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①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共

同愿望,是“时势造英雄”的

典型例证。

②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

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使社会

趋于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安

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历

史的进步。

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大国。

结束了300

多年的分裂

局面

①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

分裂局面,重建了统一的

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②安定的社会局面,促进

了各地区民族的经济文化

交流,为隋唐封建经济文

化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

件。

③在统一的封建政权下,

边地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对外交往也盛况空前。

①元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

以来分裂局面,建立了版图

辽阔的封建统一王朝。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

进一步发展。

③为元明清封建经济发展、

科技文化兴盛、中外频繁交

往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是清

前期推护祖国主权,巩固国

家统一,加强对全国各地统

治的重要条件之一。

④蒙古族、满族被中原先进

文化同化。

巩固统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

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

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

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修筑长城、灵渠、秦始皇灵;

对匈奴、越族作战;迁徒内地

人民到河套地区发展生产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

举制;采用租庸调制;开

凿大运河;隋炀帝三次派

人去流求;派人去西域,

西域商人到洛阳;对高丽

作战

实行行省制度,在西藏设宣

政院辖地,藏族地区正式列

入中国版图,设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中央

设行中书省管藏族地区和少

数民族事物;实行民族分化

政策;开凿海运工程和漕运

工程;重视对外交往

结束(都是短命王朝)原

秦朝因暴政而亡国

内部夺权;

阶级矛盾尖

锐;匈奴贵

族的入侵

暴政而亡国

统治黑暗;经济崩溃;灾害

连年;民族矛盾尖锐

15年51年37年97年

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

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

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

的出现。

隋统一、经济的发展、隋

亡教训为唐盛准备条件

为明朝政治安定,经济发展

准备条件

二、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这主要体现在:

1、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在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不过七八百年

2、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3、从朝代上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

4、从分裂时期来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仍孕育着统一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等

5、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统一王朝所实行的

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乐深远影响

三、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的原因: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工程的政治活动都具有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地理条件的整体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作用

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春秋》提倡大一统,董仲舒发挥了这种观点。这种思想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4、民族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6、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为国家的统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规律认识

(一)国家统一的规律

1、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凝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其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分裂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失衡,都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持国家统一的原因

2、从过程上看,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在克服了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的

3、从影响上看,封建国家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抵御外来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的统一局面也孕育着各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土地兼并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政府财政困难引发了统治危机等

(二)国家分裂的规律

1、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政策的失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加剧;民族融合不稳定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外国势力的策动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

2、从过程上来看,每次分裂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都崛起一个强大的王朝;分裂中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从影响上看,长期的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影响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动荡、国弱民穷等。但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发展,如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等,而且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对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的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的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应作具体的分析,既要分析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发展、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要给予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先后相承、绵延不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以及科技文化的繁荣等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注意:要指导学生辩证的认识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形成的原因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

国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因素;民族融合、内部凝聚力的逐步加强也是国家统一的基本因素;具体看,秦汉以来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以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些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巩固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而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的重要手段

五、在中国历史上看,国家能够实现统一的条件主要有:(1)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2)人民渴望实现统一;(3)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统治者推行的有利于统一的政策和策略;(5)有利的外部环境;(6)民族融合的加强

六、中国古代史上三个大一统王朝的对比

1、秦朝和隋朝的相同点:都是在经过长期的分裂后完成国家统一;都是由于实行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的;统治时间较短,都是二世而亡;其统治的经验教训被后世所推翻,开创了盛世局面;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被后世所沿用,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都修筑了闻名世界的巨大工程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在民族交往方面,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2、秦朝、隋朝、元朝的对比

(1)相同点:都是在长期分裂以后完成了国家统一;在制度上都有创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都进行了著名的工程建设;统治时间比较短暂,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2)不同点:与秦朝、隋朝所不同的是,元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秦朝、隋朝灭亡的原因相比,元朝灭亡的原因除了阶级矛盾激化以外,民族矛盾的激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奉行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隋朝实行科举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六、知识链接—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家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近代史上的军阀割据,从清末以来,出现了国家分裂局面,其具体表现如下:帝国主义分割侵略中国领土;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长期的军阀割据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各阶级和各政党都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一度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在近代后期,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扫荡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各种军阀割据势力。1951年10月,西藏地区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地区的完全解放和统一。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及少数沿海岛屿还尚未实现统一。

其中,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内政问题。为实现国家统一,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导,先后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

当前台湾问题仍未解决,主要是由于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严重阻碍了和平统一的进程。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随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优质文档】初三政治基础知识填空题精选

班级姓名座号得分 初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填空) 1、责任就 是。 2、责任产生于。 3、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4、承担责任的意义在于 。 5、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有共有的情感。 6、关爱集体我要做到自觉维护的荣誉和利益,服从的安排,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在集体中,善于团结他人。 7、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承担责任、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 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8、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要做 到; ; ; 。 9、当今世界,中国是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一 个、、的大国,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但我国还属于发 展中国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10、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11、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比较低;、 还不够高;还不完善,所以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12、、所谓初级阶段,就是阶段,从上世纪期算起,至少需要一 百年时间。 13、我国初级阶段的主要矛 盾:。 14、国家根本任 务: 。 15、我国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是:, 即以为中心,坚持坚持 16、实行对外开放是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 坚持的一项 。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 。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1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是: 20、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履 行维护民族团结的 义务和责任,就要尊重各民族 的、、。 21、是党和国家为完成最终统一大业制定的基本方针。“一个中国”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香港、 澳门的回归,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 的根本利益所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 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 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3、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就 要走向世界,坚持 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实行对外开 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 设的必然选择。 24、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必须把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 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2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是:。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复习全套知识点总结(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 (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2)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3)履行义务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4)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5)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8、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2)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 10.民主选举的方式? (1)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________的山洞里,距今约___________年,过着______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火,还会保存火种。 2.距今约________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使用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 3.距今约________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石器,会制造________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和______的国家。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________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 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 6.相传,黄帝建造_______,制作______,还教人们挖井,发明________,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 。 称________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周天子把________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________,平时镇守疆土,战时________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 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________、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经济上,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广,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政治上,争霸和变革。 (1)春秋时期: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________局面出现,齐桓公是春秋 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形成____、楚、燕、韩、赵、魏、____七雄并立的局面。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思想上,出现_________局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初期,秦国比较落后, 秦孝公广纳人才,变法图强。 5.公元前356年,商鞅在________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_______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政治上,奖励______,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________得到发展,

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知识 点整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主权国家 1、地位: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2、分类:按国家性质划分,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1)主权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和生命和灵魂 2)国家主权的特性: 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两者关系:两个特征紧密相连,只有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两者紧密结 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4、主权国家的权利: 1)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2)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3)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4)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5、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二、国际组织 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 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 就是国际组织。 2、地位: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3、分类:以主体为标准,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 以地理范围为标准,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以职能为标准,分为一般性的和专业性的。 4、作用: 1)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 2)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b、协调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c、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答案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一)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种植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相传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当选部落首领的。 2、禹建立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4、春秋五霸:__齐桓公__;___宋襄公__;__晋文公__;___秦穆公__;___楚庄王___。首先称霸的是:____齐桓公____ 。首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___管仲__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提出了“___尊王攘夷__”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标志:公元前651年,在___葵丘_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东___齐___;西、___秦___;南、____楚__;北、___燕___;中间、__赵魏韩_____。 5、大思想家家、大教育家、儒家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①思想: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无类”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 6、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_铁器牛耕________引发社会变革,地主_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内容有:体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体现法家思想的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富国的措施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影响: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初三课本基础知识要点政治历史

初三课本基础知识要点 一、根本 1、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 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2、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3、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5、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6、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8、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9、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括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10、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因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11、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2、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始终没有动摇过,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的根本原因。 1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1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6、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立党

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 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 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 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中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 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 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 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 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国家的性质)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7、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8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9、基本内容: ②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④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⑤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一、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大势及其特点 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一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二是从魏晋南北朝走向隋唐大统一;三是从五代十国走向元、明、清(前期)持续三代的大统一。这种历史的发展进程除表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割据、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如秦、西汉、新、东汉四代共441年,其中统一年代为273年,隋、唐两代共327年,统一年代为215年,元、明和清前期三代共570年,而统一达465年,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与此相应,大分裂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则越来越短,如春秋战国历经549年(前770~前221),汉末魏晋南北朝经历了405年(184~589),唐末五代十国仅经历了86年(874~960)。 (二)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从夏、商时的集中在中原地区到西周时扩展至长江以南。而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汉通西域。唐朝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到明、清其疆域东极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三)统一的程度越来越坚实 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非王朝的直接统治上。如实行分封制。秦统一后,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又修驰道、凿灵渠、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通过各方面的制度把全国各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后,历代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多有发展和创造,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王国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隋唐开凿运河;元代创立行省制度等。同时,为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的巩固统一,逐渐形成了健全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二、分裂的代价与统一的意义 (一)分裂的代价 其一,分裂就意味着天下大乱、兵连祸接、百姓涂炭,都往往会造成百姓的流离失所,甚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其二,分裂割据也往往会对思想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摧残,如隋代牛弘就曾把秦、新莽末、东汉末、晋末和南朝梁陈图书典籍所遭受的五次毁灭性破坏称为书之五厄。 (二)统一的意义 统一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 其一,统一局面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重要保障。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均出现在统一时期。 其二,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三,统一时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边疆开发活动。比如万里长城的修筑、大运河的开凿以及秦朝时江南、岭南的开发和元明清三代西南、西北、东南诸地的开发,这都是统一的好处。 其四,统一国家利于文化建设的繁荣。如大型图书的编纂,唐修八史,宋有四大类书,明有大全系列、《永乐大典》,清有《四库全书》,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文化建设和繁荣局面多集中在统一王朝。 总之,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颇大,正如前辈史家白寿彝所言: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这是极为难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末只有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富,形成

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考点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山洞里,懂得人工取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母系氏族 ①半坡遗址:陕西西安。 ②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2.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①龙山文化遗址:也称为“黑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已出现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考点二:夏商周时期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家天下: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采用父子兄弟相传的世袭制。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后母戊鼎: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定都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中国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周公吐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褒姒。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解救宋国之围,在城濮击败了楚成王的军队。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楚王问鼎:楚成王。 (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制度”类 1.基本经济制度 2.分配制度 3.根本制度 4.根本政治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一国两制制度 9.多党合作制度 10.政治协商制度 二、“基本”类: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4.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6. 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社会更加殷实。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10.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1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觉担负起 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1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15.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政治生活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或者公民正确对待政治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EG、网络民主一方面促进了政府与公民的活动,另一方面导致网络谣言四起,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积极: ①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②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③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①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④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EG 我国为什么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为什么: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利。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权利。 3.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标志。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如何做: 1.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政府要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 ⑤有利于调动公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型。 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④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如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2)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力: A.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B.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意义: (1)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是什么:有序的政治参与就是合法的政治参与, 一方面,公民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另一方面,公民政治诉求的表达,应当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进行。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4分)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 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5.(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6.(4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7.(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最全中考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类整理

最全中考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类整理 一、国策、战略、理念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2、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 3、重要观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核心价值观、三个代表、共同富裕、共同理想 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之路、之本、之要、之根、根本、基本、基础、关键、核心、中心、保障、保证 1、强国之路是:改革开放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4、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 15、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6、科技跨越式发展:创新是关键 17、成才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 1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0、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4、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基础是:宪法。 2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26、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 27、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29、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趋向于统一,而且统一一次,壮大一次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壮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很多次分裂和战乱,但是,分裂和战乱之后,最终却是会实现统一的。不但会实现统一,而且会实现壮大。 (蚩尤之乱) 最早是炎帝、黄帝。黄帝和炎帝发生战乱,实现了统一和壮大。接着和蚩尤发生战乱,又实现了统一壮大。往后走,夏朝和周边发生战乱接着又统一。商朝和夏朝发生战乱,再统一,同时壮大。然后周朝联合周边各部落和商朝发生战乱,又统一壮大。春秋战国战乱多年,最后秦汉统一,而且又获得了南方百越,北方匈奴,河西走廊,地盘越来越大。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但是隋唐又实现了统一,还扩大到越南。五代之后,两宋小统一,但元朝的时候,不但实现了南北大统一,而且又统一了吐蕃,面积变得非常大。明朝南北再次分裂,但是清朝又实现了南北大统一。经过民国的分裂,到我们现在的大统一国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统一壮大的规律中呢?

(赵光义剧照) 第一,中原国家对周边的打击与怀柔。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一,主要是中原国家对周边民族的统一。虽然元朝和清朝,看起来像是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统一。但实际上,当元朝和清朝统一的时候,他们已经是中原国家了。元朝统一的时候,占据中原的国家其实是金国。当蒙古统一金国,迁都大都,建立元朝后,元朝也就成了中原国家。元朝对南宋的统一,也算是中原国家对中国的统一。清朝情况差不多,也是满清迁都到北京,才最终有了统一的基础。若是满清还一直定都在关外,不算中原国家,也是很难统一的。中原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军事上对周边国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比如秦汉对匈奴,隋唐对突厥等。不过,中原国家虽然在军事上占优势,但并不是一味地打击。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不打,而是采用怀柔的方式。

初三政治基础知识(填空题)

初三政治基础知识(填空题)

基础知识填空题 1、我国的四个基本国策:()、() ()、()。 2、民族精神的核心:(); 3、时代精神的核心:();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5、依法治国的核心:(); 6、法律体系的核心:(); 7、法治的核心:(); 8、爱国主义的核心:(); 9、民族文化的核心:(); 10、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12、基本路线:“ ” 13、一个中心指的是:“” 14、两个基本点:-()、(); 15、立国之本:();16、四项基本原则:()、()、 ()、(); 17、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老版课本的观点):()、()、(); 18、基本治国方略:( ); 19、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0、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老版课本的观点):()、()、()、();

21、处理民族关系最基本的要求:(); 2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23、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4、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1)() (2)() (3)() (4)() (5)() (6)()25、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6、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27、基本国情的现实原因或表现特征: (1)(); (2)(

); (3)( ); 2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3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 31、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32、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33、一切法律法规产生、存在和变更的基础:(); 34、法治的基础:(); 35、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36、“一国两制”提出的基础:();37、我国社会各阶层民主参与的重要渠道:(); 38、人民政协担任的重要职能:()、()、 ()。 39、我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40、我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

B8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 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兴替,随之产生了丰富的都城 文化。都城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枢纽、军事的城堡,因此,在地理上必须很讲究。 选择城址,一定要考虑自然条件,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产、气候风景、都要精心分析。这样,就产生了者城风水的理论和实践。 ?古汉语中,“国”字往往者城的代名词。《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 之中而立国。” ?一般情况,都城简称为都。《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都城又称京师。《公羊传》说:“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众也。” ?夏朝、商朝的都城称邑。如夏邑、商邑。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称为京师。 ?建筑城邑、住宅是很严肃而重大的事情。从考古看,殷商的卜辞中有许多关于建筑 的记载,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上帝同意吗?)“王有石才鹿北东,乍邑于之?”(王有石在鹿地的东北,作邑于此。)这些卜辞是问修城邑有没有祸祟? 方向合不合适?殷商的城建颇具规模,从郑州和安阳发掘的遗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针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基址底部呈水平状。这些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测定方向的水平的技术。 ?秦咸阳(陕西咸阳东) ?西汉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雄阳(河南洛阳东) ?西晋洛阳(河南洛阳东) ?东晋建康(江苏南京) ?隋大兴城(陕西西安)东都洛阳(河南洛阳) ?东都(河南洛阳)京师(陕西西安) ?唐长安(陕西西安)东都洛阳(河南洛阳) ?北都太原(山西太原西南) ?中都河中府(山酉永济西南)北宋汴梁(河南开封) ? ?南宋临安(浙江杭州) ?元大都(北京市)上都(内蒙古多伦西北) ?明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北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京顺天府(北京)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 ?清京师顺天府(北京市)留都盛京(辽宁沈阳)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 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我国古代都城建设都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正朝夕”,“水地以县”,天子之国应“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