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gz4z

“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gz4z

“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gz4z
“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gz4z

“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中学嘿嘿嘿

一、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中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朋友间他助与自助同等重要。

(2)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2.活动方式: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盲人”与“拐杖”,共同穿越障碍路线。

3.活动时间:40分钟。

4.活动准备:教师事先选择好盲行路线。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学生准备好眼罩。

5.活动规则:

(1)“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2)“盲人”旅行过程中,“拐杖”只能用肢体动作引导,不允许进行语言交流,最好在适当的背景音乐中进行。

(3)在“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的旅行中,最好不要选择原来的伙伴,以陌生对象为好。

6.活动过程:

(1)在背景音乐中,班级学生一半扮演盲人,盲人戴上眼罩原地转3圈,另一半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杖”,由“拐杖”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2)学生分享活动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感言给予反馈。

(3)活动点评:在学生分享活动体验后,教师对“盲人”与“拐杖”在活动中的表现及他们的感言做点评。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孤独甚至恐惧,内心特别渴望得到帮助与支持。“拐杖”的出现是“盲人”的“救命稻草”。但做好“拐杖”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考虑他人的实际需要。“盲人”只有对“拐杖”信任,才能心底坦然、步履从容。而通过“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进一步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二、“盲行”活动分析

1.活动规则的分析:

(1)盲人与拐杖活动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最好配置适当的背景音乐。

不允许使用语言交流,使学生不得不运用肢体语言交流;可以使“拐杖”传达对“盲人”的关心,“盲人”也能更好地体会在黑暗中“拐杖”给予的帮助。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活动情境中去。同样,背景音乐的运用也能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活动情境。(2)在角色互换的旅行中,“盲人”与“拐杖”最好任意组合,“盲人”事先不知道“拐杖”是谁。

如果“盲人”事先知道搀扶自己的“拐杖”是哪位同学,就会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判断,他的“旅行”就事先有了某种程度的信任感(或者不信任感),就会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例如“拐杖”是“盲人”比较熟悉的同学,在穿越旅行中,“盲人”就会比较放心。(3)“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盲人”戴上眼罩转3圈后失去方向感,容易造成对周围的陌生感,这时候会期待有人来帮忙,所以有利于活动者进入情境。此外,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如果“拐杖”能及时过来搀扶他,自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被关照的幸福感。

(4)障碍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

障碍设计复杂化是为了尽量创造一种比较困难的活动情境,使“盲人”的旅行变得有一些困难,从而有利于“盲人”更好地体会如果没有别人帮助的困难和被人帮助的快乐和幸福。(5)人数单双数的控制问题。

如果在活动中出现人数为单数的情况时,要注意的是如果单数的是“盲人”,教师应该自己扮演“拐杖”,及时地帮助这位同学,而不要把他自己扔在那里。否则单数同学可能会产生一种被大家抛弃的感觉。笔者在给一个班级做“盲行”团体辅导时,一位女生就因为成了“盲人”单数,结果她一个人在那里蒙着眼睛等“拐杖”,然后她觉得自己被大家抛弃了,特别难过。

2.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分析:

(1)学生的活动表现:

在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盲人”与“拐杖”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特征,一些“盲人”和他们的“拐杖”配合得比较默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但也有“盲人”表现出对其他人信任度较低,行动比较迟缓。有些“拐杖”觉得自己很熟悉场景,觉得没什么困难,然后就很自信地带着“盲人”行走,没有考虑到“盲人”的实际情况,结果在行进中出现了挫折,使“盲人”降低了对“拐杖”的信任感,后面的行走就变得更加犹豫和困难。有些“盲人”非常信任“拐杖”,但是“拐杖”不细心,使“盲人”被碰了或者险些跌倒,这也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信任感。还有的“拐杖”非常细心,但“盲人”一直缺乏信任感,没有安全感,不敢随从“拐杖”的引路。有的“拐杖”对“盲人”照顾的无微不至,但“盲人”不习惯“拐杖”的这种亲密接触。

(2)学生分享的分析:

在活动结束后,进入分享阶段,学生都纷纷发表了活动感言。

A同学:做“盲人”时特别紧张,害怕不敢往前走,也怕我的“拐杖”松手把我摔了。不过在行进中,他对我暗示的比较好,只要顺着他的意思走,就能顺利地走完路线,从中我能感受到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B同学:我认为“盲人”一般能很快适应的,我觉得自己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只要稍微给我一些暗示,我就能做得很好,如果我的同伴过度地保护我,我会觉得不舒服,不愿意让他搀扶我。

C同学:我做的是“盲人”,起初我觉得很简单,自己摸索就可以了,但是黑暗中我什么也看不清楚,还真是有些恐惧。后来,我的同伴轻轻地扶着我,在转弯和上楼梯时都给我一些暗示,我的行走就挺顺利的,也没有那么害怕了。心里特别感谢我的“拐棍”。

D同学:我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信任我的“拐棍”,认为他照顾得不周到,只是在我遇到台阶之类的障碍时才提醒我,很多时候还要靠我自己去摸索体验。不过,结束后我也挺感谢他的,因为他给了我一个自己探索的机会。有时候我发现相信别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

E同学:我觉得我能把“盲人”安全地送到指定地点,心里很高兴。没有把人家磕着碰着,很有成就感。尤其是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笔者通过分析学生各自的感言,发现学生认知观念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观念一:原来认为对班级没有归属感,同学之间都比较陌生,大家都只知道自己学习。通过团体中的交流,改变了这种看法,得出了新的概念。即认识和体验到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真诚的交流,同学是可以相信的,关键是自己首先要信任别人。

观念二:原来觉得一些学生游离在班集体之外,不爱帮助别人。但通过团体活动后,发现他们被同学照顾得很细心,活动改变了他们对某些同学最初的印象。

观念三:发现和感受到过去从来都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当你真诚地、全身心地投入和他人

交流时,你会感到他人是那么亲切和可爱,你从来都没有发现那么需要和他人交往。

(3)个案学生的分析:

笔者在活动中观察到有个别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了独特的行为特征。他们在做“盲人”时始终对“拐杖”不信任。例如有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试图自己探索行进路线,不配合“拐杖”的指导。还有一个学生不管“拐杖”怎么暗示引导,都非常小心,行走非常缓慢。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活动分享过程中应当鼓励其发表感言,以了解其活动中特殊表现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考查“盲行”活动的效果。第一个学生发表感言说,以前他认为人应该独立生活,不要依赖任何人,但是活动后他发现人其实有时候也需要别人帮助,以后应该多和同学交流一下。第二个学生发表感言说他父母曾经告诉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人都是不可信任的。通过这次课他觉得人并不是单纯的利用关系,大多数人也能真诚无私地帮助别人。

通过以上个案的观察,告诉我们在团体活动课中除了要观察学生共同的行为特征外,也要注意特殊的个别现象。如果观察的问题课堂上不能解决,可以利用个别咨询等形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三、活动成果总结

1.相同的体验增强了团体成员的认同感。

在活动前许多同学认为某些体验是自己所独有的。在盲行活动中,同学聚集在一起活动,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许多人拥有类似的想法和体验。当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他们会感到惊异:班级中的其他人有着相似的体验。大家有共同的体验,增强了班级成员的认同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盲行”活动过程中的互助让学生感受到了彼此的关心。

在盲行活动中,成员体验着他人的帮助,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心里充满着感动,由感受别人的爱而产生对他人的爱,成员间在团体活动中产生彼此认同,感受到自己是团体的一部分。一些学生觉得自己不被周围同学关心,但是活动中他感受到了不是很熟悉的同学对他的悉心照顾,将会增强他的集体归属感。

3.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团体心理辅导比起单个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节省了心理辅导的资源,使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合作。平常在学校生活中偶尔的不愉快在合作中荡然无存,以往有过摩擦的学生相视而笑,大家的关系在活动中拉近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在活动中增强了。

4.团体心理辅导中孕育着个体辅导。

通过对以上的两个个案的观察,笔者认为团体辅导中如果教师能够细心观察同学的表现,也能够发现个别的异常现象,从而为个案辅导提供更多的信息。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心理辅导教案——“我是谁” 三年2班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活动设计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小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尤其在五、六年级,是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第二个上升期,这时他们能否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直接影响着健康个性与健康心理的养成。因此,通过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中年级小学生逐渐掌握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的内部品质的更深入评价,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积极体验,形成有健康的心理。 辅导目的 1、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辅导方式 1、听故事 2、讨论。 3、填句游戏。 4、角色扮演。 辅导前准备 1、小镜子(学生自备,每人一个) 2、录音带《骆驼和羊》 3、幻灯片(自制) 4、“形容词检核表”挂图。 辅导时间:1学时 辅导地点:教室 辅导步骤 一、导入 1、引起学生对“认识自我”的关注与兴趣。 师:大家把带来的小镜子拿出来,对着自己,现在老师问大家:“镜子里是谁呀?”“我!”“那我又是谁呢?”大家对镜在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让学生想2-3分钟,并主动讲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3-5人)。 3、老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讲了他认为的自己,那他讲的是否完全正确?有哪些方法来认识自己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听故事 1、师:下面,首先让我们听一个故事(放录音)。 故事《骆驼和羊》 内容概况: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骆驼认为长得高好,羊认为长得矮好,于是它们进行一场比试。他们走到一个园子旁边,园子四周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叶子伸出墙外来。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叶子,而羊却怎么也吃不到。于是,骆驼说长得高好。羊不肯认输,他们俩又走了几步,看见围墙上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草,可骆驼却怎么也钻不进去。于是,羊说长得矮好。骆驼也不肯认输。他们俩找老牛评理,老牛说:“你们俩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2、出示幻灯,让学生思考问题: ①骆驼和羊在争论什么? 1 / 3

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合作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合作的力量 一、辅导目标 1、协助学生在竞争性的活动中了解自己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点,认识到自己在与人合作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与悦纳。 2、在竞争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 二、辅导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自我的心理变化与表现,思考自己如何能更好的与人合作。 难点:在游戏中失败的团队会体验到很强的挫折感,尤其是合作不佳、没有形成同心协力的团体气氛的小组,在反思讨论分享的环节中未必能很好的去探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从游戏后的挫折感中较好的来反思自己,尤其是引导学生在体验、处理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上,是本课的难点。 三、辅导方法和手段 1、小组合作竞争——传递乒乓球的游戏 2、对活动反思——自我反思与小组讨论、分享 3、班级分享。 4、案例分析 四、活动时间:一节课(40分钟) 五、辅导年级:高二

六、课前准备: 1、活动器材:秒表4个,乒乓球12个(每一组三个) 2、课前培训计时员准确操作秒表。说明记录要求。七、活动过程 2、团队建设(3分钟) ⑴抽出4个同学作为计时员,其他学生随机分成四个组。 ⑵要求在2分钟之内产生本小组的组长、记录员,并产生本小组的名称。 3、圆球游戏(游戏时间:15分钟) (以多媒体呈现游戏规则) ⑴分组:每个小组10-11人,分别配有1、2、3号球。 ⑵游戏要求将球按1、2、3号的顺序从第一位同学手里发出,最后按顺序回到第一位同学的手里。在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触及到球,所需时间最少的获胜。 ⑶若出现下列情况成绩加10秒: ①球掉在地上,每次额外加10秒; ②计时员报成绩时出现组员喧哗; ⑷游戏中若违规成绩取消。 ⑸记时员职责: A、负责小组的传球游戏的记时工作,并把每次的成绩上报。 B、监督小组游戏过程是否符合规则要求。 游戏开始: 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⑴在游戏开始时,四组人一般会不约而同的围成了一个圈,一个接一

(完整版)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

团结合作力量大 辅导目标:1.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人际合作的重要性,并愿意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团结合作。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 辅导准备:小品表演、多媒体课件、五个“手指”头套、报纸若干张。 辅导方法:游戏、讨论、表演等。 辅导对象:四年级 辅导时间:一课时 辅导理论依据: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在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过程中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于思维、智力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在集体生活中容易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征,这些会影响集体的和谐、统一。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小学生顺利走过“自我中心”阶段,让学生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学会自觉遵守并维护集体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则、行为,推进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因此,本次活动借助“五指争功”、“同舟共济”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来完成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 辅导过程: 一、导入——评判台(5′) 1.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在上课前,我们一起去一下评判台,那里出了一点麻烦,要让我们去评评看,现在我们去看看,发生什么事情了吧!(引出小品) 2.小品——五指争功 具体内容如下: 拇指:对人来说,我是最重要的,拿东西时,没有我,什么也握不住、抓不牢。 食指:伸出来我就是一,第一;指路时我就是方向。 中指:我站得最高,身体最挺拔、俊美,瞧我多潇洒。 无名指:虽然我没有名字,但你们别小看我,我起的可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指:我特别善于做精细活,什么缝隙、小洞,我都能钻进去,我最重要! 五个手指七嘴巴舌地争来争去,没个结果。 3.教师:同学们,看了刚才五指的争论,大家觉得五个手指,谁最重要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吧!(学生讨论)

学会宽容(4.1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学会宽容——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设计意图:现在大多数小学生是倍受父母骄宠的宠儿,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他们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因此,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宽容的合作精神,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平时的事件处理中培养学生学会宽容,使学生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增强宽容意识感。 2、理解宽容,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忍让为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宽容,在体验中感悟宽容,在感悟中升华宽容,懂得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 活动重点:通过心理操练,初步培养学生宽容的心理品质。 活动难点:理解宽容的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真善美的小世界》 2、小慧的故事 3、收集有关宽容的格言警句。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学生依次入场坐好。 2、导言: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歌名叫什么?(生答:真善美的小世界)要实现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就需要依靠我们去创造,要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就必须拥有人生的智慧,而智慧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拥有什么样的智慧。 3、出示六尺巷图片,同时介绍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六尺巷的来历吗?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之后进一步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张英的家人和他的邻居转变了态度?教师小结,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学会宽容。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宽容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认识和感受宽容的涵义。〕

二、实例剖析 小慧的故事 小婷是班里的一名贫困生。再过几天就是小婷的生日了,小慧和几个同学在商量要送她点小礼物,使她感受到同学的爱心和关怀。这天,她们正在商量这事,小婷突然推门进来,大家都不说话了。小婷进门的瞬间隐约听到她们在说有关自己的事,见大家都不说了,便误以为是她们在背后议论自己,心中很不悦。便说:“有什么话当面说,别底下嘀嘀咭咭。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说完就摔门出去了。圆圆生气地要追出去与她理论,小慧拦住了她。生日那天,小婷照样收到了小慧她们的礼物。微笑之中,小婷眼里闪烁着泪花,那是感激,更是愧疚。 1、分组讨论 ①这则典故给你什么启示? ②你以前有过对人无法宽容的事情吗?你能勇敢地说出来给大家听,让大家共同分享吗? ③你认为要学会宽容,应当注意些什么? 2、全班交流。 (三)联系实际 1.放生活小品录像(在班级里,两个学生因挤占桌椅而发生矛盾,互不相让的事) 2.学生自由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学些宽容的事、格言警句来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宽容心理的操练。〕 〔本环节力求使学生在活动过程当中进一步认识宽容的作用。在学生互相调节当中,疏通心理障碍,增进友谊,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联系实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互动交流 过渡语: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用到了一些格言警句。人类文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人类知识和智慧凝结而成的格言警句,就像一盏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2)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二、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

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我是谁”这个有趣话题,激发大家的参与乐趣,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理戒备,达到师生心理互融。(二、)自己眼中的“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1、师用五个句子给出自我评价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有点不善表达的人。 请一组学生现在表达。 2、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请学生写说我是一个XX样的人。 游戏:①将纸收齐后放放一小纸箱中,师抽取一张纸,并念出纸中句子。问:请你猜猜这张纸描写的是谁?为什么? 3、讨论: 讨论:①某某同学对自己的了解与大家对他的了解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一致,说明了你了解了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1)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一、教案背景 (一)面向学生:年 (二)学科: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自我认识方面的故事,影片,准备若干白纸。 2.思考目前存在的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情况。 3.收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课题 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关注,学生已出现了较为独立的评价标准,但由于独立判断能力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所以自我评价的水平仍然较低,对自身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因而,指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使其对自我的评价更客观,更合理,对其今后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准备了《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这样一节心理健康课,利用集体辅导的优势,借助熟悉的动植物暗喻自己,让学生全面关注、发现、认识自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开发潜能,争取成才。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我是谁”这个有趣话题,激发大家的参与乐趣,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理戒备,达到师生心理互融。 (二、)自己眼中的“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1、师用五个句子给出自我评价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心理辅导课教案设计

心理辅导课教案设计 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只有广泛开展这项活动,使它成为学生在校活动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具备明确具体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成为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二,活动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密切相关,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次是选题须小,从小问题、小角度人手,利于操作落实,利于挖掘问题的深度,促进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坚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防患于未然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好比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活动是为了增进人的身体健康意识,增强体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则是为了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人的心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两者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是一致的。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有趣,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积极的行为反应,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欢迎的班级活动,教育方案的设计就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启发、诱导学生,如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没有教条的束缚,没有僵硬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兴奋的参与,它有利于消除学生对传统教育的戒备和逆反心理,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 以下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针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的教案设计: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 课教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二、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大家一

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我是谁”这个有趣话题,激发大家的参与乐趣,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理戒备,达到师生心理互融。 (二、)自己眼中的“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1、师用五个句子给出自我评价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有点不善表达的人。 请一组学生现在表达。 2、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请学生写说我是一个XX样的人。 游戏:①将纸收齐后放放一小纸箱中,师抽取一张纸,并念出纸中句子。问:请你猜猜这张纸描写的是谁?为什么? 3、讨论: 讨论:①某某同学对自己的了解与大家对他的了解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什么?

心理健康优质课教案

东营区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 放飞烦恼,拥抱快乐 ——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 东营区丽景小学禹海莉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烦恼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引导学生找到拥抱快乐的方法,培养健康积极的乐观情 绪。 3、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调解烦恼,也让自己学会拥抱快乐。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寻找快乐的钥匙,掌握调解烦恼的几种方法。 难点:让学生学会在别人烦恼或自己烦恼时得以排解。 三、教学准备 1、上课课件 2、烦恼卡(小飞机)、快乐卡、信封 3、课前对学生烦恼小调查,填写烦恼卡 四、教学方法:游戏法、讲授法、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 五、设计意图:快乐和烦恼常常伴随着我们每个人,如果总是 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这节课的设计旨在 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 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教学过 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

得,体现心里教育以学生为主题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在生 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自我调节、以达到提高心里素质 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生:老师上课快乐!师:相信我们一定很快乐!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1、出示喜羊羊的喜怒哀乐的四幅图。引出我们人人都有喜怒哀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齐声)喜欢。 师: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喜羊羊和懒羊羊的的四个表情(喜怒哀乐) 师: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这是我们的心情表现。你们喜欢轻松愉快的心情状态吗?现在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照镜 子》。(师说游戏规则,然后游戏) 2、照镜子的游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心情,调节学生紧张、 郁闷的情绪。 (全体起立,面对面站好,1.3.5.7组听老师口令做动作,2.4.6.8组同学跟对面同学做镜面动作,准备:吃惊、恐怖、难受;好,交换,看谁做得有创造力、有新意,难过、生气、好开心啊、谢谢你,我很好;坐下。 玩了照镜子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 你更喜欢哪种表情?喜欢开心的举手!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着镜子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

《体验亲情学会感恩——人际亲情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优秀教案设计

体验亲情学会感恩——人际亲情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 【教学缘由】:笔者在带班的过程中,发现当代初中生的父母大多有过艰苦的经历,现在生活好了,受“补偿心理”的影响,容易出现教育的不当或缺失。不少学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受之无愧,所以惟我独尊,惟我自傲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中的有些人不大珍惜拥有爱更不大懂得回报爱,所以亲子间的误会、矛盾时有发生,给教育带来阻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的人际亲情心理训练便具有非常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教学目的】1、使同学们认识亲情,体验亲情,懂得生活中父母如何用点滴的爱滋润我们茁壮成长;2、使同学们懂得孝敬父母应学会感恩,从点滴开始,从平时做起,回报亲情; 3、同时升华到爱他人,爱集体。 【教学重点】认识亲情、学会感恩、回报亲情。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父母特殊的爱。 【教学形式】团体辅导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初二 【教学方法】情感熏陶法、角色扮演法、体验法、空椅子法。 【教学准备】1、搜集“我的一家”照片。2、准备歌曲。3、学生撰写小品剧本,排演小品并拍成录像,制作温馨卡,收集诗歌。4、邀请至少6位家长和老师参加活动。5、制作多媒体课件。6、准备鲜花康乃馨。7、场地准备(附图形后) 【教学过程】 课前唱歌:《感恩的心》 引子:主持人导入(1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争做现代好公民。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人际亲情心理训练系列活动。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几位家长和老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家长们的到来。欢迎走进XX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训练活动——体验亲情,学会感恩。 一、明镜台·爱的序言(3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主持人:“让爱住我家,爸爸,妈妈,亲爱的小弟,爱是不嫉妒,爱就是付出……”一首《让爱住我家》勾起了我们的美好回忆。(多媒体播放出在家中、在旅途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心理辅导教案——“我是谁” 三年 2 班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活动设计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小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尤其在五、六年级,是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第二个上升期,这时他们能否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直接影响着健康个性与健康心理的养成。因此,通过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中年级小学生逐渐掌握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的内部品质的更深入评价,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积极体验,形成有健康的心理。 辅导目的 1、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 更为一致。 辅导方式 1、听故事 2、讨论。3 、填句游戏。4、角色扮演。 辅导前准备 1、小镜子(学生自备,每人一个) 2、录音带《骆驼和羊》 3、幻灯片(自制) 4、“形容词检核表”挂图。 辅导时间: 1 学时辅导地点:教室辅导步骤 一、导入 1、引起学生对“认识自我”的关注与兴趣。师:大家把带来的小镜子拿出来,对着自己,现 在老师问大家:“镜子里是谁呀?”“我! “那我又是谁呢?”大家对镜在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让学生想2-3 分钟,并主动讲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3-5 人)。 3、老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讲了他认为的自己,那他讲的是否完全正确?有哪些方法来认识自己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听故事 1、师:下面,首先让我们听一个故事(放录音)。 故事《骆驼和羊》内容概况: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骆驼认为长得高好,羊认为长得矮好,于是它们进行一场比试。他们走到一个园子旁边,园子四周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叶子伸出墙外来。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叶子,而羊却怎么也吃不到。于是,骆驼说长得高好。羊不肯认输,他们俩又走了几步,看见围墙上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草,可骆驼却怎么也钻不进去。于是,羊说长得矮好。骆驼也不肯认输。他们俩找老牛评理,老牛说:“你们俩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2、出示幻灯,让学生思考问题: ①骆驼和羊在争论什么? ②为什么骆驼和羊都认为它们自己说的是对的? ③骆驼和羊对自己的认识分别是什么? 3、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由发言。

盲人与拐杖

《盲人与拐杖》心理团体辅导 四年级级部 教学目得: 1、人际关系理论证明,人与人之间有无亲密得交往对人得个性心理发展影响很大,针对大部分独生子女得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如以自我为中心、不在意她人感受、对同伴缺乏热情,以及对同伴得不信任与不理解等。安排盲人与拐杖活动得目得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与感悟信任、互助在人际关系中得重要作用,享受同伴间爱与被爱得幸福感与认同感. 2、为了增进新同学彼此之间得交流与接触,通过同学们对本活动助人于受助得体验,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同时增加对她人得信任与接纳,从而达到既认识自我,又悦纳她人得目得。 3、团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得合作意识。此活动中得互助体验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彼此得关心,增强同学们得集体归属感、班级成员得认同感以及班级得凝聚力.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指导者选择盲行路线。本次活动选择室内外结合进行,室外有过草地、上下楼梯,室内有桌椅摆出得各种障碍,如跨越、下蹲等、 2、将45名学生随机分组,每两人一组,一人做“盲人”,一人做“拐杖”。由于人数差异,4名指导员中选择一名参与活动。 3、活动规则介绍,并说明活动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活动过程中应保持安静、不可以事先交流好跨越障碍得暗号等。 4、向“盲人”分发眼罩。准备好后活动开始. 第二阶段活动过程 活动方式: 随机组合,每两名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盲人”与“拐杖”,共同穿越障碍路线。

2、活动规则: (1)“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使之暂时失去方向感. (2)“盲人"在“拐杖"得搀扶下,沿着指导老师选定得路线,带领“盲人”在室内外活动。 (3)期间不能讲话,“拐杖”只能用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 (4)一组结束后互换角色,重来一遍,使每个人都体验两种感觉。 (5)活动结束后两人相互交流当“盲人”得感觉以及当“拐杖"得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 第三阶段活动结束 指导员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受、附:分享内容大致如下: 1、问:当您们做“盲人”时有什么感受? 答:(1)女生A(同伴为女生):我虽然瞧不见东西,但就是我很相信我得同伴,从活动开始到结束我都没有碰撞到,我觉得她带得很好,很细心。 (2)女生B(同伴为男生):刚开始得时候我跟她都挺不好意思得,不敢牵着她得手走,但就是后来过障碍得时候我不小心撞到了,我怕再撞痛,也不管好不好意思,就一直拉着她不放.她好像也因为我撞到了,觉得很对不起我,在后面得路程中都没让我受伤了,我也渐渐地很信任她。 (3)男生A(同伴为男生):就就是眼前一片漆黑嘛,什么都瞧不到,然后就很相信我得同伴,她让我干嘛我就干嘛. 2、问:当您们做“拐杖"得时候有什么感受? 答:(1)女生C(同伴为女生):我很担心我得同伴会撞伤,所以一直很小心得扶着她走,也走得很慢。我觉得她挺相信我得,这让我有种责任感. (2)女生D(同伴为男生):我觉得好累啊!男生力气好大啊,我都拽不动她.她可能不太相信我就自己一个人摸来摸去得走,几乎不用我

心理教育团体辅导课教案:我们不怕挫折

心理教育团体辅导课教案 ——我们不怕挫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了解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⑵体会感受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 困苦,成为具有健康性格的人; ⑵引导学生形成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勇于挑战困难,从而 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健康心理。 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和技巧,使挫折向积极方向转化。 课前准备:纸条(贴贴纸)、气球、笔、头饰、课件。 教学对象:五(1)班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引出挫折 游戏:进化论 1、师开场白:“小朋友们,今天英子姐姐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看我们是怎样从一个鸡蛋成长为美丽的凤凰。” 2、课件出示游戏方法,师:请看游戏方法。全体小朋友先蹲下作为鸡蛋,然后相互找朋友进行猜拳(用“剪刀、石头、布”的形式)。赢者进化为小鸡,然后猜赢者找同是小鸡的朋友再猜拳,猜赢者进化为大鸡,然后再找同是大鸡的朋友猜拳,猜赢者进化为凤凰。以此类推。游戏现在开始。 3、全班开始游戏活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身份戴上相应的头饰。 4、师采访成功进化为“凤凰”的学生:“在游戏中,你的感受是什么?”(预设:生1:我很开心;生2:我很顺利,我很高兴。) 5、师分别采访还是“鸡蛋”、“小鸡”“大鸡”的学生:“在游戏中,你的感受是什么?”(预设:生1:我不开心,因为我一开始就失败了;生2:我有一点失望,眼看就成功,却在最后一步失败。) 6、小结引出:在游戏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小朋友进化成功,有的小朋友进化失败。同样,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幸运,也有不幸,有顺境,也有逆境。这些失败,这些不幸,这些逆境,也就是挫折(板书:挫折)。 二、主题活动,认识挫折

l5f[心理学]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教案

l5f[心理学]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教案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教案 认识你很高兴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学会如何与同学交往 2、通过活动掌握一定的与朋友友好相处的小技巧 3、在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活动准备: 废报纸若干,竹竿4根。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特殊的问候:同学们最好——老师最好~我就是今天的辅导教师李文婷(简单的自我介绍) 随着我们的一天天成长,我们渐渐的会脱离父母的怀抱,更多的需要朋友的帮助。但是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已”可见美好的友谊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即使在现在,我们也常常感到在与朋友相处中有很多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就受大家的欢迎,而有的同学就在交朋友中处处碰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活动来学习如何与朋友相处。 二、活动开始 (一)活动一自我介绍——互相了解篇 老师就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教师先来自我介绍,介绍完之后由教师右手边学生依次开始。同时让同学们鼓掌,借此教会特殊的掌声——爱的鼓励(如果是一个班级参加此活动可以省略)

由此完成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二)活动二小组竞赛——帮助合作篇 1、学生围成一圈互相拍打后背进行放松,然后报数分出两组 2、走圈。同时半蹲下来走圈,看哪一个小组走的最整齐,走的圈最小(需要每一名同学都要坐在后面同学的腿上才可以达到最小的圈) 3、扔纸团。两组同学向对方的场地扔纸团,一分钟后那个场地纸团最少为获胜组。 4、抬竹竿。两组同学相对而站,同时用中指抬起竹竿,看那个组坚持的时间最长。 5、心有千千结。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在交往过程中一定要互相合作,相互信任和谦让,多为对方着想才能获得真挚的友谊。 (三)活动三认识你真高兴——理解升华篇 1、以最快的速度在队伍中找到合作的伙伴,也可以是老师,一分钟的准备时间,两个人绕场一周,并且在最后做一个动作来结束。看组哪组同学做的最好。 2、温暖拥抱。教师说数字,同等数字的学生抱在一起,没有被拥抱和超过数量的被淘汰。淘汰者和获胜说出自己的感言。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能够认识一个朋友,或者被别人当成朋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要学会珍惜,要以真心相对。 小结:同学们通过活动我们认识到了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首先让别人了解自己,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互相谦让,多为对方着想,还要珍惜友谊,珍惜别人对你的信任。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获得友谊,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新)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教师团体减压辅导 主讲人:心理健康教师刘艳蓉 一、教学目标:教师心理放松、职业压力应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营造一个真诚、理解、支持的氛围,使教师们通过活动和分享,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尊重同事,促进心理健康,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二、团体规模:50人左右 三、参加对象:(汉语部)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四、团体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4年5月9日第七节课 活动地点:弘毅楼五楼多功能厅 五:教学过内容: 环节一:音乐冥想放松 放松指导语: 现在我们要做一个放松训练,这项练习可以帮助你完全的放松身体。 首先,请把眼镜、腰带、领带、手机等妨碍身体放松的物品做一个合适的处理,尤其要对手机做一个静音处理,以免中途的铃声影响放松效果!你也可以把上衣的第一道口子解开。请你坐在椅子上,双腿与肩同宽,把头和肩膀靠在椅背上,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双腿自然舒服,双脚平放在地上,脚尖略微的向外倾,轻轻的闭上眼睛,这时你很放松的坐在椅子上,感到非常的舒服。很好,非常好,现在请你跟随我,深深地吸气,深深地呼气,深深地吸气,深深地呼气,深深地吸气,深深地呼气,很好,非常好。窗外的阳光找到你的身上,照进你的心灵,你好轻松,你好舒服,像一片洁白轻柔地羽毛,带着你飘呀飘呀,越飘越远,越

飘越远,你轻轻地飘落到了大海边,你的身体很放松,很舒服,你的呼吸越来越慢,越来越慢。 你躺在美丽的大海边,沙子又细又柔软。你感到很舒服。你躺在温暖的沙滩上,一缕阳光照射过来,你感到温暖、舒服。耳边想起了海浪的声音,你感到温暖而舒服。一阵微风吹过来,你有一种1说不出的舒畅的感觉。微风带走了你的思想,只剩下一片金色的阳光。海浪不停地拍打海岸,你的思绪随着海浪的节奏,涌上来,又退下去。温暖的海风吹过来,又离去,带走了你的思绪。你感到沙滩柔软,海风轻缓,阳光温暖。蓝色的天空和大海紧紧地笼罩着你,阳光照遍你的全身,你感到身体暖洋洋的,阳光照在你的头上,你感到温暖和沉重。 轻松暖流,流进你的脖子,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右肩,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右臂,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右手,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 轻松暖流,又流回你的脖子,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左肩,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左臂,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左手,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 你的呼吸变慢,变得越来越轻松。心跳也越来越慢,越来越有力。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右腿,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右脚,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左腿,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你的左脚,你感到温暖和沉重。你的呼吸变慢变深。你的呼吸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深。轻松

三四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三四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克服自卑心理 辅导前言: 从心理学而言,自卑心理也就是指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自我意识。心理学家们认为,自卑心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卑心理的引起是由多种原因的,例如:性格的差异、身材、相貌、家庭环境、智力水平、单亲家庭,成功与失败的体会等。其中,对自己缺乏自信是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过重的自卑心理所笼罩、支配,就会失去自信,影响自身潜在才能和智慧的自我发挥,难以享受成功的欢乐,经常处于郁郁寡欢之中,遇到竞争就甘拜下风,不战而退,失去应有的勇气,使许多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可见危害甚大,有必要早日去掉。这样,才能有一颗健康的心理,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去迎接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 辅导目的: 使学生懂得什么叫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与具体表现,有了自卑心理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辅导重点: 了解什么叫自卑心理及其具体表现,初步(掌握)学会克服自卑心理的几种方法。 辅导难点: 运用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提高自信心。 辅导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 3、游戏。 辅导前准备: 多种几何图形、小镜子、一封信。 课时:1课时。 辅导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有位同学曾对我说:老师,我长得很丑,同学们都离我远远的,我感到很孤独。我怎样才能交上好朋友呢? 2、学生发表意见。 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位同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对比、自查。 你也有过这种不如别人的想法吗?具体表现怎样?结果又怎样? 4、小结: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过重的自卑心理所笼罩、支配,就会失去自信,影响自身潜在才能和智慧的自我发挥,难以享受成功的欢乐,经常处于郁郁寡欢之中,并丢掉许多成功的机会。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出示课题:克服自卑心理

团体辅导教案

学会宽容——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执教者:黄艺雪设计意图:现在大多数小学生是倍受父母骄宠的宠儿,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他们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因此,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宽容的合作精神,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平时的事件处理中培养学生学会宽容,使学生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增强宽容意识感。 2、理解宽容,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忍让为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宽容,在体验中感悟宽容,在感悟中升华宽容,懂得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 活动重点:通过心理操练,初步培养学生宽容的心理品质。活动难点:理解宽容的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真善美的小世界》 2、小慧的故事 3、收集有关宽容的格言警句。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学生依次入场坐好。

导言: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歌名叫什么?(生答:真善美的小世界)要实现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就需要依靠我们去创造,要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就必须拥有人生的智慧,而智慧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拥有什么样的智慧。 出示六尺巷图片,同时介绍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六尺巷的来历吗?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之后进一步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张英的家人和他的邻居转变了态度?教师小结,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学会宽容。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宽容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认识和感受宽容的涵义。? 二、实例剖析 小慧的故事 小婷是班里的一名贫困生。再过几天就是小婷的生日了,小慧和几个同学在商量要送她点小礼物,使她感受到同学的爱心和关怀。这天,她们正在商量这事,小婷突然推门进来,大家都不说话了。小婷进门的瞬间隐约听到她们在说有关自己的事,见大家都不说了,便误以为是她们在背后议论自己,心中很不悦。便说:“有什么话当面说,别底下嘀嘀咭咭。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说完就摔门出去了。圆圆生气地要追出去与她理论,小慧拦住了她。生日那天,小婷照样收到了小慧她们的礼物。微笑之中,小婷眼里闪烁着泪花,那是感激,更是愧疚。 (一)、分组讨论

“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gz4z

“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中学嘿嘿嘿 一、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中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朋友间他助与自助同等重要。 (2)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2.活动方式: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盲人”与“拐杖”,共同穿越障碍路线。 3.活动时间:40分钟。 4.活动准备:教师事先选择好盲行路线。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学生准备好眼罩。 5.活动规则: (1)“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2)“盲人”旅行过程中,“拐杖”只能用肢体动作引导,不允许进行语言交流,最好在适当的背景音乐中进行。 (3)在“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的旅行中,最好不要选择原来的伙伴,以陌生对象为好。 6.活动过程: (1)在背景音乐中,班级学生一半扮演盲人,盲人戴上眼罩原地转3圈,另一半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杖”,由“拐杖”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2)学生分享活动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感言给予反馈。 (3)活动点评:在学生分享活动体验后,教师对“盲人”与“拐杖”在活动中的表现及他们的感言做点评。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孤独甚至恐惧,内心特别渴望得到帮助与支持。“拐杖”的出现是“盲人”的“救命稻草”。但做好“拐杖”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考虑他人的实际需要。“盲人”只有对“拐杖”信任,才能心底坦然、步履从容。而通过“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进一步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二、“盲行”活动分析 1.活动规则的分析: (1)盲人与拐杖活动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最好配置适当的背景音乐。 不允许使用语言交流,使学生不得不运用肢体语言交流;可以使“拐杖”传达对“盲人”的关心,“盲人”也能更好地体会在黑暗中“拐杖”给予的帮助。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活动情境中去。同样,背景音乐的运用也能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活动情境。(2)在角色互换的旅行中,“盲人”与“拐杖”最好任意组合,“盲人”事先不知道“拐杖”是谁。 如果“盲人”事先知道搀扶自己的“拐杖”是哪位同学,就会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判断,他的“旅行”就事先有了某种程度的信任感(或者不信任感),就会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例如“拐杖”是“盲人”比较熟悉的同学,在穿越旅行中,“盲人”就会比较放心。(3)“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盲人”戴上眼罩转3圈后失去方向感,容易造成对周围的陌生感,这时候会期待有人来帮忙,所以有利于活动者进入情境。此外,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如果“拐杖”能及时过来搀扶他,自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被关照的幸福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