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常用名词的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化指标

1、血糖

血糖是人体中必需的能量源,也是衡量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正常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之间。高血糖可能

是糖尿病的标志,低血糖则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症状。

2、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疾病、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常用指标。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其中,ALT和AST是

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3、肾功能指标

肾功能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等问题。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肾功能指标的常用检查项目。在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两项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二、免疫学指标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监测身体免疫系统的常用检查项目。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10×10^9/L之间。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通常表示身体中正在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比如感染、炎症等。

2、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是用来测定身体内某种特定抗原水平的检查项目。常见的抗原包括HIV、乙肝病毒、结核菌等。抗原检测的结果

可以用来监测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

3、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身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项目。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消灭病毒。抗体检测可以用来探测身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验

1、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细菌培养是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生长和分裂。检验人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2、真菌培养

真菌培养是一种用来检测真菌感染的常用方法。真菌培养和细菌培养类似,也需要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并观察真菌生长和繁殖情况。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真菌感染相关的疾病。

以上就是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常用名词和解释。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临床医学检验的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名词解释 1.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 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 2.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 3.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 法称为抗凝。 4.腺癌:发生于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化生上皮。 5.鳞癌:常发生于小支气管,尤以周围型肺癌多见。 6.核异质细胞:指细胞核发生异常改变,但细胞质分化正常的细胞,核异质表现为核 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边界不整齐等。 7.乳糜尿:是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 液,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8.凝溶蛋白:本周蛋白在pH4.9左右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 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凝溶蛋白。 9.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0.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1.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是指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 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中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2.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

尿杯中,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1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 绕成“8”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14.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 病理现象。 15.棒状小体(Auer body):是指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 个,长1-6μm。有助于急性白血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16.渗出液:炎症时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的含大量蛋白质的液 体,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外观多为深红色、血性、脓性。 17.漏出液:非炎症原因导致血管内漏出到血管外的蛋白含量低的淡黄色浆液性液体。 18.Ret(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 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电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19.潘迪试验:pandy试验,是指脑脊液中的蛋白测定,也称球蛋白定性试验,其原因 是脑脊液在病变时,蛋白质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为球蛋白增加,其原理为脑脊液中球蛋白质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20.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 褐 21.核右移(Shift to right):是指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22.核左移(Shift to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 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 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9、嗜碱性点彩RBC(basophilic-stippling cell)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10、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 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红 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是反 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12、白细胞计数(WBC)是指计数单位 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13、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在显微 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的白细胞 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WBC 的比值和绝对值。 14、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在严 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内 出现的比正常中性粒粗大、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染成紫黑色的颗粒。 15、异性淋巴细胞(lymphocyte)在某 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 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 异型淋巴细胞。 16、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 性粒细胞杆状核增多,或者出现晚幼粒 细胞,中幼粒细胞等。常伴中毒颗粒等 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17、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五叶以 上大于3%。常伴有WBC减少,造血功 能衰退表现。主要见于巨幼贫,恶性贫 血。 18、棒状小体(Auer body)白细胞浆中 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 1条或数条不定,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 晶化的形态。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 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 19、晨尿(first morning urine)指清晨 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派出的尿 液。 20、随机尿(random urine)指患者无 需做任何准备,不收时间限制,随到随 留的尿液标本 21、中段尿(midstream urine)指临床 上尿液培养中,采取小便时,让开始的 小便将尿道冲洗干净后,截取中间小便 作样品进行培养。目的是防止尿液被污 染。 22、多尿(polyuria)24 小时尿量大于 2.5L 称为多尿。(1)内分泌病:如尿 崩症、(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23、少尿(oliguria)24 小时尿量少于 0.4 L 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 称 为少尿。病理性少尿可见于:(1)肾前 性少尿(2)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病变导 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3)肾后 性少尿:尿路梗阻引起。 24、无尿(anuria)24小时尿量小于0.1L, 或在24小时内完全无尿者称为无尿。进 一步排不出尿液,称为尿闭,其发生原 困与少尿相同。 25、蛋白尿(proteinuria)一次随机尿 中蛋白质为0~80mg/L,尿蛋白定型试 验为阴性,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 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实验为阳 性,称为蛋白尿。 26、功能性蛋白尿(functional proteinuria)指在健康人的尿中出现了 暂时性、轻度、良性的蛋白尿。 27、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尿液 游离Hb>0.3mg/L,而镜下未见完整 RBC,外观为棕色或酱油色, OBT(+)。 28、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 为尿中含有 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 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若在空气中久臵 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 外观呈棕绿色。 29、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浆细胞 病,体内产生过多的Ig轻链,该蛋白加 热至40~50℃发生沉淀,继续加热则重 新溶解又称凝溶蛋白 30、血尿(hematuria)离心沉淀尿中每 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 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 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 均示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则称为血 尿。 31、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 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 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 32、肉眼血尿(macroscopic hematuira) 1L尿液中含1ml以上的血,肉眼能辨认 出尿呈红色。 33、脓尿(pyuria)脓尿是指尿液中含 有大量的脓细胞即白细胞,临床上指的 脓细胞就是变性的白细胞,故该病又称 白细胞尿。 34、镜下脓尿(microscopic pyuria)离 心沉淀后的尿液每高倍视野中平均见 到5个以上的白细胞和脓细胞。 35、肉眼脓尿(macroscopic pyuria)尿 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 块状。 36、结晶尿(crystalluria)产生尿结晶的 现象称晶结晶尿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 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 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 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 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 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 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20.Rh血型 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 21.渗透压差 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22.真性糖尿 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23.肾性糖尿 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24.血红蛋白尿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常用名词的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化指标 1、血糖 血糖是人体中必需的能量源,也是衡量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正常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之间。高血糖可能 是糖尿病的标志,低血糖则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症状。 2、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疾病、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常用指标。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其中,ALT和AST是 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3、肾功能指标 肾功能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等问题。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肾功能指标的常用检查项目。在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两项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二、免疫学指标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监测身体免疫系统的常用检查项目。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10×10^9/L之间。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通常表示身体中正在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比如感染、炎症等。 2、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是用来测定身体内某种特定抗原水平的检查项目。常见的抗原包括HIV、乙肝病毒、结核菌等。抗原检测的结果 可以用来监测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 3、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身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项目。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消灭病毒。抗体检测可以用来探测身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验 1、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细菌培养是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生长和分裂。检验人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2、真菌培养

临床医学检验名词解释

医学检验考试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 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20.Rh血型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 21.渗透压差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22.真性糖尿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降低所致。 23.肾性糖尿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24.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合集

血液一般检验(含仪器) 1、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或者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2、瑞氏染色: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 3、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Hb,HG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5、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6、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8、红细胞比积(HCT/PCV):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9、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以飞升(fl)为单位。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pg)为单位。 1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g/L)。 1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CHCM):是RBC/HC直方图的平均值,参考区间在280~410g/L。 1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①RDW-CV:是红细胞在体积分布曲线上1SD的分布宽度与MCV的比值(正常RDW-CV =11.5%~14.5%);②RDW-SD:是以红细胞分布的峰值相当于100%时的20%界限的分布宽度,以fl表示[正常RDW-SD=(42±5)fl] 15、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16、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0.5×10^9/L称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未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上清液。 2、血浆:加入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的上清液。 3、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 至数个,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等。 4、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 “8”字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5、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若出现属病理 现象。 6、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 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 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8、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然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 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0、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 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 11、Price-Jones曲线: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横坐标为红 细胞直径的大小,纵坐标为直径一定大小的细胞所占的百分率。主要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12、血沉(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13、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5%)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 胞时均称为核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14、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核右移。可由于造血 物质缺乏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15、细针吸取细胞学:又称细针吸取活检、细针吸取或针吸细胞病理学。是用细针穿刺 病灶,吸取少许细胞成分作为涂片,观察病灶部位肿瘤或非肿瘤性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的一种诊断细胞学。目前已成为医学上一个重要的诊断手段。近年来,在超声、X线电视及CT等医学影像诊断仪导引下进行穿刺吸取,可以准确地获得局部病变器官的标本。 但与一般自然脱落细胞学不同,细针吸取只能作为一般诊断手段,不能作癌症的侦查监测。对本法的评价,过去曾有一些分歧,现在认为应该被肯定并值得推广,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而慎重地、有区别地开展,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16、R-S细胞:又名霍奇金细胞,有诊断意义。此细胞有三大形态特征:有异常巨大的 核仁,>5μm,周边整齐,呈蓝色或浅紫色(H-E染色呈红色),核仁周围透亮,在核仁和核边之间有纤细的染色质丝连接;细胞核巨大,染色质疏松,呈网状或水肿状,核边厚而深染;细胞体积大,直径可达100~200μm。此外,胞质RNA含量较高,故呈嗜双色性轻度嗜碱性,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呈阳性。R-S细胞可分为双核、单核和多核3种类型。 17、质量控制:对医学检验来说只是实施医学检验质量保证中的一部分。主要由实验室 来完成,它将质控物和待测标本一起进行试验操作。从控制值了解分析过程的质量情况,同时使用一些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严格控制“外来”误差,所以质量控制又被称

临床医学检验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 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 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 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临检名解

特特血液总结PPT上: 医学检验学:是一门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的边缘性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涉及临床医学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预防等方面的实用性学科。 临床基础检验学:是在实验室内对人体的各种标本(血液、体液、尿液等)利用先进技术(理学、化学、免疫、微生物、显微镜、自动化、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检测分析,以获得有关病原体、病理变化以及脏器功能状态的资料的科学,它是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观察、预后以及预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实用性学科。 细胞计数: 全血: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主要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如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等。如静脉、动脉、毛细胞血管全血。 血浆:为全血除去血细胞的部分,适合临床生化检查,特别是内分泌激素的测定;血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适合血栓与止血的检查 血清:是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除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在凝血时消耗外,其他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更适用于多数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抗凝:应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红细胞,其胞浆内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联缀成线,而构成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状结构。 红细胞比容:HCT。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参考范围:男性:0.4-0.5 女性0.37-0.48 点彩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简称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在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 豪焦氏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微米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缩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手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红细胞贫血时,更易看见。 卡波氏环:在嗜多色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为脂蛋白变性所致,呈“8”字形或环形,常与豪周氏小体一起存在。见于:巨幼贫、铅中毒。 血小板:或称血栓细胞(thrombocyte),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来的,寿命7-14天。1/3存于脾窦、脾髓中。在止血与凝血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百分率。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 Dohle body:杜勒氏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微米,甚至可达到5微米,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杜勒小体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auer body: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微米,称为棒状小体,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晶化的形态。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有重要价值,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 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3%时称为核右移。 Coulter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

临床检验的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的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是指医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通过对患者身体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的分析和测试,以获取有关患者疾病状态以及治疗方案的数据。主要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学和疾病监测等领域,有助于医生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一、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 临床检验涵盖了多个领域,并包括了各种不同的项目,下面我们来解释几个常 见的临床检验项目。 1. 血常规:血常规是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的分析,来评估患者的血细胞及其形 态等指标。常见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此项目可以提供有关贫血、感染或其他疾病的重要信息。 2. 尿常规:尿常规是通过对尿液样本的检测,来获得有关患者肾功能和泌尿系 统健康状态的信息。尿常规项目包括尿液颜色、尿比重、蛋白质含量、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此项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尿路感染、结石等疾病。 3. 生化指标:生化指标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的项目,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水平、血脂水平等。通过对血液或尿液样本的分析,可以判断患者的代谢情况、器官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可能性。 4. 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主要应用于疾病的病原体检测,如细菌、病毒、真 菌等。通过对患者痰液、尿液、血液或其他体液样本的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二、临床检验的意义与价值 临床检验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临床检验为医生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基础。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往往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临床检验所提供的数据可以为医生提供客观的依据,帮助医生准确定位患者的病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临床检验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很多疾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通过临床检验可以发现一些异常指标,提前诊断和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患者的健康。 此外,临床检验还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疗效和预后。通过对患者进行连续的临床检验,可以观察治疗方案的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通过监测一些重要指标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帮助医生对患者的预后做出科学的评估。三、临床检验的发展与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传统的临床检验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并需要较大的样本量。而近年来,基于生物技术的检测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检验中,如PCR技术、质谱技术等,不仅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还能缩短分析时间和样本用量。 然而,临床检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标准化问题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由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设备和操作流程不一致,导致结果的可比性不高,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此外,大规模的临床检验数据的处理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如何高效地处理、存储和分析海量的数据,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持。 总结起来,临床检验作为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和测试,可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帮助医生做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临床检验将不断发展和创新,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治疗效果的监测和预后的评估提供更多的支持。然而,临床检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借助标准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解决。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临床检验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检验名词解释

医学检验名词解释 1、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单克隆抗体B细胞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具有高度特异性抗体.. 2、抗原:是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机体内或机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产物.. 3、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值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EDTA是一种广义的碱;乙二胺四乙酸;通常叫作EDT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当M与Y进行时;如有存在;就会Y与结合;形成它的..此时;Y的平衡浓度降低;故使主反应受到影响..这种由于氢离子存在使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酸效应.. 氢离子引起副反应时的副反应系数称为.. 5、离心机900rpm指的是转速 6、抗人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诊断AIHA的重要依据.. 本试验阳性结果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 <1>.自身免疫性贫血;IgG型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本试验直接反应常呈强阳性;间接反应大多阴性;但亦可阳性.. <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①型:直接及间接反应均阳性..②青霉素型: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以上二型如以正常红细胞先与有关药物于37℃培育后再加病人血清、间接反应均为阳性..③福阿亭型:奎宁等药物抗体通常为IgM;偶有IgG型者;直接反应为阳性;间接反应阴性;

但如用IgG抗血清做试剂则结果大部分均为阴性;但如培育时加入新鲜正常人血清供应补体则结果为阳性.. <3>.冷凝集素综合征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试验需在37℃下进行由于本病红细胞膜附着的是补体C4和C3而不是IgG或IgM;如果用抗IgG或抗IgM抗血清做试验时;则结果阴性;如以抗补体的抗血清做试验则直接反应阳性.. <4>.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因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病;直接及间接反应均强阳性;持续数周、换血输血后数天内可变为阴性;由于“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结果常为阴性或弱阳性.. <5>.红细胞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ABO或Rh血型不合输血;供者的红细胞被受者的血型抗体致敏;在供者被致敏的红细胞完全破坏以前;直接反应阳性;Rh阴性者如过去不曾接受过Rh阳性者的血或曾妊娠胎儿为Rh阳性者;间接反应阳性;如无上述接触;第一次输血后Rh阳性的血;数天之内间接反应也会变为阳性.. <6>.其它在、SLE、恶性淋巴瘤、、癌肿、铅中毒、结节性动脉周围炎、EVan氏综合征等;病人直接反应亦可阳性;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中;急性发作后用抗补体血清做试验直接反应常为阳性.. 7、IgM抗体是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的抗体..它们在与抗原结合后启动补体的级联反应.. 8、IgG抗体immunoglobulinG在免疫应答中起着激活补体;中和多种毒素的作用..IgG抗体持续长;是唯一能在妊娠期穿过保护胎儿的抗体..它们还从分泌进入初乳;使新生儿第一时间得到抗体保护..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3)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3)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71.ACD保存液:由枸橼酸-枸橼酸盐-葡萄糖组成,用于全血抗凝及血液保存 72.CPD保存液:由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组成,用于全血抗凝及血液保存 73.全血输注:指血液全部成分的输注,包括血细胞,血浆,抗凝剂及保存液.全血分为两种新鲜全血和保存全血 74.成分输血: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分别制成纯度高或 浓度高的制剂,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患者所需血液成分的输血方法 75.自体输血:指采集受血者自身血液,或回收手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以满足患者自身手术或将来应急情况用血需要 76.冷沉淀物:因冷却而沉淀的物质,是由新鲜冷冻血浆于4℃融化后,通过分离获得的低温下不溶解的血浆蛋白成分 77.输血反应:指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剂后即引起患者任何意外反应,称为即刻反应;有些反应在输血后10-120天才出现症状,称为迟发反应 78.输血传播性疾病:指供体的传染病原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可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剂进入受血者体内引起的疾病 79.窗口期:指病毒感染后病毒出现在血液中直到可以检测出相应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 80.尿液:是人体日生成与排泄量最多的液体,其生成和排泄依赖于泌尿系统正常的结构与完善的功能,受神经、体液及内分泌系统的有机调节,同时还受全身其他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 81.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大分子量蛋白质不能滤出外,血浆中的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都能由肾小球滤入肾小囊,形成超滤液,称~ 82.阈值:重吸收的最高浓度范围

83.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84.肾糖阈: 是指肾小管能够完全重吸收原尿中葡萄糖所允许的血糖含量的最大值,其范围为了160~180mg/dL.不同的人肾糖阈的值有所不同. 85.尿量:是指一定时间排出的尿量,主要取决于受检者的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稀释功能,还受饮食习惯、环境、排汗量、年龄、精神因素等影响 86.血尿:指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因出血量不同,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浑浊,甚至混有凝血块 87.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88.镜下血尿::若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尿镜检时,每高倍视野均见三个及以上红细胞 89.肉眼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 90.尿比密SG: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的纯水重量之比.它反映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能力,尿比密的高低因尿中水分、盐类及有机物的含量与溶解度而异,与尿中溶质的浓度成正比,受年龄、饮食和尿量影响 91.尿液渗透浓度:简称尿渗量,指经肾排泄到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粒子大小及电荷无关,它反映溶质和水的排泄速度,用质量毫渗摩尔浓度或体积毫渗摩尔浓度表示 92.渗透活性物质:能自由通过生物半透膜的物质;质量或体积是指溶剂而言,分别用Kg或L表示,在尿液中,溶剂就是水 93.冰点:指溶液处于固态和液态临界状态时的温度 94.蛋白尿:蛋白质浓度超过150mg/24h或100mg/L,蛋白质定性实验成阳性的尿液 95.功能性蛋白尿:指由于发热、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导致的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呈一过性,蛋白定性在“+”以下 96.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瘦长体型的青少年.受试者在卧床休息时蛋白定性阴性;而站立活动时因脊柱前突对肾的压迫,则出现蛋白尿,但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