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来源:宣讲家|作者:雷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 上传时间:2012-02-03 22:59

我要评论(0)字号:小大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摘要:如今,互联网这一高科技工具已被中小学生广泛使用。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雷雳老师以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表现及一些偏差行为作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调查数据介绍现中国青少年网民的大体状况,包括青少年网民比例。其次阐释了网络道德就是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考察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包括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再次介绍了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接着谈到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主要指消极行为、反常行为,是对规范行为、对规范状态的偏离,是适应不良的表现。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情况不是很严重。最后针对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雷老师给出若干建议与对策。

今天主要谈一谈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表现和偏差行为。

大家都在使用互联网,能感受到网络中存在很多善意行为,对网络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小到主动调节论坛气氛、提供信息帮助,大到打击违法犯罪、救助弱势群体等。但网络中也有很多偏差行为,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如网络攻击、欺骗、犯罪、垃圾邮件、虚假信息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极大困扰。

根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年龄在10岁到19岁的青少年网民有一亿多,占网民总数的33%。中国青少年网民群体庞大,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又尚未确立的时期,思想极易受到其它负面现象的影响和冲击。另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本身精力旺盛,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在混乱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作为重要的网络使用群体,他们的行为会怎样?道德表现又有什么特点?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现在将一些研究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就是指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特点。

从心理学上来讲,通常会把道德分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向或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就是指我们认为应不应该有规范行为的一些准则,我们是不是觉得道德准则是有意义的。道德情感是指我们看了一些符合道德规范或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之后,自己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说,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觉得很高兴、很欣慰,看了一些违反道德、破坏道德的行为,我们觉得生气,甚至假设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可能会觉得很郁闷。道德意向是指我们是否愿意去做一些符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行为的内心倾向。

我们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之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应该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特征,网络道德结构模式也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的一般结构模式。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我们也是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三个维度来看。

我们编制了《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来考察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问卷有30道题目,采用6点制评分。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设计很多题目,比如你觉得在网上应该有道德准则吗?评分规则是:符合自己的情况就是6分,完全不符合就是1分。评估之后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的平均分较高,在“有点符合”到“基本符合”的范围。道德认知的平均分是4.82分,说明青少年大体上认可网络社会应该讲道德。道德情感平均分是4.95分,说明青少年大体上接受道德行为,看到符合道德的行为觉得是一种正面的情感体验,看了违反或者破坏道德的网络行为是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向平均分是5.20分,说明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上做一些有利于维护网络道德,有利于促进网络道德的行为。所以,我们总体上的结论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是积极的,倾向于认为网络环境中应该有良好的道德规则,对于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情感反应更积极,更愿意做出符合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

我们分别考察了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从统计结果图上发现,每一个年级的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平均数虽然有点参差不齐,但从统计检验的角度来看,这个差异可以忽略。换句说,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并没有差异,他的网络道德并不会因为年级的升高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

再从性别的角度来看,虽然统计图上看到男女生的平均数稍有差异,但是从统计上来讲也是可以忽略的。结论就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并不会因为男生或者女生就有什么区别,他们的网络道德是一致的。

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是内在的,一般看不出来有什么表现。真正的表现是在行为上,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是很典型的道德外显的表现。

亲社会行为,简单讲就是对社会的发展、维系社会的稳定等有好处的行为。具体就是,倾向于帮助他人或者使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得益,行为者并不期望得到外在的奖励,而且行为者在做这种行为过程当中,会付出一些代价、自我牺牲或者冒险,包括时间、精力、金钱、或者其他方面。

利他行为,就是为了促进他人幸福,去帮助和分享的行为,作出利他行为者并没有有意识地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互联网中所发现的亲社会行为。网络利他行为指在网络环境中使他人受益,而行动者本人并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刚才我们提到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是一个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网络道德体现在网络利他行为上,稍有不同的就是借助网络媒体,出于助人的目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自愿而非强迫等特点。

怎么看网上对一些不良人的人肉搜索?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人肉搜索太过分了不好。但是进行人肉搜索的人在时间、空间上都跟当事人没有关联,但是他们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最后让被搜索的人得到相应惩罚,这就是一个网络亲社会行为,一个道德行为。

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是指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所实施的将使他人受益且自身会有一定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这里所指的物质损失,是指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以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要说他们得到什么,就是内心因做好事所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感等内在奖励。

从网络社会来看,亲社会行为有几方面的表现。一是无偿提供信息咨询。比如网上有一些所谓的“菜鸟”,对很多软件不太熟,或者硬件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可能就会在网上提出问题,很容易就会搜到无数答案,因为早就有很多人无偿地将一些问题的咨询答案贴在网上了。二是免费资源共享。这就是网民自发上传一些软件,考试复习资料、考题等资源到网上。三是免费进行技术或方法的指导。四是提供精神安慰或道义支持。就像刚才讲到的人肉搜索就是道义上的支持,可能有些人说不上这个人到底是谁,但是他给他人提供条件去支持他们做这样的事情。五是提供虚拟资源援助。六是宣传与发动社会救助。如有白血病患者家里经济状况不好,需要捐助,或者贫困地区的一些学生需要捐助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做。七是提供网络管理义务服务等。比如论坛的版主实际利益并没有太多,但是这些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亲社会行为的体现。我们看到,网络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公开性、非物质性等新特点。

我们编制了一个《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用以测试几类亲社会行为倾向,包括公开型、匿名型、利他型、依从型、情绪型和紧急型等六类亲社会行为。这个量表是一个5点量表,列出各种各样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并提出“我有过这样一种表现吗?”的问题,让研究对象去回答,按“从来没有这样”得1分到“总是这样”得5分的评分方法,共26个项目。

公开型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公众场合或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是别人知道是你提供帮助或提供资源的。匿名型亲社会行为,是在受助者不知道帮助者是谁的情况下,个体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是受到帮助的人并不知道帮助者是谁或者提供帮助的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信息。利他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出于减轻他人痛苦的动机做出的亲社会行为。依从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他人请求下做出亲社会行为。比如,咱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乞丐,说肚子饿了或钱包被偷了回不了家了,要求你给一些帮助。情绪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自己情绪被唤起的情境中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就像汶川地震中,地震惨状被披露出来之后,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捐赠、去做志愿者等亲社会行为,他们就是被这种情景所激发而做的情绪型亲社会行为。紧急型的亲社会行为,是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做出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各类网络亲社会行为还是比较正面、积极的,平均数在3到4分之间,说明他们愿意在网上做出一些亲社会行为,而且频率较高。从统计结果图上

看,六种类型亲社会行为中最突出的就是紧急型亲社会行为,也就说在网上如果有人提出一些紧急情况需要帮助时,青少年网络用户更可能去提供一些帮助。其次是利他型亲社会行为,稍微低一点的是情绪型,公开型是最低的,就是表明我是谁去帮助别人的行为在网上频率较低。

对照国外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中国的青少年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国外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最多的是利他型、紧急型和情绪型,最少的是公开型。而国内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亲社会行为由高到低依次是紧急型、利他型、情绪型、依从型、匿名型和公开型,这个跟网络上青少年行为的特点趋势差不多。北师大寇罭教授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国内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中利他型是最高的,其次是紧急型、情绪型、依从型、匿名型和公开型。这跟我们调查的青少年在网上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稍有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环境中,紧急型和匿名型这两类亲社会行为的排名比现实生活中要高一些,这跟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互联网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很多人愿意去用,匿名性就是其中一个很吸引人的、独特的地方,另外开放性也是网络跟现实生活情况不太一样的地方。

从性别上看,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有没有什么区别或差异?总体上,青少年在利他型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明显比男生要突出,但其他各种亲社会行为的差别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个跟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和大家所体会到的也一致,通常感觉女性更仁慈、更友善、更愿意助人。当然这个特点在网络上也比较容易受骗,因为你不知道他提出的要求是不是真的。

再从年级变化的角度来看,随着年级变化的趋势,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从初一到高二是呈下降趋势,除紧急型亲社会行为基本持平外,其它的都在变化。也就是说,除紧急情况外,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在减少。可以看到,青少年在网络情景中,遇到急需帮助的人的时候都会做出亲社会行为,这种状况不会因为年级的变化而变化,而其他情境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则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年级越高,网络亲社会行为越少。我们也可以把它和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特点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国外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随着年级的增长,表现出依从型、利他型、紧急型等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是增加的;国内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在年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跟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比较起来有不同的特点。

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也称“越轨行为”、“异常行为”或者“偏离行为” ,心理学认为此类行为主要指的是消极行为、反常行为,是指由个体的遗传因素和心理状态引起的违反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对规范行为、规范状态的偏离,是适应不良的表现。现实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偏差行为,如青少年离家出走、打群架、逃课、胡作非为等。

界定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一般是参照现实中类似行为进行对比,然后判断其是否为网络偏差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和内容包括网络病毒、网络攻击、弹出式广告、垃圾邮件、虚假信息、欺骗、不良信息、泄露隐私等。其中除了弹出式广告不是偏差行为外,其他都可以列为网上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就是出于恶意或者故意捣乱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出的一种网络特点。比如熊猫烧香病毒就是网络偏差行为的一个表现,还有大家都收到过垃圾邮件,比如邮件内容是让你成为世界名人的广告,但也许就是色情广告;还有“I need your urgent reply”的紧急情况;还有这种邮件说我是什么非洲某个部落部长的

遗孤,他坐飞机失事了留下一大笔钱,这笔钱现在就是没直接到我手上,吸收你们提供一些帐号来转帐,到时候给你分成;还有卖药的、卖房子的、做卡片的等等,每个人都收到过各种各样的垃圾广告。据说世界上收到垃圾邮件最多的就是比尔盖茨,如果这些垃圾邮件他都浏览一遍的话,要花几万年时间才能看完。另外,有人在QQ上写的年龄是3岁,基本可以判断是假的,但是性别是男的女的就很难说了,这就是虚假信息。还有曾经有报道说600多个名人的手机号被网站曝光了,他们在网上宣称“你们愿意给赵忠祥打电话吗?这有号码。你们愿意给杨澜打电话吗?这有号码。”这些都可以认为是网上偏差行为。

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表现有网上过激行为、浏览色情信息、欺骗、黑客行为、促进不良话题、窃取他人身份、发送垃圾邮件、刷屏和恶意灌水。促进不良话题就是促进怎么自杀或者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利的话题。其中网上过激行为、浏览色情信息、欺骗三类网络偏差行为最多。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主要表现在逃学、不服老师管教、甚至还有学生打老师的情况,还有喝酒、滥用药物、过早的性行为、加入帮会等。可以看出,网上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跟现实生活中的偏差行为的特点类型不一样。

我们编了《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以调查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该量表包含网络过激、色情和欺骗行为等共35个项目,评分是从1分到5分。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平均分为1.44分,各维度的平均分数主要分布在1-2分之间,即处于“从未如此”到“偶尔如此”之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发生情况不是很严重。从数据上看,“经常如此”、“总是如此”的高分组比例占0.2%,无论是网上过激行为、网上色情行为,还是欺骗都比较低。但是中分组占的比例不小,如网上过激行为占18.4%,色情行为占1.5%,所以有人讲“很黄”可能真的不是那么黄,欺骗行为占11.7%,这个更多的可能是在假信息上,比如说很多青少年上网为了表现自己成熟有主见,会说自己已经20岁、25岁了等虚假信息。所以,总体上来看,青少年在网上的偏差行为严重的情况并不是太突出,但是也要关注过激行为和欺骗的问题。

从性别上来看,在亲社会行为上女生比男生表现得要好一点,而在偏差行为上逆转过来了,网络过激行为男生比女生更突出一点,色情行为也是男生比女生多,但是水平比较低,欺骗行为虽然比色情行为高,但男女生之间差异基本可以忽略。

再从年级的变化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长,网络过激行为是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升高,他们在网上胡作非为的表现会越来越少。色情行为的变化基本是持平的,变化不大,差异也不显著。过激行为可再细分成攻击性、易怒、敌意、冲突四个方面。在攻击性上,男生比女生突出。在网上男生也比女生更容易发怒、生气,这是青少年在网上的偏差行为性别上的一个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男生也比女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更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女生相对温和,表达敌意的方式也比较含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提法叫做“关系型攻击”,如破坏人际关系的造谣、离间、排斥等等更多发生在女生身上,男生身体的冲突可能更多一点。从统计分析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在网上的攻击性、易怒、敌意、冲突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到了高一年级形成质变的转折,就是说高一跟初二、初一比较起来,网络过激行为已经很少了。

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的关系

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与网络偏差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就是一种反向的关系。如果青少年认为网络上应该有道德规范,他看到或者做了符合道德的行为而感到正面的情感体验,他也愿意去做一些符合道德的行为的话,那么他做出网络偏差行为的可能性就比较少。这说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倾向越积极,表现出网络偏差行为就越少,说明网络道德意向对网络的偏差行为是反向的预测。

从亲社会行为的角度来讲正好相反,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与网络亲社会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越积极,他就越有可能在网络上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在网上,青少年因为他人或自己做出一些符合道德的行为而感受到正面的情感越突出,他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说明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情感对青少年是正面的预测。

针对网络社会中青少年道德行为、偏差行为等方面,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促使其产生积极的网络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网络道德意向。

其次,鉴于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学校应该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多开展集体活动和专题讨论,增强他们的移情水平和共情能力,提高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第三,对于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学校和社会应多重视男生的过激和色情行为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结合性别的差异进行专门辅导。

第四,正确认识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采取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减少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同时,提高其亲社会行为的水平。如果促使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有更多的表现频率,那么他的偏差行为可能就会减少。

第五,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成有规范约束的网络道德氛围,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使用环境。

(报告人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学习贯彻《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会议记录

学习贯彻《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7月18日上午,机关幼儿园党支部书记计玲利同志通过上海市松江区机关幼儿园qq 群和微信工作群组织全体党员同志开展《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的网上学习。 学习会上,由党支部书记计玲利宣读了《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并向大家详细讲解了该意见颁布实施的内在要求、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会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规范网络行为。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党员干部网络行为,营造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对该意见进行全文转发(详见群文件),请全园党员同志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研讨具体内容: 张益华同志发言: 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网民,认为只要不犯法,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网络世界,党员干部要行有所止,开列负面清单,守住党纪国法和道德底线。要按照《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规定,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等,不在工作时间网上聊天、玩游戏,不通过网络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不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不通过网络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 何彩萍同志发言: 为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我们应该要营造“阳光正气、沟通畅通、表达活泼、维护形象”的网络文化环境,同时要关注正能量互联网络、通信网络等,通过有意义的制作、发布、传播有关文字、言论、图片、视频或者涉及网络安全的行为。 李健发言: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当严守政治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得通过网络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同时要做到心中有党,维护党的形象,敢于同网上错误言论

作斗争。 张兰同志发言: 我们党员干部应当自觉遵守宣传纪律,规范自身网络行为,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言行,对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言论、短信等,做到不编造、不传播、不盲从。 陈银娟同志发言: 作为机关幼儿园班子成员又是一名党员干部,应当自觉遵守工作纪律,不得在工作时间进行网上聊天、玩游戏、收听音乐、证券交易、访问非法网站、观看与工作无关的视频等活动。党员干部要提升网络素养,善于“坐网观天”;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网民思想动态,正确加以引导,把株洲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全市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铸就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铜墙铁壁。 曹敏同志发言: 当前党员干部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如果不加强对党员干部使用互联网络行为的管理,那么,不仅会严重影响执政者的工作效率,而且会疏远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得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亵渎、诽谤等。 钱梦昀同志发言: 党员干部不得利用网络制作、发布和传播下列信息:(一)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二)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四)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以及教唆犯罪的。 邹晶同志发言: 党员干部不得从事下列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一)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二)恶意扫描和网络攻击;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 种区分标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这与许多心理测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许多心理学家主要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项目,例如马斯洛(Maslow)等提出了以下十项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当心,你在网上的不良行为会留下记录

当心,你在网上的不良行为会留下记录 智能手机的普及,把互联网带进千家万户。你可以用手机交友、玩抖音、订外卖、淘宝等等,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但是如果你在网络上干坏事,会不会被知道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微信、QQ、微博、百度等等应用上散布谣言的自然不用说了,这些应用服务提供商都跟网警有对接。那如果在家里上网看不良网站,在网站上传个视频、发个帖子,按理说这些服务器跟网警肯定没有对接,也会被知道吗?当然会。 下面跟大家讲一讲这背后的原理: 1、家庭宽带是怎么连上网络的 比如你申请了一个电信宽带,电信会给你一个宽带账号(需要用身份证号登记的),还有一个默认的密码,然后在你家路由器wifi里面配置好宽带账号,密码(可能安装师傅帮你安装时,都帮你设置好了),启动wifi就可以上网了。当你的路由器启动时,就会自动用这个宽带账号去向电信的服务器进行认证,认证通过了,就给你们家wifi分配了一个IP地址,后面你上网就一直用这个地址上网了(如果wifi或者猫重启了,可能会重新分配一个IP地址)。每个联网的WIFI都有自己单独的IP地址。

2、怎么知道是我在看不良网站 打个比方,很多人在餐馆吃饭,大家点菜的时候,在菜单上会写上桌子上的号码,菜吵好了,服务员就会把菜送到你的桌子上。你上网的时候分配给你的IP 地址就是你点菜时的桌子号码,通过这个IP地址就知道是谁。 3、如果IP地址变了是不是就不会被发现了 电信什么时候把哪个IP分配给了哪个宽带账号,在电信监控服务器上都是有记录的,所以如果你干了件坏事,即使你后面的IP地址发生了变化,从电信的服务器上去找对应时段IP地址对应的宽带账号,就能找到你。 4、那我不用WIFI上网,用手机4G看小视频会被发现吗 一样会被知道的,手机4G上网也有个认证过程,如果你开通了数据流量包,打开数据流量时,手机会发起认证,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手机号就相当于宽带账号,电信也会给你手机分配IP地址,然后你就可以美滋滋的看小视频了。 5、平时正常上网都会被查到吗 其实是可以的,不过正常来讲,这属于大家的隐私,如果不是干了坏事,任何人都是不允许泄露用户隐私的。相信大家知道这些后,以后一定要文明上网,既要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不要去干坏事噢。

青少年偏差行为量表

偷拿他人财物(偷盗)(必答) 1 2 3 4 5 第2 题[单项选择题] 逃学、逃课(必答) 1 2 3 4 5 第3 题[单项选择题] 私自夜不归宿(必答) 1 2 3 4 5 第4 题[单项选择题] 离家出走(必答) 1 2 3 4 5

出入过色情场所(歌厅、酒吧等)(必答) 1 2 3 4 5 第6 题[单项选择题] 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必答) 1 2 3 4 5 第7 题[单项选择题] 阅读黄色书籍或者观看A片(必答) 1 2 3 4 5 第8 题[单项选择题] 曾经抽烟(必答) 1 2 3 4 5

曾经喝酒(必答) 1 2 3 4 5 第10 题[单项选择题] 和他人赌钱(必答) 1 2 3 4 5 第11 题[单项选择题] 玩暴力游戏(必答) 1 2 3 4 5 第12 题[单项选择题] 无故破坏公物或他人财物(必答) 1 2 3 4 5

携带刀械或其他武器(必答) 1 2 3 4 5 第14 题[单项选择题] 与他人打架、斗殴(必答) 1 2 3 4 5 第15 题[单项选择题] 辱骂他人(必答) 1 2 3 4 5 第16 题[单项选择题] 参加帮派、团伙活动(必答) 1 2 3 4 5

恐吓、勒索获取他人财物(抢劫)(必答) 1 2 3 4 5 第18 题[单项选择题] 曾偷偷尝试毒品(必答) 1 2 3 4 5 第19 题[单项选择题] 打群架(必答) 1 2 3 4 5 青少年偏差行为调查问卷,问卷上面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行为,请您根据近半年的时间里自己是否出现过以下的行为,选择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其中1表示从未(0次),2表示偶尔(1-2次),3表示有时(3-5次),4表示较多(6-10次),5表示经常(10次以上)。

学校网络行为规范

学校网络行为规范 为规范校园网管理,确保校园网用户的政治安全、人身安全、信息安全和道德规范,促进校园网健康发展,特制订《西藏民族学院网络行为规范》。 一、自觉遵守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网上错误思潮。不得利用各种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主要包括:各类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站、QQ空间、QQ群、贴吧、论坛、新闻跟帖等)制作、复制、发布、浏览、下载、转载和传播下列信息,确保政治安全。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信息。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 3.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信息。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学校稳定的信息。 6.宣扬封建迷信、邪教、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和文化垃圾的信息。 7.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和声誉的信息。 8.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信息。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信息。 二、树立安全意识,时刻警惕网络活动的安全性,加强自我保护,不从事或谨慎从事下列活动,确保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 1.对于各种形式的网上交友活动,应谨慎从事。 2.不随意公布自己的个人或家庭信息。 3.不随便与网友见面,特别是单独见面。 4.不参与网友联谊等之类的活动。 5.不加入性质不明的QQ群,不关注性质不明的公众微信平台;在与陌生人进行网络交往过程中,敏感话题要警觉。 6.关注信息的出处和真实性,不要被口号类、煽情类信息所误导。

7.不随意把各类帐号借给他人使用(主要包括上网帐号、网银帐号、一卡通帐号、QQ帐号和各类信息系统平台帐号等),要经常更换密码,确保帐号和密码安全。 8.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规,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泄露国家秘密;涉密文件、资料、数据和涉密科研课题相关的计算机严禁联网运行。 三、要认清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同时,加强网络自律,提高网络道德修养,文明诚信进行网上各类活动,因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确保网络道德不失范和个人身心健康。 1.发现违反网络行为规范的人和事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和举报。 2.不沉迷于电脑和网络,特别是不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等,确保电脑和网络的使用以不影响学业和正常生活为前提。 3.在宿舍内使用电脑和上网应自觉遵守学校宿舍管理和电脑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影响他人的休息和学习。 4.不得使用软件的方法窃取他人帐号、口令和IP地址等;不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阅读他人文件或电子邮件;不滥用网络资源;不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不散发垃圾信息;不破坏网络资源、私自修改网络配置或其他恶作剧行为。 5.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各种法律规定,不擅自复制和使用网络上公布和未授权的文件;不得在网络上擅自传播或拷贝享有版权的软件,或销售免费共享的软件。 6.不利用网络窃取别人的研究成果或受法律保护的资源,侵犯他人正当权益。 7.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网络行为安全事件的调查取证。所有用户都应自觉遵守学校网络行为规范。对于违反国家互联网法律法规和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将追究其相应责任,并按规定视情节严重和造成的后果进行相应处罚。

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

《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 前言 网络直播营销作为一种社会化营销方式,对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规范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促进其健康发展,需要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构建包括政府监管、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在内的社会共治格局。 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诸多要素带有明显广告活动功能和特点,广告活动的各类主体也积极参与投入网络直播营销活动,是网络直播营销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广告协会密切关注广告活动的变化以及网络直播营销新业态的发展,经过充分调研,征求意见,并得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单位、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大力支持,制定了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行为规范。 中国广告协会将不断倡导自律规范先行,依法加强行业自律,提供自律公共服务和引导市场主体自治,推进行业诚信建设。 本规范侧重为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各类主体提供行为指南。非直播网络视频营销,属于广告活动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属于其他营销活动的,可参照本规范进行自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营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引导网络直播营销活动更加规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行为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商家、主播等参与者在电商平台、内容平台、社交平台等网络平台上以直播形式向用户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网络直播营销活动。 第三条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应当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导向、诚实信用、信息真实、公平竞争原则,活动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鼓励网络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积极参与行业自律,共同推进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社会共治。 第四条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中所发布的信息不得包含以下内容:

避免网络不良信息

避免网络不良信息:3招引导孩子正确上网 关于孩子上网,家长最担心的除了孩子在网上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外,更害怕孩子受人诱骗。家长还担心孩子受人怂恿参与违法行为。那么,家长如何为孩子的网络旅程保驾护航呢? 1.有条件的家庭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在家上网的空间。 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经常光顾网吧等场所,在那里孩子的行为将处于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电脑最好放在家长随时可以看到的位置上,这样可以方便父母了解孩子上网的情况。 家长尽可能和孩子,尤其是幼小的或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一起上网,引导孩子去接触有趣的、适宜他们年龄的内容,避免孩子沉迷于游戏之中。 2.家长需要告诫孩子,网上的那些“朋友”实际上是陌生人。 要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他们,不要将自己和家庭的真实信息和密码散布在网上,不要打开陌生的邮件。提醒孩子一旦觉得网上的内容有问题或感到迷惑,就及时向成年人求助。家长可以适当告诉孩子一些网络犯罪的事实,提醒他们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警惕坏人坏事。 家长经常查阅历史记录,这样可以知道孩子在没有大人监护下曾经浏览过的网站名称和访问的频率。 3.家长还可以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对孩子浏览的网站加以限制。 比如通过IE浏览器可以设置网络安全级别。打开IE安全审查功能设置许可站点,这样做可以保证孩子不会无意中闯入不健康网站。一些网络安全软件包含封锁功能,可以精确界定孩子可以访问什么样的网站,防止孩子在网页上输入他们的名字、住址和其他个人信息等。 家长还需要与孩子经常交流在互联网上得到的信息,交换感想与见解,这样才能做到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心中有数。孩子也可以在父母营造的规则严明而又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安全而愉快地享受网络世界的精妙了。

网络偏差行为问卷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 下列行为是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行为,请按照该行为在您身上是否发生及发生频率进行1—5级评分,并在相应的选项上划“√”。其中1代表“从来没有”,2代表“较少”,3代表“中等”,4代表“较多”,5代表“经常” 1、你的年级是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2、你的性别是 男女 3、是否为单亲家庭 是否 1碰到态度蛮横的网友自己也会发火 2为保护自己或其他原因,网络聊天时曾经撒过慌 3曾浏览过色情图片、视频等信息 4玩微博、空间时,曾浏览或转发时事内幕等信息 5比较喜欢看与男女明星、帅哥美女有关的新闻 6网络是虚拟的,很多人会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承诺,我也这样做过 7有时会在共享论坛下载有版权的文章 8黄色视频经常会在同学之间传递,我曾向同学发送或索要过

9人们网上交友、恋爱时都会适当地美化自己,我也这样做过 10曾模仿明星在各大论坛发布过自己的艺术写真照 11曾经参与过人肉搜索 12有时会看不惯网上一些强势地位的人(官员、富人、明星) 13有时在网上会使用和现实不一致的身份,尤其是对陌生人 14曾好奇并尝试玩过带有诱惑性的游戏 15曾在微博、人人、空间分享过某地可能会有地震、泥石流等信息16借用同学电脑,提示有T A的新留言时,我会打开看 17有时会在网络上发泄一下自己对老师或同学的愤怒 18一般需要付费的黄色视频情节会相对精彩,我曾经看过 19曾在空间、微博转载过“被挖器官”、“艾滋病”、“地震”等新闻20很多同学都在网上查询过考试作弊的信息,我也有过类似行为21曾未经允许将同学手机号、邮箱、住址等信息告诉给其他网友22有时在网上会看一些关于政治野史的文章、视频 23曾经转载过商品促销广告信息 24论坛中会有人模仿版主语气发布消息,我也有过类似行为 25聊天室里经常会谈论男女明星或男女同学的身材,我也参与过26有时会在人人网、空间相册里下载别人的照片而没有事先告知

行为偏差学生帮教记录

行为偏差生辅导转化计划 班级:八(1)班主任:XXX 推进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向全体,学校在教育广大学生的同时,更应重视对行为偏差生的教育。为此,根据学校实际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现状分析: 从目前学生整体情况来看,各年级、各班级均存在着不同数量的行为偏差生,他们集中表现为:一是能从各方面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也能认真去学习,但成绩总是很差;二是不但成绩差,而且不能认真学习,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差,组织纪律涣散,甚至染有恶习,如抽烟、打架等。这些学生的种种行为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影响到学校的风气。如何行为偏差生问题,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开展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二、指导思想: 全体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青少年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克服消极、畏难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正确对待行为偏差生,并投入到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中来。通过开展对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来达到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确定对象 1、学习成绩较差,经多方努力进步不明显; 2、在校行为特别偏差,对教学秩序有严重影响; 3、家庭教育不到位,经学校教育无明显效果; 4、学生心理方面存在偏差,而导致学习或行为方面有问题的。 5、父母离异或家庭经济条件特困而学生在学习及品行方面存在问题的。班级偏差学生档案: 学生:张涛飞性别:男年龄:15 基本问题:自以为是,目中无人,骄傲自满,总是欺负同学,人际关系恶劣。 学生:张利斌性别:男年龄: 15 基本问题:纪律涣散,学习成绩靠后,行为习惯差,经常和学生打架,造成恶劣影响。 学生:陈陇飞性别:男年龄:16 基本问题:这是一条“老鱼”,曾多次参于打架,但每次都因为没有直接参于或没有直接证据而让其漏网。行为习惯差。没有一点上进心。

行为偏差生转化三部曲

行为偏差生转化三部曲—倾听、引导、鼓励 当班主任的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习成绩差,而且有厌学、逃学、抽烟、好斗、迷恋网络等行为。转化行为偏差生,是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 我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我把他们的座位分布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免得影响别人。可是,效果不佳。 在一节数学课上,坐在教室后角里的小程让人传纸条给坐前排的小慧,班干部又告到我这里。我把他找来训了一通:“课堂上,你从后往前传纸条,是有意捣乱,你自己不想听课还影响别人。按班规,罚扫地一周。以后再犯就请你家长来。”他点头答应了。可是才过了几天,班长告诉我班上小正、小义几个人抽烟。正好小程走过来了,我就问他:“你也抽烟了吧?”他忙说:“没有,不关我的事”。我找来小正和小义,问他们烟是哪来的,他们说:“是小程发的。”我一听,火冒三丈。再把小程喊来,责问他说:“你自己不抽,为什么要带烟给他们,想害别人呀?看来非叫你家长来不可。”我立即把他爸爸请到学校来了,告诉他情况后,还说“你儿子在课堂上,自己不听课,还经常影响别人,现在又带烟给别的同学抽,你在家是怎么管教的?”他爸爸气汹汹地对小程说:“你不想上学,回家给我下地干活去。”小程磨磨蹭蹭地去了。我对他爸爸说:“你先带他下地捡几天棉花,如果还想上学,还是把他带来吧。这么小不上学哪行呢。”“就他这成绩,上了也没用,我不给他上了。”他说完就走了。第二天,我一到教室就看到小程来了,便问他:“你爸爸昨天不是说不让你上了吗,你怎么又来了?”他怯懦地说:“我奶奶送来的。”等他回教室后,他奶奶对我说:“我是小程的外婆,他妈妈是聋哑人而且弱智,他爸

爸又是个粗人,这孩子打小就跟我们过。大概是缺少母爱和父爱吧,一直都很少言寡语。七年级时他回老家看奶奶耽误了一个星期的课,学习拉下来了,现在八年级跟不上,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他自己也没有信心,不想上学了。我和他外公劝了他一晚上。老师,麻烦你今后多多关心他。记得他小学时,得了一次进步奖,发了个本子,他高兴得不得了。”听了他奶奶的话,我的心情很沉重,看来,我对小程和其他的偏差生关心不够,处理问题的方法太简单粗暴了,在一定程度上伤了他们的心啊。 下午,我找来小程,让他坐下,从他的家庭问到小学时的学习,再问到上次传纸条和发烟是怎么回事。他告诉了我说:“传纸条是向小慧借钱买烟,烟是他们找我要的,因为他们帮过我的忙,要我给烟来报答。”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开学初,初一的几个新生来到我们班教室门口打闹,小程上前劝阻并警告说以后不许到我们班教室门口闹。其中一个新生嘻皮笑脸地说“我就来,你能怎么样?”。小程咽不下这口气,心想,你初一的新生敢这么张狂,不教训一下怎么行?但他也觉得自己一人不够厉害,便找小正和小义助威,他们三人来到初一教室门口,小程自己进去威吓一番,看到对方服软了,就满意地走了。事后,他为了感谢他们,就从爷爷那里偷来一包香烟,发给他们了。后来,他们还经常向他要烟抽。 他说出了心里所有的话后,好象轻松了许多。我借机说:“啊,原来你也是个好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够做到这样,不容易!你以后好好学习,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我会帮你的。”从那以后,小程有几天课堂表现很好,没有找人说过话,也没有传过条子。有一天,他主动向我汇报说,小正上美术课喊他,但他没答应。我又表扬了他,并问他:“你愿不愿意坐到讲桌旁边来,这样上课没人会找你讲话,还能听清老师讲

青少年行为偏差

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学院2011级孙小玉 摘要: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在增加,使得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的约束力在不断减弱,出现偏差行为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和娇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措施 一、偏差行为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 学者对偏差行为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行为,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在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其生理逐渐成熟和心理欠缺成熟,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碰撞产生的多重影响,使得他们在没有旁人正确的引导下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种新变化,从而做出偏离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偏离和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种种行为。 吴武典(1992)指出偏差行为就是个人行为显著地偏离常态,并且妨害了生活适应。许春金(1996)指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偏离当时当地公认之行为准则的不良行为,而有可能会引起谴责、惩罚或矫正的后果。 郭翔(2002)指出,偏差行为,通常是指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 如何界定青少年偏差行为? 当前尚无权威观点。教育学认为,青少年违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称为违反纪律行为或轻度偏差行为,如迟到、旷课、说谎等,而酗酒、斗殴、自杀等虽对社会造成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称为严重偏差行为。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因遭受挫折与干扰,内心动机无法实现,从而产生焦虑、紧张或沮丧、失意等情绪状态,有的表现为狂妄自大、暴躁、孤僻、冷淡、自卑、娇气、懒惰等性格缺陷,

网络道德规范行为

资料1:网络道德规范行为 目前比较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有: (1) 网络犯罪。一些“黑客”时常会非法潜入网络进行恶性破坏,蓄意窃取或篡改网络用户的个人资料,利用网络赌博,甚至盗窃电子银行款项,通过网络传播侵权或违法的信息等网络犯罪行为日增,互联网已成为不法分子犯罪的新领域。 (2) 色情和暴力风暴席卷而来。信息内容具有地域性,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则是全球性、超地域的,这使得色情和暴力等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由于互联网是全球共享的,这就使得某些人、个别国家的色情信息和暴力情节能够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网络成为色情和暴力媒介,提供色情资料,灌输暴力思想,从而导致与传统优良文化道德冲突。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不同,它对我国的危害更加严重。 (3) 网络文化侵略。互联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倾销自己的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道德和文化的冲突,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构成干扰和冲击。 (4) 破坏国家安全。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充满善意,一些国家通过互联网发布恶意的反动政治信息,散布谣言,利用信息“炸弹”攻击他国,破坏其国家安全,甚至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突破层层保密网,直接对其核心的系统中枢进行无声无息的破坏,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借助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所产生的力量,使人们遵从道德规范,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目的的一种社会管理活动。互联网正处于起步时期,在传统现实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网络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虚拟空间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道德处于失范无序状态,或消极地等待其自发的道德运行机制的形成。我们必须通过分析网络社会道德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特点,提出新的道德要求,加快网络道德的引导、宣传和推广,倡导道德自律。 资料2:网络道德的特点 网络道德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新的要求,它与植根于物理空间的现实

工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策略

工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策略 2012年12月17日10:22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3期作者:魏新杨俊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内容摘要:员工工作偏差行为不仅会影响自身,更会影响其他员工和整个企业绩效。本文试图寻找工作偏差行为及影响因素内在联系的理论逻辑,为企业实现员工的有效管理提供指导。 关键词:工作偏差行为,组织公平,工作压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个人主义的盛行,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已成为当今企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呈现出上升趋势。由于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诉讼、员工离职、低效率的生产和企业负面的公众形象,使企业遭受了巨大的财物损失。如何控制和减少员工的工作偏差行为越来越成为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介绍 本文认为工作偏差行为包括员工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工作偏差行为和员工在组织层面的工作偏差行为,而工作偏差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为组织公平、工作压力。 1.工作偏差行为 员工工作场所偏差行为(以下简称为工作偏差行为)指员工自发行为违反了企业的规范、政策或制度,并且威胁到企业或企业内部成员的福利。具体表现为:怠工、偷窃、贪污、迟到、对同事的辱骂、诽谤、散布谣言、性骚扰等。工作场所偏差行为是一个外延广阔的概念,暴力行为、欺负行为、偷窃行为等行为都被涵盖在偏差行为内.其定义较其他负面行为概念的定义更为精确。 2.组织公平 组织公平感关注的是组织或单位中组织成员对组织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是否公平的感知判断问题。组织公平主要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领导公平、信息公平。分配公平是指人们对利益或代价的分配结果公平程度的主观判断。程序公平是指人们对决策程序与决策方法的公平程度的主观判断。领导公平是对组织公平性的评价中,人际之间的对待是否公平。信息公平反映的是信息是否能充分解释。 3.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是指个体在工作环境中因受到种种刺激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工作压力源自于工作本身、组织氛围、家庭工作分界面、工作角色、人际关系、生涯发展等几个方面。 二、研究目的 一是研究组织公平、工作压力分别与工作偏差行为的关系(见图1),二是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偏差

青少年及儿童特征

3.1.3儿童及青少年消费者行为特点 1.儿童: (1)消费能力逐步提高。表现为: a.在本能性消费逐渐趋于成熟的同时,社会性消费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到学前时期出现明显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学龄儿童的社会性需要更是丰富多样。 b.单纯模仿性的消费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和独立自主的消费。年龄小的儿童在穿着方面只是进行单纯的模仿性消费,而到了小学阶段的儿童则有了自主意识,不仅要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而且“要有最好、最漂亮的”。 c.依赖性消费逐渐减弱,而自主建议性消费则迅速发展。婴幼儿时期儿童的消费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其消费内容和消费动机都由父母决定。但是到了学龄初期之后,自主性越来越强,有时甚至左右家长或家庭的购买意向。 (2)消费需求日益复杂。表现为: a.消费性质飞速扩展,由过去单一的服装只是满足生活的消费逐渐向满足社交的、精神的、心理的消费扩展,消费性质逐渐接近于成人。 b.对服装的质量外观、颜色和品牌逐步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购买的商品不仅质量好而且能够满足他们本身对虚荣的浅显追逐。 c.消费动机日趋多样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同、求美、好胜等

消费动机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而生理性消费动机则退居次要地位。 2.青少年: 青年可能是最“不忠诚”的消费者,他们喜欢追求新鲜刺激,消费变化多端,不容易予以掌握。青年人的心理其实十分矛盾,他们一方面积极“追求自我”,喜欢突出自己;另方面却对同学团体有很高的认同性,喜欢做每个年轻人都做的事。青年的消费特点。中国目前大约有三亿多青年消费者,约占上海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人生的这个阶段是最富有创造性和追求独立性的阶段。其消费特点表现为: (1)消费能力很强,市场潜力大。随着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优势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经济收入,加上家庭负担轻,消费观念新潮又不愿压抑自己的欲望,注重享受和娱乐。因此青年消费者就成为消费能力最强、市场潜力最大的一个消费群体。 (2)消费意愿强烈,具有时代感和自我意识。青年消费者经常表现出这样一种消费心理:大家都没有的自己要有,某些人有的自己必须有,大家都有的自己不想有。这是一种典型的标新立异、争强好胜、表现自我的心理。 (3)消费行为易于冲动,富有情感性。由于青年时期的人并未彻底成熟,加上阅历有限,使得个性尚未完全定型。他们内心丰富、热情奔放,冲动性消费明显多于计划性消费。例如,在许多时候,服装的款式、颜色、形状、广告等外在因素往往是决定

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对应矫正方略 杨淳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一个个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感染”,因此部分个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个名词——问题学生,之所以称为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问题行为未得到相应的矫正。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方略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诞生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学校这块圣地所培养的学生不再仅仅受到学校的教育与感化,而且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教育与感染。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这也就导致了个体受教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然而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少存在两面性,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对孩子来说再也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变为了更为广泛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在这个大的领域里,如果不加以引导,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个体的成长就容易偏离正常的路线,就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个体行为不合乎规范,产生问题行为,出现问题学生。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

网络推广行为规范

网络部行为规范 为规范公司网络部门,确保部门同事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下的相关条例希望大家理解、遵守执行。 一、公司办公室带宽网络部员工共享,不得在上班时间私人占用公共带宽资源。由于网络部工作立足于网络,网上浏览视频,上网购物、私人QQ空间及视频,音乐下载,严重影响工作以及玩任何形式的网络游戏。上班时间严重干扰网络部工作,私人占用带宽。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上班时间桌子上只能放电话、笔、记录本(便签纸)、茶杯,其余东西一律放在抽屉里。离坐时,请随手将废物扔到纸篓内,不乱扔杂物。下班前清理桌面,保持卫生整洁。 三、如有进行轮班时严格遵守排班制度,非特殊情况不得擅自改动排班。如需请假,事假应提前一天报告,经批准后方能休假。如病假,需提前一小时请假。临时请假需要由主管批准后方能离去。 四、部门人员有履行保守公司秘密的义务,不得擅自复印、抄录、转借公司资料、文件。 五、了解岗位规定的业务知识,准确及时掌握部门所负责的业

务情况,内部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统一回答口径。 六、在客户咨询过程中请修改好客户名称,如有在网站注册应该备注为(会员名:xxx),如无注册备注为名字+行为(李先生有意加盟),对于咨询过程中如客户有提供联系方式着则需进行记录存档,如客户有特殊要求必要时给客户回电或上主管人员报告; 七、接听电话时要做好随时准备记录的工作,如一次咨询无法解决,过后需在进行电话回复;对待咨询者应亲切、耐心地解答问题。不得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可对咨询者语气生硬,不耐烦,草率应付。 八、按时完成每日主管人员下发的工作任务,当班人员下班时做好各自的数据统计。

行为偏差生辅导方案

行为偏差生辅导方案 刘建科 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影响的同时,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比如,我们在专业知识上也要不断地提升和扩充,不能满足于现状,否则,就跟不上形势,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各方面的素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完美的示范形象。学生佩服的是知识全面而又平等待人的教师,教师只有用知识和能力去折服他们,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对此,班主任要注重自身修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高专业学科知识,同时也不断地学习相关学科,包括琴棋书画。这样既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在教育教学中,同学们才能无不为之而敬佩。可以说,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班主任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能。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我现在比以前注重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在学生面前,更是要文明礼貌,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争取在各方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 二、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作为班主任,要以满腔的热情来,博大的爱心来尊重和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稚嫩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班主任精心地呵护。如何教书育人,我们认为爱学生是根本。当一个孩子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你包容、你鼓励、你帮助、你赞赏,那么,学生开心了,进步了,教师也快乐了。比如第五模块中讲到的“班主任与每个学生”这个专题,专家对优秀生、留守儿童、厌学生、网瘾生、行为偏差生、情绪失调生的教育策略,使我触动很大,我从而明确了爱学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

上网行为管理规范

上网行为管理规范 第一章、总则: 为了规范上网行为,维护网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服务于工作需要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范围: 第三章、内容: 第一条所有用户不得通过网络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3)、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捏造或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6)、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7)、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8)、损害国家机关或本公司信誉的;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第二条严禁通过网络共享和泄露公司机密,如:经营数据、业务资料、技术资料等; 第三条上网行为规定: (1)、不得在上班时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如:新闻娱乐类网站、购物类网站、视频网站、BBS、博客等,如确有工作需要查阅相关信息,必须提前以书面申请形式,告知公司IT部门,IT部门做好记录及监督; (2)、不得在上班时间利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与工作无关的网络聊天; (3)、不得安装一切与工作无关的软件,不得在上班期间利用电脑进行涉及私人事务的活动,如:炒股、网上购物等,除工作原因的网上购物除外; (4)、禁止在公司办公电脑上安装、运行各类游戏软件,在公司任何时间禁止进行各种形式的电脑游戏、看电影或者听音乐等活动; (5)、一切流媒体网站如:土豆网、博客网、优酷网等一律禁止访问; (6)、;严禁利用迅雷、BT、电驴等基于P(2)P协议的下载工具下载与工作无关的资料,员工私自下载安装软件将视为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将根据造成的后果不同

如何区别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如何区别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确实存在不少行为障碍,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属于疾病,而仅仅是属于行为偏差。他们大多数属于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情绪或行为偏异,属于暂时性的,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那么,如何分清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究竟属于行为障碍或者仅仅是行为上的偏差? 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各种生理因素、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干扰和阻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发展,导致他们产生情绪或行为偏差。但是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的问题都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恢复正常。譬如,青春期前后出现的对自己身体过敏及社会恐惧障碍,学龄儿童常见的孤僻、爱发脾气、害羞等问题,婴幼儿阶段出现的吮吸手指一类习惯障碍、夜惊等睡眠障碍,这些问题在没有造成过分突出影响的情况下,都应该判断为正常现象,而不是障碍。 应该说大部分的儿童青少年都属于健康范畴的,只有当行为问题严重突出,并妨碍了个人的正常学习或生活,或者在不该出现的年龄阶段出现了一些有关的行为障碍时,才应该去考虑这种问题是否应被列为行为偏差或是心理障碍。 儿童青少年一般的行为偏差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第一,问题突出发生在某一个年龄段,在这之前或之后表现都不明显,如遗尿;第二,无论是情绪或是行为问题,通常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如仅仅有害羞的症状,不存在明显的症候群,也就是说,个体的其他行为基本良好;第三,没有类似的人格缺陷或家族继承性,通常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或生活环境有关,如来自山村的孩子初次接触大城市会显示出明显的恐惧行为。 比较起来,心理障碍则要严重得多。具有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对他们临床症状的判断可以依据以下几点:第一,比较严重的和广泛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伤,并且其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精神性的,如孤独症儿童的比较深刻的语言障碍;第二,持续时间长久,通常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第三,许多问题与家族遗传有关,通常在一些直系亲属中可以找到相关或类似问题,或者其父母当中有一方具有一些人格缺陷。 很多家长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非常关注,对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否正常难以判断,如多动、学习困难、情绪等问题。如有疑问,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陈平周

33499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12), 2019-2025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3131557.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3131557.html,/10.12677/ap.2019.912242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Modification Chenghui Tan, Fan Zhao, Qiqi X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Received: Nov. 21st, 2019; accepted: Dec. 10th, 2019; published: Dec. 17th, 2019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bullying on campus, the urgency of correcting the deviant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has gradually emerged.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refer to any thoughts and behaviors that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and may deviate from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violate laws or eth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is much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modifi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adolescent deviate behavior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Furthermore, combined with some empirical studies for different groups, w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especially the network deviation behavior. Keywords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Behavior Modification 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研究述评 谭成慧,赵凡,幸琪琪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10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7日 摘要 随着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关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的迫切性逐渐突显出来。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能背离社会期望的,触及法律或道德规范的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关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主要论述了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