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看印度电影《天上的小星星》有感

看印度电影《天上的小星星》有感

看印度电影《天上的小星星》有感
看印度电影《天上的小星星》有感

请在网上下载印度电影《天上的小星星》,写一篇观后感,请结合心理学、教育心相关知识,结合教材“师生沟通的艺术”

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老师心中的星星。有障碍的孩子更应该得到帮助和尊重。这是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深切感受。

当我看到伊夏美术课上开小差被刻板的美术狠狠打手的时候

我的心有颤抖。我在回想我小的时候有没有上课开过小差,有没有得到老师这么严厉的责罚?我现在做老师了,我是否这么古板的苛求过我的学生,如果有,那真是罪过耶。

作为一个老师,我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想起了我暑假里看的一本书《周国平论教育》,其中有些观点我是持赞同态度的。他说,教育的真正灵魂是守护人性。,扪心自问,曾几何时,我们有些老师在无情的竞争中也是失去了理智,使我们的心智蒙上了灰尘,往往丢失了一颗真诚的心,忽略了那些“差生”,使我们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无助。在我们的眼里只有激烈的竞争,名次,升学率等等。

我原来只是认为只有中国的学生才深受强烈的应试教育之苦,没想到印度的孩子也一如中国的孩子,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被无穷无尽的学知识所压抑,失去了原本属于孩子的童年的天真快乐。

伊夏的哥哥,什么都是优秀。符合老师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我想他是否在老师和家长画的这个好孩子的标准的圈圈中失去了什么,是否是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心境吗?虽然他每天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

伊夏,使我想到了目前中国千千万万的在应试教育中挣扎的孩子,我们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每天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一样的对待。许多学校全封闭的管理,很多小学生就每天做作业,背书,等等搞得精疲力尽,高中简直是就是炼狱。我有一次问一个学生你的网名叫什么,他说叫“坐牢”,“每天呆在学校,无穷无尽的学习煎熬,像坐牢一样。”我无语。我跟很多人讲过这个故事,大家认同这种事实的存在,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却又无奈,我们也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却无法扭转乾坤。也许我们是无法扭转乾坤,但我们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颗平和的心,看淡职称和名利,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里和灵魂。

作为一个母亲,当我看到伊夏妈妈心疼的伊夏而又无能为力的揪心状态,我的心也跟着发紧。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居于观念的不同,或者说有的父母他不是教育专业人士他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老师要转化一个“差生”不仅要改变孩子,有时还要改变家长的观念。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做到了,也无愧于“教书育人”这四个字。

如果没有后来美术老师的用心关注,倾心引导,伊夏的人生将在一片黑暗中度过,他将不是一颗星星,他的人生将只能是一只哑巴似的甲虫,沉重而默然。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老师的爱心,耐心,是多么的重要。他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像星星一样存在我们的心里。给他们信念,给他们关怀,给他们鼓励和支持,让每个孩子像星星一样发出属于他自己的光芒。

如今我们正走在教研教改的路上,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关注教改,关注教育,关注我们眼中的每一颗星星。希望我们的教育更早的从固化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起跑线》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

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作者:周璐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 宝莱坞之王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 《天生一对》 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 《加油印度》 2006 《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 《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 《爱无国界》 《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 《故土》 2003 《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 《阿育王》 《花无百日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情字路上》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就出自里面1998 《怦然心动》 《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 《烈火恩仇》 《缘来是你》/《我心狂野》 1995 《勇夺芳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向800周冲刺 2 阿米尔·汗Aamir Khan 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推荐! 2009 《三个傻瓜》/《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 2008《未知死亡》 2007《地球上的星星》 2006《为爱毁灭》 《青春无敌》/《芭萨提的颜色》 2005《抗暴英雄》 2001《印度往事》奥斯卡外语片提名 4赫里尼克·罗斯汉Hrithik Roshan 推荐! 2010 《风筝》 2008《阿克巴大帝》/《帝国玫瑰》 2006《幻影车神2》 《克里斯》/《印度超人》

2004《目标》 2003《狂爱普里姆》 《印度超人前传》 2002《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2001《花无百日红》 2000《这就是爱情》/《说声我爱你》《克什米尔任务》 其他宝莱坞影片推荐! 《亲密有罪》 《纽约》 《时尚》少见的女星主导成功影片 《星期三》 《摇滚起来》 《燃情迈阿密》 《难以置信的爱》 《蓝色情迷》 《生死竞赛》 《爱情你我他》 《迷妄国度》印度最成功的恐怖片 《宝莱坞劲敌》 《印度教父》 《流浪狗罗密欧》 《丛林怪物》 《季风婚礼》国际获奖无数 《月光集市到中国》 印外合拍片推荐! 《贫民窟百万富翁》 《同名同姓》 《月亮河》 《爱斗气爱上你》印度版《傲慢与偏见》《我爱贝克汉姆》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

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 内容仅供参考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印度每年的影片发行量、观影人数、电影从业人员数等均居全球之冠,除仅次于美国电影业外,无论在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上都优于其他任何一国的电影产业。印度与我国在地理、文化、经济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两国同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地处亚洲文化圈、具有悠久传承的历史等,但印度所取得的电影国际化成就,是中国无法比拟的。比如在2011 年度北美 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前10 名中,印度电影独占8 部,而华语片只有《雪花秘扇》排在第7位。2012 年,中国在这一榜单中的成绩表现更差,没有占到一席之地,印度电影却仍在前十位中占据8 席位置。博鳌亚洲论坛文化产业会上,史坦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汪康懋指出:亚洲各国均重视电影出口,只有中国出口少。中国电影出口表现不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印度的电影国际化经验对我国尤具借鉴意义。 一、印度电影国际化崛起的发展趋势 (一)电影产量世界第一印度的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常与美国的好莱坞影业相提并论,国际上对印度宝莱坞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印度共有三大影视基地,另外两个是凯莱坞和托莱坞。这三大影视基地所生产的影片各有侧重,如宝莱坞生产的大量歌

舞片受中下层民众的喜爱;托莱坞的影片偏重文艺、新潮,目标观众是知识分子;凯莱坞崇尚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俘获了大量年轻观众。据统计,数十年来印度每年的故事片产量都保持在世界第一位。图1 中的数据显示,印度从2005 年开始,其年电影产量就一直保持在1000 部以上,2008 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电影年产量有小幅下降,但在2012 年又达到一个新的产量高峰值1602 部。单从产量上看,印度各年的产量均远超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中、美两国。 (二)电影出口势头强劲全球化为电影业带来了更大的销量、更高的利润以及更广泛的知名度。在过去10 年中,越来越多的宝莱坞电影,特别是高投入、制作精良的影片都投放到西方市场。如2009 年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获得7.1亿卢比的全球票房收入,其中海外票房占到总票房的一半,成为印度影片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成功引起全球电影市场注目;2013 年的《金奈快递》更是打破多项记录,在海外获得11.9 亿卢比的票房收入。据印度电影协会(FFI)统计,印地语电 影的出口自1996 年开始大幅增长,到2001年,印度电影的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了。来自UNCTAD 数据库的数据表明,印度在2003至2011年的9年间,电影出口额在2010 年达到2900 万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6%,与世界第一大电影出口国(美国)的出口差距也越来越小,反映了印度在世界电影出口市场上的强劲表现。 (三)国际电影公司青睐的外包基地印度在承接电影制作外包业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最新印度好看的电影推荐

篇一:《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 宝莱坞之王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 《天生一对》 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 《加油印度》 2006 《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 《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 《爱无国界》 《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 《故土》 2003 《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 《阿育王》 《花无百日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情字路上》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就出自里面 1998 《怦然心动》 《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 《烈火恩仇》 《缘来是你》/《我心狂野》 1995 《勇夺芳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向800周冲刺

2 阿米尔·汗 Aamir Khan 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推荐! 2009 《三个傻瓜》/《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 2008《未知死亡》 2007《地球上的星星》 2006《为爱毁灭》 《青春无敌》/《芭萨提的颜色》 2005《抗暴英雄》 2001《印度往事》奥斯卡外语片提名 4赫里尼克·罗斯汉 Hrithik Roshan 推荐! 2010 《风筝》 2008《阿克巴大帝》/《帝国玫瑰》 2006《幻影车神2》 《克里斯》/《印度超人》 2004《目标》 2003《狂爱普里姆》 《印度超人前传》 2002《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2001《花无百日红》 2000《这就是爱情》/《说声我爱你》《克什米尔任务》其他宝莱坞影片推荐!

印度宝莱坞电影发展情况

宝莱坞电影发展及其特点 宝莱坞正在转变。目前的电影正逐渐的朝着打破或讽刺颠覆陈规的方向发展。观众中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城市人,他们希望看到不同的印度电影。应该指出的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中也有不少是有价值的,或者作为精雕细琢的娱乐片,或者以其自身的方式有着艺术上的成就。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它直观而形象的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在电影的表象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印度电影在保持了传统电影的同时,电影人不断地对电影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是由于印度作为一个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两百年的国家,其电影受到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电影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强烈的殖民气息,另一方面,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具有多样性,是民族和宗教的高度统一,所以其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二、印度电影的特色 1、歌为魂舞为魄 一直以来,印度电影给人最直接的印象的就是歌舞片盛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语言繁多,歌曲和舞蹈容易为各种语言的观众理解;一方面,印度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平时的聚会活动时,人们习惯用歌舞的方式表达;另一方面,印度电影一般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此之久,这时候就要靠若干次的歌舞在片子中间歇性地穿插以调节气氛。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 在一般的印度片中,节奏分明的音乐,配上大段的舞蹈。同时,这种代表着希望与光明的歌舞表现,也成为了印度片子的一种模式,它可以不停地出现在片子里,也许是为了表达人们内心的某种诉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对于美满爱情的诉求,也许是为了烘托一种气氛,紧张的、激烈的、神秘的、甜蜜的,起到对片子的诠释作用,也许是为了表达印度人心中对于歌舞的特殊情结。 2、来自东方的神秘色彩 颜色的相似和反差在影像间建立了一种比形式的相似与反差深刻得多的关系。各种色彩具有强大的象征力量,颜色唤起联想,激发感情。这就是将来的彩色电影的巨大的潜力。 如果说,中国的颜色是红黄为主,那么印度就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颜色,印度人对颜色有着天生的敏感,不仅那自然的风光那么色彩迷人,就是寺庙、民居、服饰等一切人为的艺术都是那纯而艳的颜色来布置,显出和谐而又耀眼的光芒 3、宝莱坞的印度梦 在宝莱坞,印度电影人,也在制造属于他们的印度梦。印度电影里大量渲染流露出来的传统特色。那种古老文明的悠久文化所带来的美好传统,朴素、实在又亲切。同时,跟好莱坞电影里表达人物美国梦方式相似的是,在宝莱坞电影里,影片中的人物模式比较固定,比如命运不佳的情侣,愤怒的父母亲,腐败的官员、绑匪,心怀阴谋的恶人,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亲人和被命运分开的兄弟姐妹。在电影中,我们还可将人物进一步细分:男主人公分为两种类型:好人是英俊、勇敢、豪爽的青年;坏人是花花公子、赌徒、浪荡子弟,或黑社会人物。女主人公也分成两种类型:多情而善良、漂亮的淑女,能歌善舞,而且正义、孝敬、贤慧等;另外一种是浪荡、风骚、狡黠和妖艳等,同时也会歌舞表演。影片中必须有老年人物,一般父亲是老年和专横样式的人物,母亲一般是贤妻与良母,对于子女疼爱万分。同时必须要有一位老祖母,她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权威作用,解决冲突或矛盾。剧中的矛盾一般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冲突,最后一定是团圆的结局。目前的情节,坏人都不是太坏,而是有优点的坏人,从而削弱了冲突。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稳定时刻,但是总体上是贸易关系逐步紧密、贸易额逐年提升,同时也必须强调,经济上关系的不稳定原因与政治上关系不稳定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宗教问题,这也是造成两国关系紧张与恶化的重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天,我就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妈妈说今天要带我去莫沟踏青,可出门一看,风太大了,于是我们就改变计划,决定去看电影。 我们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讲述了一对父母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在学校周围买房子,和孩子一起去培训机构学习,甚至还去求别人,但都没有成功。在无意中,他们得知这所学校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是给贫困生的,于是他们假扮成穷人,搬到了贫民区,在这里,他们结实了许多心地善良的穷人,有一位朋友甚至为了给他的女儿筹到学费,竟然跑到马路中间被车撞,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动了,这位朋友虽然很穷,但他为了朋友,冒那么大的风险。 最终,他们的女儿终于被录取了,但他朋友的儿子却没有被录取,他最终觉得,是他自己窃取了朋友儿子上最好学校的资格,他让女儿离开了那所贵族学校,去了他所资助的公立学校和朋友的儿子一起上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做为一名学生,体会到了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情,虽然有时候我也觉得他们是错误的,但我现在明白了,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为了我。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同样有下面这样的现实:好的学校都想进,但是好学校名额是有限的,而有关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为了让皮雅上好学校拉吉夫妇二人进行了搬家,为此专门买了新房子。因为男主人公是服装店老板,而学校说一般不接收店铺老板的孩子,于是两个人开始身份转换,两人打扮成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因为从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学校必须留一定的配额给贫困的孩子。为了能蹭上对于贫困人口家庭的名额,一家人装作贫民的样子,伪装搬进了贫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过了检查,皮雅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可是,他们剥夺了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力,拉吉觉得良心过不去自觉的告诉了校长,想让校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去掉,让那个穷孩子来上学。可没想到校长不但没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让那个穷孩子上学。这时,拉吉既无奈又气愤。因为,那个穷孩子的父亲曾帮助过拉吉一家通过学校的检查,而那位孩子的父亲却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穷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公立学校的一些穷孩子带到了家长会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震撼的节目。当拉吉起哄让这些家长为这些孩子喝彩时,掌声和尖叫声热烈而又持久。可当拉吉告诉那些家长这些学生其实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原本热闹的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掌声,更没有喝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火热上映,紧随其后的《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也反响热烈,口碑不俗。短短的时间内,印度电影似乎成为了国内电影市场的新宠,备受追捧。这些电影作品摆脱了印度电影“无歌舞不电影”的刻板印象,用新颖的题材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宣告了印度电影“故事为王”时代的到来,而这些无一不是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影响下的结果。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对印度电影实现对传统形式的突破和超越,构建更为国际化的新式印度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从歌舞片到故事片的变革 有人说歌舞片不一定是印度电影,但印度电影一定是歌舞片,一直以来,印度电影和歌舞似乎是密不可分的,优美的音乐,曼妙的舞姿构建了传统印度电影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在传统的印度电影中,歌舞的地位超然,它们并不依附于电影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每每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歌舞场面,大量电影的歌舞甚至可以直接截取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售卖。有些电影中歌舞几乎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存在,成为电影的主要卖点,从这个角度看,称印度电影为歌舞片也并非言过其实。 这种情况当然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印度

文化中悠久的歌舞文化传统为印度电影中歌舞的扎根和蔓 延提供了最原始的文化土壤。从歌谣来看,印度有着悠久的吟唱历史,大量的文化经典都是以吟唱的形式存在并进行传播的。至今印度还保存着包括《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吠陀》等多部经典的数种吟唱方式。舞蹈的历史同样悠久,印度最早对于宇宙和世界的理解就是以“湿婆之舞”的形式来加以呈现的。正是这些悠久的历史传承让印度人形成了鲜明的歌舞传统。因此,在印度,歌舞几乎伴随了人们生活中所有的重要环节――从出生、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到宗教政治的节日庆典,歌舞总是贯穿其中。而歌舞对戏剧的影响早在梵剧时代就开始了,就连梵剧的创始人“婆罗吒”,其名字本身就含有乐者和舞者的含义,印度戏剧和歌舞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这些文化基因决定了歌舞传统在传统印度电影中的重 要地位,可以说从最早的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开始至今,印度电影在本土的发展都因为其中的歌舞元素获益良多。但是,这种以印度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戏剧表现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则容易“水土不服”,因为其间丰富的歌舞展现常常伴随着对叙事的割裂和挤压。比如早期的印度电影《大篷车》,这个故事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女主人公在不明真相下和杀父仇人结合,在真相大白后出逃、寻亲,最后复仇。从情节上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可是却并没有带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一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推荐大家看的印度电影

《芭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都是三傻级别,一个都没提到,《我的名字叫罕》印度版阿甘,也没有 1:宝莱坞生死恋

宝莱坞生死恋是2002年印度根据一部小说改编出品的歌舞爱情片,获得2003年MTV亚洲电影大奖。本片藉由一对年轻貌美的男女的爱情故事控诉种姓制度,汇集华丽、激情、悲剧于一身。 中文名:宝莱坞生死恋 外文名: Devdas 其它译名:德夫达斯/ 美丽情人

制片地区:印度 导演: Sanjay Leela Bhansali 编剧: Prakash Kapadia等 主演:沙鲁克·罕、玛德胡瑞·迪克西特、艾西瓦娅·雷类型:爱情剧情音乐 片长: 182 分钟 上映时间: 2002-07-11 imdb编码: tt0238936 语言:北印度语孟加拉人语 2:阿育王

中文名:阿育王 外文名: Ashoka the Great 出品时间: 2001年 制片地区:印度 导演:桑托什·斯万 编剧:桑托什·斯万

主演:沙鲁克·罕,卡琳娜·卡普 类型:爱情,动作,历史,剧情 片长: 2001年9月13日 上映时间: 2001年9月13日 主要奖项: 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那颤颤的笛声,如饮泣般的泪轻轻滑落, 古琴一弦弦撩拨在心上,密密绵绵, 轻轻一触便感知着那份叫人落泪的潮意。 它以瑟瑟琴声绘出一个灵魂无形的伤口,并且永远呼痛。 音乐,流过心间,总会有痕迹, 却说不出哪里有一个伤口,在轻轻轻轻地痛。 手有一支烛,未点;心中一管箫,不吹; 而等着的一个人,今世不再来…… 看完这部电影,人已经是泪流满面。 一个在错以为爱人已经死去的无限悲恸里折磨着自己, 另一个在茫茫人海里跋山涉水寻找亲亲爱爱的人, 彼此苦苦的思念痛断心肠。谁又曾想最终竟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当帕瓦奇公主哭倒在阿育王怀里,大声地责问你为什么不来, 我到处在找你,我一旁观望的心简直要碎了, 当阿育王跪倒在公主面前恳求其原谅之时,泪水倾泻而出, 难以遏止……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同样有下面这样的现实:好的学校都想进,但是好学校名额是有限的,而有关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为了让皮雅上好学校拉吉夫妇二人进行了搬家,为此专门买了新房子因为男主人公是服装店老板,而学校说一般不接收店铺老板的孩子,于是两个人开始身份转换,两人打扮成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因为从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学校必须留一定的配额给贫困的孩子。为了能蹭上对于贫困人口家庭的名额,一家人装作贫民的样子,伪装搬进了贫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过了检查,皮雅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可是,他们剥夺了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力,拉吉觉得良心过不去自觉的告诉了校长,想让校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去掉,让那个穷孩子来上学。可没想到校长不但没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让那个穷孩子上学。这时,拉吉既无奈又气愤。因为,那个穷孩子的父亲曾帮助过拉吉一家通过学校的检查,而那位孩子的父亲却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穷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公立学校的一些穷孩子带到了家长会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震撼的节目。当拉吉起哄让这些家长为这些孩子喝彩时,掌声和尖叫声热烈而又持久。可当拉吉告诉那些家长这些学生其实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原本热闹的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掌声,更没有喝彩。 拉吉想那些家长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并透露了校长的阴谋,当面告诉那学家长现在就要给皮雅转到公立学校。拉吉走下台时,拉吉的夫人米图鼓起了掌声。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懂得了人不能虚伪,做任何事都要做到诚实!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冷冶夫 主讲人:现在有这么几个数字希望同学们知道,各位老师和同学需要了解的。一个是零三年到零八年,印度有个电影节。印度这个电影节现在是中国一些高校的学生送评奖作品的热门选择,现在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送评奖作品,这是什么概念呢?因为它是个国际电影节,其中除了有很多主流媒体往那送作品外,DV 作品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比如说二零零六年的法国的飞帕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纯凭纪录片的,法国的两大电影节:一个是戛纳电影节,一个是飞帕电影节。这两个都在岛上,这个飞帕电影节叫真实电影节,实际上就是纪录片,我记得零六年有七个DV作品,到了零七年的时候是十二个,到了零八年是十九个。这个DV作品能入围国际电影节非常不容易,这不是你送去了它就可以入围的,那是在我们中广协会和法国电影节主席组成的班子一起评奖,投票,然后才能是这个节目进去。这个DV作品在对外宣传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了全国有五百八十七个大学开了电视导演这个专业,这个叫电视系,其中主要专业就是编导,一百二十七个大学开了播音主持专业(有三十多个是理科大学)。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用什么来实习,那肯定是DV。全国有十一个单位开设DV课程。包括武警、公安、政法,以及城管都是用DV,执法必须使用DV,在判决的时候、在审判的时候、在录口供的时候必须是DV。那么这个DV的发展在六年前是以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那么在去年和前年是以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增长。DV的增长速度是这么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去十年里十个人出国,可能有一个人拿DV机,那么今天出国旅游的人可能十个有九个都会拿DV机,DV及这个盘子越来越大。它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传媒者的地位,或者说使传媒实现了大众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播者是电视台的人,他们有摄像机,当你拿起DV机的时候,你就是社会上的传播者,当DV普遍发展的时候,就会实现传播者的大众化,而这种传播者的大众化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影像的话语权。所以说我们把DV看做是一个出作品的行当,会寻找工作的一个实验工具,很可能他以后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话语权。 现在了对于DV的兴起,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背景。第一就是个人使用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二是群众主动参与的需求和欲望空前高涨;第三个就是列袭爆料人和网络博客的崛起;第四个就是大专院校和社会非正式化的小众传播;第五是社会各种评奖活动的推动。这五个因素使我们中国的DV迅速发展,而且我们的DV摄像机的水准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我们现在总觉得我们的技术好像跟不上,其实不是那样的,我们由于是后发展DV的国家,所以买的设备都是最超前的。在法国和英国,他们使用的DV机中有很多都是老式的。那么DV的发展现在有这么一个观点:在去年十月份,人民网有一个直播节目访问我。DV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说DV怎么来创作。因为DV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创作,那么个性化创作就有一个随意化的问题,有人就提这个问题说:“你创作DV是怎么来看个性化创作?”我在人民网上这样讲的,我说:“个性化不是随意化和自由化,但是我们不要求所有的DV作品都要拍红色的,但是你绝对不能拍灰色的,绝对不能拍底线的东西,DV的最大底线就是它还是个真、

中国文化对印度有何影响

古代中国的物质、技术条件优越,诸如丝绸制品、瓷器、茶、糖、造纸术、印刷术、炼钢技术等都享誉世界,并先后传入印度及欧亚各国,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远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便开始养蚕,并织出华美的丝绸和多彩的锦绣。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驰名世界,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丝国”。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中国的丝绸已输入印度,而且很受欢迎。在《利论》(Arthasastra)中有“Cinapatta”这个字,意思是“产在中国的成捆的丝”,梵文里还有“Cinamsuka”这个字,意思是“中国衣服”、“丝衣服”。这些同丝有关联的字都有“Cina”(支那,中国)这个字眼儿,可见,丝是出产于中国。中国的丝绸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更络绎不绝地运往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印度。除了丝绸,产丝的技术也是从中国传到印度,但碍于缺乏史料,产丝技术是何时传入,怎样传法,通过甚么道路,至今还是无法确定。 九世纪以后,中国瓷器出口已见诸阿拉伯著作。伊本?郭大贝(约公元830─912年)写的《省道志》中,提到中国瓷器外销各国的情况,其中多处提到印度。印地语(Hindi)中有“Cini Mitti”一词,指的是“中国泥土”(瓷器)。而在印度科罗曼德海岸的阿里卡曼陀遗址附近,即罗马时代南印度的对外贸易港口,曾出土过公元九至十世纪越窑瓷器、龙泉青瓷小壶、青白瓷残片、宋瓷等中国瓷器,可见中国的瓷器早就传到了印度。除了瓷器制品外,中国制瓷技术也传到了印度。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早在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就发明了以麻头、破布、树皮、废鱼网等为原料的造纸方法。此后,造纸术很快就传播开来。印度古代没有纸,主要是用贝叶、树皮之类的东西作为书写材料。中国的纸最晚在七世纪末叶就已经传到了印度。唐代义净在公元671─695年侨居印度,他在印度看到了纸,接触到“梵文”的“纸”字。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记载了印度当时已使用纸。中国的纸和造纸术到底是如何传到印度,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可能是先由内地传到新疆,然后再从新疆传到印度,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很大;有的认为,是在公元650年由内地传到西藏,再从西藏传到尼泊尔,后来又从尼泊尔传到印度;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在公元751年,中亚发生过一场名为“怛逻斯之役”(Talas)的战争,在这次战役中有中国造纸工人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印度。

《小鞋子》印度电影观后感范文

《小鞋子》印度电影观后感范文 看了几篇推荐的电影《功夫熊猫》、《夏洛的网》……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鞋子》。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小鞋子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鞋子观后感1 看《小鞋子》,感触最深的,应当是阿里和爸爸一齐去大户人家担任园丁工作的时候还有阿里在参加赛跑的那个场面! 异常有耐心,看完那个赛跑的全程。所用时间挺多的,可是,我还是觉得,整部剧,最有意思,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跑步的过程了!我的心境,真的随着那个过程在不断地变化,和家里人一齐看的,刚好这也是一部家庭剧,可是,是杯具。 在跑步的时候,真的很形象,我觉得,那个导演,应当也是体会过这种长跑的人,要不然拍不出那种效果,要不然,不会那么生动形象,真的,就是当时我们体考的时候的那个场面,虽然没有那么多人,可是,那个心理过程,真的是一样的。然后大家会看着彼此,很想奋起直追的那个~ 其实吴教师,我们的体育教师,真的,很残忍,可是,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挺好!有毅力,算是一点吧!毕竟,吴教师异常喜欢练我们长跑!虽然我们考试不考长跑,可是他还是让我们练,

有一次杨级长异常生气,说这样练长跑有用吗?说这样把学生累死,一大早的就长跑,然后接下来一整天都很累,并且,长跑也不跑,到时候考的都是短跑需要的技能,而吴教师却不教! 可是,吴教师也是有他的战略的,他先练长跑,练我们的意志。再到之后,才教我们短跑的技能!之后,大家出来的结果都不错! 小鞋子观后感2 5月初,我们看了一部反映伊朗贫民生活的电影-----《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我还记得电影的一张海报,蓝色的背影,能够理解成蓝天,也能够理解成池中清澈的水,天空(或是水)中,有几尾颜色鲜丽的金鱼,还有几朵白云,画面的下方,是哥哥牵着妹妹的手,站在草地上…… 仅从这幅海报中,我们或许已体会到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那份情了吧。故事以一双鞋子为线索,围绕这双鞋子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在电影的开始,电影中的主人公把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弄丢了,便瞒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开始了妹妹穿哥哥的鞋上学,回来给哥哥,哥哥又去上学,这样重复。一天阿里(哥哥)跟随爸爸来到“富人区”,期望能为他们当园丁,最终在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家找到了工作,并获得了许多报酬,为了给妹妹谋得一双鞋子,阿里又参加了一个跑步比赛,季军的礼品中有一双鞋,他十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习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发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剧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困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鄙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须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单单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1 / 3

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合适学习,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其实不意味着纵容,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2 /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