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

本质属性教育学第一章

1 、概念、

2 、属性

3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社会属性

功能:对象—个体、社会;方向—正向、负向;呈现方式—

神话起源:最古老的

生物起源: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

起源心理起源:孟禄

教育劳动起源

原始社会:特征—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特征;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罗马、中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欧洲历史发展近代社会:特点: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特点:教育+生产劳动;公共性、普及性、多样性;科学化

现代社会:特点:

教育20世纪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

教育学

1、概念

2、研究对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超日常经验

1、研究价值解释教育问题

2、意义:教育观、教学观、育人观、优化知识结构、创新精神

理论实践

中国:孔子、孟子、墨翟、道家、《学记》

教育学萌芽阶段: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建立: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

发展概况独立形态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

凯洛夫、杨贤江

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根舍因;其他布鲁纳、赞科夫、瓦—当代理论:三大流派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

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

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

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决定论

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

人的发展

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

发展因素

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

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

顺序性

阶段性

发展规律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教育方针21教育学第三章、概念意义: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灵魂、最高理想,出发点和归属;评价的根本依据

意义与作用

、评价作用:导向、激励(调控)

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

目标

教育目的

确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教育与生产、民族素质

—认识基础;体—物质基础;美、劳教育目的—运用实施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构成:德—灵魂、动力、方向;智

教育制度重点培养素质:创新、实践、思维、理想、立德树人

教育目的落实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素质教育:特点、内涵、意义、措施、七误区

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学制:学校类型、等级、结构狭义—内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建立学制依据:政治经济、身心发展规律、人口、本国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影响教育制度苏联、中国—现代学制类型:双轨—欧洲;单轨美国;分支—

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教育制度发展发展趋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终身、社会化、国际交流、学历

教育制度演变: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层次:学前、初等、中等、高等

教育制度结构

结构: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特殊改革: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中长期发展计划》

—概念: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育学第四章性质:专业人员,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概述作用:传播文化、塑造品格、开发潜能

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

特点(职业角色):一般角色

教师及新角色——学习促进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社区开放型教师

职业素养复杂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劳动特点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

劳动价值:社会、个人

教师与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学生职业素养知识:专业、科学文化、教育科学、实践

能力:语言、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师德、情感、人际关系、人格

发展内容:理想、人格、知识、能力、态度动机、自我形成

发展阶段:非关注、虚拟、生存、任务、自我更新

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专业化的实现:国家政府、教师个人

教育的客体

特点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发展中的人

现代学生观: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

权利和义务

概述:最重要、最基本;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师中心论VS 儿童中心论

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教学相长、满足学生需要

师生关系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类型:专制、放任、民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学生、环境

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教育学第五章几种界说:课程即学科、即学习经验、即预期学习结果、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活动或进程内涵及意义

意义:培养人才、教育教学依据、学生知识主要来源、全面发展、评估教学质量课程概述课程类型:属性—学科和活动、组织方式—分科和综合、学习要求—必修和选修、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制约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身心发展需求

理论流派: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内涵:课程编制最关键;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

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社会、学科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学年、学周

课程计划国家制定—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内容作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依据

课程标准设计原则

教材教科书—主体

编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基础性和适用性、逻辑和教法、理论实践、有利于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

横向—各门各类比例;纵向—直线型、螺旋式

课程课程结构九年一贯义务教育

新课程结构内容高中分科为主

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

农村中学为经济服务

理念

条件

三级管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程序

途径

与教师专业发展

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设计与实施实施条件:课程计划特点、学区、学校、校外环境

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目标游离、CIPP、CSE

教材—核心、主要

类型:课内与课外;素材性与条件性;显性与隐性;

课程资源筛选:优先性和适应性

开发途径

特别资源:课程标注与教科书、教师—最重要、学生、教学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概念:教+学;根本目的:全面发展的人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教学概述意义:传播知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个性发展;学校中心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首要任务、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个性一般任务:双基内涵、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本质:认识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各种理解:孔子、孟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加涅、布鲁纳、赞科夫、巴班斯基、斯

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性、双边性、发展性、教育性

结构:激发动机、领会、巩固、运用、检查

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量力性

教学原则概念: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对立思想:注入式VS 启发式(标准—不能只看形式,看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

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引导探究:发现法

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依据:课程性质、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时间设备条件、教师水平经验

选择和运用运用: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基本:班级授课制

辅助:个别教学、现场教学

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特殊:复式教学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 体系。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 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独 立 条 件 ⑴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⑵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 ⑷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大教学论》 夸美纽 斯 1632年 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开创教育学独立探索时 期的标志 《教育漫话》洛克1693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发 展 特 点 ⑴教育学 已具有独 立的形 态,形成 了一门独 立学科;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爱弥尔》卢梭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概念范畴 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 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哥尼斯堡大学康德1776年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 裴斯泰 洛奇 1800年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 (三)教育的形态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第一章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 (一)教育的起源(代表人物及观点) 教育与二、教育的历史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劳动起源 发展(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1、农业社会的教育;2、工业社会的教育; 3、信息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 三、教育学的(二)教育学的创立: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代表作)产生与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文化、实用主义、 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 (四)教育学的当代走向(五个方面) 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1、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 的各种影响和作用。P30 第二章一、教育功能2、类型:作用的对象/作用的方向/呈现的形式/多维度的复 的概述合分类(选择题常考)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二、个体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2、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功能三、社会功能3、促进经济发展功能(提高国民人力资本、通过生产科技) 4、促进政治民主化 5、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6、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1)教育功能价值取向的确立 1、教育功能2)功能行动的发生 的形成3)直接结果的产生 四、功能的实现 2、教育功能的释放:产品的输入;产品的利用。 1、含义: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应教育在人的培 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一、教育目的的2、基本类型:价值性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和发展性 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D)。 A. 阶段性 B. 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均衡性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B)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A. 环境 B. 遗传素质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 4. 教育系统的三要素不包括(B)。 A. 教育者 B. 教育内容 C. 学习者 D. 教育影响 5.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 A. 导向和动力 B. 关键 C. 基础 D. 物质基础 6. 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A)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 遗传素质 B. 教师水平 C. 父母培养 D. 后天学习 8.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C)。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9.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的规律。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10. 主张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至于学生的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教学理论是 (D)。 A. 传统教育理论 B. 现代教育理论 C. 形式教育论 D. 实质教育论 11.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D)。 A. 孟子 B. 荀子 C. 曾子 D. 朱熹

1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D)。 A. “教育学的雏形” B. 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3.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主要是从(A)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 A. 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B. 晓庄师范学校 C. 农民运动讲习所 D. 育才学校 15.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B)。 A. 高尔顿 B. 霍尔 C. 华生 D. 斯金纳 16.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B. 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C. 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 D. 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的方式 17.下列不属于孔子的主要教育贡献的是(D)。 A. 修订六经 B. 开办私学 C. 提倡有教无类,普及教育 D. 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18.“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B)的教育内容。 A. 现代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原始社会 D. 封建社会 19.教学目标不包括(A)。 A. 教材目标 B. 课程目标 C. 学科目标 D. 课堂教学目标 20.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B)。 A. 质量规格 B. 社会价值 C. 发展方向 D. 发展速度 21. 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A)。 A. 概念不同 B. 对象相同 C. 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 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22.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D)。 A. 课堂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课堂控制 D. 课堂管理 23.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D)。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 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 从事学习的学生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选择题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选择题 1、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D) A、管理学生权B、科研学术权C、民主管理权D、教育教学权 2、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是(C) A、掌握教育理论B、具备学科知识素养C、敬业D、良好的教育能力 3、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B)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考试用书D、教科书 4、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B)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5、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B) A、教学方法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D、教育结构改革 6、班风和校风属于教学传播中的(B) A、教育传播系统B、教育传播环境C、教育传播媒体D、教育传播通道 7、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是指学生的(D) A、名誉权B、荣誉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 8、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 A ) A、榜样示范法 B、实践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指导教育法 10、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C)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1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C、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3、教学从本质是讲就是(A)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教师进行的起始环节是( A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5、中小学的“双基”教育是指(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D、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16、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A)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18、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进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B ) A、经典性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联结反应D、习惯成自然 19、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导作用 20、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D、18周岁以下 2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D、布鲁纳

高中生物知识体系框架图

高中生物知识网络体系一、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细胞工程 二、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四、生命中的能量知识网络: 氨基转换成新的氨基酸 生 物的新陈代谢 植 物的新 陈 代谢 光 合作用 光反应 暗反应 C 3植物与C 4植物 水分代谢 矿质代谢 水分的吸收、运 输、利用和散失 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新陈代谢与ATP 新陈代 谢与酶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 水、无机盐、维生素 人和动物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氧化分解 脱氨基作用 形成组织蛋白 糖类 蛋白质 脂质 转化为糖元 转化为脂肪 氧化分解 转化为脂肪 参与机体构成 转化为糖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过程 原料和产物 条件 场所 过程 原料和产物 条件 场所 微生物类群 微生物的营 养代谢生长 发酵工程 光能 生产者体内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 消费者体内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 遗体及排出物 中的化学能 热能 化石然料中稳热能 活跃的化学能 (ATP ) 呼吸热散失 机械能 生物电能 稳定化学能 光能 渗透势能 光合作用 同化作用 分解者呼吸 燃烧 呼吸作用

四、细胞的生命历程、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五、遗传的物质基础 基因库 进化实质 基因频率 基因型比例 纯合子 性状 表现型 基因型 杂合子 基因 类型 概念 叶绿体 线粒体 染色体 DNA 显性基因和陷性基因 质基因 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 核基因 基因结构 双螺旋结构 基本单位 空间结构 化学结构 DNA 结构 三个特性 三个特点 脱氧核苷酸 编码区 非编码区 非编码区 真核细胞基因 原核细胞基因 内部结构 编码区 内含子 外显子 基因功能 表达功能 传递功能 贮存功能 复制 场所 模板 原料 产物 过程 特点 转录 场所 模板 原料 产物 过程 意义 翻译 场所 模板 原料 产物 过程 意义 中心法则 位置变化 突变功能 基因分离 基因突变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自由组合 基因交换 基因重组 概念 特点 类型 意义 一个概念 基因工程 五面应用 四个步骤 三种工具 二个原理 人类基因组计划 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2020年大邑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及应用》试题及答案

2020年大邑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及应用》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骑车 B、运算 C、游泳 D、唱歌 【答案】B 2、有的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来取悦父母、老师或朋友,体现的是学习动机中的()。 A、内部学习动机 B、外部学习动机 C、认知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答案】B 3、教育心里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A、19世纪末20实际初 B、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答案】B 4、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l2岁 【答案】B 5、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处于()地位。 A、核心

C、从属 D、主导 【答案】D 6、幼儿园中期教育目标是指()。 A、中班的教育目标 B、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C、一周的教育目标 D、一月的教育目标 【答案】B 7、通常人们所说的态度和欣赏属于情感目标的()。 A、反应 B、接受 C、形成价值观念 D、价值体系个性化 【答案】C 8、情境言语和连贯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完整连贯 B、是否反映了完整的思想内容 C、是否为双方所共同了解 D、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答案】D 9、根据一周内和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这样可以()。 A、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C、合理利用休闲时间 D、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答案】B 10、德育“认知模式”的提出者是()。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班杜拉 D、奥苏伯尔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教育学 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框架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的物产阶级、平等性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3、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360安全浏览器.lnk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当代中国教育 1、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2、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 3、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在正在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5、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内发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 遗传素质在人都能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定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定义 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2、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1、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2、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中国近代的教育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 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教育目的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考点梳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单元 思维 导 图: 第 一 课 丰 富 的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p4 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②随着身体的变化、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③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社会关系分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或: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P5 ①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②地缘关系:如同乡、邻居等。③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4、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意义)p8 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②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接纳与认可。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④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p8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教育学知识结构框架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二、简述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音、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以活动只停留在“个体(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层次上。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1、教育活动的对象(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人)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活动的目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人类的发展) 3、教育活动的方式(特殊的规训方式出现)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 施教者受过专门训练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专门的场所和设备 学生以学习为专门任务 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环境、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 1、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法则。(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2、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①时间上,“从摇篮到坟墓”②空间上,利用所有的教育和学习场所 3、“终身教育”概念③方式上,各种教育方式的荟萃④教育性质上,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 一种教育观,也即“泛教育观”。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整理

一、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几个方 面 1: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判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 德国12 英国11年 美法加 10 日本9

德育方法:说服法,陶冶法,榜样法,锻炼法,奖惩法。 说服法要注意的有 1: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机。 3:说服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陶冶法要注意的有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以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榜样法要注意的 1:选好榜样。 2:设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法要注意的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要严格要求。 对技能分类,较典型的观点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操作技能又包括言语技能和体育技能。而认知技能属于心智技能。针对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针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 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重视学前教育,助于早期智力开发。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改革中等教育机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使用智力测量表对智商进行测试,这种智力评价属于绝对评价。 教师节是哪年成立的?1985年。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结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学生申诉的范围 4:学生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5:学生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学生申诉的程序,一般步骤是:提出申诉,受理审查,申诉的处理。成功归因理论,介个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他认为:归因影响到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而这种归因后果影响后续行为的动机,即成就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以下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起源说是:()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西周六艺教育以——为中心() A.礼乐 B.射御 C.书数 D.礼书 4.“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体现了——教育理念() A.前制度化 B.制度化 C.非制度化 D.前三项兼有 5.强调“教育即生活”在中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夸美纽斯 6.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7.人的发展是指人的——发展() A.身体和心理 B.智力 C.个性 D.社会性 8.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时期发生在()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9.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应该() A.抓关键期 B.秩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 10.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技 11.学校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A物质文化B组织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或观念文化 12. 是社会需求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集中体现。 A义务教育B教育制度C教育目的D教育评价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智力劳动B体力劳动C接受劳动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4.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B主观能动性C学校教育D环境教育 15.教师根本任务是() A关心学生学习B教学C教书育人D管理学生 1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关系 A授受B相互促进C民主平等D朋友 17.当今教育改革核心是( ) A教学方法改革B课程改革C教育评价改革D教育结构改革18.以下属于教师劳动特点的是( ) A复杂性B创造性C预期性D长期性 19.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 ) A综合课程B潜在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 20.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主体活动D文化活动 2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作业布置与批改、D.学生成绩与检查评定

高中英语2019版必修一知识框架及思维导图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英语期末复习 知识框架及思维导图 一、知识框架: 1.词汇篇 Welcome Unit 核心词汇:exchange, design, anxious,annoyed, frightened, senior, impression, concentrate, confident,curious等 常考短语: at last, make an impression, concentrate on, leave...alone, look forward to, take notes等 Unit 1 核心词汇:V olunteer, debate, prefer, suitable, challenge, confusing, graduate, recommend, advanced, quit, responsible, schedule, expert, behaviour, solution, attract, addicted等 常考短语: debate with, prefer...to..., clean up, be suitable for, graduate from, sign up for, be responsible for, be attracted to, focus on, addicted to 等 Unit 2 核心词汇: apply, pack, amazing, amazed, arrangement, narrow, powerful, recognise, unique, admire, contact, credit, request, view, sight, comment 等 常考短语: apply for, take control of, other than, make up, check in, check out等 Unit 3 核心词汇: fitness, honour, determination, injure, difficulty, strength, failure, compete, pretend, cheat, audience, compare, stress等 常考短语: come along, work out, used to, make it, fall apart, give up, make sense, make a difference, rather than, cut out, compare...with/to...等Unit 4 核心词汇: rescue, damage, survive, destroy, affect, shelter, ruin, shock, trap, bury, breathe, effort, suffer, supply, calm, sweep, strike, effect等 常考短语: as if, in ruins, in shock, in the open air, on hand等 Unit 5 核心词汇: refer, based, base, symbol, variety, major, means, appreciate, struggle, equal, demand, relate等 常考词汇: refer to, ups and downs, date back (to...), no matter where/who/what/etc.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 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 (三)教育的形态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家庭,学校,社会) 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 1.神话起源说 (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法)勒图尔诺 3.心理起源(孟禄) 4.劳动起源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2、工业社会的教育(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3、信息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 三、教育学的产生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发展(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 (二)教育学的创立(3)研究方法:科学的 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教育家及著作: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 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主义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 (4)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6)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卫生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卫生法律法规 第一节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即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卫生法上的法律责任即由于行为人违反卫生法的相关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的内容 (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间因违反卫生法中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规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违反卫生法中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刑事法律规定,后果严重构成犯罪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一、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 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淋病、梅毒、血吸虫病、疟疾等26种。 但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即适用强制管理。 (三)丙类传染病 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等11种。 二、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①“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②“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③“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提出“从做中学”的方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6、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

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 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 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 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 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 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 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盂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 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 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 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人接受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