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








高考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复习

第五讲: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概述】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吸取二七罢工的教训,1923年召开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合作,国民大革命由此开始。进行东征,举行北伐,促进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抛出“整理党务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

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随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略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促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对日不抵抗政策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及时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重点讲解】
考点1:对“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理解
(1)反帝的根据:
①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2)反封建的根据:
①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②从斗争口号看:“内除国贼”。

(3)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考点2:上海成为中共革命发源地的原因
首先,上海是当时外商企业和中国工业分布较多的城市,工人阶级力量相对集中,力量壮大,五四运动后期中心就在上海。

其次,当时在思想界影响重大的陈独秀也在上海,因而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号召各地发展组织,促进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上海事实上已经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最后,上海当时海陆交通相对发达,与其它各地之间的联系相对方便。因而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此后党中央设在上海,一直到土地革命时期。

考点3:中共采取“党内合作”的原因、作用、存在的问题
原因:一是共产党人当时力量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二是“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共产党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合作不是组织上的合并,这是因为两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不相同,两党的性质有着根本的区别。

作用:党内合作使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也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同时,共产党员有双重身份,便于开展革命活动,有利于中共从工运低潮中走出来,更能在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下广泛发动

群众,组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存在问题: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国民党的领导权也就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容易使中共放弃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出现陈独秀“右”倾错误,不能够采用“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最终大革命失败。

考点4: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分析
(1)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
(2)北伐出师有名,属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
(4)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最为突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5)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6)北洋军阀失道寡助,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考点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怎样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①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②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鉴于敌强我弱的现实形势,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被迫放弃,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队伍开进井冈山。

③通过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半年后,毛泽东和朱德会师,井冈山根据地得到不断巩固和扩大。

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的原因。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很快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考点6:遵义会议
(1)历史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要求改变领导的愿望日益强烈。转兵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的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2)内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战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3)历史意义:
其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其三,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考点7:对十年内战时期两次扭转危机转变的比较
十年内战期间,中共经历了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兴起,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严峻考验。两次失败都曾使党的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几乎濒临覆灭的危险。但两次危机中共都依靠自身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这两次转变表明:脱离实际,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政策和策略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毛泽东在这两次历史性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考点8: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
(1)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中共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这一时期日本的侵略还没有触及到美英和四大家族的根本利益,国民政府仍积极“围剿”红军。所以,阶级矛盾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3)1935

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压倒一切的矛盾,阶级矛盾退为次要和服从地位。

考点9: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
①挽救革命方面:
a.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理论;
b.直接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第一个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确立了我军建军原则(党指挥枪),成为人民革命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c.长征中排除“左”倾干扰,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探索革命道路方面:
a.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最大的根据地;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领导了前三次反“围剿”斗争,总结了红军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d.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
a.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b.指导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高考精萃】
(1)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辨析、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二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样是中国历史的一次重大转变。答案D。

(2)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
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政纲,后阐发为三民主义,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他们不敢反帝。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提出新三民主义,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帝,把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选项A旧、新三民主义都不具备,B和C是它们的相同之

处。

(3)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相同点是
A、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B、遭到过国民政府的镇压
C、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D、运动后知识分子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A项符合题干,因为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高潮;B项错误,二者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共尚未成立,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五卅运动。答案A。

(4)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解析:本题通过毛泽东诗词,意在考查考生对民主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词中“军叫工农革命”“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等,可排除A、B、D三项,A项中北伐军名称是国民革命军,南昌起义未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号,D项中红军早已不再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号,至此可推断C为正确答案。

(5)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的辨析选择能力。瓦窑堡会议是1935年底中共中央根据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正确答案应选C。
(6)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解析:国民革命军在建立之时,就在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注重培养士兵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正确答案为A。

(7)下列哪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
A. 中山舰事件 B. 整理党务案
C. 北伐战争 D. 迁都南京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蒋介石在1926年“整理党务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从而掌握了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正确答案为B。

(8)“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解析:这是一道对比式的选择题。比较土地政策实施的原因,进一步说是比较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土地路线。由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使“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能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而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正确答案为D。

(9)“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解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正确答案为B。

(10)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解析:毛泽东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确答案为B。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推动
D.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增强
 
2.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3.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建立的土地制度的实质是
A.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
B.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所有制
D.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B.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D.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自身问题

5.中共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为了
①维护蒋介石的地位
②避免新内战发生
③改善两党关系
④逼蒋介石抗日
A.①③④ B.②④
C

.②③④ D.②③

二、材料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主要的当前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2月25日)

材料二 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
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绝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
——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15日)

材料三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回答:
①在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②根据材料二(含按语)和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③参照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④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⑤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⑥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问答题
国民革命和辛亥革命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请分析
(1)在革命纲领、领导阶级、群众基础、依靠的武装、革命结果等方面国民革命有哪些新的发展?
(2)之所以出现这些新的发展,原因何在?
(3)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D 4.D 5.B

二、材料解析:
①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②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敌救己”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

下“国民党中央军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③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抗日准备。

④制造“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

⑤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⑥实事求是。

三、问答题
(1)发展:
①革命纲领方面:从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②革命领导方面: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发展为国共合作形式,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国民政府为领导。

③群众基础方面:由不敢发展群众,依靠会党、新军进行斗争到发动工农群众,依靠群众,使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④革命武装方面: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从而将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北伐战争,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进步。

⑤革命结果方面:由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袁世凯篡权到大革命取得重大成就,消灭了封建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势力,给帝国主义者沉重打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占的利益(租界),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此外中共影响扩大,形成了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2)原因: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使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3)认识:
①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西方民主共和的道路;
②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领导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高考预测】
(1)中共成立要注意和“三个代表”相结合,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载体相结合的产物。

(2)注意掌握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出选择题几率较大。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要重点掌握,注意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国民大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等,一般也以出选择题的几率较大。

(4)十年对峙时期是高考的重点,九一八事变、国共双方的历史,日本的侵华活动等,过去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以后的考试中可能连续出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