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六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六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六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六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知识目标:①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成长的主要障碍

③近代前夜的危机

知识准备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1)生产技术、_______水平明显提高。(2)______ 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______ 亩产提高。(3)_____、_______ 等高产作物被广泛引进和推广,并广泛________。

2、手工业:__________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1)______流通扩大,大量使用白银._________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发展起众多的___________。

4、明清国力强盛:(1)突出表现为________面积的扩大和_______增长。(2)_______在世界范围内领先。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_____地区。②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_____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____个。③明中后期至清前期,世界白银产量的______流人中国。④中国是当时世界_____和_____的中心地区之一。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时间:___________中叶以后。

2、特征:为购买________增殖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以_________劳动为特征。

3、表现:(1)苏州工匠分“_________”和 ______两种,并形成_________市场。

三、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1、耕织结合、____________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

__________地位。

2、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____极其低下。

3、清朝统治者固守“___________”的传统政策,用

___________、低价征购、_______等手段压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清王朝为防止“聚众”,多次颁令实行______;用“______________”限制商业活动;官府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_______”,稍有不从,即进重罚。

4、清朝以“_________”自居,认为无需进行对外贸易,同时为防

范______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实行海禁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_______________,失去了利用_________的优势地位开辟___________,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1、中国:(1)在__________、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阻碍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____________的强大力量。(2)统治者对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他们对外

___________,对内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2、西方:(1)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

(2)西方国家疯狂对外__________,建立殖民统治。

重点诠释

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有:一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国外引种的高产农作物得以推广和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是私营手工业代替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资本异常活跃,专门工商业市镇兴起。三是生产关系变革,包括赋税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四是耕地面积和人口增长幅度较大,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在世畀上具有相对领先的地位。

难点突破

清朝“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从根本上看,“海禁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②清统治者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而引起人民思想变化甚至反抗,危及统治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西方侵略的一种消极抵御。③中国传统社会进入衰落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

(2)影响: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②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③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强化了自然经济,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活动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几乎处于同一时代,两人却迥然相异。为真实地了解西方,彼得大帝亲赴英荷等国考察,回国后仿效西欧,强力改革,励精图治。而清代统治者此时却闭关自守,盲目乐观,固守“重本抑末”的祖训而不知变通,甚至变本加厉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沉重打

击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强大壮阔的中国,就这样在歌舞升平、其乐陶陶的“盛世”中一天天走向衰退,一步步落后于他人。

合作探究:历代封建王朝为什么一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结果如何?请撰写成一篇小论文,清楚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结论或想法。

课堂达标

1、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2、体现江西景德镇制造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是( )

A 官办手工业工场

B 民间小手工作坊

C 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的民营劳动组台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C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D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①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②私营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③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④统治者大力扶植商业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明清两朝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殷。

请回答:

(1)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明中期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其结果如何?

(3)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对迟滞,其具体的原因有哪些?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

答案

1、A

2、C

3、 B

4、C

5、(1)表现:①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介绍了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双季稻的推广,玉米、蕃薯的引进,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标志着农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②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主导地位。③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发展。明中后期江南出现了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④“一条鞭

法”“摊丁入亩”实施,取消了人头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⑤国力日益强盛。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均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仍大体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新现象: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结果:发展缓慢,没有取代传统的农耕经济。

(3)原因:①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禁海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②统治阶级以“天朝大国”自居,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阻碍社会进步。③统治阶级打击工商业,鄙视科学技术,厉行文化专制,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④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为开拓市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影响:造成了中国近代的封闭落后,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莒县一中 2011级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Ⅱ班级姓名 命制何玉杰审核李玉钦教师寄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4讲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重点探究】 探究(一)农耕经济高度的发展 材料一中国物产丰富。蔬菜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仅橘子就有三个品种,即甜的、酸的和

甜酸适度的。糖质地很好,非常洁白,价格也低廉。蚕丝色泽艳亮,质量超过西班牙格拉纳达的产品。“天鹅绒、丝绸和布匹价格如此之低,提及此点会使那些熟知西班牙和意大利纺织品价格的人大吃一惊。”中国人普遍穿着丝绸服装。中国农田管理得很好。没有一块荒弃的土地。一块块耕田错落有致,有如花园。矿产也很丰富。“这是世界上最富饶、而物价又十分低廉的国家。” ---- 1585年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 ⑴材料一中门多萨对中国经济状况作了怎样的描述?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材料三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全家靠养蚕织绸生活。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的很好,赚了一些银子。几年后,隔壁一家因丝绸卖的不好,又急用钱,想卖房子,施复夫妇遂买下,并增加了三四张织机。又过几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他们又买了附近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冯梦龙《醒世恒言》) ⑵材料二、三反映了明清时手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材料四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原因? ⑶自然经济高度发达;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人口众多。 探究(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材料一材料二 再提立丞相者斩!军机处 材料三“…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五十二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 习题精选第五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明代引进南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是( ) A、玉米 B、甘薯 C、葡萄 D、花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局的稳定方面 B、社会的安定方面 C、经济的繁荣方面 D、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 A、“康乾盛世” B、从明中期到清前期 C、从元中期到明前期 D、隋唐时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说明我国( ) A、封建社会开始衰落 B、封建社会融和发展 C、封建社会繁荣开放 D、封建社会开始分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C.鄙薄科学技术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的政策是() A、重本抑末 B、重商抑农 C、重农主义 D、本末兼商 4、1700~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五 5、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是() A.扇贝 B.白银 C.银票 D.黄金 6、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17~18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的国籍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7、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A、明朝前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8、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9、“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 B.康熙和乾隆在位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D.整个清朝前期 10、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 A.1亿 B.2亿 C.3亿 D.4亿 二、阅读下面材料: 11、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www.5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8123011.html,课题: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水稻的种植: 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2.手工业:_ 3.商业: 4.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

明清时期的 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①② ③ ④ 二.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原因: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 3.特征:① ② 4.地位:

5.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1)农民: (2)清朝统治者继续沿用“ ”的政策, (3)清政府实行“ ”“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自然经济: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1.中国:明清统治者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① ② ③

④ 海禁政策的评价: 2.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英国:西方主要国家: 3.中西国力兴衰易位:国别项目中 国西 方(英国)政

治经 济思 想外 交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结合课本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为什么说海禁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重难点解析】1.关于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的两个条件:①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持有者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②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2)产生的两个原因: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手工业的进步是直接原因。(3)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两个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生事物,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有所反映。②它只是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中出现,是稀疏和微弱的,其力量远远不足瓦解封建势力;就全国而言,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没有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2.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如何评价?(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体。②直接原因:清政府为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 A、害怕外国人危机自己的统治 B、中国工商业发达 C、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D、天朝物质丰富,无所不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描述了一对夫妇经营丝织业机房的情景。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B、该现象出现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解析】: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04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识记: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 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 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手工:兴盛。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表演情景剧) 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 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的发展毫无认识,还在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用马克思的一段话去体会。问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

第24 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 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 、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 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 、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 ,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 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D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 .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下面不是被打垮原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 二、主体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发展 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②最后的盛世: 小组讨论: ③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配合图片、材料解说: 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 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 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 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 (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 ②表现: 社会 经济 观念 思想 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 →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生答:略。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一、目标: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二、练习 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选择题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 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面不是被打垮原 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三、课后检测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检测: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从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和地主催租“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知,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蚕桑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农耕技术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地主对农民剥削程度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C 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 解析:城市的发展与商品经济有直接关系,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说明中小城市人口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中小市镇发展迅速,市镇工商业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A项中衰败错误;B项与题意相反;D项是宋朝。 答案:C 4.(2018·河南天一高三大联考) 史事实是,当时() 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 解析:从三则材料中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棉纱成纴……列肆卖之”“售之乡民”可知,当时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销售,而且有了较细的分工,这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B项正确;耕织分离出现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人进入生产领域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的情况,没有其他地区的体现,D项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B 5.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正确答案为A。 2.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 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C。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近代前夜的危机》

《近代前夜的危机》 【学习目标】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自主学习】 1.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____________的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_____________,对内坚持“__________”政策,压制打压___________,鄙薄_____________,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中热衷于大兴_________,把___________推向顶峰。 2.最终,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__________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 【合作探究】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 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 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3.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当堂达标】 1.清朝中期出现“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耕者不过二顷”。该材料反映了清中期哪一社会矛盾() A.人均可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 B.土地兼并恶性发展,自耕农纷纷破产逃亡 C.政治腐败 D.武备废弛 2.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B.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清王朝实行文字狱

2021年高一历史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 岳麓版 必修二

2021年高一历史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岳麓版必修二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我国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地区;理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通过分析17~18世纪中西方不同社会状况,提高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学习,启迪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经济全面高涨。 1.农业的发达 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达 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天

工开物》涉及的约#&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商业的繁荣 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 4.国力强盛 明清盛世时期的国际地位比前代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深化·拓展】 想一想:明清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提示: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农业结构;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丰富的商品;发达的手工业为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劳动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白银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基础;明清赋税制度的调整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劳动力条件等。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明朝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8课时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学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记住康熙至乾隆年间经济发展的表现;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在西方列强挤压下,清帝国出现了危机。 能力目标:理解“近代化”、“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概念。 情感目标:反思中国的经济文明由先进走向落后的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开拓进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重点难点:康乾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出本课所有子目。 (二)自主梳理:细读课文,梳理知识,填写要点。 明清经济的发展 1、概况:明中期到清前期,国力空前强盛,史称,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2、表现:(1)农业发展。 (2)手工业生产兴盛。 (3)对外贸易发展:纺织品、瓷器、茶叶大量出口,形成贸易,白银占有量居世界之首。 (4)商业发达: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当时,中国拥有个闻名世界的大城市,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1、社会方面:人口增大,传统的开始发生变化。 2、经济方面:出现了新型地主,还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新的经营方式。 3、思想方面:观念发生变化,的地位升高。 清帝国的危机 1、原因:(1)闭关锁国。 (2)对内推行政策。 (3)打击,鄙薄。 (4)大兴。 (5)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2、表现:①农民战争的打击;②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③实行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④英国19世纪推行贸易后,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三)重点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突破重难点:关于资本主义,学生一般会认为但凡出现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将资本主义与雇佣关系划等号,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学生凭仅有的感性认识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弄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或者说不清楚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称得上是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在探讨之前应该给学生明确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它在中国是怎么产生的,又有怎样的缓慢发展,只有先明确了这些,才能跟学生一起探讨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在中国发展缓慢。 这里我将展示给学生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同时与学生一起概括出要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须的条件,比如自由的劳动者、为获得利润进行生产、生产方式要变化:雇佣较多工人,提供较大产品,再依据这些条件逐一分析中国当时是否具备。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强化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和态度。 教法、学法分析 化难为易:本节课涉及到相关概念,例如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比较难懂,在授课时应考虑到学生已有认知,从学生熟知的雇佣关系入手,引导思考资本主义应具备的因素。由学生讨论推断各项在中国是否存在或满足。 提供材料,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展示相关史料,以此为媒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推导,锻炼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近代危机部分,通过四组图片,形成中西关于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的对比。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差距,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深化学生认知。最后以结构框架的形式,由学生填充内容,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与解题 在开始我们今天的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是围绕哪个主题学习的呢?(中国的农耕经济)今天要走进的这个历史时期,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发展和迟滞。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这里“发展”指什么?“迟滞”指的又是什么? 请同学说说你认为“发展”指什么发展,“迟滞”又是跟什么相比较迟滞? 中国的农耕经济获得高度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所以发展指的是“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衍生出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中国出现种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因而我们 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呈现近代前夜的种种危机,这就是“迟滞”。 标题上还有一个词“近代”。“近代”它是一个历史阶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从世界历史看指的是随着欧洲诸国相继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建立联系(新航路开辟),传统专制政治崩溃,自由民主建立(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工业革命)。从中国历史来看,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的“近代前夜”主要指明清(前清)时期。 讲授新课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学生自主完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