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造塔的方法及意义(济群法师)

造塔的方法及意义(济群法师)

造塔的方法及意义(济群法师)
造塔的方法及意义(济群法师)

以下是关于造塔法。和佛像一样,塔也是佛法存在于世的象征,同样需要如法建造,方能令人起敬。最初建造的塔,主要用以供养佛舍利。佛陀涅槃后,八分舍利,由迦毗罗卫等八国请回起塔供养。其后,阿育王又建立八万四千塔以供养佛舍利,法显、玄奘游学印度时仍可见,今已不存。中国的舍利塔,则有珍藏佛指骨舍利的陕西法门寺宝塔,珍藏佛牙舍利的北京灵光寺塔等。此外还有为纪念佛弟子及历代高僧、祖师营建的塔。《四分律》记载,舍利弗、目连尊者入灭后,其弟子希望起塔供养,佛陀应允了他们的请求,并对如何造塔给予详细指导。在中国,比较著名的祖师塔有少林寺塔群、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陕西兴教寺的玄奘、窥基、圆测塔等。这些属于灵骨塔。

另有一些塔是为了供奉佛像或经书,如现存最古老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就是用于供奉印度传来的佛经。玄奘西行求法归来,也特别在慈恩寺建塔,供奉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舍利,即现存大雁塔的前身。此外,还有其状如塔而镌刻经文、佛像的多角形石柱,又称经幢,其信仰源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宋期间曾盛行一时。

塔既是信众供奉的圣物,也是佛教的一道风景,遍布南传、汉传、藏传地区,形式丰富,变化多端。仅汉传佛教地区,塔的形制就有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覆钵式、异型及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等种种不同,还有单层到十数层的体量变化。这些造型各异、技艺高超的佛塔,占中国现存古塔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之多,不仅在佛教史,也在中国古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成就。如著名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因全部由木料建造,又称应县木塔),塔高67米而不用一钉固定,屹立千年,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之最。

【1.名称说明】

《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①。”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也,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

①《摩诃僧祇律》卷33

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枝提。(T22-498中)

介绍造塔法之先,律祖首先为我们说明塔的名称。

“《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佛典说:如果其中供奉有舍利,就称为塔,如果没有供奉舍利,则称为支提。可见,塔和支提的最大区别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是否供有圣物。

“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支提云庙。”塔,又叫做塔婆,或者偷婆。支提就是庙的意思,通常于其上安立佛菩萨形象。

【2.造塔功德】

《增一阿含》云:“初起偷婆,补治故寺,并受梵福。云何梵福?如阎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转轮王功德。如是西东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禅总多,比一梵主功德。此为梵福量,当如是学①。”

①《增一阿含经》卷21

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谓初梵之福也。复次,善男子、善女人,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之福也……尔时有异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为多少?”世尊告曰:“谛听谛

听,善思念之,吾今当说……计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计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故不如三十三天之福。计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故不如释提桓因一人之福。计四天下及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释提桓因,故不如一艳天之福。计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释提桓因及艳天,故不如一兜术天福。计从四天下至兜术天之福,故不如一化自在天之福。计从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计从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比丘当知,此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是故比丘,欲求梵天福者,当求方便成其功德。如是,比丘当作是学。”(T02-656中-下)

此处引经说明造塔有哪些果报。

“《增一阿含》云:初起偷婆,补治故寺,并受梵福。”初起,新建。故寺,古寺。《增一阿含经》告诉我们,若能建造新塔,令信众礼拜供养,或者修理破旧古寺,将之整修一新,皆可感得大梵天王那样的福报。

“云何梵福?”那么大梵天王的福报究竟多大呢?能不能量化呢?经中接着就以较量功德的方式进行说明。

“如阎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转轮王功德。”阎浮,即南瞻部洲,四洲之一,是佛教对世界的划分。就像整个南阎浮提人所积累的全部功德,比不上一个转轮圣王的功德。

“如是西东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禅总多,比一梵主功德。此为梵福量,当如是学。”西,西牛贺洲。东,东胜神洲。北,北俱卢洲。而将东南西北四洲人的功德相加,乃至四天王、六欲天、初禅天所有功德相加,其总和都比不上梵天的功德。如果想要成就梵天这样不可思议的巨大功德,就应该学习造塔、补寺的善行。关于较量功德的具体内容,在《增一阿含经》原文中有详细解说,兹不赘述。

【3.恭敬护理】

《四分》:“若起塔者,应四方、若圆、若八角,以石墼木作已,用黑泥乃至石灰、白土等。应安基四边作阑楯,安香华着上,听安悬幡盖物。不得上塔上、阑楯上,护塔神嗔。若有所取,与开。彼安幡盖,不得蹈像上,作余方便梯蹬安之。若塔露地,供养具雨渍风飘乌鸟不净者,作种种舍覆之。地有尘,种种泥泥之。须洗足器安道边,外作墙门安置。若上美饮食,用金宝等器盛之,令白衣伎乐供养。若饮食当与比丘、沙弥、优婆塞,经营塔作者应食。舍利安金宝塔中,若缯绵中。若持行者,若畜生、若头上、肩上担戴。若拂,应用树叶、孔雀尾拂。多有香华罗列基上、阑上、杙上,向中绳贯,悬屋檐前。有香泥作手轮像,乃至有余,泥地等①。”

①《四分律》卷52

时舍利弗、目连般涅槃已,有檀越作如是言:“若世尊听我等为其起塔者,我当作。”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

彼不知云何作,佛言:“四方作,若圆、若八角作。”不知以何物作?白佛。佛言:“听以石、墼(jī)、若木,作已,应泥。”不知用何等泥?佛言:“听用黑泥,若[卄/告]泥,若牛屎泥,若用白泥,若用石灰,若白墠(shàn)土。”

彼欲作塔基,佛言:“听作。”彼欲华香供养,佛言:“听四边作栏楯,安华香着上。”彼欲上幡盖,佛言:“听安悬幡盖物。”

彼上塔上,护塔神瞋。佛言:“不应上。若须上有所取,听上。”彼上栏上,护塔神瞋。佛言:“不应上。若须上有所取,听上。”彼上杙(yì)上、龙牙杙上,佛言:“不应尔。若须上有所取与,听上。”彼上像上安盖供养,佛言:“不应尔,应作余方便蹬上安盖。”

彼塔露地,华香、灯油、幡盖、妓乐供养具,雨渍、风飘、日曝,尘土坌(bèn)及乌鸟不净污。佛言:“听作种种屋覆。一切作屋所须,应与。若地有尘,应泥。若黑泥、牛屎泥。若须白,以石灰泥、白墠土泥。”

彼须洗足器,应与。须石作道行,佛言:“听作。”彼须地敷,听与。时无外墙障,牛马入无限,佛言:“听作墙。”若须门,听作。

时舍利弗、目连檀越作如是念:“彼二人存在时,我常供养饮食。今已涅槃,若世尊听我等上美饮食供养塔者,我当送。”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供养。”不知用何器盛食?佛言:“听用金银钵、宝器、杂宝器。”不知云何持往?佛言:“听象马车乘载,若舁、若头戴、若肩担。”

时诸比丘自作伎若吹贝供养,佛言:“不应尔。”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彼不知供养塔饮食谁当应食?佛言:“比丘、若沙弥、若优婆塞、若经营作者应食。”

时舍利弗目连檀越作是念:“佛听我等庄严供养塔者,我当作。”佛言:“听。”彼须华香、璎珞、伎乐、幢幡、灯油、高台车,佛言:“听作。”彼欲作形像,佛言:“听作。”

彼不知云何安舍利?“应安金塔中,若银塔,若宝塔,若杂宝塔。若以缯(zēng)绵裹,若以钵肆酖(zhèn)岚婆衣,若以头头罗衣裹。”复不知云何持行?佛言:“听象马车乘辇轝(yú)驮载,若肩上、头上担戴,若欲倾倒应扶持。”彼自作伎供养,佛言:“不应尔。”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

彼欲拂拭声闻塔,佛言:“应以多罗树叶、摩楼树叶,若孔雀尾拂拭。”彼大有华,听着塔基上,若栏上,若龙牙杙上。若向中,若绳贯,悬着屋檐前。

若有多香泥,听作手像轮像,魔酰(xiān)陀罗像。若作藤像,若作葡萄蔓像,若作莲华像。若故有余,应泥地。(T22-956下-957上)

这一段是说明造塔及防护的方法。《四分律》记载,舍利弗尊者和目连尊者入灭后,他们生前的施主想为两位尊者起塔作为供养,佛陀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施主们并不知道怎样如法造塔并供养,佛陀就种种具体事宜为他们作了指示。对照律文可以发现,道宣律祖对相关文字作了极其简要的概括,仅以234字,对原文750字的篇幅作了缩写,但又忠实保留了原有内容。

“《四分》:若起塔者,应四方、若圆、若八角,以石墼木作已,用黑泥乃至石灰、白土等。”墼,未烧的土坯。《四分律》中,佛陀对弟子们说:如果造塔,应该造成方形、圆形或八角形,可以用石头、土坯或木头修砌。造完之后,以黑泥或石灰、白土涂抹表面。这几点介绍,和目前存世的塔,从形制到建筑材料都是一致的。

“应安基四边作阑楯,安香华着上,听安悬幡盖物。”基,塔基。阑楯,栏杆,纵为栏,横为楯。佛陀

还允许弟子们在塔的四周建筑塔基,使塔身更为坚固。并在周围营造栏杆起到外护作用,还可在栏杆上安放香花作为供养。在塔的前面或上面,可悬挂幡盖作为装饰。

“不得上塔上、阑楯上,护塔神嗔。”不可随意爬到塔上、栏杆上,以免引起护法神的嗔恨。因为每座塔都有护法神守护,随便上去会引起不良后果。

“若有所取,与开。彼安幡盖,不得蹈像上,作余方便梯蹬安之。”开,可以开许。如果是要到塔中拿取或安放物品,允许爬到塔上。如果要在塔上悬挂幡盖,不可以直接踩在塔或像的上面。必须通过其它方式,如梯子、凳子等爬上去安放。

“若塔露地,供养具雨渍风飘乌鸟不净者,作种种舍覆之。地有尘,种种泥泥之。”如果塔就在露天,种种供品也都在露天供养,因为风吹雨淋及鸟粪等变得污秽,应该在上面另建塔亭之类的建筑覆盖,起到防护作用。如果地上脏了,应该用干净的细泥重新涂抹。

“须洗足器安道边,外作墙门安置。”按印度礼节,进塔要脱鞋表示恭敬。但有些人的脚可能不干净,或者是雨天沾上泥土,这就需要在近塔的路边准备洗脚器具,并专门建造一个放置的地方,让礼塔者洗了脚再进去,以免染污塔内或塔的四周。

“若上美饮食,用金宝等器盛之,令白衣伎乐供养。”如果是以饮食作为供养,应该用黄金制品等珍贵器皿盛装,并让在家居士以梵呗作为供养。

“若饮食当与比丘、沙弥、优婆塞,经营塔作者应食。”这些供养的饮食,比丘、沙弥、居士,包括造塔、护塔的人都可以享用。

“舍利安金宝塔中,若缯绵中。若持行者,若畜生、若头上、肩上担戴。”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绵,蚕丝结成的片或团。如果塔中供奉舍利,应该将舍利安放在由金银或其它宝物特制的塔中,并以丝绵包裹。将舍利迎来的途中,可以用象辇、马车驮载,或是顶在头上、肩上。

“若拂,应用树叶、孔雀尾拂。”如果要对塔进行清理,可以用多罗树叶或孔雀尾羽制作的拂尘来拂拭。

“多有香华罗列基上、阑上、杙上,向中绳贯,悬屋檐前。”杙,木桩。可以用香花安放在塔基、栏杆或木桩上,或者用绳串起来,悬挂在塔前或屋檐前。

“有香泥作手轮像,乃至有余,泥地等。”还可以用香泥做佛手的千辐轮相作为供养。如果还有多余的香泥,可以涂抹在地上。

其中种种细节,《四分律》原文有详尽记载,可作为学习参考。

【4.造塔处所】

《僧祇》:“塔事者,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地作塔处。其塔不得在南、在西,应在东、在北(中国伽蓝门皆东向,故佛塔庙宇皆向东开,乃至厨厕亦在西南,由彼国东北风多故。神州尚南为正阳,不必依中土法也)。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①。”余如盗戒随相说。

①《摩诃僧祇律》卷33

塔事者,起僧伽蓝时,先预度好地作塔处。塔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北。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T22-498上)

那么,塔应该造在什么位置呢?

“《僧祇》:塔事者,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地作塔处。”僧伽蓝,寺院。《摩诃僧祇律》说,在准备营造寺院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好整体规划,预先留出好地作为造塔处所。而不是在寺院建成后,随随便便找块空地造塔。因为塔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一定法度,而且要和寺院整体建筑协调,不可任意为之。

“其塔不得在南、在西,应在东、在北。”塔不能造在寺院的南边或西边,应该在寺院的东边或北边。当然,这是根据印度的习惯而言。因为“彼国东北风多故”,所以“佛塔庙宇皆向东开,乃至厨厕亦在西南”。但中国本土的方位讲究和印度并不一致,是“尚南为正阳”,所以律祖对律中所说的方位也有不同观点,认为“不必依中土法也”。我们今天看到的寺院,多半也是坐北朝南。虽然各地对朝向有不同习惯,但有一点属于通用原则,那就是造寺前应当做好总体规划,事先预留塔的位置。

“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余如盗戒随相说。”僧地,僧寮用地。佛地,殿堂用地。营造寺院时,必须对殿堂用地和僧众用地有严格界定:哪些地方是殿堂区,是佛的用地;哪些地方是生活区,是僧的用地。不得混为一谈,互相侵占。具体内容,在《行事钞·随戒释相篇》解说“盗戒”时,有详细说明。

【5.供养及修治功德】

以下,引《善生经》说明供养和庄严佛塔的功德。

《善生经》,又名《优婆塞戒经》,7卷,北凉昙无谶译。以《中阿含经》卷33《善生经》发展而成,是佛为善生长者说大乘优婆塞戒(在家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为本经重心,除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轻等大乘独有的戒条。

《善生经》云:“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应当志心勤修,供给生身、灭身、形像、塔庙。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作生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以一钱、一线、一华、一香、一偈、一礼、一匝、一时,乃至无量宝、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他作。善男子!若能如是志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若涅槃后,等无差别。

若见塔庙,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人所坏处,亦当自治。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

若作宝塔及作宝像,当以种种幡盖、香华奉上。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讫,亦当幡盖、香华、伎乐种种供养。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华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当塞治之。

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任力香涂。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若白土涂。作塔像已,当以琉璃、颇梨、真珠、绫绢、锦彩、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华贯、散华、妙拂、明镜、末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

舞供养,昼夜不绝。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

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藏覆,劝人令治。治具足已,然后显示。见毁坏像,应当志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自若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作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宝供养如来,有人应以种种功德尊重赞叹,是二福德等无差别。”①

①《优婆塞戒经》卷3

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綖(yán)至无量綖,若以一花至无量花,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

见塔庙时,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之所坏处,亦当自治。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若作宝塔及作宝像,作讫当以种种幡盖香花奉上。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讫,亦当幡盖、香花、种种伎乐而供养之。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花、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当塞治之。

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任力香涂。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若白土泥。作塔像已,当以琉璃、颇梨、真珠、绫绢、彩绵、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花贯、散花、妙绋(fú)、明镜,末香、涂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舞供养。如昼夜亦如是,如夜昼亦如是。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

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见像毁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若自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佐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宝供养如来,有人直以种种功德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无差别。(T24-1051下-1052上)

“《善生经》云: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应当志心勤修,供给生身、灭身、形像、塔庙。”一切智藏,佛的尊称,世出世智无不圆足,蕴含无穷,出生无尽,故喻如藏。志心,专心、诚心。灭身,舍利。《善生经》说:善男子,如来具备圆满的智慧,是一切智的含藏者。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一心一意地勤修供养。佛陀在世时,供养佛陀的生身。佛陀入灭后,供养佛陀的舍利、佛像以及佛塔、寺院。因为如来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倘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舍不得荒废,自然会积极地开垦、种植。

“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即使在没有佛塔和佛像的旷野中,也要一心系念佛陀功德。并由忆念佛陀的无量功德,发自内心地生起恭敬和赞叹。

“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作生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我们不仅自己要供养塔像,也应劝导他人培植福田。看到有人供养塔像,立即欢喜赞叹,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种植善根。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应尽己所能,号召人们共襄盛举,共同营造塔像、寺院,以此作为对三宝的供养。

“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供养之后,对自己不能妄自菲薄,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对完善生命品质充满信心。对三宝更要保有尊重、恭敬之心。

“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凡供养塔像的供品及庄严具,应尽量亲历亲为,而不只是吩咐他人去做。当然,可以在自己做的同时劝请他人一起参与,但关键是自己参与。在此过程中,是以纯粹的供养心承担,而不是为了超过他人,为了和他人进行攀比,那就是世俗的染污心了。

“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做的时候,无论出多少钱、多少力都甘之若饴,欢喜供养,没有丝毫后悔懊恼。除人力、财物的付出外,还应对塔像时时赞叹,时时保持恭敬,从而圆满身口意三业的供养。

“若以一钱、一线、一华、一香、一偈、一礼、一匝、一时,乃至无量宝、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他作。善男子!若能如是志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若涅槃后,等无差别。”佛陀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供养,或大或小,从一块钱、一根线、一朵花、一支香、一个偈颂、一个礼拜、绕塔一匝到无量宝物;或长或短,从一时到无量时;或自或他,从自己做到和大家一起做。只要能以虔诚心、全心全意地供养佛法僧,无论是我在世或涅槃以后,所得功德都是没有差别的。

“若见塔庙,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我们见到塔庙之后,应该以金银铜铁及绳锁幡盖等各种庄严具,或者以种种梵呗及香、花、灯、涂、果作为供养。塔像和佛陀生身一样,也是世间福田。供养不仅可以培福,更可以此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强化皈依的修行。

“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人所坏处,亦当自治。”如果看到佛塔、寺院被鸟兽践踏毁坏,应当设法修理或粉刷,并将之打扫干净。如果是被暴风、水火等自然灾害或人为力量损坏,也应及时修整。

“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如果自己没有力量承担的话,应当劝请有能力的人发心维护,或者购置金银、铜铁、土木等建筑材料用于修缮。如果塔上有尘土覆盖,应该扫除干净。如果塔上有污泥垢染,应以配有香料的水进行清洗。

“若作宝塔及作宝像,当以种种幡盖、香华奉上。”如果营造宝塔或佛像,应该以种种幢幡、华盖、香花作为供奉,作为庄严。

“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为了表达恭敬景仰之心,塔像应尽量以上等宝物去做。如果确实没有这个能力,而不是舍不得,可以用泥土或木头建造。

“成讫,亦当幡盖、香华、伎乐种种供养。”无论用什么材料制作,落成之后,都应以种种幢幡、华盖、香花以及梵呗作为供奉。总之,关键在于供养心而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只要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供养最好的即可,而不是不顾自身条件,一定要用什么来做,那是攀比而不是供养了。

“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华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当塞治之。”如果看到塔中或四周有杂草丛生,脏乱不净,如鸟兽的粪便、死尸,腐烂的花草等,都要清除干净。如果塔中及四周有蛇和老鼠等小动物的洞穴,也要将它们驱赶出去,再将洞穴堵住,以防后患。

“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任力香涂。”颇梨,状如水晶的宝石。任力,尽力。如果塔中供有佛像,如铜铸佛像、木雕佛像、石刻佛像、泥塑佛像,以及金银、琉璃、颇梨制作的佛像,应当经常清洗以保持干净,并尽力以香料涂抹。

“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若白土涂。”还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制作种种璎珞供品,装饰塔身,使之像转轮圣王塔那样金碧辉煌。精舍之中,也要以香料或白土涂抹,使之庄严洁净,芬芳宜人。

“作塔像已,当以琉璃、颇梨、真珠、绫绢、锦彩、铃磬、绳锁而供养之。”塔像完成之后,要以珍贵宝物作为供养,如珠宝钻石、绫罗绸缎及各种铃铛、绳锁之类的装饰品。

“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华贯、散华、妙拂、明镜、末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舞供养,昼夜不绝。”乳鸡子,蛋清。华贯,用花朵串成的花环。画佛像时,颜料中不能以蛋清作为胶合剂。还应以种种花环、花朵,精美的拂尘、明镜,芬芳的末香、散香、烧香及种种梵呗歌舞,日以继夜地作为供养。

“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不要像外道那样烧酥大麦来供养塔,不要用酥油涂抹塔像,也不要用牛奶去洗。前面说过,按照佛教的做法,应该以香涂,以香水洗。

“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藏覆,劝人令治。治具足已,然后显示。”不可以造半身的佛像,那是不如法的。如果佛像的身体已经残缺不全,应当收藏在妥当的地方,再找上好的工匠修补。修补完整之后,才能用于供奉。因为凡夫的特点就是心随境转,看到不庄严的佛像往往很难生起恭敬心。如果这尊像确实对人们修习皈依没有多少帮助,甚至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应以恭敬心设法处理。

“见毁坏像,应当志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见到损毁的佛像,同样要供养恭敬,和完整的佛像没有分别。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前面所说的处理方式进行补充。我们之所以要将破损佛像“密藏”起来,出发点是为了避免他人见后起不敬想。但对于自己来说,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像,都应一视同仁,恭敬无别,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应当具备的基本认知。

“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自若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作助之。”对佛像的种种供养,首先要自己做。如果自己确实没有能力做,也可以请他人做,或者劝导他人和自己一起做。

“若人能以四天下宝供养如来,有人应以种种功德尊重赞叹,是二福德等无差别。”如果有人以四天下的所有宝物供养如来,而另一个人对如来的种种功德称扬赞叹,以虔诚心称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等赞佛偈颂。这两种行为所获得的功德是没有差别的。这是以校量方式说明,供养主要在于发心,在于心行的纯度,而不仅仅在于行为本身。

【6.造毁二报】

以下,律祖引用各种经论说明营造和毁坏塔像的不同果报。

《无垢优婆夷问经》

1卷,后魏般若流支译。有无垢优婆夷、贤优婆夷等请教佛陀,拂佛塔地乃至四梵行、三归戒的功德差别。佛陀为她们作了解答。

《无垢清信女问经》云:“未知扫佛塔地,有何善报?四相涂治,华香供养,复何福报?禅修梵行,三归五戒,复得何报?”佛告女言:“扫佛地得五福,一、自心清净,他人见已,亦生净心。二、为他爱。三、天心欢喜。四、集端正业。五、命终生善道天中。若人信佛,圆轮形涂塔地,散华烧香,如是供养已,彼人命终生弗婆提富乐自在,后生化乐天。若人信佛,作半月形涂塔,散华香者,生瞿陀尼,后生兜率天。若人信佛,于佛塔边四方涂地,散华烧香,彼终生郁单曰,后生炎摩天。若人信佛,作人面形涂塔,华香供养,所有善根,果报如是。若人入禅,修四梵行,归佛法僧,受持五戒,彼人无量无数善根,福报无穷,后得涅槃①。”

①《无垢优婆夷问经》

无垢优婆夷作是语已,复白佛言:“未知扫佛塔地,所有善根得何福报?四厢涂治,所有善根得何福报?散华烧香,供养佛塔,所有善根得何福报?禅四梵行,三归五戒,所有善根得何福报?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佛告无垢优婆夷言:“扫佛塔地得五福报。何等为五?一者自心清净,他人见已,生清净心。二者为他所爱。三者天心欢喜。四者集端正业。五者命终生于善道天中。无垢当知,扫佛塔地,福报如是。无垢当知,若人信佛,作圆轮形涂佛塔地,散花烧香,如是供养,我说彼人身坏命终生弗婆提,富乐自在,于彼寿终生化乐天。无垢当知,若人信佛,作半月形涂佛塔地,散华烧香,如是供养,我说彼人身坏命终生瞿陀尼,富乐自在,于彼寿终生兜率天。无垢当知,若人信佛,于佛塔边四方涂地,散花烧香如是供养,我说彼人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富乐自在,于彼寿终生炎摩天。无垢当知,若人信佛,作人面形涂佛塔地,散华烧香如是供养,我说彼人身坏命终生阎浮提,富乐自在,寿终生于三十三天。无垢当知,此涂塔地,散华烧香,所有善根,果报如是。无垢当知,若人入禅修四梵行,归佛法僧,受持五戒,我说彼人无量无数善根,福报无穷无尽,后得涅槃。”(T14-950下-951上)

“《无垢清信女问经》云。”清信女,梵语优婆夷,受持三皈五戒并具清净信心的女众。藏经中名为《无垢优婆夷问经》。

“未知扫佛塔地,有何善报?四相涂治,华香供养,复何福报?禅修梵行,三归五戒,复得何报?”四相,圆轮形、半月形、四方形、人面形。梵行,慈悲喜舍四梵行。经中,无垢优婆夷向佛陀请问:不知清扫佛塔能感得什么果报?以圆轮形等四相涂塔,并以香花作为供养,又能感得什么果报?修习慈悲喜舍四梵住,受持三皈五戒,又能得到什么果报?

“佛告女言:扫佛地得五福。”佛陀回答无垢优婆夷说:清扫佛地能感得五种福报。我们过去在佛学院读书时,每天早斋后第一件事就是扫地。看来以后也该分几亩地给你们扫扫,我觉得在西园扫地是一大享受,春天樟树落叶,秋天银杏落叶,扫起来感觉都很好。当然,扫地不只是为了享受,而是一种修行方式。越是单纯的劳动,越容易使内心清净。研究所的环境要靠大家维护,每人除了把房间卫生搞干净,也要以

供养心清扫公共环境,以此积资培福。

“一、自心清净,他人见已,亦生净心。”第一,扫地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清净,他人见到之后,也会感到清净。凡夫易被外境所转,所以,净化环境也能达到净心的果报。

“二、为他爱。”第二,扫地是和大家结缘,把环境卫生搞好了,大家自然喜欢你、赞叹你。

“三、天心欢喜。”第三,不但周围的人喜欢你,天人同样欢喜赞叹。

“四、集端正业。”第四,能感得端正的果报。因为净化环境是在种庄严的因,自然能感得庄严的果。所以,扫地不仅是在庄严道场,也在庄严我们的心,庄严我们的身相。

“五、命终生善道天中。”命终之时,可以得生人天善道。

因扫地而证道者,最著名的就是佛世时的周利盘陀。他初出家时蠢笨无比,几年还记不住一个偈颂。后来佛陀就让他去扫地,在扫地时念诵“扫尘、除垢”,日复一日,最终开悟证道,成就阿罗汉果。

以下,说明四相涂治、华香供养所感得的果报。

“若人信佛,圆轮形涂塔地,散华烧香,如是供养已,彼人命终生弗婆提,富乐自在,后生化乐天。”弗婆提,东胜神洲。化乐天,六欲天之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如果有人信佛,在佛塔边以圆形涂地并散花、烧香作为供养,命终之后,可以生到东胜神洲。其后,转生化乐天继续享乐。

“若人信佛,作半月形涂塔,散华香者,生瞿陀尼,后生兜率天。”瞿陀尼,西牛贺洲。兜率天,欲界第四层天,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弥勒菩萨净土。如果有人信佛,在佛塔边以半月形涂地并散花、烧香作为供养,命终之后,可以生到西牛贺洲。其后,转生兜率天继续享乐。

“若人信佛,于佛塔边四方涂地,散华烧香,彼终生郁单曰,后生炎摩天。”郁单越,北俱卢洲。炎摩天,欲界第三层天。如果有人信佛,在佛塔边以四方形涂地并散花、烧香作为供养,命终之后,可以生到北俱卢洲。其后,转生炎摩天继续享乐。

“若人信佛,作人面形涂塔,华香供养,所有善根,果报如是。”如果有人信佛,在佛塔边以人面形涂地并散花、烧香作为供养,以此感得的善根,最终会生到我们现在所居的南瞻部洲。

“若人入禅,修四梵行,归佛法僧,受持五戒,彼人无量无数善根,福报无穷,后得涅槃。”如果有人修习禅定,入于初禅,并修习慈悲喜舍四梵住,受持三皈五戒,就会种下无量无边的善根,招感无穷无尽的果报,最终证得涅槃。

可见,外在的一切供养,都比不上皈依持戒、修习慈悲喜舍的供养,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外在供养只能使我们获得福报,而修行却能改变内在的生命品质。

《大般涅槃经》

《涅槃》云:“不犯僧佛物,涂扫佛僧地,造像若佛塔,常生欢喜心,皆生不动国①。”

①《大般涅槃经》卷19

不犯僧鬘物,善守于佛物。涂扫佛僧地,则生不动国。

造像若佛塔,犹如大拇指。常生欢喜心,则生不动国。(T12-734中)

《涅槃经》说:东方有佛,世界名不动,佛号满月光明。无畏菩萨白佛:此土众生造何等业,得生彼

国?佛以偈答,内容正如《行事钞》所引。大意是:不破坏或侵占僧物、佛物,时时清扫或以香料涂抹佛地、僧地,发心营造佛像、佛塔,并且对营造塔像随喜赞叹,这样做的人将来都能得生不动国。

《大智度论》

《智论》:“沙弥戒不香涂身,云何供三宝?答:以所贵物,随时所须而用供养,或以涂地及壁,并行来坐处等①。”

①《大智度论》卷93

问曰:“沙弥戒乃至受一日戒,尚不以香涂身,云何以香供养佛及僧?”答曰:“是菩萨以身所贵物,随所须时用以供养,或以涂地涂壁及行坐处。”(T25-711上)

《大智度论》提出一个疑问:沙弥戒规定不可以香涂身,那又为什么要以涂香供养三宝呢?回答是:我们应该以自己最贵重的物品用于供养,根据需要,或者涂于地面,或者涂于塔壁,或者涂于塔边的道路或坐处。

同样是涂香,以香涂身会引起我们对身体的执著,而以香涂地则能帮助我们培养供养心、恭敬心。

《大方广十轮经》

又名《方广十轮经》、《十轮经》,8卷,译于北凉,译者不详。经中述说地藏菩萨功德,并说依十种佛轮及三乘十种依止轮可以转十恶业轮等。

《十轮》:“若破寺杀害比丘,其人欲终,支节皆疼,多日不语,堕阿鼻狱具受诸苦①。”

①《大方广十轮经》卷4

破坏塔寺、僧坊、堂舍,杀害比丘,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灭尽。命欲终时,支节皆疼,如火焚烧。其人舌根如被系缚,于多日中口不能语,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T13-699下)

《大方广十轮经》说,如果破坏寺院,乃至杀害比丘。此人将命终时,全身的每一处关节都会疼痛难忍,很多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堕落阿鼻地狱遭受无尽痛苦。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怎样如法地造塔、防护塔、供养塔。从个人修行来说,能帮助我们修习皈依、培植福田。从佛法在世间的流传来说,是作为三宝的象征物,令众生广种善根。这就必须如法营造并赋予正确内涵,由此方有摄受众生的力量。

我的修学经历

我的修学经历 ——2014-08-25 15:35与闽院毕业生谈谈心 济群法师 今天在这里,主要是和同学们谈谈心。同时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近年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包括这些想法的产生基础和发展过程。这是属于“教外别传”的部分,在以往的文章中是看不到的。 一、从求学到教学 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佛学院出来的。我1980年上学,1984年毕业,是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上学时不过18岁,加上从小出家,思想非常单纯。论文化程度,肯定不如在座的各位。我不过读了一年初中,就出家去了。如果按现在的招生标准,恐怕连上佛学院的机会都没有。但在当时,宗教政策刚刚落实,年轻的出家人很少,所以不太在意程度、学历这些问题。在那种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才有了读书的因缘。说这些什么意思呢?在座的许多同学,文化基础都比我当年要高,不少还是大学毕业的。从世俗教育的起点来说,比我更有优势。如果能安心学修几年,必定可以大有作为。这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像在家人那样干点事业来证明自己,而是佛教有这个需要,大众有这个需要,社会有这个需要。面对这些需要,每个佛子都应该发愿担当,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 佛学院毕业后,我留在中国佛协一段时间,不久就到了莆田广化寺。当时,圆拙老法师成就我们几个在小南山学律,同时在佛学院担任教学。当时的讲课方式,也和多数法师们一样,每天需要备课,通过查字典、看注解和反复思考,把经论阐述的种种理路搞清楚。然后,再把自己理解的道理告诉学生。我觉得,在备课过程中,对教理的认识比求学时更为深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从我自己来说,开始讲课时,说的也是戒定慧,是缘起、轮回、解脱、涅槃,二十多年过去,说的仍是这些名相,这些道理,但认识和以往是截然不同的。当时所说的佛法,更像是摆在店里的水果,是批发来的。而现在,更多是长在自家果园里,需要时就可以现摘。 二、对学院式教学的感想 我觉得,目前佛学院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所学既不成体系,也难以为日后学修奠定基础。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一会儿这个老师,一会儿那个老师,一会儿这门课程,一会儿那门课程,每天要接受这样的轮番轰炸。其实,佛教的很多重要经论,学好一部已非易事。如《俱舍》、《中论》、《成唯识论》等,不下几年苦功,是很难真正通透的。但现在只用少量课时来介绍,如果老师没有特别的善巧方便,学生最多只能得到一些浮光掠影式的印象。所以学不好是正常现象,学好了反而超常。在格鲁派的学修传统中,仅五部大论就要学上十年,甚至更久。而我们现在一学期都不止五部大论,如果有能力学好,那真是超人了。 这样几年学下来,虽然知道一些中观的知识,知道一些唯识的观点,但涉及面太广,信息量太大,知识点太多,势必无法深入。一方面,所学都是孤立而零碎的,没有贯穿始终的理路;另一方面,所学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不曾落实于心行。于是乎,尽管学了很多,却无法转化成自己的认识,甚至越学越没感觉。每天都在听六度四摄,听缘起性空,但什么都用不起来。不仅如此,还会因为听的道理多了,形成习惯性的麻木。就像滥用抗生素产生抗体那样,使药物不再有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学佛几年之后,无论听什么都很难生起法喜,觉得这些道理都已听过,都不新鲜,都效果平平,甚至毫无作用。这是特别需要反省,需要时时检查的。如果已经出现这种法不入心的现象,必须立即加以对治,否则的话,未来就只能退步

16我的出家生活

福建丛林漫谈 ——以我在福建出家生活为线索—— 济群法师 最近《法音》编辑部要出一期“福建佛教专号”,约我写一篇介绍福建丛林生活的文章。作为生于福建、出家于福建、并长期在福建从事佛学院教学工作的我,实在没有理由开口拒绝,只得根据自己长期在福建几座寺院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按居住时间的先后,谈谈福建的丛林生活风范。 一、农禅并重的支提寺 提起支提寺,许多人可能会很陌生。在过去是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又不方便,所以不为人所知。据说现在公路已经通车了,但因为不是重要的风景名胜,也很难引来远方的游客。所以支提寺还能保有它的清净、纯朴。 “支提寺”是人们对它的俗称,完整而规范的称呼,应该是“支提山华藏寺”。支提寺在福建东部的宁德境内,被誉为“东南第一山”,是天冠菩萨道场。据《华严经》记载:东南方有山名支提,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经典中有依据的除五台山外,便是支提山了。寺中现有明成祖仁孝皇后所赐的千尊天冠菩萨像,每尊高一尺,重二十余斤,供奉在大殿中。 我和支提山的因缘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从小生长在佛教家庭,在父母亲带领下,全家信佛,吃长素。印象中家里常有许多僧人来住宿、吃饭,母亲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家里每天早晚都念经拜佛。14岁那年秋天,母亲和赛岐万寿寺的戒修尼师,发心到支提寺帮忙

修补藏经,我也记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就跟她们去了。 我在支提寺以一个行者的身分住了三个多月。当时寺内大约有僧众三四十人,住持是妙果和尚。那时候的人真是很单纯,每天的工作就是锄地、种菜、砍柴;有时师父们带着到山里采菇、挖笋,过得很有趣。肚子饿了,就盼着快些收工。这么一来,吃饭也成了每天开心的事。 当时的出家人,了生死的观念很强,个个都很讲修行。大家白天干活,早晚上殿诵经,称为做功课。既然是功课,每天都必须要完成,即使白天干活干得再累,也很少有人会落下。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是吃饭的本钱,祖师们订下的重要修行方法。如果不做功课,不但了生死无门,更是信施难消。 除了早晚功课,每个人大都有自己另外的安排。有的人拜经,比如拜《华严经》或《法华经》,一字一拜,连续拜上几年。有的人诵经,长期诵一部《金刚经》或《地藏经》等。有的人念佛或参禅,夜不倒单。他们不懂得很多道理,平常也不太讲教理,最多交流一下修行心得。寺庙没有安排集体学习,有的只是师资间的单独传授,做些警策性的开示,但大家都很自觉。 很难想象,我那时身体瘦小,却天天跟着大家干活、念经,起早摸黑真不容易。寺院做功课的时间很长,有时三点多就起床,迷迷糊糊地来到大殿,跟着大众诵经,经常诵着诵着,抱着柱子就睡着了。我在支提寺只住了三个多月,离开时是被宁德地区有关部门的同志起单的。他们到支提寺来组织僧众学习了一周,然后就把寺院中的一些青年僧人遣散了。他们说:宗教就要消亡了,你们年纪轻轻的出什么家,快回去吧!就这样我们被赶走了。 支提寺我已有十多年没去了,据说现在变化很大,公路已经开通了,不必像从前那样走几十里的山路;寺中的大量农田已包给附近的居民耕种,僧众不必像农民一样每天忙于种田,只要种些菜,砍砍柴,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学习和修行。听说山上现在还办了一个律学班,成就十多个比丘在那里发心学习戒律,而整个丛林生活也从原始的朴素走向规范。

越重视物质的人,其贪、嗔、痴、慢越重!(五台山比丘果戒)

摘录于《五戒仪规及学佛问答》(五台山比丘果戒) 师开示:名、食、财、色、睡这是众生的命根啊!如果把这个命根断了,众生就没命了。象你们年轻人没有爱,没有恨,那还叫人吗?有些人因为爱情而自杀,那是因为把他的命根断了,没有命根了就没命了。而且这里面你总得贪一样,有些人是贪财,有些人贪吃,有些人看上去好像无求,生活简朴,但他贪名,你要是把他的名声给坏了,就断了他的命根了。大多数人都贪着呢! 所以“人间佛教”不能实现,想把人间变成佛国,那是不可能的!但济群法师提出“人生佛教”,这个是对的,它跟“人间佛教”是两个概念。“人生佛教”重点是放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人间佛教”是要把佛法普及到全人间。 乙居士:我觉得“人间佛教”是附佛外道,只搞一些慈善事业,就是一个民间慈善组织。 师答:是的。 乙居士:师父,三心不可得的基础是什么? 师答:无常,三心皆是无常,观心无常,因为心本无常,所以三心不可得。 乙居士:师父,是不是众生的业越重,价值取向越偏重于物质? 师答:是的。到最后物质重要到你无法改变的程度了,比如钢铁石头这些物质,你想改变它已经改变不了了,现在还能炼钢、雕刻石头,说明人的业力还能改变这些物质。业力再往重的方向发展,反过来钢铁石头这些物质就可以整你,而且你躲都躲不开,地狱的众生就是这样。因为它们业太重了,石头、火往这些众生的身上招呼,它们只有受的份,躲都躲不掉,在地狱你说还想搞个工程,压根就没有工程这个词。为什么?物质太重要了!但在人道就可以改造,可以盖房子搞工程。诸天道对物质不重视,所以物质就很老实很听话,天人想要个宫殿,马上就来个宫殿,想要个花园,就来个花园。 乙居士:就是你越在乎、越看重的东西,你就受制于它。你越不在乎,越看不重能够放下的东西,它反过来就要受制于你?

多闻熏习

济群法师:多闻熏习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济群法师发布时间:2011-7-16 17:08:59繁體版 我们无缘生于佛世,但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尽在三藏十二部典籍中。经典虽只是文字般若,却是通向实相般若的门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法的重要性。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依法。一位具德上师,本身就是法的实践者,是法的代表者。 但善知识只能起到向导的作用,还须通过多闻熏修,才能将法落实于心行。所谓多闻,不只是广学多闻,更重要的是对于所闻法义不断温习、巩固。古德对一部经论的学习,往往会反复多次,如道宣律祖曾依止智首律师听闻《四分律》达四十遍,这种耐心和精进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现代人的学修往往浅尝辄止,知道一点就自以为是,得少为足。很少去考量,真正领会的有多少?产生作用的有多少? 任何法义,必须通过反复熏习才能产生力量。“三人成虎”也是同理:初听某人告之闹市有虎时并不相信,闹市中何来老虎?再次听说,便会将信将疑。待第三次听说,就不得不信了!这正是多闻的原理。从这一点上,再次体现了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又如何确定所听闻的是正见,是正法呢? 多闻熏习的窍诀,唯识宗总结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在重复中完成心行的训练。闻法也是同样,必须通过正确重复,才能使法义深深镌刻心中,才能在任何境界中提起正念,保持觉照。就像体育健儿那样,平时训练得越熟练,比赛时正常发挥的把握就越大。若只是偶尔练习,就很难有稳定自如的表现。 所以说,我们既要意识到闻的重要性,更要意识到多闻的重要性。闻还是多闻,力量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当以精进勇猛之心闻法,并持之以恒。世人为了比赛得胜,尚能常年累月地艰苦训练。我们为了改造生命,成就解脱,难道连这点精神都没有吗?

汉传佛教的反思

汉传佛教的反思 ——戒幢佛学论丛总序 济群法师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其中,唯佛教属外来文化。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与源自本土的儒、道二教呈鼎立之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 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历经南北朝的弘传,至隋唐而达鼎盛。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主要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佛经翻译,一是义学研究。对佛经的翻译,使汉传佛教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印度早期和中期的佛教思想;而对义学的研究,则使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宗派的形成,并非中国特有的新生事物。不论在早期印度,还是南传、藏传地区,都曾出现过不同的教派。之所以会有宗派之分,主要是因为佛教博大精深,任何人都难以完整掌握。祖师们为了佛法弘扬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人们修学,便根据某部经论或内容相似 的的经论,建立起各自的修学体系,进而演变为不同宗派。 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多创立于隋唐,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因读《大智度论》领悟“三智一心中得”,又从《中论》悟到“一心三观”。慧思继承此说,结合《法华经》要义,传至智者形成“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正式创立了天台宗。由此可见,任何思想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其后,还有赖

造塔的方法及意义(济群法师)

以下是关于造塔法。和佛像一样,塔也是佛法存在于世的象征,同样需要如法建造,方能令人起敬。最初建造的塔,主要用以供养佛舍利。佛陀涅槃后,八分舍利,由迦毗罗卫等八国请回起塔供养。其后,阿育王又建立八万四千塔以供养佛舍利,法显、玄奘游学印度时仍可见,今已不存。中国的舍利塔,则有珍藏佛指骨舍利的陕西法门寺宝塔,珍藏佛牙舍利的北京灵光寺塔等。此外还有为纪念佛弟子及历代高僧、祖师营建的塔。《四分律》记载,舍利弗、目连尊者入灭后,其弟子希望起塔供养,佛陀应允了他们的请求,并对如何造塔给予详细指导。在中国,比较著名的祖师塔有少林寺塔群、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陕西兴教寺的玄奘、窥基、圆测塔等。这些属于灵骨塔。 另有一些塔是为了供奉佛像或经书,如现存最古老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就是用于供奉印度传来的佛经。玄奘西行求法归来,也特别在慈恩寺建塔,供奉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舍利,即现存大雁塔的前身。此外,还有其状如塔而镌刻经文、佛像的多角形石柱,又称经幢,其信仰源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宋期间曾盛行一时。 塔既是信众供奉的圣物,也是佛教的一道风景,遍布南传、汉传、藏传地区,形式丰富,变化多端。仅汉传佛教地区,塔的形制就有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覆钵式、异型及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等种种不同,还有单层到十数层的体量变化。这些造型各异、技艺高超的佛塔,占中国现存古塔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之多,不仅在佛教史,也在中国古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成就。如著名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因全部由木料建造,又称应县木塔),塔高67米而不用一钉固定,屹立千年,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之最。 【1.名称说明】 《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①。”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也,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 ①《摩诃僧祇律》卷33 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枝提。(T22-498中) 介绍造塔法之先,律祖首先为我们说明塔的名称。 “《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佛典说:如果其中供奉有舍利,就称为塔,如果没有供奉舍利,则称为支提。可见,塔和支提的最大区别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是否供有圣物。 “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支提云庙。”塔,又叫做塔婆,或者偷婆。支提就是庙的意思,通常于其上安立佛菩萨形象。 【2.造塔功德】 《增一阿含》云:“初起偷婆,补治故寺,并受梵福。云何梵福?如阎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转轮王功德。如是西东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禅总多,比一梵主功德。此为梵福量,当如是学①。” ①《增一阿含经》卷21 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谓初梵之福也。复次,善男子、善女人,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之福也……尔时有异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为多少?”世尊告曰:“谛听谛

三主要道颂(一)

三主要道颂 宗喀巴大师造颂 济群法师主讲 第一讲 我们这一次菩提静修营的主题讲座选择了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关于宗大师这个道次第系统的著作有三部,有他最早年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然后又在《广论》的基础上提取它更纲要性的内容撰写了《菩提道次第略论》,这个《略论》也是我这几年把它作为重要的弘法内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三主要道颂》,《三主要道颂》是宗喀巴大师晚年的著作,它是提取了《道次第》的精华三个最重要的内容撰写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透过《道次第》《三主要道》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解佛教修学的精髓,这可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这几年要重视《道次第》的弘扬,原因是因为,我们知道佛法博大精深,当前我们流传在世界的佛教有三个语系,有我们的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就是以我们汉传地区中国佛教为主,像日本,朝鲜都是属于汉语系佛教的系统;藏语系佛教是以西藏为主,像目前流传在不丹、锡金,包括现在在欧美国家,藏语系佛教影响也蛮大的;还有就是巴利语系佛教,我们也称为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目前流传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的佛教。 那么每一个语系的佛教里边都有很多的宗派,就像我们汉语系佛教里面就有八个宗派,大家比较熟悉的像净土宗、禅宗、唯识宗、中观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我们面对的是这么多的宗派,这么多的法门,所以很多人在信仰的选择上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的内心里面,都有一个混乱的内心,在混乱的内心里,都有很多不同的需求,我们究竟如何来选择我们生活的需要,我们究竟如何的去选择一种正确信仰,这个问题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也会存在着很多的困扰。那么在这个众多的经纶、众多的宗派、众多的法门之间有没有它共同的核心,这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如果我们了解了佛法的共同核心,其实我们今后不论学习什么法门、不论学习什么宗派,你将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这样你在学习佛法上就不容易产生混乱,否则的话,很多人学佛,经常会学得很矛盾,感觉各个不同的经纶、不同的法门,在说的都是不同的内容。究竟它们彼此之间是有什么关系,往往搞不清楚。因为过去的佛法非常重视方便,我们知道佛教的弘扬过程中,有两个主导思想,这两个主导思想一个就是契理,一个就是契机。契理当然就是要契合佛教的真理,你所传播的这个佛教没有变味没有偏离。契机,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适合不同的文化、不同众生的根机,然后建立不同的表现方式。当我们没有了解佛法核心的时候,我们面对太多的表现方式,面对太多的说法,难免会产生混乱。所以了解佛法的共同核心,了解佛法的核心要素,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尤其是今天的人学习佛法,是特别的重要。 佛法虽然有很多的宗派、语系、经纶,事实上它为我们众生提供了主要是两条道路,这两条道路就是解脱道和菩提道。我们目前流传在南传的佛教,南传佛教的这个系统,它的整个教义是偏向于解脱道的修行。流传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这两个系统,它是比较偏向于菩提道的修行。 什么是解脱道?什么是菩提道?解脱道就是走向解脱的一条道路。这正是学习佛法的核心目标。我们讲佛法有大乘有小乘,但是它有一个核心的目标,就是要解脱。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其实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都有解脱的愿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法讲的解脱,从实质上来说,那就是要解除我们生命内在的迷惑。所谓迷惑,就是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楚世界的这样一种状态和烦恼。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所以才会不断地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不断地制造烦恼、制造生死、制造痛苦、制造轮回。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会认识到解脱的重要性。就像我们有的人在社

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

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 ——北大世界宗教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济群法师 “宗教”一词,包含着人与神灵的交往或对神灵崇拜的意思。谈到宗教,难免使人想神。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不与神发生关系,假如说,宗教必然要建立对神的信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就不能称为宗教。因此,本文将围绕神与无神这个问题,谈谈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 一、无神而非有神 宗教,普遍存在对神的崇拜。而对神的认识不同,于是产生了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的信仰。多神教,是信仰宇宙中存在众多的神;他们各自统治着宇宙的一部分,如主宰风雨雷电气候的神,森林江河海洋的神,战争疾病死亡冥界的神等。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国道教都是多神的信仰。多神教所信奉的神,多数是人形的神,这种“人神同形主义”是出现在较高文化的社会中。在希腊,神和人形貌相同,且也有人的欲望和人的劣性,乃至与人恋爱,争风吃醋。 二神教,以为宇宙主要由两大神在控制着,即慈悲的善神与凶狠的恶神。善神专用善良、温和、可爱的精灵为其助手,从事救济苦难,施人恩惠的事;恶神手下则是残酷、暴戾的精灵,专做害人之事。世界很多宗教,都有二神教的特征。如古埃及,善神为奥息里斯,恶神为沙特;古印度,有昼间之神因陀罗与夜间及邪恶之神苇陀罗。马达加西加,善神为占和尔,恶神为尼殃(圣严《比较宗教学》第二章)。

在宗教中,被认为是高级宗教而又信仰人数最多的,要算一神教了。一神教都建立一个宇宙的主宰,如犹太教、基督教的耶和华,伊斯兰教的真主,印度婆罗门教的大梵天,这宇宙中唯一主宰的神,是全知全能又永恒存在的,它创造了世界万物,决定人间祸福。 同是宗教的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与有神教相比,佛教不妨称为无神教。佛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亲证宇宙人生真相,发现宇宙间的万物万事并非有一个主宰神在决定着,它们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兴衰成败。佛教根本教义的三法印中,诸法无我就是在因缘因果这一思想上提出的。“我”从宇宙而言一是指具有永恒、主宰世界的神;就个体生命而说,是指生命中永恒、主宰的灵魂。通常宗教都承认主宰的神,主宰的灵魂:而佛教从因缘因果看世界,却不见永恒或主宰的神或灵魂,因而提出诸法无我,无我,正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根本区别所在。 有人可能会提出,佛教的许多经论中,不也有神的记载吗?如六道中的鬼道,是承认鬼神的存在;三界诸天是承认天神的存在。既然如此,佛教怎么可能称为无神教呢?佛教并不否认在人道之外,冥冥之中还有鬼神道的存在,但佛教所说的鬼神与其它宗教的神不同,佛教认为鬼神只是有情中的一种类型,它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而佛教所说的无神也不同于唯物论的无神。唯物论的无神是属于断灭论,它们不相信在人道之外还有鬼神道的存在,也不认为人死了,有情生命还能继续延续。佛教虽然否认永恒、主宰的神或灵魂,但宇宙人生却在因果规律的支配下,不断不常,相似相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