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一、中国部分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绘画思想对后世城市规划的影响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规定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寝后殿”

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

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

2.《管子·乘马》中有关城市规划的内容及其表达的规划思想

《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提出按职业组织聚居,“凡仕者近公(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意义:勇于打破“先王之制”中规中矩的礼制秩序,其设计思想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当时城市生活的客观需要,为小国古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使得城市设计观念彻底改变,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城市设计实践的创新。

3.长安附近都城城址变迁图(P28)

4.西汉长安城的规划建设(P29)

(1)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但力求规整,符合《考工记》的做法。

(2)街道正十字相交,正东正北。贯通南北的安定门内大街长达5公里。

旁三门中轴对称经纬涂的道路系统

(3)城中主要的功能区是宫殿,主要分布在城南,而财货买卖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城北,前朝后市。

(4)帝王园林:城南曲江池、终南山

(5)居民点分布在城内各宫殿之间,称为闾里,宫殿与居民点混居。

(6)陵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黄帝陵墓处设陵城,陵城的性质是消费型城市。

5.三国曹魏邺城规划的规划布局及意义(P37)

规划布局:1.功能分区严格,“前寝后殿”

2.改正了东汉洛阳分置南北二宫的不便

3.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意义:1.曹魏邺城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传统都市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开创了中国城市的“秩序性”,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宫室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的是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和等级的森严,在古代成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

2.整个城市的布局新颖、结构严谨,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此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重大影响。

3.宫城居城北中部,由大殿构成中轴线,为以后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

6.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

1.方正的城市轮廓,宏大的城市规模。

2.多重城墙,明显的功能分区。

3.宫城居中,对称布置,左祖右社——择中立宫,以左为尊。

4.棋盘式路网:城市道路都是土路,没有路面。

5.左右对称的集中市肆:九宫格布局,核心部分是管理机构,优点是集中管理,缺点是不便于百姓使用。

6.严整、对称封闭的坊里

7.隋唐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1.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

2.戒备坚固严密,远在大兴之上

3.缩小里坊面积,以强化对居民的控制

4.设三个市,更多考虑工商业的繁荣

8.宋代在城市发展上的新变化

(1).定期集市的出现,市镇的产生,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街巷制产生,坊市制全面崩溃。

(3).构城技术的进步:加砌砖石城墙、瓮城、马面箭楼的修建。

(4).城市更加发展繁荣: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经济发展。

(5).宗教建筑更加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

(6).传统政治中心城市的衰落。

(7).城市空间布局多不规则:城市建设上规划建设与自发建设相结合,且后者影响不断扩大。

9.北宋开封的建设布局

1.城市平面不是十分方正规划,道路划分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

2.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三套护城河

3.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

4.市分布全城且沿河、路分布,形成商业街;坊市制全面崩溃。

10.《平江图》的重要价值

《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其正确地放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方法,运用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地图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里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地描述,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整个城市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反映了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11.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3.完善的上、下水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深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都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12.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状况:

1.规模扩大,地域分布更广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3.城市镇发展迅速

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的发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

13.明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图P138)

1.两重性: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2.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3.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4.北京城内的街道:棋盘式路网,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的道路,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5.居住区在皇城四周:5城37坊

6.商业区南移,布局更为灵活

7.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大内西利用三海和琼华岛建设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成山设置景山公园。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园林多依水而建。

8.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14.清代北京城改建

1.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

2.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政治生活转移至西城。

3.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

4.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

5.人口增加,超过了100万人。

1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1.有些规划思想与周代的一些关于城市建设制度的记录有关,如《周礼·考工记》

2.一些属于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制,如建筑色彩,尺度,形制等

3.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有关,如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

4.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影响

5.还有一些规划思想与久已形成的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

6.城市规划中有关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

16.中国古代的防御设施(P240)

17.近代城市发展与变化的特点

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城市

2.近代工矿业及工商业的城市出现

3.铁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4.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半封建城市

18.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

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后期则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厚。

4.表现出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商业区在城市平面图尚处于突出的地位

5.规划图的分析: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早期多为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则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19.旧城改造的含义

旧城是指城市建成区中某些经济衰退、房屋年旧残旧、市政设施落后、居住质量较差的地区,为了使

其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达到振兴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一般称为旧城改造与更新。

20.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市。1997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丽江作为完整的城市,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外国部分

1.卡洪城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有砖砌城墙围着,城市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城东为贵族区,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2.乌尔城

1.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与山体崇拜结合而成的宗教建筑物。

2.体现了纪念性建筑的集中式高耸构图的建筑处理手法;一般为7层,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通达每层;最上面有神堂(庙宇)

3.与两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的广大背景相适应

4.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其有渊源关系

5.对伊斯兰建筑有深远影响

3.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建设主要成就:

1.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2.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工城”

3.陡峭土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4.雅典娜青铜像是纪念性雕像

4.希波丹姆规划形式:

1.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2.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数字化比例和谐,有中央十字大街

3.研究功能分区,三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4.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普南城,影响深远

5.罗马营寨城

? 1、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向。

? 2、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 3、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6.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的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 城市选址: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避浓雾、强风和酷热,更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 建筑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等等。

? 街道布置: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 理想城市模式:平面形式八角;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放射环形道路;市中心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对城门,以避强风。

7.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类型

1.要塞型:以后发展成为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2.城堡型:城市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

3.商业交通型: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

8.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1.中世纪西欧的早期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和放射状为多,以后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状的城市

2.中世纪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3.中世纪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4.中世纪城市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亲近近人

9.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最杰出的建筑群,号称“印度的珍珠”(P70)

10.古典主义的特点:

1.在建筑方面,古典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建筑潮流

2.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反应

3.体现了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

4.力求在一切文学艺术的样式中建立“高贵的体裁”所必需的规则,这些规则是理想的、超时间的、绝对的。他认为不依赖性经验是万能的

5.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艺术作品的纯粹几何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11.巴黎拿破仑第三和欧斯曼巴黎改造的背景,目标及主要内容

规划者:欧思曼

改造背景:当时法国国内及国际铁路网已形成,使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城市现状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目标:功能要求、改造市容、装点帝都的艺术要求、政治目的、宣传帝国、军事防御

规划内容:

? 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大十字感到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田园达到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于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形成一个大的十字交叉。这个大十字交叉,均穿通市中心,是椭圆形是取得长轴和短轴。

? 托宽大道,疏展城市交通,方便镇压起义者

? 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了水压

? 街道上增加了照明气灯

12.新协和村

居民人数300~2000人,耕地面积为每人0.4公顷或略多,新协和村中间设公共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的产品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共有。

13.法郎吉

傅立叶主张以法郎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替代。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

14.田园城市

(一)霍华德

(二)“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2.思想的起源

---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

---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

(三)“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论基础——城乡磁体理论

1.Town:

有利的因素: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

2.Country

极好的自然环境,但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遇,生活单调。

3.Town-country magnet

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

(四)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

1.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

城市人口规模为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占地400公顷,外围2000公顷农业生产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六条各36米宽的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把城市分为六个相等的部分,若城市平面为圆形,中心至周边的半径长度为1140米,城市用地的构成是以2.2公顷的花园为中心,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医院等,其外围环绕一周的是占地56公顷的公园,公园外侧是向公园开放的玻璃拱廊——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用房、居住区位于城市的中间地带,130米宽的环状大道从其间通过,其中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六块1.6公顷的学校用地,其他作为儿童游戏和教堂用地,城市外环布置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城市外围为环绕城市的铁路线和2000公顷的永久农业用地——农田、菜园、牧场、森林等。

2.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

单个田园城市外围布置有环城铁路和永久绿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

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00人)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这种多中心的组合成为“社会城市”

3.田园城市实现的关键

? 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

? 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由

霍华德认为田园城市的实现是靠着旧城不断完善,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他认为田园城市是社会改革的万能钥匙(THE MASTER KEY)

(五)田园城市的试验

(1)两座新城的试验:

---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

---韦林(Welwyn)(1919年)

(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

(六)“田园城市理论”的意义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低估了一个以赚钱为主的经济社会中大都市市中心的强大吸引力和高租金、交通拥挤的价值,且人为地对城市发展速度进行组织和抑制已经不可能,因此当城市没有到达无法忍受的境地时,霍华德的伟大学说遭到社会拒绝也是必然的。

田园城市学说的光辉与伟大:

(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挑战

城市的运行越来越复杂,旧有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只有动态的理想城市并以城市发展的一定社会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物质环境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

(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磁铁”

建立一个既有城市繁荣、高效和方便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和优美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要建设这样新型城乡结合新城市,必须控制城市规模。

(3)发展极限的观念

发展极限概念的引入希望人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发展城市,注意城市的运行效果和环境质量

(4)有机平衡的原则

田园城市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一个“组合群体”对城市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合理处理,并建立起内在的平衡机制以协调城市的生长与发展

(5)动态管理的原则

城市建设的动态管理是一种对城市发展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城市把混乱消灭在萌芽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期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等有相当大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某些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

15.勒.柯布西埃城市集中论——“明日的城市”

1.勒.柯布西埃

2.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

解决城市矛盾的两种思想方法:“城市分散主义”与“城市集中主义”

与霍华德避开大城市本身矛盾建设田园城市不同,他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形式改造城市,认为大城市本身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对大城市矛盾,他提出可以依靠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城市原有空间。

----主要城市规划观点:

(1)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

(2)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

300万人口的明日的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在一个完全平坦的用地上,设计了一个严格对称的网络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它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规划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4、柯布西埃的建筑观——新建筑五点

? 底层独立支柱:底层透空,有支柱把建筑体形举离地面

? 屋顶花园:平屋顶,布置屋顶花园,恢复被房屋占用的地面

? 自由平面:承重柱与分隔墙体分离,内部之间按使用要求自由分隔

? 横向长条窗: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开设水平连续长条窗。

? 自由立面: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外墙成为可供自由处理的薄墙。

5、明日的城市与田园城市

柯布西埃与霍华德一样,都是理想主义城市设计的倡导者,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的状况;与此相反,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这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即“城市分散主义”和“城市集中主义”。同时霍华德的规划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是直接从空间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因此其论述的过程更多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加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而来改造整个社会,它规划的城市是“在花园中的城市”而不是霍华德德“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园城市。

6、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的意义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从未实现,但是它对战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柯布西埃顺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潮流,看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巨大效益和广阔前景,不采取回避态度,而是寄希望于技术和管理,因而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而有启发的设想,对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柯布西埃所倡导的“现代建筑运动”成为20世纪的主流应该是必然的结构。

16.雅典宪章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17. 阿伯克龙比大伦敦规划

1.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

2.规划思想:以城市周围的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盖迪斯组合城市的概念,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该地思索扩的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3.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km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

(1)内圈:

建筑与人口密集,其主要改造特征是改造旧街坊,控制工业类型、规模、人口密度、恢复中心区的形象,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190-250人/公顷。

(2)近郊圈:

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125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不足。

(3)绿带圈:

宽约8km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进供应新鲜蔬菜

和副产品,绿带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

(4)外圈:主要用于疏散伦敦郡过剩的人口与工业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由5条同心环路与10条放射路组成,其中B环路是主干路,位于伦敦郡中部。10条放射路由此向外延伸,使伦敦中心区与周围各码头、市场、货场、调车场与工业中心便捷地联系起来。D环路是快速干路,与10条放射路相交处都作立体交叉,使过境交通不穿过市区而从D环路绕通过。

伦敦郡规划绿地内每人8平方米增至28平方米,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建成区外绿地以碶状插入市内,并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

4.规划的时代意义: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和方案。这一规划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及改善已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的大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5.存在的问题:

(1)中心区人口非但未减,反而有所增长,整个伦敦地区人口亦继续增长。

(2)对其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估计不足。

(3)新城建设投资较大,对疏散人口没能有效的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

(4)工业迁出后,没能有效的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

(5)距市中心3至10公里的环形地区内,环路和房舍路上的交通负荷不断增长;接近城市边缘而不进入伦敦中心区的车辆是不多的。

(6)地铁和快速交通延伸至郊区后,站线周围又自发地建起了大批成排房屋,使城市的无计划扩张无法制止。

18.昌迪加尔城规划

1.1951年进行规划并开始建设

2.近期规划15万人,远景规划50万人

3.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的构思,构成了城市总图的特征

4.整个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反映了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19. 英国三代新城建设

1.第一代新城:哈罗新城

? 第一代新城的建设特点:

1946-1950年间英国制定建设了第一批新城,共14个,其建设特点是:

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这一代新城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大体相似,都强调独立和平衡,但对经济问题考虑较少。

? 哈罗新城的规划特点:

(1)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分为四个居住区有14个邻里单位,清晰的规划结构。

(2)城市景观方面,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并注意人文景观,对传统作了很好的保留。

(3)城市交通组织方面,专门设置了非机动系统(当时机动不发达)

? 存在问题:

由于城市规模小,公共生活单调乏味,就业岗位用地少,因此,就业很难,这也是第一代卫星城的通病。因此,不得不返回母城,青年人没有娱乐也不愿呆在卫星城,这种新城也为农业人口的一个进入母城的跳板。

2.第二代新城:郎科恩新城

? 规划特点

(1)以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其中心设置公共汽车站及其他公共设施,每个邻里单位划分4个邻里,邻里又有一系列100-200人组成的居住组组成。各邻里单位的各个中心被城市公共交通干道所串联。(2)规划布局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采用限制小汽车,鼓励公共汽车的做法,以“8”字形道路股价

组织公共交通是经济有效的。

(3)工业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亦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缩短居民上下班距离。

(4)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重视古迹保护,修复城堡,教堂,以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

3.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

? 规划特点:

(1)土地利用与交通紧密结合

城市无严格的功能分区,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在市内采取分散布局方式

(2)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

(3)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

市内结合现状铁路、道路和河湖走向,修筑纵横交错、干道宽度为80米的方格形干道网,并采用了最经济有效的1公里路网间距。

(4)突出景观效果

20.邻里单位的理论原则:

(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与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公里)。(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与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与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怎样产生的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岀来的,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2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有何看法1、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2、 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提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分封诸侯。2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岀现于何时、何书中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含义: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即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道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特点及形成原因 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 划建设上岀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 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形成原因:1.城廓之分。2?王宫多建在高台之上。3?选址:城市规模较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城市防御突岀。4.工商业发达。 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7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 位置:一般背山面水的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择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不等,一般范围拉大,分布和集中也比较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8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 点。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 城市特别是县城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一郡城一县城2、城市分

(完整版)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中外城市史与规划史复习提纲

《中外城市建设史与发展史》 西?部分 绪论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学习意义。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研究?法。 ?了解如何进?中西?城市的发展?较? ?、古代世界的城市?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爱琴海) ?了解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了解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了解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古代西?国家的城市?明(古希腊+古罗马) ?了解古希腊的?化与历史发展 ?掌握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列都城的布局特征 ?掌握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三、中世纪西?城市?明 ?了解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 ?掌握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形态、中?、路?、景观等。 ?了解典型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性质、布局特征、城市中?、形态特征等。 四、?艺复兴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明 ?了解?艺复兴时期城市相?中世纪发?的主要变化 ?了解?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主要特征 ?掌握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内容、?的与影响 ?了解“古典主义”及其艺术特征 ?了解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 五、近代西??业化与城市发展 ?掌握近代城市的特点 ?掌握现代城市规划与古代城市规划的区别(关注点、规划内容与?法、城市发展管理等)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的现实需求、思想基础、技术基础、?法与实践基础。 ?掌握?园城市的主要内容与规划实践影响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带形城市、?业城市、城市形态研究的背景、规划内容、规划实践及其影响)

?了解格迪斯的规划思想特征 ?掌握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 ?掌握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了解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的规划内容、规划思想与后效评价 ?掌握赖特?亩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掌握沙?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及其影响 六、现代西?城市 ?了解20世纪西?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掌握?伦敦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卫星城、新城的概念 ?掌握英国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英国、法国新城建设特征上的差异 ?了解德国战后重建的类型与内容 ?了解瑞典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哥本哈根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的内容区别及其反映出的西?现代城市规划的转型与变化特征 ?掌握?较现代城市规划与后现代城市规划 ?掌握全球化、全球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掌握西??都市区规划的基本特征 ?掌握兰斯塔德的空间特征与规划经验 七、美国城市发展过程 ?了解美国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了解美国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与影响 ?掌握邻?单位、雷德朋的概念以及规划原则 ?了解美国郊区化的发展过程 ?掌握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简要过程与批判反思,及其与中国城市更新的对?。 ?掌握城市更新、城市复兴、?都市区、?城市带、巨型城市区的概念 ?掌握城市蔓延的特征、弊端以及规划应对 ?掌握郊区化、城市蔓延、增长管理、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新区域主义、TOD/ TND的概念 中国部分 1、掌握《周礼考?记》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曹魏邺城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3、了解古代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特征、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与动?机制;

外国城市建筑史 复习

16-17学年《外国城市发展史》复习纲要 第一讲古代世界的城市文明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典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简答题: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二讲古代西方国家的城市文明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基本内容 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主要论述。 3.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典型代表 4.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5. 罗马营寨城 图释题: 1.罗马帝国广场群 2.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模式图 3.古希腊广场 简答题: 1.简述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关于城市建设的主要论述。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思考题: 1.绘图并分析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点。 2.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希腊——罗马 第三讲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城市 基础知识点掌握 1.中世纪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起源类型。 3. 中世纪西欧城市广场的形态类型及代表。 4.贝纳沃洛归纳的中世纪城市特色, 图释题:

1.佛罗伦萨教堂广场与西格诺利亚广场 2.坎坡广场 思考题: 1.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良好的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原因。 第四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城市 基础知识点掌握 1.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性原则考虑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人。 2. 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用文艺复兴思想设计出城市蓝图(斯福尔津达)的人。 3.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王国的帕尔马诺瓦的设计师。 4.阿尔伯蒂“理想城市”规划模式特征。 5.文艺复兴建造或扩建的城市的典型特征。 6.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特征。 7.巴洛克的城市规划特征。 8. 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思想的深远影响,城市。 9.巴洛克时期罗马改建规划的设计师。 10.绝对君权时期的广场典型案例。 11.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 图释题: 1.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 2.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 3.罗马市政广场 4.圣彼得广场 5.圣马可广场 6.协和广场 7.波波洛广场 简答题: 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 2.简述凡尔赛宫的规划设计特征。 思考题: 1.巴洛克的城市规划思想的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第五讲近代西方的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工业革命后,各国政府采取消除城市环境卫生弊端的措施、法令。 2. 拿破仑第三时期巴黎改建计划的规划师。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首先,我今天跟汪哥交流了一下,他说,你们最好不要都抄这一份答案,最好自己改改,要不都一样的话,分数都不给你们很高,恩,大家好自为之吧。。。。还有这些资料基本上可以了,汪哥说,把这份资料背下来就可以了,觉得还不够详细的,你们自己去问汪哥要卷子吧。。。 一、名词解释4×5(分) 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8、罗马营寨城: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 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 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 1.制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2.彩陶以绚烂的色彩和精美的装饰取胜,称之为“彩陶文化”;黑陶以简洁优美的造型见长,称之为“黑陶文化” 3.原始彩陶种类: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这五大类。 4.黑陶“昙花一现”原因主要: 一、陶器的过度薄制违反了陶土的性能。 二、结构的不合理。 三、器物过分追求表面光泽,往往妨碍附件的牢实 四、器物壁体过薄、器鋬过细,难以负荷溶液的重量 五、划纹方法不易掌握得当,等等。 5.《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论述器物设计与工艺的专门著作,记载了各种手工艺的分工情况,提出了朴素的设计观 6.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古代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商代后期作品。 7.商代青铜器是重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8.金银错: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坚硬而锐利的工具,从而可以对青铜器进行更加细致的加工。它可在青铜器上划纹,使线条细如

发丝,也可以刻出阴文后,镶嵌红铜或金银细丝,再用错石(细岩石)磨错平滑。这种镶嵌工艺,称为“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技术的一种新创造。 9.玉璜形状:半圆形和窄弧型 10.秦陵铜马车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巨大、保存完整的铜铸马车。 11.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铜塑。(阅读P31第三段“除此之外”) 12.六朝时期,我国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13.六朝青瓷,最具时代特色的是“莲花纹”和“忍冬纹(通称卷草)”。(详见P40) 14.莲花纹和忍冬纹在六朝的出现并非偶然。它预示着装饰设计视野的拓宽,这是古代设计在装饰题材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15.六朝漆器“夹纻像”的制法,就是以麻布粘贴在其他木、石、土的胎骨上,用胶漆做外壳的造像法。 16.越窑青瓷“似玉”“类冰”;唐代邢瓷“类银类雪”。 17.唐三彩艺术特点(详见P44 - P45)。 18.唐代漆器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既有发展也有创新。漆器新品种——雕漆。 19.缂丝(详见P58 - P59)“通经断纬” 20.戗金是宋代新创的一种装饰技法。 21.犀皮漆器(宋代独创),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斑纹天然流动,色泽灿然,非常美观。

中外城建史试卷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平顶山工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A )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 、 等。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 3、城市是伴随着 和 而产生的。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 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 6、北宋东京的改建诏书是由 发布实施的。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 都有座 。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 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 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 11、罗马市政广场 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 庙宇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 。 15、西汉都城长安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 。 16、“工业城市”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有( ) A 长安 B 武汉 C 明州 D 上海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 )作品 A 米开朗琪罗 B 柯布西埃 C 密斯凡德罗 D 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 A 马面 B 角楼 C 翼城 D 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 )时期改建的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巴洛克时期 C 、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中国近代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 ) A 、武汉 B 、汉口 C 、无锡 D 、青岛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天下四聚”( ) A 、汉口 B 、北京 C 、苏州 D 、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 A 、南通 B 、济南 C 、嘉庆 D 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巴比仑 D 、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 A 、 市中心设置广场 B 、密集的道路网 C 、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 、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10、、被拿破仑誉为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广场是( ) A 、罗马市政广场 B 、圣马可广场 C 、波波罗广场 D 、巴黎 星形广场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古代曹魏邺城的规划的特点 ☆ ☆ 密 封

中外城市建设史1

一以下为古籍摘句,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其含义,并说出其出处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为市场与居民区,市与朝各百步见方。 2、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九轨《周礼?考工记》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郊外大道宽五轨;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3、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4、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筑城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 5、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中午的时候形成集市,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来进行交易,这样能聚集天下的财物,交易后了就能离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6、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吴越春秋》一般古代的城市有内城和外城,郭指外城,也就是说建造内城是用来保卫君王的,外城是用来守护老百姓的。 二、名词解释 1、关厢城: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日趋密切,在宋代以后于出城干道的附近形成的关厢地区,由于是自发形成,通常较为凌乱,有的发展为商业中心,又加修关城,另开城门,称为城市的一体。 2、马面:加强城市防御能力的一种措施,中国古代外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部分,便于组织防守侧射火力。 3、瓮城:中国古代为了加强防御,防止火药攻城,而于宋代前后设计出来的构筑物。在城门外又加一小套小城,前后城门均不对称,便于围歼入城的敌军。 4、蕃坊:官府集中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蕃长专门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蕃坊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期间也有中国人居住,皆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5、《平江图》:宋代平江府(苏州)的城市平面图,是南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的、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6、金墉城:汉魏洛阳城北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边界为一整组建筑,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起防御作用,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7、瓦子:是一种娱乐场所及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位置一般多接近于闹市或城门处。 8、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中国政府不得干预。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9、月城: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大题提纲 1、我国城市产生的时期、基础及其条件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 评断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准: (1)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 (2)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等行使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 (4)要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排水、城墙、壕沟);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包括列国王城平面图) 1、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城廓分工明确,城是政治中心,廓是 经济中心。 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管子》) 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 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 鲁国曲阜——内外两重 燕大都——大小城并联 赵邯郸——大小城相隔一定距离 4、宋代都城东京规划特点 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了望亭。 5、汉代长安城建设及其规划要点。 修建过程: 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 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 章宫。 规划要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说明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一、中国部分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绘画思想对后世城市规划的影响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规定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寝后殿” 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 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 2.《管子·乘马》中有关城市规划的内容及其表达的规划思想 《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提出按职业组织聚居,“凡仕者近公(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意义:勇于打破“先王之制”中规中矩的礼制秩序,其设计思想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当时城市生活的客观需要,为小国古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使得城市设计观念彻底改变,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城市设计实践的创新。 3.长安附近都城城址变迁图(P28) 4.西汉长安城的规划建设(P29) (1)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但力求规整,符合《考工记》的做法。 (2)街道正十字相交,正东正北。贯通南北的安定门内大街长达5公里。 旁三门中轴对称经纬涂的道路系统 (3)城中主要的功能区是宫殿,主要分布在城南,而财货买卖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城北,前朝后市。 (4)帝王园林:城南曲江池、终南山 (5)居民点分布在城内各宫殿之间,称为闾里,宫殿与居民点混居。 (6)陵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黄帝陵墓处设陵城,陵城的性质是消费型城市。 5.三国曹魏邺城规划的规划布局及意义(P37) 规划布局:1.功能分区严格,“前寝后殿” 2.改正了东汉洛阳分置南北二宫的不便 3.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意义:1.曹魏邺城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传统都市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开创了中国城市的“秩序性”,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宫室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的是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和等级的森严,在古代成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 2.整个城市的布局新颖、结构严谨,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此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重大影响。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一、古代城市的产生 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1)基本特征: 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 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 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 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 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 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 2)影响因素: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 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 “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 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外国城市建筑史 复习备课讲稿

外国城市建筑史复习

16-17学年《外国城市发展史》复习纲要 第一讲古代世界的城市文明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典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简答题: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二讲古代西方国家的城市文明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基本内容 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主要论述。 3.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典型代表 4.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5. 罗马营寨城 图释题: 1.罗马帝国广场群 2.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模式图 3.古希腊广场 简答题: 1.简述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关于城市建设的主要论述。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思考题: 1.绘图并分析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点。 2.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希腊——罗马 第三讲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城市 基础知识点掌握 1.中世纪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起源类型。 3. 中世纪西欧城市广场的形态类型及代表。 4.贝纳沃洛归纳的中世纪城市特色, 图释题:

1.佛罗伦萨教堂广场与西格诺利亚广场 2.坎坡广场 思考题: 1.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良好的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原因。 第四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城市 基础知识点掌握 1.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性原则考虑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人。 2. 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用文艺复兴思想设计出城市蓝图(斯福尔津达)的人。 3.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王国的帕尔马诺瓦的设计师。 4.阿尔伯蒂“理想城市”规划模式特征。 5.文艺复兴建造或扩建的城市的典型特征。 6.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特征。 7.巴洛克的城市规划特征。 8. 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思想的深远影响,城市。 9.巴洛克时期罗马改建规划的设计师。 10.绝对君权时期的广场典型案例。 11.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 图释题: 1.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 2.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 3.罗马市政广场 4.圣彼得广场 5.圣马可广场 6.协和广场 7.波波洛广场 简答题: 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 2.简述凡尔赛宫的规划设计特征。 思考题: 1.巴洛克的城市规划思想的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第五讲近代西方的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工业革命后,各国政府采取消除城市环境卫生弊端的措施、法令。 2. 拿破仑第三时期巴黎改建计划的规划师。

城建史复习资料

外建史 注:红色为重中之重。先复习红色部分,再复习其他,切记。 城市的产生(主要掌握与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关系) 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 乌尔城、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时期。 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 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并能结合某一具体城市实例阐述 中世纪俄罗斯城市特点:克里姆林建筑群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特点 阿尔伯蒂的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三个城市的改建(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 文艺复兴时期几个著名广场的特点(圣马可广场、市政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建设特点 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市政桥梁设施; 大量的贵族府邸; 兴建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 巴黎城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广场等; 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凡尔赛宫的布局特点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的原因。 (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近代化: 工业化带来人口城市化 改变生产力布局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资本与科技高度集中

不断产生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的内容。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能大略画出图) 阿姆斯特丹的旧城改建 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特征 华盛顿的郎方规划特征 田园城市理论(结合简图) 工业城市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的主要观点(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田园城市的实践:莱切华斯、韦林、威森肖维,三者的变化(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格利芬的堪培拉规划 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 佩里的邻里单位概念 雅典宪章 广亩城市、带形城市的论点(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19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规划 40年代艾勃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 英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新城的比较 50’s商业区类型 50’s新建大城市特点及评价(昌迪加尔、巴西利亚) 50’s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的主要做法 50’s城市集聚区荷兰兰斯塔德的特点 60’s以来主要城市总体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莫斯科) 马丘比丘宪章(以及与雅典宪章的比较) 中建史 (1)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制度出现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极其影响。 (2)春秋战国时代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掌握“城与郭”、“城与市”的概念。 (4)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5)《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 1.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2. 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