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共享 优势互补 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技术共享 优势互补 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技术共享 优势互补 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新城和边缘城市与大都市区空间发展

新城和边缘城市与大都市区空间发展 新城的概念源于19世纪规划鼻祖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后先在英国兴起,目的是疏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防止大城市郊区无计划向外蔓延的有效引导手段。要弄清边缘城市的概念,首先要知道城市群的概念。所谓城市群或城镇集群,是指在一定规模的地域范围内,以一定的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众多中小城镇为依托,以多个都市区为基础,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城镇密度的城市功能地域。而边缘城市,是指离省会城市或者非省会副省级城市以及城市群(圈)较远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的规模较小,很多是老少边穷地区。边缘城市的经济多数较为落后,每年在全省的GDP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边缘城市的教育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因为全国的高校大都分布在城市群内,这也是促进城市群发展的一支有利力量。但边缘城市正是因为其边缘位置,自然人文环境往往很好,很适合人群居住,是人们旅游休闲的理想去处。除此之外,边缘城市的农业多数较为发达,在全省中常常充当着菜篮子、粮仓和后花园的角色。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日趋明朗化。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相继“亮相”,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在都市圈的构建和区域整合过程中, 核心城市是最主动、最具前途的大“赢家”,而大量处于都市圈边缘地带的城市. 简称边缘城市则面临着如何应对的新问题。因此, 调整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发展, 是边缘城市面临的急迫课题。由于多种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 边缘城市一般不会被列为区域发展重点, 在起点上就与中心或副中心城市差了一步. 另一方面, 都市圈合作协调机制的本质是竞争协调机制, 它在规范竞争秩序的同时, 也使得竞争更为激烈, 并且这种竞争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特别是对边缘城市不利。因为, 边缘城市不仅在接受核心城市辐射方面处于较低的能级, 而且还面对着由于核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吸引而产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失。对此, 边缘城市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切实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边缘城市的发展战略一一积极融入都市圈之中。因而, 研究城市发展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行政区划, 而应该从区域经济、交流地位分析发展策略, 认识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作为边缘城市,“都市圈”背景下的发展战略, 应该是以区域发展为前提, 以接受核心城市辐射为途径, 以创优环境为手段,吸引周边地区生产要素, 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要把依托区域整体优势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强化与核心城市及其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协作与联合, 有效地利用区域教育、科研资源, 为自己培养所需人才、孵化科技成果。要辩证看待边缘城市的区位劣势。表面上看, 边缘城市离核心城市较远, 在接受辐射方面处于较低的能级。而正是这种“劣势”,才使得边缘城市比那些与核心城市距离更近的城市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更有可能形成特色化的产业优势和相对超脱的发展环境。因为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区域, 边缘城市更便于建立独特的吸纳、传导、协调和发展机制, 更便于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更有可能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彰显个性, 尽显其能, 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 不能把区位劣势绝对化, 而应该正视现实、创新思路, 借助都市圈形成机遇寻求更快的发展。在区域整合的过程中, 边缘城市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机遇,同样也要面对圈内各市之间的竞争。一方面, 由于经济基础,边缘城市不论发达与否, 都应该正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及时地从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上调整思路, 主动应对都市圈日

(发展战略)平稳发展空间巨大

电信运营行业: 平稳发展空间巨大 巨田证券张贞卓 一、电信运营行业的运行特点 电信运营行业是资金密集型加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具有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适度超前的特点,但目前投资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作用趋缓,发展重点转向创新业务、优质服务和追求效益上。 在电信市场发展初期,网络资源是电信行业价值链中最重要的部分,运营商通过“跑马圈地”可获得高额的利润。随着通信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的缓解,网络资源的价值也随之下降,运营商“增量不增收”的现象日益明显。 未来价值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集中到应用拓展与内容提供上。技术的成熟,已使得手机等终端完全有能力向用户提供比传递话音更多的应用,用户通过手机等终端从运营商那里获得内容,并为之付费;运营商如果还紧抱着网络不放,它就会成为一个纯粹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利润增长也会随着网络资源的增多而可能不断地下降,它只有通过应用拓展,成长为内容的提供者或经销商,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二、电信运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电信运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战略行业和先导性行业。通过与我国GDP增长率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通信业务(电信加邮政)收入的增长在大多数年份中均超过了GDP 的增长速度,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通信行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即使目前行业增长出现了减速,仍高于同期GDP增速的75%以上(见图1)。而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由1997年的2%(见图2)提高到2002年的4%,所占比重上升了一倍。预计2003-2006年,我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将进一步上升。到2005年,电信业务收入将接近 三、电信运营行业国内综述

1、竞争格局更加均衡 继1998年中国电信“一分为四”的体制改革完成之后,2002年5月,国务院又批准了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的重组方案,原中国电信的北方10个省(市、区)级公司,加上原网通公司、吉通公司,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剩下的21个省(市、区)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过此次分拆和重组,我国电信市场形成了几个竞争实力相对均衡的综合性电信公司。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卫星以及铁通为主要经营主体,形成了“5+1”的竞争新格局。在这个新格局中,中国移动以业务收入最大成为市场老大,中国电信退居第二,同时,重组后的新网通实力也大大加强,进入市场份额前三甲。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已经没有一家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超过40%(见图3),竞争走向更加均衡。 表1 各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范围: 数据来源: 信息产业部 表2各电信运营商优劣势比较: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合理定位发展战略,谋求更远发展空间、创造更大企业利益

合理定位发展战略,谋求更远发展空间、创造更大企业利益 关键词: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集团公司+经营战略、集团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战略、集团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 集团公司+整合资源、环境企业+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 【客户行业】保洁、服务行业 【问题类型】发展战略与规划 【客户背景】 S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环保节能技术研发与高 端品牌服务的专业化、集团型的环境管理企业。集团旗下设有八家下属企业, 此外,在天津、盐城、绍兴、宁波等城市设有多家分公司,并在上海等城市 设有运营网店七十余家。 公司以整体物业环保技术、外墙清洗技术、石材养护技术、空气检测技 术、中央空空调清洗技术以及绿化施工工程技术等六大专业为产业结构,分设工程技术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客服管理中心、行政管理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六个部门,现有员工一千五百余人。 【客户问题】 多年来,企业对城市清洁建设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开拓下,集团的业务范围已经有所扩大,获得的成果也逐渐增多。但客户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迷惑,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规划和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创造更长远的发展空间,使其获得更大的利益。华恒智信资深咨询师受该公司委托,针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对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访谈与初步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华恒智信问题分析】 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1个管理决策的错误,500个执行也弥补不了。”可见战略定位决策在企业管理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的选择可以让企业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客户是谁,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因此战略管理的核心也可说是“防止南辕北辙”的事情在企业发生。我们在做选择题,评估什么样的选择对我们长期有益,什么选择对现实收益有益,然后决定我们怎样做,因为目标的准确清晰才是企业快速获得增值和提升的根本原因。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华恒智信专家建议从三个阶段来评判和定位公司的发展战略,各阶段都要有不同

“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构建解析

“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构建解析 胡文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胡文臻,100732) 中国房地产业杂志2012年第8期(学术论坛)刊发 [摘要] “文化”与“产业”的空间结构描述了在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各类型企业和社会环境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反映了文化产业对“文化”与“产业”空间资源及空间环境变量的使用情况。文化产业是伴随人类出现后的人物随形的特定空间物品,与其它许多生物在空间中的相似的特性相比较,“文化”的高级形态、精神引导性均以文字、语言的“产业”方式完整记录了绝对的竞争性、生存性、传承性、持续性、秩序性等空间特点,本文基于对文化产业的空间、立体概念的研究和长期介入文化产业企业的生产实践,提出了便利地方政府操作的“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构建思路。今天来看,标志着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特殊空间格局,对地方政府、企业研究规划文化产业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文化”与“产业”空间;文化产业企业(集团);空间格局 “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是文化产业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里呈现出多样,多彩,多类的持续发展的态势。其空间格局的集合特征引领文化产业的走势,形成一种“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态势,成为构造世界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趋向。自古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号令与传播,伴随着“产业”的进攻与占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文化的探索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取得了四大发明成果,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培育与传承,给中华民族的伟大繁荣与复兴构建了坚实的空间格局,影响了全世界,这种格局完美的推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传承、改进、创新、发展,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丰硕成果。 时空、立体的产业概念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已经将世界文化产业带入知识与信息时代。 “文化”是各级政府各类人员每天离不开的工作,“产业”是各级政府各类人员每天精工制作的作品。如何将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政府从“时间”上出台了多种政策给予扶持,制订了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创造多种条件让文化企业发展,使之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企业之间的时间效应;从“空间”上将各地批准设立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集合的文化产业集团、各文化企业形成立体生产线,构建起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的时空对称区域,并重点实验构建“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 随着国家政策利好,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园区出现了借审批文化项目、变相圈地情况,甚至没有规划,没有清晰的文化产业规划、定位,反倒成为一些企业负责人、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政绩变相结合的错位空间。政府为了政绩,将单纯的楼台、戏院、旅游景点及开发产业资源看成大手笔文化产业,甚至缺乏引导文化产业集团企业的投入建设及内外部环境动态适应与创新能力,盲目决策。地方政府领导研究如何构建“文化”与“产业”的空间格局,对在区域内开始运用文化产业理论对文化产业企业的设立、规划,形成机制、竞争优势及形成循环产业的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申论范文:为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申论范文:为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申论范文:为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张,形态种类日趋多样,推动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变革。新就业形态因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劳动者收入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2019年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达7800万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新就业形态对稳就业、保民生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不仅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缓解了部分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帮助大量低收入家庭稳住了生计,成为稳就业的“蓄水池”、保民生的“稳定器”。 新就业形态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建立在工业化和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推动传统就业方式“去组织化”,改变了传统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从发展趋势看,后疫情时代,全球将迎来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和企业形态,重新定义就业方式。我们要顺势而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更多新就业形态增长点。 完善新就业形态的扶持政策。现有的就业扶持政策如稳岗返还、就业补贴,以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为前提,尚未延伸覆盖到新就业形态的用工平台。鼓励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和补贴政策。比如,对于就业容量较大的平台,可研究主要依据从业人员就业时间或劳动收入情况给予补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第三章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第一节工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十四条工业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发展壮大临海型和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近海油气开发、电力、木浆制纸、农海产品加工、饲料、纺织服装、电器机械等八大支柱产业,建设沿海钢铁基地、全省重化工业基地、农海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高级纸业基地和小家电制造业基地,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完整,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信息化程度高,结构高级化,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格局。到2010年,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第十五条湛江市区工业布局 (一)临港工业园,位于霞山区西南沿海,重点发展石化、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运输配套和仓储物流业。 (二)官渡工业园,以民营企业为主,主要布局经济型家用电器制造、化学工业、包装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 (三)麻章工业园,主要布局音像制品、水产品、食品、饲料加工和花卉种植加工等。 (四)东海岛省级经济试验区,结合深水港口的开发,规划大型沿海钢铁基地和配套的能源及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修造船业、港口物流业。 (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区,规划在东海岛开发试验区,主要接受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转移和布局新型较大型工业。 (六)太平一带,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基地项目。 (七)赤坎区大埠、调顺一带,发展农海产品加工、建材、机电产品、环保装饰材料等工业和中小型修造船业。 第十六条遂溪县工业发展与布局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和海(水)产品加工业,主要以制糖和综合利用、特种酒精、高岭土、建材、化工等为主,重点布局在县城东北面的工业区。 第十七条吴川市工业发展与布局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总量大、增速快 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 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

产业空间布局研究8.24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O一O. 八 [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目录 一、产业的概念 (4) 二、产业与城市 (4) 2.1产业与城市的发展 (4) 2.11产业革命时期 (4) 2.12后工业时期 (4) 2.2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 (4) 2.21产业空间布局的概念 (4) 2.22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理论 (5) 三、产业用地原则与模式 (7) 3.1工业用地在城市中布局原则 (7) 3.2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 (7) 四、产业布局的案例分析 (8) 4.1重庆两江新区 (8) 4.11概况 (8) 4.12两江新区的定位 (9) 4.13空间布局 (10) 4.2天津滨海新区 (12) 4.21概况 (12) 4.22总体空间布局 (12) 4.23功能布局 (12) 4.3苏州工业园 (14) 4.31简介 (14) 4.32地段选择 (15) 4.33边界和地段情况 (15) 4.34目标与策略 (16) 4.35规划概念 (17) 五、马芜巢省直管集中区规划分析 (19)

5.1马芜巢省直管集中区特点分析 (19) 5.41滨水魅力城案例分析(略) (22) 5.11产业特点 (19) 5.12区位交通 (19) 5.12集中区发展目标 (20) 5.2滨江临港地区发展模式 (20) 5.21港城的经济社会关系 (20) 5.22港城的空间关系 (20) 5.23港口城市范例(略) (21) 5.3现代产业园规划 (21) 5.31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概念 (21) 5.32我国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21) 5.33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及其规划对策 (22) 5.34现代产业园范例分析(略) (22) 5.4栖水筑成 (22)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汇报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 况汇报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县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汇报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 (2011年3月16日) 市小城镇建设调研组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首先,我代表*县发展改革局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在,我就*县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南离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发展壮大“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旅游文化”五大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城镇建管、非公经济、社会事业”六大跨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 全县实现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有望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其主要特点是:(一)工业产业迅速壮大。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成倍增长。2010年,全县

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功能分区研究

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功能分区研究 [摘要]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对于产业集聚区的长远发展、运行方式、效率、路径选择等均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综合竞争力和安全持久运行。传统的空间结构以“发展轴、带、核心”为主,本文对于用地形态不规则,空间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较多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网络式布局”的空间结构形式。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功能分区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帕特里克?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1915 产业集聚区是指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产业集聚区就是要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这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对于其未来长久运行方式、效率、个性及路径选择等均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产业集聚区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安全持久运行。整体空间结构,决定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付出的综合成本(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依赖方式、其他机会成本)的高低,决定着对未来城市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本文结合《商丘市梁

园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2009-2020)》,对用地形态不规则、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多的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现状简要说明 1、商丘市梁园产业集聚区位于商丘市中心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面积15.7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形态呈不规则状——两片用地,三个组团。截至2008年底,现状建设用地342公顷。建成区主要位于梁园区政府附近、民主西路南北两侧,其余多是空地和村庄。 二、土地使用结构的相关理论对产业集聚区的借鉴意义 1、规模门槛理论。规模门槛理论起源于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反映在城市空间上的规模门槛主要由较稳定条件(国土、有限资源、宏观人口等)和不稳定条件(如投资、微观人口、产业、交通等)共同形成。梁园产业集聚区内工业总用地及各产业门类用地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方能降低生产成本,带来乘数效应。 (2)区位择优理论。生物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两个生态习性相近的物种,基本上是不能在同一个地区占有同一生态位,它们将发生地理分离或生态分离,以避免资源浪费而形成有序结构。城市在生长过程中具有与其相似的发展特性,对于梁园产业集聚区而言,区位好、环境优美、交通便

022.基于职住平衡的山地城镇产业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职住平衡的山地城镇产业空间结构研究1 马子路 摘要:产业空间结构对山地城镇空间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产业空间结构,引导山地城镇职住平衡,构建宜居宜业的山地城镇空间。该文基于职住平衡视角,针对山地城镇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环境约束、经济推动、技术引导、政策调控等方面的原因,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8个职住空间较为均衡的山地城镇案例进行研究,梳理主导产业类型、产业空间区位、产业空间布局、配套服务设施、职住交通体系等5个方面内容,总结出链状式、带状式、簇群式等3种产业空间结构模式,提出因地制宜的主导产业类型,通达便捷的产业空间区位,链状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近邻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多元共享的职住交通体系等5个方面的规划策略,促进山地城镇产业空间结构的良好发展,构建职住均衡的山地城镇空间。 关键词:职住平衡,山地城镇,产业空间结构 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加速和转型,山地城镇大多位于内陆地区,工业化起步晚,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逐渐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阶段,制造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门类。职住平衡是城镇生产和生活协调统一的基础,产业空间结构作为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山地城镇职住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建构基于职住平衡的产业空间结构,对山地城镇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山地城镇职住平衡面临多重的困境,难以就近就业就近生活。山地城镇面临复杂的山水环境和生态条件,导致城镇跨越式发展,相对分离;山地城镇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开发,功能划分明确,各片区功能相对独立;山地城镇产业空间的大规模拓展,挤占大量居住、公共服务、休憩娱乐等空间;山水格局和生态环境的限制,导致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职住失衡。山地城镇职住失衡导致了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加大城市交通压力,依赖机动车通勤,加剧空气污染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公共设施服务低效,白天与夜晚人口密度的变化,公共服务在空间上形成错位,服务设施使用低效,社会隔离加剧,大量依赖机动车交通,减少公共空间使用,降低社会交往可能等。 产业空间结构对职住平衡起着重要引导作用。城镇的形成依赖于产业发展,城镇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生产起着关键作用。产业空间结构引导城镇发展方向和城镇空间结构,产业空间与居住等生活服务空间的融合,引导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产业空间结构具有引导山地城镇职住平衡的重要作用。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1478199,5153800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