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罗素论文摹状词理论论文

罗素论文摹状词理论论文

罗素论文摹状词理论论文
罗素论文摹状词理论论文

罗素论文摹状词理论论文

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成效显著;对专名与摹状词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语言做出精确、无歧义的理解;同时它也给现代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以极大的影响和深刻地启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源于对所谓三大难题的思考。

首先,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以“金山难题”为代表。“金山”是否存在?罗素、以及当时的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一个句子的主词(所指的对象)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它不存在那我们就无从提及它。所以说“某物不存在”必然是假的或无意义的。提及某物就表明某物存在。然而,金山又的确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罗素不满意奥地利哲学家梅农(Alexius Meinong)赋予这些虚拟事物一定程度的“存在”的解决方案,提出对专名(专有称谓,proper name)和摹状词的区分。

其次,关于等同陈述的问题。罗素的例句是“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Scott is the author of Waerley)。由此,“司各脱”和“《威弗利》的作者”应该是具有同一性的。既然满足同一性,那么就应该可以相互代换而不改变意义。于是“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就变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但很显然这两句话不是同一个意思,前者是有具体意义、需要经验证实的,后者只是同语反复、不需要经验证实。罗素的办法仍然是将专名和摹状词区分开来,这里以“the…”形式出现的是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以

浅论罗素的摹状词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认为,哲学的本质工作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对哲学问题的分析能够看出是否是真正的逻辑问题。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领域中,罗素的摹状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罗素开拓了摹状词理论新领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他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且提出了分析摹状词的方法,从而解决了哲学上的三大难题,因此,罗素创造的摹状词理论对之后的摹状词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一律失效,排中律失效,存在悖论这三者是哲学史上的三大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大难题都无法得到解决,直到罗素开创了摹状词理论,这三个悬而为解的难题才得到最终解决。与此同时,“语言学转向”的出现也推动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而在罗素之后,多位哲学家对他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各自对摹状词理论的见解,由此可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利于于后世哲学家的研究并且影响范围广,影响深度大。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学转向”就是罗素摹状词理论产生的背景。“语言学转向”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提出的,这个转向就是指哲学研究对象从认识论主体转向语言本身,一片研究语言的热潮为罗素提供了研究背景,他针对德国哲学家麦农的对象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名称都是有所指的并且所指的对象都是存在的。而哲学三大难题也促进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产生。 第一个哲学难题是“同一替换规则失效”。比如,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瓦利弗》的作者,当司各特是《瓦利弗》的作者时,可以将“司各特”替换成“《瓦利弗》的作者”,于是,我们得到“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这句话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同一律失效。第二个哲学难题是排中律失效。排中律表明,两者之间必有一真,不存在非真非假的情况。“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和“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两者都是假的,因为法国没有国王,因而,排中律在此处是失效的。第三个哲学难题是存在悖论。“这座金山不存在”。当这个语句为真的时候,“金山”这个词没有指称对象,当这个语句为假的时候,语句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由此表明,这个语句不可能既是真的,同时又是有意义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破解这三大哲学难题时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被称为“哲学典范”。 罗素最初在《论指谓》中系统的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之后对此思想不断的进行充实扩展,最终形成为哲学典范的摹状词理论。罗素强调不能把专名和摹状词混为一谈,“关于限定摹状词,首先一点要弄清的,就是它不是一个名字。”专名是简单符号,而摹状词是复合符号。在罗素看来,任何专名都是有所指的,专名的意义就是自然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比如苏格拉底,比如埃菲尔铁塔。专名最终是要通过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说明的方法才能完成指称,因此,名称必须是要有含义的。而摹状词与之不同,摹状词是不具有饱和性与唯一性的,它只有在命题使用中才有意义。因而要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到命题的真正形式,并且消除摹状词的存在,哲学三大难题才会得到解决。 摹状词的类型主要是两种类型,不定摹状词和限定摹状词。不定摹状词是没有限定的,比如一个人,一棵树等,这种“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不定摹状词,它具有不定性。限定摹状词与之相反,比如,这个人,这棵树,那个人,那棵树等,这种“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限定摹状词,它与不定摹状词相比较具有唯一性。罗素认为,如果要消除不定摹状词的话,必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完整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名称:语言哲学概论 任课教师:李洪儒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 学分: 所在教学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姓名:2110822 / 韩丹丹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 摘要: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在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在指称理论的研究中,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弗雷格作为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认为专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对此,罗素则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反对的意见也增长起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理论、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观点均是如此。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并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主张语境论;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本文将简要系统阐述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 关键词:指称理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克里普克 一、前言 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 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语言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 第二, 语言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实在相对应的。关于前者存在的争论是, 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 关于后者存在的问题是, 语言的哪种结构与世界发生关系, 是主谓词结构、原子命题还是专有名词或者其他。由此在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指称理论的研究。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指称主要是指专名(proper names)和通名(general names)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s)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二、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中,专名是广义的专名,他把摹状词也包括在专名之内。在他看来,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是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比如,“马克思”、“英国航空公司”、“中国最长的河流”这些都是专名。专名有指称,即该专名所表示的对象,对象就是专名的客观对应物。在弗雷格看来,

简析摹状词理论

简析摹状词理论 摘要:摹状词理论从语言形式上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三大语义学难题。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疑难和捍卫特定哲学立场的语言形式分析方法的范式,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键词:摹状词;命题 事物指称论(名称的所指对象是与名称一一对应的客观事物的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在专名的指称问题上由早期的语法指称论转向中期的逻辑指称论,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划的成就——对语句结构进行深人的逻辑分析,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使他从语言形式上捍卫了他的事物指称论思想。 罗素认为,20世纪产生的三大语义学难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对专名和摹状词做出明确的 区分。罗素当初就是为了解决三大语义学难题而提出他的摹状词理论的。罗素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严格区分及对摹状词的精细语句分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自然语言中可能出现的这 三类难题。 下面我们看罗素是怎样用他的摹状词理论破解上述三大语义学难题的。 (一) 同一替换难题:若a = b ,根据同一律,在任何命题中a、b可以相互替换,且不会改变命题 的真值。但现实语言中这一说法却有问题。“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为《威弗利》的作者;而事实上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知道的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 要解决这道难题,罗素首先区分名字与摹状词。在论文《摹状词》的第十五段落,他给的定义是:“(1)名字。一个名字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意义,与所有其它的字的意义无关;(2)摹状词。一个摹状词由几个字组成,这些字的意义已经确定,摹状词所有的意义都是由这些意义而来。”由此,我们不难区分:“司各特”为名字,“《威弗利》的作者”为摹状词。然后在第十六段落开头,罗素写道“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是相同的,即使名字所指的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 与命题“司各特是司各特”显然是不同的。 (二)排中律失效难题:根据排中律“, A是B”或“A不是B”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但“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或“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都是假命题。那么如何能说明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事实上不都是假的,从而保证排中律有效? 对待这个难题,罗素认为不仅要区分专名与摹状词,还要区分摹状词出现在命题中是“首次出现”(primarv0ccurrence)还是“再次出现”(secondary occurrence)。他认为,“每一个在其中一个摹状词有首次出现但并不摹状任何东西的命题都是假的”。所以,命题“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因为其中的“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一个什么都没描述的摹状词并且是首次出现,此命题为假。对待“A不是B”何时为真、何时为假就看在主词位置上的摹状词A是“首次出现”还是“再次出现”。“如果我们原有‘X是秃子’,然后以‘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代以‘X’,然后再否定这结果,那么这个摹状词的出现是再次的,并且命题为真;但若我们原有的是‘X’不是秃子’,而后‘X’代以‘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那么这个摹状词的出现是初次的,并且命题为假。”经过这么一分析,原来传统逻辑学的排中律难题就解决了:对于“A是B”和“A不是B”这两个相反的命题,当处于主词位置上的A是一个什么都没描述的摹状词并有初次出现条件下,这两 个命题都为假。 (三) 非实体不存在难题:按弗雷格的含义—指称理论,在当所指似乎缺乏时,会遇到如下困难, 说某物如:“这座金山不存在”,从直观上看似乎是谓语“不存在”对主语“金山”的一种性

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精选资料

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 罗素是限定摹状词的创始人,在罗素看来,摹状词有限定和非限定摹状词构成。限定摹状词的代表式为“这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比如说the morning star,“当今的英国女王”,“那个奔跑的孩子”等等。专名(从广义上讲包括普通名词)是限定摹状词的特殊形式。罗素此种分类的目的在于证明所有的单数词项,包括限定摹状词、专名、单数代词和指示代词,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存在。换句话说,罗素的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指称理论。 基于弗雷格的研究,针对限定摹状词这一术语,罗素首先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一)明显指称与非存在问题 在罗素看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是有意义的,其原因在于该句选择了某一存在或存在物,并且赋予了这一存在某种特质。如果句子的主语无法选择或指示某一存在,矛盾就会产生。在例句(1)中,由于现在不存在目前的法国国王,要定位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物是不合乎逻辑的。更糟糕的是,is bald这一谓语无法定位任何指示物,因此例句(1)是一个合乎语法但不合乎逻辑的句子。 (1).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 (二)否定存在问题

否定存在问题是问题一的特例,但与问题一相比要更为严重。从字面来看,例句(2)似乎是合乎逻辑并可接受的,因为 目前不存在法国国王这的确是事实。但是问题正出现在这里:如果例句(2)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就不应该用不存在的present King of France作为主语;如果这样一位国王真的存在,那么 为什么又要在谓语中将其否定? (2).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does not exist. (三)弗雷格关于身份的困惑 例句(3)这样的身份陈述句包括两个单数词项。如果该陈 述为真值,那么这两个词项指示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表面来看,这两个陈述仅仅是表明Elizabeth这个人与自己一致,因此使得陈述本身变得次重要。然而实际上,该陈述是重要的,它的确相听话者传递了某些信息,例如:谁是Elizabeth,或者谁统治英格兰。用弗雷格的话来说,这两个单数词项拥有同样的指称但意义不同。 (3). Elizabeth Windsor = the present Queen of England. (四)可替换性问题 单数词项的功能在于能够选出某一个体事物,并将其引入话语。因此一般来说任何两个指称同一事物的单数词项在语义上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在任何句子中用两个词项的其中一个词项替换另一个词项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或者至少不改变句子的真值。我们来看例句(4):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提要:作为关于专名的极为重要的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之后却遭到了不少的批评。本文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遭受的主要批评,以期对其客观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摹状词;批评;定位;评价 一、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并在此后的著作中对此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善。罗素首先摹状词区分为限定的和非限定两类。限定摹状词通常是the+单数语词,如the man,the present King of England。限定摹状词的主要内容是对一些语句作出改写,把包含限定摹状词以及包含一般概念作为主词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命题函式,以此揭示其真实的逻辑结构,暴露出其表面语法只是假象。罗素认为他的限定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三大哲学难题:A.迈农悖论B.违背排中律C.同一性问题。 罗素的改写方式有时比较接近日常语言,有时采用的却是符号逻辑形式。陈嘉映(2006)将罗素的改写以以下形式体现出来: A.金山不存在=没有一个X,这个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 B.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存在一个人,这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人是秃头。 C.《瓦弗利》的作者是司各特=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写了《瓦弗利》,并且这个对象是司各特。(更形式化的表达方法是:有一个X,那个X写了《瓦弗利》,对于所有Y,如果Y写《瓦弗利》,则Y与X等同,并且X就是司各特。)[1] 以上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句子经过改写后,句子中不再包含限定摹状词。那么罗素的改写是如何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哲学难题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他的分析。 A.金山不存在 在这一命题中,金山是主语,不存在是谓语。经过改写后,金山被分解为“金子做的”和“山”这两个部分,且“金子做的”和“山”都从主词的位置转到了谓词的位置上。这样,罗素便认为他清除了迈农世界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实体。 B.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

论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初探 一、罗素简介 1.1生平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先后学习数学和哲学专业,取得优异成绩。曾担任剑桥大学讲师,三一学院研究员,英国皇家学会荣誉研究员,多次去美国讲学,演讲,20世纪初,来中国讲学一年。50年代后,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1.2著作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主要著作有: 二、理论提出背景 罗素一生中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即名字的意义是它所直接指称的对象。这个思想使早年的罗素接受了迈农(1853—1920)的对象理论,他认为凡是可想象的词都有意义,即都有所指,都有某种“有”。后来罗素放弃了这种柏拉图主义的立场,转向实在论,这使他产生了既要坚持意义等于所指,又要坚持实在论所必然会遇到的困难。这就是《论指称》一文中所列举的三个著名的困惑。它们成为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的直接原因。 2.1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罗素强调,名称所指即名称使用者所亲知的对象。 在罗素看来,亲知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实在,这种“实在”必须在逻辑上是简单的,它只能是构成其它事物的材料,而本身不可能还原为其它的事物,因此,他将实在称 为“单体”(simple)或“逻辑原子”(logical atom),把自己的哲学称作“逻辑原子主义”。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旨在揭示语言和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他认为这种对 应关系是一种结构上的对应关系,他称这种关系为“同型性”(isomorphism)或同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原子命题与原子事实相对应,分子命题与分子事实相对应; 分子命题可分解为原子命题,分子事实可分解为原子事实。任何命题中的每个词与实在的每个成分一一对应,词之间的关系也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罗素的逻辑构造主义一反其早期的柏拉图实在论立场,大胆挥舞“奥卡姆剃刀”,将一切多余的形而上学实体统统剃掉,使我们一开始就建立在那些由直接经验给予的、因而其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实在上面;然后再努力说明:我们或许可以谈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些必不可少的实在的关系陈述出来,这样使我们的知识与尽可能少的实在种类发生关系,以便减少错误的可能性。摹状词理论就是这种哲学立场在语言形式分析中的具体体现,或者更确切地说,摹状词理论从语言形式上捍卫了这种哲学立场。 2.2何为存在

从_论指称_看两种摹状词理论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undePolytechnic 第5卷第2期2007年6月 收稿日期:2006-12-29 作者简介: 谢佛荣(1983-),男,江西赣州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逻辑思想史与比较逻辑。 文?史?哲研究 从《论指称》看两种摹状词理论 谢佛荣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罗素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摹状词理论以来,在摹状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既受到 西方语言哲学家的支持和赞扬,也受到不少西方语言哲学家的批评和指责。通过美国哲学家斯特劳森《论指称》一文,对这两种摹状词理论进行一定的比较和分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批评是日常语言学派与人工语言学派相互对立的一种表现,也是人工语言逐渐向日常语言转化的一种结果。关键词:摹状词理论;指称;语境;缺陷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38(2007)02-0084-04 摹状词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于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它被提出后,受到西方许多语言哲学家的赞扬,认为,这为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研究语言哲学问题作出了典范。艾耶儿在《贝特兰?罗素》中就写道:“摹状词理论一开始就得到很高的评价,以致拉姆赛把它称为 ‘哲学的典范’。”[1]但同时也受到一些西方语言哲学家对 此理论的批评,其中就包括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斯特劳森,他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出了批评和修正。本文从斯特劳森于1950年发表的《论指称》出发,从斯特劳森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批评中对这两种摹状词理论作出一定的比较和分析,对这两种摹状词理论作一定的概括和总结。 1斯特劳森摹状词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论指称》中,斯特劳森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出了批评,进而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斯特劳森在这篇文章中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以下几点批评: 第一,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出了一些隐含的假定:①在主谓结构的语句中,语句的主词必定有所指。即在语句中,如果这个语句是有意义的, 那么关于那个主词所指的对象就必定存在。②在罗素看来,只有逻辑专名(如“这个”、“那个”)才能成为主谓式结构的主语。斯特劳森是这样表达罗素这个观点的:“它们的语法主词是逻辑专名,该逻辑专名的意 义,是语法主词所指定的个别事物。”[2]419 ③如果一个语 句是有意义的,那么它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并不存在第三值。 第二,斯特劳森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中把意义错误地等同于指称。即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称的那个事物或对象。例如,“苏格拉底”的意义指的就是那个柏拉图的老师。 第三,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中,把预设某个对象等同于断定某个对象,从而把它们混为一谈。如“该桌子上堆满书”这个句子中,罗素就把预设“该桌子上堆满书”认为是断定“该桌子上堆满书”。 基于以上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三点批评,斯特劳森提出了自己对摹状词理论的看法和观点,他的摹状词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论指称》中,斯特劳森首先对语句、语句的使用及语句的表达作出了区别,并且对语词、语词的使用、语词的表达也作了相应的区别。他认为,像 Vol.5No.2 June2007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杨洋2010200197 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等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阐述,分析斯特劳森,唐纳兰和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的反驳,来明确摹状词理论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摹状词;争议;意义 1. 引言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语言学转型,这是继中世纪本体论之后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此后,语言成为了西方哲学界研究的主要的对象。那些热衷于研究语言与哲学关系的人被称为语言哲学家,而这门科学也被认为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哲学中,语言的意义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议题。 提及意义理论,就会自然的想到指称理论。所谓指称,一般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东西。在语言哲学史上,很多的哲学家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指称理论,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对于指称,理想语言,现代逻辑在哲学领域的应用等问题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英美哲学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被称为“哲学的典范”。 2. 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 2.1摹状词提出的哲学背景 20世纪初,西方的哲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数理逻辑学取代了哲学的认识论,成为现在哲学的基础,其客观的逻辑分析方法也逐渐的取代早先的主观的心理分析。 在分析哲学家们看来,哲学分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人工语言或者说是逻辑语言的分析方法。弗雷格和罗素是人工语言分析方法的创立者。前者被誉为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在他的《概念文字》中首次提出了有关人工语言的设想。罗素提出的有关摹状词的分析,更是为人工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种是日常语言的分析方法。摩尔是日常语言分析方法的创立者,他认为在分析哲学问题时,应该注意哲学语言的用法与现代语言用法的区别。 其实,所谓的人工语言,是早在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在各地进

论指称

论指称 ——《语言与哲学》读书笔记 斯特劳森是日常语言学派中牛津学派的元老之一,他强调把语词或语句与语词或语句的使用严格区别开来,认为意义是语词或语句本身的功能,指称是语词使用的功能,真假是语句使用的功能。他的研究代表了在指称理论上语言哲学由语义学向语用学转折的历史潮流,因而研究斯特劳森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指称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涉及到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因此要对罗素及其摹状词理论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才能更好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是斯特劳森于1950年发表,文中涉及到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词两大类。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例如“一个人”、“一条狗”、“一位议员”等事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集中在限定摹状词方面。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当今法国国王”等。 在本文中,斯特劳森主要是从分析日常语言的概念和语句的立场出发,批判性地审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进而提出与罗素理论相对立的观点。 罗素认为指称词组本身绝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命题时,比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不要急于对它做出或真或假的论断,因为“当今法国国王”这个词没有意义,所以其相应的命题也就无所谓真假,而应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且X是贤明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恰好存在一个法国国王,而且这个国王是贤明的,则这句话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 从表面上看,“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语句(以下简称为语句S)是主-谓词语句,有语法主语“法国国王”(以下简称为语词D)和语法谓语“是贤明的”。

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摘要:“非存在之谜”在哲学的舞台上困扰了哲学家们两千年之久,期间有不少哲学家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了努力与尝试,但都无疾而终。罗素从捍 卫其逻辑指称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 对语句结构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提出的摹状词理论, 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 并给出摹状词定义及包含摹状词的语句的 逻辑形式, 从语言形式上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三大语义学难题。 关键词:“非存在之谜”;专名;摹状词 1、“罗素“摹状词”产生的缘由 首先,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日常语言的普通句子的主语是否都 表示逻辑命题的主项的问题,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金山难题”即“非 存在之谜”。倘若我说“金山不存在。”倘若有人反问:“不存在的是什么?”我说“那是金山。”这就似乎把某种存在赋予了金山。简而言之,我们如何才 能用严密的逻辑语言避免上述日常语言把存在性赋予非实在物的尴尬情况?这 是面临的难题之一。 其次,同一陈述句的替代原则疑难,也就是关于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的问题。比如说:“奥巴马是美国现任总统。”这句话表达了名词“奥巴马”与短 语“美国现任总统”的同一性。既然具有同一性,那么这二者就可以替换,于 是原话变成“奥巴马是奥巴马”,变成了同语反复,没有意义。然而原句是有 意义的,它指出了一个事实。这里的问题何在? 第三,罗素企图澄清哲学史上使用“存在”一词时所陷入的混乱和长达数 千年的思辨。过去把“存在”当作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 的“存在”—虚无—变化的思辨[1] 。鉴于上述的疑难,罗素创立了摹状词理论, 以澄清问题,从而重建逻辑上完全的语言。 2、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2.1限定摹状词与专名 首先专名是简单符号,摹状词是复合符号。在罗素看来,专名是其构成部分不再是符号的符号,这种符号用来指称一个个体或特殊的东西的,如“司各特”就是用来指称一个具体的人的,是一个人的名字。专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那个具体对象,知道一个专名的意义就意味着知道它所适用的那个个体,倘若一个人从来没听说过“司各特”这个名字,那他就不可能明白它的 意义,因为专名的意义不依赖与其它任何语词的意义[2] 。限定摹状词则不同, 所有的限定摹状词都是复合的符号,以“《复活》的作者”(писатель воскресения)来说,它是由“писатель”和“воскресения””两个词组成的,

罗素

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二十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与怀特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企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在哲学观点上,罗素最初是新实在论者。二十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逻辑原子论,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因此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产物,实际上继承了马赫主义的理论。罗素又认为,人所感觉到的是“事实”或“事实”的集合体,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这种说法叫做“中立一元论”,这一理论企图超出唯物、唯心之外,实际上却仍然是唯心主义。他在教育观点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在政治态度上,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主义。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哲学大纲》、《西方哲学史》、《教育与美好生活》等。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872年5月18日,罗素生于英国辉格党贵族世家。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两度出任首相。其父安伯力·罗素是一位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因为鼓吹节育而失去国会的议席。罗素4岁时失去双亲,由祖母抚养。他的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曾以经文“勿随从人作恶”题赠给罗素,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祖母没有让他上一般贵族子弟上的公学,而是让他在家接受保姆和家庭教师的教育。罗素在青少年时期先后对数学,历史和文学感兴趣。11岁时他的哥哥教给他欧氏几何学,从此数学成为他一生的爱好。他的叔叔零碎地给他讲过一些科学知识。他很快发现科学和宗教是有矛盾的。他在祖父的书房里阅读了大量历史和文学著作,这对他今后的著述有很大影响。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他的数学老师怀特海非常赏识他的才能,介绍他与时任剑桥大学哲学讲师麦克塔戈和后来成为大哲学家的穆尔相识。罗素于1893年获得数学学位,而后在第四年转学哲学,并获得伦理科学学位。他对选择以哲学还是经济学为职业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撰写了一篇论述非欧氏几何学研究员资格论文,这篇成功的论文使他在三一学院获得为期六年的的研究员资格。至少在1930年代早期之前,他努力跟踪新物理学的发展。1894年,罗素不顾家人反对,与比他年长五岁的美国姑娘阿露丝·波尔萨斯·史密斯结婚。婚后第三年,他和妻子一道去柏林,在那里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仔细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等来往,还参加工人的集会。罗素这些活动的成果,表现在1896年出版的《德国的社会民主》这本著作中。第二年,他又出版了《论几何学的基础》,这是在他研究员资格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1900年7月,罗素在巴黎国际哲学会议上遇到了意大利逻辑学家皮亚诺,在皮亚诺的数学逻辑系统中找到他多年来所寻求的“用于逻辑分析的工具”,从而使他在实现把数学还原为逻辑的技术可能性上打开了眼界。罗素对皮亚诺的技术进行改进,而后转到分析数学基本概念工作上。在几个月里,他处于智力上的巅峰状态,灵感有如泉涌,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罗素于该年底完成《数学的原理》(的初稿,经过仔细修改于1903年出版,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之阐释 张远林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之阐释张远林 发表时间:2018-10-15T09:33:00.047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张远林 [导读] 在罗素看来,传统哲学家之所以提出诸多似是而非的哲学理论,乃是由于误解了语言的相关用法,被日常语言的表层语法结构误导。传统哲学家执着于主谓逻辑,将命题语句的语法结构当成命题的本质结构,而在罗素看来,命题的本质结构乃是其深层的逻辑结构,命题的逻辑结构与命题的语法结构并不必然一致,有时二者相符合,有时则不一致,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海口) 摘要:在罗素看来,传统哲学家之所以提出诸多似是而非的哲学理论,乃是由于误解了语言的相关用法,被日常语言的表层语法结构误导。传统哲学家执着于主谓逻辑,将命题语句的语法结构当成命题的本质结构,而在罗素看来,命题的本质结构乃是其深层的逻辑结构,命题的逻辑结构与命题的语法结构并不必然一致,有时二者相符合,有时则不一致,而往往是不一致的,往往当二者不一致时人们就更易犯语言表达错误。例如,人们常常以主词的形式宣称不具有现实实存性的事物的存在,从而造成棘手的语义悖论;而且由于我们过于信赖主谓逻辑,就常常难免宣称“某事物存在”,从而视“存在”为主词的一种属性,而在严格的逻辑语句中,专名是不能与“存在”连用的,“存在”确实不是一种性质,它不能在严格的逻辑语句中充当谓词,罗素认为传统哲学之中关于“存在”的大量思辨体系大都犯了将“存在”视作谓词的根本性错误。在哲学研究与科学探讨中,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关于语言的混乱状况。 关键词:罗素;摹状词;命题函项;分析哲学;逻辑原子主义 命题的表层的语法结构常常遮蔽命题的深层逻辑结构,所以命题的逻辑结构常常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通过人工语言对之进行澄清与呈现。 弗雷格、罗素等人创立的数理逻辑正是这样的一种语言,特别是罗素、怀特海的三卷本巨著《数学原理》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谓词演算与命题演算系统,第一次为所有数学真理提供了一整套简明符号,于是逻辑可以开始被完整地转化为数学演算和符号演绎,一个关于人工语言的逻辑形式化公理演绎系统被恢弘地构建出来了,语言学、逻辑学、数学推演等等得到了里程碑使得融合。 弗雷格通过他的概念文字方面的构想发明了数理逻辑中的命题函项式概念,通过把自然语言的命题形式改写成命题函项式而使得语言人工化、严格化,从而以命题运算的形式凸显出命题语句的具有决定性的本质性的逻辑结构。罗素紧承其后,运用命题函项式来改写摹状词。通过将摹状词(罗素着重探讨的是限定摹状词这种不完全的符号)改写为命题函项的方式使得这些摹状性质的语词从命题语句中消失,即作为语法主词的符号被转换掉了,代之以经过人工语言的方式处理后得到的逻辑主词。于是就可以避免以主词的形式宣称这些不完全的符号所指称的对象的存在这种悖论式情形。正如罗素在《数学原理》中强调的:“凡一个命题的语法主词可被当作不存在的,而且不把该命题变成无意义的,那么这个语法主语毫无疑义不是一个逻辑专名,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直接表示某个对象的逻辑个体常项。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有关的命题必须能被这样分析,以至作为语法主词的赴符号消失了。” 罗素认为传统哲学领域的含混、停滞不前,至少要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误解语言的精准用法而造成的,人们常常被自然语言的命题语句的语法结构所迷惑,从而往往作出不具有对错或真值的判断,即作出无意义、无所指的含混判断。罗素通过命题函项的方式改写原初的命题语句中的摹状性质的词项,就是为了有效地规避这种语言使用的歧途,不得不说罗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他的研究目标,使得他的摹状词理论成为了分析哲学的典范,让其他学者确立了对“对自然语言进行人工分析与逻辑分析”的信念,从而推动了分析哲学、语言的蓬勃发展。逻辑分析的方法是罗素研究哲学问题的关键,也是后续研读罗素哲学的锁钥。摹状词理论既是语言学成果也是逻辑学进展,它严格逻辑的视角分析了命题中的语词和现实中的作为语词指称对象的事物之间的深层关系,已经被吸收为一种扎实坚硬的逻辑成果。这一逻辑成果可以清除哲学研究中的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含混虚假的概念,扫除了这类无所指、涵义模糊得经不起推敲的概念或词组之后,哲学研究性的论述中的命题集合系统里的概念群之意义就可以呈现出清晰明确的样貌,因此这实在是“逻辑学助益于哲学研究”方面的模范。罗素第一次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放在哲学研究的中心或首要位置,由于这一点以及罗素的其他一系列哲学努力,有力推进了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简而言之确实可以承认,尽管在如何进一步深入分析摹状词的问题上尚存在不少争论与分歧,但总的来说罗素对摹状词的分析确实确立起了分析哲学逻辑分析事业的典范,他的意蕴深远的分析是分析哲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里程碑之一,甚至是巨型路标,是少数几个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理论源头之一。 罗素的类型论与摹状词理论是其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在分析具体的哲学问题时产生的光辉成果,当时数理逻辑处于起步阶段,现代逻辑思想尚有待发展,数学哲学与数学基础方面的思考还没有进一步反哺哲学的发展,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尔斯基的真定义理论、图灵机与机械判定问题等后续的逻辑学在哲学领域的巨大成果还未计入人类知识大厦,此时人类对逻辑分析的认识还相当不全面、不清晰,对语言命题的本质逻辑结构之认识也较为模糊,且不具有真正的全局观。此时(1905年)的罗素便已经发表了这种超前的理论构想(当时的《心灵》杂志编辑感到系统表述摹状词理论的文章《论指称》是相当奇怪的,编辑不能理解之,开始不打算接收该文章,无意发表它),在语言的逻辑分析方面实在是大大领先同代人,不得不说罗素的关于摹状词的构想是对哲学尤其是分析哲学具有巨大的开拓性意义的。我们应该谨记在分析哲学起步阶段,逻辑命题知识系统并不完备,从而像罗素那样提出摹状词理论是何其不易。后来如斯特劳森等人,对罗素的主张提出质疑与商榷,此时模态逻辑等非主流的逻辑分支已经获得了颇为可观的发展,因而在此时看出1905年的罗素理论的不足之处,虽然仍有重要价值,但终究显得较为简易了,也似乎有事后诸葛之嫌。况且斯特劳森的意见也不是完全妥当、精确的,也有对罗素观点的有意或无意的误解,这意味着斯特劳森等人从自身的支援意识出发,过分偏向“六经注我”了,他们过分依赖以自己的视角去裁剪、理解材料这种方式了。总之,若从分析哲学整体历程来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意义、价值,不是斯特劳森等人的后续批评的意义、价值所能够比拟的,这当时分析哲学学界众所周知的事实。 总之,罗素最重要的哲学遗产不是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是他的批判的态度、怀疑的精神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正是罗素哲学中的批判精神与分析方法等,从中获得的不是死板生硬的知识、教条与说教,而是真正做哲学或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一旦领略了罗素审慎、理智的学术风格,并踏实地借鉴,就不难取得罗素本人所极力向往的那种一步一步的可靠的哲学进步。哲学的这种进步类似于科学的稳健作风,吸收了收自然科学稳扎稳打的特色,就使得哲学研究更趋向于规范、清晰、确定、可比较性与可交流性,可望避

论指称-罗素(1905)

论指称-罗素(1905) 我用“指称词组”来指下列这类词组中的任意一种:一个人、某人、任何人、每个人、所有人,当今的英国国王、当今的法国国王、在二十世纪第一瞬间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太阳围绕地球的旋转。因此,一个词组只是由于它的形式而成为指称词组。我们可以对一个词组区分以下三种情况:(1)它可以指称,但又不指任何东西,例如“当今的法国国王”; (2)它可以指一个确定的对象,例如“当今的英国国王”指某一个人; (3)它可以不明确地指称,例如“一个人”不是指许多人,而是指一个不明确的人。 对这类词组的解释是相当困难的事:的确,很难提出任何一种不能受到形式反驳的理论。我熟知的所有这些困难——就我能发现的而言——都会被我下面就要阐述的理论所碰到。 指称这一课题不仅在逻辑和数学上,而且在知识论上都非常重要。例如,我们知道太阳系在一个确定瞬间的质量中心是一个确定的点,而且,我们可以确认一些关于这个点的命题;但是,我们并没有直接亲知(acquaintance)这个点,而只是通过摹状词(description)才间接知道它。亲知什么和间接知道什么(knowledge about)之间的区别就是我们直接见到的事物和只能通过指称词组达到的事物之间的区别。时常有这样的情况,虽然我们没有亲知某个词组指称的对象,但我们知道它们在明确地指称。上述太阳系质量中心的例子就是如此。在知觉中,我们亲知知觉的对象;而在思想中,我们亲知具有更抽象的逻辑特征的对象。但是,我们不一定亲知由我们已经亲知其意义的词构成的词组所指称的对象。举一个很重要的例子,鉴于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其他人的心灵,似乎就无理由相信我们亲知过其他人的心灵,因而我们对他人的心灵的间接知识是通过指称获得的。尽管所有的思维都不得不始于亲知,但思维能够思考关于我们没有亲知的许多事物。 下面是我的论证过程。首先阐述我打算主张的理论;然后讨论弗雷格和迈农(Meinong)的理论,并证明为什么他们两人的理论都不能使我满意;然后提出支持我的理论的依据;最后简要地指出我的理论的哲学结论。 简单说来,我的理论如下:我把变项当作最基本的概念,我用“C(χ)”来指以χ作为其中一个成分的命题,在这个命题中,变项χ在本质上和整体上都是未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考虑“C(x)恒真”和“C(χ)有时真”这两个概念,这样对于每一东西(everything)、没有东西(nothing)和某个东西(something)(它们都是最初始的指称词组)就可作如下解释: C(每个东西everything)意谓“C(χ)恒真”; C(没有东西nothing)意谓“…C(χ)假?恒真”; C(某个东西something)意谓“…C(χ)假?恒真是假的”。 这里“C(χ)恒真”这个概念可视为最终的和不能定义的,而其他概念可通过这个概念来定义。对于每个东西、没有东西和某个东西,均不假定它们具有任何独立的意义,而是把意义指派给它们出现于其中的每一个命题。这就是我想提倡的指称理论的原则:指称词组本身决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我认为,有关指称的困难完全是对于其语词表达式包含着指称词组的命题进行错误分析产生的结果。假如我没有搞错的话,那么,就进一步提出以下的正当分析。 假定现在我们想要解释“我遇见一个人”这一命题。如果这命题真,那么,我遇见过某个确定的人;但这并不是我所断定的东西。按照我主张的理论,我所断定的是: “…我遇见χ,并且χ是人?并非恒假”。一般说来,在将人的类定义为具有谓词人(human)的对象的类时,我们可以说:“C(一个人)”意谓“…C(χ)且x是人?并非恒假”。这就使得“一个人”全然没有它独自的意义,而是把意义赋予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一个人”的每个命题。 我们看下一个命题:“所有的人都有死”,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一个假言命题,它说的是: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个人,那么,他终有一死。也就是说,它说的是:不论χ可能是什么,如果χ是一个人,则χ终有一死。因而,用“χ是人”(χ is human)来代入“χ是一个人”(χ is a man),我们将看到:“所有的人都有死”意谓“…如果χ是人,则χ终有一死?恒真”。 在符号逻辑中这一点是这样表述的:“所有的人都有死”意谓“对χ的所有值而言…χ是人?蕴涵…χ终有一死?”。更一般地讲,我们说:“C(所有的人)”意谓“…如果χ是人,则C(χ)是真的?恒真”。同样地:“C(没有人)”意谓“…如果χ是人,则C(χ)是假的?恒真”。 “C(某些人)”和“C(一个人)”含义相同,且“C(一个人)”意谓“…C(χ)且x是人?恒假是假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