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1、商周宗教思想

商代宗教思想:商代以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殷人的宗教是祖先一元神的宗教,他们祭奉的至上神上帝也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夔”西周宗教思想::两个创新:(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周人认为寄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或称帝,上帝。

(2)“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多少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周人进一步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2、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五行:水(润下作成),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文化的基本特点:具有两重性(1)商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鲫、大夫中一些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出新的观点。(2)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占支配地位。

4、春秋时代,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纠结在一起,具体表现在:

(1)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然而文化知识仍然基本上掌握在鲫、大夫一类人手中。(2)春秋时代的学问主要还是《礼》《乐》《诗》《书》《易》。

(3)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发展,但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崩溃。

(4)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

(5)文化发展在地域上不平衡。

4、《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春秋末期,孙武《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该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2)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

(3)重视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5、孔子的“仁”、“礼”观念(克己复礼)

“仁”-----孔子认为,仁就是要爱人,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都贯穿着“爱人”的精神,把伦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时候,孔子把“仁”规定为“克己复礼”,主张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克己”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规范,这个规范是自己内心理智于感情的争斗。“克己复礼”不是结果,是达到仁的境界的自我修养方法。“仁”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安民,强调孝对治国的意义,也把孝纳入仁的思想体系。

“礼”------(1)孔子扩大了里的适用范围。他主张一切人“齐之以礼”,孔子教育学生学习礼乐,然后跻身于政治,将学习礼乐与做官先后的问题。(2)孔子所说的礼的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崇敬鬼神的色彩,他重视礼乐精神的实质和现实作用。他认为礼乐的作用是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这是先代圣王之道的精神实质所在,统治者衣礼行事,才能更容易的“使民”并使统治阶级内部互不僭越,避免冲突,而士阶层依礼“事君”,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恭敬的执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在社会上得到立足的地位。

6、墨子思想

其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基本主张。

“兼爱”----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墨子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成为“仁”。孔子,墨子的区别: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显示,其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墨子则站在弱者、寒着、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其主张“爱无等差”(“爱无等差“爱有等差”是儒、墨两家的重大问题之一)“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墨子“非攻”思想有两点值得肯定:(1)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2)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大国攻伐小国的大国。

“尚贤”思想----中心内容: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由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富强,人口就能蕃庶,社会就能安定。“尚贤事(使)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墨子提出“众贤”“进贤”“使能”作为实行贤人政治的三个基本环节。“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进贤”即任用贤良之士。“使能”即依据能力慎重的使用贤良之士。他用“古之圣人”反对“禁止王公大人”就是用“尚贤”思想职责当时的现实,指责宗法制的“亲亲”用人原则和当时政治中的现象。尚贤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

“尚同”思想------是“尚贤”思想的发展,进一步对论国家起源和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责在于统一全国思想,要求百姓逐级与上级长官保持一致,最后上同于天子,以天子是非为是非,表现出专制主义的倾向。这种学说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其积极意义。

“天志”思想-----墨子以“天志”衡量统治者的刑法政令,也即以“兼爱”学说衡量是非,墨子思想中的“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如果顺从天的意志,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就必然得到奖赏,而违反天的意志,即“别相恶,交相贼”就必然遭到惩罚。他还认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万民”的规矩,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他只是想利用“天”的观念为他的主张服务,是他的学说易于为人所接受。

“非命”思想-----墨子主张“天志”但又主张“非命”,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天下大乱,他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闪光。在论证“非命”的过程中,墨子提出鉴别言论是非真伪必须有一个标准。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三条标准:(1)推究来历,看言论与历史经验是否一致。(2)检查言论的实际效用,依照理论指定行罚教令加以实行,看他的社会效果如何。(3)考察实际情形,看言论与百姓耳目见闻是否一致。“三表法”-------即标准,其缺点:(1)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有忽视理性认识的倾向。(2)把真理问题叫做“是非利害之弊”混淆了是非与厉害的区别。

6、老子的道、及“无为而治”

“道”-----:(1)从形象方法从底层对道作粗浅解释,道空虚而又能产生出万物作用是无限的(2)运用概念从较高层次对道解说,道是无和有。(3)运用推理对道作再高一层次解说,道不是一,但能生一,道无阴阳,但能赋予“一”以阴阳。道的含义:(1)道是无和有。(2)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老子认为物质世界有开始,在物质世界开始之前,道就存在,他经过一个发展过程才产生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出现后,道也没消失,继续养育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成熟。(3)指规律性,即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由于道的规律性作用于万物,才产生了万物的规律性,而万物的规律性又体现着“道”的规律性。

“无为而治”-----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做了系统论述,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思想。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他认为“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无为”主要提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妄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正面的说法叫做“好静”、“虚静”,是一种顺乎“自然”的行为状态,老子认为这样便没有办不成功的,即“无为而不为”的含义。“无为”即(1)顺应自然不忘为(2)遵循自然规律去“为之”。

7、孟子的“仁政”学说、性善论、尽心、知性、知天

“仁政”------(1)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横征暴敛,以保持小生产者相对稳定。(2)在政治关系方面,它是一种道德治论,也叫“王道”,与暴力政治“霸道”相对,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着眼于争取民心,目的是“保民而王”。(3)孟子的“仁政”说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的观点。

性善论-------(1)孟子与告子争论的中心问题:道德观念是否先天赋予的?告子看到善恶是后天形成的,否认天赋道德论,孟子则肯定道德意识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否认道德意识形成的外在条件。(2)孟子把伦理范畴与性善论联系起来,做了比较深刻的探讨,论证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德”:仁、义、礼、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尽心、知性、知天-------孟子讲的心、性指善心、善性。尽心、知性是保持,发展善心、善性。(1)孟子提出的保持,发展善心,善性的主要方法是所谓“寡欲”和“思诚”,他认为物质欲望诱使人丢失善心,要保持善心必须“寡欲”,他又认为,人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性本来是善的,然后专心致志的去追求山的本性,这叫“思诚”。(2)他认为从尽心开始,充分扩展善心,善性就可以治理天下国家,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还提出善养“浩然之气”修养方法,养“浩然之气”保持道德纯洁。(3)孟子把尽心,知性,与知天,知命相联系,说明他吸取了传统的天命论,他认为政治清明或政治黑暗是天命决定的,顺从天的生存,违背天的灭亡,所以他主张“乐天”,“畏天”。(4)孟子的知命观念中有两点与传统天命论显著不同:a\、孟子的君权神授说中既讲“天受”又讲“民受”b、孟子提出“正命”观点,他主张反对宿命论,主张积极有为。

8、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及社会思想

“齐物:------庄子的“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差别性和存在的真实性。他从两个方面论证“齐物”思想:首先,从事物的矛盾性作论证。一切事物都有他“然”也有它“可”的方面。其次,从事物发展转化的角度作论证。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转化,发展转化的结果必然生成另一事物,而另一事物的生成,就是原事物的毁灭。

“逍遥”------其思想建立在“齐物”思想基础上,内容是讨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庄子把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有待”;庄子幻想一种不依赖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即“无待”。追求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的逍遥人生。《逍遥游》要达到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的逍遥境界,就必须抛弃功名利禄,并抛弃自己的肉体。

庄子的社会思想-----(1)庄子从人的自然出发,强调人与社会的对立,否定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社会文明,提出回到自然中去的社会思想,庄子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形体,生命,本性以及繁衍相继,都是自然赋予、自然发展的过程,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庄子认为人的“常性”是“同德”和“素朴”。(2)庄子推崇人的自然性,是对礼乐仁义的否定,在他看来,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造成了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3)庄子把人的自然性,同社会物质文明对立起来,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素朴的人性绝对不相容,任何物质文明的发展都必须导致人类素朴的自然本性丧失,社会道德的沦丧。《庄子》书中反复说明治天下即是害天下的观点,发挥“不治而治”的社会思想。

9、惠施的辩学

惠施,战国时宋国人,主张对内实行“法治”对外联合齐、楚抗秦,惠施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惠施的辩学有十个命题,称之为“历物之一”或“历物十事”。

一、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1、历物十事: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

2、合同异: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最终归于统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基本特征: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二、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

1、指物论:指,A、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B、具体事物的属性主要观点:A、万物是某些属性的总和,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般属性本身(物莫非指,而指非指)B、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已经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代表性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

2、离坚白A、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B、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兼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基本特征:离,把个别与一般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

3、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和争论中各执一端,都有不同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两种趋势,一种是强调实得相对性,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10、荀子“天人相分”论、性恶论和社会关系

“天人相分”----(1)他在战国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需要,提出“天人相分”的理论。它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的消极无为成分;吸取墨家重视实践经验的思想而抛弃墨家“天志”‘明鬼’的主张,相当彻底的否定了传统天命思想,在古代思想史上有划时代意义。(2)荀子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3)荀子主张人“不与天争取”的同时,有肯定人能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来为人类谋福利。(4)荀子以“能参”和“所以参”为基础,提出“制天命”的思想。(5)荀子从“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出发,批评世俗迷信,他认为“星对木鸣”之类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吉凶的预兆,只不过罕见罢了。

“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性恶论包括三个环节:(1)荀子把人性规定为先天的自然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他强调“性伪之分”是“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在人性学说方面的应用(2)荀子认为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强调人性与封建道德规范的对立,否认封建道德为人心先天所固有,是荀子性恶论的特色。(3)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通从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获得所谓“善”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并不意味着不能为善,相反,性恶正式人为善的原因,荀子强调后天人为的努力。

社会思想-----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在社会思想方面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明分使群”即划分不同的等级,规定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还提出“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与孔孟不同,荀子将礼与法并举,称为“礼法”或“礼仪法度”,荀子反对世袭制度,反对“以族论罪”以世举贤,主张“刑不过罪,爵不逾德”,具备法家“法不啊贵”的意义。

11、中国思想史先秦时期的史料,可以划分为文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先秦文献的特点:(1)先秦文献都不是一个人的著述。(2)先秦文献往往咋入后代人的文字。要辨识先秦文献中杂入后代人的文字,有赖于史学修养和理论修养,并尽量注意前人的研究成果。(3)先秦文献都有注释。一般,古代对语言文字和历史知识的注释可靠性比较大,而对思想内容

的注释常常与先秦文献本身有距离,甚至完全不同。(4)先秦文献的格式,用字与后代距离较大。先秦文献使用假借字多,汉字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现代人用一字代替另一字就是写了错别字。

12、各时代的著作及诸子著述

战国-----《周易》,一种古代的占莁书,本称《易》《易经》;《尚书》战国以前官方文件的汇编,编辑成书在春秋战国期间,汉代列为“五经“之一,始称《书经》《尚书》,其内容为史官所记统治者的言论,体裁有:诰(君对臣的讲话)、谟(臣对君的讲话)、誓(君子誓众之词)、命(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令)、典(记载重要事实的文字)

春秋-----《诗经》西周至春秋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共305篇,《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它反映着四周初年至春秋末年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按照《春秋》编年顺序记述春秋时代的历史;《国语》春秋国别史,记载周、鲁、齐、晋、楚、郑、吴、越八国历史,又称《春秋外传》。

诸子著述: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家,兵家八个。

儒:《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转弟子追记写出。《孟子》战国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作。《荀子》汉称《孙鲫子》32篇大部分为荀况作。墨:《墨子》墨子及其弟子所记墨子的生平言行,及墨子与弟子的言论研究墨家思想。名:《公孙龙子》先秦名家流传至今的唯一著作,公孙龙自著及后人辑录。法:《商君书》亦称《商君》,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贯穿着提倡“耕战“的法家主张。《韩非子》大部分为韩非著作。道德:《老子》亦称《道德经》春秋末老聃著,偏于战国时期。

《庄子》战国,道家主派,老庄学派的著述总集,《庄子-天下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总结先秦思想的著作,从道家学术观点出发,对先秦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各学派的关系提出了看法。杂家:《管子》托名管仲所作,战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总集。

《吕氏春秋》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和门客编著,被视为杂家代表作,先秦最后一部文献,先秦文献中的唯一不存在真伪问题文献。纵横家:《苏子》《战国策》祥载张仪、苏秦等战国纵横家的策谋和言论。

13、陆贾和贾谊的思想(儒家代表人物)

陆贾------经历战国末年与秦汉之际两次政治变动,提出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

(1)其著有《新语》12篇,发挥“行仁义,法先圣”的儒家政治主张,主张以仁义为本,主要通过教诲、辅之以赏罚,使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人们和谐相处。

(2)陆贾强调“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吧“仁义”解释为“无为”,直接反映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需要安定,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3)陆贾从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两方面论证了仁义为本的政治思想。在天人关系方面,陆贾继承《易传》的观点,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他又认为仁义是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古今同纲纪”,他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治国的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权行”即依据古今时势不同而变通,以求与今世实际相符合。

贾谊------著有《新书》58篇,主张以仁义守天下,与陆贾都总结秦代灭亡教训。(1)贾谊从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引出的政治主张是必须实行“仁义”(2)加以重新讨论了礼治与法治的优劣,认为礼治优于法治,基本理由:a\、“礼”可以预防“恶”,是百姓不产生“为非”的念头,有“劝善”的积极作用,“法”只能在“恶”发生以后进行惩罚,起“惩、恶”的积极作用。b、礼治通过教育推行,久之成俗,民乐从之带来长远利益,法治通过行罚推行,积怨越来越多,形成哀戚逆反的情绪,必招致祸乱。(3)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支持“有为”,还指出当时存在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亟需用积极有为的办法解决。

(4)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特点:在仁义和功利的关系上,它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他的“民本”思想,即主张“爱民”又主张吧民看成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他的礼制观念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这种融合儒法的特点也即“霸王道杂之”。

14、黄老之学------道家一个支派,指治身(养和生)和治国两方面,融合道法,主张“清静自定”。《黄老帛书》着重论述天这一范畴,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本身,八天的规律性理解为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规律,“黄帝有刑德,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黄老帛书》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表现在:(1)《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出发强调要达到争取民心而“行天下”的积极目的(2)从《老子》的失误无不包括对立面的思想出发,强调了对立面相争的意义(3)从《老子》矛盾转化的思想出发,着重研究了转化条件,克服了宿命论和不可知论。

15、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西汉时期儒学大师,悉心研究《春秋公羊传》著名。(1)其“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人之间存在这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人们的行为(主要指帝王的行为,措施和宗教仪式)能够使天改变原来的安排。(2)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3)使阴阳五行伦理化,是“天人感应”说的重要内容,董提出“阳尊阴卑”“阳贵阴贱”,把人间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强加于阴阳。

16、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司马迁提出史学的任务是“通古今之变”,承认历史发展变化是其史学思想的前提,从变化中叙述历史是他的基本方法。其另一任务:“究天人之际”,他把重心放在论证人的作用方面。(2)司马迁重视物质生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政治的成败,社会的治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他都试图从经济方面去作出解释,他认为经济状况决定社会地位,决定道德观念,还承认追求物质利益使人们的正当要求。(2)司马迁对史学的现实功用的看法,认为历史是观察,处理现实问题的一面镜子,同时不能把历史经验绝对化,司马迁写史,“寓论断于序事之中“,既不同于发表空论,也不同于”微言大意”的春秋笔法,突出的体现了以史为鉴的思想。

17、谶纬迷信思潮

谶:谶语、谶记、符名,是预言吉凶的隐语。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

纬:纬侯,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见于史籍记载,不早于西汉成帝年间。差别:(1)谶的起源早于纬(2)谶直接假托鬼神,纬直接假托于孔子(3)谶的内容限于政治兴亡,纬涉及经书内容要广泛的多(4)谶不依傍经书,纬都依傍经书。谶纬著作常有图与文字相配,也称“图书“图纬”“图谶”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 书笔记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 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 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 《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 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 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 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 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 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 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

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4年秋季划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台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人伦者,天理也”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道德化和宗教化 B.政治化 C.世俗化和普及化 D.哲学化 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6.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7.“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的再现了客观历史 B.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中国思想史考题

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 1.“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 2.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之一。 3.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 4.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 5.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 6.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提倡“先人后己”。墨子主张“”,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的重视。墨子的、、、、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7.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 8.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一、基本目的 在中国古代史的纷繁事象之中,本课程选择若干专题,着重从政治与文化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如位阶安排、诸子治道、士族阶层、民族统治、官僚选拔、重要帝王、都城地理、中外交流等方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感,初步理解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关视角,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提要 第01讲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一、周代贵族政治 封建和宗法·世卿和采邑·爵:贵族身份尺度 二、战国选贤任能 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禄秩和官人百吏 三、秦汉以吏治天下 布衣将相和军功阶层·禄秩与以吏治天下·封爵和赐爵 【思考题】 1. 周代封建体制与战国秦汉的集权官僚体制的区别何在?

2.“爵本位”与“官本位”的区别何在? 【推荐阅读】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爵禄与吏禄”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章第5节“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章 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第02讲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 一、先秦儒法道的治国主张 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 二、秦政与法术 秦国的法治·二世而亡 三、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 休养生息·黄老无为·儒道互绌 四、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从黄老到儒术·霸王道杂之 五、新莽奉天法古 奉天复古思潮·新莽制礼作乐 六、东汉儒法合流 经术与吏化·儒法合流 【思考题】 1. 儒、法、道的历史观、人性论,与其治国之道是什么关系? 2. 战国秦汉间法、道、儒在政治上此起彼伏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理解新莽改制?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类型:任选考查方式:考查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论语导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任选专题课,是一门传统文化普及课。本课程提倡阅读经典原文,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孔子的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此外,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增强独立人格意识,对中国的传统和未来有理性的思考。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括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介绍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的生平;通过阅读《论语》原文,使学生全面掌握孔子的思想;进而结合现实,讨论儒学的现代意义。要求学生熟读《论语》,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识孔子的思想,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学习儒家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孔子的生平 第一节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二)礼崩乐坏与私学的兴起 (三)鲁国的历史及传统 第二节孔子的生平及《论语》 (一)孔子的先世和生平 (二)《论语》的成书、体例及传播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政治论 (一) 先富后教 (二) 礼刑并用 (三) “道之以德” (四) 举贤人 1 第二节孔子的人生论 (一)仁与礼 (二)义与利 (三)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三节孔子的教育论 (一)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教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章儒学的演变与现代意义第一节儒学的演变 (一)先秦原始儒学 (二)两汉经学 (三)程、朱理学 (四)陆、王心学 (五)新儒学 第二节儒学的现代意义 (一)民本与民主、人治与法治 (二)士与知识分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阅读《论语》原文,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人生论)。教学难点在于古文阅读和孔子思想的归纳。 五、参考书目: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96 (清)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5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 2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 店,200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一、名词解释(5个) 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 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 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 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 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 的权威。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体现“尽心、知性、知天” 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 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 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 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 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 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二、简单题(4道) 1、整合经学与子学 (1)、形成一部像样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 (2)将“根”经学与“魂”价值与意义相融合 (3)这部著作需透着中国精神,即有意义的信仰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思想史 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1)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直是社会指导思想;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丹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 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说法赋予了上天以人格化的神的地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观一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崇尚儒学,限制其他学派,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观点,AB两项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天对君主统治的监督,不是君主权力源于上天,D项错误。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

中国思想史重点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 2、《四书集注》即四书章句集注。作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3、《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全书内容丰富,集中表现了作者发展进化的历史观。他痕恨明王朝的腐败政治,主张改革;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还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对宋明以来的唯心主义道学进行了批判。作者有意识地把评史与论政治结合起来。他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争”,才能“为治之资”。因此王夫之的史论著作不仅贯穿着他的史学思想理论,也渗透了他的政治思想理论。 4、《天演论》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

中国思想史 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大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正哲学。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本义:天子、君主。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独裁统治的代表。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人殉为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巫:象形字。据甲骨文,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小篆,象女巫两袖舞形。本义: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从字形上来讲,巫上下两横代表天地,意指能够沟通天地之人。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一种本源论(本体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古人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本源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可以说五行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有“元素论五行”和“德性论五行”之分。元素论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论五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國思想史(二)教學大綱江淑君編 日期教學內容 ───────────────────────────────課程說明、董仲舒的「三統說」 《大學》、《中庸》、《易傳》義理趨向及其年代歸屬 《淮南子》中的雜家思想 揚雄、王充的學術思想 魏晉玄學總論 《人物志》的才性觀與人物品鑒 何晏的學術思想 王弼的學術思想 (期中考) 阮籍、嵇康的學術思想 郭象注莊及其相關問題 中國佛教哲學總論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原始教義)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大乘教義)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及講論 中國佛教之三宗(天台宗) (期末考) 教學目標: 一、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逐一解說中國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 帶入思想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藉此,使學生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架構,探討其思想內容的優缺點,並與同期思想家進行 義理趨向之比較。藉此,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義理思想的認知與興趣。 評分方式: 期中考筆試:四十分期末考讀書報告:四十分(十二月三十日繳交) 期末報告分組討論:二十分(包括如何選定題目、如何搜尋資料以及報告內容如何進行思考與書寫等綱要) 課程教材: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 參考書目舉要: 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 趙書廉著《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葆玹著《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樓宇烈校釋《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林麗真著《王弼》東大圖書公司 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莊耀郎著《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 何啟民著《竹林七賢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臺灣學生書局 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臺灣學生書局 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 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嚴北溟著《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 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 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1、商周宗教思想 ①、夏商周的异同 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 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 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 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 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 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 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 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

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 出“气”及“阴阳”观念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 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 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 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 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游历讲学、养 士制度、稷下学宫) 3、孔子思想 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 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 言,于道最为高。 (1)关于天命和鬼神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 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 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 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 孝敬父母。 ③礼 周礼 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心内容: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孔子的“仁”的思想 1、“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实现途径:忠。恕 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 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恕 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 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 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 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 并 不依靠他人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请各部门按要求认真填写附件有关表格,其中附件2《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申请表》和附件3《第二课堂学分审核汇总表》于4月2日前纸质一份(签字盖章)交教务处实践科、电子版发到实践科邮箱:sjjxk@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7420007.html,,附件4《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记录表》各部门自行记录留存待检查。联系电话: 62158062。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课程编号:0931020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总学时数:48学时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所有中文本科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几千年来留存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一部分是对这几千年文学发展变化之线索的梳理、描述,以及对于其中规律性问题的初步探讨。这两部分内容,既有区别又密切关联,本教程打破以往的惯例,尝试将其穿插、组编到一起,以利于实际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性把握。 2、教学目标和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文学篇目的学习,领悟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升对古代文学现象的思考深度,为继承和弘扬古老的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各种文体、文

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兴起与发展变化,同时还包括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内容,重点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著名、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背诵其中的一些重要名篇,领会其艺术精髓。 本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言先秦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言秦汉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三章两汉辞赋第四章两汉诗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建安诗歌第二章正始诗歌第三章两晋诗歌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二章盛唐的诗人们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坛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言宋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文体、文学思潮的演变、主要作家的艺术成就以及名篇的学习等。 难点:掌握各种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等。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自学和课堂讨论为辅,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及重要文学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对非重点的一般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简要列出提纲及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在课外自行学习,弥补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缺憾。 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力求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活力和现代性。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 一、填空题: 1、由开创的关学, 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 ,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 二、改错题: 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春秋》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 “天下号曰新义” , 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三、名词解释 : 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 2、北宋五子。 3、《太极图说》。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5、一物两体。

6、关学学派。 7、荆公新学。 8、耦。 9、剥落。 10、简易功夫。 11、鹅湖之会。 四、简答题: 1、《皇极经世书》的主要思想。 2、拭勾勒二程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轮廓。 3、王安石思想的基本内容。 4、元代思想状况。 五、论述题: 1、周敦颐的思想特征是什么?有那些重要内容? 2、张载的理学思想反映在那几个理论环节中?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理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4、与理学思想比较起来,陆九渊心学思想有那些特点? 5、陈亮、叶适如何通过针对性地批评程朱理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

第七章明代及其明清之际的思想与思潮 一、填空题: 1、明初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有(试举五人 :、、、、等。 2、明代中后期形成的王学派中影响较大的, 是以王畿 (龙溪、钱德洪 (绪山的和王艮的。 3、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编写工作, 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4、在《东西均》中提出的的命题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二、改错题: 1、明永乐年间组织编撰的三部《大全》是指《六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 2、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吴与弼。 3、吕留良的《无何集》是把王充《论衡》中批判谶纬神学的言论加以分类编排而构成的论文选集。 三、名词解释 : 1、三部《大全》。 2、静中养出端倪。

甘肃省兰州市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

兰州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 历史(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先生说:“欲观周之所以任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之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制度的典型特征是 A.功臣分封制 B.婚娶联姻制 C.礼乐丧葬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行省制度的创立 4.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的部分官职,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③②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②④③① 5.曹魏时期,曹 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 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 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 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6.下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① 同平章事 三司使 提点刑狱司 ② 刺史 司隶校尉 常侍 大司马 ③ 郡守 奉常 监御史 廷尉 ④ 知府 海军提督 管带 巡抚

200221 中国思想史 作业(高起专)

《中国思想史》作业 一、单选题 1. "性善论"是谁提出来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2 ()(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A建元 B元光 C元平 D正始 3.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A五义B 五则C五典 D五道 4. 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A以法治国B以道治国C以德治国D以善治国 5.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 仁礼 B谦让C德育D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来的? A 徐则林 B 魏源 C龚自珍D严复 7. ()主张实行贤人政治。 A老子B墨子 C孔子 D庄子 8. “参验说”是()提出的思想主张。 A老子B庄子C孟子D韩非 9. 隋唐的()要体现变化趋势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A儒学 B道家C法家D儒家和法家 10()主张“合同异”,曾提出历物实事即十个辩论题目。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1. ()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是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他特别强调“质测”的知识,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观点,主张“寓通几于质测”。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2.《淮南子》以()思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3.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反复讲明的为何变法维新的道理。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4. ()认为变法的根本在“育人才,开民智”。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5()编写了《明儒学案》。 A黄宗羲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6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17()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8“性恶论”是谁提出来的?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9. ()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认识。 A《易传》 B《明儒学案》 C《海国图志》 D《五经正义》 20. 隋唐的()要体现禅宗思想; A哲学B儒学C佛学D法学 21. 《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A上善若水 B舍身取义 C舍生取义 D当仁不让 22《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著作,产生于()末年。

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国思想史)考试试题

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国思想史)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22分) 1.三垣是的合称。2.古代把周天分成十二次,用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十二次是列。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是设立的。 4.古代乐律中的五音是指。5.明、清的学校有两种:。 6,宋代的科举,大体上分为。 7.基督教开始传人中国的时间约在,当时称作。8.佛教起源于,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9.历来的目录书大致可分为类别。10.我国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的奠基之作是。 二、解释名词(20分)

1. 五星连珠 2. 律吕 3. 六艺 4. 九品官人法 5. 冠礼 三、解释下列加“—”的词在句中的意义(30分)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2.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3.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4.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5.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6.男子二十,冠而字。 7.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8.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9.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10.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律回岁晚冰霜少”指的是一年中的第几个月?依据是什么? 2.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是怎样的,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还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4.在接触历史地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国思想史)考试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22分) 1.每项1分,共3分。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2.1分。由西向东 3.每项1分,共2分。北魏、北齐、昭玄寺4.5分。宫、商、角、征、羽 5.1分。国学和府、州、县学6.1分。常科与制科 7.2分。唐朝初年景教8.每项1分,共2分。印度次大陆思想和艺术 9.每项1分,共3分。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0.每项1分,共2分。《别录》《七略》 二、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 1.五星连珠:五星连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一方。 2.律吕:律吕是十二律的合称。十二律分为六阳律和六阴律,六阳律称为律,六阴律称为吕,合称“律吕”。 3.六艺:六艺是古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4.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期出现的考察、选拔官吏的制度。将察举对象分为九等,政府按等录用。. 5.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的仪式,它表示该男子已经成年。 三、解释下列加“一”的词在句中的意义(每词2分,共30分) 1.飞星:牛郎星、织女星。银汉:银河 2.东壁:壁宿。3.翼:翼宿。轸:轸宿。 4.西陆:昴宿,句中指秋天。5.冠:举行冠礼。 6.字:起别名。7.明星:启明星。8.衣:上衣。裳:下衣(或“裙”)。 9.元服:帽子(2分),句中指举行冠礼(2分)。 10.清:清酒(或“经过过滤的酒”)。白:浊酒(或“没经过过滤的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