刻敬酒领导也不好推辞!(女领导我还没 碰见过!) 饭桌上不谈事!这是规矩!只是点一下!聊些领导擅长的!收藏!奥运!车子!轶闻!太多了!但最好是高雅的领 导在外边没喝醉那都是讲原则的! 吃完看领导意思!(在饭桌上不把领导喝高兴这顿饭只能是报名饭了)打牌!KTV!桑拿!但是别随便给领导 安排余兴节目! 最后把装醉的领导送回家!(有车接的把烟酒带给司机!给领导说一声“一点意思!领导您笑纳”别让司机检 漏)第二天领导醒了打电话过去!领导就会心领神会了!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一句话:礼多人不怪 请客吃饭的各环节 ——座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 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 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 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 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郎友兴 “民主变成了一个广受赞誉的词”。(注: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4页。)当代世界更是几乎将民主等同于善了,但在西方各种民主理论中,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又常常为人所诟。笔者以为人们对精英主义理论的抵触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它不甚了了,乃至误解。本文旨在描述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其主要思想,从中发掘出对中国民主化有所启迪的思想资源。 一、导言 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治的理论,有些学者如Peter Bachrach 称之为“民主的精英主义理论”(Democratic Elitist Theory),(注:peter Bachrach,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a Critique,Boston:Little,Brown,1967.)另一些名之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Elitist Democratic Theory),还有如以色列社会学家Etzioni-Halevy称之为“Demo-elite perspective"。(注:Eva Etzioni-Halevy,The Elite Connection: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Western Democracy,Cambridge,MA:Polity Press,1993.)尽管名称不一,但所指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这些概念其实可以互用。 1.精英主义与其民主理论的演进 精英理论与阶级理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它们都勾画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过,精英理论主要关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其信条是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与无权的大多数,前者为统治者而后者为被统治者;统治集团即精英垄断着权力,而大众即非精英除接受前者的安排外另无选择。(注: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er将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了很好的归纳。请参见Thomas Dye,Harmon Zeigler,The Irony of Democracy: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Tenth Edition.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pp.4-5.)精英理论认为精英掌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民主社会也不例外。古典与现代精英理论的中心议题是在稳定的民主社会中,精英需要通过定期的选举而竞争权力。 John Higley和Jan Pakulski描述了精英主义理论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几起几落的现象作了解释。(注:John Higley and Jan Pakulski,"Elite Theory after Marxism"(unpulished).)他们认为,古典精英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而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但是随着欧洲纳粹的兴起,这个理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1980年代再次兴起。究其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据说其中一个是古典精英理论家如帕累托(V Pareto)的理论与纳粹的兴起有关联,也就是说精英理论为纳粹提供理论根据。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民主在二十世纪尤其四十年代以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最高目标”,因此,没有一个政体声称自己是反民主的,这样一来,有关精英研究就有反民主之嫌疑了。1980年代以后,精英理论再度兴起,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970年代兴起的“民主化第三波”,即从权威或专制政体转民主政治,二是现代社会日益分化而制度的复杂性也日趋增加,这样权力的集中就不可避免了。 Etzioni-Halevy将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注:Eva Etzioni-Halevy,Classes and Elites i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a COllection of

精英之路 后备管理干部培养方案

后备管理干部培养方案 ----“精英之路”计划 ●项目目的:“精英之路”计划旨在将优秀的后备人才培养成为具备“积极 创新、锐意进取”等发展潜力、“了解环保产业开发价值链”全过程,同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环保行业关键岗位管理人员。此培养项目不仅融合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综合素质提升,还引入综合考核形式集中呈现,辅以科学完备的评判标准,构建综合培训与人才培养紧密联合的完整体系,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关键岗位输送合格的优秀人才。 ◎使优秀后备人才转变为优秀部长:实现从个人付出者到管理者的转变,协助上级主管进行团队管理,具备高效的执行力、决策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有扎实的基础管理技能,深刻理解管理者的本质,会做有效的决策。 ●实施对象:公司所有具备发展潜质的后备人才。

●实施组织委员架构 一、培养对象筛选 A.选拔原则 选拔以公司发展为依据,以优秀人才为重点。 公司选拔原则是:结合公司十三五发展战略与规划部署,关注管理干部的成长潜能、综合素质与品格,以及是否坚定不移地高度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是否有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精神与激情。 B.选拔标准: 1、本科以上学历(有特殊贡献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2、半年以上公司工作经历; 3、本岗位工作时间三个月以上(有特殊贡献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4、报名前3个月工作绩效至少有一次达到优秀(成绩>90分或为A); 5、曾获公司荣誉(公司优秀员工、最佳新人、有效建议等)的员工优先考虑。

优秀储备人才 ◆后备干部参与项目培养计划如下所示 涅槃之翔计划 明日之翼计划 精英之路计划 关键岗位后备人才 三、职责明确 1、环保学院职责: 制定并全面实施后备干部培养计划,确保人才发展和使用符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全程策划和组织整体培训,并对所有学员们的学习跟踪。 2、部门职责: 做好部门内部人才规划,做好梯队建设,选拔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储备人才,为部门的发展储备能量。 为后备干部的职业生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与课程体系,并督促各级人员执行。 3、学员职责: 以公司的期望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遵守培训相关管理制度,按时参加培训,积极配合相关培训活动,服从项目组织人员安排。 四、培训课程设置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2 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 3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4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5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6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7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8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9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0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11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12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3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 14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 15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16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7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 18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9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 20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21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 22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23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 24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 25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6 中美幽默的比较 27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28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29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30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31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32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33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 34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35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6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37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3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39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 40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41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

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

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 金贻顺 内容提要:精英民主理论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的产生有其历 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韦伯、熊彼特等精英民主理论家依据实证主义分析方法,批判 了经典民主理论关于“公益”和“人民意志”的假说以及理想主义的民主概念,提出 了民主是一套制度化的程序和人民选择统治者的方法,也是政治家竞取领导权的 过程。虽然精英民主理论也遭受了许多批评和责难,但由于它能提供分析上的准 确性和经验上的参照物,因而其根基至今未受动摇。 关键词:民主;政治理论;流派;西方国家 由洛克、卢梭等人表述的,以代议制论为核心的民主理论,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它却越来越难以圆满解释和说明西方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现实。对经典民主理论进行反思、改造、修正以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势所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种形形色色的有别于经典民主理论的新的民主思想或流派横空出世,它们见解主张各异,视角方法有别,影响大小不等。其中以韦伯、熊彼特、拉斯韦尔等人为代表的精英民主理论是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流派。 一、精英民主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经典民主理论是指启蒙学者和功利主义者的民主观。它源自古希腊,其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统治”,或“大多数人的统治”。具体说来,经典民主理论可用熊彼特所下的定义来说明:“民主方法是这样一种达到政治决定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使人民通过选举将集合起来表达他们的意志的人,自己来决定争论的问题,从而实现公意。”①这一定义至少可分解为下列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人民能够理性地行为,并具有某些必不可少的美德和才智;第二,存在着某种“公益”之类的终极价值,从而也相应地存在着人民的共同意志;第三,能够找到一套可借以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程序或制度,如代议制度等。在启蒙学者们看来,这些命题是不证自明的。然而,随着本世纪以来心理学、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的问世,许多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熏陶的西方学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或者说至少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为他们发现,即使在公认的西方民主社会,也无法真正满足上述三个命题。相反,大量事实似乎表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符合经典民主理论的民主模式。显然,这对西方学者来· 62 ·

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0290964.html, 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作者:邓翔予傅正 来源:《理论导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深受古典混合政体理论、现代精英理论和韦伯领袖民主理 论的影响,同时立足西方政治实践,将民主重新解读为领导者的“竞争性选举”,从而实现精英政治与民主制度紧密结合。从理论层面,熊彼特分别对之前的民主和精英理论做出了批判和修正,并提出了四个民主成功的条件;从政治实践层面,解决了传统精英理论无法解决的代表性问题。因而它得到了许多西方政治学家的认同。但必须指出,精英民主的实质是一套固定的制度安排,它抹杀了民主实践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坚持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对资本主义民主竞争性选举的超越。 关键词:熊彼特;精英民主;民主理论;民主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4-0019-07 作者简介:邓翔予(1995-),女,陕西宝鸡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硕士,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傅正(1986-),男,浙江衢州人,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史、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古往今来,许多政治思想家对民主问题都有深入的探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雅典的直接民主是西方最早的民主实践,其特点是自由公民都可以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管理,“民主”一词也正是从那时起产生。熊彼特全面批判了古典民主理论,并继承早期精英主义理论,同时受到韦伯官僚制的影响,最终提出他著名的竞争式精英民主理论。 一、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的产生背景及理论渊源 1883年,熊彼特出身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家境殷实。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 好的教育,将他送到奥匈帝国最好的维也纳大学进行学习。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 如荼地进行着,奥匈帝国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每况愈下,尤其是与德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基于对奥匈帝国的无比忠诚,以及这个国家带给熊彼特贵族的殊荣,虽然他很清楚工业文明的脚步势不可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势在必行,但同时又不能放弃维护传统的政治秩序、巩固帝国政治体制,这种情形下其竞争式精英民主理论逐步产生了。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大国纷纷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布斯便把1870年视为这个转变的起始年份,并把其后二十年时间视为帝国

我如何成为领导精英

我如何成为领导精英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我如何成为领导精英 1976年,我抱着“技术必须服务于商业”的信念,赤手空拳与三位员工创建了CA公司。21年后,CA已成为在43个国家拥有11000名员工,资本近300亿美元,年营业额达45亿美元的软件王国,CA曾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有价值的100家公司之一。我的成功,让身处异乡的华人感到骄傲,像80年代叱咤美国电脑界的王安一样,我在办高技术企业上的非凡成就,证明了华人在海外除了开饭店、洗衣房外,在其它事情上也能超人出众。 从白手起家到缔造出年营业额高达45亿美元的软件公司,CA的实力与潜力逐步为公众所认可。我认为,一个成功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渐形成自身独有风格的过程。而这一风格,又往往与领导者的作风与独特的领导方式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我是一位个性非常突出的人,精力过人,动作麻利,工作效率高,说话心直口快不拐弯抹角。因而也就有了“积极进取”、“坚定不移”、“温和”、“桀骜不驯”、“激情”“冷静”、“斗志高昂”等描述我的词汇不断在众多报刊上出现。美国广播公司曾说我是“具独创性、最有效率的主管之一”。我领航的CA如同一台高速运转而又井然有序的大机器,又像一个温情和睦、充满活力的大家庭。

我最讨厌也最怕官僚系统,视其为腐蚀人心、摧毁企业的罪魁祸首,因而在我身上,人们看不到老板架子。我要员工有话直说,有困难直接找我。为了破除官僚系统,CA公司每年四月有一次“大地震”——人事组织的变动。你今年在某一部门工作,明年就会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工作,今年你在这个国家任职,明年又会被换到另一个国家。这种岗位的互换制,不仅使员工总是在挑战的环境中自我成长、成为精英,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出员工个人的潜能与才智,使他们自觉地体会到团队精神和整体表现才是把握成功的关键。 我建立的CA,是一个没有等级观念的公司,这里的工作方式是追求高效而不是拘于形式。CA的每一个部门都有自主权,做决策可以直通最高主管而无需浪费在写报告上。像许多大公司一样,CA也有大大小小开不完的主管会议。但这些会议并非是例行或事先安排好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召开。在CA的一次重要会议现场,看到的是在其它公司看不到的情景:一大群高级主管正准备开会,有些人手持咖啡、早点;有些人交头接耳;有的人忙着把笔记本电脑连接在大电视屏幕上。这里没有传统和正规的会议规则,会议的气氛时而轻松,时而激烈。他们可以声嘶力竭地争论,肆无忌惮地彼此交换意见,在碰到意见不同时,任何人都可以打断董事长、上司的话而不会被视为冒犯。讨论的过程不是单向的,我的话亦不会被员工奉为圣旨。双方一来一往的激辩,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时地切入,没有所谓的发言次序。这种介于“正经”与“不正经”之间的沟通方式,刺激了大家的参与感、强化了每个人的思考能力。两个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激励机制的差异比较和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中透视中西方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体育和谐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犯罪控制思想之比较 土地与海洋的对话——中西方文化与人格差异之浅见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中西方立宪文化差异比较——以价值观为视角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股票期权制度实际操作的差异性分析 英语词汇学论文论文题目 英语语言的特征 试论英语逆序构词法 论英语主谓一致 The Change of English word Meaning: Factors and Types 英语词汇意义变化的影响因素与类型 运用“发散思维”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现代英语词汇迅速发展的源泉 网络英语的词汇类型及其特点 广告英语的词汇特点 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处理 英语词汇意义的特点与词汇教学 论中英文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内涵在动物词汇上的体现 试论篇章词汇衔接的语义基础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探析 女性相关词汇及其文化内涵 动物词汇的应用及其隐喻性的探索 就词汇空缺谈旅游英语翻译技巧 汉英语姓名文化对比研究 英语颜色词的词义及文化对比研究 论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浅析词汇的记忆与词的形态理据之问的关系 试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2095 英语词汇教学新探 英语词汇的联想与搭配探析 英汉词汇比较中文化内涵的展现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 隐喻对英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论英语词汇搭配的特征 言语听辨中的词汇提取 英语词汇的认知与活用 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1. The Contrast and Analyses of Customs in Britain and China 英国和中国习俗之研究 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s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3. Black Culture and American English 黑人文化与美国英语 4.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merican English 论美国英语中的政治正确现象 5. English Euphemism and Culture 文化因素与委婉语 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