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设计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设计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设计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设计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

第6课近代前夜发展与迟滞

历城四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特征;清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后果;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后果;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法、问题探究法、情景再现法、历史比较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事物;正确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如何正确评价康乾盛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两朝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难点:资本主义生产萌芽产生后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情景再现法、历史比较法

教学资源:课本插图以及课后原始材料

板书设计: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

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

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赋役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和城市: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运河沿岸、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拥有一流的城市和密集的市场,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

地区之一

2.资本主义生产因素萌芽

(1.)含义: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2.)特征:拥有资本、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

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

(3.) 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二.近代前夜的危机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原因: 抑商(清朝抑商的表现及后果)

禁海:(清政府实行禁海政策的原因及后果)

2. 中西方实力对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第4课选自《天工开物》中的挖煤图、提花机图、锤锚图导入新课。一边让学生看图一边给学生介绍:《天工开物》是明末宋应星编著的。记述了当时全国各地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状况,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所以,此书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清时期,全国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 近代前夜的发展

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古代向近代转型的前夜,关于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方面,在汉唐、宋元以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到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康乾

盛世时达到最高峰;另一方面,在封建农耕经济内部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关于第一方面,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上三幅插图:《清末苏

州的晋商建的全晋会馆戏台》、《南都繁会图》、《盛世滋生图》,然后采取阅读法,让学生浏

览课本,找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表现在几个方面。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三个方面,具体方面由教师详细讲授。

关于农业方面的发展情况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 明初时耕地面积为8.5

亿亩,到清代的时候高达10亿亩左右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的亩产量提高 3.

开放进取

勇于探索

殖民扩张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资本主义 工业强国 西方 顽固守旧

妄自尊大

闭关锁国 装备落后海防松弛 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自然经济 占统治 地位

中国 观 念

外交 军 事 政 治 经 济

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4.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5.赋役制度的变革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人头税,大大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商人的人身控制。

关于手工业方面的发展,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第4课内容: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商业和城市方面的发展,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5课内容:明中后期以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参看课本47页选自《阅世编》的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方面,在运河沿岸、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并且工商业市镇的数量增长很快,明中后期,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兴起了30多个市镇,到清代前期增长到204个,这些工商业市镇的主要功能是一些手工业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第三方面,拥有一流的城市和密集的市场,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十九世纪初世界上五十万居民以上的城市共有十个,而中国就占了六个。

问题探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业发展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总结: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方面由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样就为农业人员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另外,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这一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生产出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政府以白银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形式,这样就使得农业、手工业通过白银这种媒介与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清朝前期,推行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人头税,大大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商人的人身控制,这样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城市三方面内容的讲解要做到要点数字化,便于学生记忆。最后根据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分析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内部孕育出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由此引入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首先让学生明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但这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然后,再告诉学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一个特征是,社会上存在少数人,他们掌握着一定的资本,他们需要用这些资本购买劳动力来为他们生产商品;另一个特征是,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自由人,他们自由的一无所有,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然后给学生出示课后解析与探究中的原始材料,使学生通过材料中的信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以及前面讲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与特征,能够了解明朝晚期,在苏州丝织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明确告诉学生,资本主义萌芽不仅出现在丝织业,在制瓷业、棉纺织品加工业、造纸等手工业部门也有微弱表现。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景德镇制瓷业的情况,了解制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提出思考题: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厂的区别?

让学生明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及特征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运用这两种工具分析原始材料,使他们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得出结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并让学生体会到论从史出的方法。

二.近代前夜的危机

问题探究:前面讲了近代前夜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且在农耕经济内部还孕育出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萌芽,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现在我们又说近代前夜面临着危机,这不是很矛盾吗?(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它的发展状况。资本主义萌芽自明中后期出现以来虽有所发展,但它的发展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并没有发展进入工业化轨道,而这时期西方却在迅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中西方实力的对比发生巨大逆转,中国埋伏了近代前夜的巨大危机,然后引导学生具体来分析。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这一部分内容可采取阅读法,先让学生阅读本内容然后回答问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原因是政府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然后具体分析这两个政策。关于抑商政策,让学生回忆第5课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相关内容:到明清时期,面对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形势,统治者依然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

然后提出问题: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都有哪些表现?(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各级官员“留心劝导”,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清王朝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坐以他事,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清王朝实行抑商政策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在重压之下,一些商业资本转而投入土地剥削,一些商人将资本购买土地,这样就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关于禁海政策,让学生从课本找出清政府实行禁海政策的原因。(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积聚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

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下面小字内容,理解一下禁海政策的含义:禁海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等政策,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绝对禁止。然后让学生思考:禁海政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关于禁海政策的影响应指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事物。

清政府实行的抑商与禁海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未能形成扫荡旧的自然经济基础的强大之势,而这是西方国家自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一二百年之间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中西方对比如下表:

小结: 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我国农耕经济在前朝的基础上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抑商、禁海闭

关政策,抑制和阻碍了这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下面,我们将看到中国历史沉重的一页,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巩固落实

一. 单选题

1.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 )

①双季稻得到大面积种植②国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③棉花的广泛种植④丝织业的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能够反映明清两朝盛世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国力强盛的主要史实有( )

① 商业资本的异常活跃②工商业市镇的大批出现③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

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 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 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4.史书中关于”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

A. 规模大,分工极细

B. 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 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D. 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5.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①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

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① 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

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① 商业资本异常活跃②私营手工业的显著发展③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④统治者大力扶植工商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 开放进取

勇于探索

殖民扩张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资本主义 工业强国 西方 顽固守旧

妄自尊大

闭关锁国 装备落后海防松弛 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自然经济 占统治 地位

中国 观 念 外交 军 事 政 治 经 济

A.“重本抑末”传统政策的影响

B.明清政府对工商业风险大的严格限制

C. 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D. 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9.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

A.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 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 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 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10.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禁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三.问答题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单选题1--5CBDAD 6--10CCADB

分析题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和生活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帐房或商人

成为早期资本家.说明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

(3)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问答题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危害分析:

(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

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3)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4)禁海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

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推荐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1.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2.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情况,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认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重点 文艺复兴的实质和主要代表人物。 难点 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上面两幅图画中的圣母一个是中世纪的,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你觉得画中人物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图2与图1相比反映了什么思想的光辉?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去探究这一变化的缘由。 任务一:刨根问源 教师:同学们,先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些史料。 史料1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因此每个人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关系,思想和行动都受教会的监督和支配。天主教会对广大群众施行了严密的精神统治。 ——《世界史》 史料2我创造了我自己。

——彭塔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 史料3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世界史》 教师:同学们,从这几段文字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学生1:史料1说明中世纪的时候,也就是文艺复兴前,人们都信仰天主教,天主教对精神世界进行严密的控制,天主教会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学生2:从史料2中我得到的信息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冲破了宗教的控制,认识到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就提出了“我创造了我自己”这样的主张。 学生3:从史料3中,我明白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它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思想上开辟了道路。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很全面。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它使人们挣脱了宗教的束缚,重视现世的生活,强调人的个性发展,鼓舞人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追求幸福。这一切都是极具进步意义的。这一运动首先在哪里兴起? 学生:意大利。 教师: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兴起?请结合教材P65回答。 学生: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反对教会“神权至上”,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教师:很好。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的出现。意大利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在思想领域里表现为文艺复兴运动。 任务二:拨开云雾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为话题进行的讨论。下面是两位同学准备的发言卡片,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甲:文艺复兴就是意大利人不满意当时教会对文化的控制,重新学习和宣传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就是复古。 乙:文艺复兴是那些对教会不满的先进人物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开创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好了,我们讨论到这里。你们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 学生:我赞成乙。因为当时教会势力很强,所以资产阶级宣传自己的思想,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发起的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文化,是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莒县一中 2011级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Ⅱ班级姓名 命制何玉杰审核李玉钦教师寄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4讲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重点探究】 探究(一)农耕经济高度的发展 材料一中国物产丰富。蔬菜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仅橘子就有三个品种,即甜的、酸的和

甜酸适度的。糖质地很好,非常洁白,价格也低廉。蚕丝色泽艳亮,质量超过西班牙格拉纳达的产品。“天鹅绒、丝绸和布匹价格如此之低,提及此点会使那些熟知西班牙和意大利纺织品价格的人大吃一惊。”中国人普遍穿着丝绸服装。中国农田管理得很好。没有一块荒弃的土地。一块块耕田错落有致,有如花园。矿产也很丰富。“这是世界上最富饶、而物价又十分低廉的国家。” ---- 1585年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 ⑴材料一中门多萨对中国经济状况作了怎样的描述?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材料三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全家靠养蚕织绸生活。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的很好,赚了一些银子。几年后,隔壁一家因丝绸卖的不好,又急用钱,想卖房子,施复夫妇遂买下,并增加了三四张织机。又过几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他们又买了附近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冯梦龙《醒世恒言》) ⑵材料二、三反映了明清时手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材料四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原因? ⑶自然经济高度发达;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人口众多。 探究(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材料一材料二 再提立丞相者斩!军机处 材料三“…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五十二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 习题精选第五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明代引进南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是( ) A、玉米 B、甘薯 C、葡萄 D、花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局的稳定方面 B、社会的安定方面 C、经济的繁荣方面 D、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 A、“康乾盛世” B、从明中期到清前期 C、从元中期到明前期 D、隋唐时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说明我国( ) A、封建社会开始衰落 B、封建社会融和发展 C、封建社会繁荣开放 D、封建社会开始分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优秀教案

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京师大学堂的兴办 (二)废科举,办学校 (三)《申报》与商务印书馆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诞生: 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2)原因: 清朝末年,西学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教会学校的示范作用,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中国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也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决定在教育上采取一些新的改革。

(3)主要内容: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令的形式公布的学制,并在全国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学堂作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4)影响: 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各地逐渐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2.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下一个内容:《申报》。课文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1)创办: 我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初以印刷为主,后兼营出版。1902年开始编纂学校用书和翻译出版外国书籍。并逐步出版学术著作和影印善本古籍。1932年被日军炸毁,抗日战争时期总馆迁至重庆,1954年,总馆迁至北京。 (2)特色: 紧密结合生活、商业性质的报纸,内容丰富,新闻量很大并注重真实性,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 (3)影响: 是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对后世报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业布置】 1.民国之处,民国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什么? 2.维新运动中诞生的最高学府是哪一所? 3.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什么? 4.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什么?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www.5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3137201.html,课题: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水稻的种植: 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2.手工业:_ 3.商业: 4.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

明清时期的 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①② ③ ④ 二.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原因: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 3.特征:① ② 4.地位:

5.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1)农民: (2)清朝统治者继续沿用“ ”的政策, (3)清政府实行“ ”“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自然经济: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1.中国:明清统治者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① ② ③

④ 海禁政策的评价: 2.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英国:西方主要国家: 3.中西国力兴衰易位:国别项目中 国西 方(英国)政

治经 济思 想外 交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结合课本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为什么说海禁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重难点解析】1.关于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的两个条件:①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持有者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②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2)产生的两个原因: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手工业的进步是直接原因。(3)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两个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生事物,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有所反映。②它只是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中出现,是稀疏和微弱的,其力量远远不足瓦解封建势力;就全国而言,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没有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2.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如何评价?(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体。②直接原因:清政府为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 A、害怕外国人危机自己的统治 B、中国工商业发达 C、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D、天朝物质丰富,无所不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描述了一对夫妇经营丝织业机房的情景。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B、该现象出现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解析】: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04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识记: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 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 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手工:兴盛。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表演情景剧) 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 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的发展毫无认识,还在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用马克思的一段话去体会。问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1—— 步入近代(教案)

课题:世界近代史(一)步入近代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②探寻新航路;③早期殖民掠夺。 2、理解:文艺复兴运动。 3、运用: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思想解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文艺复兴、探寻新路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世界三大宗教分别产生于何时?创立者是谁?”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52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13-16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52—53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西欧经济发展: ①表现:a.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农奴通过购买劳役豁免权、缴纳迁徙税等方式获得自由,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14世纪,一些富裕农民建立租地农场产生,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13至14世纪,手工业也不断发展,手工工场由分散到逐渐集中(工场主、商人与工人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作用: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西欧社会发展: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市民阶层),商人巨贾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欧洲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文艺复兴被称为“人”被发现的时代,新航路开辟被称为“世界”被发现的时代。14世纪的意大利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实生活。其先驱者是但丁,代表作《神曲》;艺术大师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戏剧大师是英国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4)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罗盘技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流行及航海家的开拓冒险精神等。其四大航线是:①迪亚士1487-1488年,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好望角。②达?伽马1497~1498年,沿迪亚士开辟的航道,航行到印度西海岸。③哥伦布1492年,横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和海地。④麦哲伦1519-1522年,穿越大西洋、太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

第24 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 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 、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 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 、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 ,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 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D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 .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下面不是被打垮原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案新人教版(1)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5课探寻新航路 教案新人教版(1)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识记杰出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的路线。 3.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 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其中最著名的是哥伦布。这些人为什么要去海外探险?这些探险活动产生了什么后果?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来一探究竟吧。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教师: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史称“新航路开辟”。结合下面史料,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史料1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产生,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史料2 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马可·波罗游记》 史料3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史料,结合教材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学生1:原因之一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学生2:马可·波罗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 学生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激起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这是探寻新航路的根本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这是探寻新航路的直接原因。 教师: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航海家,面对波涛汹涌、变幻无常的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 二、主体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发展 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②最后的盛世: 小组讨论: ③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配合图片、材料解说: 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 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 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 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 (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 ②表现: 社会 经济 观念 思想 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 →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生答:略。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 13 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知道中 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多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较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与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辛亥革命顺应了这 一历史发展大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影响。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认识却比较浅显。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熟悉,但对其他革命者了解不是很多,这一切有待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等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 展示,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如何认识《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成果为什么落入 袁世凯手中,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 参与性,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 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导入(旧知复习):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一、目标: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二、练习 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选择题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 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面不是被打垮原 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三、课后检测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检测: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从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和地主催租“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知,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蚕桑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农耕技术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地主对农民剥削程度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C 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 解析:城市的发展与商品经济有直接关系,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说明中小城市人口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中小市镇发展迅速,市镇工商业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A项中衰败错误;B项与题意相反;D项是宋朝。 答案:C 4.(2018·河南天一高三大联考) 史事实是,当时() 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 解析:从三则材料中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棉纱成纴……列肆卖之”“售之乡民”可知,当时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销售,而且有了较细的分工,这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B项正确;耕织分离出现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人进入生产领域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松江地区的情况,没有其他地区的体现,D项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B 5.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