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6231标准化测验名词解释

06231标准化测验名词解释

06231标准化测验名词解释

标准化测验:就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基本要素

1、测验内容的标准化。

标准化的前提,是所有接受测量的个人实施相同的或等值的测验内容。

2、测验条件的标准化。

标准化的第二个条件,是所有接受测量的个人必须在相同的施测条件下接受测验。其中包括:

(1)相同的测验情境

(2)相同的指导语

(3)相同的测验时限

3、评分规则的标准化。

要求评分结果具有客观性,为此,测验中所制定的平分规则要足以使不同的评分人的评分结果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4、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编制测验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编制测验的常模。常模的功能就是给解释测量分数提供一个可比较的参照点。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伦理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科研假设: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学前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教科书:为某个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学习而编写的专业书籍,偏重于阐述某门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问题,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精读: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文献综述: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随机性原则: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样本。 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型上对研究适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操作性定义: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的具体描述。 观测指杏示: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 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 实验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 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是研究者根据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 谈、访问、测验、调查表等手段来收集研究 对象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 分析,来认识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者通过向有关单位或研究 对象发放经过设计的统一的问卷来收集研 究资料的调查。 访谈调查法: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 式,向调查对象提出经过思考或设计的问 题,引起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来收集信息资料 的一种调查。 事实性问题: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业已存在 的或将要发生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 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它一般涉及三种事实: 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实际行为。 5.问卷:原意是指一种为了统计和调查用 的表述问题的表格。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 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内容、收 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 资料的一种工具。 态度性问题: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某 一现象或某类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有关的感 受或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它往往涉及人的思 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等方 面的内容。 问卷回收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 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 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 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开放性问卷:又叫做无结构型问卷,是指设 计者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甚至对问 题回答形式不作任何具体要求的问卷。 综合性问卷: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 计而成的兼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 问卷。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来发放和回收的问卷。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法:只按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 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 社会认可效应: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或回答 问题时,是按照社会通常的规范或人们普遍 的期望来回答问题,而不反映自己真实的观 点、态度和行为。 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根 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客观性的测量工具来收 集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数量化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 效果,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 法。 常模: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的平 均成绩(或总体的平均发展水平)。 标准化测验: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 行的测验。 量表:就是由教育或心理专家按照严格的科 学程序编制而成的用于测定和评价个体某 种心理品质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般由测 验指导手册、测验专用的物品材料及记录表 格等组成。 自编测验: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编制的测验工 具进行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是以事先规定的标准作为测 验结果的评价标准的测验。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操作测验:是测验内容不涉及文字,而是以 实物、图形和工具呈现,被试只需动手操作 即可完成的测验。 纸笔测验:指测验内容为文字材料,被试用 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测验。 人格测验:一般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个性倾向 性方面的测试,包括对人的兴趣、态度、意 志、情绪、性格、气质等内容的测试。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DCC:1985年由北京师 范大学张厚粲教授、陈帼眉教授等人编制的 用于测试我国城市和大城市郊区3~6岁幼 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其测试 内容分为4个部分16项分测验。其中第1、 2、4项是语言能力测验,第 3、5、6、7、 8项是认知能力测验,第9、10、11项为 社会认知能力测验,第12~16项为身体素 质和动作技能测验。 专家评价法:将制作完成的测验工具及其相 关材料送交教育测验方面的专家,请其对测 验工具及其制作的过程作全面的分析,并提 出评价意见。 测试结果分析法:制作者自己选择一个具有 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该样本中的被试进行 系统的测试来获取反映测试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评估来鉴定测 验。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一 定的方式来主动地操纵和控制某些条件,使 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或产生变化,通过观测 现象产生或变化的事实来确定条件与现象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现场实验:也叫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 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 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也叫刺激变 量,又因它被认为是造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 变化的原因,又被称为原因变量。 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伴随研究者对自变 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又称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除自变量 以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干扰实 验结果的因素。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 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 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 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 验。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 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 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的研究目的,为 科学地验证理论假设而对实验的条件、实验 的形式和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所作的具体计 划和安排,并形成和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 双盲法: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 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 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 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 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所得结论的 可推广程度,即实验结果能被正确地应用到 其他非实验情景、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 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总体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推广 到相同或相近的对象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 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 广到单独处理中。 测验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 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 体中。 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设计:这是教育实验中 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设计。其具体的操作 是:随机抽选被试,并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 然后使实验组接受自变量操纵,而控制组不 进行实验处理。两组在自变量操纵前后都进 行因变量观测。 经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 中通过探究和反思而获得的有效的知识和 技能。 教育经验: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 取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是 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努力 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结晶,是通过日积月累而 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进行任何特殊处 理和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人们依据教育实践 所提供的事实,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 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经验思维方法:是相对于理论思维方法而言 的,它是人们运用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 的亲自感受、直接知识乃至传统惯例等进行 思维活动的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和把握 具体事物及外部联系,借此获得新的经验和 将经验上升形成一定层次的理论。 理论思维方法: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 循严密的逻辑而进行思维活动的方法,它是 用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帮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释性总结:除了对经验产生过程的一系列 事实进行描述之外,还必须分析经验存在的 理论依据,揭示其原因和理由,发现与经验 相关的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 关系,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经验总结。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 的探索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 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 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 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预诊:是研究者为准备实施某次研究活动而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分 析。 论证会:是对教育经验总结所形成的结论进 行论证的一种方式,就是邀请有关的教育理 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的人员集 中对某次教育经验总结的研究活动及其结 论进行研讨,鉴定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水 平,并提出有关意见。 研究资料的整理: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 对研究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 符合科学要求的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的研究活动。 研究资料的分析:是研究者在对原始的研究 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的性质和特 点以及各种各类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关 系进行具体剖析,以求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 间的关系,探求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活动。 文字资料:是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反映研究 对象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以及研究对 象的意见、态度等方面信息的描述性资料。 数据资料: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通过调查、观察、测验等方法得到的用 数量形式来表现的有关资料。 摘要:就是研究者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 比较鉴别,“去粗取精”,区分主次,将最典 型、最能反映实际问题的内容突出出来。 比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 象之间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或者说是一 种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差异性,或从 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寻找同一性的思维方 法,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组(个)研究对象在不 同发展时间的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或者是 对某一事件在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上的特 点所作的比较。 横向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时并存的 各种事物或各种现象所进行的比较。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求异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 进行的比较。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事物(或事物 的属性)按特定的关系进行区分的思维方 法,即将某些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与其 他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区别开来的方法。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 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 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指将有关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 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力求从整体的认识上 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 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 是”的问题。 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各成分的数 量而进行的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 题。 归纳:是从已有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的结论 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 法。 完全归纳法:是指从所有的个别事实和各个 部分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不完全归纳法:是指从部分事实中归纳出一 般结论的方法,又可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 归纳法。 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和 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方法。 公理演绎:是指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 和结论出发进行的演绎。它由三个判断组 成,其中前两个判断是前提,后一个判断是 结论。 假设演绎: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它 是一种条件判断,即前一个判断的存在是后 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 统计图:是运用点、线、面、体组成的几何 图形来更形象更概括地表明所研究的问题, 便于理解和记忆。中数:是指按大小顺序排 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正中间的数,又称中位 数。 正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也发生或大或 小的同方向的变动。 负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发生或大或小 的反方向的变化。 零相关:是指两列变量之间毫无关系。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科学 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发 现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 值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增值知识。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 基本完成之后,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运用 文字或图表等对研究过程及所获得的结论 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论文:是专门讨论和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在自己对 某一教育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并 获得一定的结论之后,用来系统地阐述研究 过程及研究结论的文章。 科研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 形式,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 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 评价: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价值判 断活动,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作用、功能进 行分析、判断和评定的社会活动。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是人们对某项教育科学 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效用性等方面所进行的 分析、判断和评定。 自我评价:是研究人员对自己已取得的教育 科研成果进行的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是聘请相同(相关)领域中 具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专家来对教育科研成 果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价者根据具体的评价标 准是对研究成果所作的评语式的鉴定。 定量评价:是评价者通过借用或编制评价工 具、运用数量化的手段来对教育科研成果进 行评价的方法。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 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 作。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 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 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 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 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 动。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带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剖麻雀法:即研究者注重个案的典型性或 对某类总体的代表意义,企图通过对个案的 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虑和分析来认识 同类个体或事件的一般性质的个案研究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 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 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 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 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 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 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 样本。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个案追因研究:就是在某种教育现象发生或 研究对象的某种身心品质形成以后,研究者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教育现象发生或研究对 象身心品质形成过程的各种资料,追寻和探 究其发生或形成的原因的个案研究。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护理心理学名词解释小结

护理心理学名词解释小结 1.心神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 能性障碍。 2.心理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疗病人的心理疾病的过程 3.病人角色缺如是指病人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承认自己是病人,对自己的疾病严重程度严重 忽视,拒绝病人角色的认同 4.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情感意志 5.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这是因为嗅觉的感受性降低 6.看到一片绿叶,这种心理活动是知觉 7.杯弓蛇影是一种生理性错觉 8.物理定义属于逻辑记忆 9.考试中采用概念题,考学生的再认能力,不是单纯的回忆 10.想象是在人脑中创造出来新形象的过程,它的基本材料是表象 11.读过江雪,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是再造想象 12.注意的两个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3.情绪产生多与生理需要有关,情感产生多与社会需要有关,它是社会性需要 14.情感分为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多与艺术鉴赏有关) 15.避免伤害是属于生理性需要,又称为生物性需要,原发性需要 16.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需要 17.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和诱因 18.人格的心理特征的组成是能力,气质和性格 19.LCU一年累计超过300次,次年患病率高达百分之七十 20.否认,曲解和外射属于自恋型心理防御机制 21.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躯体健康 22.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不包括生活事件 23.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首先提出应激概念 24.人类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类应激源是社会性应激源 25.由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是应激反应 26.一位中年妇女与丈夫吵架之后,矛盾无法化解,回娘家,这种挫折后反应属于固着 27.应激源概念: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 28.应对的概念:又称为应对策略或应付,是个体对应激源以及因应激源而出现的自身不平 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水平。 29.常见心身疾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肿瘤。 1.心理护理概念:指在护理实践中,护士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基础,按一定的程序,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或缓解病人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2.心理护理的原则:服务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原则,自我护理原则,保密原则。 3.心理护理的目标: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P179 4.病人的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要。 5.心理干预的概念:是指以心理学理论和原理为指导,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 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2.环境决定论:所谓环境决定论是指,在对待环境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上,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这种观点片面的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5.教育的国家化:教育的国家化是指由于教育向世俗化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6.教育学: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7.双轨制:所谓的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入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 8.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的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 9.集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集体是一个有意识的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10.轶事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是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行为进行客观点记录。轶事记录法所记录的情境是一些典型行为,从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性格与品德方面的特点。 11.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师资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2.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13.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4.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依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

1、教育统计: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教育统计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的产物。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2、教育测量:是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3、常模:测量所得结果,只有跟用来解释结果意义的参照系(或物)作对比,才能真正转化成某种性质量尺上的值。教育与心理测量这种分数解释参照系,就是常模。 4、标准化测验: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或标准)都已科学地实现标准化,这种代表性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称之为标准化测验。 5、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考试卷或心理测验项目的集合)与解释分数的常模(或标准),都有物化的形态(如常模表),所以又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量表。 6、名义量尺:名义量尺上所指定的数字,只有类别标志的意义,而无性质优劣、分量多寡的涵义,只是名义上的数,而不能对之作任何数字计算。名义量尺上的数,量化水平最低。 7、顺序量尺:顺序量尺上的数字是一个线形连续体系上的值,单位不等,具有可比性而无可加性。顺序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则较高。 8、等距量尺:等距量尺上的数字是单位相等但零点可任意指定的线性连续体系上的值,因而有可比、可加性而无可除性。等距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又更高。 9、比率量尺:是一种有绝对零点、等单位的线性连续体系,其上的数字量化水平最高,具有可比、可加、可除性。 10、测量:是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1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科学地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 12、推断统计:推论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等。 13、数据: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示的资料事实,称为数据。 14、计算数据: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数据为计数数据计算数据多表现为整数。 15、测量评估数据:是借助测量工具或评估方法对事物的某种属性指派给数字后所获得的数据。 16、人工编码数据:是以人们按一定规则给不同类别的事物指派适当的数字号码后所形成的数据。 17、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的变量。18、顺序变量: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 19、等距变量:等距变量观测得到的是一种相对数量的大小,单位是相等的,但零点却是相对的。 20、比率变量:比率变量除了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零点。 21、次数分布:所谓次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的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的多少的情况。 22、次数直方图:是由若干宽度相等、高度不一的直方条紧密排列在同一基线上构成的图形。 23、次数多边形:是利用闭合的折线构成多边形以反映次数变化情况的一种图示方法。 24、次数分布曲线:当一批数据的个数不是很多时,所绘制成的次数多边形常表现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若观察次数值逐渐增多,则相连的折线亦将逐变得光滑匀整‘若总次数无限增大,则随着组距的缩小,这些折线所接近的极限便将成为极光滑而富有规则性的曲线,称为次数分布曲线。 25、集中趋势:数据具有向某点集中的趋势我们叫集中趋势。 26、集中量数:反映次数集中分布趋势的量数叫集中量数。 27、离中趋势:数据具有偏离中心位置的趋势叫离中趋势。 28、差异量数:统计学上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量称为差异量数。 29、中位数:指的是位于数据分布正中间位置上的那个数。如果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则中位数通常是将这批数据一分为二,居于中间的那个数。中位数两端具有相同个数数据。中位数也称中数,用符号M dn表示。30、加权算术平均数:具体考虑到各个数据的重要性(即权重)后再相加求和,就是加权和。加权和的平均数即为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符号X w来表示。 31、众数:指一个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众数用 符号M o来表示。 32、平均差:指的是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平均差用符号AD来表示。 33、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用符号S来表示。 34、方差:指的是这组数据的离差平方数的算术平均数。方差通常用符号S2来表示。 35、差异系数:是把差异量数和集中量数两相对比后所形成的相对差异量数。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和变差系数,用符号CV来表示。 36、百分等级:数据在次数分布中所处的地位,可以用百分等级来表示。百分等级也称百分位,用符号PR表示。百分等级反映的是观测分数以下数据个数占总个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在0到100之间取值。 37、地位量数:在一个次数分布中,每一个数据都有相应的地位,都可以用一定的地位量数来说明它所处的地位。凡反映次数分布中各数据所处地位的量,就叫地位量数。 38、百分位数:所谓百分位数实际上就是位于特定百分等级位置上的一个数,它是次数分布中或量尺上的一个数。如果百分等级PR=75,与其相对应的这个百分位数,读作第75百分位数,记作P75。 39、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一般用字母r表示。它的取值范围限于:-≤r+。相关系数的正、负号表示相关的方向,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示相关的程度。 40、相关关系: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关系数值不固定的相互依存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41、相关分析: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密切程度,并进行解释与说明,这一统计过程称为相关分析。 42、积差相关:对于两个连续的变量(比率变量和等距变量),定量地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强度与方向的方法。 43、等级相关:根据两列顺序变量数据中各对等级数据的差数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 44、点双列相关:对于两列变量,一列是连续变量,另一列是二分类的称名变量,定量地描述这两列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 45、分数:是指通过测量获得的、描述测量对象身心特性水平的数字。 46、原始分数:在测量工具上直接获得的测值(数字)。 47、相对评分分数:通过被试间相互比较而确定其意义的分数。 48、绝对评分分数:通过被试的测值(测验分数)与一定标准比较,来确定其意义的分数。 49、常模:是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 50、常模组:从清楚而明确定义的“特定人群”总体中,抽取到的容量足够地大、并确具代表性的被试样组,又叫标准化样组。 51、发展常模:是指某类个体正常发展进程各特定阶段的一般水平。 52、智力年龄:是指与被试的实有水平(用测验分数表示)相当的正常个体发展进程中的某一特定水平的年龄。 53、智商:是被试智力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值,是被试的实有水平跟个体发展的正常水平相比较的量化结果,其公式为:IQ= CA MA ×100。 54、导出分数:以原始分数为依据,按照确定的规则转化推导出来的分数。 55、组内常模:是以常模组的测验分数分布状况作为参照系,说明被试特质水平在常模组内的相对地位的常模。 56、所谓线性变换:就是对所要做变换的值,同乘以同一确定值,然后再加上另一确定值,改变分数的表现形式,而不改变分数之间的相对地位关系的实质。 57、标准分数:是以被试所属组分数的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被试个体分数对平均数的距离值。58、标准分数常模:就是用被试所得测验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来揭示其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组内常模。 59、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该分数在所属分数组中,取值比它小的分数的个数占该分数组总个数的百分比。 60、离差智商:是指采用线性变换的标准分数(Z值)的方法表示智商。 61、百分等级常模:是将测验的原始分数转化成百分等级,用团体中不如他的人的百分数揭示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参照常模。 62、项目的难度:是指被试完成项目作答任务时所遇到的困难程度。 63、项目的难度指数:是定量刻画一个测验项目的被试作答困难程度的量数,常用得分率或者通过率表示。 64、项目区分度:是项目区别被试水平高低的能力的量度。 65、信度:是测验在测量它所测特质时得到的分数(测值)的一致性,是对测验控制误差能力的量度。〕 66、信度系数:是表明信度大小的统计量,一般用相关系数的大小来估计信度的优劣。 67、真分数:是指被试在所测特质上客观具有的水平值,常记作To

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试卷

教育测量与统计测试试题(A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1、测验手段反映真识情况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程度是()A.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2、把总体中各个个体按照一定标志分为不同类型或层次,然后从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个个体,从而构成样本的抽样方法叫做() A.整群抽样 B. 机械抽样 C. 分层抽样 D. 单纯随机抽样 3、一个小组有10个学生,从中选一个组长,若每个人被选到的机会是相等的,则张明或李华被选中的概率是(),如果进行两次选举,那么两次都选到张明的概率是() A.1/5,1/5 B. 1/5,1/100 C. 1/10,1/100 D. 1/5,1/10 4、某班36个学生,英语测验分数地标准差为,则其离差平方和是() A. B. 3217.0 C. D. 5、一位老师对8个学生的作业成绩进行猜测。如果教师猜对的可能性为1/3,且规定教师只有猜对95%才算这个教师有一定的评判能力。那么,这个教师至少要猜对学生成绩的个数为() A.4 B. 5 C. 6 D. 7 6、下列两组数据①14、2、1 7、9、22、13、1、7、11②1、26、11、9、14、13、 7、17、22、2的中位数分别是() A.11、12 B. 14、9 C. 13、9 D、14、12 7、某年初中入学考试时语文、数学、英语的计分比例为4:3:3,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语文为72分,数学为94分,英语为79分,那么该生(假设各科难度相近)总平均分数为()A.82 B. 82.8 C. 80 D. 8、下列数据:23、36、20、25、33、31、27、29的四分位距是() A. 4 B. 6 C. 3 D. 8 9、某区拟对参加数学竞赛的2000人中前500名予以奖励,考试的平均分数为75,标准差为9,那么,获奖的分数线是() A.81.03 B. 83.15 C. 10、某区3600个学生数学测验成绩接近正态分布,其平均分为80分,标准差为分,则在70——90分之间应当有()人。 A.2216.52 B. 2218.05 C. D. 二、多项选择题 11、在教育统计过程中,抽样调查的种类有() A.单纯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机械抽样 D、整群抽样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差异量的有() A.全距 B. 中位数 C. 平均差 D. 标准差 13、在教育实验中,常用的教育实验有( ) A. 单组实验 B. 等组实验 C. 轮组实验 D. 田野考察 14、积差相关使用的条件有() A. 两个变量都是连续性数据 B.两个数据的总体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至少是单峰对称的分布 C.必须是成对的数据,每对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变量对数N>30 D.两个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 15、目前在教育与心理测试中,应用最广泛的效度分类方法将效度分为() A.内容效度 B. 构想效度 C. 结构效度 D. 效标关联效度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探讨人的心理的差异性。 2、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 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 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6、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 方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第三个是无关变量。 7、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 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等。 8、问卷(法)-----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 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 9、活动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活动的产品如日记、作文、试卷、图画、自 制教具、手工作品及其他劳动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学生的心理特点。 10、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根据系统性原则, 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 11、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2、突触-----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 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13、极化状态-----在平时,神经细胞膜内因负离子占优势形成负电位,膜外因正离子占优势形成正电位,膜内外产生 一定的电位差,这就叫做极化状态。 14、去极化状态-----如果有一个刺激物,刺激到膜的一定部位,这时膜上受到刺激的部位的通透性就会发生改变,允 许膜外的正离子进入,于是膜内外的正负离子就大多可以通行了。这时,原来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即原来的电位差由减小到消失。这种状态叫做去极化状态。 15、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 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16、反应过程------剌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反应过程也是能量转化,如神经冲 动转到肌肉就转化为肌肉的机械运动。 17、听觉性失语症-----昕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颗叶的颈上回的后方。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其受 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18、视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受损伤的病人,不能理解过去已知的文字符号,阅读发生障碍,称 为视觉性失语症。 19、失写症-----书写中枢紧靠中央前回,它是管理上股特别是子的运动区。该区受损伤则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 障碍,称为失写症。 20、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从脑与脊髓出发,广泛地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主管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它们的作用是互相顿顽的。 21、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口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剌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例如,眨眼、膝跳和呕吐等。

测验法名词解释

测验法名词解释 测验法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个体进行一系列标准化的测试与测量,以帮助了解个体的特征、能力、态度或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推断出个体的心理状况、认知过程和行为特征。测验法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等。 测验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对被试者进行统一指导和评估,以收集和整理丰富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测验工具可以包括问卷、量表、智力测验、项目测验等,它们在形式、内容和使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目标都是获取可靠、有效的数据来描述和解释个体特征。 测验法的特点之一是标准化,即在测验的使用过程中,要求对被试者进行统一的测试环境、指导方式和评分标准,以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标准化可以通过编制标准化测验工具、训练齐全的测验员和保证测试条件的一致性等方式来实现。 测验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客观性,即测验结果应该尽可能地与测验员的主观评价无关,而是基于客观的数据。为了增加测验结果的客观性,测验工具通常经过严密的设计和试验,采用统计分析和量化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数据,以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误差的影响。 测验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教育领域,测验法可以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从而指导教学和

学业规划。在职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测验法可以用于评估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和适应能力,以帮助优化人才选拔和职业发展。在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测验法可以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和心理障碍等,以辅助诊断和治疗过程。 总之,测验法作为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有关个体特征和心理过程的数据,并用于评估和辅助各种实践活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受试者的态度和情绪对测验结果的影响,以及测验工具的局限性和标准化的难度等。因此,在使用测验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解释测验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