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内容摘要:舆论需要引导,加强舆论引导,使表达趋于理性,让舆论呈现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公正的一面,就非常必要。新闻媒体是舆论的旗帜。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此文是我在学了本学期的《舆论学》后结合自己所学的新闻专业得出的一些浅识。我认为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新闻媒体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说话;新闻媒体必须具有思想性;新闻媒体的作品必须适合于大众阅读。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新闻宣传战线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新闻评论必须扛起旗帜,在引导舆论中起到中坚作用。

一.舆论需要引导

世界原本就有多种声音,世界也需要多种声音。多种声音和谐共存,大嘴小嘴自由说话,社会才能在思想的冲突与交锋中,认清前进的方向。多种声音说话,大嘴小嘴表达,就是舆论。舆论向来不仅仅是公众的说话和表达,在说话和表达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理性、宽容和文明的程度。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道路以目”这种极端的舆论控制。不许说话、不许表达的背后,就是极端的专制主义。先哲们深刻地指出: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然而,在漫长的专制主义时代,对于舆论的控制从未放松。文字狱并不是某段历史的个例,而是专制时代的同病。

一个文明、进步、理性、宽容的社会,既不允许禁锢思想、钳制舆论,也不允许思想、舆论的杂乱无序。因此,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加强舆论引导,使表达趋于理性,让舆论呈现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公正的一面,就非常必要。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多元文化互相激荡,多元利益充分博弈。加强舆论的引导势在必行。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国家不能在舆论上保证信息主导权,而是让投机者控制舆论,

投资者将会在各种投资中产生“盲从”,这对于个体和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正确的舆论引导,是个人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有力保证。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具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霸权舆论对多元文化进行的“舆论同化”,这种同化是对多元文化的挑战。不能存异,就不能和谐,没有多元,就无从和谐。和谐社会不是文化的相互征服,加强舆论的引导,是对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保护与发展。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如何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政府的责任之一。让人民了解真相,了解事件的本质,舆论引导的作用不言自明。因此,加强舆论的引导,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发自普通个人的评论,由于互联网的发酵,会很快形成席卷社会的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一点也不亚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的舆论场。因此,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避免不良信息冲击人们正常生活的安全保障。

二.新闻媒体是引导舆论的“旗帜”

人们常说,媒体是舆论的旗舰。又说,新闻是媒体的旗帜。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美国新闻学家约斯特说,“新闻是报纸的身体,它表示出报纸的形式及外貌,而社论则是报纸的灵魂,要是没有灵魂,身体就等于木乃伊了。”

正因如此,共产党领导人非常重视新闻媒体。如马克思与《新莱茵报》、列宁与《火星报》《真理报》、毛泽东与《湘江评论》等。在我国,这种对新闻媒体的重视已经成为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旗帜作用,是由新闻媒体本身的特性所决定。

(一)新闻媒体的真实性

新闻媒体表达观点、传播意见。如果用表达方式来分类,新闻评论应该归入议论文。新闻评论具有议论文的一切特性。每当事件发生,意见纷呈时,人们最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事件的本质。新闻媒体这种人类表达中最为理性的方式,最符合在舆论纷杂中展示它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所以新闻的本质要求新闻体裁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自然,歪曲事实的新闻不是新闻。新闻媒体所表现出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就是新闻媒体在

舆论中的引导力。美国社论撰稿人大会《基本准则声明》:“社论撰稿人应当诚实。全面地提供事实。把社论的基础建立在只具部分真实性的报道之上是一种欺骗。”1(二)新闻媒体的时效性

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通过文体学和新闻学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的关键,是决定舆论引导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最重要的因素。从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原则

舆论需要引导,新闻媒体是引导舆论的旗帜。那么,怎么使新闻媒体更好地引导舆论,使舆论不偏离正确的轨道?这需要解决好三个原则性问题。

一是新闻媒体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说话。意见的背后是利益得失。舆论的主体所展示的观点是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一般的、普通观点,从自身利益的立场出发,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只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观点,会误导受众,使受众误认为片面的观点就是全面客观公正的观点。在这种时候,新闻评论必须站出来,全面地、客观地、公正提供意见,引导舆论。我们也不排除有悖于新闻伦理的评论。这种站在单一利益立场上的评论,和虚假新闻一样,危害视听,误导受众。这是新闻职业所不能容忍的事,这是对受众知情权的无耻践踏,这是对受众的财产、生命安全的威胁。因此新闻的撰稿人,包括社论、评论员和时评作者,都必须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这是新闻最主要的职业操守。二是新闻媒体必须具有思想性。思想为王,思想是新闻媒体的灵魂。新闻媒体的思想来自于新闻媒体作者对新闻事实深入的思考。没有思想的新闻媒体,本身就是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极大伤害。当受众失去了“思想的统帅”,便失去了佐证意见的参照系。这样的新闻媒体不仅不能正确地引导舆论,反而使舆论更加混乱。

三是新闻媒体的作品必须适合于大众阅读。这条原则看起来是对新闻评论写作方式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新闻评论社会效果的重视。没人阅读的评论,从来不会引起受众的重

视,更不用说会起到引导舆论的效果。我们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新闻媒体常常远离受众。站对了立场,有了深刻的思想,并不是一定能够写出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从学究式的评论中走出来,用平等的语言表达,用通俗的语言行文,才能表现出新闻作品的亲和力。拥有亲和力,就拥有了引导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考虑,新闻作品需要更加专业的训练有素的人才。新闻作品的行文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是新闻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它和新闻媒体的思想性原则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令人忧虑的是,在传统新闻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党报,往忽视新闻评论对于舆论引导的艺术。“思想贫弱症”和“语言贫乏症”几乎成为党报新闻媒体的通病。这种通病严重制约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这是必须改革的现状。新闻媒体是一门艺术,它是既是思维的、议论的艺术,也是形式的、语言的艺术。受众期待的严肃严谨的新闻作品,也期待平和易懂的新闻作品。

四.结合实际看新闻媒体舆论的引导力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媒体应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在更高层面上、以更大的覆盖性来理解、把握传播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2008年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作为社会应急处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客观要求和主观能动下,发挥了作为一个信息载体在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并发挥了主流媒体在危机时刻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人心和澄清事实真相、有效抑制负面舆论的作用,牢牢掌握了舆论引导主动权。这些成功的实践和经验为媒体在今后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如何以改革创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开拓了思路。

(一)整体的核心意义在于不可分割性,在社会系统出现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媒体应以开放的格局观照整体,才能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重大突发事件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威胁着社会和个人安全,个人和群体对媒介的依赖关系更加强烈。媒体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中协调社会关系、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工具,是促使社会形成合力采取一致行动的催化剂,媒体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展开传播和报道,推动各种资源良性互动,在多级互动中引导舆论,实现控制危机、稳定社会的作用。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以及当地广电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展开报道,史无前例的直播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汶川;震后灾区手机通话受影响,但很多地方的手

机短信仍能正常收发,新华社迅速开通了向四川手机用户免费发送新华短信的业务,覆盖1500万用户,使中央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和各路救援队伍开赴灾区的重要信息,直达受灾群众。主流媒体用镜头、画面、文字、声音报道灾情的进展,记录救援的过程。事实证明,直播震情并不会加重灾情,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击破谣言,召唤民众,凝聚人心。

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掌握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才能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导权。主流媒体开放的传播主导了舆论,越来越多的民众汇聚到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中,满足了知情权,并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形成良性的传播互动关系。主流媒体还充分利用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以及网站,开设公共服务平台,用爱心和服务有力引导着舆论。

在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中,江西交通广播和全国交通广播一起,打造了一个跨地区的传播和服务平台。各地交通管理部门、政府和社会救援力量以及路面被堵的驾驶员,汇聚到这个平台上来,信息交流快、多级互动强,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和物资调配。突发事件中产生的这种开放性的传播关系和信息交换方式是广电媒体的一次革命,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是媒体“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动力。

(二)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整体性对公众获取信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能够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公正和客观,有效引导舆论。

公共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机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以及稳定的社会系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大众传播媒介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细胞,各种信息资源在这里汇总、反馈,起到了一个公共信息库的作用。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同时应该对各种信息展开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和预警,这是就信息的时间概念而言。而在信息的空间性上来说,不仅要对一个点上的信息进行及时传递,更重要的是要对一个大的空间范围内的信息进行整合传播,而信息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也是一个有机整体。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伊始,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全国超过半数的交通广播就相继根据各地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启动恶劣天气下的应急报道预案,率先在全国开播雨雪天气特别节目,对各种瞬息万变的交通信息展开了整体跟进式报道,同时还展开了跨区域、跨媒体联合报道。受灾严重省份的交通广播每天都要与全国20多家交通广播以及当地其它专业电台、电视台进行新闻连线,打通了交通信息传播的区域限制,让外

省的听众第一时间掌握交通资讯,并为打通省际间通道、有效指导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展开,交通广播由交通信息发布平台进而成为当地抗灾救灾的信息发布平台、当地政府的重要指挥中心和社会广泛互助的救援中心。

(三)传播整体性还表现在信息、新闻和宣传的整体呈现,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场的强度大大高于平常,一条信息往往包含了事实、背景、情感等多种元素。

媒体如果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就能极大地满足受众在信息、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信息的交流形成社会共识。抗震救灾报道中,央视记者张泉灵的现场报道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以女性独特的敏锐视角捕捉到别人容易忽视的细节,她的每一次现场报道都是通过这些极小的细节展现着丰富的信息和浓烈的情感。在返回都江堰大本营的路上,张泉灵在一次现场报道的解说:“在漩口镇,老百姓24小时守候在黑漆漆的道路两边,为的是给前来救灾的部队送热水,送吃的。可是你必须知道,从今天早上开始,漩口镇因为和外界极难沟通,粮食极度紧缺。就这样,他们仍然把把青菜粮食留给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在乘坐成都军区飞机到卧龙返航时,张泉灵告诉观众一个细节,在飞往成都的半小时中,幸存者沈培云紧紧握着军医的手,一秒都没松开。张泉灵说,“沈培云搞不清是谁救了他,但他有一点是清楚的,只要是穿绿军装的人就是亲人。”敏锐的观创新传播理念与机制,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

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传媒人在思索如何把这些报道的成功经验制度化的同时,也看到了报道中的不足和问题。一些媒体在应急报道机制方面的缺失以及不健全,媒体的预警功能没有发挥。另外,在前期宣传报道中出现了前方采访随意性大、后方策划缺乏重点、前后方缺乏配合等问题,导致了灾害前期部分报道重心失衡、不全面、报道重复。这些问题的突显,促使媒体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重新认识新闻传播规律,创新传播理念,在机制体制、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媒体反应报道机制中要把舆论监督的功能摆在重要位置,根据事态的发展不断设置议题,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权利,这样才能把受众吸引到舆论的主流阵地上来,形成良性的传播互动关系,发挥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作用。

五.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

新闻媒介为顺应受众多种多样的需求,必须拓宽报道面,在坚持思想性、指导性的同时,大力加强群众性、服务性,使新闻导向接近受众、接近生活。近几年,全国不少报纸由小报变大报,由周报变日报,由四版变八版变十二个版到几十个版,目的就是扩大

外延,拓宽报道面,满足受众的多种多样的需要。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受众的新特点,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战斗力,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和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在明确舆论引导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创造生动活泼的、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

新闻舆论导向不仅要有良好的动机和明确的方向,还要讲究导向艺术。要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还得有船或桥,还得寻找既省力又快速又安全的最佳路线。(一)遵循新闻规律,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信息沟通功能。

有一种论调:“强调舆论导向,不符合新闻规律,会使新闻单位成为传声筒”。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都是新闻机构的重要职能,不反映舆论,新闻媒介与社会舆论相脱离,就无所谓新闻机构,也很难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任何一家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不仅报道新近变化着的事实,而且都要按照自己的办报、办台宗旨从不同侧面来影响舆论,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都是新闻机构的重要功能,两者不可偏废。正确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是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势和特点,是党的新闻机构的优良传统。

正确的舆论引导是按照新闻规律对社会发生的事,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新闻报道,正确阐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社会舆论加以引导。这样做,不是要新闻单位当“传声筒”,而是对新闻单位要求更高,要求反映的舆论更符合实际,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大众媒介引导社会舆论的唯一法宝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按其内容、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作许许多多的分类,而社会信息的载体与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不同信息和不同传播方式可组成无数的传播模式。大众媒介要引导社会舆论,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在众多的传播模式中寻求最佳模式。

新闻媒介的主要工作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这就决定了它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是用事实说话。在回顾农村改革时邓小平同志特别讲到这一点,他说:“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反对讲空话,这是邓小平同志为了保障新闻媒介引导舆论成功而提出的基本原则。

邹韬奋说:“言论固然可以发生舆论的力量,但却不是一切言论都可以发生舆论的力量。只有根据正确的事实和公平判断的言论,才可能发生舆论的力量”,“所以舆论这个

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神圣的宝物,不是有钱办报,有笔写文章就可以夺取到手的;也不是强迫任何人拿起笔来写出你所要说的文章,印在纸上,送到读者的手里,就可以发生舆论效力的。”由此可见,传播工具所形成、代表的舆论不一定都是发挥社会效益的正确的意见,如果它的报道和言论没有正确的事实和公平的判断,既不能形成舆论,也不能指导舆论。新闻媒介指导舆论必须运用正确的言论,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真相与规律,代表广大群众说话。离开这一切,就谈不上指导舆论。

舆论学把新闻事实看作是表达意见的材料,同类事实数量的积累,是造成某种意见的基础,同类事实传播、积累的数量越大,也就越容易形成意见。当受众从新闻媒介中多次接触同类的事实,自然会由这些事实的共性作出同一判断,对现实问题得出一致的结论。这种由事实形成认识、信念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这种选择控制舆论的方式是一点一滴产生效应的。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认为:“公众不是去读新闻,而是去读新闻中所暗示的那种行动的方向。”2一家新闻媒介不善于选择新闻事实,就无法用同类事实把人们的意识引导到同一个方向,这样的新闻机构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舆论。(二)抓住苗头,及时正确引导

新闻舆论要得风气之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引导好舆论。“风起于青萍之末”。当新生事物刚露出嫩芽,对某种有全局意义的动向刚露头,当改革的某些举措已起步,并逐步酿成趋势时,新闻媒介就要以极大的政治敏感与非凡的洞察力,紧紧抓住这些新事物新趋势新动向,加以报道,形成舆论力量。

社会舆论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新闻媒介不能人为地制造舆论,但可以主动地引发舆论。所谓引发舆论,就是新闻媒介能敏锐地抓住群众中处于萌芽状态但体现了时代本质特征的事物加以报道,形成舆论。如前些年,清华大学化工工程系同学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这个口号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新华社记者发现后及时加以连续报道,使这个口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力量。古人说:“斟酌风尚而立言”,“风尚偏趋,贵有识者持之”。记者就是这样的有识之士。当觉察到某种风尚偏向刚露头时,要冲破世俗风气的束缚,敢于立言,指出其弊病所在,以扭转世风。比如,前一段时期,有些地方竞相开展选美活动,脱离了国情,耗费了财力。新闻媒介针对这种露头的时尚,积极组织舆论,着重反映不赞成选美的舆论,如报道妇联和专家学者反对选美的谈话,播发北大女大学生抵制选美的新闻等。经过社会各界和新闻界的共同努力,选美的舆论及其活

动得以扭转。

(三)设置议题,主动引导

媒介能通过议题设置来巧妙地引导舆论。所谓议题设置,即是指大众媒介具有这样的能力,它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

(四)组织讨论,形成主导舆论

讨论这种舆论活动即是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又是形成舆论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重视、运用人民群众的讨论来形成统一意志,是坚持正确舆论方向不可缺少的手段。

把问题提交广大群众讨论,了解群众的普遍态度,不是舆论活动的最终目的。任何一位公众、特别是舆论主体决不会把讨论看作高于一切,而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见解的集中,通过讨论活动实现意见的统一。讨论的目的在于实行意见集中,寻找意识的“光明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见解。这样,任何讨论都具有两种最根本的实际效用,一是寻求正确意见,二是在最大范围内求得一致意见。如果对讨论不进行有力地引导,势必使这种舆论活动失去应有的实效。

舆论的形成是以人们(舆论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为基础,而人们的认识和判断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价值观不同,形成的舆论也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形成的舆论也不同。通过引导人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去看舆论客体,就是一种舆论导向。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在人民内部,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讲坛等等竞赛,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

(五)树立典型,倡导正向舆论

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一文中揭示了典型化的含义,他认为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是“最充满的形象显现”。新闻传播所以需要典型报道既不在于时代需要树立什么“样板”的皮相之谈,也不是出于学习典型经验的一隅之论,而是人类感知世界、把握世界必须经历概括“典型”的认识道路。人类只能通过个别认识一般,通过个性感悟共性,通过了解个别事例的性质与特征对同一类事物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这正是新闻报道引导舆论的奥秘。

典型报道的普遍意义,正是由于它引导人们对一个事件的认识而形成对大量同类事物

的正确意见,从而激发人们去赞扬、支持一切先进人物正义事业,批评、消灭一切丑类和非正义的事业。这种放大舆论指向的机能只有通过报道典型才能奏效,才容易感动广大群众的意向、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扩大典型意向的适用范围。新闻指导舆论,一刻也离不开典型报道,即用典型事例暗示一种意见的正确性,引导人们在大范围内对同类事例形成广泛的共性认识。

(六)加强理论引导强化理论引导

重视理论上的灌输,从理性思维上加深认识,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和灵魂。实践证明,强化理论引导工作,能有效地克服舆论引导上深度和力度不足的问题。

强化理论引导,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加以把握:第一个层次是要重视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按照邓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示精神,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一批文章选题,组织力量写作,有计划地发表,始终保持理论宣传的气候;第二个层次是加强言论。言论宜多不能滥,质量宜高不能低。言论的立意要高,主题要尖,题目要窄,针对性要强;第三层是重视版面语言,要将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全面、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报纸版面上。要从理论引导的高度,把这项工作认真抓好。

总之,舆论引导不仅是新时期提高新闻宣传水平所必需,也是新闻宣传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舆论需要引导,加强舆论引导,使表达趋于理性,让舆论呈现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公正的一面,就非常必要。新闻媒体是舆论的旗帜。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

参考文献:[1]美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新华出版

社.2002年版

[2]李普曼.舆论学.[M]

1美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普曼.舆论学.[M]

如何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新闻宣传;舆论引导;高校 1.2 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只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及时报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如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之际,某大学发布特别报告,在报告中,教师和学生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专业学科分析中日关系,理性看待冲突,积极指导、理性的表达,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1.3 挖掘校园热点,增强舆论引导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新闻宣传应扎根教师和学生中,让更多的学生把重点放在校园新闻,要牢固确立大众观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想看的信息,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可亲可信。 2 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信息交流的过程,高校宣传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一般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但党委宣传部门更多的注重校园内部宣传,而忽视对外宣传,所以应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 2.1 主动宣传,注重新闻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新闻价值偏低,其原因之一是宣传思维僵化。一些大学不注重新闻的实效性,延迟宣传;一些高校因为担心媒体炒作或不透明,在宣传上因循守旧,缺乏特色;同时,也存在资源占有不均的情况,这将导致不同的院校可以动员的媒体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许多院校忽视了社会的驱动的宣传影响,很难打破现有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宣传的主观能动性。 2.2 注重公众舆论,提高预期的效果 一些高校抱有侥幸心理,一味等待媒体关注,而忽视公众舆论,并认为公众舆论冷却意味着一切都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打乱了公众舆论的整体节奏,公众舆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一些大学缺乏经验,在处理公众舆论方向判断不准确,很难做到有序和有效。因此,应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提高宣传的预期效果。 2.3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宣传机制 有效率的宣传必须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任何重要的涉及学校形象的宣传和发展应该由宣传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从而形成力量,对外宣传;同时,优化工作流程。宣传的分工、职责、内容、时间、要求、反馈、评估应该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包括宣传计划如何发展,舆论监控提交等。 2.4 充分注意媒体关系管理 2.5 建立正面典型,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引导校园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宣传应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科技创新、校园生活的新措施进行积极宣传,进行典型的正面宣传、采访,尽量做到有趣、活泼、接近校园。其次,应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利益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于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于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管理利用新媒体舆论时,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舆论的作用;一方面要懂得利用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既要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又要加快新媒体舆论法制建设的步伐,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做好新媒体舆论的规范管理。 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日益加深,加之新媒体自身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舆论没有局限在自身媒介形式的影响力范围之内,而是透过传统媒体影响到整个社会舆论。新媒体舆论的关注热点同整个社会舆论的关注热点高度重合。新媒体舆论是社会舆论发生、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新媒体成了公众监测整个社会环境的新通道。在新媒体平台上,任何一种声音都能进行自我表达,任何一个人也能追踪关于特定议题的舆情发展状态。鉴于此,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创新管理观念,主动利用好这一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 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首先要提高使用者的新媒体素养,了解新媒体应用的相关知识,学会利用新媒体快速、

便捷、海量的特性搜索信息,了解舆情。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深层次意义,利用新媒体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此外,要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同时,提高对网络民意的甄别能力。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渠道,又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 要培养“专业型”意见领袖,改变“大而全”的策略,走精准化路线,集中力量打造特定领域的民意主导者,在保证其拥有基本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他们在专业的、特定的领域内的权威。要注意提高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包括三种类型:同被影响者的互动,同传统媒体的互动,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同被影响者的互动要求意见领袖在其专业领域确实有过人之处,有引导力,其权威经得起考验。同传统媒体的互动要求意见领袖能够持续性地将自身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舆论范围而不是只局限在网络领域。此外,意见领袖之间还要通过互动形成合力,从而对舆论产生更大影响。当“信息流”可以更为畅通地到达受众时,“意见流”的传播就显得更为重要,发挥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重视对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与引导,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作者:邵东 摘要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社 会现实意义又有哪些?判断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正确 的舆论导向应坚持哪些原则?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给出初步回答。 关键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意义标准原则技巧和效果引言:舆论导向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在要求。什么时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亊业就能健康发展,就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就能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欢迎;反乊,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亊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会给党和人民带来损失和灾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乊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乊祸。党的新闻亊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系的工作。”① “大众媒介对舆论每个阶段的影响(或叫引导)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②,因此,正确引导舆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 由此可见,舆论导向问题是一项涉及多学科、政策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所谓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就是对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社会行为、社会心理能够产生正确引导和影响作用的新闻舆论。当前,正确的新

闻舆论导向应不遗余力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唱响发展的主旋律,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经济建设上来;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创造财富、增加收入的热潮中来;把各行各业引导到有序的市场竞争中来;把人们的文化娱乐引导到高尚、文明、健康的精神乐园中来。比如当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振兴民族工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观念和意识。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意义 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意义十分重大。适时引导热点,化解难点,是引导公众思考方向、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2004年台湾大选前,民意调查显示:国民党的民众支持率高于民迚党。然而大选前夕,民迚党借枪击亊件,操纵舆论,大做文章,幵最终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大选。 从东欧国家的剧变及近年来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我们也可以看出,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利用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可巩固一个政权,也可推翻一个政权;可以维护政局稳定,也可以造成政局动荡。 舆论导向对新闻工作犹如方向盘乊于汽车,一部汽车,不管设计多么“先迚”,马力多么强劲,其他部件多么优越,离开了方向盘或者方向盘失灵,这种先迚性就成为谋害人命的致命“杀手”。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新闻工作就会成为危及社会稳定、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迚步的消极因素。 比如说,否定宏观经济调控,鼓吹通货膨胀无害,鼓吹消费拉动内需,一味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美化、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危害我们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果一味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环境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就往往会给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矿难等灾害发生冠以合情合理的籍口,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更频繁的灾难发生。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舆论导向在我们的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平台,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及时发现热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

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在我们当前的网络舆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意识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及时,新闻触觉不敏锐等等,都给我们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

市检察院新媒体建设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经验-经验交流材料.doc

市检察院新媒体建设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 经验-经验交流材料 市检察院新媒体建设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经验 近年来,市检察院紧紧围绕全市检察工作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激情荣耀极致”为主导思想,服务检察大局,提升工作思路,加强新媒体建设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宣教工作。 一、全力抓好新媒体建设工作 让群众走进检察、了解检察、监督检察,新媒体用新潮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着检察工作和动态,是深化检务公开、促进司法公信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成为检民沟通的桥梁。泰安检察机关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及时发布检察机关重要资讯,以案说法推进普法宣传,推进检务公开,宣传检察职能,展现检察官风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揭开检察工作神秘的面纱,拓宽了人民群众监督检察工作的渠道。 1、建立专门的场所队伍。2015年,根据上级关于推进“两微一端”建设的要求,市检察机关迅速行动,于3月份实现了市院和六个基层院全部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10月份全部入住今日头条客户端。XX县院率先成立了全市首家新媒体工作室,省院领导、日照市院、广西自治区院、广州市番禺区检察院等多家省内外的兄弟单位到现场参观考察,交流经验。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已经成立了新媒体工作室4个,配备了高清摄像机、照相机、非线编辑器等办公设备。建立起由政治素质高、文字功底深

厚、熟练掌握信息交流技术手段的年轻干警组成的新媒体创作团队。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为做好新媒体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策划丰富的宣传形式。在新媒体创建初期,着力找准检察工作与社会关注的结合点。在选题策划上紧扣“三个点”,紧扣院党组创新开展的特色工作亮点,紧扣重大节假日时间节点,紧扣社会关注度高的舆论热点。官方微信设立了检察要闻、检察动态、走进检察室、图说检察、检察微文、检察人物、以案说法等多个栏目,这些栏目形态丰富,贴近干警,覆盖了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检察机关的全新视角,也为各项检察工作搭建了展示平台。 二、加强涉检舆情监控工作,不断提高舆情导控能力。 1、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为进一步提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我院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控制、化解和处置。成立了涉检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形成决策和指挥网络舆情防范和处置,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政工、办公室、信息等部门的职信息员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舆情信息工作格局。全市两级院先后出台了相应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办法》,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提高涉检舆情研判水平,坚持做好日常舆情监控工作,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应对机制。指定专人负责网上涉检舆情信息的监控、处理,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密切关注网络信息动态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的涉检问题,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早期预报,确保涉检有关的重大舆情和负面信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密级 公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路国庆 (2008011501) 指导教师姓名:欧黔 职称:副教授 单位:中国汉语言文学系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新闻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月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月日 学位授予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20 年月日

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路国庆 200801150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传播凭借其多元化、交互性等优势在当代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做好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舆论引导,既可以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成长,壮大我国传媒体系;又能维护社会稳定,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舆论;引导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Lu Guoqing 2008011501 (Dept. of Chinese,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D uring the network media flourishing today and its advantages in diversity and interactivity,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 A good guida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network media,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media system of China,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contribu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network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2011年3月17日,神州大地上继“非典”时期之后又再度上演了全民“抢购”的荒诞之事。从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沿海地区开始,逐渐蔓延起一股席卷全国的市民抢购碘盐风潮。一时间各地大小超市、商店的碘盐被抢购一空,平时2块钱一包的碘盐价格被炒到了10多倍甚至更高,盐被抢完之后甚至连酱油、紫菜、海带等含碘物品也被争购囤积,“碘盐”瞬间成为全中国人民关注的最热话题。 与现实中的疯狂抢购相呼应的是,网络上更是“谣言四起”。大致说法就是日本核电站排放的核废水流入海洋污染了海水,从而使海盐不能正常生产,我国食用盐势必会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发布时间:2010/01/20 责任编辑:陈晓红来源:金华报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地方党报,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掌握舆论主动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一、深刻认识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1.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其中,专门提到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纳入整体应急管理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2.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们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近年看,我们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性灾害,如台风、冰雪气候造成的灾害;事故性灾难,如地铁塌陷;公共卫生事件,如“甲流”;社会治安案件,如“杀人恶魔”董文语抢劫凶杀案、杭州“5·7”交通肇事案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会造成局部的危机,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的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我们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对我们地方党报而言,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实践“三贴近”、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突发事件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力、组织报道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突发事件使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最大化,媒体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客观报道来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并且引导突发事件向消除误解、吸取教训、完善措施、平息事态的正面转化。正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提高应急报道水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媒体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事件责任部门封锁消息,阻挠采访,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问题。突发事件因其“突发”,公众关切、关注;媒体无论是从职业特性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都十分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突发事件因有“负面作用”,一些事发地的基层党政部门和事件责任部门怕媒体曝光,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往往失去有利时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被动。杭州“5·7”飚车撞死在斑马线上行走的大学生就是典型案件。 2.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中国互联网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舆论场,网络与传统媒体互相渗透的传播格局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产生的互动舆论场也是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新挑战。当前,传统媒体尤

论媒体沟通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当前,随着传统媒体的深刻变革和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新闻和信息发布变得愈加便捷和普及,尤其是网络媒体,凭借其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使其极易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关注,一方面可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干群沟通建立良好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如果舆论导向偏离,也可能混淆是非,误导群众,损坏公务员队伍形象,影响政府工作。能否正确运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引导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和政府工作发展全局。新闻报道的媒体策划、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社会舆论应对不力而导致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铁道部“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在解析这些群体性事件时,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部门在舆论处置上犯 了两个相反的错误:一是有关部门处理过慢。“瓮安事件”中,因官方未及时回应群众越来越激烈的请求,使矛盾越来越激化,直接导致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后来才由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二是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时过急、过于草率。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也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干群对立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少数问题不假思索地“曝光”,降低了政府威信。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解决各种矛盾问题,缓解干群关系,但是此类事件愈演愈烈,使部分地区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门舆论引导工作相对滞后,在舆论引导形式上呆板单一,依旧满足于在报纸上、电视上刊发些类似公文的消息,群众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在组织策划上,缺乏系统的宣传策划,宣传力量时强时弱;在时效上,断断续续,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宣传舆论攻势,从而导致了政府舆论宣传工作受众面小、传播范围窄,有“王婆卖瓜”之嫌,甚至受到群众的抵触和反感,宣传效果事倍功半。客观地说,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工作,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迅捷多变的舆论监督的需要。 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面对新形势,舆论引导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相关人员没有准确把握舆论引导发展 趋势,观念陈旧,导致舆论导向偏差。当前,还存在一种观念:一提宣传首先想到的就是“夸”。个别领导认为宣传就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轻视社会舆论宣传的力量,对媒体报道不能冷静对待,只能见好的,不能见坏的,见了正面报道就洋洋得意,见了负面报道就暴跳如雷,不是扪心自问自身行为中的不妥之处,而是指责媒体报道不实,给人以权压人的感觉,在公众中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单位和领导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仍停留在吃吃喝喝勾兑关系上,不知道换位思考,不考虑媒体的生存规律和运作方式,未能策划出满足媒体需要,又对政府部门、人民群众有利的多赢的宣传舆论方案。一些宣传干部缺乏媒体应对能力,对受众的心理需求置若罔闻,新闻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与媒体的沟通中普遍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技巧,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11传媒学院新闻二班赵敏 2011415436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经历着从传播方式到内容的双重变化。新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为社会公众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各阶层实现了网上平等对话。同时,新媒体时代,媒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结构,形成了舆论及流通渠道的多层次、多元化。 新媒体日益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互联网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逐步成为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决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为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提供了条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民主政治进展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车。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解压阀的功能逐渐被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所取代。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人们利用手机,或者网络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缓解恐慌情绪,或者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开放性,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可以缓解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不断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现如今,新媒体已成长为社会动员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给新兴的网络民主提供了平等的行动机会与空间。新媒体催生新舆情,也对舆论引导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舆论形成与传播的载体不断丰富。各种媒介越来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终极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而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公众通过网络反映民情、表达民意,就社会热点问题、公共话题发表评论和意见,有力地促进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社会舆论场的生成与存在方式,各种声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找到自己的传播对象。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扮演起了“报道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形成与传播的非中心化越来越明显,每一个人都成为舆论的散播源,每一个人都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蝴蝶。 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也使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拥有快速动员聚合社会力量,形成社会舆论的巨大能量。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个转型过程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各种社会矛盾很容易在新媒体的聚集和放大作用下,形成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负面舆论。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舆论的引导能力,如何加强新媒体舆论的正面引导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是继传统三大媒体之后产生的媒体的总称。新媒体是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和电子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数字信息处理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从目前来看,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微博、贴吧等。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极大、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开放性与传受平等性等特征。 1、信息容量极大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类信息都可以经过模数转换和编码后存储在容量极大又极易扩充的硬盘、硬盘阵列乃至云存储设备中。一块容量为1T的硬盘就可以保存约200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得益于飞速发展的数据存储技术,网络可以逃脱诸如报纸版面、广播电视频道、时间之类的限制,从而可以几乎囊括世界上所有的新闻信息。 2、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 传统媒体的制作需要时间、审核把关需要时间,此外还有截稿时间、印刷出版、播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广播电视的新闻延迟以小时计一算、报纸以天计算、期刊图书就更长了。而网络上的新媒体则不受这些限制。各种事件的当事人或日击者使用手机在现场就可以收集编写消息,并通过自媒体即时发布。 3、开放性与传播的平等性 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这一点可以说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大

政府机关如何与新闻媒体沟通和网络舆情应对

如何与新闻媒体沟通和网络舆情应对 余仁山 余仁山,生于20世纪70年代,豫南商城县人,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先后任职于《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济时报》、《华夏时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栏目组、社会新闻部《法治在线》,历任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策划人、新闻采编部策划人至今。 一、什么是媒体 (1)如何认识媒体。 媒体是什么?按性质可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现代媒体包括:网络和网络上各种与之相关的手段。现代媒体范围相当广,介质也相当多。需要我们开放视野。通过一切可能存在的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又要防止一切可能在媒体上的负面影响。 按地域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媒体。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地域差异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任何一个地方小的新闻事件在全国都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同样,全国大新闻事件在地方也能找到印证。 另一个分类就是所谓“喉舌”与商业媒体。“喉舌”就是党报党刊、主流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商业媒体的生存的本质就是靠新闻。 (2)媒体在哪里? 媒体的从业者无处不在,包括:通讯员、观众、线人及记者。 推荐媒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晚间新闻》、《朝闻天下》推荐网站: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人民网、凤凰网、天涯论坛 (3)媒体何时发力? 无休无止、随时出击,媒体舆论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 (4)媒体报道什么? 报道内容包括有正面和负面,有真的和假的,亲身经历的和道听途说的。报道范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媒体监督的对象,都代表着国家机关,代表着公权。媒体监督什么:1、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或不法行为。2、涉及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3、群众最关心、最直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新闻学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 叶红媛 【摘要】随着微信、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如坚持舆论引导原则不改变、转变舆论引导的思路方法、完善新媒体舆论引导的保障措施、构建应急机制以实施程序管理等。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引导信息传播 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开放、互动和平民化,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介质群得到了极大延展,新传播介质不断渗入日常生活,任何地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很快就能知道,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事一样。新媒体改变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客观上为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平台。本文针对新媒体的特点,提出转变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思路,改善既往的舆论引导方式和监控体系,从而对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场的声音进行引导和监控。 一、新媒体传播有别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特性 1、信息量更大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发布者。公众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设置的议题。但与此前传统媒体的权威不同,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大多是匿名发布。所以在新媒体中出现的信息,既有实情,也有流言和虚假信息,真假难辨。 2、传播范围更广

由于新媒体所借助的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所包含的传播工具逐渐得到普及,同时所拥有的传播工具数量越来越大。从互联网的大范围应用开始,智能手机也逐步普及,近两年掌上电脑、平板电脑开始流行,移动电视等也随处可见。这几大平台的融合,使信息可以毫无障碍的在新媒体中流转,从而大范围地传播信息。 3、传播速度更快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需要特定的接收器和购买行为带来的限制。由于新媒体的便携化和多元性,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跟随在信息接受者身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融合也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有了新的载体。信息接受者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订阅和提醒来实现,具有大面积传播意义的信息可以通过推送平台、短信群发等主动传给受众。同时这些内容只需信息接受者指尖的触碰就可以轻易发送给其他人,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4、接纳性更强 新媒体可以承载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超链接等多种信息要素,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各项传播特点糅合在一起。受众可以全方位了解信息的内容,感受信息传播者的用意。这些都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在视、听、读方面实现了“三位一体”。 5、互动更频繁 传统媒体时代下,受众往往扮演被动接受信息者的角色,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仅限于读者来信、现场连线等,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能把信息传递给其他受众。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发布者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每个人都有成为信息发布者的可能,自媒体成为新的名词。对于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可以跟

运用网络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如何运用网络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范围急剧扩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最新型媒体,也显示出了强大的传播力和渗透力。这一点,大家应该深有体会。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互联网存在,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怎样?这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如何快速适应网络媒体的特点,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扩大宣传影响,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大家交流一些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我讲七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给诸位介绍一下互联网发展情况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情况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特点 目前,互联网在我国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一种态势,网民人数逐步增加,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以更加迅猛的势头

融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总之,互联网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网络应用保持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2年底中国网民人数突破5.64亿,互联网普及率突破42.1%,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成为全球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互联网市场之一。手机用户9亿多,手机网民3亿多,超过66%的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并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中国互联网正向“全民时代”迈进。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亿多,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微博成为当前最活跃的网络舆论场。现在微信、易信也急速发展,每个人都可轻松方便的在手机客户端网上发布消息,发表言论,获取信息。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全媒体”(也有称“自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在信息获取、文化生活、电子商务、交流沟通等方面的应用稳步增长,新产品加快普及。特别是微博客、微信成为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客用户规模达到3.09亿,微信用户规模达到3亿。近两年,电子商务在中国扩张迅速,越来越多的商家在传统销售模式外大力开拓网络渠道,网民也越来越热衷于网络购物。据统计,2012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2.42亿,比2011年增长了24.8%;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8.1万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长了

主动应对媒体 有效引导舆论

主动应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 非常有幸参加这次科级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研讨班。参加这次培训的最大感受是这次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实效性非常强,在培训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而其中专程外出到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参加的突发事件的媒体沟通以及模拟电视访谈等课程,更是让我们这16名学员记忆深刻、获益良多。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同学们普遍在如何与媒体沟通上有了更理性、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这肯定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我认为在与媒体的沟通协作中,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积极应对 古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与媒体打交道,首先我们要认识媒体,了解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其次在认识了解的基础上要调整心态,积极应对。过去我们在突发事件应对媒体中有时采取回避的方式,这是不可取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我们更应该采取疏而不是堵的方式。所以对待媒体的态度,更好的方式是要主动掌握话语权,积极主动应对。 二、调查研究,充分准备 在接受媒体采访前,对采访可能涉及的相关事项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做到胸有成竹。如采访涉及事件的真实情况、相关法律法规、

政策依据、事件发展态势、政府所采取措施以及达到的效果、下一步打算等,对媒体的性质特点(包括采访记者的相关信息、提问风格等)也要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才更能使采访有的放矢。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采访的内容、时机、地点以及接受采访者的心理调适、着装等方面也要有充分的准备。 三、灵活应对,有效引导 在采访中,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积极准备的前提下,在面对媒体的时候,要灵活应对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在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中更要始终注意通过媒体塑造政府正面形象,在事实层面还原真相,在价值层面重建信任,从而通过媒体这个第三方,更好有效地与群众沟通,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同时在采访中,我们还要注重细节,比如着装简单得体、端正大方,运用好语言的音效感染等等,这样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政府和媒体的联系更加密切,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更要提升与媒体沟通协作的能力,从而推进我们的工作更好地开展。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舆论及媒体对舆论的监督与引导

舆论及媒体对舆论的监督与引导 尚自强 舆论: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是公众对社会上重大事件和争议的问题大体相同的看法。 舆论要素:公众、问题、意见。 舆论形成: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引导。其过程为:问题发生,舆论领袖发现,意见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传播,意见互动与整合,舆论形成。 舆论的功能:信息功能,给社会公众传达某种信息,让人们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指导功能,对个人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因而能够影响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沟通功能,使大众开始觉察到问题的存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协调并宣示自己的立场;最终作用于社会实践、影响社会发展;监督功能,通过舆论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形成讨伐之势,使舆论具备了一种监督功能。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媒体舆论监督类型:媒体报道海量的信息,让公众知道权力如何运用,使之透明化;媒体对事件做深度调查报道,这是一种亡羊补牢似的监督;媒体发表意见,刊登各种评论,对权力滥用及相关现象作出抨击、揭露。 媒体舆论监督方式: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舆论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舆论导向:新闻传播业要善于做舆论的向导,把个人的分散意见经过宣传评述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使进步的、正确的舆论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同时对错误的落后的舆论注意引导,使之转化,对反动的思潮则予以批判,使之消解。 舆论危机:指某人或社会组织受到舆论攻击和谴责,陷入声名狼藉的境地,社会声誉暂时或长期低落。 舆论场:某一个具体的舆论在当时当地产生的特定的环境,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能使很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人们的交谈总是在一定空间和环境中进行的,舆论场同公众意见如影相随,根本无法分离。 舆论纸币: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报纸的传播特点时使用的一种比喻。1850年他们评论法国报纸时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该比喻意思是,报纸在社会中的发行状况,取决于它反映社会舆论的程度,就像纸币必须代表金或银才能在商品交换中流通一样。报纸只有用自己的正确言论和真实报道,客观公正地表达社会舆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才能取信于读者,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新闻事业反映舆论的两重性:新闻事业具有为全社会提供新闻,满足人们对信息需求的社会性,但在进入阶级社会后,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新闻事业又具有为一定阶级服务的阶级性。 李普曼《舆论学》中有影响力的理论:“两个环境”理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拟态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刻板成见”理论,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