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三谈我的“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三谈我的“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三谈我的“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三谈我的“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

──三谈我的“大语文观

张孝纯

系统是诸种因素的有机组合,系统的各因素又是通过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构才能组成一个整体系统的,而结构决定功能,相同的因素由于结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功能,结构越合理,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就越协调,系统在整体上就能达到优化。(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一书100—108页的有关论述。)语文教育既然是一个系统,那么所谓语文教育质量低,就是这个系统的结构功能低;提高其质量,实际上就是提高这一系统的结构功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进行中学语文教育就必须着眼于这一系统整体,而不是只看它的局部;要努力使这一系统中诸要素各得其所,尽可能形成最合理的结构;要特别注意了解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特殊规律,并尽力抓好关键的层次;还要高度重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为了实现“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一、明确认识中学语文教育这一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根据我们粗浅的观察了解,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六:1 “人员”──参与语文教育活动的人;2 “思想”──指导语文教育活动的思想;3 “内容”──负载语文教育信息的内容;4 “手段”──进行语文教育的手段;5 “过程”──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6 “环境”──影响语文教育效果的环境。

“人员”包括施教者、受教者和影响者。施教者指教师,受教者指学生,影响者指对语文教育能经常产生直接影响的人们(包括语文教育领导管理工作者、语文教材及语文参考书籍及语文练习材料的编写者、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校内外其他能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经常性直接影响的人们)。影响者可分三类: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作为社会性生物的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系统的基本因素”,“人员”总是语文教育系统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最活跃的因素,其他五点无不通过人的活动来发挥作用,所以“人员”这个要素永远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过去人们不大重视影响者,其实,这一要素虽然经常处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但由于语文学科的强烈的社会性,对其作用却不可低估。

“思想”包括指导教师教语文的思想和指导学生学语文的思想,其中主要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师与生都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努力摆脱封闭型语文教学的狭小天地的束缚;二是师与生要分别掌握必要的教与学的原则。

“内容”可分为成文内容和不成文内容,这两种内容并存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活动中。阅读范文、参读文章、说写教材、最基本的语文规律知识(字法、词法、句法、篇法)和语文测试题等属于成文内容,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以阅读范文为中心。成文内容可分为示范型、规律型、训练型、考评型、参考型等类型,它们各自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适当发挥作用。此外,我们向学生提供的课外必读的读物和编制的“班内语文环境设计”,也是成文的,属延展型。不成文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这部大书,即周

总理说的“从无字句处读书”。

“手段”可分为物质手段和非物质手段。前者又有传统手段与现代化手段之分;后者指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的方式方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式方法。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手段,经常结合使用,而后者尤为重要,它受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制约,并接受教学原则的指导,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手段。关于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历来没有明确的界说。我以为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小于教学方法,即指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或某个侧面甚至某个细节,如,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一种是大于教学方法的,指各种教学方法的配合方式,不仅指教师进行教学时的各种教法的配合,也指学生进行学习时的各种学法的配合,以及师生之间教法与学法的相互配合(“最优教学方式”就是后一种)。我这里说的“教学方式”兼指二者,但以为后一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关系更大,尤宜重视。我们所坚持的,说得更确切些,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力争实现各种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细节的最佳结合。指导这种结合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整个教学原则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并贯穿于其他各教学原则之中的启发式原则。

“过程”,一向被学者看成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作为“大语文教育”主要要素之一的“过程”,包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过程和学生在课外独立学习和应用语文的促进过程。其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具有打基础作用的过程,居首要位置。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指范文阅读教学过程和说写教学过程,当然,“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和语文测试也应列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环境”,本来指系统的外在客体,但是许多社会系统并没有鲜明而确定的时空范围,因而系统与环境的界限常常不易截然分清;又鉴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所以我们把“大语文教育”的环境分为两种:直接环境(内部环境)和间接环境(外部环境)。前者经常地直接地对语文教育产生明显作用,直接参与了这一“系统质”的建立,而这类环境又是存在于语文教师控制能力范围以内的,应视为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具体说,就是课堂语文环境和校园语文环境。后者则是偶然地、间接地对语文教育产生某些作用,它超出了语文教师控制能力的范围,应视为外部环境。具体说就是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对于直接语文环境,我们强调从客观上优化;对于间接语文环境,我们在努力把不可控变成可控的同时,特别强调从主观上优化,──即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两种语文环境的能力与习惯。

人员、思想、内容、手段、过程、环境,这六种要素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大语文教育”这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同其他相关系统(即其外部环境)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从事“大语文教育”的人,应当认识并处理好各部分的联系和作用问题,促使其协调运行,争取整体结构功能优化,而不应当孤立地、静止地只盯住任何局部。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它要求我们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认识整体和把握整体。系统方法把客观世界的“联系”转化为多层次、多方位、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整体,揭示出“联系”、“关系”在事物存在、运动和发展中的作用。系统

方法的重要体现是系统分析,因此必须掌握系统分析方法。一般认为,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对比,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它要对事物进行整体性分析、层次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动态性分析等。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可能采取的方案进行优选,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在优选语文教育方案时,也应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当然,系统方法就是通过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和系统评价,正确认识和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等,从而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所以除了系统分析之外,还要做好系统综合和系统评价的工作。

这里附带提一下,上述意见与一般教学论著作中讲的“教学过程的要素与结构”有所不同。教学理论界,有的认为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说);有的则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有的提“环境条件”)构成(四要素说)。这些都是仅就教学过程而言的,只有巴班斯基是从现代系统论的整体观点出发,认为教学是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人(教师和学生)、教学条件(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气氛)、教学过程(结构和环节)构成的;而结构又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其环节包括:1 研究系统特点,具体落实教学目的与任务;

2 研究班级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

3 根据系统特点,进行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优选;

4 根据系统特点,优选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

5 通过检查和自我检查,对教学过程一定阶段的结果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进程实行随机调节;

6 对教学过程一定阶段进行结果分析,提供总结性反馈信息。这就更全面、完整地揭示了构成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动态结构。巴班斯基的意见和我们很相近,但也有不同,主要表现在:1 在“人”这个方面,他没有看到“影响者”的存在。2 他没有把“思想”看成要素,面向社会学家说:“在社会系统中,我们会发现物的、过程的、思想的和人的方面的要素。”(阿法纳西耶夫《社会:系统性认识与管理》)尽管思想不是自在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人和人的意识中,但是人在建立、掌握和传播思想的同时,则又在自己的活动中对物、对社会过程、对他人的关系中接受思想的支配。3 他没有涉及环境,而事实上,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作用,在教育领域里却是非常巨大、不容忽视的。

二、强化“大语文教育”的民主的、科学的教学管理。这是对实现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的有力保证。根据古今中外成功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至少有以下几点工作必须切实做好:

1 真正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作风。这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首要条件。既然要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制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学,而应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2 主动建立起互敬互爱、平等互助的敬爱型师生关系。师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是使教育和教学获得成功的极重要的保证。这就要认真做到教学相长:既要热情帮助学生,又要虚心接受学生帮助。

3 在教学中要下决心贯彻群众路线。既然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就

应当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的决策,特别是在一些较大的问题上──如关于制度、常规、计划、方案的制订等,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办,做到大家“立法”,大家“执法”和“守法”。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自觉支持,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4 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任何管理过程都包括四个基本环节:计划(起始环节)、实施(中心环节)、检查(中继环节)、总结(终结环节)。四者有机结合,互相衔接,缺一不可,有序进行,形成管理过程的基本规律。这规律对于语文教学的管理也是适用的。它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四个管理系统,即定向计划系统、组织实施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这四个系统的具体活动项目,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

三、以“大语文教育”为指导,建立起新的相应的评价机制。“评价”问题,本来可以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构成要素”和“教学管理”等部分里谈,这里单独抽出来,意在强调其重要性。陕西户县草堂镇中学的贾黛老师在《“培养”和“招考”的统一──用“大语文教育观”进行考试改革的设想》里提出:“在‘大语文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广大有志于教改的语文教师,纷纷投入这一实践活动中来,总的情况是令人欣慰的。但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大语文教育’实验教学常常受到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制度的钳制……

“这样的考试,是以单纯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试想,这样怎能坚持教改的方向?怎能由‘小课堂’扩展到‘大课堂’?怎能达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只能用分数捆绑学生,形成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局面。不改革升学考试制度,要广泛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教改实验活动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声疾呼:用‘大语文教育’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

“……教育者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大语文教育’思想,具有创造意识,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作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战略家的眼光,以战略家的魄力,用‘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达到‘培养’和‘招考’统一目标的目的。这应当是我们当前研讨的重大课题。”

贾黛同志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说:

“总之,‘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结构显示出了它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高屋建瓴之势,那么,相应的考试、考核机制也应产生。用‘大语文教育’思想改革招考制度,把平时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和招考目标统一起来,这也应该是‘大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贾黛同志提出的问题,就是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建立起新的相应的评价机制的问题,显然甚为重要。建立这样的评价机制,当然包括日常评价,而不限于升学考试。但是升学考试的改革问题极为重要而且难度较大。难并不在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本身,而在于必须冲破重重阻力,特别是来自千百年来旧教育观念的阻力。

四、在“大语文教育”改革实验中,要少一点“人治”色彩,多一些“法治”色彩,以保证其不致夭折,使它在任何环境变化中都能生存、发展。近十年来,

国内语文教改实验曾一度出现百花纷呈的局面,但有很多改革之花不久就凋谢了!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固然不少,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改革实验主要依靠比较开明的“有权之士”的支持,或者说主要靠“人治”,而不是靠“法治”。一旦人事有变,改革实验失去支持者,也就夭折了。在我国“教育教学实验法”诞生之前,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法治性措施,以保证改革实验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或者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和兴趣的改变而改变。在这方面,至少要做三件事:

1 在改革实验研究组之上,成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小组由热心教育事业的领导同志任组长,由直接负责改革实验课题的同志任常务副组长,由学校、教研室等方面的负责人任副组长。一个大的实验,在领导小组成员中,最好能吸收不同级的领导机关的同志参加(如县、市、省教育领导机关同志参加),以相制约。

2 制订改革实验章程。章程应明确“改革实验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改革实验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的构成和职责”、“实验研究的构成和职责”、“实验教师的构成与职责”、“实验班的构成”、“实验的指导思想、思路与实施”、“进行实验的班级”、“实验教材”、“教法改革要点”、“实验的总结、论证与推广”、“改革实验的外部环境”、“实验经费的筹集与使用”、“保证措施”、“章程的修改权与生效时间”等。

3 制定分阶段的改革实验工作规划。可以按学段分周期制定。对于改革实验中可以预见的重大工作,都应列入。工作规划应是“章程”的分阶段的具体化。

“章程”和“工作规划”一经通过,便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不得擅自变更。这对于保证改革与实验的进行和“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是很有利的。

(发表于《天津教育》1993年第8期)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 教学 宜兴新庄小学杭毓锋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语文教育”

1.学大语文读大世界——《语文世界·高中版》,2001年度四种奖项评选揭晓,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01期 2.“大语文”观念──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探源,穆丽媛,《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高中大语文教育》课题介绍,王建民,夏钰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20期,浙江德清县第一中学省级课题;邮编:313200 4.鲁迅与大语文观,郑佩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21期 5.营造大语文环境实施创造性学习——“烟台市高中语文创造学习工程”概况,左普,《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1期,山东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64000 6.表述类大语文试题讲练,崔益林语文世界(初中版)》,2002年01期,江苏省海安县古贲中学教师 7.“文史”合一建立完整的大语文教材新体系,倪义省,《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山东微山县田陈矿中学 8.让家庭作业成为大语文教育的桥梁,谢友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9.“大语文师生‘合作—互动’学习”课题简介,王建芹,张国伟,刘向东,《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0期,山东临沂第四中学276005 10.大语文教育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莫素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04期 11.试论大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边霞《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06期,南京师范大学 12.语文学科呼唤大语文教育,刘利芝,《湖南教育》,2001年16期,株洲市二中 13.让语文教学走向大课堂——关于“大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张剑松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6期,广西梧州高中!543000 14.对“大语文教学”观的一点认识,吉国庆,《青海教育》,2001年Z1期 15.创设“大语文”的整体语境,陕西张海珍《教师报》,2001/11/11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作业现成的内容多,实际编写的少;二是语文作业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三是语文作业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四是语文作业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五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与学生喜爱的作业不完全相同。这种作业设计,重复单调,多限于词语摘抄、背课文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优化后的语文作业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完整的发展,它既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融洽,相互补充。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力和生活背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策略: 一、作业设计应多样化 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了《五彩池》后,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片断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了录音朗读比赛;在上完《古诗词三首》后,要求学生模仿原作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

韵、对称,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利用元旦,让同学们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福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出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活、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 设计作业超市,给学生提供了享受成功喜悦的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差异性,自主选择作业的难度、数量、形式,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每个班级中应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难易分化,我们叫他作业套餐。如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A、背诵、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试着把当时的画面画下来。 D、课下再学着背会一首送别诗。 这四个作业学生不必全写,前一项作为必选作业,后三项作为选择作业,及我所说的“米饭加菜”的作业套餐。第一项是必选的“米饭”,后三项是所谓的“菜”,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择。这既能让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学生吃得有“营养”。 二、作业设计应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1.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2.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3.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 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学 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 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教材要充 分反映。 4.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 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当更新, 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 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础 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1.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 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 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 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 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 分析。用系统论的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 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 的理论说明如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最新教育理念 【教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 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 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 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 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 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 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 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 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 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 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 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 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 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 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 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 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 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 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 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 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 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 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 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 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 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 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 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 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国衡量教育成功 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 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 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 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 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 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 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 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 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 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 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 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 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 学”。 【教师与学生】

浅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1-05-09T14:59:13.61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语文)2011年第29期供稿作者:刘淑宁[导读]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河南灵宝市解放小学刘淑宁 一、课堂教学语言充满人文关怀 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学性,而且力求达到优美可亲,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尊重、期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的。这节课让我们好好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并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转换角色,注重体验 当前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沉浸在充满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与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等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使学生细细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很有必要。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了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五、勤学博览,不断“充电”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首先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汲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 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作业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作业 发表时间:2017-07-04T15:51:23.15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5期作者:尹治[导读] 创造性和新颖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川省旺苍县东河小学四川广元628200) 【摘要】:作业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优化教学效果意义重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作者深有体会。特作以下深层次探讨,权做引玉之砖,以期为作业优化进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作业积极主动层次教学合理回答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5-066-02 语文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因此,创造性和新颖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创新教育已经广泛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忽视作业创新。作业作为语文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优化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掌握技巧、形成能力和发展思维往往从作业中养成。因此,作业不应是单一和乏味的。而是一种色彩鲜艳、富有情趣和彰显创新的综合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积极秉承现代化教育理念,优化作业评价体系。在作业形式上力求多样,在作业内容上力求丰富性、社会化和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彰显作业的人文性。最大限度创新作业教学。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大力推动文本作业向个性作业积极转变 在传统作业训练中,很少语文教师可以更好的做到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和立体化感知作业,同时很少语文教师丰富作业形式和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进而导致师生之间的交往往往来自于简单的作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压制,创造力很难被激发,学生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课标下,做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注重课堂内外联系、学校内外联系、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作业应该成为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为此,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黑板报、图片、多媒体、手工制作、竞赛、讲故事等等方式来促使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知识,不同层次学生通过交流互动促使作业形式更加生动和精彩。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结合诗词意境绘制图画。促使学生沉浸在体验诗词意境氛围中。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教材中一些知识的正确性,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或者可以举办一些诗词朗读大会等等。学生通过做作业,可以深层次触及教材内涵的同时,吸取和语文学科具有关联的其他学科。由此一来,学生可以借助于作业这种形式来刺激多种感官,在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展示自我才华和挖掘自身潜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学生在获取大量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亲身体验语文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大力推动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尊重学生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教育契机,充分树立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然而在传统作业训练下,单一和机械的训练,令学生苦不堪言,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状况,变革那种消极被动的作业形式,在充分信任学生基础上,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此一来,不同层次学生纷纷结合自身客观现状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大力推动统一教学向层次教学转变 不同层次学生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这种差异影响下,学生作业也会体现差异性。因此,很容易造成哪些优等生意犹未尽,那些后进生难以消化吸收。因此,很容易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在作业设计时要尽量避免统一式和命令式,给学生留出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发展。比如:在学习古诗后,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背诵默写,进一步丰富学生词汇积累。结合古诗内容,在丰富想象中进行相关写作。促使学生深层次触及诗句的内涵。结合作者其他诗句,分析这些诗句的异同,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这些精巧做作业设计,通过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那些难度系数高的内容。那些后进生可以选择那些较低难度的内容。最大限度贴近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四小学语文教师要大力推动标准回答向合理回答转变 现象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者认为:想象能力远远比发现一个问题和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的多。我们许多学生止步于所谓的标准回答,唯恐超越标准答案引起师生的笑话。在这种所谓的标准回答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很难得到显著提高。而作者认为;创造,创造,只有创才能造。而创造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精心培养而绝对不能传授。创就是要敢于逆向思考,造就是产生新颖事物。假如我们的学生墨守常规。那么创造性思维便无从谈起。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课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谈谈学习心得体会。由此一来,学生积极性被极大调动,纷纷踊跃发言,而学生不同的答案很可能不是所谓的标准回答,但这些答案毕竟是我们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学生这些回答的根源所在,而并非在于回答的内容。因此,这些新颖的讲解不仅不能受到打击更要进行表扬。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敢于突破标准回答的桎梏,将标准回答转变为合理回答,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尊重学生所触和所见。允许学生提出和标准答案不同的回答,在交流合作中总结概括正确答案。而不是我们语文教师一句定结论。 言而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作业的重要性,精巧设计作业形式,促使作业形式新颖和充满灵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彼此心里隔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这种的学习中,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得到展示。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轻松和愉悦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作者深刻意识到:作业不仅是一项教育活动,更是师生进行知识交流、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罗晓静;创新作业设计:自主型作业[J];四川教育;2003年Z1期 2 冼柳;;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种形式[J];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01期 3仲璟;;让语文作业“旧貌”换“新颜”[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大语文教育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与作文 主讲吴芙蓉 何谓“大语文观”? 所谓“大语文”是语文教学领域、范畴的广泛化、扩大化、社会化。 语文教学就是“一体两翼”。“一体”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主题,“两翼”是指语文课外学习、社会、语文教育。具体地说,“大语文”教育从横向看,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三个课堂”,其中,课堂教学是“轴心”;从纵向看,可包括学前、学龄和继续教育。也可以说,“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的教育,而绝非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 一、现代大语文教学观的几个特点 (一)、“大语文”教学观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1、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2、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统一,突出德育的统帅地位。 3、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配合。 4、加强语文课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听、说、读、写、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 5、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和生活化。 6、实现教师教学的指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二)“大语文”教学观它突出强调社会性。 (三)“大语文”教学观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创造了开放性。 (四)“大语文”教学观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固定性,体现了选材的现实性、时代性。(五)“大语文”教学观它有利于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我的“大语文”观 (一)、我的“大教材”观 1.读有字之书 2.读无字之书 (1)科学观察 (2)科学实验 (3)游戏活动 (4)手工制作 (5)新闻媒体 (二)、我的“大课堂”观 1、阅读教学与运用 A、一篇带一本 (1)、课前初步阅读 (2)、课堂讨论探究 (3)、课后拓展阅读 B、学一篇写一篇 2、诗词教学与运用 A、学一首带一类 (1)、课前查阅资料

二年级语文优化作业设计

二年级语文优化作业设计 王英梅 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兴趣中轻松的积累知识,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和性格特点,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对学生完成作业要有时限要求,既不能急于求成,导致学生马虎应付,也不能把时间拉得太长。 布置作业依据以下理论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和性格特点,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对学生完成作业要有时限要求,既不能急于求成,导致学生马虎应付,也不能把时间拉得太长。 (一)作业难易适度。作业留得太深,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很容易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自信心丧失。反之,作业太容易,降低了教学的要求,也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 由于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打基础阶段,作业量应放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上,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为日后知识的增长积蓄势能。 (二)课内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重点性,因此布置这类作业时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即家庭作业,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途

径,这类作业必须考虑到学生能举一反三,并有利于检查和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作业的群体性是指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的作业,它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基本问题,也是作业的基本要求。作业的个体性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布置的作业,通常是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情况选做,这类题既有基础题,也有能力要求较高的题。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挑战,激发学生的潜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开放性作业,不一定是老师出题,它可以是学生的自我挑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作业,这种充满人性化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自身的潜力,完成作业,增强创造意识。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我国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形式。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不但具有丰富学生母语语言知识结构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结构,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本文中,笔者首先简要介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含义,提出了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在语文教学当中往往只是教师围绕着教材和作业转,体现不出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要按照新课标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更要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构建课堂的优势,使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 1 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

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于是,备好课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课的前提。首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在备课之前,我找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它对每一学段教学的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及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明确每组教材的编写目的,同时联系每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构思备课。为了能备好课,我努力做到细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课后的思考题我也仔细阅读,了解了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严格要求自己每一节课都这样备课,我发现有准备的“仗”打得更有意思,我也从中获得了自信。其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备讲,备导。要想上课的效果好,教师的只言片语就都要精心推敲,所以从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到点拨学生回答的导语,再到课后的总结语,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力求为引导学生服务。备问,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心考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凸显单元训练重点,要少而精,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备作业,现在的作业要求有拓展有延伸,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提高。所以,每次备课,我都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最后备学生。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语文大语文教育 王全茂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 时,在教材编审会议上,叶圣陶先生和一些语言学家商议后提出“语文”这个词,并将它解 释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国家开始出版统编教材,才将先前小 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正式定名为“语文”,并沿用至今。叶圣陶先生在 1964年 2月 1目的一封通信上说:“彼时(指1949年教材编审会议上——笔者)同人之意,以为口 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 ‘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 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1977年,叶圣陶先生针对一些专家学 者对“语文”含义的争议((1)指语言和文字;(2)指语言和文学;(3)指语言和文章;(4)指语法和文学)再次指出:学语文要在“听”、“说”、“读”、“写”上全面下功夫。

“大语文教育”,是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1926-1992)创立的一种整体性、开放型的语文教育新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通过“一体两翼”(亦称“三 个课堂”)教学结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 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 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 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 练。 “一体两翼”教学结构,“一体”是指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两翼”是指课外活动(第 二课堂)和语文环境(第三课堂,即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中的语文学习)。张孝纯和他 的学生张国生合作,从1983年开始进行“大语文教育”实验。张孝纯先生逝世后,张国生 老师不断丰富充实“大语文教育”实验,并使之具体化和有操作性,提出了“非语文科语文 学习”、“各科语文学习”、“影视语文学习”等新主张。刘国正、张锐等先生曾发表文章赞扬 他的教学。刘国正先生还曾为他题“雅韵”二字并释之日:“不趋时髦,不赶浪头,立意高

大语文观的内涵

大语文观的内涵 【摘要】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本文就大语文观的内涵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语文观;教学;语文素质 【正文】语文素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它是人的基本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学好语文,具备较强的语文素质都是今后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语文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大语文教育”,它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学生的长远发展观 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领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并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感性认识——感悟——知识是人们学习的三个阶段,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应该让孩子经历完整的三个阶段,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目前很多学校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考试考出高分。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做更多的题目,考出更好的成绩,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过程、探究过程都被大幅度压缩,缺少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感悟。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被抛在了一边。1而事实上,学生知识的形成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看,它包括思想教育,语文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培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渗透思想教育。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是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思考感悟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所学知识,对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良好学科素养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个时候的知识就会变成智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收获更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语文的学科教学观 1李海霞.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7).

《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课题研究计划

《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负责人:语文组梁艳艳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作业是教案的延伸环节,是巩固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是反馈有效教案和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参照,是引导学生学习进步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载体。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教案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较低,观念落后,多年来,农村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在设计上仍然只注重如何“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单一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另外,农村孩子家长的知识水平相对较差,对于孩子作业德概念只是有或者没有,写或者不写,只要是不动笔或者少动笔的都视之为没有作业,有些老师迫于家长的要求,尽管内心不想布置这类作业,但总是不得不找点儿抄写的任务去应付“作业”。有些课文、句子、词语抄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抄得烦了,老师布置得也腻了,但还得布置,因为要向家长交代。语文作业成为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负担。 基于此,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我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

要求的语文作业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作业的实效性,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二、课题摘要 小学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案内容的一个延伸,应该精心设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感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案的有效性,更应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本文从当前农村小学的学生作业的现状出发,试图从中探究出相应的策略。 课题总体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减轻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方式。课题研究的重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

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页word文档

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体验的学习途径。作业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积累,审美得到提高,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因而,不管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离不开作业这一重要的学习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与语文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语文作业,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作业设计要富于弹性 目前,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相对过重。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且对每个学生来说作业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作业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作业难度偏高,造成学生渐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多梯级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衡量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我在布置作业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日常教学中,我

分三层设计作业,A类题偏重于巩固基础知识,适合差一点的学生完成;B 类题介于A、C两者之间,适合中等生完成;C类偏重综合能力的运用,适合优等生完成。由于难度适宜,学生都乐于完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我对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阅读后摘抄优美句段;对于学习基础稍好点的学生则要求读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求对文章结构内容展开分析,并谈谈个人的看法,也可写评论文或读后感。我把最大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个人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 教师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的最好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为此,笔者将作业分为三种类型:①必做题(必须做的基础知识题)。②“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可多可少。基本要求是:做你喜欢做的作业;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做你能够胜任的作业。这样做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学《木兰诗》一文,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花样迭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摘抄课文、背诵默写段落、翻译全文、改写为现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