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迅的青年情结

鲁迅的青年情结

鲁迅的青年情结
鲁迅的青年情结

鲁迅的青年情结

在绍兴教书时,鲁迅班里有个高材生,叫祝静远。此人有才华,读书时便已令鲁迅等人刮目相看。毕业后,留在母校教地理。后来,鲁迅又将其聘请到自己任教的学校,担任教师。对祝静远,鲁迅颇为赏识。

可有才华的人,大多有些孤高自傲,平日里为人处世,难免格格不入,这也是祝静远的性格缺陷。对于鲁迅来说,见过了因孤高自傲而不为人赏识,最后渐渐流于平庸的悲剧,自然不愿祝静远重蹈覆辙。

但对于心高气傲的祝静远来说,若是直说,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鲁迅思前想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自己翻译的一套外国文学书籍,送给了祝静远。在当时,这可是读书人梦寐以求却又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对此,祝静远自然感激有加。

得知这书是鲁迅自己翻译的,祝静远颇为惊讶。一番恭维后,鲁迅却坦诚自己不擅长翻译,词不达意,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好。鲁迅告诉祝静远,自己并非谦逊,而是实事求是,做得不好,就坦然面对,寻求进步的方法。以鲁迅的资历,以及和祝静远的关系,大可直言无妨。可鲁迅生怕伤了对方的自尊心,并不倚老卖老,而是拐着弯儿,费劲了苦

心,用这种婉转的方式开导祝静远。

也是从那以后,祝静远对鲁迅更为钦佩。他不仅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虚心受教,且逢人便说起鲁迅的好,说正因为鲁迅,自己才学会了谦逊。

这件事,其实不过是鲁迅众多实例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后来,鲁迅成名后,对于培养青年作者,也是不遗余力的。凡是请他帮忙看稿、改稿,鲁迅向来都是欣然接受。而他在物质上帮助青年作者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据《柯桥日报》)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设计理念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心,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的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所在单元的标题为“精魂动天”,意在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养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史料在传记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设定目标,所以尽管一些目标看似明确,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乐意接受,目标自然不能实现。根据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本设计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入手,渗透方法指导,推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预设目标 1.重新认识鲁迅,形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的意识;认识作者求真的态度。 2.掌握通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理解文章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点 本文节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第9节,《鲁迅评传》写于1956年,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本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是鲁迅的“真”,即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态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言为心声,行为思表,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切入,设计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问题设计: 鲁迅是怎样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 围绕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以下子问题: 1.鲁迅开始为什么没有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这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鲁迅后来为什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了? 3.鲁迅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以上是从鲁迅的“真”入手的,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鲁迅的评价上。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作者对它的评价,实际就是作者求“真”的体现。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们前后联系,就可以顺利理解文章。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这之前鲁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他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了? 3.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4.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鲁迅先生的七则小故事

鲁迅先生的七则小故事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

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5.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狂人鲁迅的魏晋情结

狂人鲁迅的魏晋情结 摘要 刘半农曾赠与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欣然接受,认为此联的形容非常恰切。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师承章太炎,章在魏晋玄学的根底造诣深深的影响了鲁迅。鲁迅后来评价魏晋文章的整体风格为清俊、通俗、少顾忌、悲凉、激昂和慷慨,而这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风骨。 关键字 鲁迅;十年沉默;魏晋玄学;竹林名士;嵇阮狂人 作者简介 李佩颖,汉语言文学1302班 指导老师:XXX 一、引言:十年沉默期的魏晋交流 鲁迅1909年由日本回到中国再到1918年发出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其间大致经历了十年,被学术界习惯性地称之为“沉默的十年”。 这十年间,鲁迅怀着文人与地域不可分割的神妙联系,从辑录古籍碑帖中身临其境地回到魏晋时代。他主要辑录和校注了《嵇康集》、《谢承后汉书》和《会稽郡故书杂集》、,嵇康和谢承也都是绍兴人,其中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记载,1913年前后,鲁迅编校《嵇康集》,嵇康的诗文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并称赞“世间更无善于此者矣”。可见鲁迅从中获得颇多启发。他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说:“禹勾践之遗迹故在。士女敖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故辑录此书,“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实际上这也可以说是夫子自道,是鲁迅首先希望“眷念”与“景行”的。以会稽郡为中心的浙东越地素以“报仇雪耻之乡”著称,而魏晋文人则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强烈反叛基因的异端。鲁迅无疑是要吸取抵抗黑暗的力量。“浙东风情,魏晋感受”这两样构成了鲁迅的生命之根。特别是对集二者于一身的嵇康始终保持爱好。 在鲁迅看来,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刚肠嫉恶,轻肆直言”【1】鲜明地体现了浙东和魏晋源远流长的反叛血统与复仇精神。鲁迅对于嵇康的认同,达到了激活越地,贯通古今的效果,从而构成他内在认识的前提。而我们研究鲁迅,这些是无法回避的,即是“知识价值阐释与玄学倾向”【2】 二、鲁迅关于魏晋风度的认识 “魏晋风度”的提法,首见于鲁迅1927年7月的一次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如果魏晋情结是鲁迅的一种认识前提,那么这篇演讲就是将其转化为现实情怀的实践。整篇演讲逾万言,从汉末至魏晋,分别论述了政治家兼文人的三曹父子,以孔融为异端的建安七子,以何晏为首的正始名士,以嵇阮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最后再到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虽所论颇重,信息宏大,但重点明显,虽然曹操父子是改造文章的先师,但鲁迅认为自己“不是曹操一党”,介绍孔融、祢衡不过是以“气”为主,谈何晏一尚空谈二服丹药,对于陶渊明的超脱世外也不以为意,全文的核心还是为“受了很大的冤枉”的嵇阮平反一节。【3】在此处,鲁迅对嵇阮的反叛有着深刻的理解——表面上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毁坏礼教,而本心深处却是迂执地笃信礼教,将礼教奉为至宝。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矛盾与悖论?因为他们不满当权者将礼教肆意玩弄,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看似崇奉礼教,实则为亵渎,是用以自利。然而他们又是那么渺小孤独,无计可施,在黑暗中和着万般无奈激而变为心口不一的狂人,外在看来潇洒放旷,内心却是痛苦不堪。而在溺酒方面,鲁迅同样认为是无奈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

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领军人,鲁迅及其作品早已为社会所熟知,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进步,鲁迅那“匕首”“投枪”式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性在许多当代青年人看来已经过时了,和现代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已经脱节。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多样性和现代意义出发,分析鲁迅遇冷的原因,说明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并积极引导当代青年人认识鲁迅,学习鲁迅。 关键词:当代;青年;学习鲁迅 1 鲁迅作品的接受现状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青年学生语文教育中的重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则增至二十篇以上。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在所选录的课文当中,有相当部分是代表鲁迅语言和思想风格的杂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新环境、新体制,人们的思想需要一种信念来引导,鲁迅及其杂文作品就成了最好的“榜样”。然而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跟进,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数量上的优势并未能使鲁迅成为最受青年人欢迎的作家。相反,对于鲁迅的作品在一些学校里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

传甚广的校园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惧怕与疏离。 2 鲁迅“遇冷”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一直被教育主流关注的鲁迅作品在现代青年当中会变得吃不开了?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导致其作品在校园遭遇死胡同。长期以来,鲁迅作品在中国语文教育中长期被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来解读,鲁迅以其“斗士”形象存活于人们心中,连头发都“根根直竖”,念之者谓之“战士”,结果是不仅是使得鲁迅的优秀作品变得干瘪无趣,而且使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其次,在我国现行的语文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师,他们思想上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大都被深深印下了主流观念的烙印,使他们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中最优秀的东西,导致学生的阅读素质普遍下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理解不了,怎么能教学生理解,从而正确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可以说老师对鲁迅的不懂和隔阂,进而不能正确认识鲁迅、讲解鲁迅,是造成学生产生厌烦心态,不喜欢鲁迅的最直接原因。 3 当代青年怎样读鲁迅 阅读鲁迅作品确实是对阅读经验的一次极大挑战。鲁迅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此外,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独特语言,都

关于鲁迅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关于鲁迅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篇一:关于鲁迅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幼,鲁讯不仅经常上 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干家务劳动。有一天,鲁讯在家里帮 助妈妈多做了一点事,结果上学迟到了,严历的老师狠狠地责备了 鲁讯一顿。鲁讯挨训以后,并不因为受了委屈而埋怨老师和家庭, 他反而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决心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再也不会因 为做家务而迟到了,于是,他用小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正正方方地 刻了一个“早”字,用以提醒和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读书。鲁讯 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他一生虽然只活了55岁,但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作。 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 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 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 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 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 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 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篇二:关于鲁迅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 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 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 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 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 3、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 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辨析字音: 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 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 2、成语积累: 先入为主敬而远之 不以为然杯盘狼藉 有条不紊春风化雨 3、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字,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2)、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被誉为,和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3)、回忆录是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是。要将和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4、鲁迅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 ,寒凝大地发春华。 二、|探究交流。 1、按照下表的示例归纳每节的主要信息:(每小组阅读归纳三节)

节次时间或角度表现的性格或品质写作方法 1 鲁迅的笑明朗、爽快细节描写 2 鲁迅的步伐轻捷动作描写 3 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结合 4 5 6 2、阅读课文后,请同学们说说鲁迅的“平和”体现在何处?(任举一例) 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四、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弄堂(lòng)琐事(suǒ)蛊惑(gǔ)深恶痛绝(wù) B.搭讪(shàn)袅袅(niǎo)校样(jiào)间不容发(jiàn) C.揩油(xié)剥削(bō)阖眼(hé)有条不紊(wěn) D.衣裳(chǎng)解剖(pōu)踌躇(chóuchú)矢志不渝(y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筹划楷书影碟针砭 B. 筹码楷模间谍砭斥 C.绸缪谐音通谍贬谪 D.绸怅诙谐喋血贬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他说张华的不是,李明口虽不言,心下却大不以为然。 B、若遇此等人,应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 C、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势力绝不退步,他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坚持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D、鲁迅先生总是向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展开毫不妥协的进攻,对进步青年却总是给予春风化雨的教诲。 4、下列关于鲁迅的一些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

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日寇占领上海期间,许广平一度被捕,抄家时这部日记也被抄走,发还的时候就少了1922年这一本。 除了缺少书信、日记这两大块之外,其他内容也并不完全,以致后来唐弢编了《鲁迅全集补遗》及其“续编”。编印这部《全集》时,人手少,时间紧,工作不够细致,编校工作中错误不少。后来孙用写了《鲁迅全集校勘记》和《鲁迅全集正误表》这两本专著。万事起头难。这是《鲁迅全集》的第一个版本,尽管错误缺点不少,但它在收集和传布鲁迅著作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不能抹煞的。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这是鲁迅作品最权威的版本。这个版本在上海先后印过四次,1948年在大连解放区光华书店还根据这个版本翻印

鲁迅说青年

鲁迅说青年 2014年5月4日10:06 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但是我并非敢将这些人一切抹杀;和他们随便谈谈,是可以的。说话的也不过能说话,弄笔的也不过能弄笔;别人如果希望他打拳,则是自己错。他如果能打拳,早已打拳了,但那时,别人大概又要希望他翻筋斗。 有些青年似乎也觉悟了,我记得《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时,曾有一位发过牢骚,终于说:只有自己可靠!我现在还想斗胆转一句,虽然有些杀风景,就是:自己也未必可靠的。 我们都不大有记性。这也无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但我们

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怎样的“今是昨非”呵,怎样的“口是心非”呵,怎样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呵。我们还没有正在饿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饭,正在穷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钱,正在性欲旺盛时遇见异性,而且很美的。我想,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 或者还是知道自己之不甚可靠者,倒较为可靠罢。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五月十一日。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 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 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 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 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呵呵!5.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

鲁迅参考书目

鲁迅参考书目:(对鲁迅的研究,中国大陆、日本、欧美是重镇)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 2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何林编.鲁迅论[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据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重印 4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唐弢.鲁迅的美学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1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M],北京师大出版社,1983 1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郜元宝.鲁迅六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4、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15、林非、刘再复:《鲁迅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郑家建.《〈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17、鲁迅博物馆等选编.鲁迅回忆录(专著,上中下册;散篇,上中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8、朱正:《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9、曹聚仁.鲁迅评传[M],东方出版中心,2006 20、朱正、等.鲁迅史料考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1、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2、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3、程麻.鲁迅留学日本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4、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鲁迅的思乡情结

文汇报/2016年/4月/18日/第W07版 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 鲁迅的思乡情结 王锡荣 鲁迅曾说,他离开故乡是“走异路,逃异地”,是怀着“逃”一样的心情离开的,因为他对那里的人们“连心肝也有些了然”了,意思是深恶痛绝,不想再见到了。但在他的作品里,又分明写着“思乡的蛊惑”,小说《故乡》中分明透露出深深的乡情。说“思乡”的时候,是在小说、散文诗里,或许有创作的成分;说“逃”的时候,是在自述、回忆里,似乎更真实些。 不过,这些毕竟都是给人看的,毕竟都有创作的成分,很难说哪一种更真实些。要说真实,日记当然更真实。我们就从日记来看看鲁迅对故乡究竟是恨还是爱? 鲁迅留存的日记,从一开始就是离乡背井——已是在从南京向北京的迁徙途中,且已是旅途的尾声:当天就到达了北京。在这里,鲁迅除了与远在故乡的弟弟们通信,还与故乡的学生弟子联络。这首先表明,他不是讨厌故乡所有的人,至少有那么几个人或者说一些人,还不令他讨厌。 然后,到北京仅一个星期后,我们看到,有一条关于故乡的记载出现了:1912年5月13日:“午阅报载绍兴于十日兵乱,十一犹未平。不测诚妄,愁绝,欲发电询之,终不果行。夕与季茀访燮和于海昌会馆。”显然,他是在教育部上班时,看见报纸的报道,还与几个同乡好友讨论这事。关于绍兴兵乱的报道竟使他“愁绝”,这两个字把鲁迅对故乡的思念,全盘透露出来了。当然,这里愁的首先是家人的安危,但怎见得不是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体现呢?家人安危当然与故乡的乱或安不可分割。第二天又“晨以快信寄二弟,询越事诚妄”。他没有询家人安危,而是询“越事诚妄”,可见并不只是从家人的安危考虑了。19日又“苦望二弟信不得”,因为已近一周了,音信全无,一个“苦”字把他的焦虑不安描画得淋漓尽致。 至此,鲁迅的思乡之切已表露得极为充分,不必再加证明了。他说当时之“逃”,只是说当时的心境而已。时过境迁,饱受羁旅之苦的鲁迅,毕竟抵挡不住思乡的蛊惑! 到8月7日:“见北京报载初五日电云,绍兴分府卫兵毁越铎报馆。”这个“越铎报馆”,是在鲁迅的支持下,几个青年办起来的,鲁迅还给他们写过《越铎出世辞》。现在被绍兴军政府的卫兵砸毁,怎不让鲁迅着急? 其实,鲁迅刚到北京时,思乡之情最为殷切。9月25日的日记更令人动容:“旧历中秋也。下午钱稻孙来。收二十日《民兴日报》一分。晚铭伯、季市招饮,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这天来访、招饮的,都是同乡好友,收到的是故乡的报纸,还是他所支持的青年所办的报纸。而后看到中秋圆月时的感叹,更是有些凄然!思念之情已无以复加。 第二天,又有一条记载:“七时三十分观月食约十分之一,人家多击铜盆以救之,似为南方所无,似较北人稍慧,然实非是,南人爱情漓尽,即月真为天狗所食,亦更不欲拯之,非妄信已涤尽也。”这一段议论,虽然是对故乡所在的南方人有所贬抑,但实际上是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的表现而已。同时,可以看到,鲁迅是把“南方及故乡”放在议论主体的位置,显示了在其心目中的中心地位。 到12月8日,“是日易竹帘以布幔,又购一小白泥炉,炽炭少许置室中,时时看之,颇忘旅人之苦。”这“旅人”两字,体现了他自己作为南方人的身份认同。当他用“旅人”一词时,意识已飞回故乡了。次年2月15日:“前乞戴芦舲画山水一幅,今日持来;又包蝶仙作山水一枚,乃转乞所得者,晴窗披览,仿佛见故乡矣。”看来他所见的画都是以故乡或江南山水为背景,所以

鲁迅_青年必读书_再释

鲁 迅 研 究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杨华丽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在鲁迅的杂文大厦中,实属不起眼的砖块,但由于其关乎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态度,故而成了所有试图全面解读鲁迅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结&。如若仔细考究那些赞同与反对的意见,我们会发现:有些反对的理由并没有越出鲁迅当年批驳过的范畴,而有些赞同的理由却建基于误读鲁迅的基础上。前此,笔者已对赞同鲁迅及其青年必读书!一文者的诸多缺失进行过论析,?现对当年以及后来的%骂者&们的观点进行观照,并将鲁迅的主张置于当时其他学者的反应之中,置于鲁迅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观点的系统之中来进行读解,以期更清楚地理解它。 一 回应%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的,另有77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尽管孙伏园开设该栏目的本意是想让刚创刊的京报副刊!%更多样化一些&,(但事实上,这个栏目不仅加强了学术界人士和青年之间的联系,而且引发了以鲁迅与遗老遗少们为中心的一场文化论争。 在正式发布学者们开列的书单之前,京报副刊!已发表了汪震等人讨论%二大征求&的七封书信,对这一活动的正负面意义以及对%青年&%必读&%书&等关键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月11日至鲁迅的答卷发表,京报副刊!依次发表了梁任公、徐志摩、潘家洵、马幼渔、江绍原、朱我农等九人所选的书目,期间就出现了李霁初)、田瑞璐?、朱大枏+对胡适之、梁任公、周作人等所开书目的批评与不满,也有喜旺木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增加近世史知识的建议,等。 1925年2月21日,京报副刊!刊出了鲁迅的%青年必读书&答卷。对比读其他学者与鲁迅这份%惊世骇俗&的答卷可以发现:形式上,鲁迅将%青年必读书十部&栏名称里的%十部&字样删掉了,内容栏里只填入了寥寥14个字,而在他人经常忽略不计的%附注&栏里,他却慎重地写下了他的%经验&。内容上,鲁迅未如胡适之、梁任公等那样在%青年必读书&栏里开列来自古今中外的十部书名,而是填入了%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此其一;其次,在附注栏里,鲁迅%趁这机会&,立足于%实人生&的建设,立足于对更能%行&而不是更能%言&的青年的培养要求,%略说&了他对中国书、外国书的观感,并提出了%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一%匪夷所思&并自此遭受误解的观点。鲁迅答卷发表次日,署名%平平&的读者就在其致记者的信中,认为鲁迅和江绍原回答%不曾想到&或者%w anted&都是%太便宜的方法&,和另外一批 100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关于鲁迅的故事12个

《关于鲁迅的故事》 关于鲁迅的故事(一): 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个性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方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状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十分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关于鲁迅的故事(二):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超多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 不出令自我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最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这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 明白鲁迅以前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关于鲁迅的故事(三):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留意地给他理发,还一向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明白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关于鲁迅的故事(四): 鲁迅的故事: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立刻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关于鲁迅的故事(五):

探析鲁迅小说的“看客”情结

探析鲁迅小说的“看客”情结 文学院中文系 2007级1班魏晓溪指导教师:郑永格 中文摘要:“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系列,文章主要依据鲁迅的小说作品,分析作者笔下的“看客”形象及其实质,以及“看客”小说独有的“看/被看”的叙事模式,进而探析作者的“看客”情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被看”;情结;意义 引言 在鲁迅的作品中,人们大多可以发现,在许多作品中都有“看客”这一 特有的人物形象,都有“示众”这一特定的故事情节。对此笔者进行了具体 而系统的统计。仅以《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为例,共收入作品26篇, 有看客形象出现的就有13篇,占50%。出小说外,在鲁迅的其他文体,如杂 文《娜拉走后怎样》,散文《藤野先生》等作品中也有多处对“看客”形象 的具体描述和对其表现的批评。 经统计后发现,在鲁迅的创作中,居然有如此多的作品都涉及有“看客” 形象或“示众”场面的描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为何他如此迷恋这样的描写?其中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亦或是隐含了作者的某种特殊 情结? 一、鲁迅“看客”情结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及其本质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受到封建礼教制度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的严重压迫与毒害。在鲁迅看来,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已变得麻木不仁和愚昧冷漠。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受到的压迫与剥削不敢与强敌进行反抗,以及他们对于那些与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们,不仅不给予同情与温暖,反而幸灾乐祸,将自己的快乐与满足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中。这显然是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看客”形象不仅集中的展现了中国人们的精神麻木,更体现出了中国国民性问题病根的所在。鲁迅在塑造这些看客形象的时候,由外到内地去剖析,从形象到精神去描写,各有各的独特特征,他用“看客”的形象勾勒出了芸芸众生相。 (一)“麻木”的看客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练习题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刍.议(chú)谬.论(miù)旌.表(jīng)殒身不恤.(xù) B.诨.名(hùn)不惮.(dàn)慰藉.(jí)橐.橐行走(tuó) C.模.型(mó)客栈.(zhàn)抵.罪(dǐ)差.强人意(chā) D.龛.子(kān)作.坊(zuō)鳜.鱼(guì)负隅.顽抗(yú)答案:B 提示:“藉”应读“jiè”。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玷辱酒馔喝采交头接耳 B.髭须提防盘缠天理昭然 C.抄写缘故巧妙逼上梁山 D.椽子谬误鸟喙屏人间语 答案: A 提示:“采”应为“彩”。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青年》创刊于一九一五年,这是现代中国文化运动的纪程碑。 B.胡适翻译的小说,如都德的“柏林之围”,也是文言体的,连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也还是用文言体写的。 C.我们从文章风格的发展上看,他是比其他作家更跨远了一步,一开头便采取写实主义的笔触了。 D.小说里用姓“孔”来影射“孟”字,本来也是平常,又因孔字联想到描红纸上的名子,拿来做他的诨名,妙在半懂不懂,比勉强生造两个字要好得多了。 答案:B 提示: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小心翼翼 ....,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B.鲁迅是直截的从书本上和社会上看了来的,野史正史里食人的记载,食肉寝皮 ....

的卫道论。 C.鲁迅在本家中间也见过类似的人物,不过只是一鳞一爪 ....,没有像他那么整个那么突出的,所以就描写了他 D.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 ....的青年时代。 答案:A 提示:“小心翼翼”形容小心谨慎。此处形容惊恐不安,应改为“战战兢兢”。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破桌上放了一个手提的大皮夹,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地跳动。 B.这是他从想办《新生》那时代起所有的愿望,现在经钱君来旧事重提,好像是在埋着的火药线上点了火,便立即爆发起来了。 C.午前带他去看医生,车上看见背枪站岗的巡警,突然失惊,面无人色,据说他那眼神非常可怕,充满了恐怖,阴森森的,显出狂人的特色,就是常人将近临死也所没有的。 D.这篇文章,虽然说是狂人的日记,其实思路清澈,有一贯的条理,不是精神病患者所能写得出来的。 答案:B 提示:A项,应将“破桌上放了一个手提的大皮夹”改为“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与前面主语保持一致。C项,“将近”多余。D项,用词不当,“清澈”应改为“清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另外几篇小说:《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风波》……我们从文章风格的发展上看,他是比其他作家更跨远了一步,一开头便采取写实主义的笔触了。《孔乙己》,乃是鲁迅所自以为最称心的作品。《孔乙己》,这名字定得很巧妙,对于小说里这主人公是十分合适的。他本来姓孟,大家叫他作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这本来也是一个绰号,但只是挖苦读书人而已,没有多大意思。小说里用姓“孔”来影射“孟”字,本来也是平常,又因“孔”字联想到描红纸上的名子,拿来做他的诨名,妙在半懂不懂,比勉强生造两个字要好得多了。他是一个破落大人家的子弟和穷读书人的代表,著者用了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5则) 1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2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今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知道鲁迅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鲁迅童年故事 金牌换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