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3上数学】第7课时 乘法的估算

【新人教3上数学】第7课时 乘法的估算

【新人教3上数学】第7课时 乘法的估算
【新人教3上数学】第7课时 乘法的估算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7课时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出估算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估算方法。

难点:理解估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老师:秋天来了,同学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秋游)现在我们一起来到秋游的现场。

出示例7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仔细看图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知道门票价格和参观人数,要求250元买门票够不够。)

2.分析与解答:

(1)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样列式?(一人8元,共有29人,就是求29个8元是多少,所以根据乘法意义列式为29×8。板书:29×8)

(2)选择算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用笔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算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在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估算出大约数就能比较出结果,估算在这时能更简便地比出结果。

(3)引出课题:乘法的估算。

(4)研究估算方法: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把29估成接近的整十数30,30×8=240,29×8<240,所以250元够了。

3.回顾与反思:我们刚估算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验证,谁来说说:29人买门票,250元为什么够了?(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验证正确后,我们要做什么?(写答)。一起答……

4.加强巩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估算方法,说明700元不够,800元够的道理)

92×8≈720(元)

接近90

(把92少估成90都需要720元,那92人700元更不够)

七年级数学课程纲要完整版

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纲 学校名称:孟庄二中设计教师:乔方课程名称: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适用年级:七年级 授课时间:共80-90课时教学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目标: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认识常见的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能对它们进行正确的分类。2.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及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4.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经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学习与活动中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安排: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2、理解代数式的含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并会进行运算。 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解释值的实际意义,能根据代数式的值推断代数式反映的规律。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 1、经历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七课时 乘法估算_冀教版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教学内容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

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材30~31页乘法估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学提示学生已经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估算。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正确估算乘法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乘法估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 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数一数教案

1 准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学会按顺序数数。 2.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指导】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仔细地观察,仔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

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国旗,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热爱祖国,保护国旗;又如图中有2个同学向教师问好,教师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从小应该讲礼貌,尊敬老师。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数一数………………………………………………………………1课时 比多少………………………………………………………………1课时

七年级数学课时作业本答案

七年级数学课时作业本答案 [知识梳理] 1、平行 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课堂作业] 1、D 2、D 3、108° 4、∵AB⊥BC,EF⊥BC, ∴AB//EF(垂直于同=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又∵∠1=∠2,∴∠EF//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宜线也互相平行) 5、直线BF与DC平行理由: ∵ BF、DG分别平分∠ABD、∠CDE, ∴ ∠FBE=1/2∠ABD,∠GDE=1/2∠CDE. 又∵ ∠ABD=∠CDE,∴∠FBE=∠GDE. ∴BF//D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后作业] 6、D 7、C 8、115° 9、68° 10、 AB与CD平行

∵ BE平分∠ABD,DE平分∠CDB, ∴∠ABD-=2∠1,∠CDB=2∠2、 ∴∠ABD+∠CDB=2∠1+2∠2=2(∠1+∠2) ∴∠1与∠2互余,∴∠1+∠2= 90°, ∴∠ABD+∠CDB=2×90°=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合理理由:过点E作∠AEC的平分线EF, 则∠AEF=∠CEF.又∵ ∠AEC=120°, ∴ ∠AEF=∠CEF= 60°∴∠BAE= 120° ∴∠AEF+ ∠BAE=60°+120°=180°. ∵ 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同理可得EF//CD. ∴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1)当a=15°时,图②中的AB'//CD理由: 因为∠B'AC'=45°,所以∠B'AC=∠B'AC' =∠α=30°.又因为∠C=30°,所以∠B'AC=∠C.所以AB' //CD. (2)当α=45°时,B'C'//AD 当α=150°时,AC'//CD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5单元面积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

初一数学课时规划

XX 学生课时规划学生姓名XX年级初一学校二中 补习科目数学所需课时初一学年需要31个课时学生情况分析:该同学运算基础比较差,做题粗心,基础知识点不清晰,对知识的掌握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有待于巩固和提高具体课时安排: 【七年级上】大致需要13个课时 第1章有理数(约5个课时)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小结 第2章整式的加减(约2个课时)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小结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约4个课时)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小结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约2个课时)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小结

【七年级下】大致需要18个课时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约4个课时)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小结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约2个课时)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小结 第7章三角形(约3个课时)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小结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约4个课时)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 小结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约3个课时)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约2个课时) 10.1 统计调查 10.2 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小结 2013 年11 月12 日

2020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乘法的估算(第7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7课时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出估算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估算方法。 难点:理解估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老师:秋天来了,同学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秋游)现在我们一起来到秋游的现场。 出示例7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仔细看图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知道门票价格和参观人数,要求250元买门票够不够。) 2.分析与解答: (1)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样列式?(一人8元,共有29人,就是求29个8元是多少,所以根据乘法意义列式为29×8。板书:29×8) (2)选择算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用笔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算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在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估算出大约数就能比较出结果,估算在这时能更简便地比出结果。 (3)引出课题:乘法的估算。 (4)研究估算方法: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把29估成接近的整十数30,30×8=240,29×8<240,所以250元够了。 3.回顾与反思:我们刚估算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验证,谁来说说:29人买门票,250元为什么够了?(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验证正确后,我们要做什么?(写答)。一起答…… 4.加强巩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估算方法,说明700元不够,800元够的道理) 92×8≈720(元) ┇ 接近90 (把92少估成90都需要720元,那92人700元更不够)

{小学数学}第7课时解决问题1-[仅供参考]00001-

2021年{某某}小学 小 学 数 学 学 习 资 料 教师: 年级: 日期:

3、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会根据题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景导入】 1.复习 (1)口算。 2+9= 8+7= 6+9= 11-2= 15-7= 15-6= 12-9= 15-8= 15-9= (2)填空。 5+ □=13 8+ □= 16 □+9=18 □+7=12 6+□=12 7+□=14 2.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踢球吗? 生:喜欢。 师:好!下面我们去看一看一(1)班和一(2)班同学进行踢球比赛的情况。 【新课讲授】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例5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 生2: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生3: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呢?请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的。 生1:我用减法计算,算式是:16-9=7(人)。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1: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师: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生2: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师:说得很清楚。但是,“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没用上呀。 生2:因为题目是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踢进了4个球”没有关系,所以“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可以不用。 师:有道理,这告诉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的问题来选择有用的条件,题目中往往有的条件是多余的,多余的条件不能用。 3.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用16-9=7(人)算出了还有7人没来,这个答案正不正确呢?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 生1:因为7+9=16(人),所以还有7人没来是正确的。 生2:因为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所以解答正确。 师:这种用加法验证的方法很好。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算出答案后,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有几个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是多余的,再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共30套有答案)

1.1 正数和负数 1.在0,﹣2,5,,﹣0.3中,负数的个数是() C. 顶,高出海平面 工件,其中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作正数,不足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作负 米表示的含义是; 是. 6.如果节约用水5吨记作+5吨,那么浪费水10吨,记作吨. 7.+8.7读作,﹣读作. 8.小张向东走了200m记为+200m,然后他向西走了﹣300m,这时小张的位置与原来相比是在方位. 9.某天,小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上行走,他从家出发,如果把向东280米记作﹣280米,那么他折回来行走350米表示什么意思?这时,他停下来休息,休息的地方在他家什么方向,距家多远?小华走了多少米? 10.用正数、负数表示下列问题中的数量,并指出这些问题中数量表示的意义. (1)一季度盈利13万元,二季度亏损5万元; (2)飞机飞翔在9200米的高空,潜艇在海面下35米处巡航. 11.一个物体沿着南北方向运动,如果把向南的方向规定为正,那么走6千米,走﹣4.5千米,走零千米的意义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 2.B . 3.A . 4.A . 5.低于海平面15米,表示海平面. 6.﹣10 7.正八点七,负五分之二. 8.正东. 9.解:小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上行走,他从家出发,如果把向东280米记作﹣280米,那么他折回来行走350米,表示+350m , 350﹣280=70(m ), 280+350=630(m ). 答:休息的地方在他家西方,距家70米,小华走了630米. 10.解:(1)一季度盈利13万元,记为+13万元;二季度亏损5万元,记为﹣5万元; (2)飞机飞翔在9200米高空,记为+9200米,潜艇在海面下35米处巡航,记为﹣35米. 11.走6千米,走﹣4.5千米,走零千米的意义分别为向南走了6千米,向北走了4.5千米,没有动. 1.2 有理数(1) 有理数 1.在-2,+1.4,-31,0.72,-4 12,-1.5中,整数和负分数的个数是( ) A .3 B . 4 C .5 D .6 2.对于-3.27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负数,不是整数 B .是分数,不是自然数 C .是有理数,不是分数 D .是负有理数,且是负分数 3.最小的正有理数( ) A .是0 B .是1 C .是0.00001 D .不存在 4.正整数集合与负整数集合合并在一起,构成的集合是( ) A .整数集合 B .有理数集合 C .自然数集合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最大的有理数 B .没有最小的有理数 C .有最小的正有理数 D .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 6.在数+8.3, -4,-0.8, 51-, 0, 90, 3 34-,|24|--中,________是正数, _________不是整数.

第2单元第7课时估算(教案)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第2单元第7课时(教案) 冀教新课标版(2014秋)-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内容:估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算乘法估算,并学会用乘法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乘法估算计算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乘法估算,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学会乘法估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法相结合。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学校图书馆有6个书架,平均每本书架摆放280本一共能摆放多少本书?学生:280×6=1680(本) 答:一共能摆放1680本书。 师:那老师同学们可以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吗? (学生在本上列竖式)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乘数尾数有0的乘法,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接着一起来探究一下《乘法估算》。 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学校组织293名学生参观科技展。门票是6元一张。学生参观,每张门票优惠1元。那一张门票是多少钱? 学生:5元,学生会优惠1元。 教师:好,同学们估算一下,购买门票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293×5 教师:估算大约多少钱就是不用算出准确结果!我们这里可以用约等于≈来代替等号,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该如何计算估算的式子吗? 学生:可以把293看300,300×5=1500(元) 教师:对,非常好。 所以我们就直接这样做293×5≈1500(元) 答:购买门票大约需要1500元。 教师:王大爷种了4个大棚的西红柿,一个大棚的西红柿卖了1052元。4个大棚的西红柿大约一共能卖多少钱? 学生:1052×4≈?(元) 教师:那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式子怎么估算呢? 学生:可以把1052看作1000进行估算。 1052×4≈4000(元) 答:四个大棚大约能卖4000元。 教师:其实这个式子还可以更准确的估算,谁还有他的估算方法?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课时作业

9.2一元一次不等式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不等式1342->+x x 的解集是( ) A .5>x B .3>x C .5-x 的解集是3->x D .不等式10,d c =,则bd ac >;②若bc ac >,则b a >;③若b a >, 则22bc ac >;④若22bc ac >,则b a >.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如果不等式1)4(>-x a 的解集为41-a C .4+y x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4->m B .4-≥m C .4-

第7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教案)

第7课时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复习导入】 1.复习巩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用字母加以表示。 2.简便计算: 25×44 125×32×8 【新课讲授】 知识点学习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教材第26页例7。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问题: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提问: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小结: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6人。 提问:一共有多少组? 小结:25组。 提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该如何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分组汇报。 列式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情况: (1)(4+2)×25 (2)4×25+2×25 分别说说上面两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①(4+2)×25:先计算每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②4×25+2×25: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提问: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发现:(4+2)×25=4×25+2×25。 提问:你从这三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b+a×c 【课堂作业】 1.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2.填空:(32+35)×4=()×4+()×4 (62+12)×3=()×()+()×() 3.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32×48+32×52 20×17+20×15 20×(17+15)(5+8)×24 24×5+24×8 32×(48+52)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课后作业】 1.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4题、第28页第6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课时 用数学(1)的教案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5课时用数学(1) 【教学内容】:教材P46、P47及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问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 理解图画应用题的题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练习题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激趣 师:看,游乐场有这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到滑滑梯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有关6、7的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观察图画。 师:我们先看一下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②认识大括号和?号并解答。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个场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师: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2.教学有关6、7的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现在老师带你们到小河边看游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师:看这幅画与刚才小兔子的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强化 (课件出示书本企鹅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这是要我们干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时练习带答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下列各数是负数的是( ) A.23 B.-4 C.0 D.10% 2.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如果风筝上升10米记作+10米,那么风筝下降6米应记作( ) A.-4米 B.+16米 C.-6米 D.+6米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为0℃就是没有温度 B.收入+300元表示收入增加了300元 C.向东骑行-500米表示向北骑行500米 D.增长率为-20%等同于增长率为20% 4.我们的梦想:2022年中国足球挺进世界杯!如果小组赛中中国队胜3场记为+3场,那么-1场表示 . 5.课间休息时,李明和小伙伴们做游戏,部分场景如下:刘阳提问:“从F 出发前进3下.”李强回答:“F 遇到+3就变成了L.”余英提问:“从L 出发前进2下.”……依此规律,当李明回答“Q 遇到-4就变成了M ”时,赵燕刚刚提出的问题应该是 . 6.把下列各数按要求分类: -18,227,2.7183,0,2020,-0.333…,-25 9 ,480. 正数有 ; 负数有 ;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有 .

1.2.1 有理数 1.在0,1 4,-3,+10.2,15中,整数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2.下列各数中是负分数的是( ) A.-12 B.1 7 C.-0.444… D.1.5 3.对于-0.125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负数,但不是分数 B.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C.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是分数,也是负数 4.在1,-0.3,+1 3,0,-3.3这五个数中,整数有 ,正分数有 , 非正有理数有 . 5.把下列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的大括号内: +4,-7,-5 4 ,0,3.85,-49%,-80,+3.1415…,13,-4.95.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非负有理数集合:{ …}; 非正有理数集合:{ …}.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艰巨。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极少。对待转化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

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加了实数的内容,减少了三角形的内容。内容安排来说比以前更简单了。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教学准备】 课件。 【情景导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

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 1.学习例8(第一问)。 (1)出示图片(画有8个碗,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妈妈买8个碗,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碗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碗,标出一共18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碗一共用了18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8个碗多少钱?先求每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4)总结做法。 先求出每个碗需要多少钱? 18÷3=6(元) 再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8×6=48(元) 这就是先归一,再归总的算法。 2.学习例8(第二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六单元第七课时 乘法的估算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七课时乘法的估算 一、复习旧知 1.下列数和哪个整十数最接近? 21 28 56 23 77 89 91 2.下列数和哪个整百数最接近? 299 785 608 605 358 276 二、探索新知 1.估算下列各题。 31×5≈88×9≈ 21×4≈51×7≈ 6×98≈4×79≈ 2.人民公园每天有407人来参观,照这样计算,一个星期大约有多少人参观? 3.会议室每排有12个座位,一共有8排,80人来开会,能坐下吗? 知识点:乘法的估算 1.估算。 23×6≈48×5≈281×4≈ 851×2≈89×7≈301×5≈ 2.多媒体教室每排有24个座位,一共有9排有200名学生来听课,能坐下吗? 一、随堂练习 1.估算下列各题。 32×5≈33×5≈88×6≈ 409×5≈326×7≈69×9≈

2.老师买笔记本,每本7元,要买43本,可身上只有280元,请问老师带的这些钱够吗? 3.向东小学320名学生乘车参观博物馆。已知一辆车限载39人,8辆车够吗? 二、拓展练习 某学校有礼仪队员8人,学校派张老师购买8套相同的制服。张老师看中了三款,第一款48元一套,第二款99元一套,第三款102元一套张老师只带了500元,请问同学们张老师能买哪款?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一、口算。 0×3= 6×0= 5×0= 5+0= 0×9= 7×0= 0+9= 0×8= 二、列竖式计算。 708×2= 109×3= 305×5= 406×7= 三、在里填上“>” 24×5240+0 160×0160-0 402×642×6 708×3807×3 12×562 103×2104× 0+2323×1 252×6×10×1×365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时安排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19课时) 1.1正数和负数(1课时) 1.2有理数(4课时)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课时) 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4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8课时) 2.1 整式(2课时)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4课时)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2课时)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8课时) 3.1 从算式到方程(4课时)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4课时)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课时)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4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2课时)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16课时)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4课时)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5课时)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4课时)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课时) 5.1 相交线 5.1.2 垂线(1课时)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课时)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3课时) 5.2.1 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4课时) 5.3.1 平行线的性质(2课时) 5.3.2 命题、定理(2课时) 5.4 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课时)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3课时)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4课时)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8课时)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3课时) 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1课时)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2 三角形的外角(2课时) 7.3 多变形及其内角和(2课时)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课时)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4课时)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4课时)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教学活动 小结(2课时)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课时) 9.1 不等式(2课时) 阅读与思考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4课时) 实验与探究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课时) 阅读与思考 教学活动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课时 乘法估算》教案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30~31页乘法估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估算。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正确估算乘法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乘法估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 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乘法问题。如果我们对计算的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怎样计算? 生:估算。 师:说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估算来解决一些问题。(板书:乘法估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设计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二、探求新知。 1. 估算(一) 课件出示学校组织同学去参观科技展情景图。

师:请学生们观察课件中的示意图,看一看你从情景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生:参观科技展的门票是每张6元,学生参观,每张门票优惠1元…… 师:很好,现在学校组织293名同学参观科技展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购买门票大约需要多少元钱?(课件出示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学生优惠1元,那么学生的门票每张就是5元,293名同学的门票费就是293个5,,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93×5。 师:分析完全正确,怎样估算出结果呢? 生:估算花多少元钱,多估一些比较好,可以把293看作300来乘,即300×5=1500(元)。 师:怎样想非常好,大家想一想怎样表示这个结果呢? 生:对,最后的结果是个近似数,所以用“≈”表示比较好。 师:你们真聪明。(给予学生鼓励)并板书: 293×5≈1500(元) 师:在估算过程中,你有什么技巧? 生:就是把接近整百的数按整百数计算。 2.估算(二) 师:刚才同学们的估算很正确,种西红柿的王大爷遇到了一个难题,同学们能帮忙解决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种了4个大棚的西红柿,一个大棚的西红柿卖了1052元。请帮王大爷算算4个大棚的西红柿大约卖多少元? 师:谁来帮帮王大爷? 生1:已知一个大棚的西红柿可以卖1052元,求4个大棚的西红柿大约卖多少元,就是求4个1052元是多少。所以应该列式为1052×4。 生2:估算时,可以把1052看作1000,1000×4=4000(元),所以1052×4≈4000(元)。 生3:估算时还可以把1052看作1050,1050×4=4200(元),所以1052×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