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蕴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蕴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蕴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蕴

浅论罗素的摹状词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认为,哲学的本质工作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对哲学问题的分析能够看出是否是真正的逻辑问题。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领域中,罗素的摹状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罗素开拓了摹状词理论新领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他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且提出了分析摹状词的方法,从而解决了哲学上的三大难题,因此,罗素创造的摹状词理论对之后的摹状词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一律失效,排中律失效,存在悖论这三者是哲学史上的三大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大难题都无法得到解决,直到罗素开创了摹状词理论,这三个悬而为解的难题才得到最终解决。与此同时,“语言学转向”的出现也推动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而在罗素之后,多位哲学家对他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各自对摹状词理论的见解,由此可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利于于后世哲学家的研究并且影响范围广,影响深度大。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学转向”就是罗素摹状词理论产生的背景。“语言学转向”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提出的,这个转向就是指哲学研究对象从认识论主体转向语言本身,一片研究语言的热潮为罗素提供了研究背景,他针对德国哲学家麦农的对象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名称都是有所指的并且所指的对象都是存在的。而哲学三大难题也促进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产生。 第一个哲学难题是“同一替换规则失效”。比如,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瓦利弗》的作者,当司各特是《瓦利弗》的作者时,可以将“司各特”替换成“《瓦利弗》的作者”,于是,我们得到“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这句话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同一律失效。第二个哲学难题是排中律失效。排中律表明,两者之间必有一真,不存在非真非假的情况。“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和“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两者都是假的,因为法国没有国王,因而,排中律在此处是失效的。第三个哲学难题是存在悖论。“这座金山不存在”。当这个语句为真的时候,“金山”这个词没有指称对象,当这个语句为假的时候,语句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由此表明,这个语句不可能既是真的,同时又是有意义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破解这三大哲学难题时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被称为“哲学典范”。 罗素最初在《论指谓》中系统的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之后对此思想不断的进行充实扩展,最终形成为哲学典范的摹状词理论。罗素强调不能把专名和摹状词混为一谈,“关于限定摹状词,首先一点要弄清的,就是它不是一个名字。”专名是简单符号,而摹状词是复合符号。在罗素看来,任何专名都是有所指的,专名的意义就是自然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比如苏格拉底,比如埃菲尔铁塔。专名最终是要通过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说明的方法才能完成指称,因此,名称必须是要有含义的。而摹状词与之不同,摹状词是不具有饱和性与唯一性的,它只有在命题使用中才有意义。因而要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到命题的真正形式,并且消除摹状词的存在,哲学三大难题才会得到解决。 摹状词的类型主要是两种类型,不定摹状词和限定摹状词。不定摹状词是没有限定的,比如一个人,一棵树等,这种“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不定摹状词,它具有不定性。限定摹状词与之相反,比如,这个人,这棵树,那个人,那棵树等,这种“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限定摹状词,它与不定摹状词相比较具有唯一性。罗素认为,如果要消除不定摹状词的话,必

简析摹状词理论

简析摹状词理论 摘要:摹状词理论从语言形式上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三大语义学难题。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疑难和捍卫特定哲学立场的语言形式分析方法的范式,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键词:摹状词;命题 事物指称论(名称的所指对象是与名称一一对应的客观事物的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在专名的指称问题上由早期的语法指称论转向中期的逻辑指称论,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划的成就——对语句结构进行深人的逻辑分析,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使他从语言形式上捍卫了他的事物指称论思想。 罗素认为,20世纪产生的三大语义学难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对专名和摹状词做出明确的 区分。罗素当初就是为了解决三大语义学难题而提出他的摹状词理论的。罗素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严格区分及对摹状词的精细语句分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自然语言中可能出现的这 三类难题。 下面我们看罗素是怎样用他的摹状词理论破解上述三大语义学难题的。 (一) 同一替换难题:若a = b ,根据同一律,在任何命题中a、b可以相互替换,且不会改变命题 的真值。但现实语言中这一说法却有问题。“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为《威弗利》的作者;而事实上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知道的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 要解决这道难题,罗素首先区分名字与摹状词。在论文《摹状词》的第十五段落,他给的定义是:“(1)名字。一个名字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意义,与所有其它的字的意义无关;(2)摹状词。一个摹状词由几个字组成,这些字的意义已经确定,摹状词所有的意义都是由这些意义而来。”由此,我们不难区分:“司各特”为名字,“《威弗利》的作者”为摹状词。然后在第十六段落开头,罗素写道“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是相同的,即使名字所指的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 与命题“司各特是司各特”显然是不同的。 (二)排中律失效难题:根据排中律“, A是B”或“A不是B”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但“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或“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都是假命题。那么如何能说明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事实上不都是假的,从而保证排中律有效? 对待这个难题,罗素认为不仅要区分专名与摹状词,还要区分摹状词出现在命题中是“首次出现”(primarv0ccurrence)还是“再次出现”(secondary occurrence)。他认为,“每一个在其中一个摹状词有首次出现但并不摹状任何东西的命题都是假的”。所以,命题“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因为其中的“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一个什么都没描述的摹状词并且是首次出现,此命题为假。对待“A不是B”何时为真、何时为假就看在主词位置上的摹状词A是“首次出现”还是“再次出现”。“如果我们原有‘X是秃子’,然后以‘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代以‘X’,然后再否定这结果,那么这个摹状词的出现是再次的,并且命题为真;但若我们原有的是‘X’不是秃子’,而后‘X’代以‘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那么这个摹状词的出现是初次的,并且命题为假。”经过这么一分析,原来传统逻辑学的排中律难题就解决了:对于“A是B”和“A不是B”这两个相反的命题,当处于主词位置上的A是一个什么都没描述的摹状词并有初次出现条件下,这两 个命题都为假。 (三) 非实体不存在难题:按弗雷格的含义—指称理论,在当所指似乎缺乏时,会遇到如下困难, 说某物如:“这座金山不存在”,从直观上看似乎是谓语“不存在”对主语“金山”的一种性

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精选资料

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 罗素是限定摹状词的创始人,在罗素看来,摹状词有限定和非限定摹状词构成。限定摹状词的代表式为“这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比如说the morning star,“当今的英国女王”,“那个奔跑的孩子”等等。专名(从广义上讲包括普通名词)是限定摹状词的特殊形式。罗素此种分类的目的在于证明所有的单数词项,包括限定摹状词、专名、单数代词和指示代词,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存在。换句话说,罗素的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指称理论。 基于弗雷格的研究,针对限定摹状词这一术语,罗素首先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一)明显指称与非存在问题 在罗素看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是有意义的,其原因在于该句选择了某一存在或存在物,并且赋予了这一存在某种特质。如果句子的主语无法选择或指示某一存在,矛盾就会产生。在例句(1)中,由于现在不存在目前的法国国王,要定位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物是不合乎逻辑的。更糟糕的是,is bald这一谓语无法定位任何指示物,因此例句(1)是一个合乎语法但不合乎逻辑的句子。 (1).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 (二)否定存在问题

否定存在问题是问题一的特例,但与问题一相比要更为严重。从字面来看,例句(2)似乎是合乎逻辑并可接受的,因为 目前不存在法国国王这的确是事实。但是问题正出现在这里:如果例句(2)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就不应该用不存在的present King of France作为主语;如果这样一位国王真的存在,那么 为什么又要在谓语中将其否定? (2).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does not exist. (三)弗雷格关于身份的困惑 例句(3)这样的身份陈述句包括两个单数词项。如果该陈 述为真值,那么这两个词项指示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表面来看,这两个陈述仅仅是表明Elizabeth这个人与自己一致,因此使得陈述本身变得次重要。然而实际上,该陈述是重要的,它的确相听话者传递了某些信息,例如:谁是Elizabeth,或者谁统治英格兰。用弗雷格的话来说,这两个单数词项拥有同样的指称但意义不同。 (3). Elizabeth Windsor = the present Queen of England. (四)可替换性问题 单数词项的功能在于能够选出某一个体事物,并将其引入话语。因此一般来说任何两个指称同一事物的单数词项在语义上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在任何句子中用两个词项的其中一个词项替换另一个词项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或者至少不改变句子的真值。我们来看例句(4):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提要:作为关于专名的极为重要的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之后却遭到了不少的批评。本文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遭受的主要批评,以期对其客观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摹状词;批评;定位;评价 一、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并在此后的著作中对此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善。罗素首先摹状词区分为限定的和非限定两类。限定摹状词通常是the+单数语词,如the man,the present King of England。限定摹状词的主要内容是对一些语句作出改写,把包含限定摹状词以及包含一般概念作为主词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命题函式,以此揭示其真实的逻辑结构,暴露出其表面语法只是假象。罗素认为他的限定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三大哲学难题:A.迈农悖论B.违背排中律C.同一性问题。 罗素的改写方式有时比较接近日常语言,有时采用的却是符号逻辑形式。陈嘉映(2006)将罗素的改写以以下形式体现出来: A.金山不存在=没有一个X,这个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 B.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存在一个人,这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人是秃头。 C.《瓦弗利》的作者是司各特=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写了《瓦弗利》,并且这个对象是司各特。(更形式化的表达方法是:有一个X,那个X写了《瓦弗利》,对于所有Y,如果Y写《瓦弗利》,则Y与X等同,并且X就是司各特。)[1] 以上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句子经过改写后,句子中不再包含限定摹状词。那么罗素的改写是如何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哲学难题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他的分析。 A.金山不存在 在这一命题中,金山是主语,不存在是谓语。经过改写后,金山被分解为“金子做的”和“山”这两个部分,且“金子做的”和“山”都从主词的位置转到了谓词的位置上。这样,罗素便认为他清除了迈农世界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实体。 B.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

论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初探 一、罗素简介 1.1生平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先后学习数学和哲学专业,取得优异成绩。曾担任剑桥大学讲师,三一学院研究员,英国皇家学会荣誉研究员,多次去美国讲学,演讲,20世纪初,来中国讲学一年。50年代后,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1.2著作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主要著作有: 二、理论提出背景 罗素一生中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即名字的意义是它所直接指称的对象。这个思想使早年的罗素接受了迈农(1853—1920)的对象理论,他认为凡是可想象的词都有意义,即都有所指,都有某种“有”。后来罗素放弃了这种柏拉图主义的立场,转向实在论,这使他产生了既要坚持意义等于所指,又要坚持实在论所必然会遇到的困难。这就是《论指称》一文中所列举的三个著名的困惑。它们成为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的直接原因。 2.1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罗素强调,名称所指即名称使用者所亲知的对象。 在罗素看来,亲知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实在,这种“实在”必须在逻辑上是简单的,它只能是构成其它事物的材料,而本身不可能还原为其它的事物,因此,他将实在称 为“单体”(simple)或“逻辑原子”(logical atom),把自己的哲学称作“逻辑原子主义”。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旨在揭示语言和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他认为这种对 应关系是一种结构上的对应关系,他称这种关系为“同型性”(isomorphism)或同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原子命题与原子事实相对应,分子命题与分子事实相对应; 分子命题可分解为原子命题,分子事实可分解为原子事实。任何命题中的每个词与实在的每个成分一一对应,词之间的关系也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罗素的逻辑构造主义一反其早期的柏拉图实在论立场,大胆挥舞“奥卡姆剃刀”,将一切多余的形而上学实体统统剃掉,使我们一开始就建立在那些由直接经验给予的、因而其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实在上面;然后再努力说明:我们或许可以谈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些必不可少的实在的关系陈述出来,这样使我们的知识与尽可能少的实在种类发生关系,以便减少错误的可能性。摹状词理论就是这种哲学立场在语言形式分析中的具体体现,或者更确切地说,摹状词理论从语言形式上捍卫了这种哲学立场。 2.2何为存在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杨洋2010200197 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等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阐述,分析斯特劳森,唐纳兰和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的反驳,来明确摹状词理论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摹状词;争议;意义 1. 引言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语言学转型,这是继中世纪本体论之后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此后,语言成为了西方哲学界研究的主要的对象。那些热衷于研究语言与哲学关系的人被称为语言哲学家,而这门科学也被认为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哲学中,语言的意义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议题。 提及意义理论,就会自然的想到指称理论。所谓指称,一般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东西。在语言哲学史上,很多的哲学家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指称理论,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对于指称,理想语言,现代逻辑在哲学领域的应用等问题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英美哲学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被称为“哲学的典范”。 2. 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 2.1摹状词提出的哲学背景 20世纪初,西方的哲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数理逻辑学取代了哲学的认识论,成为现在哲学的基础,其客观的逻辑分析方法也逐渐的取代早先的主观的心理分析。 在分析哲学家们看来,哲学分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人工语言或者说是逻辑语言的分析方法。弗雷格和罗素是人工语言分析方法的创立者。前者被誉为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在他的《概念文字》中首次提出了有关人工语言的设想。罗素提出的有关摹状词的分析,更是为人工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种是日常语言的分析方法。摩尔是日常语言分析方法的创立者,他认为在分析哲学问题时,应该注意哲学语言的用法与现代语言用法的区别。 其实,所谓的人工语言,是早在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在各地进

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摘要:“非存在之谜”在哲学的舞台上困扰了哲学家们两千年之久,期间有不少哲学家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了努力与尝试,但都无疾而终。罗素从捍 卫其逻辑指称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 对语句结构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提出的摹状词理论, 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 并给出摹状词定义及包含摹状词的语句的 逻辑形式, 从语言形式上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三大语义学难题。 关键词:“非存在之谜”;专名;摹状词 1、“罗素“摹状词”产生的缘由 首先,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日常语言的普通句子的主语是否都 表示逻辑命题的主项的问题,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金山难题”即“非 存在之谜”。倘若我说“金山不存在。”倘若有人反问:“不存在的是什么?”我说“那是金山。”这就似乎把某种存在赋予了金山。简而言之,我们如何才 能用严密的逻辑语言避免上述日常语言把存在性赋予非实在物的尴尬情况?这 是面临的难题之一。 其次,同一陈述句的替代原则疑难,也就是关于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的问题。比如说:“奥巴马是美国现任总统。”这句话表达了名词“奥巴马”与短 语“美国现任总统”的同一性。既然具有同一性,那么这二者就可以替换,于 是原话变成“奥巴马是奥巴马”,变成了同语反复,没有意义。然而原句是有 意义的,它指出了一个事实。这里的问题何在? 第三,罗素企图澄清哲学史上使用“存在”一词时所陷入的混乱和长达数 千年的思辨。过去把“存在”当作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 的“存在”—虚无—变化的思辨[1] 。鉴于上述的疑难,罗素创立了摹状词理论, 以澄清问题,从而重建逻辑上完全的语言。 2、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2.1限定摹状词与专名 首先专名是简单符号,摹状词是复合符号。在罗素看来,专名是其构成部分不再是符号的符号,这种符号用来指称一个个体或特殊的东西的,如“司各特”就是用来指称一个具体的人的,是一个人的名字。专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那个具体对象,知道一个专名的意义就意味着知道它所适用的那个个体,倘若一个人从来没听说过“司各特”这个名字,那他就不可能明白它的 意义,因为专名的意义不依赖与其它任何语词的意义[2] 。限定摹状词则不同, 所有的限定摹状词都是复合的符号,以“《复活》的作者”(писатель воскресения)来说,它是由“писатель”和“воскресения””两个词组成的,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之阐释 张远林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之阐释张远林 发表时间:2018-10-15T09:33:00.047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张远林 [导读] 在罗素看来,传统哲学家之所以提出诸多似是而非的哲学理论,乃是由于误解了语言的相关用法,被日常语言的表层语法结构误导。传统哲学家执着于主谓逻辑,将命题语句的语法结构当成命题的本质结构,而在罗素看来,命题的本质结构乃是其深层的逻辑结构,命题的逻辑结构与命题的语法结构并不必然一致,有时二者相符合,有时则不一致,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海口) 摘要:在罗素看来,传统哲学家之所以提出诸多似是而非的哲学理论,乃是由于误解了语言的相关用法,被日常语言的表层语法结构误导。传统哲学家执着于主谓逻辑,将命题语句的语法结构当成命题的本质结构,而在罗素看来,命题的本质结构乃是其深层的逻辑结构,命题的逻辑结构与命题的语法结构并不必然一致,有时二者相符合,有时则不一致,而往往是不一致的,往往当二者不一致时人们就更易犯语言表达错误。例如,人们常常以主词的形式宣称不具有现实实存性的事物的存在,从而造成棘手的语义悖论;而且由于我们过于信赖主谓逻辑,就常常难免宣称“某事物存在”,从而视“存在”为主词的一种属性,而在严格的逻辑语句中,专名是不能与“存在”连用的,“存在”确实不是一种性质,它不能在严格的逻辑语句中充当谓词,罗素认为传统哲学之中关于“存在”的大量思辨体系大都犯了将“存在”视作谓词的根本性错误。在哲学研究与科学探讨中,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关于语言的混乱状况。 关键词:罗素;摹状词;命题函项;分析哲学;逻辑原子主义 命题的表层的语法结构常常遮蔽命题的深层逻辑结构,所以命题的逻辑结构常常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通过人工语言对之进行澄清与呈现。 弗雷格、罗素等人创立的数理逻辑正是这样的一种语言,特别是罗素、怀特海的三卷本巨著《数学原理》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谓词演算与命题演算系统,第一次为所有数学真理提供了一整套简明符号,于是逻辑可以开始被完整地转化为数学演算和符号演绎,一个关于人工语言的逻辑形式化公理演绎系统被恢弘地构建出来了,语言学、逻辑学、数学推演等等得到了里程碑使得融合。 弗雷格通过他的概念文字方面的构想发明了数理逻辑中的命题函项式概念,通过把自然语言的命题形式改写成命题函项式而使得语言人工化、严格化,从而以命题运算的形式凸显出命题语句的具有决定性的本质性的逻辑结构。罗素紧承其后,运用命题函项式来改写摹状词。通过将摹状词(罗素着重探讨的是限定摹状词这种不完全的符号)改写为命题函项的方式使得这些摹状性质的语词从命题语句中消失,即作为语法主词的符号被转换掉了,代之以经过人工语言的方式处理后得到的逻辑主词。于是就可以避免以主词的形式宣称这些不完全的符号所指称的对象的存在这种悖论式情形。正如罗素在《数学原理》中强调的:“凡一个命题的语法主词可被当作不存在的,而且不把该命题变成无意义的,那么这个语法主语毫无疑义不是一个逻辑专名,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直接表示某个对象的逻辑个体常项。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有关的命题必须能被这样分析,以至作为语法主词的赴符号消失了。” 罗素认为传统哲学领域的含混、停滞不前,至少要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误解语言的精准用法而造成的,人们常常被自然语言的命题语句的语法结构所迷惑,从而往往作出不具有对错或真值的判断,即作出无意义、无所指的含混判断。罗素通过命题函项的方式改写原初的命题语句中的摹状性质的词项,就是为了有效地规避这种语言使用的歧途,不得不说罗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他的研究目标,使得他的摹状词理论成为了分析哲学的典范,让其他学者确立了对“对自然语言进行人工分析与逻辑分析”的信念,从而推动了分析哲学、语言的蓬勃发展。逻辑分析的方法是罗素研究哲学问题的关键,也是后续研读罗素哲学的锁钥。摹状词理论既是语言学成果也是逻辑学进展,它严格逻辑的视角分析了命题中的语词和现实中的作为语词指称对象的事物之间的深层关系,已经被吸收为一种扎实坚硬的逻辑成果。这一逻辑成果可以清除哲学研究中的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含混虚假的概念,扫除了这类无所指、涵义模糊得经不起推敲的概念或词组之后,哲学研究性的论述中的命题集合系统里的概念群之意义就可以呈现出清晰明确的样貌,因此这实在是“逻辑学助益于哲学研究”方面的模范。罗素第一次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放在哲学研究的中心或首要位置,由于这一点以及罗素的其他一系列哲学努力,有力推进了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简而言之确实可以承认,尽管在如何进一步深入分析摹状词的问题上尚存在不少争论与分歧,但总的来说罗素对摹状词的分析确实确立起了分析哲学逻辑分析事业的典范,他的意蕴深远的分析是分析哲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里程碑之一,甚至是巨型路标,是少数几个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理论源头之一。 罗素的类型论与摹状词理论是其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在分析具体的哲学问题时产生的光辉成果,当时数理逻辑处于起步阶段,现代逻辑思想尚有待发展,数学哲学与数学基础方面的思考还没有进一步反哺哲学的发展,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尔斯基的真定义理论、图灵机与机械判定问题等后续的逻辑学在哲学领域的巨大成果还未计入人类知识大厦,此时人类对逻辑分析的认识还相当不全面、不清晰,对语言命题的本质逻辑结构之认识也较为模糊,且不具有真正的全局观。此时(1905年)的罗素便已经发表了这种超前的理论构想(当时的《心灵》杂志编辑感到系统表述摹状词理论的文章《论指称》是相当奇怪的,编辑不能理解之,开始不打算接收该文章,无意发表它),在语言的逻辑分析方面实在是大大领先同代人,不得不说罗素的关于摹状词的构想是对哲学尤其是分析哲学具有巨大的开拓性意义的。我们应该谨记在分析哲学起步阶段,逻辑命题知识系统并不完备,从而像罗素那样提出摹状词理论是何其不易。后来如斯特劳森等人,对罗素的主张提出质疑与商榷,此时模态逻辑等非主流的逻辑分支已经获得了颇为可观的发展,因而在此时看出1905年的罗素理论的不足之处,虽然仍有重要价值,但终究显得较为简易了,也似乎有事后诸葛之嫌。况且斯特劳森的意见也不是完全妥当、精确的,也有对罗素观点的有意或无意的误解,这意味着斯特劳森等人从自身的支援意识出发,过分偏向“六经注我”了,他们过分依赖以自己的视角去裁剪、理解材料这种方式了。总之,若从分析哲学整体历程来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意义、价值,不是斯特劳森等人的后续批评的意义、价值所能够比拟的,这当时分析哲学学界众所周知的事实。 总之,罗素最重要的哲学遗产不是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是他的批判的态度、怀疑的精神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正是罗素哲学中的批判精神与分析方法等,从中获得的不是死板生硬的知识、教条与说教,而是真正做哲学或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一旦领略了罗素审慎、理智的学术风格,并踏实地借鉴,就不难取得罗素本人所极力向往的那种一步一步的可靠的哲学进步。哲学的这种进步类似于科学的稳健作风,吸收了收自然科学稳扎稳打的特色,就使得哲学研究更趋向于规范、清晰、确定、可比较性与可交流性,可望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