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

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

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

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

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

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

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

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

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

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

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

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

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

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

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

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

西周时期《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

【所记载的城建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还规定:“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制

度产生背景】

1、社会伦理。探讨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秩序。

2、周朝礼制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石。

3、礼乐关系的建立,本质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而

服务。

【对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影响】

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

政治制度的建立服务。“礼乐并重”,在礼制原则下体现城市与建筑的形象与空间序列。

3、《周礼》中的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

延伸1: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延伸2: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

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

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

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

【制度】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市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这种对城市讲求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所遵循。

【背景】1、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除官营手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许多私营手工业,这是由于解放了奴隶变成了较自由的

小生产者的缘故。商业也繁荣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一系列大变革。这一时

期思想活跃,各种学术思想应时而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特

别是周初分封诸侯的结果,导致诸侯国强大起来,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各诸侯国总是城池建设,纷纷筑城自卫。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水陆交通运输。周天子地

位岌岌可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影响】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着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秦咸阳

【选址】

咸阳位于关中地区的中心,地势险要。

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是关中东西交通的枢纽。

渭水在其附近折向东北,城市用水也便于解决。

得名与选址和“山南水北为阳“的中国本土阴阳地理观念有关,选择了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阳性地,这两者都是都城选址的理想条件。(比较:秦王陵选址于山北水南的阴性地)

【建设简史】

秦咸阳在孝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削山坡为土台,主要以咸阳宫为主。大约至迟到秦昭王时,在渭南建有一处兴乐宫。咸阳真正得到大发展还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十多年内。秦始皇又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使咸阳人口聚增。渭河以北用地不够,便向渭南发展。

【规划思想】

相天法地:渭河=银河,横桥、阁道=鹊桥。两大宫殿群:咸阳宫(北)和阿房宫(南)隔渭河相望。把山和水纳入城市范围中进行规划设计

【要点】

秦咸阳是一座规模很大、但在布局上又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

西汉长安

【选址】P33

渭水之南,龙首原高地以北,与咸阳

毗邻,并利用秦兴乐宫建造起来的。“夫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

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

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东下,

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也。”

【修建过程】

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

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

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

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

外修建宏大的建章宫。

【规划布局特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意义】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一统帝国兴建的第一个都城,其规划布局已同战国时都城有很大不同:

1、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布局,而将宫

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城的平面形状基

本近于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旁三门、面朝后市

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占全城面积的1/2以上,且集中在城的

中南部。

4、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位于城的东北部、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宫殿

之间。

5、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大,约40万。

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在长安周围皇陵处设陵城(消费性城市,人

口10-20万,茂陵27万最大),形成了城市带。

东汉都城洛阳

【选址】

背山面水: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规划布局特点】

总面积平方公里。城的平面形状不甚规整,但大体上近于长方形,南北9里,东西6里(故称九六城)。

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之间有复道相连(供皇帝使用)。宫殿占总面积的1/3以上。

贵族居住区主要居住在城东,一般平民可能多住在城外。

建有马市、南市(分别位于城的东郊和南郊)、金市(城内西部)[补:五行中金为西]。

上述两点可以看出,九六城具有内城的性质。

总之,东汉洛阳城建设布局已经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补1] 12个城门:东西各三,北二南四,原因是北侧城门的重要性不及南侧城门,自东汉后,南侧城门多于北侧城门几成惯例(是结合实用性对《周礼考工记》的突破)。

[补2]南宫和北宫,南宫为议政和礼仪,北宫为寝居,是“前朝后寝”的变通形式。

[补3]南宫的轴线向南延伸至礼制建筑群,形成9里浓厚礼制色彩(天人色彩)的中轴线。

[补4]中轴线与南宫前的东西横街构成“T形”干道系统,开辟了古代城市规划中重视中轴线引导,开辟T形干道系统的先河。(注:上课时说是起源于曹魏邺城)。

六朝都城建康城

春秋越筑越城,战国楚筑金陵邑城(石头城)。作为都城始自东吴孙权。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相继在这里建都,史称“六朝”古都。

【选址】

虎踞龙盘:堪舆四灵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南京东有钟山龙蟠,西有石头虎踞,前有秦淮河,后有玄武湖,同时西北有长江作屏障,东南有富庶的“三吴”作后方,诸项条件均很优越。(东、西、前、后、西北、东南)

【城的形制与规模】

位于今南京市中部玄武湖之南,平面呈正方形。平均每边长约五里,规模不大。至齐高帝建改立为砖城。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建业宫城居城中偏北,孙吴时主要宫殿有太初宫和昭明宫。

2、在建业城的外围,有一系列的城堡(如石头城位于城西面)。

(以上为东吴时期的建邺)

3、东晋南朝时的建康城,是在东吴建业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主要是大造宫室,在原东吴苑城和昭明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建康宫”(即台城),这是一座三重城墙的砖城,正殿都位于中轴线上。

4、秦淮河两岸是商业和居民密集区。

5、从宫城大司马门南出2里经都城的南门宣阳门至秦淮河畔的朱雀门总长7里为御道,是全城的中轴线。两侧为官署和居民区。

6、这时西面的石头城仍为重要的防守要地。

[补1]:六朝健康在宫前开辟T形交通干道,将官署集中布置在宫前的中轴线两侧,开创了我国城市规划的新局面。

[补2]: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为古代城市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宫城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

【人口及地位】

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思想文化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设有文学馆、史学馆、儒学馆、玄学馆等。

是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北魏洛阳城

洛阳自东汉至曹魏、西晋均为都城。三国至西晋时城基无大变动,城的形制和布局也没有什么

大的变化——平面仍然呈竖长方形,实行的仍然是南、北两宫制。洛阳城的规模、形制和布局的变

化主要是在北魏时期。

【建都背景】

北魏初都平城,偏处北方,对统一中原不利。至北魏孝文帝时,为更便于统治全国及进一步学

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决定将国都南迁洛阳。四十多年间,洛阳又一次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

【总体布局与城建特点】

最重要的变化:宫殿方面废除了东汉以来分为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偏西,平面规整长方形,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占全城总面积1/10.

铜驼街为全城中轴线,两侧分布高级官署和寺庙坛社。城内道路呈方格形。

魏明帝时在城西北角建的金镛城这时仍被保留延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城的外围新筑郭城,即外城。在整个外郭城的范围内,划分为323个“里”,四周筑围墙,居民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外郭城中除了主要作为居民居住的坊里以外,还有作为工商业区的“市”。

另一个显着的特点:宗教发达,全城寺院林立。

隋唐长安城:

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置,是中国中世纪城市典

型。也是全世界在封建社会建成的最大城市。

【选址】

新址在龙首原南麓,位置即今西安市区所在地。

撇开旧有的汉长安城新建城市的原因:

1、汉长安城规模小,北靠渭河,无发展余地;

2、地下水位深,水质污染,供水困难;

3、汉长安城缺乏整体规划,久经战火破坏,难于修复,风水不利;

4、新建帝都体现新王朝气象。

【城市规划特点】

按照规划图纸进行建设。建筑师:宇文恺(隋)、阎立德(唐)。

参考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废弃汉代的多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且与民居相杂的情况,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把宫门南出的大道(朱雀大街)作为全城的中轴线。

在城中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实行了里坊制度(共109坊)。

设立专门的商市区(都会市和利人市,即唐代东市和西市)。

【总体布局】

城市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

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中枢所在。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横街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东西与宫城同,北面无墙,与宫城以横街相隔。皇城内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皇城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

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城墙皆为版筑的土墙。城外有濠沟。

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复墙“夹城”。两墙之间称为复道,宽约50米。是供皇帝由兴庆宫从复道中北去大明宫,南去芙蓉园,往来潜行,不为外人知而建。

外郭城共设13个门。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

【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

4条对外陆路交通干道。

城内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14条。朱雀大街最宽,达150m。25条大街纵横交错,将全城划分为109个坊和两个市。

【商业市场】

分别设在皇城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即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两市的形制相同,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平方公里。

市的周围也筑有围墙,内设16米宽的南北向和东西向街各2条,交叉成井字形,将市内划分为9区。每区四面临街,店铺临街而设。

【供水与园林】

1、城市生活用水(3条渠道);

2、运河(2条);

3、供市民游玩休息风景区的水源。

【宗教建筑】

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大雁塔、小雁塔。

【长安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缺点】

1、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

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

2、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大;

3、大修亭台楼阁。

但是,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1、规划的面积太大,超过实际需要。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大的惊人,城南一

带里坊空有其名,很少有人居住。

2、过于强调南北中轴线,而东西的14条街道除南半部1条以外都比较窄,

以致对城内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盛唐时改用东北部的大明宫作为政治中心,玄宗李隆基时又以更偏东的兴

庆宫为中心,打乱了原有规划,使城市人口大量流向东北部,造成这一地区的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

【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汉长安

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

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

居住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东西二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隋唐洛阳城(陪都、东都)

【选址】

位于周代王城与汉魏洛阳城之间偏西。

建城原因:

连年战争,关中地区农业遭到破坏。

自两晋南北朝以来,江淮地区开发起来。

京杭大运河运距过远,大量粮食不得不堆积在洛阳。

洛阳处于全国中心,比长安更接近经济重心便于控制全国,交通运输安全便捷。

【城市规划布局】

洛阳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圆壁城、含嘉仓城等重要部分组成。

外郭城平面南宽北窄,东北城角呈锐角,形制不如长安城规整。外郭城西北部为宫城、皇城所在的中央政治区和仓储区,以东部分和洛水以南部分为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市场。

皇城、宫城、圆壁城、含嘉仓城在都城西北。宫城平面近正方形。

【道路系统】

1、道路系统和长安城相似,和划分坊里的一般道路共同构成方格形路网。但

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使道路网也不象长安城那样完全规整对称。2、道路宽度也比长安要小,最宽的主轴线定鼎门大街宽121米,其余干道宽

度为60—40米不等,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

【坊里】

109坊,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长、宽各在460—580米之间。

【商业市场】

洛阳城里共设有三个集中的市。最大的南市在洛河南岸,占地两坊;北市在洛河北岸,坊里中央,占地一坊;西市在城市西南隅,厚载门内,也占地一坊。三市分别临近漕渠、运渠和通济渠,交通比较方便。

【园林】

洛阳的园林主要是位于宫城之西的皇家禁苑—上林苑。

坊里制度

【隋唐长安城中的坊里】

总体来说,宫城和皇城两侧坊面积较大,皇城以南坊面积较小,朱雀大街两侧坊面积最小。长安城中的坊有五种类型。

坊里面积如此之大,在古代中国城市中是空前绝后的。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坊里的划分完全由干道网决定;二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坊的平面形状,可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坊的四周都筑有坊墙。除皇城以南的36坊只在东面和西面各开1门、在坊中只设1条东西街以外,其余所有的坊都在四面各开1门,坊内设十字街,街宽均15米。

【隋唐洛阳城中的坊里】

109坊,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长、宽各在460—580米之间。

【宋代“坊”、“市”制度的解体】

在我国唐代以前的大部分朝代,坊里和市场严格分开布置,整个城市由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划分为若干居住小区和几个特定商业市场,管理严格。

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开始自由选择活动地点,从而形成众多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商业可以随街布置,店主可以昼夜营业(晓市、夜市、鬼市)。

坊里制度被打破,变成由街道划分的街巷制,设立“厢”一级的管理机构。

“坊”、“市”制度的崩溃,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被称为“中世纪中国的城市革命”。

元大都

【选址】

中原至北方的交通要冲。

军事地位重要,背后三面环山。

靠近元朝的根据地(蒙古)。位于金中都的东北角。

移动的原因有(1)旧城被毁而东北的宫殿保全。(2)旧城东北部水源充沛。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事先进行地形测量,拟定全城的总体规划,并在未进行地面建筑之前,埋设下水道,然后才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建设起来。

大都城的形制为三套方城,分宫城、皇城、大城三部分。其中,宫城和皇城是其主体部分。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首先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开始的。

宫城呈长方形,城墙是用砖砌的。宫城内主要的建筑分成南北两部分均座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严谨,庄严宏伟。

皇城在大都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呈一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长方形,皇城的设计以琼华岛为中心。

大都城的大城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街道很整齐,形同棋盘。划分街巷时尽量以东西巷的横街为主,横街之间的距离较近。

大都城内(皇城以外)的居住区分成50个坊,坊各有门但不建坊墙,而是以街道作为界限,是开敞的布局。

大都城是元代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商业市场也主要取决于街道的布局和交通条件,主要集中在三处。

在大城之内,皇城之外,东西两面对称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两组建筑。官

府衙署较分散。

【元大都城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

1、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景物紧密结合,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结

合,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结合。

2、完善的市政设施:上下水道,航道伸入城内。

3、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把“至高无

上”的皇权的地位更加显示出来。

4、城建工程有统一领导和指挥,规划意图得到贯彻执行。

5、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

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体现《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同时把道家思想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

不足之处:

北部发展不起来,南北不均衡。

明清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一、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城市类型分四种:(1)政治型(2)工商业型(3)对外贸易港口型(4)边防军事重镇。

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农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

三、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成为我国最初处于雏形状态的城镇化地区。

四、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五、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六、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

大中港口城市衰落原因:倭寇之患和欧洲殖民主义者东来促使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

七、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五方面因素:(1)政治上控制广大地区(2)经济上可称富庶地区(3)军

事上有险可守(4)交通上往来便利(5)接近统治王朝根据地。

八、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

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着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明代的南京城?

它的巨大规模和独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和城市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南京城的建设布局】

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同时南京是在旧城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所以在皇宫

位置选择、整个城市形态上都不甚规整,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旧城的利用和对自然地

形的顺应,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

明代南京城由大城(应天府城)、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组成。

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在钟山的西南麓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2、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北扩展旧城直到神策门与狮子山东西一线(狮子山

包括在内);

3、建筑各主要城门(城楼)和各主要街道;

4、建造外面的外郭城。

应天府城即现存南京城。城墙呈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形,完全按地形和防守需要设计,为世界第一大砖城。

皇城偏在应天府城东南隅,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右社。

南京城总体布局:城东南为皇宫所在的政治区;中南部为手工业、商业和居住区;东北部为军队营房和仓库,是军事区;都城中心高岗上建钟鼓楼;

北部鸡笼山南侧多分布学校和寺庙,为文化区。

城内道路受地形和历史影响呈不规则的东南、西北向,也有弧形、斜街。北京城:

【选址】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其方案基本以明代南京城为蓝本并有所发展。

【明初主要营建项目】

1、营建紫禁城。宫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基址沿用元朝宫城的旧

址而稍向南移宫殿仍采取“前朝后寝”之制布局。

2、开拓南城,将皇城和大城的南墙依次南移,并移建太庙、社稷坛于宫城左、

右前方。

3、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广场呈T字形。并在东、西、南三面修建宫墙,

把广场封闭起来。在广场两侧的宫墙以外,遵从“左文右武”制度,集中布置了封建王朝官署。

4、在紫禁城北面堆筑景山。它既是全城的制高点,又处在宫城的中轴线上。

5、在城北原元代中心阁的位置上,分别建造了鼓楼和钟楼,南北相望,作为

中轴线的新顶点。

【总述】

明中叶以后城市大量人口和商业向城南集聚,形成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为加强防守,在南墙外加筑外城,原来的大城便称为内城。外城平面呈长方形,使北京城终成

一个凸字形。

明代北京城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优良传统,

规划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

整个城市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设计,并且有所发展,全长几达8公里,并且在

中轴线上还布置了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尺度不同的广场,使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既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又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威。

严格按照“左祖右社”的礼制布局。如将太庙和社稷坛移到宫城前面左右两方、加重皇宫气氛

以外。

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梗立于城市中央阻碍了东西之间的直接联系,东西方向交通不便。与干道相垂直而通向居住区的仍是胡同。

清代:重点是放在西北郊的几处离宫和园林修建上。相继在这里营建皇家园林,即所谓“三山

五园”。

【参考精简版】

明代北京城:

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东西向交通的不便;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形态或文化思想

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早期的耕作制度:

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影响,井田制形成后,其方格网特征很快为早期城市所采用。由此形成了中国早期城市方格网状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

二、传统的营建技法:

1、单体建筑的布局规划和筑城材料及施工技术对方形城郭和方格路网形成

了主导影响。单体建筑普遍向南布置导致道路系统成为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院墙文化也形成了外围高大且方正的封闭式城墙形制;

2、城墙多为夯土版筑,所以方形直线状的城垣经营方式在施工中较为方便;

3、土木结构建筑在平面方向上伸展灵活自如,利于运用轴线对称方式进行建

筑群体的空间组织和布局,从而影响城市总体布局。

三、特有的文化观念:

是中国古代城市独具特色的基本因素所在。

1、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和哲学观的核心;(方形城市

的思想基础;物质要素、建筑群命名及位置摆布具有与天耦合的象征意义。)

2、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提供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共同性的思想方式;(空

间布局中“象天法地”的基本思想;易学——卦数之律应用于城市规划,形成布局讲求用数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城市群体建筑构图的哲学基础,布

局讲究择中、对称、对偶,明确轴线统领。)

3、相土、形胜与风水说:对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和思想方式结合具体环境的进

一步丰富和发展。(城市依傍山水平原,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处所,选址、布局、建筑设施摆布。)

四、封建政治制度:

礼制、尊卑、等级序位,建筑尊位被理解成中心,其他建筑按礼制沿轴线各行其位;

礼乐和谐——轴线既有形成尊卑功能,也是一种和谐各类建筑布局的组织手段。直接形成城市有序感、整体感、和较为统一的礼制规划风格。

五、社会经济形态:

封建社会中后期,城市方正形式不断被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冲破,甚至出现城小厢大,城小关大;推动城市中除礼制因素作用以外的城市功能分区。

民国南京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城市分区】

对南京城市用地进行了功能划分,共分为六大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

文教区及住宅区。

中央政治区以紫荆山南麓为最佳适宜地。实践证明这种离开旧城另见新区的想法脱离实际。

1)行政区选在大钟亭和五台山两处。

2)工业区设在长江南北两岸。

3)教育区设在旧城中心行政区之南。

4)住宅区分布较散,分为3个等级。

【道路系统规划】

采用当时美国很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

式。道路分为干道、次要道路、环城大道、林阴大

道四种。

【交通设施】

规划两处飞机场,两个铁路枢纽,设计了几条

对外交通干线,还环绕城东、城南设立两条几乎平

行的外环公路,其西、北两端直达江边。

【城市建设工作】

1)建成了“总理陵园”——中山陵;

2)开辟道路;

3)兴建了一批大型公共建筑;

4)建设了山西路、颐和路花园住宅区;

5)新街口广场和商业中心形成。

特点:

1)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城未做重大改变。

2)干道建设结合实际,分散建设政府部门,使城市面貌合理改建发展。

3)重要建筑得到保留。

上海的城市规划

【1929年“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规划”】

在东北部江湾翔殷路一带另建新市区。新市区分为行政区、商业区、居住区。道路网采用小方

格和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中心群采用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手法。该规划将中西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较好地结合起来。

【抗战后的都市计划】

第一稿包括了新旧城区在内的大上海区域计划及上海市土地使用与干道系统规划两种,运用了“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最新规划理论。规划人口1000万。布局结构为在现有市区外作一绿化及农田环形带,在其外发新区,新区按卫星城方式布置。4000人的小单位——中级单位——市镇单位——市区单位——全市。扩大中心区范围,疏散过分拥挤。道路功能分类。

第二稿提高了人口密度,对铁路港口做进一步研究,并设想在市区间高架道路;对改建闸北西区作了详细规划。

第三稿进一步研究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研究工业区分布,拟定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对外交通方面,使铁路与港口、工业区直接联系。

影响:三次规划积累了不少历史资料,对交通等技术问题研究比较细致,对近代新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传播也起一定的作用。

殖民/独占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由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的新建城市,如青岛、大连、长春等。有明确的城市总体规划意图和较完整的规划图纸,城市大部分或局部地区按照规划图建设。

【青岛】

规划重点:解决铁路与港口的布局。将铁路与港口布置于城市西侧,使两者衔接,不分割城市。

市中心采用建筑群广场的布置手法,数条道路由此辐射。

道路方格网状,配合地形又呈不规则状。道路网密度高。道路与建筑物的布置考虑对景。道路与绿化结合较好。

对中国人有明显歧视。

【大连】

1、沙俄占领时期:

企图将大连建设成为国际性自由贸易港口和中东铁路出海口,所以进行海港和铁路建设是规划重点。

市区分三大区:欧罗巴区、中国区、行政区。欧罗巴区又分为商业区、宅邸区、市民区。

以环形广场和放射性道路形成骨架,反映出明显的古典形式主义色彩。

2、日本占领时期:

在建筑空间上多样化融合。

规划城市用地向西发展,新发展地区道路网比较不规则,在地形平坦地区多为棋盘式。

【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及分析】

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明确的侵略意图;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与差异;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 初期城市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 市建设技术发展水平有哪些表现?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 何不同性质? 4、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于解释。周代王城制度 对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划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 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他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于分析。 5.1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8、秦明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 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布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要素。 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 12、西汉“五都”有哪些? 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的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因素? 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 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18、隋大兴城选址重建的原因是什么?其建设经过、选址布局如何?绘平面示意图。 19、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 20、隋唐东都洛阳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什么?其规划选址布局有何特点和问题? 21、试比较隋唐长安洛阳两京城规划的异同点和后者的改进与问题? 22、我国古代名城扬州的城市地理条件自春秋时期以来发生过哪些变迁?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坡址、规划如何变化?扬州为何能在隋唐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23、山西新绛在唐代的城市轮廓是如何通过文献记载分析和遗址考察与现代比较后判断的?新绛在唐代繁荣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24、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少数名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哪些类型? 25、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 26、试从隋唐东都的建设和五代以后在开封建都说明我国中原及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中心东迁的影响? 27、唐代和宋代开封的布局有何特色?《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哪些都城的情况?28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开封的诏书中包括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和价值?29开封在宋代的城市道路系统、市政街道、手工业区、文化娱乐设施布局有何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城市的概念 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 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 律。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法律定义 ●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5、结论 (1)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城市的特征 非农性、集聚性、领域性、人工特征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3)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的起源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3,重视城市分区。4,继承 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说明各特点的原因(找不到答案)1,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中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2,形成沿大运河和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源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 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显著增多。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主要原因(找不到答案)? 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的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位置从城北迁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横街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在承天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北面无墙,与宫城以横街相隔。皇城内有东西向街5条,南北向街7条,其间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皇城共设7门,南面3门,东西各2门。皇城的所有大门均与城内大街相通。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在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复墙。外郭城共设13个门,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城的北面为4个城门,3个在宫城以西,仅1个在宫城之东。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答案

1. 论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 答: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的发展起来,频繁的战争,城市逐渐产生。 2.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的评判的标准有什么看法。 答:评判标准是:①城市需要一定的规模;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的大型建筑;③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商品贸易交换场所;④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城垣,壕沟等;⑤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址。其中还①是前提,②、③是实质,④、⑤基础和保障。 3.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答:《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夫,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的实例中,表现明显。 5. 试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原因: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的要求。 6.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答:《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7. 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答:组成: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 位置: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土地肥沃松软的高爽地带,若在山坡则均位于向阳面,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台地上,这样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布局:已发现的居民点遗址已形成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基于当时简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简单的分区。 8. 试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措施,并阐明这一措施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答:“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 9.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10. 我国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经济区。 答: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宋;颍川、南阳;三楚;南越。 11.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答:①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②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③重视城市分区④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12.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答:①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之内;②继承了秦代的京畿制度,把秦朝的“内史”改为“三辅”,同时承袭了遗留在京畿之内的公馆和方边道;③没有外廊,积极发展郊区县,并建设陵邑,通过陵邑承担外廊的功能;④继承了秦朝咸阳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⑤城内没有陵墓区,帝陵主要分布在渭北,并且许多陵墓建在陵邑;⑥继承了咸阳按功能分区的传统,以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⑦宫

中国城市建设史题库及答案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①第一次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顽民管制于成周。第二次,解放后,在洛阳西部发现东周时代夯土城墙址可能即为周王城,其部分以为涧水冲毁,部分在涧水西岸,文化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与该城建于西周不符,故可推断进行了第二次筑城高潮。②主要城市:丰京,镐京,洛邑,成周。③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顽民。 4: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经途九轨指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②影响:1“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秦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局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实行有益于全国统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措施。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促进其发展。建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政策上重农工商业的发展,各国都成虽被拆除,但这些城市依旧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淄博,邯郸,寿春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琅琊,芝罘等。 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①建国之初,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②布局: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同城的大道由3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城内直至曲江池,终南山全部为上林苑范围,为帝王专用园林。③以秦长安城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①当时,长安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宫室荡然,人口稀少,短期难恢复,匈奴也日益南下,对关中有威胁,洛阳虽在战争中有破坏,但南宫尚好,由于地理交通水运便捷,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商业都市。②东都洛阳城是一座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窄而南北宽,其中仍以宫殿为主,南北两宫几乎占据了城内一半土地,南北宫之间均为方整的闾里,街道呈方格形,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大街各五条,相互交叉形成24段,约有140多个闾里,祭祀建筑在城南洛水南,魏文帝曹丕亦建都洛阳,当时南宫已残破不堪,遂拆除改为闾里,而将主要宫殿建在北宫,另在东北角建金镛城。 12:西汉“五都”有哪些?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南阳,吴都建康,魏都邺城 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①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部分。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区域,正中为宫城,其中不止一组举行封建典礼的宫殿建筑和广场。东西轴线南部为房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正方的房里。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正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型广场。 ②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某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级当时的等级森严。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城。 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①春秋末年——战国筑金陵邑城——三国建都城建邺——晋改名为建康②在东晋王朝初年国力很弱,只是利用孙吴时代的都城,局部改建宫殿,称建康宫,后又改建。在东晋中期,新建军政中心东城府。建西周城,安置诸王。这样就形成了宫城,东府城,西周城鼎足之势。三城之间是居住坊里和商市,城共9门,每道三门,上有重楼,秦淮河为商市码头,佛事园林新建。③建康城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地区,山,河,湖地形复杂,而且由于各朝逐步扩建而成,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形,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坊市地区比较凌乱,有明显自发发展的情况,建康城实际上是一组城市形成。 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①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向江淮流域,但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关中,出现了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分离的情况。大运河开挖,沟通了南北交通,运河沿线发展了一些城市,国内经济统一,经济发达后加强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得到发展。②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重要的通商港口城市:广州,扬州,泉州.重要的商业城市:宋州,淮阳,泗洲,汴州.三大商业都市:广州,扬州,汴州③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5: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10万户城市增加到40个;出现繁华的商业街;南方城市成为巨大经济中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大规模营建都城并继承汉族城市规划传统;集镇大大增加;有的发展为城市;城市防御工事加强,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关厢;坊里的封闭模式被打破。 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分布更远更广;商业都会出现;城市专业化加强;西域与边防城市出现。19: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 响?①由于城市是完全新建的,所以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的更加明显,城 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坊里制 度,道路突出宫殿,一切从皇帝意图出发。城市规模:道路宽,坊里大得 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城 市对称布局突出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突出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 图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 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了以往任何城市. ② 长安城的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后建的东都洛阳,汴梁, 金中都,元大都也都受其影响,也是当时外国城市规划学习的榜样,如日 本平安京。 22:我国古代名城扬州的城市地理条件自春秋时期以来发生过哪些变迁? 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城址,规模如何变化?扬州为何能在隋唐时期成为 全国最大的城市?①春秋时长江江面很宽,达50里,唐代扬州有子城和罗 城,子城在蜀岗,为春秋时的邗城②战国时建沟城,楚怀王十年的广陵城, 秦统一扬州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城市有发展,汉初为盐铁等工业中心, 城址扩大,隋时有子城和罗城③a位于富庶的长江下游,又是长江与大运 河的交汇处b江,淮,盐的集散地c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 26:试从隋唐东都的建设和五代以后在开封建都说明我国中原及东南地区 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中心东迁的影响。隋唐东都的建设使政治中心和经济中 心产生分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两中心的联系,洛阳的供应条件较长 安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上的优势,开封与殷商时代就出现不少 城市,古代文化发展较快,经济发展迅速,处于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工 商业交通重镇,五代建都政中心,商业都会,经济发展会对政治中心东迁 起引导作用,起到积极影响。 29:开封在宋代的城市道路系统,市肆街道,手工业区,文化娱乐设施布 局有何特点?宋开封居住区对汉唐时代严格封闭的坊里制的废除有何意 义?绘平面简图。①道路系统:城市道路一官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 成井字形的方格网,其他一般道路多成方格形,也有丁字形相交的;开封 的市肆街道分布在全城,与居民区相混杂,沿街,沿河道开设各种商铺, 形成商业街,城市手工业大多建立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文化娱乐 设施多出现在城门附近或闹市区。②开封城内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了 夜市和晓市,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和市民阶级发展的需要。③严格的里坊制, 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限制了人们经济活动,更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宋开封 居住的街巷增加了人们经济活动的自由度,使经济较快发展。 33:宋代平江府(苏州)有何悠久历史?平面规划布局有何特色?①春 秋时代为吴国都城,自吴国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 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这里由于大运河的开通,一直是江南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市道 路成方格形,主要是井字形或丁字形相交的,河道东西三条,南北四条, 人称三横四直,城中很多坊,但无坊墙及坊门,仅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商 业在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坊;宋代佛道两教并崇,因而这类建筑很多,苏 州的城市园林,在南北朝时已有相当规模,以后更加发展,成为独具风格 的古典园林艺术。 34:宋刻《平江图》有何价值?从中反映出古代江南城市骨架的相对稳定 性和空间的走向开放,如何解释?①这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 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作品。宋代城市现状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 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证据,更是 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展现了当时测绘水平的高 超。②古代江南城市的骨架是河道,河道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 脉,因此不会随便迁址,这就是相对稳定性。古代江南城市的格局不同于 北方城市那样平面规则方正,这也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 没有严格的里坊制,是不规则的街巷,这就是空间轴向的开放。 36:泉州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元末以后泉州走向衰落的因素有哪些?①泉 州城市平面式不规则的,一方面是河道导致地形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 于逐渐的扩建形成,最先建造的子城的平面和一般古代城市一样,由方城 及正对四个城门的十字形街道形成骨架,城市发展时,沿城门外的出城干 道延伸,城市扩建时,沿新发展的地区外围修筑城墙,泉州的道路系统虽 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方正规则,但仍以原来子城内的十字街及其延长线为 骨架形成不太规整的方格网系统。②海盗侵扰,海禁,帝国主义东侵,港 口淤塞。③元朝统治者对于工商业多度剥削,导致城市萧条明清闭关锁国, 商业受遏制,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更要注重加强海防以及保护生 态。抵制、排斥海洋文明和商业文明,这是泉州港衰败的根本原因。 38:元大都规划建设有何特点和成就?绘制平面简图。是唐长安后,平地 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 至今保留下来。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 —a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这反映 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加 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b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相结合; c完善的上下水道;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都是由刘秉忠负责元大都:统 一规划,统一建设,多方参与,机制保证。 41:明南京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盛况,试通过对其布局的说明加以简 要描述。南京城市是我国典型的不规则型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殿区 及反应商业及手工业的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市肆区集中于鼓楼从南秦淮河 这一带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主要为自发形成的区域,布局不规则,明太祖 时因商旅繁盛,曾大量新建廊坊,塌房,供商旅居住并作为货栈,明代手 工业非常发达,清代以后更加发达,专门设有江宁织造府,明代的南京城 也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并且当时的宗教建筑也很多。 43:明代中都建设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中都规划布局手法对后来的北京规 划有何影响?①脱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劳民 伤财,计划过大,朱元璋的英明决断,及早“下马”,避免隋炀帝的历史覆 辙。②明北京城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历代程度规划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都城以皇宫为中心。皇城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充分运用中轴对称的布置手法。44:明代北京城规划是如何利 用和更改旧元大都的?绘示意图说明①李永乐元大都的街道作为基础② 京城范围和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 ③居住单元与元大都相仿,用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④市肆与元大 都不同,在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形成一条繁杂的商业区,由于是 自发形成,道路布局极不规则。⑤园林较元大都有较大发展,在中轴线上 有了景山公园⑥城市水系基本沿用元大都。①明北京城的布局集成了历代 都城规划的传统,整个城都以宫城为中心,完全符合左祖右社②在城市布 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了中轴线,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③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为元大都的基础,④商业市肆与元大都不同,改 在城南⑤居住区在皇城四周,划分为三个坊⑥城市水系沿用元大都 46:成都有何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地位如何?明清 时代形成的城市平面有何特征,为什么?1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为四川盆 地西部丘陵环绕的一小块冲积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称天府之国;2 成都自秦汉以来成为长江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工商业也十分繁 华,西汉时成为五大商业都会之一,唐代商业繁荣仅次扬州,有扬一益二 之称。汉末为益州治所,明清时皆为成都府,为四川省会城市;3由于筑成 时顺随河道,城市基本上呈正方形,但不规则,城池和街道非正南而是东 北,西南向,皇城位于商城中心,方正规则,正南北,因而与整个城市平 面及道路呈一角度。 48:明代边防体系在陆上和海边是怎样的?试述不同边防城市经济发展不 同境况与其它地理区位和形势演变的关系?①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 长城沿线内侧修筑了大量的军士卫所和边防城堡并划分防区,形成长城沿 线的九边重镇,在东南沿海也建立了大量的卫所城市,防御千户所。②a 九边重镇的城市多数为边境地区的中心,军事防御职能,较强的政治,经 济职能b千户卫所城市一般以驻屯为主,经济职能相对较弱,有不少非军 籍居民c防堡,寨为纯粹的军事设施,居民基本以驻为主,基本没有经济 职能。 49:我国明代陆上和海上城寨防御手段从城寨平面上得到哪些反映?举例 说明。陆上城寨以杀虎堡为例,由于新旧两堡之间东西筑墙连成一体,杀 虎堡仅留南门,门有瓮城,城内沿北墙正中建有玄武庙,平集堡有玄武门, 南门较大有瓮城,中间的夹城开东西二门, 海上城寨以水城为例,水城由水闸引海水入城。城内东西之间的街道为主 要街道,西北东南向,偏西跨街建有鼓楼,与鼓楼对峙的还有钟楼,南北 们之间也有街道但稍微错开,并不对正。 52:明代平遥城、太谷城繁荣的因素是什么?给城市建设带来什么成果? ①平遥和太古城为全国性的票号中心城市,主要是由于晋商的崛起②在城 市建设方面,平遥太古城内票号,商铺众多,票号建筑在前,中间为管理 部分,后有客房,沿街建筑十分考究,内部装饰华丽,但由于这种经济发 展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因而也没有突破封建城市的布局。 54:从南翔镇平面布局看我国江南小城镇在利用河道进行规划建设方面的 经验和特色。城镇在四条水道交汇处的十字港形成中心,并沿四条睡到向 后延伸形成十字形主要街道,也沿河道形成十字形,与大街贯通的小巷多 达40余条,街巷较狭窄,弯曲,呈典型的自发性城镇的路网格局。 58: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可分为那几个阶段?从这些阶段的社会经济历史背 景说明其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①19世纪中叶至末叶,鸦片战争结束后, 清王朝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租界“,这一时期洋 务派采用资本主义技术开办工厂,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大量新兴 城市出现;②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马关条约》签订,辛亥革命没 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连年战争,谈不上什么城市建设,租 界畸形繁荣;③20世纪20年代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江浙地区发展较 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④20世纪20年代末叶至抗战以前,政治 中心在南京,经济中心在上海,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并制定过程规划; ⑤抗战期间至解放前夕,军事工业及资源的开发,使一些城市得到新建和 扩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地区基本没什么建设,解放区着手改变一些 就城市的不合理状况。共产党提出了为“工业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 城市建设方针,开始城市建设工作。 61:略述上海近代史上三次城市规划的大意及其历史评价。第一次城市规 划:1927年开始着手规划,1929年提出“上海新区及中心区的规划”。意义: 由于经济政治上的原因,该规划没有实现,由美国的市政专家作为顾问, 受到欧美规划理论的影响,一些中国建筑师在建造“中国固有形式”的建 筑方面起了献策所用,在中心区规划中试图采用中国传统手法。第二次城 市规划:1938年日本占领上海后,开始着手上海城市规划,意义:在规划 图上可以很明显看出军用机场,军事机关,码头有仓库,铁道等占有突出 位置,规划图虽然画的很细致,但形式主义色彩很浓厚。第三次城市规划: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手上海后再次开始上海的规划,这次规划分 为一二三稿。意义:这次规划由于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无法实施,尽 管如此与中国近代其他城市的规划相比较,在工作方法和科学性上精细很 多,在规划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调查资料,在近代新的规划理论的传播上也 起了一些作用62: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的上海市规划三稿有哪些在二稿基 础上的改进?应用了哪些当时较先进的规划理论?在中国近代城建史上有 何价值?改进:①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研究工 业区的分布②工业区附近建立独立住宅区③拟定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 ④引入式港口,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发现了实际问题如“编 组站”的设置问题,“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 价值:与近代中国其他城市规划相比较,在工作方法和科学性上精细很多, 在规划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调查资料,在近代新的规划理论的传播上也起了 一些作用。 65:青岛有何优越自然地理条件?1910年德国人所作的青岛规划是如何利 用这些条件的? ①青岛市地处胶东半岛东南部,有着天然的海陆优势,而成为五大外贸口 岸之一②众多地区进出口物资主要集散地。③也是太平洋国家与欧亚大陆 国家联系的纽带,④同时也是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港口设于 胶州湾内,可以避免海浪直接冲击,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非常好,道路与 绿化结合很好 66:日本占领青岛时期的规划有那两个层次?略述其大意并加以评述。① 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 及“母开计划”②企图扩大城市范围,成为华北战略基地及掠夺物资的港 口③青岛市将胶州,即墨两县划入,还拟扩充大港,新建运煤港,(客运通 过住宅到新市中)将客运与货运分开④将“母市”向北拓展,并拟将其扩 为一带形城市。青岛是帝国主义独占城市,有长期的建设目的,因而有一 定的规划,建设不像其他半殖民城市一样混乱。在城市规划的一些共体技 术及方法上, 69:旧中国在帝国主义独占下的城市规划有何共同点?如何评价?①城市 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有的偏重军事,有的工商,有的宫城,交 通也有综合的②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居住分离③引 进外国的建筑形式,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占领时期则现代主义色彩主 义色彩浓重④表现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在多个方面都能体现出资本主义 有过统一规划的城市,①城市内各项物质要素安排比较合理②城市风格统 一,③建筑物及道路配合地形④建筑形式与色彩与地区的天然地形环境良 好结合,道路对景的变化及城市轮廓线的处理,绿化的细部处理⑤市政工 程的技术问题可取。

城市设计92217教学提纲

城市设计92217

《城市设计》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专业适用) (60学时)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城市规划专业2004年教学计划制订 (一)教学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概论 2、后续课程: (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式:课程设计 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内容: 通过对某一真实地段的基本设计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与收集资料,运用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与设计技能,独立完成该地段的城市设计方案,最后成果为附说明的设计图纸。设计图纸以手绘或电脑绘图,应包含以下内容: 城市设计文本及说明 总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分部平面图 规划结构分析图 自然生态体系分析图 交通组织体系分析图 土地使用分析图 建筑小品和城市家具设计 鸟瞰图 透视图 三、实验内容 (无)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说明:

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城市设计王建国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城市空间设计梁雪肖连望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小城镇中心城市设计夏健龚恺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图解都市计划 Dieter Prinz 著,崔征国译,詹氏书局,1991。 (5)图解都市景观 Dieter Prinz 著,崔征国译,詹氏书局,1991。 城市文化历史方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课程讲授,使同学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历史、了解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基本理论、主要流派及学术特长,了解有关城市和建筑优秀风格形成的特点,并认识保持发展城市文脉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论讲授和规划设计实践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要求,了解城市历史保护地段及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目的、原则及相关技术要求。课程安排如下: “比较城市史:地图、形态与文化”教学大纲 [作者:李孝聪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25文章录入:hejin ] 课程名称:比较城市史:地图、形态与文化 Comparative Urban History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幵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一一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 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幵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幵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 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幵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

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幵始出现在旧一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 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 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 夕卜,幵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一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 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 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 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中国城建史题库

城建史思考题(中国部分) 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质?(p7-8)【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4: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p8)【国,诸侯,都,市朝,夫,轨,经涂】 5: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模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它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以分析。春秋战国时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发展概况如何?(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分布更远更广;商业都会出现;城市专业化加强;西域与边防城市出现) 8:秦朝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 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p17-18)【龙首山,斗城,辟雍】 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p18)【市廛,弹室,上林苑,市楼】 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南北宫、金墉城、中央140多个闾里、24街、祭祀建筑在城南洛水南) 12:西汉“五都”有哪些? 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影响?(p20) 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p21-22)【戚里】 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p22-23)【平城,金墉城】 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扩建、建康宫;加建东府城、西周城;其间为坊里商市;九门、三道加重搂;秦淮河为商市码头;佛寺;园林)(p25-26) 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经济中心转向长江流域;大运河开挖;国内统一经济发达后加强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运河四大都市;长安(大兴)、洛阳建设;汴州、商丘、睢阳、泗州、广州、泉州、“扬一益二”)(p26-27)三大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p33)洪州,成都。 18:隋大兴城选址重建的原因是什么?其建设经过、选址布局如何?会平面示意图(p7-29) 19: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p29-30) 20:隋唐东都洛阳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什么?其规划选址和布局有何特点和问题?(p31-33) 21:试比较隋唐长安。洛阳两京城规划的异同点和后者的改进与问题(p31-33) 22:我国古代名城扬州的城市地理条件自春秋时期以来发生过哪些变迁?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城址,规模如何变化?扬州为何能在隋唐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p33-34) 23:山西新绛在唐代的城市轮廓市如何通过文献记载分析和遗址考察与现状比较后判断的?(p34-35)新绛在唐代繁荣的地理条件是什么?(p34-35) 24: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哪些类型?(北方西夏统万城为代表的坚固防御型;东北勃海国上京龙泉府为代表的仿唐长安型;西域进军的沙漠或戈壁城市高昌,雅尔湖古城,一些城市的荒废说明什么问题?) 25: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现?(10万户城市增加到40个;出现繁华的商业街;南方城市成为巨大经济中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大规模营建都城并继承汉族城市规划传统;集镇大大增加;有的发展为城市;城市防御工事加强,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关厢;坊里的封闭模式被打破。)【草市,墟,关厢,瓮城,马面,箭搂】 26:试从隋唐东都的建设和五代以后在开封建都说明我国中原及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中心东迁的影响。 27:五代及宋代开封的布局有何特色?《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哪些当时都城的情况? 28: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开封的诏书中包括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和价值? 29:开封在宋代的城市道路系统,市肆街道,手工业区,文化娱乐设施布局有何特点?宋开封居住区对汉唐时代严格封闭的坊里制的废除有何意义?绘平面简图。 30:宋开封“艮岳”在我国园林艺术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31:南宋临安作为都城在宫城布局上有何困难? 32:隋唐宋时期的杭州在经济文化方面有何重大发现?城市规划布局有何特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