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国主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爱国主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西方列强近代对中国侵略的史实更容易激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课堂理解、知识掌握能力。

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去,历史学科思想性强,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具有着独特的优势。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博大精神的中华思想文化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优秀科技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的古战场上纵横驰骋的英雄们精忠报国的气概,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强盛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的重要性。这些史时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良好素材。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

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多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2707694.html,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张瑞丽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8期 “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体现。 一、家国情怀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形成,顺应了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向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党的十八大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目标,而立德树人观念的实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第二,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立德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中国史学家吕思勉曾言:“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也曾指出:“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并且说明应该怎样为社会服务。”因此,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解读社会问题的视角和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先天性的价值优势。 第三,家国情怀的培养,符合历史学科《纲要》中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和教育我国广大青年学生从过往的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社会的国情国风,才便于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培养学生尊重世界各国文明以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以更好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家国情怀培养的方式 1.宣扬爱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而教育活动不仅是简单传授知识性的活动,还应具有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功能和思想意义。唯有如此,历史教育方可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实现中国梦。

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3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把握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探索历史真实面目的方法。 (2)学生在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依据历史材料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国情,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逐步形成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青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弘扬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映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外交团代表驳斥日本代表的片段欣赏。 师: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是什么会议的场景?涉及到了中国的什么问题?影片中的这个人是谁? 【教学过程】 一、五四探源 情境设计1: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说来,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材料展示:图片:瓜分狂潮、漫画《蝎子政策》、《军阀战争》

问题探究:五四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处于怎样“窒息而悲愤”的环境?(引导学生透过历史材料,挖掘历史信息,学会用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原因) 师生总结: 国际风云:列强: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国内忧患:军阀统治,政治黑暗; 情境设计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共同商讨战后问题,中国外交代表团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向会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展示材料)但是,欧美列强并不把中国视为大国,不但减少了中国代表团的会议席位,而且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无理的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真是“弱国无外交”啊!(教师语言要有激情、悲愤,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以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指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梁启超)这表达了梁启超的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一起了解梁启超的电报在国内引起的反响,掌握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二、五四体验 情境设计:五四运动中,傅斯年成为学生领袖,被推举为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后来,有人回忆,学潮爆发后,只见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有一位威武的山东大汉高举大旗走在大家的最前面,他不时地带领大家一起振臂高呼,又偶尔暂缓脚步,与身边的几位同学低声交谈。——他,就是这次游行队伍的总指挥、北京大学国学门学生、素有‘大炮’雅号的傅斯年。——《傅斯年与五四运动》 情境体验: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这一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你们会设计怎样的行动方案。(提示学生从参与方式、运动目的、组织人员、宣传口号等方面设计,然后展开小组交流) 情景写真,展现当时五四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填写列表格。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学科的应具有 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对家国情怀的定义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取 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内涵要求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有价值关怀,要 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为使命。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 因此历史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任务是将这一核心素养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实现途径 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在实施教育功能上具有 很大的价值,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 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高中生更好的了 解历史。因此,上好一节历史课必须注重对家国情怀的培养和渗透。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根据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解,家国情怀包含了 国家观即对祖国的认同;民族观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 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家国 情怀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 二、实现家国情怀的意义 然而现今的高中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些青少年对 国情现状漠不关心,不关注和不参与公共事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够;缺乏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缺乏 人生规划和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民族”概念模糊,把爱国 曲解为狭隘的“抵制外货”等。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十分必要,家 国情怀,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引导青 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进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 公共事务。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激励 着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历史教学中实现家国情怀的途径 1.深挖教材,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历史是过去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历史学科以其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学 科特质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现行高中阶段历史 教材中可以提炼出大量关于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西周宗法制巩固和完善了分封制,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同时也将家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家国同构”的文化结构,从而成为了家国情怀的源头。汉代出土的素纱禅衣反映了当时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附件十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 陈清岭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方法和途径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陈清岭 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这正是历史教学应把握好的主题思想。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历史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进行道德和情操的陶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

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就如何加强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1.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赋予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时代,理解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个人应在这个时代发挥什么作用。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就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我在讲“古史演进”时从“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入。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设计“危机”与“探索”两块。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中华民族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潘、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坚船利炮”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

(大学生思修、毛概、近代史)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中扬帆前进,经历历史沧桑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作为民族思想支柱,正是它成为祖国发展腾飞的不竭动力。 一提到爱国主义,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我们应深感欣喜的是,在二十世纪,这精神凝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从文明走向文明;这意志化做了坚定的共产党意志,领导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血雨腥风,到这一个世纪之交的国泰民安,民族精神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白色恐怖没有吓倒我们,洋枪洋炮没有击败我们,霸权势力没有压垮我们。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三峡精神、王伟精神……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 奥巴马说最准确描述他心目中的爱国主义的可能是下述品质:不仅抽象地爱美国,而且对美国人民有一种特别的爱和信心。我一看见我们的国旗就豪情满怀,一听到悲哀孤寂的葬礼号声就热泪盈眶,原因就在於此,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的伟大,它的战争胜利,它的巨大财富,它的科学文化成就,都来自美国人民的能量与想象力,来自他们的勤劳、主动、奋斗、永不满足、幽默感和默默无闻的英雄主义。 或许很多人认为,我们来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有个好工作,找个伴侣幸福的度过余生。可是在这背后却体现了你现在的爱国主义。当我们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战士”,一名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战斗的战士。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我们也在捍卫这自己的祖国。祖国需要人才,也许我们以后工作的时候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远远比它的经济价值还要高。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我们要从小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血雨腥风,远离了硝烟四起。难道我们也远离了爱国主义吗?我们是离开了那些过去。可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战场,这里没有血腥,这里没有了刀光剑影。这场战争是知识的战争,是技术的战争,是争夺人才的战争。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随着国家间联系的日益加强,爱国主义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并且很有可能会演变为集体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难道真的就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了吗?现实却并不是这样。越是在一体化过程加快的今天,爱国主义越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实际上,经济全球化给爱国主义的弘扬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另外,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再次,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7-07-12 19:39:51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6期 郭惠聪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究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都可以寻到伟大的情怀体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将此教育深植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以及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最后提出实际有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此教育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如今的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25-01 1 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进行交融,中国自古以来深深的家国情怀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古代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再到至今耳熟能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昂陈词。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培养人对于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理解家与国的互动联系,重点认识国荣家荣,国败家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人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与自豪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抗御外敌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内化为奋斗的动力。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 2.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该教育主要以国家为依托,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敬仰,对家庭的爱戴,是一种良好的情感依托,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才伟略,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4字的层层推进,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并且在实现的路径上是统一的,从强调从小事做起,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历史教育的启示人的作用。 2.2 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工作始终是教育中的一大模块,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了学生的灵魂教育,良好的德育教育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人的德行发展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独特的德育教育优势。从国家的角度看,学生们只有爱戴自己的国家,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才会从根本上更加爱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无比骄傲自豪,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家庭而言,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培养家庭道德,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以稳固的家庭道德让学生保护自己挚爱的家庭,从而维护家庭稳定。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3 高中歷史教学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高中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成长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参加各种选拔考试,而且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本身课程设计的思路而言,家国情怀教育集中体现了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以及课

心得体会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行之心得体会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2707694.html,)/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 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行之心得体 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这里,望着滔滔的海水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的英雄人物——林则徐。 虎门,是个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的地方;虎门,是个凝聚了崇高爱国主义的地方;虎门,是个显示了中国人坚强不屈的地方。 公元1839年6月3日下午两点,林则徐,邓延桢等大员登在虎门这里看硝烟壮举,礼炮声中,一群群工人站在木板上,向池内撒下盐,又把切成小块的鸦片扔进池里,在倒入石灰,顷刻间,虎门海滩升起了茫茫的烟雾,围观的人群沸腾起来!人们正是在欢呼中国人的胜利。 虎门硝烟,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写下了悲壮的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虎门硝烟壮举,像海水冲刷烟膏那样,洗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强加给中国民族的耻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民族决不屈于侵略,坚决抵制鸦片的决心,谱写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一百年来,中国民族所承受的种种屈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在林则徐陈列室,看到那些吸毒鸦片的照片,我的内心回响着这么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这句话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真理。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心血澎湃,于新久久不能忘怀,我们青年一代又该如何做呢?我们应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应该有为了民族复兴,为了祖国强大而作出卓越努力的行动。 而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几张现代人吸毒的照片,其中就有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孩为了吸毒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毒品不仅危害自己,危害社会,更严重的是在危害我们的祖国。 今天,我们重温虎门硝烟这段历史,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把过去作为镜子,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这次的参观活动,我们认识到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还有,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毒品的危害,因此要坚决抵制。 我们要学会自觉地把爱国热情化作刻苦学习的动力,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要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要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跟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要体现在行动中。如果祖国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话,每一个有正气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但是,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并不需要我们上战场。 那么新时期的我们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呢? 首先,我们需要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我中华,必先知我中华。我们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既要从了解祖国的锦绣河山中激发热爱之情,也要从认识我国自然条件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忧患意识;既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又要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伤痛,从而转化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其次,作为学生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自己的学校。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然后我们要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刻苦学习,锤炼自己,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和呼唤,要科学地确立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做祖国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最后,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努力奋斗,并且坚持不懈。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对国家、对人民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积极奋发,不消极颓废,不得过且过;对学习,对工作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有自信心;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他人情操高洁,易于合作,有团队精神。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功的关键。每一个立志成才者,对这一因素决不可忽视。不仅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总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做到学有所成;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国情,将来把自己的所学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到学有所用,报效祖国。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钟育芬) 面对着21世纪以来各种世俗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学生自我观念的强化,外来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混乱,造成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就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谈谈几点意见。 一、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

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涉及地理气候、世界史、中国古现代史、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教学素材可谓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三、利用时代信息和热切关注的时事是对爱国主义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们传承着的伟大中华民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 武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进而立志为振兴 中华而努力读书,这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初中历史 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感悟,与同行交流。 一、在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并明确: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志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二、在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材内容有很多是可以进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 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 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 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教学初中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 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为中华腾 飞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三、在比较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运用比较,人们会很快得到正确的选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是教学方法中最基 本的方法之一。历史的是非曲直,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明白。就历史教学而言,比较就是将 历史上有关联的同属性的历史事件加以对照,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进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马关条约》时,我组织学生将它同 《南京条约》比较,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使学生从内容的比较中明确中英《南京条约》使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 民地化,使中国陷入了遭受外侮的深渊。在比较中,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落后就会挨打, 从而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了更加努力地学好本领,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而打下坚实基础的信念。 四、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现爱国主义事例辅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试题:第16课_五四爱国运动_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A “巴黎决议”是巴黎和会的决议,“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 合成了一个整体”指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发的“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 的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 (2017 ?山东青岛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 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 “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3. (2017 ?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 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 ...... 在道理 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 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A. 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 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 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概括起来说,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特点: 爱国主义的特征:(1)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3)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爱国主义的意义: 第一、爱国主义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的物质利益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不稳定因素。比如,社会分配不公,地域、行业发展不平衡,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都可能形成不稳定因素,给改革发展带来阻力。因此,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人们从国家的利益、从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共同奋斗。 第二、爱国主义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极方面的作用,这些消极方面有可能导致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采取投机、诈骗等不正当手段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情况。因此,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应当确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来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主张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当然,社会也应关心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强调在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的基础上,认可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爱国主义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世界和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长期以来,各个民族之间虽然也发生过矛盾和战争,国家也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最终总是走向统一,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爱国主义所具有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分不开的。爱国主义成为各族人民精诚团结的思想基础。历史告诉我们,统一合乎民心,分裂不得人心。当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每一个爱国者都将为实现这一构想而奋斗。 第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说:“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真理。”中国人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中国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热爱祖国的教育,有助于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第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在全社会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爱国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一个爱国者,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祖国依恋的朴素的感情上,还必须把这种感情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只有把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全体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大家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比贡献的精神,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党所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 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我们就是要 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教学素材中,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 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都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历史教学 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到西安事变, 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 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让 学生真正明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二、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 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初中历史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地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发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善于吸收 外国科学技术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就会发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绵延数千年始终未断,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看看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大禹,投笔从戎的班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九死一生通西域的张骞,“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他们为了 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生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不惜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从中我们 可以看到一股浩然正气,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学生能从这些优秀人物的言 行事迹中受到陶冶、启迪,增强民族自尊心,并进一步升华为一种时代的责任感,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同样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忘记过 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 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中 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 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共和国将永远记住李大钊、杨靖宇、 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 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班级的思想动向而 有所选择和侧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在教学中 笔者倡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相关史料信息,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 知识,利用网络媒体教师自主设计专题学习网页,如“我阅读——我欣赏——我探究——我思考”,在网页上展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找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带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到拓展性学 习再到探究性学习,形成有序学习链接。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等,就能顺利地突破难点,让课堂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热情高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以情感人,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 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强烈爱国激情。 四、培养学生时代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