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第34卷 第6期2012年11月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4,No.6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6-

20作者简介:廖贞(1972-)

,女,苗族,重庆人,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与研究。青海方言古俗语词探例

廖 贞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本文利用现代青海方言材料和文献材料相比较的方法,对青海方言中留存的一些古俗语词做了考释。并认为,作为语言的活化石,青海方言古俗语词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青海方言;古俗语词;考释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2)06-0118-03

青海地处北方,

但青海的汉族人,并非来自当地的土著族属,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与青海汉族的来源、

变化密不可分。青海湟水谷地的汉族移民史可追溯到汉代。[1]但是,因为青海的地理位置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都是中原的边疆,

又是多民族聚集的战乱之地,人口、民族的变动极为频繁,汉语方言难以延续,出现过很长一段“掉线”现象。真正促使青海现代方言形成,

影响最大的人口迁徙应该是在明代初期。[2]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后,为建立统治秩序,

大量从内地移入军民。迄今为止,在西宁和青海东部,汉、回民族中,都有祖先迁自南京府的传说。事实也证明,青海方言与明清江淮官话有密切联系。

这些移民从内地迁到青海,必然把当地的语言也带到青海。青海地处偏远地区,受高山大川阻隔,与内地交通不便,周边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客观地理环境使河湟汉族与中原文化很难有密切交往联系。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因使青海地区汉语方言基本上处于相对闭塞状态,

有些词语经历甚久而毫无变化,跟不上主流汉语的变化速度。这使得移民带入的古汉语,尤其是大量明代汉语的发音、词汇尽可能多得保存下来,尤其有些古代的俗语词,在后来的书面语中消失了,但被青海人民继承下来,变成

语言的活化石,就如同远古的生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能继续生存一样。

这些古俗语词,就是古代口头语的真实面貌,反映在“正统”的文言文里非常少,而在民间创作以及文人汲取民间口语的作品中,可以窥见或多或少保存的口语材料。俗语词很多是从语言的本质———声音来记录词语的,因此所写之字和所记之词并无关系,

又加之文献中假借字和本字杂出,简体俗体字和正字并列,还有声音的转变,单独从字面很难知道其含义。又由于这些作品的通俗性及难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观念,历来不受重视,不可能被系统的记录研究。随着主流汉语口语的迅速发展,很多俗语词逐渐变化消亡,而这些词语又非“小学”雅训旧义所能赅备,因此形成汉语史的薄弱环节。

保存在方言中的古俗语词如同语言的活化石,将词汇史的一部分重新复活,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台孩】(taihai,平声) 亦作“胎孩”、“抬颏”。在元曲、明清杂剧小说里“胎孩”是一个使用较广、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叠韵连绵词。如:

畅好台孩,举止无俗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你觑他交椅上抬颏样儿,待的你不同前次。

·

811·

9中国民间常用俗语大全(1)

中国民间常用俗语大全 A 挨着勤的没懒的 B 拔根汗毛比腰粗 半斤对八两 饱汉不知饿汉饥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不吃馒头争(蒸)口汽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C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车到山前必有路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 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水才见两腿泥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D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 鱼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东北方言大全

写了一年多了,再贴一次。谨以悼念消失的东北话,希望提醒东北老乡们注意保护本土文化,另增加了一些例句 1: 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词(附例句): 图毕:费力不讨好(这电脑买的可真~~,本来2000就能下来,花了3000多) 懊糟:ao-1 zao 发愁(放假这几天一直ou-4在家里,~~死我了) 熬啃:nao-2 ken 饿,馋(一天没吃饭了,见着啥我都~~) 打八刀:离婚,分手(听说老李头俩口子打八刀了) 老么卡(刺)眼:形容又老又丑的人(我都~~~~的了,还找啥对象啊) 念三七儿:旁敲侧击(少跟我在这儿念三七儿的,以为我不明白你啥意思啊) 如作: ru-1 zuo 舒服(在一些地方读作:yu-1 zuo,或yu-1 zhuo,或yu-1 zhao,例句:英子把你伺候的~~的,你还有啥不满意啊。注:摘自乡村爱情2) 山爷:老虎(例句免) 屋脊六兽(常读作无机六瘦):闲得不知道干什么好(那几天闲得我~~~~的) 疵毛噘(jue-1)腚:头发蓬乱,衣服没穿利索等等(你咋~~~~的就出来了,你媳出差了咋的) ber2搂瓦块儿:人的脸长得比较奇特(那家伙脸长的,~~~~的,科趁死了) …… 2. 未来五年将要消失的词 尿性:有骨气,真汉子 毛楞三光:做事情不加思考,很着急的去做 老天扒地:形容一个人老得不成样子了 张三:狼 杨了二正: 形容一个人做事精力不集中的样子做着事情心里却不知道想些什么其他的事情且儿:qier-3 客人 妈灵:ma-1 ling 蜻蜓(在一些地方读作ma-1 leng) 打哑吧缠:故装不懂 坑吃瘪肚: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一般是由于紧张或受辖制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3. 未来十年内将要消失的词: 勒特:le-3 te 不利索 卖呆儿:1,看热闹 2,发呆 pia-4迹:一种硬纸片做的游戏工具 二椅子:不男不女 扒瞎:说谎 呲哒: ci-1 da训斥

青海方言《余罪》范文

第一篇青海方言《余罪》 《《余罪第三季》策划案》 第二篇青海方言《余罪》 《传余罪即将开拍网剧第三季余罪大电影已经启动》 传余罪即将开拍网剧第三季 余罪大电影已经启动最近很火的网剧《余罪》,目前总播放量突破20亿,而伴随网剧而来的原著与改编之争再次升级。《余罪》第二季播出后,原箸作者常书欣在微博上公开指责编剧没看小说,破坏原著的逻辑和人物关系,“第二季的故事很差,太差”。虽然受到批评,但出品方怎会放过这个热门IP,余罪大电影已经启动。 “为什么不照着原著扌白?”顶着第一季的光环,《余罪》第二季虽然点击量仍然节节攀升, 口碑却遭遇下滑,网友吐槽越来越多。豆瓣网最新数据显示,《余罪》第一季评分3分(满分10分),第二季只有0分。作家兼编剧君天评论说“第一季是美剧的疗奏,第二季是国产剧的水平。 ” [page] 常书欣也在微博上公开表示极度不满“编剧应该是没看小说,都是胡谄出来的。”大批网友聚集到常书欣微博下留言批评,常书欣表示自己很冤“这个版权不是我卖的,作者根本无权处理。侮辱了观众的智商,最后哭的肯左不是我。 针对常书欣的指责,《余罪》网剧总策划于淼回应称“为了规避政策上的风险”,将原著很多不适宜在影视剧中具体展现的内容拿掉了,但常书欣并不买账,他称“这位大哥真不容易,明明有买的版权,非要辛辛苦苦重新原创。 ” [page] 目前《余罪》第二季即将完结,会拍第三季吗?本报记者为此联系《余罪》播出方,对方工作人员说还未确左。随后记者向主演张一山的经纪人求证,他回答说,可能在筹备,“换主演的可能性不大”。 《余罪》小说的出版方读客图书却向本报记者透露第三季肯定会舶的消息。《余罪》责编说,第三季已经在启动中,'‘网剧两季内容只到小说的第二部,后续有大量可拍摄空间,而且 后而一部比一部精彩。”《余罪》网剧岀品方天神娱乐工作人员表示,《余罪》电影已经启动, 目前确泄柏摄的是《余罪》《余罪2》两部。

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俗语的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俗语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 熟语关系图 语义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 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意思就是「双方本来不相识,经过相打之后认识了」。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3],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4],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

中国民间俗语大全讲解

八月初一下一阵, 旱到明年五月尽。 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多锂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摘要: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我将要从东北方言的形成,优点,特点,及其现在的传播的现状及形式这四方面来谈一谈这个贴近我个人生活的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的形成、特点、传播现状及形式、东北方言的优点 正文: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北,包含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其中很多词汇基调健康,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往往为普通话词汇和其他方言口语词汇所难以代替。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有口皆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柏默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这说明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有着各自内部的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为家乡的方言感到自豪,它渗透出东北人的人生哲理——热情、奔放,对生活始终充满期待,对未来永远怀有向往。我也怀着一颗热爱的心来介绍我每天说的语言。 最近在网上流行这样那个一段对话问题,一人问:“那本书没了没。”“没没。”“到底没没没?”“我说没没就没没,没了就没了,墨迹呢。”最后问那本书到底是没了还是没没。看到这段话,我忍俊不禁,我想把这份快乐传递,就急着和宿舍人说,没想到,他们反应的尽是茫然,我才发现,她们没懂,这是东北方言。不是东北人一般是不懂的,这就是地域的差异吧。由于我从小就在东北方言的语境中成长,对东北方言,我喜欢去了解和研究这种诙谐,豪放的语言。 第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可以这样说,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1、语言分化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地域的变异是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从地域的民族构成来看,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

[经典语录]青海方言200例

[经典语录]青海方言200例 青海方言 青海方言(一): 1、大大阿大:父亲 2、阿妈:母亲 3、小叔:丈夫的弟弟 4、姑舅:表兄弟 5、婶子:婶母 6、挑担:连襟,妻子姐妹的丈夫 7、太爷:曾祖父 8、达达:伯父 9、阿太太奶奶:曾祖母 10、外奶奶:外祖母新新妇:初婚少妇 11、丈母:岳母。女婿当面仍称阿妈 12、老阿奶:老年男子对自己老伴的称呼 13、阿爷:祖父或对老年男子的称呼 14、舅舅:妻子的兄弟 15、阿奶:祖母或对老年女子的称呼 16、姨娘:姨母,前房儿子称继母为姨娘 17、带羔子:贬称妇女改嫁带的子女 18、婆娘:一般指中年妇女 19、先后:妯娌 20、外爷:外祖父 21、丫头:女孩子 22、尕妹:弟妻(只流行于农牧区) 23、尕娃:男孩 24、巴巴:叔叔,回民叫“阿爸”,前房儿女称继父为巴巴 25、嬷嬷:伯母 26、阿哥:哥哥 27、新姐:嫂子(只流行农牧区) 28、娘娘:姑母 29、月娃娃:指刚出生或满月的婴儿 30、丈人:岳父。女婿当面仍称阿达 31、奶干:最后生的孩子 32、阿伯子:丈夫的哥哥 青海方言(二): 1、秀溜:秀气苗条 2、受瘾:舒服 3、高厥厥:突出的高 4、饥脸:贪食 5、红丢丢:很红 6、苦及及:苦涩 7、黑漆挖缺:又黑又脏 8、攒劲:有本领能干

9、麻骚:动作快 10、硬叫:说人厉害 11、绿湛湛:很绿 12、逮:说人有本领 13、蓝汪汪:很蓝 14、干散:办事利落漂亮 15、灰不楚楚:浅灰色 16、红不及及:不好看的红 17、辣嘘嘘:辣 18、黄不下下:病态的黄 19、跌拉:没本事 20、松泛:简单 21、黑洞马虎:很黑,看不清 22、明几溜光:干净,明亮 23、扎挖:厉害 24、黑乌乌:不明亮 25、展板:大方 26、活泛:不呆板 27、干旦:期望不大不济事 28、胡都:很,十分 29、岗掉了霎掉了:跑掉了 30、酸啾啾:适口的酸 31、款款:留意 32、心疼:希奇漂亮 33、旋旋:渐渐慢慢 34、不得济:弱智,体质差 35、白刺拉挂:不好的白 36、停停儿:平均 37、机溜:机灵 青海方言(三): 1、衣: 钻钻:小孩穿的无袖、筒形棉衣汗:衬衣 坎肩、夹夹:背心 主腰:棉袄 帮身:斜襟双层长衣 皮袄:长皮衣 皮褂:短皮衣 衫子:单层布大襟长衫 鸡窝:棉鞋 被儿:被子 老衣:老年人去世后穿的衣服孝衫:用白布制成的丧服 2、食:

青海方言教程

一、日常用语 (一)常用口语 阿么了———怎么了? 阿么个———怎么样? 一挂———(1)一会儿。如请您稍等,我一挂就来。(2)全部,所有的。 心疼———模样好看。多指小孩和少女。 发麻——厉害,牛逼。(褒义) 逮——也指厉害。(褒义) 夫着——语气助词。发麻夫着:厉害! 你好着撒———你好吗? 你忙啥着———你在忙啥? 阿来———应答词,表示同意对方说的。 喧———交谈、聊天。 阿个人———谁? 脑—————我 家门----- 他们 脑门----- 我们 组撒着啊----- 干吗呢? 偏(pian三声)传------别扭、麻烦 毛有——没有 求多俩----- 生气了(贬义)

你罚聊吗---- 你累了吗 搅沫末---罗嗦、胡搅蛮缠 你组撒者----- 你在做什么? 赞襟———极好。Zan jin。例句:那个小伙赞襟啊。 囊头、囊怂——笨蛋,懵头。音nang。例句:连这个都不会做,你真是个囊头。 你这个怂!——骂人的话(慎用) 瓦清———明白,知道。例句:脑再说一次,你挖清了没? 脑瓦不清——我不明白,不懂! 丫头————女孩 尕娃————男孩 浪————游玩、逛悠。去西宁浪一圈! 拉呼———打呼噜,不干练、拖拉 干散(san三声)———利索,麻利,痛快。例句———那个人干散。乔————请客例句:有空,脑乔你一顿! 啊起俩----- 到那里 阿扎两———在哪儿? 阿扎价———从哪儿? 啊扎———哪里。 扎哩———这里。 直扎俩----- 在这里 乃扎俩-----在附近

乃-扎-----很远处 鞭娃———小孩,臭小子。例句:这个鞭娃真坏。(贬义) 脬蛋娃———小孩(贬义)。脬,pao.例句:这个事儿肯定是那个脬蛋娃做下的。 娘娘———姑母,也可称呼中年的已婚妇女。 老阿奶——称呼老年妇女。 脑给家缶(fou一声)给——我和他说一下!缶给:说给! 吃中午——吃午饭 哈来——下来。西宁哈来料! 你忙桌,脑先走。——你忙着,我先走。 吃咒———发誓。 偏闲串、拉干蛋、囋刚拉———闲聊天。 讲古今儿———讲故事。 孽障拉拉———很可怜。 泼烦、熬煎———发愁。 实干念儿———确确实实。 孤家———自己。 谈嫌———指出缺点;嫌弃。 染缠、罗嗦———不干脆。 召悄悄儿———不要再说了。 将才、将头里———刚才。 停停儿———均匀地。如停停儿分给大家。

民间谚语大全

民间谚语大全(一)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顺着鸡毛找鸡,顺着蒜皮找蒜。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才和懒惰结伴,等于一事无成。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条条道路通罗马。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听话听音,看人看心。 听人劝,吃饱饭;识人教,武艺高。

家有小女初长成

家有小女初长成 我喜欢在冬日的午后坐在阳台上,阳光照在我身上,将我暖暖的包围。我就这样享受着一种悠闲,一种宁静,一种安逸。一支荡气回肠的梁祝小提琴曲,一杯淡茶,一本喜欢的书,可以打发着一个安静的下午。 记得也是一个冬日的午后,女儿喊妈妈的声音从她屋子里传来,我从小提琴的优雅中醒来,走到她身边,只见女儿在看《庄子》,她问我,妈妈,鼓盆而歌是什么意思?庄子为什么妻子死了,还高兴的唱歌呢?庄子?鼓盆而歌?我脑子飞快运转,飞快地将有关庄子的材料在脑子里聚集。我费力地给她讲着,所谓的击盆而歌,并不是说庄子他妻子死了以后不痛苦,而是说他面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看着她依旧的困惑,我一时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给她讲解庄子的人生态度,使她能明白这个道理。我还是自己再查资料看看吧。她撅着嘴,一脸的无奈。其实,我已经很惊讶了,昨天还在我怀里撒娇的小丫头,今天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怎么会看庄子的故事? 女儿性格外向,活泼、顽皮、好动,有些男孩子的个性。我喜欢文学,而女儿完全遗传了她父亲的基因,任何课外书都不看,小学时候,作文一塌糊涂,字写得歪歪扭扭。无奈的我,最后采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方式,逼着她看一些书,逼着她背诵一些小学生作文,以图来弥补写作的不足。但是,她依然不会看书,我只能用我自己的方式,当看到一些美文的时候,我会读给她听,给她讲一些故事,可女儿的作文依旧是一塌糊涂,名段名篇经常张冠李戴。我很感慨我教育的失败。无奈之下,随她去吧。 有一次冬日的午后,她跟我谈起了苏东坡,她说,对她印象最深的是我给他讲的关于苏东坡和那位和尚对话的故事,她从苏东坡的那首悼念亡妻王弗的词开始谈起,给我说着她多么崇拜苏东坡。我忽然惊讶她的小脑子里,现在装的不再是零食,不再是好玩的玩具,不再是好看的衣服,隐隐觉得,女儿开始学会思考,她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来看世界,看人生。此时的我,好像不仅仅是她的母亲,而且是她的朋友,一个可以同她交流问题的朋友。哦,女儿,真得长大了! 在家闲来无事,她就换了我的裙子,穿了我的高跟鞋,踢嗒踢嗒的从个房间到另个房间,适时的摆一个模特儿的动作,惹得我和她爸爸捧腹大笑,有时我在想一句话,女儿是老公前世的情人,想想真是这样的。因为前世不能和老公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世投胎作了我的女儿,两个前世情敌,现在相亲相爱了,女儿很幸福,聚了我的爱,她爸的爱,有时看着她和她爸开心的打闹在起,搭着她爸爸的肩膀跟她爸爸称兄道弟。家人其乐融融,温馨祥和。家有小女初长成,看着阳光下小树苗似的女儿,作父母的心里一丝丝爱意涌动。 女儿从小身体健康,除了打过一次的预防针外,孩子在9岁以前是没去过医院。感冒了吃点药就能过去,不象别的孩子,不是今天住院就是明天挂吊瓶,在这点上我倒是省了不少心。

莆仙方言俗语

莆仙方言俗语 鸭卜管鹅。 [注]卜管:想要管。 [解]鸭子想要管束大白鹅。比喻小的要指挥大的,不自量力。 牛囝(亻不)别虎。 [注](1)牛囝:小牛、牛犊。(2)(亻不)别:不认识。 [解]比喻年轻人不知危险,无所畏惧。 牛囝勿曾桊鼻。 [注](1)牛囝:牛犊。(2)勿曾:方言字,“未曾”的合音。(3)桊鼻:穿鼻环。 [解]比喻年轻未经挫折,不晓得厉害。 半目睁,半目瞌。 [注]瞌:闭上眼睛。 [解]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义。比喻看到了但不想认真去计较、干涉。 龟笑团鱼无毛。 [注]团鱼:鳖。 [解]比喻缺少自知之明,五十步笑百步。 新粪池,好拉屎。 [注]粪池:厕所 [解]比喻抢先使用新工具,图新鲜。 乞食身,皇帝嘴。 [注]乞食:乞丐。 [解]出莆仙戏《丁花春》(后改编为《状元与乞丐》)。“乞食身,皇帝嘴”就是剧中讥讽当乞丐的阿毜的道白。比喻生活穷困的人却还要挑食。 酱虾起无浪。 [注](1)酱虾:海里一种很小的虾。(2)起:掀起。 [解]比喻小人物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庐鼠走铁钉店去讨食。 [注](1)庐鼠:老鼠。(2)走:跑。(3)讨:找。 [解]比喻讨生活选错了地方。

三斤半鸡母,复是惊老鹞。 [注](1)鸡母:母鸡。(2)复:还。(3)老鹞:老鹰。 [解]比喻外表虽硕大,但本质还是懦弱。 猛虎不敌地头蛇。 [解]古人有“恶龙不斗地头蛇”之谚,不知道怎么到莆仙却变成了虎蛇相配。喻指外地人再强大也斗不过当地势力。 猪母见糟笃醉。 [注](1)猪母:母猪。(2)笃:借音字,就。 [解]一看见某物就迷上了。多喻好色之徒。 庐鼠尾再揪亦无血。 [注](1)庐鼠:老鼠。(2)揪:借用字,扯、拉。 [解]比喻榨不出什么油水。 鸭母听雷公。 [注](1)鸭母:鸭子统称。(2)雷公:指雷声。 [解]比喻听不出所以然,一无所获。 乌贼死,嘴复卜硬。 [注]复卜:借音词,还要。 [解]比喻明摆的既成事实,还要狡辩。仙游说成“鸭母死嘴复卜硬”,喻意同。 鸡嘴捏做鸭嘴。 [解]比喻硬要歪曲事实。 鸡敖揣米。 [注](1):瘦:(2)敖:善于。(3)揣:装,此指吃。 [解]还有一句类似的贬义谚语为“狗会食屎”。讽喻瘦子还特别能吃。 猪母游四城门。 [注](1)猪母:母猪。(2)四城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 [解]谚语可能由“太子游四城门”讹变来。佛典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于19岁时骑白马游观东西南北四城门,遇见生、老、病、死四大苦难,乃心生厌离,于是毅然抛弃富贵与权势,出家追寻出苦之道。莆仙戏中有《太子游四门》名曲。比喻无所事事,四处游荡。 鸡母屎会做咧药。 [注](1)鸡母:母鸡。(2)咧:助词。 [解]比喻再没用的东西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中国民间常用俗语大全

中国民间常用俗语大全“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车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中国古代谚语大全

中国古代谚语大全 本文是关于中国古代谚语大全,感谢您的阅读!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谚语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 1.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2.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3.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4.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5.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6.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7.相逢好似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8.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9.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10.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成金。 1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2.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1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14.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15.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16.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17.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样深。

18.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19.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 20.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 21.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22.马行无力皆因瘦,人若风流定必贫。 23.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便不饶人。 24.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25.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26.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27.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28.红粉佳人休便老,风流才子莫教贫。 29.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30.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31.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32.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33.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34.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35.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36.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37.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38.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趱旧人。 3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 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东北方言更是绚烂多彩。富于传情达意,展现东北人民彪悍、热情、开朗的性格,可以说东北话就是东北人性格的一种外在展现。今天,先列举一些比较常用的东北方言词汇,供各位鉴赏和学习,将来在到东北旅游,也就不需要翻译啦。昨天还有朋友说,除了照片以外什么都没看懂,这回不要紧了,有以下词汇垫底,再多的东北话也能看懂和听懂啦。 四级东北话词汇: 1,喇子:塑料水桶 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 3,棒槌:人参,引申指能力差的人。 4,苞米:玉米 5,被垛:几床被垛在一起 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

7,砬子:陡峭的石头山 8,喝咧:唱歌 9,喇忽:遇事疏忽 10,列巴:面包 11,母们:我们 12,那嘎哒:那个地方 13,干哈:干啥 14,稀罕:喜欢 15,贼:非常和特别,很 16,犊子:混蛋 17,扯犊子:闲扯、不干正经事 18,埋汰:脏 19,的瑟:不务正业或臭美XX免费论文大全20,整个浪儿:全部 21,随份子:随礼,随人情 22,松明子:含松脂的木柈儿 23,水筲: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24,双棒儿:双胞胎 25,甩剂子:发脾气 26,上外头:上厕所 27,上赶着:主动 28,善茬子:指软柔可欺的人

29,傻得呵的:痴呆的样子 30,傻拉吧唧:傻拉吧登,憨傻,痴呆 31,扫帚疙瘩:磨残的扫帚 32,赛脸:小孩不听话,给点阳光就灿烂。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干什么 33,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34,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35,胳应:讨厌 36,嘎咕:泛指做事与与众不同。 37,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38,半拉子:未成年的劳动力,只能顶八个成年人。 39,假假咕咕: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40,图鄙:被骗或被耍了,还不知道,有有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意思。 41,玻凌儿盖:膝盖 42,做喔:立刻 43,麻溜:快点 44,扒拉:用手或工具挪开物体。拨弄45,挠啃:泛指很久没有沾油水,或相关的东西。46,得意:喜欢。 47,掰扯:理论、研究,分析,计算,说道理48,白唬:就是说不着边际的话,能说,通常指能瞎说49,备不住:有可能,也许 50,刺挠:身上痒。

澳门歇后语总汇方言俗语大全完整珍藏版

澳门歇后语总汇-方言-俗语-大全完整珍藏版 001: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002:《三字经》倒着念----人性狗(苟) 003:坐着火箭登天----直线上升 004:嘴巴上挂笼嘴----吃不开 005:钻在水道眼里叹息-----低声下气 006:猪油倒进水缸里----昏(荤)啦 007:白玻璃瓶装清水----看透了 008:坐车不买票----白搭 009:作家的书包----里面大有文章 010:左脚穿着右脚鞋----错打错处来 011:祖坟上长棵酸枣树----尽出带刺子货 012:霸王请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013:罢鸡钻草垛-----顾头不顾尾 014:战场上用兵-----虚虚实实 015:做大衣柜不安拉手----抠门 016:总统府的客人----有来头 017:辗转没有轴----玩不转 018: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

019:桌子上唱大戏-----摆布不开020: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021:重锤掉在钢板上----落地有声022:众人的马,公家的驴----谁爱骑谁骑023: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024:棕树的一生----任人千刀万剐025:自由市场的买卖----讨价还价026:摘到果子捧伤腿----得不偿失027:斋公吃羊肉----开洋(羊)荤028:专往肥肉上贴膘----势力眼029:拽着树叶打滴溜----险乎得很030:葬瓶里的骨灰----是不自由的鬼031:针眼里看天----一孔之见 032:竹子做篱笆----结缘(圆)033:喻巴狗舔脚跟----亲的不是地方034:浴室里的灯----模模糊糊 035: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036:野猪头做贡物----虚情假意037:玉石娃妹----宝贝蛋儿 038:终身当会计----一长期打算039:中药店的揩桌书----尝尽了甜酸苦辣040:珍珠没眼儿----瞎宝贝

青海方言日常用语集锦

青海方言日常用语集锦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青海方言日常用语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称谓 父亲:汉族称爸爸、爹爹、大大、阿大。 回族称阿爸、阿大。 藏族称阿爸。 母亲:汉族称阿妈、妈妈、姆妈。 回、藏、蒙古族均称阿妈。 伯父:汉、回、藏族均称达达,蒙古族称阿麻。 伯母:汉、回、藏、蒙古族均称妈妈。 叔父:汉族、回族称爸爸。 蒙古族称阿奴后。藏族称阿库。 婶母:汉族、回族称婶婶。 藏族称阿奶。 蒙古族称安尼。 兄:汉、回族称哥哥,弟媳称阿伯子 蒙古族称阿哈,藏族称阿若。 嫂子:汉、回族称嫂子、新嫂。

藏族称阿姐、新姐、什冒。 蒙古族称外旦根。 姑父:汉、回、藏、蒙古族统称姑父 当面随夫称或随子女称。 姑母:汉、回、藏、蒙古族统称娘娘。也按姑父姓氏称赵娘娘、王娘 祖父:汉族、藏族、回族称阿爷。 蒙古族称阿尼爷。无忧范文网免费论-文-大全 祖母:汉族、回族称奶奶 藏族称阿丫。 蒙古族称尔吉。 外祖父:统称外爷。 外祖母:统称外奶奶。 舅父:统称阿舅 舅母:统称舅母。 表兄弟、表姐妹。 统称姑舅哥、姐、姑舅兄弟、妹子 姨父:对母亲姐妹丈夫的统称。 姨娘:对母亲姐妹的统称。 姻兄、姻弟:代称大舅子、小舅子,当面对姻兄随妻称大哥,随孩子称阿舅,姻弟直呼其名,或随孩子称阿舅。 襟兄弟:妻子的姐夫或妹夫,代称挑担,当面随妻称。

曾祖父:统称太爷。 曾祖母:统称太太。 二哥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统称隔山兄弟、隔山姐妹。当面则以兄弟、姐继父、继母:统称大大、阿妈,对继母也有称姨娘的。 方言词语用语 庄廓:家庭房舍的围墙。 主房:按不同地区的地势环境确定主房位置,北为主的地区是北房、西为主的地区西房是主房。主房亦称上房。 对房:与主房对称的房屋。 角房:庭院四角的房屋。 过庭:前后两院,由前院进入后院走道两旁的中间一排两面有窗户的。 圈圈:厕所。 角院:四合院内靠主房两侧的小院。 照壁:建在大门内或门外的一块照墙: 门楼:建在大门顶端的楼房。 土炕:用土块砌起盖以石板的土炕。板炕:用木板做成的炕。 家具用语 炕柜:置炕侧,放衣物的柜子、柜上连做书架的叫书架炕柜 炕桌:置于炕上,吃饭用的桌子。 扁箱:平面开的长方形木箱。 联桌:四屉两门的柜。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1、【扎台型】 上海人的“扎台型”說得好聽點是爭強好勝,說得不好聽點是自我感覺太好了。上海小市民芝麻大點的事兒也會搬出來在人前炫耀一番,如“阿拉上個月去泰國白相睞!伐要太開心哦!”“阿拉今朝穿的新褲子,靈口伐?嶄口伐?” 台型原本指表演藝術中的舞台造型,舊時有些藝人為突出、抬高自己的“台型”,出資收買觀眾為自己捧場,講作“扎台型”。而有些藝人演出不力或者失手,被台下喝倒彩就如戲台倒坍一樣可怕,所以“坍台”、“坍招勢”自然就是丟面子了。 解放前常有有錢有勢的戲迷票友,為了追捧自己心儀的角兒,不惜動用重金給足“台型”。據《中國戲曲志?上海卷》記載,1921年著名京劇演員余叔岩來滬參加賑災義演,同台獻藝的另有程硯秋,當時滬上程派戲迷為數眾多,他們除了贈送大量花籃、銀盾、緞幛、詩文以外,還覓得高約三尺的大銀瓶一對,並刻以上下款,插上大花枝,在程上場前,分置台口左右。余派戲迷見後,發誓要壓倒對方,便臨陣派人四處尋購更大更氣派的銀瓶,結果真搬來一對高過三尺的大銀瓶,並重新上光上色,于余氏上台之際將其置于台口,因高過前者數寸且嶄新,故更加白光耀眼,台下為之熱烈叫好,

可謂“台型扎足”。 不怕“坍招勢”的人一定不思進取,相反好“扎台型”的人一定上進心強,對于一座城市,這是一樣的道理。這兩年讓上海“扎台型”的事情很多,比如APEC會議,比如大師杯網球公開賽,2010年世博會……但是有些上海小市民“鮮咯咯”扎台型扎過了頭,未免就讓人反感了。很多外省人就抱怨上海人動不動洋洋得意說“阿拉上海怎麼怎麼好”,有一回幾位山東朋友來上海,遇到個上海司機,人很熱心,但是他們實在受不了司機那些個“扎台型”的話,一會兒“阿拉上海有東方明珠!你們有伐?”一會兒“阿拉上海有金茂!你們有口伐?”搞得幾個山東大漢一路上“胸悶”像“養媳婦”一樣抬不起頭。 2、【別苗頭】 凡是上海人都喜歡扎台型,大家的“台型”碰到一起,自然就要“別苗頭”了,尤其是上海女人。 “別苗頭”最初指農村莊稼漢比誰家的稻苗長得好,後來才漸漸變成了上海人“攀比”的代名詞。最近在上海舉行的什麼風尚大典,就是一個娛樂明星別苗頭的“莊稼地”,一個個明星得意洋洋從地毯上走走停停,供人品頭論足,仔細想來這些光鮮的姿態背後,卻也有著一點比試虛榮的農民意識。 女人之間攀比虛榮可不光是在“賣相”上,那些有知識

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民间俗语谚语大全

有xx地方特色的民间俗语谚语大全 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1、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2、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江西婺源) 3、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嵩山天下奥,衡山天下秀,恒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4、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5、xx不到枉为人。 6、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7、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8、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9、xx归来不看山。 10、xx自古一条路。 11、八字没一撇 12、拔根汗毛比腰粗 13、xx一张人皮 14、半斤对八两 15、半路上出家 16、饱汉不知饿汉饥

17、背着抱着一般沉 18、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19、笨鸟儿先飞 20、鼻子气歪了 21、比登天还难 22、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3、比死人多口气 24、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25、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26、兵败如山倒 27、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2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9、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0、病急乱投医 31、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32、不吃xx,不知啥叫苦 33、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34、内地xx,关外xx。 35、xx百害,惟富一套。 36、xx屋里xx,xxxx里屋。 37、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学好汉语拼音,冲破方言羁绊

学好汉语拼音,冲破方言羁绊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但是由于汉语方言的严重分歧,不同方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沟通信息的桥梁,也是隔断信息的屏障。要想去除屏障,架起桥梁,就需要“共同语”。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字音,纠正不准确的发音。曾经看到魏元石老师的一篇文章《汉语拼音是什么》,对其中的几句话感触很深。“眼下,弘扬民族文化是很时髦的话了,然而,弘扬民族文化只靠汉字是不够的。”“汉语拼音同汉字一样是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长城’,而且是汉字走向世界的桥梁。”汉语拼音如此重要,在小学生刚刚踏入校门时,教师就应该认真指导,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汉语拼音这一重要的工具,为进一步学好普通话和其它知识打好基础。 青海地区的学生,在青海方言的影响下,说普通话最大的特点,也是缺点,即前后鼻音分不清楚。如:“春风(chūnfēng)”读成“冲锋(chōngfēng)”,“阴天(yīntiān)”读成“应天(yīng tiān)”等。虽然方言只是“失之毫厘”,但人与人之间想要传达的意思却“谬以千里”,导致了许多误会。要想冲破青海方言给我们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的羁绊,必须学好汉语拼音,尤其是后鼻韵母。 一、根据方言特点,深入研究教材教法 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后鼻韵母是汉语拼音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但是根据青海地区的情况,前后鼻音的正确发音及区别是一个难点。所以要在学好前鼻韵母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后鼻韵母的准确发音。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备课时根据青海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确定主要教法和大致教学思路。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如:讲方言笑话、摘苹果等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前后鼻音区别读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发音难点,让学生轻松学会后鼻韵母及音节的拼读,最后达到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拼音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还通过教材向学生逐步渗透学习方法,如:怎样书写多字母组成的后鼻韵母,怎样才能更好的区别前后鼻音等,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写字注意书写姿势等。但是,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本课可以尝试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当学生为主体时,即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起到主导、指导的作用;反之,当教师是主体时,即教师在渗透一些学法、交代一些要求时,学生也要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 二、利用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教学 教学的第一个是环节讲方言笑话,学习ang。用讲笑话的方法进入新课,让学生了解青海方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学生很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学生发音方法和书写方法,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