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的地缘政治使命讲解

中国的地缘政治使命讲解

中国的地缘政治使命

1、中国有三大首要地缘政治使命:

2、在汉族地区维护内部团结。

3、维持对缓冲区的控制。

4、保护海岸线不受外国侵略。

维护内部团结

中国比任何其他大国都更加封闭。庞大的人口、安全的边境以及相对丰富的资源,使得中国只要愿意就能只与外部世界保持最低限度的交往。比如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内部的利害关系和自身考虑,漠视或敌视外面的世界。中国是安全的,并且除了参与朝鲜战争,以及力图平定缓冲区之外,也是相对平静的。然而在国内,中国则经历了周期性的和自发性的混乱。

闭关锁国的弊端就是贫穷。鉴于耕地与人口的比例,一个自我封闭的中国就是一个贫穷的中国。国民过于贫穷,所以依靠国内需求带动哪怕是极其有限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可能的。然而,一个孤立的中国更便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中国最大的危机就是汉民族内部的分裂。假设出现这种情况,同时中央政府衰弱的话,周边的缓冲区就会脱离掌控,这时如果外国势力趁虚而入,中国就会猝不及防。

中国要发展,就必须从事贸易,出口丝绸、银器和工业产品。从历史上看,陆路贸易并没有为中国带来麻烦。丝绸之路允许国外影响进入中国,带来的财富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但是总体上,形势还是可控的。

工业化的力量改变了中国贸易的布局及其结果。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迫使中国政府给予贸易优惠,由此打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太平洋沿岸而不是中亚,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了与世界的接口。这反过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稳定。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增长,那些从事贸易的中国人迅速积累了财富。沿海省份由于外贸行业蓬勃发展而变得相对富裕,而内陆地区的人民(这里不是指一向贫穷的缓冲区,而是指非沿海地区的汉族)却仍然是贫穷的自耕农。

过去,中央政府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不同利益间寻求平衡。沿海地区,特别是新富起来的地方领导集团,希望保持并加强与欧洲列强、美国及日本的关系。贸易越是增长,沿海地区的领导集团就越富有,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就越大。到了一定程度,外国势力与中国沿海商人及官员结成同盟,从而使得外国势力在沿海地区的影响力超过中央政府。于是中国最糟糕的地缘政治噩梦成为了现实。中国支离破碎,形成地方割据,有些地方日益受到外国势力尤其是外国商业利益的控制。北京【应为南京,即民国首都——译者注】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应当指出,这正是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历史背景,这也使得日本最终战败显得更加不可思议。

除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有三大目标。第一,恢复中央集权制——将北京重新确立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第二,消除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巨大的不平衡。第三,把外国势力从中国驱逐出去。简而言之,他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汉族中国。

1927年,毛泽东首先试图在城市发动起义,但由于国内利益集团与外国势力的联盟牢不可破而失败了。随后,他率领长征深入内陆,并且在那里发展了一支庞大的崇尚民族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农民军队。1948年,他回到沿海地区并将外国列强驱逐出境。毛泽东重新封闭了中国,恢复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接受了其必然结果:中国变得了平等但非常贫穷。

中国的首要地缘政治问题是:要发展就必须参与国际贸易。这样就必须要将沿海城市作为与世界对接的窗口。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会日益富裕起来。外国势力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将随之增强,与沿海地区的利益趋于一致,进而同中央政府的利益相抗衡。如何参与国际贸易,同时避免这一结果,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控制缓冲区

在毛泽东崛起之前,由于中央政府软弱,中原汉地需要同时应付中日战争、内战和军阀割据,中央名存实亡。虽然中国控制着满洲,但苏联却控制了外蒙古并且继续向内蒙古扩展影响力(这里指苏联的势力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西藏和新疆也正在脱离中国。

毛泽东在进行内战的同时,也为控制缓冲区奠定了基础。有趣的是,他的第一个举措是阻止苏联在这些地区的利益。毛泽东通过巩固中共对满洲和内蒙古的控制,有效地把苏联赶了出去。新疆当时受到军阀杨增新(此处有误,杨增新于1928年死于暗杀——译者注)的控制。内战结束后不久,毛泽东逼走了杨增新并接管了新疆。最后,毛泽东在1950年进军西藏,并于1951年成功控制了西藏。

迅速收复并控制缓冲区使得毛泽东能够保护中国不受侵略,这也是中国历代君王所追求的目标。控制西藏就意味着印度不能翻越喜马拉雅山,在青藏高原上建立军事基地。喜马拉雅山区可能会发生小规模冲突,但没人能让一支大部队翻越这些山脉并为其提供补给。只要西藏在中国人手里,印度人就只能望山兴叹。新疆、内蒙古和满洲在中国和苏联之间发挥了缓冲作用。毛泽东更像是一位地缘政治家而不是意识形态理论家。他不信任苏联。只要中国控制了缓冲区,苏联就不会侵略中国。遥远的距离、不便的交通以及匮乏的资源,意味着苏联的入侵在远未到达汉族人口稠密地区之前就会遇到大量的后勤问题并陷入困境——重蹈日本人的覆辙。

中国与接壤的周边国家如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都曾有过地缘政治纠纷,但对中国来说,真正的问题可能来自于满洲,或更确切地说是朝鲜半岛。苏联,而非中国,曾怂恿朝鲜入侵韩国。我们很难猜测约瑟夫·斯大林的想法,但事实却对他非常有利。随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并一举击溃了朝鲜军队,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眼看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美国大军压境,中国决定阻止美军向前推

进,于是向南发起了攻击。其结果是长达三年的残酷战争,中国约有一百万士兵牺牲。从苏联的角度来看,中国和美国开战是最理想的局面。但在Stratfor看来,这一事件说明中国对任何侵犯其边境和缓冲区的行为极其敏感,因为边境和缓冲区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基础。

保卫海岸线

控制了缓冲区之后,沿海就成了中国最薄弱的环节,但其弱点并非在于容易遭受入侵。由于有日本人的前车之鉴,没有国家会有兴趣或实力从海上入侵中国大陆,补给军队并希望取得胜利。入侵的威胁在此毫无意义。

中国沿海地区所面临的威胁是经济上的,尽管大多数人不会称之为威胁。如我们所见,英国入侵中国最终破坏了中国的稳定,导致了中央政府的倒台以及内战的爆发。这都是经济繁荣所造成的。毛泽东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封锁沿海地区,阻断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以及对那些与外商勾结的阶级团体进行清洗。对毛泽东来说,排外主义是国家政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认为外国势力的存在破坏了中国的稳定。他宁愿选择贫困的统一也不要混乱。同时他也知道,由于有人口和地理优势,中国即使没有先进的军事工业,也能够抵御潜在的攻击。

毛的接班人邓小平继承了一个控制着中国及其缓冲地区的强势政权。他也承受着要求改善人民生活的巨大政治压力,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认识到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将危及中国国家安全。于是他历史性地赌了一把。他知道中国的经济不能单独发展。国内的商品需求太贫瘠,因为中国人太穷了。

邓小平断定他能够开放中国,吸引外资,调整经济,将发展重心从农业和重工业转向出口产业。这样就能够改善国人的生活水平,引进技术并培训劳动力。他认定这一次开放不会动摇中国,不会造成繁荣的沿海省份与内陆之间的剧烈矛盾,也不会催生地方主义或任由沿海地区为外国所控制。邓小平相信,只要能维持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依靠忠诚的军队和共产党组织,就能够避免上述问题。他的继任者一直在努力维护对国家的忠诚,而不是效忠于那些可以带来个人财富的外国投资者。这场赌局仍在继续。

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当前局势

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看,中国已经达成了战略目标。缓冲区完整无缺,欧亚大陆对中国没有威胁。中国认为,西方势力试图迫使它撤出西藏是企图破坏中国国家安全。但是对中国来说,西藏只是个小难题;中国不可能离开西藏,而西藏

人也不可能反抗并获胜,也没有国家会试图入侵西藏。同样,新疆的维吾尔族穆斯林也只能称为问题,而非直接威胁。俄罗斯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入侵中国,而朝鲜半岛并不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即使有中国也肯定可以应对。

中国最大的军事威胁来自美国海军。中国高度依赖于海运贸易,只要美国愿意,其海军有能力封锁中国的港口。美国如果这样做,将使中国陷入瘫痪。因此,中国的首要军事利益就是反封锁。

中国需要花费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建造出一支在海面上能与美军抗衡的海军。光是训练海军飞行员熟练进行舰载操作就需要几十年——至少要等到这些学员成为海军上将和舰长。这还未考虑建造航空母舰、舰载飞机以及熟练掌握航空母舰作战精髓的时间。

对中国来说,首要任务是要提高封锁中国的代价,以使美国不敢轻举妄动。手段就是陆基和潜基反舰导弹。中国的战略方案是打造一支导弹部队,布署足够分散使得美国无法对进行压制,攻击范围足以从远距离对抗美国,射程至少应能到达太平洋中部。

导弹要发挥威力,就必须能够识别和跟踪潜在目标。因此,中国想要实施这一战略,就必须开发一套天基海事侦察系统。这些就是中国正集中全力研发的技术。反舰导弹和太空系统,包括用以干扰美国卫星的反卫星系统,都是中国对于它唯一的重大军事威胁所做出的军事反击手段。

中国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导弹来阻止船只往返台湾,从而封锁台湾。但是中国海军的实力不足以让足够的两栖作战部队登陆并进行长期的陆地作战。中国也没有能力在台湾海峡建立空中优势。中国也许能骚扰台湾,但不会发动侵略。导弹,卫星和潜艇构成了中国的海军战略。

对中国而言,台湾造成的主要问题是海事方面的。台湾凭借其地理优势可以作为阻断南海与东海间海上交通的空军和海军基地,有效地把中国北部沿海以及上海孤立开来。如果将从台湾延伸到日本的琉球群岛也考虑进来,就会发现,只要掌握台湾,一个没有海军实力的国家也可以封锁中国北部海岸线。

台湾对中国来说并不重要,除非台湾敌视中国,或者与美国这样的敌对势力结盟或被其占领。假设发生这种情况,台湾的战略地理位置将对中国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对中国来说,台湾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能够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问题。虽然台湾不构成任何直接威胁,但是构成中国不能忽视的潜在危险。

中国正在中亚尤其是哈萨克斯坦进行适度的扩张。作为传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哈萨克斯坦如今是一个能源生产国,而中国的工业急需能源。中方一边积极发展同哈萨克的商业关系,一边积极修筑通往哈萨克的公路。这些道路打开了一条贸易渠道,使中国能够进口石油、出口工业品。

中国这么做等同于在前苏联地区向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挑战。俄罗斯打算容忍中国在该地区加强经济活动,但是却担心中国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哈萨克斯坦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俄罗斯防止中国扩张的缓冲区,并一直处于俄罗斯统治之下。必须密切关注该地区。一旦俄罗斯觉得中国在该地区变得过于积极主动,很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力量作出军事反应。

从历史上看,中俄关系十分复杂。二战前,苏联曾试图操纵中国政局。二战后,中苏关系从未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友好,有时候两国关系甚至会恶化为直接对抗,例如1968年,中俄两军曾在乌苏里江一带爆发冲突。俄国人一直担心中国进军其太平洋沿海省份,中国则担心俄罗斯进入满洲而后长驱直下。

这些情况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涉及到后勤方面的巨大挑战,而且双方都不愿冒险与对方一战。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双方将继续保持这种谨慎。然而,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对俄国人来说并非小事,俄罗斯可能选择在哈萨克与中国展开竞争。假设俄罗斯这么做且问题激化,那么可能造成双方紧张关系升级的第二个压力点就在太平洋地区,而双方与朝鲜半岛的毗邻关系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

但这些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美国封锁中国沿海,或利用台湾孤立中国北部,以及中俄在哈萨克斯坦的冲突,所有这些可能性,都是中国为做好最坏的打算而必须考虑到的。事实上,美国并没有兴趣封锁中国,而中国和俄罗斯在哈萨克的竞争也不会升级。

中国没有军事上的地缘政治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其传统的强势地位,其对缓冲地区的控制保证了国土安全。中国已经完成了三大战略使命。现在最脆弱的一环还是第一条使命,即维护中原汉地的团结。威胁不是军事上的,而是经济上的。

中国地缘政治的经济特征

中国的地缘政治问题是经济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相当简单,中国经济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因此具有依赖性。不论中国的外汇储备有多大,

技术有多先进,也不论劳动力多么廉价,最终出口仍取决于其他国家进口中国商品的意愿和能力,以及中国的船舶运输能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中国经济。

价格是其他国家购买中国商品的主要因素。中国商品价格便宜是由于工资差距。如果中国失去这种优势或由于某些其他原因,其出口能力将会下降。例如,当今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涨,工资差距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正如中国的贸易伙伴所见,达到一定程度后,中国商品的价值与关闭本国工厂的政治代价相比也许将不再划算。

而这一切都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之外。中国无法控制国际原油价格。虽然可以利用国内现金储备对制造商发放价格补贴,但此种做法基本上等同于将资金重新转移至消费国。虽然可以实施价格管制来控制工资上涨,但这样做又会造成内部不稳定。中国经济的重心是成为世界工厂,因此中国完全依赖于世界继续购买中国货而不是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

中国还面临其它问题,包括金融体系功能失调以及工业建设侵占耕地等。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并且对全局有一定影响。但我们要寻找地缘政治的重心,而中国的重心在于,出口业越是蓬勃发展就越是容易受制于进口国。一些观察家曾警告说,中国可能会把钱从美国银行取走。这不太可能,但假设中国这么做了,那么没有了美国这个大客户,中国还能做些什么呢?

中国已经将自已置身于一个必须让客户满意的位置。中国每天都在与这一事实抗争,但事实是,其它国家对中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远远小于中国对其它国家的依赖程度。

这又引出了第二个方面,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更加严重的问题。中国的第一大地缘政治使命是维系中原汉地的团结,而第三大使命是保卫海岸线。邓小平的赌注是开放沿海地区不会破坏中原汉地的团结。然而正如19世纪一样,沿海地区富裕起来,但内陆仍然非常贫困。沿海区域已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但内地却没有。北京有一次必须平衡沿海和内陆之间的利益。

沿海地区的利益,与进口商和投资者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北京的利益在于维护国内稳定。随着压力增大,中央政府将设法加强对沿海地区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内陆地区希望沿海资金转移到内地,而沿海地区则希望留住资金。北京会尽量让双方都满意,以免中国分裂,同时避免使用毛泽东的强硬措施。然

而,国际经济形势越是恶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就越少,因此中国的回旋余地也就越小。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由第一个方面所产生的。全球经济即使现在没有衰退,也总有一天会衰退。衰退一旦发生,中国的出口将急剧下降,那么北京当局必须在资金匮乏的内陆和损失惨重的沿海之间权衡利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内陆地区居住着大概9亿人,而沿海地区人口只有大约4亿。当涉及到权力平衡时,内陆是对政权的实际威胁,而沿海地区则会破坏财富的分配。内陆有庞大的人口,而沿海则有国际贸易体系。北京将难以取舍。

结论

地缘政治基于地理和政治。政治的基础是军事和经济,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却又截然不同。对中国来说,控制了缓冲区就基本上解决了军事问题。有待解决的军事问题是满洲东北部以及在太平洋地区保持均势的长期问题。

中国的地缘政治问题是经济问题。中国的第一大地缘政治使命是维护中原汉地的团结,而第三大使命是保卫海岸线,这两方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军事因素。中国内外面临的政治问题都因经济而生。上一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地域局限性。这种发展使得沿海地区得益,没有惠及内陆地区和绝大多数中国人。这也使得中国在其无法控制或适应的全球经济力量面前显得尤为脆弱。这在中国历史上已有先例,但中国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实行地方割据和削弱中央政府。邓小平的赌局正由其接班人来完成。邓小平已经发了牌,接班人就必须赌下去。

现实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基础究竟是一个基础还是一个平衡游戏。如果是前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如果是后者,一切终将倒塌。然而似乎很少有证据表明是前者。大多数中国人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每个月的人均收入还不到100美元。因此说,这是一个平衡游戏,而且正威胁着中国第一大地缘政治使命:维护中原汉地的团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