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

问题探讨

重庆农商行秀山支行曾敏张克军

摘要:“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终提出的概念,旨在建立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普惠金融主要服务于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小微企业和贫困人群。基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创新性不足、不能有效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等问题,以渝东南为调研对象,了解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特点,提出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的建议。

关键词:渝东南农村普惠金融金融服务建议

Abstract :"Inclusive finance" is the concept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Year of Microcredit in 2005 year-end proposed, aimed at establishing a service for groups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Eighth meeting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in 2013 formally proposed:.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ial encourage financial innovation, rich level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products." Belong to the level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clusive finance major service in the majority of low-incom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nd the poor. Based on low coverag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areas, lack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not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three rural" and other issues, to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as investigation object,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Southeast Chongqing minority 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in rural areas of inclusiv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 Southeast Chongqing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inclusive financial proposal

引言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也译为包容性金融或者金融包容性发展)

的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

将金融服务拓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中小

企业,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在我国,国家一直重视普惠金融体系建设,2005 年普惠金融概念首次被引进我国,近年来我国通过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改革,

放宽涉农金融机构监管措施,加大涉农政策类资金支持,扶持小微和涉农企业在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等多种政策措施,促进普惠金融的

发展,使金融服务更多惠及低收入群体,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最近五年,普惠

金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种普惠金融创新业态大量涌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快

速发展,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说明普惠金融已成为国家的金融发展

战略,未来几年普惠金融实践前景广阔,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成为众多金

融机构新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拓展方向。渝东南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

验区重庆的“一圈两翼”之一翼,是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金融的发展距离普惠金融还有很大差距,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存在

着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户享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鉴

于此,以普惠金融为理论基础,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探索农村金融普惠“三农”的现状特点,并提出发展建议,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及特点

(一)渝东南地区人口、经济、自然背景

渝东南处于西部落后地区,是国家统筹城乡改革配套综合实验区,幅员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60%,其中森林覆盖率达到49.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现有常驻人口276.5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20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2.2%。2015年上半年,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9.49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76.55亿元,增长10.8%,其中工业增加值130.34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70.27亿元,增长9.6%。渝东南地处武陵山脉,是中国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相连,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今年来,渝东南地区以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目标,在第二、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地域偏远、地势复杂、自然条件落后,区域经济总量在全市范围来看占比较小,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渝东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况

渝东南复杂的地势特征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口构成,导致渝东南地区先天的封闭和落后,以政府为主导的普惠金融模式和商业银行盈利性与农村金融普惠公益性的双重矛盾,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性发展。

1.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资金提供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普惠金融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普惠程度依然离“普惠金融”理念的实现相去甚远,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服务的空白。在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提高渝东南片区普惠金融程度的目标上面临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充足但缺乏积极性,农村商业银行积极热情但资金实力有限的问题。工、农、中、建四大行仅在县城设有网点,农业银行尽管从远离农村到现在又重新开始加强“三农”服务,但由于管理成本过高,其农村金融覆盖依旧不高。

截止2015年6 月末,渝东南片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385.87 亿元,比年初增加26.27亿元。其中:工行、建行、中行三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涉

农贷款余额41.74 亿元,比年初增加1.45 亿元。重庆银行、三峡银行两家城市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0.77 亿元,比年初增加6.85亿元。农发行、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四家主要涉农银行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13.35 亿元,比年初增加17.98亿元。在对渝东南地区的贷款资金支持上,工、建、中三大行涉农贷款投放比例明显不高,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105.21亿,占整个渝东南片区27%,但农村商业银行受自身资金实力有限以及“单个项目不得超过其资本金比例的10%”等放贷条例限制,贷款发放额度有限,难以满足农户、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等县域市场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依然没有做到全覆盖,多个乡镇只有邮政储蓄和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尽管总体上在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力度,新增了许多营业网点,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金融普惠的覆盖程度,但是对于保险、担保、信托、租赁等其他金融机构,仍非常缺乏。

渝东南片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情况表单位:亿元

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

2.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缺乏有效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014年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其中对“三农”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尽管我们一直致力于服务“三农”,但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认清当前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农民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的事实,这种现状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必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环境和良性循环金融市场,也使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必然会做出有效控制成本、针对性提供金融服务的决策,会选择性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此外,由于商业银行自身处于的发展阶段,在服务

手段和产品创新上的局限性,也难以提供长期有效的创新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偏离

渝东南远离“一小时经济圈”,既难以被金融中心区辐射或带动,亦未形成自身有效的金融要素集聚效应,制度环境不成熟和金融市场不发达,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偏离了服务穷人和小微企业的宗旨,大量的资金追逐于富裕客户、种养专业大户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远离了低端农村客户。这既扰乱了本已薄弱不堪的农村金融生态,又制约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商业银行不愿涉足小微市场因素的叠加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便会出现真空领地。在市场化背景下,农业银行因信息获取上的劣势以及管理成本过高,逐渐远离农村,支农职能有所削弱。目前,农业银行又开始加强针对“三农”的服务,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业银行依然存在金融服务覆盖面低、产品创新与“三农”脱节等问题。

(三)渝东南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特点

1. 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1)低盈利。商业银行为了企业自身的战略性发展,农村地区设立的金融机构在硬软件的建设和人力的配备上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这种成本的付出和机构设立带来的盈利是成反比的。渝东南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无法提供充足抵押担保物,且农村多分布在交通偏远山区,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服务的成本,在亏损的状态下与企业以盈利为发展目的相冲突,不能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2)高风险。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相对薄弱,渝东南地区偏远农村地区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水平不高,民风民俗彪悍,这种区域性的信用风险极高,尽管不良贷款率逐年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较高比率。然而究其原因不是新放贷款的回收率冲销不良贷款率,而是限制新放贷款,同时催收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这表明农村地区信用意识较差,使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运营风险,不得不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采取谨慎的态度。

(3)低扩张。业务扩张能力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所具备的素质与水平,较强的业务扩张能力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地区地域限制,经济水平低,使金融机构

的服务和产品在贴近农村、适合农户的特色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上有一定的差异性,缺乏可扩张潜力,同时更加缺乏有效的诱导和激励机制。

2. 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

我国普惠金融以政府为主导,然而政府在主导的同时却又缺乏足够的政策扶持和激励,在财政扶持的政策上结构类型单一,力度薄弱,引导作用微乎其微。同时在诱导机制上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以机关团体存款为例,渝东南辖区内机关团体存款大部分存放在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而对地方经济贡献较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未得到该项业务,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后者的积极性。

3. 缺乏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

调查发现渝东南地区至今仍未成立任何政策性担保基金,也没有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现阶段,主要是商业担保机构,但规模偏小,开展业务范围有限。截至2011年4月,重庆市共有正常运作担保公司257家,渝东南一区五县仅有6家,占比2.33%,其中黔江、酉阳各2家,彭水、秀山各1家,武隆和石柱县0家。从注册资本来看,最高的为2.55亿元,最低的仅5000万元,担保范围和担保金额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在为农户、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为控制风险一般仍要求有相应的抵押担保物品,而中小微企业、城镇居民和贫困人口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寻求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也同样需要一些必要的担保要件,这对大多数低收入人群来说无疑是实现不了的。农村金融机构本来以“普惠金融服务”为理念,与人们的既定期望吻合,但由于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经营目标和社会责任不得不有所限制。

二、建议和措施

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完善市场机制,使渝东南边远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最大程度上使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需要从战略上重视普惠金融业务,并以此为基础调配银行内部的优势资源,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1.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

为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应出台专门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第一,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村镇一级的地方布局设点,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所得税率以及补贴建设资金等形式给予支持; 第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发放涉农贷款,当涉农贷款占到所有贷款的一定比例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第三,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再就业贷款的发放,当此类贷款占到所有贷款的一定比例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第四,鼓励和要求机关团体的单位存款存放于对地方经济贡献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这类机构的积极性。

2.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

针对渝东南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复杂,文化水平低,信用意识淡薄,风险高的特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属地管辖优势,对产生的不良贷款要有一定责任意识,配合当地的金融机构予以催收,降低不良贷款率,打好信用基础。同时在政府的配合下,金融机构对农户开展如信贷担保知识培训、如何获取信贷方式的讲解、生产经营财务需求等方面的培训,并收取一定的金融咨询顾问费用,这不仅能帮助农户顺利地获得金融支持,而且也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来源。

3. 加强政策环境的建设

实现综合性普惠金融目标,就要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如政策性信用担保、政府 + 担保公司合作担保、互助式信用担保等,降低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信贷资金在农村的投放力度; 二是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全面、完整的征信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借款人的信贷情况,准确判断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因此,监管机构应该帮助农户、低收入群体建立信用档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信贷的信心。

4、建立地区普惠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框架

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和国务院有关要求,配合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尽可能地建立与地区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相适应的地方专项法律法规和

政策框架,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二是央行与财政、金融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建立全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加快完善信息共享的社会信用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和监管规则,支持金融信息环境建设,解决供需双方供需失衡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监管和制度环境。三是结合地区金融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前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财政、税收等部门要建立有利于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促进和鼓励措施,如为商业银行实施普惠金融而增加的不良贷款提供财政补贴,减免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贷款所得税,加大对改善民生和保障性金融业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二)金融机构主动转变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掘农村潜在资源

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将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等纳入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使其更有效的获取金融服务。渝东南农村地区分布范围广,农村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分布也呈现出网点较多、分布范围广、渗透率较高的特点。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网点多的农商行、邮政储蓄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不断提升原有网点金融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力度推广电子银行金融服务,发展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以把握好农村的庞大客群,发掘他们的潜在资源,重视他们带来的整体贡献水平及发展前景。

2.积极研发有针对性产品,不断创新

金融机构在面对贴近农村、适合农户的特色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的问题上,各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服务、创新产品,提高农户、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获得率。一是要认真分析客户的需求及特点,提高产品创新的针对性。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客户与高端客户和大中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产品创新,有针对性的提供产品服务。如在贷款方面,结合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客户的资产特点,不断扩充抵质押物类型,降低对抵质押物的要求,从而提高贷款的投放范围,同时,可结合农业产业化不断细分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产业的经营特点及金融需求,推出全产业化的普惠金融产品,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二是要做好产品种类的差异化,产品功能的简单化。中小商业银行可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对客户开展细分,针对细分客户群体推出标准化的创新产品,采用不同的技术发展业务。同时,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把产品创新作为一种常态,充分考虑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存在的现状,不断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创新的连续性、递进性、系统性。

3.从信息技术层面助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时刻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但能逐步扩大客户覆盖面,也是一个降低客户服务成本的有效途径。农村金融机构应借助在广大农村地区比较普及的电话网、计算机宽带网,发展以惠农卡为主要载体,以转账电话、ATM 机、POS 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为主要电子化渠道,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同时,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减少人工投入,降低人工成本。

参考文献:

[1]重庆统计信息网.2015年上半年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3147349.html,/html/tjfx/15/07/7450.html,2015-7-15.

[2]重庆统计信息网.2014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3147349.html,/html/tjfx/15/07/7450.html,2015-2-5.

[3]肖妍,王伟.金融支持西部落后地区城镇化: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西南金融,2014(04).

[4]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 金融需求的视角[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熊远,蒋远胜.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成效及问题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 2).

[6]葛永波,周倬君,马云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透视[J].农业经济问题,2011,( 11).

[7]刘萍萍,钟秋波.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四

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改革农村金融制度,使广大农村的中低收入者也能够享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就成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本文研究了普惠金融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国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时间和经验,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多层次性普惠金融体系 1 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概念,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只有让每个人都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才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其次,在服务对象方面,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是这一金融体系的核心,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决定着金融体系各个方面的行动。最后,普惠金融是以较低的价格而不是免费提供金融服务。本质上,普惠金融是以较低的门槛将那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

的人纳入金融服务体系之内,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资金的转移,而是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实惠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2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缺乏资金支持去发展生产,而传统金融体系又把他们排除在外,使他们无法摆脱贫困。通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向他们提供农村金融服务,能够使贫困者进行生产性投资,这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基本途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平等的享有充分的金融服务的权利。除此之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还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等,从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与正规的金融机构形成完备的体系相比,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还广泛存在着以自由借贷等为主要形式的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这就使我国的金融服务区域实现了广覆盖。但是,我国在2012年末还有1696个乡镇还没有金融机构,事实上,在我国实现每一个区域都有金融机构的目标,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4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论文:论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论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发展普惠金融既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脱贫攻坚阶段充分发挥金融核心作用,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抓手。金融机构在辖区内增设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鼓励和支持发展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以传统金融业为主体、多类新型金融组织为补充,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的现代金融体系实现了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乡镇广覆盖。各类地方金融机构作为银行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不仅给金融领域注入了新的力量,也对满足民生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面有待扩大 1.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从金融机构布局看,多数网点规划布局于经济相对繁荣发达的城市中心区和县城驻地,农村银行、社区银行相对欠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金融机构数量较多,而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则较少。 2.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还不充分,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等少数金融机构仍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农民贷款的议价能力较弱,

利率普遍较高。 3.小额金融供给不够。据调查,农民需要借款的农民占比达到33.6%,但获得借款的农户占有借款需求的农户比重仅为16.6%。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各金融机构处于资产安全考虑,普遍优先保证中型以上企业需求,小微企业“挤出”趋势明显。 (二)普惠金融发展缺乏紧密的合作与沟通机制 金融部门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人社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推出了针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政策性贷款,但由于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紧密的合作与沟通机制,又加之普惠金融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较多,这就导致在推进普惠金融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时容易出现政策冲突、措施重叠等问题。没有建立把农村丰富的资金转化为信贷投入的有效机制,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农业保险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因重大自然灾害形成的巨额信贷损失缺乏风险分散渠道和补偿制度安排,银行、证券、保险各类金融机构不能全面、合理地规划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普惠金融效用的最大化。

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内在逻辑、存在问题与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内在逻辑、存在问题与建议 摘要:农村普惠金融可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促进贫困减缓,既能够直接提升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非农就业机会,间接提高贫困农户收入水平。本文结合农村普惠金融减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完善普惠金融扶贫主体与风险保障机制,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扶贫方式和产品,积极引导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有效联结,加强贫困农村教育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等措施,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减贫。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减贫;作用机制;存在问题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8.03.11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8)03-0078-06 一、引言 世界各国至今仍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减缓贫困的方法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新时期我国贫困问题呈现出了诸多新趋势、新特征,传统的减贫方式渐显乏力。我国贫困人群绝大部分集中于农村,减贫事业的重点也就必然聚焦在农村。普惠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新动力,正逐渐

取代传统的以财政为主的扶贫方式,成为当前农村减贫的主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决议,强调能有效、全方位、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体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主张增强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并注重实现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本文将着重探讨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一些推进我国农村贫困减缓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内在逻辑 (一)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哲学理念 1.平等金融权利观 关于导致贫困原因的认识,大体经历了由物质资本贫乏到发展权利缺失的逐步反思过程,反贫困理念也由初期的物质给予渐变为赋予平等发展权利。普惠金融的减贫理念可以归结为“金融权利即一种人权”的思想。普惠金融减贫主张要赋予贫困者及弱势群体以平等的金融权利,让其有平等机会参与资源获取和使用,分享应有的经济成果,最终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所谓金融精准扶贫脱贫就要瞄准贫困主体,赋予其平等的金融发展权利和机会,通过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缓解信息不对称,适当放宽或降低现有金融门槛,拓宽金融服务边界,让穷人和弱势群体也能够获得金融资源,进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实现金融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精准到贫困者,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致贫原因,

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3147349.html, 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考 作者:潘功胜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5年第12期 当前,普惠金融不仅是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取向。“发展普惠金融”不仅仅是金融问题、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对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步,但仍是中国金融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 1 普惠金融的本质 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在2003年12月由联合国提出的,随后,在2005年联合国倡议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中,“普惠金融”的概念获得广泛使用。在此后至今的近10年间,普惠金融日益发展成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要金融实践。普惠金融旨在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强调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完善市场机制,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基本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因此,普惠金融的本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题中之意:一是所有家庭和企业都能以合理成本获得金融服务;二是金融服务具有竞争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三是金融机构稳健运行,要求内控严密及接受市场监督和审慎监管;四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确保能够长期提供金融服务。 2 发展普惠金融需厘清的几个误区 普惠金融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普惠金融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针对如何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业界和理论界尚存争议,有一些认识论上的问题亟须厘清。 2.1过度强调普惠金融的社会性 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甚至第二财政,过度强调社会性,忽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性。普惠金融固然主要针对弱势群体,少不了各种政府性资金和社会捐赠支持,但这并不等于忽略财务可持续性。从国际实践看,20世纪70年代普惠金融发展的早期,世界银行等组织在亚非拉国家大量“微贷项目”,都有过资金使用低效浪费、腐败丛生的惨痛教训。比如,印度以捐赠和政府支持为主的开发性银行,由于过度强调政策性,一度沦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优惠利率贷款被村庄权势人物挪用,真正需要支持的贫困人群得不到贷款。早期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经历过“慈善”金融的失败。大量案例使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微型金融、普惠金融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同样应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2相对忽视普惠金融的风险 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过高的融资满意度,对风险相对忽视。普惠金融也是金融,而且主要是针对风险承担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交易成本也比较高,风险实际更大。如果不顾条件,

我国普惠金融现状及未来发展_焦瑾璞

我国普惠金融现状及未来发展 焦瑾璞1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也称作“金融包容”或“包容性金融”,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普惠金融问题逐渐受到国际普遍关注。国际上先后成立了普惠金融联盟(AFI)、二十国集团普惠金融专家组(FIEG)、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等机构,着力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从国际上普惠金融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看,最初重点关注的是银行信贷可获得性,有时将保险业纳入范畴,但较少涉及证券业。但是,近年国际组织开始着眼于“宽内涵”、“多维度”的普惠金融,广泛涵盖支付、存款、贷款、保险、养老金和证券市场领域,包括建立普惠金融指标评估体系,实现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手机银行、银行代理,发展小额存款、小额贷款、小额保险,降低国际汇款成本,完善征信和支付体系,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金融创新,探索发展气候指数、风险创投和创业板市场,以及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消费者教育等,视角越来越广泛。 我国引入普惠金融概念虽相对较晚,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积极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注重发展民生金融,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据世界银行调查,我国普惠金融状况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部分领域甚至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如账户普及率高于中高收于国家平均6.7个百分点,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个人银行结算账户56亿个,其中,农村地区人均账户数1.65 1焦瑾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

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思考认识

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思考认识 目前,各大中型商业银行都已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发展速度加快、服务群体增大、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增加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大大缓解了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脱贫攻坚等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广大社会公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具体实践操作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风险防控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是风险防控和化解机制不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融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一旦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或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很容易陷入生存困境。目前,我国虽然有政府增信、贷款担保等措施,但总体来看风险防控和化解机制尚不完善,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需面对较大的风险。 二是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风险大。当前,普惠金融需求主体普遍存在缺乏传统金融服务的信用记录、缺乏抵押品或合格的保证人、交易金额偏小,难以甄别还款来源等问题,银行很难对其信用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导致商业银行向其提供金融服务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增大,进而产生基础金融服务不充分及“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三是客户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难以准确评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欠规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难以确定,银行很难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态做出准确的评估,而其他渠道又无法获得相关的信息或获取信息的难度太大。即使能获得相对准确的客户信息,难以使用大中型企业的标准和方法对普惠金融客户进行评估,对银行风险评估等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四是客户管理难度大,成本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广泛、数量众多、地域分散,流动性强,而商业银行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难以对所有的客户开展细致有效的尽职调查,后续的维护和管理的难度更大,需要投入很多的业务资源,时间长、成本高。五是普惠金融生态脆弱。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法治环境亟待改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够等问题也影响着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普惠金融的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风险控制,从长远来看只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才能规范和促进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既让金融服务惠及广泛的社会大众,又能将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是风险防控的关键。普惠金融客户结构复杂,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仅凭借普通的风险控制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来进行管理。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大大降低,这使得为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 篇一:2015年普惠金融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2015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88A9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3147349.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

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5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588A97←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R_JinRongTouZi/97/PuHuiJinRongHangYeXianZhu angYuF 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2015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依据国家权威机构及普惠金融相关协会等渠道的权威资料数据,结合普惠金融行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对普惠金融行业进行调研分析。

农村普惠金融.doc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普惠金融正在逐渐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金融体系取代微型金融,并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尚不成熟,金融服务质量和数量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型企业以及农民个体的融资、贷款仍然相对困难,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如何为农村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解决农村“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的迫切需要。普惠金融拥有融资快、低成本、小型化的特征,对于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高效的融资渠道具有良好的功效,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普惠金融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深入农村小生产经营组织,为农村发展服务。 一、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的金融体系改革,旨在构建以支农、惠农为目的的功能健全、运转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经济振兴、农民收入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得到改善,金融行业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金融服务更加丰富和健全,大大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并极大的改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面貌。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化不足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向商业化运营模式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市场化运作能力相对低下。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金融产品自身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灵活调整价格(利率),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度依赖行政命令引导,政府管控相对严格,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不足,金融机构缺少相对宽松的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相对僵化,农村普惠金融的作用受限。例如,政府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向农村地区投放一定比例的贷款,这一规定的初衷旨在保障农村地区的融资流入,但是,这一规定在另一方面看却违背了投资多元化的原则,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如果同一地区的存款人的防范性储蓄被

黑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2018年第3期 征 信 N。.3 2018总第 230 期 CRED IT REFERENCE Serial N O.230 【特别关注】 黒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周海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在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大力推动金融知识宣传与 普及、加强普惠金融品牌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推动黑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全面提升银行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针对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议当地银行系统及相关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的正向导向作用,促进金融服务的大众化,引导金融业实施更具针对性的举措,努力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普惠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服务-国际经验-金融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747X(2018)03 -0015 -05 当前,普惠金融作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全面推进阶段。随着 国际化金融的不断加快,普惠金融成为我国金融发 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国家也越来越受到 重视。针对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未来几年的规划要 求,国务院结合国际环境及国内情况于2016年印发 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国 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 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的总体目 标。2016年以来,按照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针对普惠金融的 服务理念与相关金融机构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和交 流,制定了有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措施,在全省 范围内,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正在稳步推进,整 体呈现出良好的局面。 一、黑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一)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推进金融产品创 新,促进融资模式转变,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方向,向精准扶贫及小微企业倾斜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联合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制定了《黑龙江省金融扶贫信息 对接共享工作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针对精准扶 贫,积极开展相关评估工作。有效利用扶贫再贷款 政策工具,促进黑龙江省28个贫困县关于扶贫再贷 款的发放及使用,齐心协力支持贫困县摆脱贫困境 遇,拉动当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帮扶贫困户早日 脱贫。截至2017年6月,涉农再贷款数额高达140. 3亿元左右,涉及扶贫再贷款大约为41.5亿元,就黑龙江全省来说,涉及扶贫贷款同比增长大约为 32.1%,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联合相关管 理部门、金融机构共同对民营企业进行走访,走访民 营企业共计130多户,有效帮扶小微企业破解融资 难题,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稳健发展。同时,对小微 企业的贷款情况进行统计,截至2017年6月,黑龙 江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大约为2671.3亿元,同比 增长大约为13.2%,与全部贷款增速相比,高出3.9 个百分点。 (二)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相关产业和 服务对象的金融扶持力度 黑龙江逐步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点使用功能,全 省助农取款服务点迅速增多,目前达到1. 53万多 收稿日期=2017-12-22 作者简介:周海(1967—),男,山东蓬莱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副行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金融监管。 ?15?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篇一: 2015 年普惠金融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2015 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报告编号: 1588A9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3147349.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 1 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一、基本信息报告名称: 2015 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报告编号: 1588A97←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 ¥ 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网上阅读:

http:///R_JinRongTouZi/97/PuHuiJinRongHangYeXianZhu angYuF 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 2015 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依据国家权威机构及普惠金融相关协会等渠道的权威资料数据,结合普惠金融行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对普惠金融行业进行调研分析。 2 《 2015 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内容严谨、数据翔实,通过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普惠金融行业企业准确把握普惠金融行业发展动向、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策略。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 2015 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是普惠金融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普惠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洞悉普惠金融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 正文目录第一章普惠金融行业发展概述分析 1.1 普惠金融

当前基层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

当前基层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工作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州市自被省定为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单位以来,认真按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三大工程”和“八项行动”农村普惠金融建设,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丰富服务手段,提高金融覆盖面和渗透率,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使现代金融服务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但目前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惠金融业务收支不平衡。由于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带来的收益相对较少,导致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动力不足。一是收单行成本投入较高。据统计,建立一个助农取款服务点,收单行平均设备投入需5000元,每月还要支付手续费给商户,整体负担非常重。以高州市农信联社为例,该社投入的助农取款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前期建设费用达30多万元,2013年至2014年累计发放助农取款点商户补贴费用达61万元,支付POS机维护公司费用约16万元,而仅收入手续费1.3万元,投入与收益相差甚远,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二是基层普惠金融单笔业务收益微小。在基层,

银行业务总量远不如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极为有限,普惠性业务规模越大,越容易拉低经营效率,导致资产收益降低,影响财务绩效。例如,普通农户、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较小,大都只有几万元、几十万元;而发放这样一笔贷款,其调查成本并不比大额贷款低多少。 (二)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当前,在低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不能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村地区的征信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目前农村地区征信信息系统收集信息的渠道较少,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两大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但征信管理中心能够真正采集到的农户信用信息一般限于农户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其以往的还贷款信息,对于农户经济交易与支出信息的采集比较困难,导致农户个人信息资料内容非常单薄,很难为判断其信用水平提供有力参考。从银行机构自身的征信系统来看,基层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信息管理系统服务面狭窄,无法向全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导致其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二是基层农户、企业的还贷能力相对较弱。农业对自然条件及市场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农业生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减产,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和还贷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基层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农业的产、供、销链条不够完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在价格和质量上缺

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普恵金融的缘起与内涵 1. 普惠金融的缘起。金融的本质职能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通过对资源的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对于盈利能力强、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其交易成本低,违约风险小,易于受到银行的青睐,该类客户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镇地区,金融资源的供给自然会向这些区域集聚;而那些缺乏有效抵押物、违约风险高的客户则易于被银行拒绝,从而失去平等受益金融服务所带来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这类人群主要为分布于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民,若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必然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造成这些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和普遍的金融排斥。 20世纪早期的实践主要是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的方式来开展,并且更多的是以慈善性质或无偿捐助方式来实现对贫困群体的资助,注重援助的社会福利性而忽视了其盈利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结果导致大量的小额信贷机构因为资金的枯竭而倒闭。同时世界许多国家还出现了所谓的援助性贫困陷阱,援助性信贷善意的初衷并未能结出改善贫困的丰硕果实。于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认为这种不计成本的援助性金融并不是解决

低收人者贷款难的最佳途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帮助穷人的首要前提是其可持续发展,一旦失去该前提援助的意义有限,也就是金融机构在帮助穷人的同时应注重其盈利性,两者都不能偏废。于是,“普惠金融” 这种包容性的金融服务理念应运而生。 普惠金融的内涵。普惠金融,译自英文“In-clusive Finance",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其基本含义为: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姜丽明等,2014)。普惠金融提倡为全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强调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水平和财务可持续性,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平等性。金融作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经济要素,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社会个体对金融资源的占有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改善经济状况的可能性,因此,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应通过设计一套正义的制度来保障,这关乎整个社会公平的实现气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金融资源的配置倾向于富有者,那些有融资需求却缺乏足够抵押的低收入者不能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结果必然会加剧贫富分化。针对这种不平等情况,普惠金融提倡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而不受身份或经济条件的制约. 盈利性。普惠金融开始注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信贷风险等手段提高业务的盈利性,因为适当的盈利水平是普惠金融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盈利性的合理追求并不违背普惠金融的初衷,反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最全版)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特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移动互联网支付使用率较高的特点,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借鉴国际经验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与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使最

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基本原则。 健全机制、持续发展。建立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提高精准性与有效性,调节市场失灵,确保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发展和服务持续改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机会平等、惠及民生。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防范风险、推进创新。加强风险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坚持监管和创新并行,加快建立适应普惠金融发展要求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在有效防范风险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适度降低服务成本。对难点问题要坚持先试点,试点成熟后再推广。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和区域平衡出发,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优先解决欠发达地区、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鼓励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做到服水土、接地气、益大众。 (四)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 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要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乡镇一级基本实现银行物

最新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普惠金融概念最早源于联合国2005 小额信贷国际年,彰显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等内涵,引入我国后很快进入国内理论研究的视野和政策实践范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金融服务惠及所有市场主体和社会群体,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体现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普惠金融在我国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不断深化,着力破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难题,并研究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我国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的突出问题 ( 一) 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结构性排斥有待全面化解 在各国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中,普遍都存在结构性排斥问题,我国突出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服务缺失、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弱势群体受到金融排斥。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市场化程度不够,发展深度不足,商业性机构发展不到位,公益性机构发展政策缺乏,成为我国建设普惠金融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呈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大客户与小散客户的二元结构特征,而这种二元结构充分反映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排斥问题,即越是需要金融支持的主体,获得金融服务反而越困难。在政策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商业性金融机构更青睐于大中型企业和城市优质客户,而不愿投向小散和低端客户,因此贫困地区更容易受到排斥。普惠金融应具有全面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特征,要使所有拥有金融需求的人都平等地

享受金融服务,使金融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 二) 民间借贷与信用借贷并存,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有待根除 民间借贷属于非正式金融,主要受地缘、血缘关系影响,受社交关系支配,受潜规则主导,与现代信用借贷截然相对。民间借贷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其无序地滋生蔓延势必影响现代信用借贷的正常发展,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目前,我国许多农民只是在存取款时才与金融机构发生联系,通过贷款解决所需资金问题并非农民首选,而是更愿意选择非正式的民间借贷。从个体借款来源看,农民更倾向于向亲朋邻里借款,之后才是银行贷款,而部分农户甚至首选高利贷借款。这说明我国的普惠金融整体建设仍相当滞后,导致农民利用传统的以社交关系网络为依托借钱的意识较强烈,而通过正式渠道、使用现代金融手段的意识不强。而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表现更为明显,甚至民间高利贷在相当一部分贫困户中仍旧存在。由于高利贷存在利滚利等加重负担的滚雪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贫困,而这是与现代金融发展相违背的。民间借贷对普惠金融的驱逐,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性排斥,根源在于金融服务供给缺失和陈旧观念的影响。 ( 三) 输血型借贷主导而造血型借贷不足,金融供给侧导向有待改善 科学合理的普惠金融制度不仅能授之以鱼,而且能授之以渔。当前,我国个体借贷的主要用途包括: 首选购房和新建、修建房屋等安居型用途; 其次是购买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经营等财富增长型目的; 最后是教育、医疗及婚丧嫁娶等生活型、应急型支出。城镇居民借款的主要用途是购买住房,而住房也是农村居民集中支付中的重要内容。此外,受传统观念及其他因素影响,近年来农村婚嫁费用急剧攀升,尤其是男方需要提供的彩礼费用居高不下,在很多地区甚至超过住房

农村普惠金融工作简报

农村普惠金融工作简报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以下就是为大家的关于农村普惠金融工作简报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贫困地区的崛起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各项措施中,发展普惠金融是重要的一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心应该在贫困地区的农村,而金融教育和培训又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基础性工作。”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与VISA公司就建立中国普惠金融教育——金惠工程国际示范区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指出。 在签约仪式上,visa宣布再次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在中国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大兴安岭扶贫地区”)共建“中国普惠金融教育-金惠工程国际示范区”(简称“国际示范区”),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内蒙古自治区试点推广移动互联网金融教育项目,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新模式。 据了解,“金惠工程”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于xx年发起的面向贫困地区农村进行金融普及教育和培训的公益项目。其基本理

念是: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及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广泛系统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具备必要的金融素质,掌握使用金融工具发家致富的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以此助推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截止到xx年底,全国已有16省(区)的164个县开展了这一项目。 去年年底,国家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xx〕34号),提出未来五年,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将进入攻坚期。要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工作目标,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近日国务院又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xx-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普惠金融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吴晓灵指出,下一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将按照国家金融扶贫的总体部署,加大“金惠工程”的拓展力度。全力在贫困地区农村广泛开展金融教育和培训,助推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在项目实施中,要在助推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下,努力把金融教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拓展农村支付渠道、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寻求与国家有关部门、当地政府、科研单位以及国际多边机构紧密合作,在沿用“金惠工程”公益性基本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民金融素质教育先进方式,采用多样化现代教育与新媒体传播手段,努力打造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村金融普惠及教育的国际示范区。

福建省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思考

普惠金融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论述,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传统金融存在金融排斥现象,使得特殊人群、弱势群体被排斥在金融之外,而普惠金融是消除“金融排斥”,实现“金融深化”的有效路径,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公平性,特别是针对贫困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能公平地获得金融服务,这和传统金融的“金融排斥”现象截然相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福建9地市为例,选取福建省9个市州2012年—2017年样本数据,运用普惠金融指数模型测算出福建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从普惠金融整体层面、各维度和分市州三个方向分析、探索福建省的普惠金融中介效应,最后提出改善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福建省居民收入水平分析 从2010年以来的居民人均收入变动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福建省居民整体收入的快速增长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几个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其中,2010年福建省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是厦门市(29253.14元),最低的是宁德市(16815元)。到2017年,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是厦门市(46630元),比最低的南平市(22980元)高出23650元,2017年居民人均收入的极差是2010年的1.90倍,可见福建9地市之 福建省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基于普惠金融指数模型,根据福建省9个地市(包含厦门)2012年至2017年的72个样本数据,测算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福建省普惠金融水平处于较好水平,地区间差距较大且呈加剧趋势,但发展趋势良好。从普惠金融各维度看,金融服务渗透性和使用性维度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效果,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完善福建省普惠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指数模型 IFI 指数 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1X-2019(2)-0016-04 ■ 祁先文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青海西宁 810001) 图1 福建省2010年以来的居民人均收入变动情况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作者:谢婷婷单位: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1引言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能满足新疆农村贫困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贫困农户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目前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低端贫困群体金融机构覆盖面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新疆农村而言,不断完善新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更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对有效改善新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2005年联合国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该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绩效衡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穷人和低收入群体。2006年,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6)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开创了新型小额信贷的模式。2006孟加拉国银行家、“小额信贷之父”穆罕默德?尤努尔博士,开创了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还有印尼名为BRI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传统小额信贷的模式,使其农村信贷部成为覆盖成本和达到高还贷率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机构。

3普惠金融在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实践 3.1小额信贷业务缺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在实践中初露头角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新疆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的机构主体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小企业融资规模上不去,运营成本很高,收益有限,风险很大,没有一定的补偿等等因素是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企业这块“贷款难”问题;而农村信用社承担了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全区网点达1062个,资产总额达到533亿元,负债总额达到512亿元。除存单抵(质)押外,农行信用社基本停止了其他贷款,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规模经营效应较小,可用人才缺乏,市场经营意识淡薄等缺陷导致大量专项贷款被豁免或核销,进而导致农民款项债权债务不清,这些贷款实质上扮演了普惠金融的角色,普惠金融实践在此阶段开始显现。 3.2各金融机构并驾齐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新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机构由发展初期的两家增加到三家。农业发展银行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期间发放贷款369.96亿元,比上年上升80.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5.96亿元,比年初增长2 4.37亿元。农行兵团分行各项存款达到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2亿元,完成计划的128.59%;各项贷款余额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亿元。农信社各项存款达408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 5.8%,高于全区金融机构1.6个百分点。存款余额达到2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高于全区金融机构水平增长水平29.77%。普惠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