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满族萨满创世神话_天宫大战_与太阳崇拜探析_刘孟子

满族萨满创世神话_天宫大战_与太阳崇拜探析_刘孟子

满族萨满创世神话_天宫大战_与太阳崇拜探析_刘孟子
满族萨满创世神话_天宫大战_与太阳崇拜探析_刘孟子

2010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01,2010

第26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Vo l 126(总241期)

Tota lN o 1241

收稿日期:2009)11)15作者简介:刘孟子(1982)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学秘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满族萨满创世神话5天宫大战6与太阳崇拜探析

刘孟子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满族是我国56个兄弟民族之一,世居白山、松水地域。溯源可追踪上古肃慎,中古的勿吉、靺鞨,近祖为女真,它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满族的神话更是神话中的瑰宝。满族神话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萨满创世神话,其中5天宫大战6被誉为重中之重。本文将采用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其加以分析。

关键词:神话;结构主义;原型批评;太阳崇拜

中图分类号:I20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01)0144)02

满族神话里最重要的萨满创世神话故事是5天宫大战6,它是萨满教神谕中与萨满口头上流传的长篇史诗性的神话系列,满语叫/乌车姑乌勒本0,汉语意是/神龛上的故事0。5天宫大战6集注于解答万物起源的奥秘,这也是它生命力之所在。其

实它是我们原始先民对太阳崇拜的一种置换变形。

一、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方法

在上古神话中,往往在神话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更隐晦的意象。比如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背后,隐含着原始先民对上古时期太阳酷热、大地干旱而引起的历史情绪和复杂心理。这情绪或心理,便是这个神话故事的/原始意象0或/原型0。/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或为妖魔,或为人,或为某种活动,它们在历史过程中不断重现,凡是创造性幻想得以表现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因而它们基本上是一种神话的形象。0神话是先民集体无意识心理的反映,是群体生存经验模式的反映,他们生存的各种经验都潜化为集体无意识的记忆而反映在远古的神话当中。比如战洪水、斗严寒、抗干旱、驱邪恶等等。在满族萨满创世神话中,同样隐含先民古老的情绪与原始的记忆,它们化为神话意象流传于民间。我们在对神话进行研究时,不仅要对神话故事本身进行分析,而且,还应悉心研究故事背后的意象,方可廓清在今天看来似乎荒诞但在当时来说却是正常的先民们的心理和情绪。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

助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方法。结构主义要求人们在作品的叙述层次背后寻找潜在的并主宰着叙述层次的深层结构;而原型批评则为探索文学的深层结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原型模式。原型批评,又称为神话批评,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原型批评方法的产生,是上个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文化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向文艺领域渗透,与文艺学结缘的结果。原型(archetype)一词,由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先生首先引入文艺创作与批评领域。/原型0是一个特指构成人类原始的种族记忆,即所谓/集体无意识0的远古意象。这些重要的原始意象,世代相传,并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在神话、传说、童话等民间创作中,经久不衰,故称之为原型。原型中渗透着远古人类世世代代的感受、情感和思考,成为后代艺术创作的源头或灵感之触媒。原型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原始人对于客观理解显而易见的事物并不感兴趣,但是他有一种本能的需要,或者说他的无意识心理有一种不可压制的冲动,要把所有外在的感官经验同化为内在的通灵的事件。0这也就是说,客观的自然过程在原始心理中都被神化、有灵化了。表现在远古文学中,便是自然现象与人世生活的混同一体,用神的行为和命运对自然运行的各种经验、现象做象征性的解释。

二、5天宫大战6神话中主人公与太阳混同一体

由萨满世代口传下来的大型满族萨满创世神话

144

5天宫大战6,从其故事的表层结构,即从其表层叙述来看,主人公命运的走势呈现出有起有落跌宕起伏的曲线。5天宫大战6是这样叙述神话主人公的出世的:世上最先有的是什么?最古最古的时候是什么样?世界上最古最古时候是不分天不分地的水泡泡,天像水,水像天,天水相连,像水一样流溢不定,水泡渐渐长,水泡渐渐多。水泡里生出阿布卡赫赫,她像水泡那么小,可她越长越大,有水的地方,有水泡的地方,都有阿布卡赫赫。她小小的象水珠,她长长的高过寰宇,她大得变成天穹。她身轻能漂浮空宇,她身重能深入水底。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处不生。她的体魄谁也看不清,只有在小水珠里才能看清她是七彩神光,白亮湛蓝。她能气生万物,光生万物,身生万物。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女神阿布卡赫赫出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乃至光照万物、恩泽四方的过程,其形象既小又大,奇幻万种,但又美丽可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是,如果我们用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它似乎是荒诞无稽的记述,但是用原型批评理论方法来评判,这阿布卡赫赫的形象,实际上是太阳的化身,阿布卡赫赫的出生过程的描写,实际上是一幅日出东方的美丽图景。日出东海,光照由弱变强,跃至天空,/谁也看不清0太阳本身,而通过水的折射,便能看清/七彩神光0。太阳之光,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光生万物,身生万物0,简练概括地歌颂了女神阿布卡赫赫的神奇功能,实际是太阳光照大地、滋生万物的写照。在这里,女神与太阳混同一体,女神崇拜与太阳崇拜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了。

关于三位女神各自的禀赋性格及其能力特点,在5天宫大战6中也有相关的叙述。首先,/阿布卡赫赫性慈0/她能气生万物,光生万物,身生万物,空宇中万物愈多,便分出清浊,清清上升,浊浊下降,光亮上升,雾气下降,上清下浊。0女神阿布卡赫赫的这种慈祥、慈善、温文尔雅、光照四方、光亮上升的形象,这正是早晨太阳出海、喷薄而出、跃然腾空、阳光温和、舒适宜人的景象。其次,女神/卧勒多赫赫性烈0,她/好动不止,周行天地,司掌明亮。0这种热烈火暴的性格,实际上反映出太阳日升中天后,阳光逐渐升温,光照强烈。而/好动不止,周天运行,司掌明亮0的描述,正是太阳出海升空而向中午运行的过程写照。卧勒多赫赫这一女神背后的意象,是中午的太阳。其三,/巴那姆赫赫性酣0/嗜睡不醒0 (叁腓凌)。她出生后,/清光成天,浊雾成地0/清清为气,白光为亮,气浮于天,光游于光,气静光燥,气止光行,气光相博,气光骤离,气不束光。0这些描述,正是正午过后,太阳开始走下坡路的运行过程,太阳光的热度和亮度慢慢减弱,渐至黄昏,懒洋洋地步入西山,好像安静下来,渐入酣睡状态。由是观之,女神巴那姆赫赫是日薄西山之太阳拟人化的表现。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女神阿布卡赫赫三姐妹所包含的意象,构成了太阳白昼运行过程的神话解释。太阳在整个白昼由升到落的三个阶段,通过三姐妹这三个艺术形象,以拟人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正是满族先民在上古时期将时间的运行给予神话思维的结构,这就是他们用神行为和命运对自然运行的经验现象所做的象征性的解释。

不仅如此,在5天宫大战6中,太阳作为神话的原型,还有多处的出现。例如,在/陆腓凌0中有这样的记述:/阿布卡赫赫刚要抓住耶鲁里一个头,便觉周身寒冷沉重,一座座大雪山压到阿布卡赫赫身上,耶鲁里把阿布卡赫赫骗进了北天雪海里逃走了。雪海里雪山堆比天还高,压得阿布卡赫赫冻饿难忍,这里雪山底上的石堆,里边住着多喀霍女神,温暖着阿布卡赫赫的身体,,阿布卡赫赫顿觉周身发热,因为多喀霍女神是光明和火的化身,热力烧得阿布卡赫赫坐立不宁,浑身充满了压力,烤化了雪山,一下又重新撞开层层雪海雪山,冲出穹宇。0这里的多喀霍女神,既是/光明和火的化身0,自然也是太阳的另一种形式的拟人化,是满族先民在黑暗困苦的情况下,对太阳的力量进行想象思维的产物。

如果说,我们从上面分析中看到的神话故事主人公命运的运行,只与太阳整个白昼的运行过程相吻合,那么,我们在5天宫大战6之结局篇,即/玖腓凌0中,还能发现神话主人公命运更大范围的运行,与太阳日夜交替运行过程的吻合。当神话故事的主人公阿布卡赫赫最终战败恶神,/成为永远不死、不可战胜的穹宇母神,维佑天地0时,她功德圆满,功成名就,如日中天,这正如白昼的太阳,光辉照人,恩披万方。但是,/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万年,洪荒远古,阿布卡赫赫人称阿布卡恩都里大神,高卧九层云天之上,呵气成霞,喷火为星,山河宁静,,0阿布卡恩都里也学巴那姆赫赫一样的懒惰散慢,性喜酣睡。女神这些行止状貌的描写,实际上是太阳运行到黄昏之后的情景拟人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5天宫大战6中,女神与太阳混同一体了,二者的运行及其命运大体一致,所不同的,前者为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后者则是前者的原型。

145

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满族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略有不同。 端午节的来源,有屈原说、介子推说、伍子胥说、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临说和曹娥说。 满族人比较重视曹娥说。 曹娥之父在汉文帝初二年(公元1XX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被溺死。 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尸体,昼夜哭嚎不已,后投江。 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列为传统道德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 八旗营房中特别提倡忠孝,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的影响较大。 满族人过五月节主要是祈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 天神下凡体察民情。 有一年五月初五,天神妆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 ”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个老头自己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

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到家,说:你是好人,今夜瘟神降灾,若在房檐插上艾蒿,就可躲过灾疫。 ”老头儿听后,挨家挨户告诉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灾,人们都得救了。 从此,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便传了下来。 清晨采艾端午节的清晨,大人们把香包放在枕边,让香气唤醒沉睡的孩子,在太阳出来之前,去野外采摘带着露水的艾蒿。 不仅能用来熏蚊子,熬成水泡脚还有消肿、化瘀的功效。 艾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驱赶蚊虫的功效。 据说艾蒿是不能见光的,见了光的艾蒿就没有神力了。 平时积攒多了,过完了端午节,人们便把余下的艾蒿放在背阴坡晾干,编成绳子捆好储藏起来,待日后有中风或腹痛时薰用有奇效。 晚上人们围坐在外面乘凉、谈天说地,难免有蚊虫叮咬,有人借故用吸旱烟来驱逐蚊虫,但无济于事,于是便点着艾蒿熏蚊子,果真奏效,蚊虫闻到艾蒿的气味,便纷纷飞离人群,人们相安无事。 过去满族人大多居住土屋,夏日土屋里闷热,满族人睡觉时总要把窗子敞开,蚊子常进到屋里骚扰,点燃一根艾蒿绳足以将其熏跑。 露水洗脸五月节,满族人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 这天要采的草药主要有三种,一是艾蒿,一是防风,一是年息

黑龙江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综述

[民间音乐] National folk music 种文化形式。 ■发展 秧歌的发展由来已久,在中国的大地上十里有一别,百里有异样,但各个地方的秧歌在文化意义上却大同小异,无非于娱乐、祈福、祝愿。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渭源秧歌也概莫能外,在那里,人们用 勤劳、善良、纯朴歌颂着自己的生活,用特 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 人生的思考。 秧歌只是其中之一,近年来,由于人 们认识上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秧 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在演 唱曲目和表演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 多歌唱新生活,表现新农村,讴歌新时代 的曲目和表演形式迅速融入其中,使得秧 歌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和艺术内涵。无论社 会怎样发展,渭源秧歌的明天定会愈加灿 烂,在共同的认知和共同民族心理的作用 下,它已经深深的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之 中了。 仪式音乐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是在仪式学和民族音乐学的交叉影响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然而学者们对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近几年由于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对萨满音乐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才得到切实的发展,我国萨满音乐研究先驱和集大成者是刘桂腾教授。我国学者们对“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辽宁、内蒙古科尔沁、黑龙江等地区。前人的论述多集中在对吉林地区满族民间音乐的考察,以及明清宫廷满族音乐的研究,然而针对黑龙江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最早有1993年由刘桂腾发表的《宁安县富察哈拉萨满跳绳乐器实录》,主要对“富”姓家族萨满乐器的测量和描述,并无切实对其祭祀仪式中的音乐进行研究分析。然而发表于2006年关杰的《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该文对关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是代表该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开始的文论。在此期间虽有些文论,但只是对该地区萨满仪式音乐中一些音乐形式的泛话提及,并无切实考察研究。■“萨满”及其“萨满”仪 式音乐 “萨满”在我国最先出自于《大清会典 事例》,至今沿用。原是古代女真族对巫妪 的一种称谓,类似于巫师,是萨满文化中 的核心人物。在我国满—— —通古斯语族中 的满、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族中,各 有不同的称谓,对其解释历来学者无一确 切说法,包括“知晓、晓彻”的含义,现在比 较公认的“萨满”一词的原意是“狂舞者”, 而在“萨满”文化中,“萨满”是通晓一切的 智者,德高望重,能够与神灵沟通。在平时 情况下,萨满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当进入 特殊的状态时,便拥有超越普通人的特殊 能力,如占卜凶吉、祛病消灾等,最为重要 的是萨满作为人与神沟通的使者,向神表 达人的愿望,向人传达神的旨意。萨满凭 借神鼓舞蹈和唱神曲,通过萨满仪式来传 达人的请求和神的意志。可以说,萨满文 化的产生、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萨满。 萨满仪式音乐是指一些在民族以“萨 满”祭祀为形式,在其祭祀过程中所使用 的各种音乐形式。包括“萨满”神歌以及使 用的各种乐器等,是歌、舞、乐、诵四位一 体的音乐形式,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 具体表现,也是人与神沟通的神秘语言。 在我国北方的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 春族、鄂温克族、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 斡尔族等民族还延续这一习俗。 ■黑龙江地区民间仪式音 乐考察研究现状 在近几年由于民族音乐学在我国发 展壮大,作为我国萨满文化发源地的黑龙 江逐渐被学者们屡次提及,该地区民间萨 满仪式音乐的研究逐渐被学术界所关注, 部分学者深入田野进行考察研究,这些学 者有刘桂腾、关杰等人,研究主要以牡丹 江宁古塔地区的满族“萨满”仪式音乐为 主(硕士论文3篇,专论2篇,杂论10余篇), 对该省另一些传承“萨满”仪式的民族研 究文献较少,如鄂伦春族(专论1篇,杂论2 篇)、赫哲族(专论1篇、杂论3篇)、达斡尔 族(专论2篇,杂论4篇)以及鄂温克族(杂 论4篇)等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内容 主要涉及‘萨满’、萨满仪式、萨满教、满族 萨满仪式音乐以及‘萨满’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等方面。总体来看对这一地区萨满仪 式音乐考察研究文献较少,还处于初步表 面研究,尤其是对鄂伦春、达斡尔、鄂温 克、赫哲的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 1.黑龙江地区满族“萨满”仪式音乐 研究 黑龙江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综述■陈龙(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外神话对比

宁波大学作业纸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课号:033X14AA1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班级:小教121(文) 学号:126110168 姓名:洪梦燕成绩: 神话中看民族 【摘要】:神话是一个特定民族在特定时期的精神产物。不同的神话体系折射出的各自社会体系的不同,古希腊与中国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不一样,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都不相同,自然产生的神话系统也不同。但是神话中蕴含着的故事根源却总是会出现巧合般的相似。 【关键词】社会体系血缘人与神婚恋观人民智慧 世界不断的发展,新兴事物越来越多,愈演愈烈,新鲜刺激的晚间娱乐活动挤走了在老树底下听爷爷奶奶讲神话故事旧时光,古老神秘的神话没了在苍老声音中缓缓走来的机会。二十一世纪唯物主义的思想让奇思妙想的神话躲藏了起来,但它仍在不被我们看见的角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无论是中国的神话还是古希腊的神话。 古希腊神话有很强的地域性,它产生和反应的地区西起希腊半岛,东至小亚细亚半岛。古希腊神话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支系旁多,故事传说众多,而且版本不尽相同。古希腊神话看似纷繁众多,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神话中包含着一条血缘的纽带,有着家族色彩,神与神结合或者神与人结合产生新的神或者英雄。宙斯就如这大家庭的一家之主【1】。中国神话体系相比古希腊神话更为复杂,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伏羲,再到炎帝黄帝还有尧舜禹,还有封神榜,为什么成为神,并不以血缘为纽带。最为中国人所知的神仙体系应该是以玉帝为首,太白金星、阎王爷等众神为臣的这种神仙体系。两种体系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此:宙斯和玉帝都好比众神之王,其它各神各司其职,掌管自己的领域,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并不是完全臣服于宙斯,遇到重大事情时众神一起商讨,并不是由宙斯一人说了算,而中国神话中却以玉帝为最大,各神是以臣服的姿态存在,他们做的事都要报告玉帝,玉帝不同意的事就不能去做。其实神话体系的不同折射出的各自社会体系的不同。古希腊是以城邦的形式存在,小国寡民,各帮长期独立自治,就像各神各司其职。古代中国是专制

满族《尼山萨满》传说与朝鲜族《钵里公主》神话之比较

满族《尼山萨满》传说与朝鲜族《钵里公主》神话 之比较 萨满教是满族和朝鲜族的固有宗教信仰。在历史上,满族和朝鲜族的萨满教文化是否具有亲缘关系暂无从考证,但它们之间却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本文试图比较被誉为“满族史诗”的《尼山萨满》传说与朝鲜族巫俗文化的典型《钵里公主》神话,以求探讨萨满教文化在两个民族中相似而又不同的释义。 朝鲜族与许多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一样信奉萨满教,只不过朝鲜族把这种信仰称之为巫俗信仰。朝鲜族称萨满为“巫堂”,称由萨满主持的祭祀仪式为“固斯”。在巫俗的世界里,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人们只有敬仰和供奉神灵,才能得到神灵的佑护,去除磨难、免去灾难。《钵里公主》神话是朝鲜族最具典型的叙事巫歌。流传至今的《钵里公主》神话版本众多,据韩国学者统计其版本有25种之多。其故事梗概为:古代朝鲜国王夫妇生下七个公主,没有王子的他们一气之下抛弃了第七个公主,也就是钵里公主。在释迦世尊的庇佑下,钵里公主被钵里功德爷爷和奶奶抚养长大。国王夫妇因抛弃亲生女儿而遭到天谴患上重病,只有找回钵里公主才能救保全性命。当钵里公主得知父母病危时,她不顾前嫌,毅然踏上黄泉路,前往他界求取治病灵药。在途中,她从释迦摩尼和地藏菩萨那里得到落花、金铃铛和银铃铛,利用这三样宝贝终于到达他界。在那里,与“圣水”守护者结婚生下七个孩子,并度过九年光阴之后,钵里公主带着“圣水”返回人间救活了已经死亡的父母。最终,钵里公主成为了使亡灵到达极乐世界的引渡者,被后世巫堂供奉为巫祖。 《钵里公主》神话与尼山萨满“赴阴取魂”的故事颇为相似。满族的《尼山萨满》传说中,巴彦夫妇十五岁的儿子上山打猎不幸牺牲,五十岁的他们又得一子,取名塞尔古岱·费杨古,不过同样在十五岁时

最新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精选汇编】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篇一】 传说在清朝初年,关外有个小伙子名叫唐阿里,他不但心地善良,仪表堂堂,而且能骑善射。一年,他随顺治皇帝入关,到湖南一带打仗。战事稍停,大军便驻扎在一座风景怡人的山脚下。山坡上开满了红艳艳的杜鹃花。唐阿里一有闲空,便悄悄地溜出营房到山上去赏花。 一天,他又去杜鹃山赏花。刚一进山,就听到有人在高喊救命,他寻声跑去,只见只猛虎正向一位惊恐失色的老人扑过去。唐阿里急忙搭弓射箭,一箭正中老虎的王字额项。老虎打了几个滚便死去了。虎口逃生的老人看到救他性命的是一个小伙子,一时不知怎样感谢他才好,便问他说:“恩人,你的救命之恩,老朽没齿不忘,请问你尊姓大名,家住在什么地方?” 唐阿里说:“我叫唐阿里,家住关外宁古塔,是随军打仗来到这里的,就住在山脚下的兵营中。”老人听了他的话,寻思了一下说:“那好吧,我们明日再见。” 第二天,老人果然来到军营找到唐阿里,请他到家中去做客。唐阿里跟着老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包,最后来到一个幽静的山湾里。只见这里有三间小草房,房子的后面是一片竹林,房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房子周围开满了艳丽的杜鹃花。来到房里,老人再次谢过唐阿里的救命之恩,又喊出女儿与恩人相见。只见从后屋走出来一位貌若天仙的姑娘。这姑娘身材苗条,衣着朴素,看上去大概十七八岁的样子。面对这样一位美丽如仙的姑娘,唐阿里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姑娘微笑着,大大方方地来到唐阿里面前拜了几拜,就回后屋端酒取菜去了。 时间不大,姑娘摆了满满一大桌丰盛的酒菜。酒过三巡,一老一少都喝红了脸。老人试探着对唐阿里说:我也是满族人啊,在第一次入关后,因为不忍再看人与人之间的杀戮,便逃出了军营,隐居在这里。我看你是个善良勇敢的好小伙子,老夫无以报恩,愿将小女年息许配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唐阿里一听,立即欣然答应了。于是,这桩婚事就这样订了下来。 末了,老人又对唐阿里说孩子,眼下你们还不能成亲,要等你带一根杜鹃花根返回家乡后,将它栽在你家乡的山坡上,等杜鹃花一开,我自然会把女儿给你送去。 时间没过多久,战事停了,唐阿里便解甲归乡了。临行前,他东找西寻,选了一棵的杜鹃花,小心地把根挖出来,带回了家里。他把花根栽到了家门 的小山坡上。转眼春天到了,花根就发出了芽,不久,那嫩生生的花茎逐渐长高,很快就开出了一朵朵娇艳的杜鹃花。 这一天,唐阿里打猎回来,老远就闻到了家里的饭菜的香味。进到屋里一看,老人和年息姑娘正坐在屋里,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唐阿里喜出望外,赶忙升火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摘要: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血缘关系,随着频繁的部落式的游走和迁徙,在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本文以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文化为例,对萨满音乐所依存的生活环境、表现方式以及音乐的特点进行阐述。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早在我国四五千年前,当我国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到了商朝和周朝奴隶社会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音乐更是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政局分裂的状态,但于此同时各个民族也在相互的融合之中。在历史变迁中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如壮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而对于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萨满音乐则是当之无愧了。 一、萨满音乐文化的形成 (一)萨满教的起源于传承 萨满教是人类各种宗教形成的母教,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它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欧等广阔的疆土上。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教萌生于人猿揖制后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继续于父系氏族社会漫长时期直至今天。所以说萨满教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影响之强,完全证明了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我国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它与中国民间一般的神权巫婆相比,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幼年时代文化继承人的起源性和值补性,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史前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它是一种活态“化石”,它用自己幼童般历史语言和音乐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和失误。这是一个历史和对当时现实的由衷表达,它所造就出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也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比之许多少数民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简介 东巴文化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特有的文化。纳西族仅24万人左右,居住在云南丽江和 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有大约17万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 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这已成为当今一些文化人前往 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东巴文化其实是一个体系,它包含有:东巴象形文字、服饰、舞蹈、东巴音乐、东 巴绘画、东巴仪式、东巴艺术品几大类。 1、东巴象形文字 据专家考证,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基 本上是由很多简单抽象的图画组成。最早是写、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 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纳西族祭司——才掌握这种文字, 所以又称这种象形文字为东巴文。据说,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而现在,凡是冠以“东巴饰品”的民族工艺品,其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就是都带有“东巴文字”的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 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2、东巴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最典型的是妇女的服饰,其特点可以用“披星戴月”四个字形容。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妇女们上身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我们的电子商务网站——嘎嘎易购云南民族工艺品批发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11031285.html,)就有大量的东巴类饰品。 3、东巴舞蹈 东巴舞是纳西民族的典型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这种正规的东巴舞刀可能只能在一些祭司活动中才能看到。而民间老百姓所跳的集体舞蹈被称为“打跳”,它可能脱胎于东巴舞蹈,但又融入了现代和民间色彩。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丽江古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纳西族姑娘和小伙带着外地游客集体绕圈打跳的热闹场景。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对比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对比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摘要 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V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中国神话传说主要是指汉族的一些神话传说,道教的、佛教的以及远古的神话。而西方神话传说则主要包括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 1、主题上的相似 (1)神话都有十分相似的主题:世界起源、人类起源、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等。如关于天地人类的起源,中国神话中盘古生于浑沌之中,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传土作人。古希腊神话中卡俄斯与妻子浑沌之中先创光与昼,然后创天地,天地生神族,神塑土作人。圣经中,造天地和造人的都是上帝。这意在说明天帝或神族创造出宇宙及人类,人类的诞生与土地密不可分。 在《中国神话与“两希”神话比较》中宗凡滟从创世神话、造人神话、洪水神话、星宿神话、惩罚神话五大类型出发,对中国神话和“两希”神话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中西先民对世界认识异同的根源,从而发掘民族早期中西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异同之处。 在《初探中西神话传说中的相似主题》中周含通过“创世造人”、“大洪水的传说”、“世界中心的山”、“天堂与地狱”这几个相似的主题进行比较,来探讨中西方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共同之处。在《中西神话传说中的几组共同主题》中王颖认为在中西神话传说中,存在着“创世造人”、“劫后重生”、“塔树通天”、“徒劳无功”等四个共同主题。在《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 中 西创世神话比较》中卢沁钰把西方的创世神话,伊甸园神话,挪亚方舟与中国神话

关于火与光的神话故事精选

关于火与光的神话故事精选 黄帝时候有个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时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 生成一副红脸膛,长得威武魁伟,聪明伶俐,不过生性火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那时候隧人发明钻木取火,还不大会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别喜欢跟火亲近。所以 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里,只要不是长途转递,?就能长期保存下来。 黎会用火烧菜、煮饭、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跑蚊虫。这些本领,在那个时 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带着整个氏族长途迁徙,黎 看到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钻木取火用的尖石头带在身边。 一次,大家刚定居下来,黎就取出尖石头,找了一筒大木头,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 哧呼哧”钻起火来。钻呀,钻呀,钻了整整三个时辰,还没有冒烟,黎很生气,他嘴里喘 着粗气,很不高兴。但是没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钻。钻呀,钻呀,又钻了整整三个时辰, 烟倒是出来了,就是不起火。他气得脸子黑红,“呼”地站起来,把尖石头向石头山上狠 狠砸去。谁知已经钻得很热的尖石头碰在石山上,“咔喳”一声冒出了几颗耀眼的火星。 聪明的黎,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 “嘣嘣嘣”敲了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面,就“吱吱”冒烟了。再轻轻地吹一吹,火苗就 往上窜了。 自从黎发现石头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着费很大工夫去钻木取火了,也用不着千方 百计保存火种了。中原的黄帝知道黎有这么大的 功劳,就把他请去,封他当了个专门管火的火正官。黄帝非常器重他,说:“黎呀, 我来给你取个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黎听了非常高兴,连忙磕头致谢。从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远古时代,一到晚上就是一片黑暗。人们都是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环境里。 相传天山有一个神叫伏羲,看到了人间发生的一切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突然 黑云密布,山林间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雷电使树木燃烧起来,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 这是什么,于是当地人看到这些就吓的到处乱跑。待雨停了后,夜晚也来到了,天渐渐暗 下来,只有燃烧的树木的地方是光明的、温暖的。 人们都过来感觉甚是舒服,远方飘来了阵阵香味,跟着香味寻过去,原来是一只被雷 电击死的野兽。人们分着把野兽吃了。 从那次以后,人们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性,为了找到制造火的原理。人们到处奔波寻找。 伏羲在一位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了学习制造火的地方。醒来后,这位年轻人翻山越岭 也未找到那个地方,于是就在树下休息,这是天也慢慢黑下来了。突然间,在这附近有光 在闪烁,待他来到那里时发

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具有渊远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受到宗教和历史的影响,满族音乐在发展中孕育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具有满族特点的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是满族音乐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而言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集歌舞乐为一体,也成为满族音乐的灵魂代表。因此,本文就萨满音乐的产生、特点以及如何保护萨满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概述分析,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一、萨满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满族的祖先被认为是肃慎人,他们是三千多年前的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居民之一,是东迁的通古斯群体的后裔。他们的宗教信仰为萨满教。萨满是“巫”的意思,是多神论。因此,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只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一直将萨满教作为宗教信仰。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为内容的祭祀活动仪式,在仪式上需要为神明献歌跳舞,于是这种祭祀仪式上的音乐最终发展为萨满音乐。满族萨满音乐的历史相当古远,由于它是祭祀用的乐曲,所以它在处于封闭状态的萨满活动中代代相传,变化缓慢,使其保存了满族及其先世在各个时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经过历年的发展,萨满音乐逐渐形成了以满族民族特色为依托的音乐形式,代表了满族音乐的精髓,得以被满族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继承和发展下来,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萨满音乐。纵观满族萨满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影响,萨满音乐文化融入了一些其他元素,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比,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但是,满族萨满音乐有着明显的特殊性。这是由于满族民族内部发展极端不平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萨满音乐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断裂,不够具有完整且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民族音乐中地位较低。虽然如此,满族萨满音乐却有着较大的艺术价值,并曾对中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也成为了满族及其先世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为全世界的音乐人和艺术家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成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萨满音乐的乐器与乐曲 常见的萨满音乐的乐器有三种,一是萨满膜鸣乐器,如依姆钦,即现代的抓鼓,同肯,即抬鼓;二是萨满体鸣乐器,如西沙,汉译“腰铃”,轰勿,汉译“铃杆”,托力,即“铜镜”等;三是萨满弦鸣乐器,如三弦、琵琶等。萨满音乐中丰富多彩的乐器作为表达萨满音乐的媒介,在萨满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他无可比拟的。 萨满乐曲是在满族萨满的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歌曲,又称“神歌”,可视为宗教歌曲。满族自其先世便信仰萨满教,认为萨满具有“特殊品质”,是人与神的沟通者,因此神歌在整个萨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 位,贯穿始终,是满族萨满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满族萨满神歌在萨满活动中采用以鼓伴歌,且歌且舞的表演方式,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满族萨满信仰活动属于一种民俗活动,所以 其祭祀时使用的歌曲也应划在民间风俗歌曲的范围内。 满族萨满神歌大多数是四音曲调,不太常见五声音阶的曲调。尚未见到七声音阶的萨满神歌,仅在辽宁搜集到两首由六音构成的神歌,并且这两首六音神歌是由五声音阶派生出来的,这也是萨满音乐的一大特色。 三、萨满音乐的特点 1.融艺术与宗教合一。满族萨满音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底蕴,蕴含了大量古代的音乐信息,并且与各个时代的宗教紧密结合。萨满音乐本身就是萨满教祭祀用的礼乐,代表了萨满教的文化特征。一般而言,满族人民把神歌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萨满教的世界观深刻影响着满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信仰。萨满音乐对于满族人民而言更注重它的象征意义,关注由它所带来的神的信息。在萨满的观念中,萨满音乐的乐器———神鼓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具有宗教含义的法器,神鼓可以带人上天入地,通过鼓乐可以做到人和神的沟通,神鼓在满族人民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导致了萨满音乐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与宗教紧密相连,承载着历年的萨满文化,表达了萨满人民长期希望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萨满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将艺术与 自然宗教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表现形式以鼓乐为核心。萨满音乐有三种乐器,萨满膜鸣乐器如抓鼓、太鼓等,萨满体鸣乐器如腰铃、铜镜等以及萨满弦鸣乐器,如三弦、琵琶等。在这些乐器中,最常用的便是神鼓和腰铃,部分应用到三弦和琵琶等,还有的也会使用到拍板、神刀、神镜以及晃铃等击节性乐器。萨满音乐一般用于萨满教祭祀活动中,其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一般以鼓乐为核心。前面已经提到,神鼓在萨满人民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也是萨满音乐的灵魂,它的应用 十分广泛。腰铃在萨满音乐中也经常使用,与神鼓相比,使用频率稍低,一般腰铃是伴随腰鼓使用的。神鼓打击方式多种多样,形成的鼓点是萨满音乐的主导声音,是萨满音乐的灵魂。鼓点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为不同内容和风格的舞蹈伴奏。鼓点的运用形式以人体的律动周期规律和满族语言的音节规律为基础,蕴含了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趋向,这也丰富了萨满音 乐,使其更加绚丽多彩。 3.表演形式综合歌舞乐于一体。对于满族人民而言,萨满祭祀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祭祀活动时所用的诵唱曲也称神歌,它的唱词较为朴素,没有严格的韵脚,曲调较为口语化,旋律性不强。在祭祀时,他们一边诵唱着神歌,一边跳着舞蹈,头上戴着神帽,身上穿着 在现代日益浮躁的社会里,如何保护像萨满音乐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萨满音乐 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概述了其音乐特点,并就如何保护萨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萨满音乐特点保护发展 浅谈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 湖北师范学院杨艳 摘要关键词历史考证 LISHIKAOZHENG 57

中国与古希腊创世神话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古希腊创世神话的比较研究 摘要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积淀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世界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神话的不同。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分别代表了世界神话的伦理性和非伦理性的极端。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反映,同时又是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的方向,对本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题词神话德性力量个人意识群体意识伦理性

目录 题目-----------------------------------------------------------(1)摘要-----------------------------------------------------------(1)主题词---------------------------------------------------------(1)目录-----------------------------------------------------------(2)引言-----------------------------------------------------------(3)第一章:创世方式上---------------------------------------------(4)第二章:创世神的构成体系---------------------------------------(4)第三章:对神的塑造上的尚德与尚力-------------------------------(5)第四章:神的形象的世俗和严肃-----------------------------------(6)第五章:神崇尚个人意识还是群体意识-----------------------------(7)第六章:在神人关系方面-----------------------------------------(7)结束语 --------------------------------------------------------(9)参考文献------------------------------------------------------(10)Topic(题目)--------------------------------------------------(11)Abstract(摘要)-----------------------------------------------(11)Keyword(主题词)---------------------------------------------(11)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摘要】满族人信仰萨满文化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萨满教,被视为我国东北各民族宗教信仰的“集大成”。至今在满族民间还保留有萨满文化的传统。萨满是萨满文化中的主角,萨满的产生与萨满文化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萨满传承对于萨满教的保留、延续以至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萨满满族传承自然崇拜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们创造并发展了古老而又优秀的中华文明,同时,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也繁荣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满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尤其是在后金入关之前,他们开始接受了汉族和朝鲜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它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这充分地表明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 满族从古至今一直信仰萨满文化,并且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萨满文化资料。满族萨满教文化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有以爱辉、依兰、阿城、宁安、东宁五个地区为中心的萨满教分布区;吉林省有以永吉县、珲春县杨泡乡、九台县莽卡乡为中心的分布区。辽宁省的萨满教文化已很淡薄了,仅在新宾、凤城等地像留一些残散的手抄资料。关于萨满教的祝祭活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一些满族聚居的地方,在大姓望族中,一直是持续未衰。至今有些姓氏不仅保留了穆昆选举制,而且有“萨满达”传袭礼序,闻族选送年劫男女学习萨满、接传香鼓的礼仪,萨满活动仍深深铭记在满族心中。多数的萨满祭祀活动已自动改革变得简单,如只保留敬祖,不杀猪,不磕头,不跳神,阎族在老萨满、老穆昆主持下分辈向祖先行礼, ,互相祝福,吃一次喜饭,一天就结束。目前萨满教已处于衰弱阶段,即将从满族群众生活、记忆中逐渐减弱或消逝。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萨满教的崇拜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对此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授世代嬗递下来。萨满们也不会象牧师那样组成全职的仪式或者精神组织。 萨满教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但归结下来萨满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对于有记载,《史记匈奴转》: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教育随笔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陈 昊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430074)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状况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从传承人的定义、认定、地位、传承人保护机制以及法律地位等角度都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人 近十年 综述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这个群体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这一提法并不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群体。那么传承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学者指出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安学斌则认为文化传承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讲,文化传承人泛指一切传播人类文化、承接人类文化的人,即人类文化的传承者。从狭义上讲,文化传承人特指专注本族文化收集、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并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众不同的重要作用的优秀分子,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祁庆富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 ,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一、传承人现状 自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到2009年陆续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2000多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2000多名传承人有多半都是少数民族,把他们称作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亦不为过。与国家级评定同时进行的,各省、市、自治区也对各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调查和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大多进行了州级的传承人评定,甚至有的县也进行了对民间艺人的调查和登记造册,通过各级的调查和评定,仅进入了各级非遗传承人名录的传承人据估算也有20000多人,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材料不多。我国1979年、1988年轻工业部组织了第一、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共评选出96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1997年,原中国轻工总会又分别组织了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又有108名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组织评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评出161位。我国台湾省自1989年开始评选重要民族艺术艺师。此外,各地没有进入名录的民间艺人,数量更多。 每个传承人背后就是一段文化,他们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再生的,那么这个群体的现状究竟如何,学者们对此做了一些调查,但对传承人群体状况的专门调查并不多,散见在各文章中有所介绍,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陈秀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半月谈》杂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等文章均有对传承人现状的介绍,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国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例如2009年6月3日《半月谈》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中称:“这大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大都六七十岁;再浏览各省份命名的省级传承人,耄耋翁媪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甚稀。”文章还援引了两位文化官员的话:“非遗消亡这么快,很大原因就是我国传承人整体进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老艺人们死亡的速度加快。”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杨国良对记者连连慨叹,“2002年至今,楚雄州就有7位省级传承人接连去世了。”在云南丽江古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之典的记忆中,1983年丽江知名东巴还有62个,现在已不足10人,多至垂暮之年。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时,十多个参与翻译经典的东巴大师们早已乘鹤而去。英国《独立报》曾经刊载《正处于消失危险中的最后的东巴》,惊呼纳西东巴文化即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李之典惋惜不已。 郑一民在文章中举例说:“承载这些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看,位居全国第二的河北省也仅有53位民间艺人榜上有名。在这53位民间艺人中,年龄最大的为屈家营音乐会88岁的老艺人冯月池,其次是77岁的永年鼓吹乐传人刘红升,年龄最小的西河大鼓传人张龄娣、乐亭大鼓艺人张近平也都45岁了。传承人年龄绝大多数已逾半百……” 陈秀梅在文章中指出:“福建省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2人(含国家级55人),涉及10大类、126项。他们和总监最高年龄为90岁,最低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40岁以下的有19人,约占总数的8%;4l-60岁的有104人,约占总数的45%;61岁109人。约占总数的47%。”[4]其次是传承人生活水平较低。陈秀梅在文章中还提到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在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 三是传承人后继乏人。尹凌、余风的《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中就披露他们在浙江嘉兴市调查到的32名民间艺人,有6名已经过世,在世的26名艺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24人,占88.9%;70岁以上的10人,占67%;80岁以上的6人占22%,有12位民间艺人无传承人,其技艺濒临失传,占46%,绝大部分艺人虽技艺精湛甚至身怀绝技,但生活无保障,既无退休工资,又无医疗保险,日子过的很窘迫。70岁以上,有些已离开人世。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6位剪纸大师,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去世4位,剩下两位年过80岁,后继无人。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随着老一辈优秀传承 陈 昊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2124/2011

论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异同

小论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异同创世神话和传说,是上古人类借助想象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或者一些自身并不能理解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是将客观的自然和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古代中国有女娲造人补天、夸父逐日的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说,古希腊宙斯等众神传说。而就创世神话与传说来说,中西方有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处。 一、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共性: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它涉及到历史,哲学,艺术,宗教,自然地理特点等多个领域。中西方神话体现出许多共性,这种共性中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 首先,对于神话的产生,中西方神话都是因为原始时代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极其简陋。但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人们渴望从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内心安稳,所以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幻想和某些追崇,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类似原始的宗教信仰,给予原始时代的人们不可缺少的的精神支持,帮助他们战胜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应对生活。虽然神的形象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但是却是他们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使他们不断追求不断进步。所以在神话的产生方面,中西方是没有太大差别。 其次,在中西方的神中,都有一个主神,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是众神之首,统领着下面的神。而下面的各路神仙都有各自分工。在中国神话中有龙王,太白金星等不同角色,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太阳神,海神等。 最后,在相面身材方面,中西方的神则都符合各自人种的特点。中国神倾向亚种人的面孔,而西方神的轮廓则更凸显些。 二、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先民们对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的反应也会有不同,故此产生的创世神话与传说也存在着不同。 首先,中西方神祇的总体内在性格趋势有不同。中国的神近乎完全超出人性而成神。中国有句话说,人(需要)超(出)脱(俗)才得成神。中国的神,给人以一种完美,一种悠然世间,乐享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感受。而且,中国的神仙从不涉身于人间的任何一场战

满族神话故事

《满族神话故事》的母体归类 《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5年3月第1版 第一“他拉伊罕妈妈” 故事梗概;他拉伊罕妈妈是乌苏里江东部各部落的联合葛珊塔。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他拉伊出生,遭遇,以及以后为各个部落牟得幸福生活的故事。他拉伊的父亲是他拉伊部落,是乌苏里哈拉第三支的渔人。小他拉伊出生了之后不久,便被大风吹走了,十几年后,忽然回到家乡,便阻止了一场部落内斗,因其大力而被推举成各部落的联合葛珊塔,领导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三个懒汉不思劳动,被他拉伊批评,不服,到山中找狼精,获得毒药,要毒死他拉伊,他拉伊将计就计,杀死了狼精,之后,被长白山主召回山上。她的九个徒弟,成为四十八个部落有名的九个大萨玛。他拉伊罕妈妈被供奉为“断事神”。 以母题索引其属于A110 诸神的起源 第二“多龙格格” 故事梗概;讲述了一个叫“尼马察乌拉”的地方,其属于东海窝集。这个地方的人民把房子建在树上,叫马架子。有一年,来了一群萨哈连大鹏,其铁爪钢嘴,力大无穷,两只眼睛能冒出火苗,占据了人们的房屋,杀人,放火,多硬的弓多厉害的箭也射死了。多龙格格领导人民与其斗争,可是,失败了。其后,她到东海窝集找来神箭手阿不泰,可是,他拼掉生命只不过杀掉了几只大鹏。多龙听说,尼马察乌拉有一处泉水,喝了这泉水,便能长出翅膀,历尽千辛万苦,都隆阿老人累死了,终于找到了这泉水,多龙格格果真长出翅膀,飞向长白山,在山上练习弓箭,练成之后,杀死了恶鹏,为家乡人民除了害。然后,她又飞回了长白山,只留下一只箭。多龙格格被供奉为弓箭神。 以母题索引其属于A110 诸神的起源 第三“阿达格恩都哩” 故事梗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阿达格,这位神是金钱豹神。他的父母修炼成后,升天之前,留给他一张豹皮,上面有99朵黑色梅花。阿达格靠着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