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第一部分:导论:

一、管理的职能

(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

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

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

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

(一)含义:组织行为学(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

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2)基本模型:

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

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

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

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3)研究方法:

(4)历史发展(了解)

第二部分:个体

一、传记特征:

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二、能力

(一)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心理能力维度: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觉、记忆力

多维智力包括四个亚成分:认知、社会、情绪、文化。

(二)胜任(与优秀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特征)

学习理论

三、情绪和心境

(一)定义

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情绪由具体事件引起、持续时间短、本质上是具体的,且数量很多、通常伴随显著的面部表情、本质上是行动表现。

心境: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接经常(虽然并不总是)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心境原因通常是

总体的,不清晰、持续时间比情绪长、更具一般性(两个维度1)积极情感2)消极情感)、总体上不会通过显著的表情显露出来、本质上具有认知性。

(二)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情绪感受与情绪表达不符会导致情绪失调,即在同一时间,员工的情绪与他的真实情绪感受不同。

(三)情绪智力

(1)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

自我意识:体味自我情感的能力

自我管理:管理自己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自我激励:面对挫折和失败依然坚持不懈的能力

感同身受:体味他人情感的能力

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四、价值观

(一)定义: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与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行为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二)类型: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终极价值观: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这是个体愿意用生命去实现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三)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文化与价值)

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短期取向

五、态度

(一)定义:指个人对物体、人物和事件评价和判断。

(二)认知失调理论(态度、行为不一致)

(1)认知失调: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的不一致,也可能感受到的是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个体寻求的是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

(2)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有三条:

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3)人们想消除认知失调的愿望是否强烈,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造成的失调的重要性

②当事人认为自己影响、应付失调的能力有多大

③因失调而可能得到的报偿有多大

(4)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考虑一些调节变量,态度(A)可以有力地预测未来的行为(B) 。这些变量如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等。

(三)自我知觉理论(从过去的行为中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四)OB中态度类型

(1)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A.测量:整体评估法和综合评估法

B.满意度与组织绩效(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等)

(2)工作参与:用于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3)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态。 (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四)价值观与态度的区别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与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行为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而指个人对物体、人物和事件评价和判断。价值观是行为判断的准则,是态度背后更深层次的,而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六、人格

(一)定义:人在各种情境都表现出持久稳定的特点。

(二)人格的维度与测量(了解框架式内容)

(1)雷蒙德卡特尔:16维度

(2)MBTI

A.外倾的或内倾的

B.感觉的或直觉的

C.思维的或情感的

D.感知的或判断的

(3

外倾型(extraversion)描述个体社交、言谈和自我决断方面的人格维度。

随和性(agreeableness)描述个体服从他人的倾向性包括热情、合作与信任方面的维度。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 描述个体信誉水平。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格维度。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描述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包括平和、热情、安全(积极方面〕及紧张、焦虑、失望和不安全(消极方面〕的人格维度。

经验的开放性(openess to experience):描述个体好奇心和热衷程度。包括创造性、艺术的敏感性等方面的人格维度。

七、知觉与个体冲突

(一)常见的决策偏见与错误

过分自信代表性偏见

易获性偏见锚定偏见

验证偏见承诺升级

赢家诅咒事后聪明偏见

八、动机

(一)早起动机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内部都存在五种需要层次。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较低级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较高级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

需要层次

管理方法策略激励(追求的目标)安全需要?工资和奖金?各种福利?健康工作环境薪资管理、医疗、工作时间?职业职位保障

?意外事故的防止

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人际关系

?团体接纳

?组织的认同

?名誉、地位

?权利和责任

?尊重与自尊?挑战性工作

?能发挥自己特长

的组织环境生产条件、用工制度、离退休制度、失业保险人际关系、奖金利润分配制度、娱乐制度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奖励制度、参与决策、攻关小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2)X 理论和Y 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

X 理论:假设员工生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和控制措施,或采用惩罚威胁他们从而实现目标,只要有可能,员工就会逃避承担责任,大多数员工把安全感视为高于其他所有工作相关的因素

Y 理论:假设员工视工作如同休息、娱乐那样自然;如果员工承诺完成某个目标,他会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通常人们都能学会承担责任,甚至会主动寻求责任;人们普遍具有做出创造性决策的能力,并不仅仅管理者才具备这种能力

(3)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 )

双因素理论:内部因素始终与工作满意有关,外部因素则总是与工作不满意有关。 保健因素:管理质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工作稳定性这些因素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或是可以直接带来结果的因素,如晋升机会、个体成长机会、认可、责任和成就

(二) 当代动机理论

(1)麦克莱兰德的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追求卓越、达到标准、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归属需要:建立友好的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权力需要:左右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为而不以其它方式行为的需要

(2)目标设置理论(吉恩·布罗德沃特 )

该理论探讨了目标的具体化、挑战性和绩效反馈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以下三个因素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

明确的目标:与“尽最大努力”这类空洞的目标相比,明确的具体的目标效果更好。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

困难的目标:如果能力与目标的可接受性是一定的,那么,困难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会带来更好的绩效。

反馈:在人们努力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就能提高绩效,但并非所有的反馈都同样有效。比如说,当员工能自己控制进度时,能有力的激励因素。自我反馈是比外部反馈(3)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水平越高,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就越有信心。

(4)强化理论

(5)公平理论:员工把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

分配公平:人们感到个人之间在报酬数量和报酬分配上的公平性。

程序公平:用来确定报酬分配的程序是否让人觉得公平。

互动公平:个体对尊严、关怀以及尊敬的感知程度。

(6)期望理论:个体以某种特定方式采取活动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该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结果的期望程度,以及这种结果对个体的吸引力。

第三部分:群体

一、群体

(一)含义: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二)分类:按群体结构和功能分:

(1)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命令型、任务型),这类群体分工明确,并受到法律保护。

A.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规定,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B.任务型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的群体。

A.利益型群体:为了实现一个共同关心的目标而组成的群体。

B.友谊型群体:基于成员的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三)发展阶段

(1)五阶段模型(一般性)

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

形成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的约束仍予以抵制。规范化阶段:群体成员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执行任务阶段: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中止阶段:群体开始准备解散,注意力放到收尾工作上

(2)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群体发生一次转变;

这次转变激发群体重大变革;

然后,群体活动又依惯性进行;

群体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结束。

(四)群体结构

角色:角色认同、角色期待、角色冲突

规范:绩效规范、形象规范、社交约定规范、资源分配规范;从众

地位:地位与群体互动、地位公平、地位与文化、地位与规范

规模:社会惰化、社会促进

内聚力:

(五)群体决策技术: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

(六)群体中的沟通

(1)沟通的功能:信息、激励、控制、情绪表达

(2)沟通中的主要障碍

过滤、选择性知觉、信息超载、情绪、语言、沟通恐惧

二、冲突

(一)冲突管理技术

(1)解决冲突的技术(2)激发冲突的技术

问题解决运用沟通

目标升级引进外人

资源开发重建组织结构

回避任命挑剔者

缓和

折衷

官方命令

改变人的因素

改变结构因素

(二)谈判:

(1)谈判:双方或多方互相交换产品或服务,并试图对他们之间的交换比率达成协议的过程。

(2)谈判策略

A.分配谈判:双方谈判寻求将以固定的资源进行划分;一种双输的情形

B.综合谈判:谈判寻求至少一种处理办法能得到双赢的结果

(三)领导(理论发展)

(1)特质理论:领导者具有某种固有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导。这些特质包括,在坚持中变革、特立独行、明锐洞察、品味主义、激情与感染力、全面谈判、精英主义等。

(2)行为理论

A.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结构维度+关怀维度)

结构维度,指的是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自己与下属的角色进行界定和建构的程度。关怀维度,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的程度。

B.密歇根大学(员工导向+生产导向)

C.管理方格(“关心人”+“关心生产”)

(3)权变理论(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

费德勒权变模型(领导风格+情境):

确定领导风格:任务取向—关系取向

确定情境: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4)新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

交易型领导:领导者通过澄清工作角色与任务要求,来指导并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前进。

变革型领导:鼓励下属为了组织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并对下属产生超乎寻常的影响。

?交易型领导:权变式奖励;主动的例外管理;被动的例外管理;放任型

?变革型领导:领袖魅力;感染力;智慧刺激;个性化关怀

变革型领导是站在交易型领导的肩膀上形成的。

与交易型领导相比,变革型领导与低离职率、高生产率和高员工满意度的关系更强。变革型领导如何发挥作用

1)鼓励:变革型领导鼓励下属不断创新,提高创造性

2)目标:是变革型领导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机制。目标和组织战略一致,下属认为这些目标对他们个人很重要

3)愿景:在解释领袖魅力领导如何发挥作用时非常重要。甚至比领袖魅力的沟通风格更能解释创业型企业的成功

4)承诺:能让下属产生承诺,增加他们对领导的信任感

第四部分:组织

一、组织结构

(一)定义: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方式。

(二)设计六要素:

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集权与分权、控制跨度、正规化

(三)组织设计形式:(简单、官僚、矩阵)

(四)新理念:团队结构、扁平化结构、无边界组织、虚拟组织

二、组织文化

(一)定义: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系,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仪式、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现象。

三、组织实践(大框架)

(1)招募及甄选

(2)培训与开发

(3)绩效管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况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17、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8、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9、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20、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21、价值观的分类:1)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区分。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 观。2)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区分。3)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区分(行为方式可分为:反应性、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4)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最大理论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2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树立和培育健康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组织各项事业成功的 保证之一。 23、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4、态度由3种因素构成:1)认知2)情感3)意向 25、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 极性、态度的间接性。 26、工作态度的概念:共走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7、工作态度的功能: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 28、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组 织认同的程度,包括三个方面1)对组织目 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 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9、组织认 同感对组织的作用: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 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认同感 与员工的辞职率成反比关系)2)有组织认同感 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3)有组织认同感的而 员工会坚持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会自觉贯彻执 行这些政策。4)有组织认同感的人能充分发挥 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30、工作参与程度决定于工作的特征。投入工作 能让员工暂时忘记对失业的担心。 31、管理者如何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 作参与度: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 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 改善工作,是更多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 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 起设置目标。 32、个性的概念: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 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却 别与他人的心理特点,也叫做心理特征。 33、个性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 向性、整体性。 34、个性的结构与内容:个性结构是由个性倾向 性和个性心理特质两大部分所组成。 35、个性倾向性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 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和大小。 36、动机强度的不同,均会直接影响他从事该项 活动的水平。 37、理想可分为:政治理想、工作职业理想、生 活理想、道德理想等。 38、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它 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起着指导和调 节作用。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39、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 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 和抑制过程。 40、气质差异表现为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的差 异。 41、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特性:1)多血质(活 泼型、均衡灵活-善于管理夕阳企业)2)胆 汁质(兴奋型、不均衡不灵活-善于管理逆境企业) 3)粘液质(安静型、均衡或不均衡不灵活-善于 管理顺境企业)4)抑郁质(抑制型、不均衡不 灵活-善于管理照样企业。) 42、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 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一般总是以工作绩效来 衡量能力的强弱。 43、能力按其适应性,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 创造力三类。 44、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注意力、 想象力所综合构成的。 45、能力水平可分为4个等级:能力低下、一般 能力、才能、天才。 46、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 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7、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 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 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8、性格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混合 型。 49、按心理活动可分为外倾性和内倾型。 50、按思想行为可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 5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后天 社会环境因素。 52、社会环境对个性特征起决定性作用。 53、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 响、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文化传统从多个 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 54、控制方位论的含义: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 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55、控制方位论的分类:内因控制论(个人主观 努力和能动性的发挥)和外因控制论(个人 所处客观环境)。 56、控制方位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 内因控制论:能充分发挥员工主动能动性、让员 工相信所取得成绩是个人努力的表现,使员工在 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主观能动性提 高。外因控制论:使员工暂时的失败和挫折解 释为客观环境所造成并非员工本身主观能动性 不足而造成,以防员工产生消极心理。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综合各方面的信息 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客体过程中产 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 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于人们内在主观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笔记

组织行为学笔记 I 导论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它们做决策,分配资源,知道别人的行为已达到工作的目标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工作,已达到一系列 目标 3、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4、管理角色:人际的角色、信息的角色、决策的角色 5、管理技能:观念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骑着重要作用(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7、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遗迹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 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8、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做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系统研究可以代替直觉或 本能的感觉 9、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改善质量与生产率(全面质量管理TQM)、改善人际技能、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组 织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正变的越来越多样化)、授权:(管理者分类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革新与变革处理临时性、员工忠诚性减弱、改善道德行为:(道德困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行动) 10、权变的观点:几乎没有简单的和万能的原理能够解释组织行为 11、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概览(对抽象现实的概括,对某些真是就是贱的简化特征)、因变量【生产率(效 果和效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群体,组织) 第2章:回应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1、多元化的普遍性(国内、国际) 2、地球村:(跨国公司、区域合作协定) 3、民族文化:某一具体国家所特有的主要价值观和实践活动 4、狭隘主义:单纯以自己的眼光和观点看世界。 种族主义观点: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优于其他文化 5、评估国家之间的差异: 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构架:6个维度: (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空间概念) 霍夫斯塔德的构架:4个维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松散和紧密的社会结构 权力距离:对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公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不确定性规避:对风险的态度 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物质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文化冲击:任何人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不适应性和情绪波动 文化冲击周期(U型曲线模式) 7、组织内部:人人相同承认异同求同存异 8、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灵活的工作安排,托儿与托老福利、多元化培训 II 个体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传记特点(人口统计学因素)(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能够直接获得的因素)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 2、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

A卷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2、正式组织 3、激励 4、团队情商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晕轮效应及启示 4、简述组织文化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 一、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 第一印象效应 从众 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组织存在的条件 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公平理论的启示 三、论述题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经

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为此,团队的工作气氛以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团队能否和谐,不仅取决于其中每个成员的情商,更取决于团队整体的情商。高情商的团队,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团队显示出高涨的士气;低情商的团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因而所在单位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组织对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组织(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称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有连续性。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内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内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内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内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 (√)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组织行为学考点整理

为什么要学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1、更好地理解在组织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 2、更好地理解群体或团队的动态作用过程 3 4、更好地预测/引导/控制人们的行为,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从而更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 组织冰山 表象:目标、技术、结构、财政来源、技巧和能力 在:沟通模式、态度、群体行为、冲突、解决问题的方式 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 主要管理活动:传统管理、交流与沟通、人力资源、网络活动 有效的管理者:根据他们工作绩效的质量和数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更加注重沟通。 成功的管理者:根据他们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更加注重社会交往。 各职务共同需要的鉴别胜任能力的特征 1、个人主动性:成就、主动性、决策能力 2、工作组织能力:影响他人、形成团体意识、群体领导 组织行为学涉及的学科 心理学(个体)、社会学(群体、组织)、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中要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个体(传记特点、个性、价值观和态度、能力、知觉动机、个体学习、个体决策) 群体(沟通、其他群体、冲突、权力和政治、群体结构、工作团队、领导、群体决策) 组织(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设计、技术、工作流程、选择机制、培训、绩效评估)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Field Study::实地研究 Laboratory studies:实验室实验 Investigate:组织调研 Conversation:访谈 Case Study:案例研究 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心理技术学 霍桑实验 1、霍桑研究者是最先步入工业领域的行为科学家。是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2、最重要的贡献是打破了科学管理的界限,对物理性工作环境不是影响工人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使研究者将他们的注目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向对影响工作环境的系列相关因素的分析。 3、在研究方法上开创了先河,实地考察、访谈,系统地研究问题。 群体动力学 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社会测量学 人际关系测量是由美国学者莫雷诺( Moreno)提出的,这种方法将人际关系这一定性问题运用社会测量的理论方法加以图表化、定量化,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创举。 CH1个体

组织行为学笔记

Part 1组织行为学导论 管理者:通过别人的活动来完成目标。 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由2个及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或一系列目标。 管理活动时间分配Allocation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by Time 沟通:44% Communication 成功与有效经理人的区别Successful managers VS Effective managers 成功经理人:在组织中促进速度快 有效经理人:绩效的数量质量、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 结论:(1)经理的管理活动应有所侧重 (2)“促进是基于业绩”的观点不成立 (3)人际能力对于经理人来说尤其重要

应对全球化的策略Responding to Globalization (1)增长的国外业务Increased foreign assignments (2)与不同文化的员工一起工作Working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3)监测工作的移动Overseeing movement of jobs to countries with low-cost labor 员工多元化Workforce Diversity 定义:组织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包含了多样的不同的团体。 (例子:组织构成的多样化——员工的国籍、性别、种族等) 全球化→不同国家的人员差异 员工多元化→同一国家的人员差异 发展变量The Dependent Variables——4个行为变量,1个态度变量,共5个 生产率Productivity 定义:一种对绩效测度的变量,包括对效果和效率两方面的关注。 效果:对目标的实现 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缺勤率Absenteeism 定义:没有被报告来上班。 (在严格的流水线生产中,旷工会导致生产设施的完全关闭。) 流动率Turnover 定义:员工自愿或非自愿性的永久性离开组织。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定义:不在员工正式工作要求范围内的一种随意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组织的运行功能。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定义:员工对其工作的一个总体态度,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Part 2 个体行为 员工招聘(Recruiting)重要原则★★★——唯才是举,即注重应聘者的才能Ability 员工配置(Staffing)重要原则★——知人善任,即人岗匹配,工作要求与工作能力相匹配The Ability-Job Fit(若人岗不匹配,则组织效率低下、满意度下降) 员工培训(Training)——员工的培训和学习 智力能力intellectual ability 如何统一人力资源部门与用人部门的人员配置标准? 人事部门:兴趣、态度、个性 用人部门:素质、能力(*学习能力较为重要)

组织行为学的复习笔记

六个名词解释12分 简答44分 选择题32分 案例分析12分 一、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概念: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 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个性的概念:个体对已以及对环境事物的适应性中所显示出的易于他人的稳定的和持久的心理特征。我们也可以说,个性就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知觉的概念:是个体为了对他们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这种反应是个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对环境事物作出的主观解释。 选择性知觉: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影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得到的信息影响更大,并且这种影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人的判断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影响行程过程中,新进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信息。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投射效应(对比):是指观察者对他人的知觉受个体自身的影响远超过被观察者特点的影响。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爱好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对象。 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态度的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和行为的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 激励的概念:是指通过了解人的需要和动机,涉及一定的奖励措施和工作环境,激发和鼓励员工采取朝着预定目标行动并达到目标的过程。 群体决策技术(头脑风暴法、德菲尔法、名义群体技术、电子会议技术) 头脑风暴法:也叫脑力激荡法,为了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让群体成员畅所欲言,在提出所有的观点之前不作任何评价,以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想法。德菲尔法:),又被称为专家意见法,是一种更为复杂、更浪费时间的方法。 名义群体技术: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电子会议技术: 团队: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设立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团队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跨职能团队)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试卷

A卷 一.填空题 1.组织行为学研究是以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为核心的。 2.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包括:员工—组织匹配、期望满足、归因过程、组织公平和组织支 持、回顾性文饰作用和组织社会化机制。 3.大五人格模型指的是:外向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和经验开放性。 4.激发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振荡法、德尔菲法、提喻法、方案前提分析法、非交往型程 式决策术和电子会议法。 5.组织发展的技术中的人文技术包括:敏感性训练、反馈调查、工作咨询、团队建设和团 际发展等五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 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 征。 3.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 种状态。 4.从众行为: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受到影响与压力,使其在判断与行为上与群体中多数人 的行为保持一致。 5.主观幸福感:指个体根据自身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 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个体的社会适应状态。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格:也叫个性,从管理的角度说,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所有反应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情境。遗传是建构人格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主要途径。 2.简述群体中角色结构类型及其与群体绩效的关系? 群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角色:每一成员在群体中表现出的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 在任务群体中,扮演任务的角色多而扮演维护角色的少,适合应付紧急任务,但很容易瓦解。作为管理者,应该多扮演维护角色以帮助群体发展为团队群体。 在团体群体中,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多,对于长期目标而言,是最有绩效的,管理者可以大胆放心地充分授权给下级。 在人际群体中,维护角色多,任务角色少,管理者需扮演任务角色,以免成员自我陶醉,耽误任务的完成。 在无序群体中,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少,多数成员只顾自己,而很少关心任务及人际关系,是最没绩效的。管理者需扮演二种角色,一般先着重任务角色,待群体有几次成功经验后,削弱任务角色而更多的注意维护角色。 3.简述创建成功团队应该注意的问题? 团队:是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 1.在这个复杂、混乱与不确定得时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她们得管理技能与能力。 2.管理技能与能力对工作任务得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员工-管理者关系得质量就是员工生产率与忠诚度得最重要变量。 ●谁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是通过协调与监管其她人得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得人员。 ●管理者得划分 基层管理者:最底层得管理人员,她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得工作。(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 中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进行管理得人员。(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事业部主任) 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制定决策、计划与目标并进而影响整个组织得管理人员。(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管理者在哪里工作? 组织:就是对人员得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目得。(这个目得就是个体无法单独实现得。) 组织得共同特征:①有一个明确得目得(目标) ②就是由人员组成得③有一种精心设计得结构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指得就是协调与监管她人得工作活动,从而使其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与效果 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少得投入获得尽可能多得产出。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就是指所从事得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通常指“做正确得事”。 ●管理职能 计划 :设定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得战略,并且制定计划以整合与协调各种活动。 组织:安排各项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同她人合作并通过她人去实现目标。 控制:对员工得工作进行监控、比较与纠正。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指得就是管理者按照人们得预期在实践中展示得具体行为或表现。 明茨伯格得10种管理角色可以被组合成人际关系、信息传递与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得技能

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

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 名词解释:(重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组织三者之间相互作 用的学科。 组织:有着指导目标并被精心构建的社会实体。 群体:一些拥有共同目的的并经常相互作用的人。 个体: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细胞,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简答题:(重点)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现场研究法(观察法):运用感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增强情感交流、相互了解、信息明确 缺点:无法明确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形成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调查。 五等分法:最支持支持中立反对最反对 +2 +1 0 -1 -2 优点:应用范围广 缺点:避免随意性 (4)实验法和心理测验法:运用标准的测量表,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 测试分析。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5)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重点)2、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和意义:(*) 管理好自己:更好的清楚自己的愿景,了解自身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让组织中的每一个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热情而有 创造性的工作,为组织效力。 管理好别人: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认识,更好的了解他人的需要和行为取向,掌握更好的与人合作、激励他人、与人沟通、处理冲突和领 导他人的能力,使整个组织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管理好组织:通过深入了解由人组成的组织系统的本质,掌握必要的组织设计和分析理论,方法和工具,从而正确的构建合理组织系统,使其既能 达成现有的目标,保持内部和谐和相对稳定性,又能不断学习和创 新,使整个组织系统保持健康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 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 1.组织—p.2 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 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 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 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 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 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 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 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

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 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 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11.控制点—p.40 答:就是个体所认为的直接影响自己行为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由此可分为:内控型个体、外控型个体。 12.自我监控—p.41 答:是指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13.态度—p.43 答: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14.认知失调理论—p.44 答:认为当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或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自在。 15.学习—p.54 答: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包含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改变来自于经验。 16.心理契约—p.62 答: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17.个人-组织契合度—p.66 答:是指员工个人的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致,也就是个体人

军队文职管理类组织行为学考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

考点一、组织行为学概念与特征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行为影响的学科,它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研究,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与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学(群体)以及人类学(组织系统)的有关,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主要特征: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的交叉性。 2、两重性:自然属性(反映人的一般规律);阶级性(反映人的社会规律的社会属性) 3、应用型:应用性学科。相对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性学科。 4、科学性:研究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借助科学仪器,科学统计、分析。 5、权变性: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千变万化。 考点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组织行为学的代表人及主要理论观点 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实验:1、搬运生铁块实验;2、使用铁锹实验;3、技术切削实验。 科学管理的核心:1、组织中的工作行为要标准化和科学化。2、要通过工作业绩和工作报酬挂钩促进劳资利益统一。 具体内容:工作行为的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操作科学化。 科学选择工作,培训工作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 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 实行计件工资 提倡把管理计划工作从执行性劳动中分离出来。 科学管理使用甘特图进行计划控制。 二、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核心: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组织以权力为基础,合理合法、神授、家族工业组织等。 官僚模型的主要管理理念:1、明确分工;2、职位阶层;3、法规条例;4、不讲人情;5、支薪用人;6、书面案卷;7、资源控制 这种组织不灵活,专制独裁,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 三、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1、企业活动类别: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和管理活动。强调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管理的要素: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四、胡戈·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之父 重视心理学在工业的作用: 1、将重点放到人的身上 2、从心理上帮助工人提高效率 3、在人的思想上提出有利于管理和效率的想法,强调科学方法得到社会效益 五、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效应:当人们知道他们被别人观察时,他们的行为会与平常不一样。 工人的行为不仅仅收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人际关系。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效率逻辑和感情逻辑 3、新的领导力在于提高工人满意度 人际关系理论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但是‘社会人’模式过于简单,侧重个体的激励,过于强调非正式组织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过分轻视人的经济欲望;忽视了整体战略规划在目标、方向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忽视外部环境中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社会状况、经济状况及工会对职工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笔记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观察法和调查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观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后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二、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有何特点?1.

答: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①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②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③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重要的意义是:①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③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④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⑤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3、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 ③文化因素;④经济因素。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①组织的内部环 境因素;②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4、个性有哪些特点?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国开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指导(整理)

矩阵式连线题: A、感觉(I、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映,通过它可获得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知识。) B、知觉(F、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C、社会知觉(G、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D、自我知觉(H、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同时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E、错觉(J、当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或得到的信息不够全面,不充分时,就会使知觉产生错误的结果。) A、巴纳德的组织理论认为(H、所有正式组织不论其级别和规模差别多大,均包含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愿望和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 B、凯恩的组织理论认为(F、组织是由许多交迭的、联锁的"角色组"所组成的集合体。) C、系统组织理论认为(G、为社会系统由环境所决定的人们的活动、相互作用和人们对环境的感情等因素构成。) D、权变组织理论认为(I、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决所有组织设计问题,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有最大成功可能的方案。因而使其有别于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系统理论。) E、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认为(J、企业组织同人一样具有生命周期,有它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在组织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要求,管理人员应该采取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渡过危机,向更高级的管理阶段过渡,以夺取更大的成功。) A、奥德佛的ERG理论(F、内容型激励理论) B、劳勒的期望模式(G、过程型激励理论) C、亚当斯的公平理论(G、过程型激励理论) D、斯金纳的强化理论(H、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E、豪斯-迪尔的公式(I、综合激励模式) A、气质(F、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 B、能力(I、是个体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它也是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 C、性格(G、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态度(H、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E、价值观(J、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判断题: 任何一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一定的情况提出来的,都不能绝对地说哪种好、哪种坏、不能把管理方法僵化。(对) 领导工作的作用就在于引导组织中的全体人员有效地领会组织目标,使全体人员充满信心。 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会低估他人的工作绩效,高估他人的得益。(对) 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对) 利克特发现,那些用管理方式四去从事经营活动的领导者,大都是最有成就的领导者。(对) 菲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在“不利的”或“有利的”情况下,将是最有效的领导者。(对) 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当有别人在场观察事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对)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对) 根据特质论,研究者认为只要找出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特点,在考察每个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否具备这些特点,就能判断他是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对) 组织机构是否设置合理是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有效性的重要标注。(对)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对) 麦克利兰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对) 领导活动古今中外都有相通的地方,但是领导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对领导者的素质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对) 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错) 期望理论认为,目标的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错) 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错) 由本我支配的行为受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约束。(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