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看待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作者:李平李晓华吕铁网站编辑:杨宾来源:人民网日期:2009-09-25

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可能是不全面的、滞后的,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强行按照自己的愿望控制产能增长的结果往往是尴尬的失败,出于抑制“产能过剩”考虑而过度限制市场进入,可能就保护了落后产能和低效率企业。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解决产能过剩根本上要依靠深化改革;第二,建立和发布产能利用率指标;第三,抓住当前产能过剩的契机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第四,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的增长。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数量小于生产能力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或产能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潜在产能或经济中业已形成的产能。从需求的角度看,由于市场均衡时,实际产出等于实际需求,因此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大于实际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求不仅包括国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也构成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剩产能的判断基础应当是同一时期的既有的生产能力和需求。

根据时间的差异,可以将产能过剩划分为“即期过剩”和“预期过剩”。前者是指当前时期的生产能力超过需求量达到了“过剩”的程度,后者是指未来某时期内预期的生产能力与预期需求相比达到了“过剩”的程度。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也是市场竞争的动力来源,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供过于求”理解为“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大于需求仅仅是产能过剩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时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构成产能过剩。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性因素,又有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特有的原因。

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看,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当前投资所形成的未来产能有可能超过或低于实际的市场需求,即出现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第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是理性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所有企业投资生产能力的总和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第三,由于从生产要素投入到形成生产能力有一定的时滞,当未来市场需求长期看好时,不少企业为了避免丧失市场机会,产能规划一般都适度超前于市场需求,“窖藏”一部分生产能力,从而造成市场需求高峰到来之前的产能过剩。第四,经济处于周期性运行之中,市场需求也会随经济周期而出现剧烈的波动,从而使经济衰退期由于市场需求的过度萎缩而出现产能过剩。

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有许多转轨经济中的特有原因,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转轨经济条件下的特有制度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第一,我国的土地市场、自然资源市场、资本市

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合理诱发企业投资过热。第二,地方政府仍然具有很强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冲动,因为只要上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就能够获税收,实现地方GDP的增长。拼资源、抢资金成为地方政府的一贯做法,甚至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第三,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效率差异。研究表明,在生产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存的制造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而以国企为主的垄断或者多头垄断行业以及竞争程度较高或者以非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不容易出现产能过剩或者产能过剩的程度较轻。第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产能过剩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各产业内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是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不足,并且低端生产能力过剩和高端生产能力不足的现象长期并存。

政府在应对产能过剩时的角色定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和分配都按计划进行,因此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当市场经济发育后,就存在产能过剩的可能。中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产能过剩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家电产业,20世纪90年代对汽车产业,新世纪以来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化工业产业,均提出了产能过剩的预警并出台了系列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但是从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看,那些被政府主管部门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或即将严重过剩的行业并未出现预期的严重产能过剩。

以钢铁产业为例,2003年,国家发改委指出:“预计到2005年底将形成3.3亿吨钢铁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市场预期需求。”但实际的发展情况是,我国钢铁产量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别超过3亿吨和4亿吨,销售形势良好,投资回报率很高。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7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全部会员企业完成的投资总额超过8000亿元,而它们同期的毛利总额则超过了1.1万亿元。

宏观经济主管部门预警和调控产能过剩的本意是为了减轻或避免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资金浪费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但事实上,对我国产能“预期过剩”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存在很大的难度。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中的快速变革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从数量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还需要较长一段时期才能完成,中国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预期对中国工业产品的未来总体需求会有较快增长,但是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在一个较大的区间波动,这就会导致对产能利用率的判断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经济周期的存在及其与高速发展阶段相叠加,将使对未来产能过剩形势的判断更加复杂。

由于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我国产业政策中长期存在“计划思维”。行业管理者往往认为自己所处的特殊位置能够获取更多信息,因此比行业内的投资者、生产者更聪明、更富有远见,能够准确预见到未来行业供求平衡点。当出现产能过剩时,抑制产能过剩的手段也带有比较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

但事实上,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同样是不全面的、滞后的,对未来市场需求进

你不知道的中国经济的真实内幕!

你不知道的中国经济的真实内幕! 如果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统计数据也可以用来粉饰业绩。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不过,无论如何粉饰,都经不起推敲。一旦不真实,是可以被发现的,因为数据之间存在彼此的勾稽关系。鉴于最近大家对中国经济是否见底争议颇大,笔者不妨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剖析来揭示GDP背后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2015年GDP增速只有5%吗不少很资深的国内经济学家,也对GDP数据产生怀疑,认为去年6.9%的GDP增速是虚假的。海外的舆论更是对中国的GDP提出质疑,或许是因为2015年进口额下降了13.2%,表明内需大幅下降。不过,GDP所覆盖的经济指标实在太广了,不能仅就一两项指标来“略见一斑”。但统计部门需要反思的是,为何大家总不相信统计数据。不过,本人认为,仅就GDP这一个数据而言还是比较接近现实的。仍以中国进口贸易为例,之所以进口额大幅下降,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有关。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故进口的多以大宗商品为主,如铁矿石、原油等,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在2015年下降幅度甚至超过20%,即便进口量没有下降,价格因素也会导致进口额的大幅下降。目前,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消费市场份额:水泥、猪肉、镍、煤炭、钢铁、铝、铜、铅都超过40%,因此,如果只统计第

一、第二产业的GDP,则中国的GDP也明显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老大。中美之间的GDP差距实际是在第三产业,中国第三产业的占比在2015年首次超过50%,但美国却要占到80%左右。因此,大家在评估中国GDP增速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实体经济的状况,如企业的盈利状况,包括经济学家们也是如此。这也不奇怪,术业有专攻,经济学家们不太研究众多统计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如果只统计第一、第二产业GDP之和的增速,按我的估算,中国2015年的GDP增速为5.6%,确实与大家的判断比较接近。但大家的习惯总是不全面去看数据,如2015年M2的增速是13.3%,比2014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但GDP增速却比2014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没有人质疑M2的真实性吧,M2也多多少少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量。中国的M2是美国的两倍,但经济规模却只有美国的60%,明显不相称。如果在 M2如此庞大的基础上,经济规模还要缩减,那么,大家是否又要质疑GDP被低估了呢?的确,金融不创造“价值”,但创造GDP。2015年金融业的GDP增速达到15.9%,这主要是靠股市活跃的交易所做的贡献,当然,如果没有银行业予以资金的支持,信托、保险业的积极参与,证券业自身也不可能有那么大能量。2015年A股的交易金额竟然要占全球股市交易金额三分之一以上,使得第三产业的GDP增速达到8.3%。如果刨去股市对GDP的贡献,那么,去年名义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oc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发展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痼疾”。自“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政府将治理产能过剩列入了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重点,不断出台各种整顿治理措施,但产能过剩不仅没有得到根源解决,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已陷入“越调控越扩张”的怪圈。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源性转变,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并转而进入“新常态”。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严重障碍,并正不断加剧宏观经济发展的系统风险。 2013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危机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产能危机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康健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大局”。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化解产能危机过剩矛盾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根源、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产能过剩化解方法显得意义巨大。本文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与现有文献例外的是,本文将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及供给学派理论的相关原理,从供给端切入。该选题充分考虑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国情,对实际的产能过剩化解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分析与坚实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定义、研究方法、全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与不够。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对于产能过剩,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争议,而对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存在着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和判断,甚至是在政策层面。 本章在吸收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能过剩实际情况,对“中国式”产能过剩做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形成几个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详尽内容包括对产能过剩界定、测度、成因和化解对策四个方面的文

2019年中国炭黑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重「图」

2019年中国炭黑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重「图」 一、炭黑行业产业链全景图 国际炭黑生产原料油分为三类:一是煤焦油,是炼焦生成的副产品,其中高温煤焦油产量约占焦炭产量的3%~4%;二是乙烯焦油,是烃类裂解生产乙烯得到的副产品,可作为生产炭黑原料,也可作为工业锅炉燃料,产量约占乙烯产量的20%;三是澄清油(FCC),是粗柴油催化裂化生产汽油时的产物。炭黑下游需求主要是橡胶用炭黑,大约占到90%左右,其中67%用到轮胎行业,剩下23%用于其他橡胶制品。而轮胎对应的下游需求是汽车市场。 全球炭黑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炭黑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炭黑行业当前正在遭遇产能过剩、行业利润较低、市场无序竞争以及出口形势严峻的问题,据统计,2019年中国炭黑产能800万吨,同比增长6.2%。 2010-2019年中国炭黑产能及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橡胶用炭黑占到炭黑总用量的89%,是炭黑的第一大下游,而导电炭黑属于非橡胶用炭黑(占比11%)的一种。 炭黑主要用途分类(单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进口方面,据统计,2019年中国炭黑的进口量为7.54万吨,同比降低20.96%;进口金额为21825.61万美元,同比降低23.07%;进口单价为2894.91美元·t-1,同比降低2.68%。 2010-2019年中国炭黑进口量及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出口方面,据统计,2019年中国炭黑的出口量为81.23万吨,同比降低7.27%;出口金额为75714.10万美元,同比降低34.33%;出口单价为932.15美元·t-1,同比降低29.18%。 2010-2019年中国炭黑出口量及增长

中国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行业研究网2014-02-20 当淘汰落后产能进入第二阶段,仅仅靠淘汰已经淘汰不掉了,剩下的都是高手。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与淘汰落后产能一直如影随形,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6亿吨,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以2006年~2012年为例,8年累计减少的粗钢产能为7600万吨,但这期间,国内累计新增的粗钢产量产能达到4.4亿吨。根据中钢协的调研,目前在建产能规模依然很高,今后三年分别新增1.1亿吨的炼铁产能和1.3亿吨的炼钢产能。新增加的粗钢产能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六倍。 在越亏损越生产的怪圈下,中国钢铁产能不降反增,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先看看中钢协最新调研的汇总数据: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 76亿吨,到2012年,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其中,中钢协的会员单位去年炼钢产能是7.94亿吨,比2008年增54.8%,产能利用率76. 4%。 中钢协首席分析师迟京东表示,这些产能都是经各个省区市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钢铁企业产能,属于比较有效的产能范畴。 根据这份统计,2012年,国内炼铁炼钢轧钢工序完成投资共计4320亿元,按照新增产能折算,吨钢投资为3800元。"近五年,将投资加在一起同口径一共是1.71万亿元,新增产能对应的数据是3.96亿吨,平均吨钢投资是4318元。"迟京东说。 但总量激增,实际需求并未随着产能的增加而增加。 迟京东分析,根据国内外消费需求趋势和经验来判断,国内钢铁去年消费了6.7亿~6.8亿吨,预计峰值会在7.3亿~7.8亿吨,未来中国钢铁消费量也会在这一范围上下波动。"我们国内钢铁消费需求增长小于产能扩张,控制新增产能是化解长期产能过剩非常关键的一步。" 实际上,最近几年,钢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按国家产业政策,淘汰产能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 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 但如今,单靠片面的追求规模效益似乎行不通。当淘汰落后产能进入第二阶段,仅仅靠淘汰已经淘汰不掉了,剩下的都是高手。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 2013-10-23 来源:期货日报 对部分高增长的行业来说,产能过剩的判断需要放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中考虑;对品种分析来说,应该特别关注这些行业在去产能过程中的供应问题 今年月,工信部将年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等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予以公告,要求有关方面力争在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确保在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 在这份名单中,除了水泥、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这个行业和期货市场上市的品种相关性不大外,其他的个行业或者有上市的期货品种,或者和相关的上市品种密切相关,如印染和化纤。 产能过剩的界定 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统计上一般采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是否过剩和过剩的程度。产能利用率又叫“设备利用率”,业内通俗些的说法为“开工率”,通常被定义为实际产出与产能(潜在产出)之比。 实际产出也就是当期所生产的商品的供应量,潜在产能一般是指在既有的制度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判断产能利用水平的方法包括调查统计法和估计法。调查法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统计出总体和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估计法主要包括定义法、峰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等。其中定义法直接采取产量除以产能得出产能利用率,峰值法则是观测到的产出与潜在最大产出的比值,其中潜在最大产出假定在峰值年份产能得到充分利用,峰值年份的产能即为潜在最大产出;生产函数法估计实际产出与一定时间内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的比例,来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应用较为宏观,对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的估计效果一般,在国别报告中采用此方法评估各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对产业链各种类型的企业样本的调研获得开工负荷情况并推导产能利用率较为常见,另外通过峰值测算加上峰值后期的产能投放情况综合进行估算也经常使用。 考虑到设备检修等因素,一般认为的产能利用率为工厂和设备的正常状況。当产能利用率超过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率较长时间在以下,表示设备利用不足。国内目前没有官方发布的产能利用率指标,许多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估计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在—左右。 国内外产能利用率状况 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比中国要稳定

地产研究 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V1.0

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图】 一、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痛点 在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中,房地产去库存化处于一揽子解决结构问题的关节点上。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房地产因素作用过大的经济体系来说,中国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痛点主要在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非健康发展态势,是这些痛点问题的集中性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在: 其一,房地产泡沫是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对房地产业的直接间接贷款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地位。如果不断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生猛烈的破裂,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的资产。例如,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商业银行融资,抵押的主要是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产权价值,因此推高土地价值取得更多的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正常的理性行为。这一抵押贷款型的商业模式对政府项目来说,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银行资金就会出现支付链的断裂,就可能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我判断,如果中国不幸发生系统性、大面积危机,一定会是从房地产泡沫突然被刺破开始,以房价大幅度下跌和相应的地价下跌开始;一定是

由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资平台的“债务地雷”所引爆;一定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和债务链断裂! 其二,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房地产库存过高后导致的投资增速下降过快、需求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88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创历史新低。而在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速度,2014年房地产投资达到10万亿元。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是影响GDP增长和产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许多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严重过剩,如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直接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产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都只有70%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5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表

我国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对策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1%,这也是自2012年4月以来连续43个月出现下滑,其中采掘业同比下降19.7%,原材料同比下降9.4%,加工业同比下降 4.1%。规模以上主要产品产量依然处于疲软状态,其中水泥产量同比下降4.6%,平板玻璃同比下降8.3%,生铁同比下降3.3%。价格下跌与需求不振也导致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下滑,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032.4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利润跌幅更是高达40%以上。工业数据持续表现不佳说明我国工业领域中的部分行业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现阶段产能过剩行业往往具有更大的价格下降幅度,产能过剩行业价格的下降会对PPI造成较大的下降压力,而PPI对CPI具有一定的领先作用,因此产能过剩会加大社会整体的通缩风险。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导致我国对外出口下降,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下行阶段,地方债务危机限制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效果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内外需求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利润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利润的减少将导致投资回报的减少并进一步减少国内投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增长。而且随着利润的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会出现恶化,杠杆率也会随之攀升,从而导致相关企业的债务风险加大。当产能持续过剩时,企业的债务风险会向银行系统传导,表现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特别是在现

阶段的大环境下,银行风险的不断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演化成系统风险。产能过剩的有效化解不仅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进而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而且还有利于降低经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及评价标准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 产能过剩是指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了正常期望水平的状态,其中又可以划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随着经济的衰退,部分行业由于需求萎缩而表现出产能的相对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由于需求量逐渐增加而造成产能的相对减少。非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受经济周期以外其他因素影响的产能过剩,其中又可分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时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受体制及政策影响扭曲市场供求关系时的体制性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产能过剩的评判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国际上对产能过剩的刻画主要基于产能利用率,衡量的是实际产出与可能获得的最大产出的比值。理论上,产能利用率若低于100%则存在产能过剩,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从投资到运营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受企业对市场预期的影响而采取的行为也会导致产能的波动,因此产能利用率通常会低于100%。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4-08-13 17:24:00 访问次数: 1332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本文主要对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剩”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钢铁业。目前,中国钢铁业虽然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国内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业。从2010年开始,我国煤炭行业的经营困境一直未得到缓解。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炭企业,有8家煤炭企业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炭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炭企业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不跌造成的。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 3.平板玻璃。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e1040118.html,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史培 来源:《商情》2016年第40期 【摘要】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产能不断扩张,而需求却无法和产能同步扩张,最终出现了严重的、长期的产能过剩。面对当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形势,文中首先进行了相应的现状分析,指出其异于常态的特点,进而从政府角度分析得出解决对策,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去产能产业转型市场化 一、我国去产能现状分析 2015年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2016年的重头戏是去产能。何为去产能呢?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产能不断扩张,而需求却无法和产能同步扩张,最终出现了严重的、长期的产能过剩,而不是一般性、周期性的过剩。 从范围上,2011年以来,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等传统行业因产 能过剩而处于全行业亏损,甚至几年前还被推崇为“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也陷入产能全面过剩的困境;从时间预期上,一般而言,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产能过剩属于周期性现象,但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期,国内外需求萎缩成为新常态,化解产能过剩变得更为棘手,因此产能过剩的持续时间将会更长。 实际上,每隔几年,产能过剩就会成为行业问题,成为政策调控的关注热点。但这一次产能过剩又与以前不同。过去,产能过剩伴随的往往是经济过热,短暂调控之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今,与产能过剩相伴的却是增速不断减缓的中国经济。当经济不可能继续高速增长,此前预设的许多产能建设便沦为“绝对过剩”,这也是我国当下产能过剩的重要特点。 为什么去产能呢?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挤占了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又挤压了新兴产业的生存空间,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过剩产业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常明显,本义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在产能过剩行业中表现为,整个产能过剩行业供过于求,产品价格回落,好企业的效益也难以保障,企业发展创新后劲不足,最终不景气波及整个行业。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 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 下面,九哥就带你来看,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究竟如何有多"过剩"? 1、钢铁业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上海市郊外的钢材市场"松江钢材城"。一度被认为是云集了2000家钢铁贸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钢材市场,如今已经门可罗雀,关门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数。然而,中国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国钢铁相关网站"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 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 2010年的"煤飞色舞"行情,至今被投资者津津乐道,不过彼时的人们,很难预见到:这竟然是煤炭股最后的绝唱,从2010年至今的整整四年里,煤炭股迎来的是惨烈杀跌,一跌再跌,持有煤炭股的投资者,则亏损累累深度套牢。 根据统计显示,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企,有8家煤企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企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元-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元-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企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下跌造成的。 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3国际煤炭峰会上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3、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据中国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统计,中国全境已有290条平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分析及化解对策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分析及化解对策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分析及化解对策 当前,对产能过剩形成原因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是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全部推向体制和管理部门,认为产能过剩完全是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的;二是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周期原因,认为产能过剩完全是由外部需求萎缩造成的。上述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忽视了形成导致产能过剩的微观因素。本文旨在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市场规律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导致产能过剩的微观机制,为制定更加合理、全面、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 所谓的微观机理,是指从企业自发的经济行为出发,总结出企业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的行为特点,通过对文献的仔细梳理发现,当前对产能过剩原因的理解大多数偏重于分析体制原因,而忽视了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生产、投资的决策是否也能对产能过剩产生影响?是否能影响产能过剩的治理?种种疑问,需要从企业自发的行为中寻找答案。研究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其重要性就在于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产能过剩的行为,从而为产能过剩的科学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力求为宏观层面加快推进一系列改革提供有效的着力点。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潮涌现象”的产能过剩,二是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三是基于“企业博弈行为”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三种情况下的微观作用机制基本上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产能过剩的微观原因,为治理产能过剩宏观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潮涌现象”下的产能过剩 林毅夫先生于2010年对“潮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述,深刻揭示了“潮涌现象”与过剩产能直接的关系,开辟了一条深刻揭示产能过剩原因、寻求破解方法的新思路。“潮涌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从行业结构、企业行为两个方面揭示了过度投资、产能过剩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 作者:陈平 作为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去产能正落实成为各地方竞相完成的具体指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教授的此篇文章,重点讨论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 他撰写近万字长文,提出不少振聋发聩的观点。陈平教授认为,理想的美国市场,其过剩产能的周期变化很大。例如,美国钢铁设备的利用率在40-105%之间大幅振荡,从来没有实现什么稳定的均衡。振荡的平均周期在7年左右。 “目前‘僵尸企业’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搞清所谓的僵尸企业,究竟是技术上已经落后必须淘汰,还是市场波动引起的资金链的断裂?亏损企业的产品究竟是有实际需求的 民生产品,还是脱离或有害的商品必须销毁?” 他认为,化解办法必须要区别对待,不应重复美国倒牛奶的悲剧,而是要发挥中国现有体制中的社会主义优势。产能过剩成为本次两会的焦点问题。就在两会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反应似乎和政策意图背道而驰,包括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海外铁矿石的价格暴涨,以及实体经济继续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代表和部长们的讨论,虽然纷纷献计如何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化解过剩产能,但对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满矛盾。 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宣传不懂得产能过剩正是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不可能只靠市场机制去解决。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看清现实,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只会理论脱离实际,误国误民。 理想和现实的四种“市场机制” 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议论的“市场”概念,包含四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必须正本清源。 第一种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市场”,主要标志是存在稳定的均衡价格,前提是存在保证供求均衡的有效调节机制,才能保证市场出清。 问题是,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明白均衡市场存在的条件。那就是需求曲线斜率向下,价高需少;以及供给曲线斜率向上,价高供多。供求曲线只有唯一的稳定交点,才会有自动稳定的完美市场。假如市场价格不能自动稳定,市场机制必然失灵。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过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的污染,信息不对称的欺骗,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等等。行为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复杂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失灵的根源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S形或Z形,造成不稳

我国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分析和对策

我国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分析和对策 一、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及特点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新增投资难以遏制 我国电解铝产能从2003年的554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600万吨,年均增速为18.7%,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末我国电解铝产能应为2400万吨,而我国“十一五”末的产能已经接近2400万吨。我国电解铝的产量从2003年549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988万吨,年均增速为15.4%。2008-2011年产能利用率均未超过75%。2012年铝产能达2600万吨,实际产量为1988万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6%。 尽管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国家限制电解铝产能政策不断,但仍然难以遏制电解铝产能的扩张,特别是地方政府对电解铝投资的力度始终不减。由于电解铝是高耗能行业,而西部地区电价相对便宜,2010年以来,国内电解铝产能增量的90%以上投向了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目前,西部电解铝在建产能依然巨大,不但进一步加剧全国电解铝产能过剩,也将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 2、价格持续倒挂,行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由于成本和市场价格的长期倒挂,电解铝企业大多亏损,2012年全国有93%的电解铝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靠地方政府补贴勉强支撑生产,而且劳动力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库存成本的持续上升将进一步加重亏损程度。受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房地产调控以

及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主要经济体需求疲弱影响,电解铝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滑,电解铝行业处于寒冬期。 3、电解铝属于阶段性过剩,需求回暖将逐渐消化过剩产能 虽然目前我国电解铝全行业处在煎熬中,但从长期来看,电解铝的产能过剩属于阶段性过剩。第一,虽然产能利用率不到80%,但近几年在逐步提升。过去5年,电解铝产能年均增长9.5%,产量年均增长13.7%,产能增长速度低于产量增长速度。第二,当前我国电解铝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而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根据工信部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电解铝等八大行业为重点,全力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缓解供需矛盾。第三,未来国内对铝的需求较大,相对于其他“绝对过剩”的行业而言,由于铝有质量轻、耐腐蚀、可回收等诸多优良性能,在铝的使用过程和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具有节能减排和绿色功效,在交通、机械制造、建筑、电力电子等行业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我国节能减排大背景下,铝的应用和消费前景较好。而且目前我国人均铝的消费量约为15公斤,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均25公斤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二、电解铝产能过剩的原因及产业转移的趋势 1、地方政府行为是电解铝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 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领域干预过多。在电解铝产业更是如此。可以说,地方政府的干预不但造成电解铝产能过度发展,也造成电解铝产能退出困难。一方面,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思维下,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鼓励电解铝企业投资,导致产能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当电解铝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制度根源与治理对策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制度根源与治理 对策 关于《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制度根源与治理对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中国超大规模的工业项目投资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较低的产能利用率,导致产能过剩时有发生,造成了要素闲置浪费和产业效率损失。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有缺陷的制度环境。无论是企业层面、市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的制度,都未使关于中间产品、生产要素、公共资源的交易成本控制在最优范围,企业为了适应这种扭曲的制度环境而不得不做出错误的产能决策,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加剧。要使中国工业发展摆脱产能过剩困扰,需加快制度创新,着力矫正制度对企业的误导机制,让企业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做出理性的产能决策。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产能过剩;制度根源;交易成本;治理对策 一、中国产能过剩成因的直观理解

企业预先投入的生产能力难免高于或低于超出了均衡产量所需要的水平,当高于均衡产量所需时,便可能发生产能过剩,反之则有可能发生产能短缺。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后,产能过剩常常成为工业经济运行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经历了多轮大范围产能过剩,在内外部因素交叠作用下,2009年起产能过剩被拖入了新一轮高潮中,至今仍未得到彻底控制。不仅涉及到金属冶炼、矿物制品、机械设备等传统重化工业,一些轻工业行业也未幸免,甚至风电、光电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因无序竞争而发生了产能过剩。中国式产能过剩是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增长后果的突出表现之一,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必须充分掌握产能过剩的多元成因,结合现实进行全面考察并加以甄别。 1. 企业盲目扩大要素投入。很多研究都发现了过度投资、产能重复建设同产能过剩存在密切关联。我国工业企业的效益提升更多的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由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的质量型增长仍无法全面实现,多数企业有着明显的“投资依赖症”。这背后的逻辑是我国的投资成本过低,政府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运用公共权力向企业提供多种财税优惠补贴。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增长和充分就业等政绩目标,更加乐于看到当地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以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当地GDP和就业。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快速推进当地的城镇化进程,又为了应对城镇化带来的就业压力,并填补已征用的工业用地,从财政、贷款等方面干预企业的投资行为,促使其扩大

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现状及布局策略分析

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现状及布局策略分析 2011-12-31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访问量:96我要评论(0) 字号:T|T 今日风向标 | 五金面面观 | 热点专题今日导读 “第二届新春短信祝福大赛 【机电在线讯】“新年前的等待,无祝福不过年”,喜迎2… ?北京地铁再出故障乘客“爱恨”五金机电商 ?白静遭丈夫刺死引发五金机电圈的危机深思 ?立邦代理商私售假油漆涂料业经销渠道受考 2011年,国内钢铁产能一直稳步增长,粗钢总产能突破8亿吨大关。2012年正悄然临近,预计产能过剩现象仍将持续。 今年初以来,我国新增高炉63座,炼铁年产能合计8559万吨,其中华北的唐山地区新增高炉最多。2012年计划新增高炉为32座,新增炼铁年产能约4816万吨,淘汰落后产能后,预计到2012年末,我国粗钢年产能将达到8.7亿吨左右。即使在未来一年内将现有400立方米及下高炉全部淘汰,粗钢年产能仍高达8亿吨左右。 冷轧产品产能在最近几年也持续高速扩张,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国内计划新增冷轧生产线33条,设计年产能1844万吨,镀锌20条,年产能993万吨,硅钢6条,设计年产能160万吨。至2012年末,我国冷轧年产能将达1.2亿吨,是2008年的近两倍;硅钢1530万吨,为2009年产能的两倍还要多。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热轧宽带钢轧机生产总量累计1.12亿吨,同比增加3.5%,其中供冷轧等下步工序用料为3977万吨,同比增加10.9%,占其产量比重为35.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冷轧产能快速增长需要消耗更多热轧基料,热轧产品随之减少,有助缓解热轧供应压力,预计这一态势在2012年仍将继续。 然而,尽管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投资却再现明显增长态势,非国企是投资主力,且投资热点区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环渤海地区。 产能过剩投资反增 据公布,今年1-10月份象征钢铁行业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9%,而去年同期的增速只有1.6%,增速同比加快了17.3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钢铁行业仍存在产能扩张增长的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环渤海地区仍是投资热点地区。1-10月份环渤海地区包括:河北、辽宁、山东、天津、北京,共完成钢铁项目投资额853亿元,占全行业投资比重的27.2%,投资增长的比重最大。

国内十一个行业产能过剩状况一览

国内十一个行业产能过剩状况一览来源:上海证券报2006-4-27 2005年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钢铁、电解铝、汽车等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七个,分别为钢铁、电解铝、汽车、铁合金、焦炭、电石及铜冶炼行业;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四个,分别为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 以下为路透根据中国官方资料整理的上述行业产能过剩基本状况: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 1. 钢铁: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去年12月称,钢铁行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但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 --国家发改委3月1日发布的报告称,今年钢铁业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据初步调查统计2005年中国已形成4.7亿吨炼钢能力,还有在建能力0.7亿吨,今年的炼钢能力将进一步扩大,即使考虑需求增长,产能释放也将对钢材市场形成巨大的压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日前表示,2006年中国钢铁产量将增长10%-15%. 2. 电解铝: --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下旬表示,将控制电解铝的新增产能,限制相关项目的投资与再建. --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1月底表示,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260万吨,企业亏损面超过六成.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显示,截至1月10日,中国23家大型电解铝企业中已经有17家开始减产,减产幅度都在10%以上,累计削减产能33.5万吨,另有38万吨新建产能暂缓启

动.23家企业拥有产能600万吨,占中国国内总产能的55%. 3. 汽车: --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去年12月表示,"十一五(2006-2010年)"期末,中国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以上. --发改委主任马凯去年12月称,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生产轿车295.84万辆,同比增长26.9%.整车利润则下降38.4%,并预计2006年轿车产销增长将呈前高後低之势,总体增幅与2005年相当或略低. 4. 铁合金: --发改委主任马凯去年12月称,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 --国家发改委今年年初下发通知,对铁合金生产企业实行行业准入检查认定,以遏制铁合金行业的盲目投资,促进铁合金工业结构升级. 5. 焦炭: --发改委官员2月底表示,随着淘汰落後产能力度的加大,焦炭市场供给过剩问题有望在今年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今後三年焦炭生产能力保持在三亿吨左右,当前已基本接近焦化行业周期谷底,但过剩问题仍将持续2-3年.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理事长黄金干2月底称,截至2005年底,全国炼焦产能近三亿吨,能力过剩大约24%. --发改委主任马凯去年12月称,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 6. 电石: --发改委主任马凯去年12月称,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 7. 铜冶炼: --发改委主任马凯去年12月称,建设总能力205万吨,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 **潜在产能过剩行业** 1. 水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曹玉书去年12月称,2004年中国水泥需求不到10亿吨,而生产能力却达到了12.5亿吨.2005年预计全行业利润只有35亿元人民币,5,148家成规模水泥生产企业中,有43.5%是亏损的. 2. 电力: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1月表示,到去年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5亿千瓦以上,在建的净规模,还包括一部分拟建的,还有3亿千瓦以上,全部建完中国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超过8亿千瓦,如果全部建成,出现供电过剩是值得担心的.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去年年底发布的经济信息绿皮书预计,预计今年全年电力供给增长12.1%,发电量将达2.78万亿千瓦时,全国电力供求形势明显缓解. 3. 煤炭: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预计,2006年煤炭供应能力在22亿吨左右,其中国有煤矿供应能力约为14.5亿吨,乡镇煤矿约7.5亿吨,供应略大于需求. --中国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富才1月表示,2005年中国煤炭产量突破21亿吨,比2000年增长一倍. 4. 纺织: --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1月表示,受市场需求拉动和取消配额影响,大量国际国内资本进入纺织产业,从而造成部分纺织行业产能快速扩张,一些地区产业过剩的不良後果已开始凸现.她称,聚酯产能从2000年的49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800万吨,纺织能力从2000年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资源约束也日益凸显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2014年07月28日 13:26来源:编辑:东方财富网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 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 下面,就带你来看,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究竟如何有多“过剩”? 1、钢铁业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上海市郊外的钢材市场“松江钢材城”。一度被认为是云集了2000家钢铁贸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钢材市场,如今已经门可罗雀,关门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然而,中国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国钢铁相关网站“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 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 2010年的“煤飞色舞”行情,至今被投资者津津乐道,不过彼时的人们,很难预见到:这竟然是煤炭股最后的绝唱,从2010年至今的整整四年里,煤炭股迎来的是惨烈杀跌,一跌再跌,持有煤炭股的投资者,则亏损累累深度套牢。 根据统计显示,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 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3国际煤炭峰会上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

2015年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

2015年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图】一、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痛点 在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中,房地产去库存化处于一揽子解决结构问题的关节点上。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房地产因素作用过大的经济体系来说,中国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痛点主要在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非健康发展态势,是这些痛点问题的集中性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在: 其一,房地产泡沫是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对房地产业的直接间接贷款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地位。如果不断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生猛烈的破裂,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的资产。例如,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商业银行融资,抵押的主要是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产权价值,因此推高土地价值取得更多的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正常的理性行为。这一抵押贷款型的商业模式对政府项目来说,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银行资金就会出现支付链的断裂,就可能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我判断,如果中国不幸发生系统性、大面积危机,一定会是从房地产泡沫突然被刺破开始,以房价大幅度下跌和相应的地价下跌开始;一定是由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资平台的“债务地雷”所引爆;一定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和债务链断裂! 其二,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房地产库存过高后导致的投资增速下降过快、需求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10月,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88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创历史新低。而在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速度,2014年房地产投资达到10万亿元。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是影响GDP增长和产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许多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严重过剩,如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直接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产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都只有70%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5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