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14991288.html,中国地产网2009-10-14 9:43:13

广州在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持续性地开展了大量研究。有些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有些是实施型的,也有些是前瞻型、战略型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2001-2005年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广州市及时组织开展并完成了

30多项总体规划相关的规划和研究。根据《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5]105号)和2006年8月21日建设部《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6]218号),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包括现行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总结,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战略的思考以及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初步工作思路。

——现行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总结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下简称“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调整,并补充番禺、花都两个新区的内容。本轮规划采用分层次编制的工作方法,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分为总论和组团规划两个层次进行。总论作为全市性、长远发展策略与纲领,在规划空间上突出市域城乡全覆盖、在规划内容上突出整体战略性,在规划时限上突出宏观长远性,主要确定城市长远发展战略与目标,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方向与规模,总体空间布局等重大战略问题,重点制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同时作为编制各组团规划的依据;组团规划是以市辖行政区为单位的,分解落实总体规划总论的各项战略目标,着重研究市区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规划,形成地方性的近远期总体规划。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将广州市辖十区划分为中心组团、番禺组团和花都组团,中心组团(即中心城)包括越秀、荔湾、东山、海珠、天河、芳村、黄埔和白云原市辖八个行政区范围,番禺组团和花都组团则分别涵盖番禺区、花都区两个新的市辖行政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10个市辖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城市性质确定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是我国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

规划预测2010年广州市域总人口1225万,城镇人口1040万,其中市辖十区总人口1035万,城镇人口920万。市辖十区人口分布:2010年中心组团总人口680万,其中城镇人口628万;番禺、花都组团总人口355万,其中城镇人口292万。

规划2010年市辖十区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78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组团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9平方公里(含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用地28.9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7.42平方米。番禺、花都组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36平方公里。

规划建立由都会区、片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以都会区为中心,以高、快速路网与轨道交通体系为依托,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多层次、星座式市域城乡布局结构。

规划确定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南部、东部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形成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主要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确立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沿珠江前后航道发展带、沙湾水道发展带、蕉门水道发展带,与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轨道交通用地发展轴交汇,共同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规划确定中心组团的发展性质为“广州市域金融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核心区,将继续

担负广州传统城市中心的功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策略为依据“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发展战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保持社会稳定。

规划确定番禺组团的发展性质为“广州市21世纪的重点发展地区,沿南拓轴将建设成为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中心;集以控制、管理、服务等新型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商务办公、现代物流、居住于一体的,全面提升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信息化生态型的新城市中心;区域服务业核心区、临港产业区,将成为21世纪新的广州市科教资讯产业中心和航运中心”;发展策略包括:(1)积极控制策略性的重点发展区,调整完善现状建成区,保护结构性生态绿地和农业发展区;(2)城市化以村镇经济为主要动力,保证村镇经济适度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实现地区集约建设。

规划确定花都组团的发展定位为:“拥有强大交通枢纽功能,以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现代物流业、汽车工业、与空港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为特色的,城乡协调有序发展,功能相对独立完善,适合居住、创业的广州市北部重要城市组团”;发展策略包括:(1)充分利用对外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及配套的包装、加工、配送等产业,建设成为广州市北部的物流中心;(2)以汽车工业、机电工业、皮革加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主导,加强与广州中心组团及其它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传统工业产业;(3)依托新白云国际机场,发展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4)保持作为广州市农业生产基地的职能,大力推进“三高”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5)在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适度发展度假型、疗养型、业务型旅游业,以及少量低密度住宅区;(6)城镇建设仍以集中发展为主,重点建设花都中心城区,同时着重发展五个重点建设区。

5年来,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管理与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总体规划对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青山绿地、碧水兰天”工程取得成效,生态城市格局显现;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拉动空间结构拓展,国际大都市空间构架形成;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服务职能逐渐增强;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2)整合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设用地供应有序进行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初现

(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6)推进村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对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广州目前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尚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的改进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组团之间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2)交通机动化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大,非机动化交通通道与设施缺乏

(3)生态廊道和非城镇建设用地有待进一步控制

(4)村镇城市化需要进一步引导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及现有研究基础

现行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及广州实际,有效地指导了广州城市建设,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形势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因此,须对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外部机会和内部支撑条件有尽可能完整地把握。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

2005年广州市市域现状人口规模是1107万人,《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预测2010年广州市域人口规模1225万。根据上述分析,广州市土地资源承载人口规模1500-1800万人,生态绿地承载人口规模2490万人,水资源虽然缺乏,但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承载人口规模1400万人,广州市环境承载能力仍有发展空间。

总体讲,广州市地质状况良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承载能力基本能满足发展需求,但是能源基本主要依赖国内外市场,能源安全存在隐患;水资源面临均衡性和水质性缺水的危机等。基础设施方面,供电设施相对滞后,供水设施基本充足,能源设施基本满足需求但是储备不足,防洪防灾基础设施标准提高但是体系未完善,缺乏统筹。

因此,未来广州应该稳抓节能降耗,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降低能耗就是提升竞争力。首先保证水资源的供应,不断挖掘水资源内部潜力以及适当从外部调水的努力;再次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然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整体防洪防灾战略。

(二)现有研究基础

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新的城市问题和现象不断涌现。因此,针对这些新的问题和现象,广州在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持续性地开展了大量研究。有些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有些是实施型的,也有些是前瞻型、战略型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1.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体系

广州已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体系。建立了“一张图,一张网”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由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构成的逐级深入细化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程序,公众参与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合理有效的规划体系是编制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保障。

2.宏观发展战略方面的规划研究

已经开展的宏观战略层面的研究项目包括:广州市域城乡发展规划研究;广州市城市经济与城市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广州都市区在区域国际分工的战略定位与选择;广州市现代化、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广佛都市圈发展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广州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推进广州都市区与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等。上述研究项目中约70%已进行了专家评审。

3. 居住、工业等用地方面的专项研究

为了具体落实“五个统筹”,也为了应对广州在城市空间拓展、功能布局上面对的挑战,广州市先后组织编制了居住用地专项规划、工业用地专项规划、城市公共中心专项规划等,对用地需求、布局战略进行了先导性研究,可直接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

此外,广州市还组织编制了广州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十区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等与城市用地相关的规划项目。

4. 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是广州市政、交通、建设、水利、农林、环卫、环保等部门参与城市规划、落实部门用地需要的重要手段,其规划成果绝大部分已被纳入《广州市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中,包括广州市域高等级路网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广州市消防专项规划;广州市原八区公共加油(气)站布局专项规划;广州市人防专项总体规划;广州市原八区河涌水系规划深化——蓝线控制规划;广州市地面高程规划;开发区电力专项规划;广州市番禺区通信管道网专项规划;广州市环卫专项总体规划;广州市卫生设施专项总体规划等。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包括市、区、镇三级)已于2005年开展前期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专项研究和规划大纲等部分成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给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2号)的规定,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同时,要同步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工作。可以预见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能够与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同步编制,互相协调。

大量的前期研究为新一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供利用的基础研究资料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上一轮,使新总体规划在研究思路和技术创新方面有

了更深厚的技术依托。

——对城市目标、性质与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城市发展目标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2010-2020年,为了实现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提出城市规划目标为: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文化昌盛、风貌独特。

——经济高效

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万美元。

——社会和谐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人口充分就业;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安全和城市形象明显改善,营造治安良好、安定文明、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以中心镇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环境友好

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生态型山水城市”。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5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资源节约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节地、节水、节能,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单位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的显著下降,提高政府投资的总体效率。2020年,单位GDP能耗将在2010年0.62吨标煤/万元的基础上,明显下降。

——文化昌盛

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和先进文化作品,形成高品位的都市文化形象,成为古今相承、中西融汇的文化名城。

——风貌独特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入研究传统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创造,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和居民需要,规划城市空间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二)城市定位与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

国际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中国南方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

——国际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

面向国际是国家对广州发展的要求,极为出色的总体水平、世界领先的活动中心、装备精良的基础设施是成为国际城市的必要条件。通过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视金融、自主创新、社会和谐、土地使用等城市成长的关键方面,加强高端产业环节等核心功能的发展,建设城乡一体的和谐氛围和安全健康的宜居环境,不断强化广州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往的中心功能,最终成就国际城市的声名。

——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

营造良好营商和创业环境,集约、节约发展。继续保持并强化商贸业、会展业,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性制造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金融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功能和物流业,成为区域制造业中心、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争取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等中心。通过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建成南方适宜创业和就业的中心。

——文化中心

传承与弘扬岭南文化精华,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利用华南地区教育优势建设科研教育基地,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形成创新中心,发展动漫、影视、音像等产业;借助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时机,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华南体育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继续完善机场、港口和铁路枢纽,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衔接,建设南中国交通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新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和国际空港;建成南沙港区,把广州港建成世界第五大海港。依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强大的制造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广州建成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对外交往中心

利用省会城市优势,强化南方领事馆集聚地职能,成为我国重要外交中心;利用强大的商贸传统和广交会的国际影响积极发展贸易、会展业,成为中国会展中心、对外经贸和文化

交流中心。

——生态城市

维护生态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的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城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构筑治安良好、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通过生态、和谐环境的建设,形成适宜居住的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

(三)空间发展战略:从“拓展”到“优化与提升”

1.现阶段的空间发展战略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现阶段(-2010)的空间发展战略是:“南拓、北优、东进、西联”,通过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长远形成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2010年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使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得以强化。

2.面向2020年,实现空间发展战略的转移

2010-2020年,为了实现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我们设想城市规划的目标为: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文化昌盛、风貌独特。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更新旧城、建设社区,——优化城市生活空间;

充实新城、完善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保护名城、功能升级,——优化城市职能;

提升:

协调区域、统筹城乡,——提升城市定位和影响力;

畅顺交通、完善市政,——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维育生态、治理污染,——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战略包括:城市职能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

——城市职能的优化

优化城市职能的重点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对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利用。通过保护广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推动广州市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展现“岭南古郡”风貌。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竞争力,完善广州的国际化、现代化服务功能。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金融区、会展商务区、商业服务区、文教体育区。针对市民生活中需求的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完善和提升市、区、社区各级配套服务设施网络及功能。

——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包括充实新城、完善结构。

到2010年,广州的新城建设将初具规模,中部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琶洲地区初步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的疏解和城市新中心区功能的建立;南部大学城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广州新城、南沙中心区等主要节点规模逐渐扩大;北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从化温泉地区发展迅速;东部以萝岗区为依托,沿黄埔—增城—东莞方向拓展的发展带形成;西部与广州周边城市联动协调,金沙洲居住新城、钟村-大石新城建设基本完成。2020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将由新城拓展转向新区配套建设的完善。

——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

优化城市生活空间重点是改造旧城、构建和谐社区。

旧城改造:在旧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之配套的是要改善旧城环境、优化交通、升级市政、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把改造与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结合起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广州把中心城区定位于“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业、金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核心区域,并以此引领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区的魅力是其强大的服务功能。老广州的商业服务业对应的是传统工业,提供的多是购物中心、餐馆、旅社之类的服务。随着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海内外经济机构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服务对象。它需要的是金融、信息、会展、物流、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同时又理当保留千年古城的文化韵味。

构建和谐社区:在2010年前完成危破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新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新社区建设的重点是完善社区居委会、活动中心、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并通过金沙洲新社区建设的试点,探索新的社区管理模式。

“提升”战略包括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提升城市定位和影响力的重点包括协调区域、统筹城乡。

协调区域:落实《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规划》,与周边城市尤其是与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协调,加强城市协调区域内城镇产业发展、职能分工,城镇建设用地,城际间的高等级公路、轨道交通的建设,区域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绿地系统等问题。

统筹城乡:以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以都会区为中心,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市域城乡布局结构,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重点是顺畅交通、完善市政

综合交通方面,继续完善以机场、港口、铁路龙头,以公路为基础的现代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强化广州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物流、客流中心的地位;完善“双快体系”(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交通)、“双化体系”(公共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战略,优化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支线、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强化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优化我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衔接。

完善市政:加强供水、污水处理、电力、燃气、防灾、环卫、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点包括维育生态、治理污染。

围绕建设生态广州的总体目标,开展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及市容美化等生态维育工程,构建合理的“蓝脉绿网”生态格局,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广州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控制污染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明显降低;危险废物及放射性废源、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建立功能强大的环境监控指挥体系,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民的环境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社会监督机制基本建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

继续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城郊林业生态、构建城区生态廊道、推进城区园林绿化。治理水环境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

(四)空间布局原则

综合考虑2020年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城市规划目标和空间发展战略,确定面向2020年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为:以人为本、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适度开发、集约建设。

——以人为本

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城市,空间布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区域协调

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区域其它城市间的统筹协调,做到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生态共同保育。

未来珠三角地区将发展成为网络状的城镇体系,广州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是珠三角发展的脊梁顶端,是维系和辐射泛珠三角的核心节点,更是珠三角进入国内的桥头堡。因此,广州未来的空间布局将需要考虑区域的合作发展,包括与周边城市的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的协调,也包括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和辐射。

生态环境方面,重点是落实和保障珠三角区域绿地格局,形成“一环、一带、三核、网状廊道”的框架。广州重点维护北部陆域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珠江口河口海域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白云山-帽峰山等山体组成的区域生态绿核、东江狮子洋水道及沿岸为区域性生态主廊道,以及两条区域性生态次廊道。

区域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加强珠三角机场、港口的联系与协作;对外与广西、湖南、江西等泛珠地区跨省道路的连接;以及珠三角内部城际轨道、公路等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协作,实现粤港澳交通一体化。

区域市政设施方面的重点是水资源和污水处理的协调,上游地区城镇和产业布局,应避免造成下游地区的环境污染。广州要从东江、西江和北江调水,应保护东平水道等上游水体的水质安全,保障广州供水。广佛毗邻地区的城镇之间,宜共建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污水处理。

——城乡统筹

针对广州高度城市化的实际,应注重城乡一体规划,通过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着重要建设好新农村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统筹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消除那些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类隐患,保护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完善结构

面向2010-2020年,经济目标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翻的目标,人口保持继续

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继续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设施和空间结构。

——集约建设

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适度开发和强调存量挖潜。通过集约发展的形式和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生态经济体系,在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广州市规划局)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理念,它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层次,用来解决城市发展基础上的长期规划问题,并且通过大量项目的积累、分析和归纳,促使人们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内容以规划环评为基础,分别针对其在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能我国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步骤作出的安排和逐步实施的过程。其作为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完善和协调,促进一个城市的整体的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城市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城市发展落后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所以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是在宏观层次上对于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三大问题明确给出政策性预期和制度性安排。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的宏观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属于战略环境评价的范畴(如城市的性质与职能、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等。因此,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宏观调控的手段。环境影响评价是城市规划在制定过程中的一种监督机制,它是城市规划的一种辅助手段,以防止和减轻由于规划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总体质量有所改善,但局部生态持续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如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等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环境管理不完善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合理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保障其顺利实施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函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较晚。如何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角度充分论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合理性,找到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是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环境评价与规划设计有机结合,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城市总体规划开展评价,将环境因素纳人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宏观决策中,根据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系统的设计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体系意味着一个系统,因此,作为一个指标体系,最重要的是该系统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问的协调关系。局部应该服务于整体,没有整体,局部不复存在,没有部分,该系统也无法实现效益最优化。规划环境评价本身涉及复杂的环境问题,从整体宏观观点出发来解决存在的与潜在的环境问题才是正确的工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指引(试行)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 方案编制指引(试行) 征求意见稿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指引(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 【目的依据】 (1) 1.2 【适用范围】 (1) 1.3 【编制任务】 (1) 1.4 【编制原则】 (2) 1.5 【编制思路】 (4) 1.6 【编制主体】 (4) 1.7 【编制单位】 (4) 1.8 【其他】 (5) 第二章编制内容 (6) 2.1 【前言背景】 (6) 2.2 【现状概述】 (6) 2.3 【规划依据】 (8) 2.4 【定位目标】 (8) 2.5 【产业分析】 (9) 2.6 【更新项目划定】 (9) 2.7 【更新项目用地方案】 (10) 2.8 【规划优化措施】 (12) 2.9 【城市设计指引】 (12) 2.10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3) 2.11 【效益评估】 (13) 2.12 【实施措施】 (14) 2.13 【附件】 (14) 第三章编制程序 (17) 3.1 【工作流程】 (17) 3.2 【前期研究】 (17) 3.3 【基础数据调查】 (18) 3.4 【策划方案】 (18)

广州市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指引(试行)3.5 【征求意见】 (19) 3.6 【公示公开】 (19) 3.7 【专家论证】 (20) 3.8 【上会审议】 (20) 3.9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 (20) 第四章成果要求 (22) 4.1 【前期研究成果】 (22) 4.2 【策划方案成果构成】 (22) 4.3 【策划说明书】 (22) 4.4 【方案图集】 (23) 4.5 【专题报告】 (25) 第五章成果形式 (27) 5.1 【书面成果】 (27) 5.2 【电子数据成果】 (27) 第六章附则 (28) 6.1【报批要求】 (28) 6.2【时效】 (28) 附录1:成果体系框图 (29) 附录2:现状信息数据收集一览表 (30) 附录3:土地权属信息汇总表 (31) 附录4:拆迁及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一览表 (32) 附录5:各单位诉求意见汇总表 (33) 附录6:项目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34) 附录7:项目信息汇总表 (35) 附录8: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36) 附录9:市政基础设施一览表 (37) 附录10:分期实施一览表 (38)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城市规划的应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城市规划的应对 发表时间:2018-12-05T10:15:13.0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计艺达 [导读]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是指导方针,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将城市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推动我国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发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城市规划的应对,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计艺达 黑龙江省清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逐渐完善,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是指导方针,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将城市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推动我国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发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城市规划的应对,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与环境评价影响评价的含义 1.1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在订立发展方向或某一发展目标后,针对目标设计具体的实施计划就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方针为实施纲要,不但要为广大人民创造兴旺发达的城市环境,还要兼顾城市生态环境与资源环境的维护,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局面。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演进,促使人口基数激增。随着人口饱和度上升,与工业生产的泛滥,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即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但事实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城市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造成恶劣的环境污染又会限制城市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必须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推进城市化也绝不放松环境保护力度,只要这样才能将可持续发展方针落到实处。 1.2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预估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价系统,它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和实际环境状况,对拟定的开发项目或工程建设计划进行详细分析,评估这些项目计划在实行后是否会对城市生态和资源环境造成污染,并且预计污染的严重程度。环境评价系统对开发项目的评价,是项目是否可以实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保护,筛除了许多会对城市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工程项目。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1图形叠置法 将评价区域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每种要评价的因素都准备一张透明图片,每种因素受影响的程度可以用一种专门的黑白色码的阴影的深浅来表示。通过把各种色码的透明片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张能综合反映环境的空间特征的地图。通过阴影的相对深度可以判断综合影响的差别。 2.2网络法 网络法的原理是采用原因———结果的分析网络来阐明和推广矩阵法。用网络图来表示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多级影响逐步开展,呈树枝状。通过估计影响事件分支中单个影响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求得各个影响分支上各影响事件的影响贡献总和,再通过权重加权,求得总的影响程度。 2.3核查表法 将可能受规划行为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列在一个清单中,然后对核查的环境影响给出一个定性或者半定性的评价。该法发展起来较早,但现在还在普遍使用。 2.4地理信息系统化(GIS)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技术 GIS 的特点是空间数据库的管理、空间建模及空间分析,它将城市规划中的各种环境现状和规划成果在 GIS 中可视地表达,还可进行查询和检索,其空间分析功能及其模型(环境预测模型或决策分析模型)技术的结合可在不同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2.5矩阵法 矩阵法是由清单法发展而来,不仅具有影响识别功能,还有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功能。它将清单中所列内容,按其因果关系,系统加以排列。并把开发行为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组成一个矩阵,在开发行为和环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说明拟议的工程行动对环境的影响。具体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就是将规划的目标、指标以及规划的法案(拟议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因素作为矩阵的行与列,并在相对应位置填写用以表示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符号、数字或者文字。根据加权法求得各个要素对整个环境影响的总和,分析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三、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城市规划为指导方针的应对策略 3.1 辅助城市规划管理 环保部门通过规划环评的报告分析结果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提出,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辅助工具,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例如,控制地下水开采,从而防止地面沉降;根据远景规模合理安排城市有线电视、供排水、环保、能源、电信、道路交通等的建设;适时更新城市供水系统的硬件设备;减少如高尔夫球场这类高耗水产业的建设。相关部门重视规划环评的实际作用,充分利用规划环评这一工具,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以达到辅助城市规划管理的效果。 3.2 提前开展环境评价 生态城市规划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为尽可能地降低环境污染度与经济成本,相关人员应借助环境影响评估来提前开展相关的环境评价工作,确保其能对生态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予以评估,对各类环境的影响进行预评估,罗列出各类环境问题分类,便于规划者给予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能有效规避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以满足生态城市构建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关系的探析

中国环保产业2008.7梁燕芳1,曹 轶2 (1.广州益方田园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州 510655;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 510060) 摘要:本文提出了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与专项环境规划之间存在的问题—重总体规划、轻环境规划; 先总体规划、后环境规划。并从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总体规划、切实落实规划环评制度、环境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反规划;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08)07-0022-03 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关系的探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正以每年近1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据《中国城市发展蓝皮书》,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3.9%。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城市环境也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趋势。各种环境污染,如城市热岛效应、灰霾天气、酸雨等现象,已经成为城市中的常见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需要在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将城市环境保护摆在重要的位置。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护环境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本身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而环境规划正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 1 城市总体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布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考虑城市总体布局对环境的影响,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同时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规定,是对环境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行动方案,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广义的环境规划包括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乡镇规划、自然资源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环境规划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就在于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主动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从而保护和建设为人类不断创造文明、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所依赖的物质基础—环境。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总体规划往往偏重对城市用地发展项目的落实、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对环境规划部分往往轻描淡写,仅笼统提出一些诸如“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论述严重不足,甚至有很多城市是先编制总体规 22交流平台 Communication Platform 万方数据

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 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 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 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 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 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 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 年12 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 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第五条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坚持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按照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四个结合”和城市更新“注重安居乐业第一;承接历史文脉,绝不毁无价之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有序更新”的四项要求,着力构建和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把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战略和公共政策长效推进。 第六条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城市更新作为统筹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抓手的重要作用,

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001]

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2017-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四川省环科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O一八年六月 一、规划背景 注重资源的集聚与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而建立专业化园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贡市沿滩区九洪乡莲花村,该地区为自贡市固废处置的固有区域。该地区已建有自贡市垃圾填埋场、自贡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和自贡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但随着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的产生量逐年增加,现有处置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同时,全市现有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且设施简陋,建筑垃圾未开展综合利用,市政污泥还停留在填埋处理阶段,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电子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还处于空白,各类废弃物散乱且多点处置、缺乏协同,处理处置成本高、效率低,存在巨大的环境安全风险,严重制约着自贡市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统筹加以解决。 由于目前全市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与处理处置能力、设施选址与人们固有认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固废综合处理园区理念越来越被各界认同。大封闭、大集中、大规模、大综合形式的城市固废综合处理园区建设成为各地政府主导的新型发展途径。近年来,建设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区域发展的大趋势,形成集节地、节能、环保、循环等先进工艺技术的综合平台,有利于提高城乡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对城市发展固废处理问题给出了一个综合的、协同的解决方案。 其次,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四川省委、中共自贡市委先后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中共自贡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自贡的决定》等文件,均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和要求。因此,规划建设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相关产业政策,是实现省政府关于固废治理“区域性布局、系统性收集、综合性处理”要求的集中体现。在此背景下,2017年9月,自贡市城乡管理行政执法局委托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2017-2030)》编制工作。 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自贡市沿滩区九洪乡莲花村和王井镇鱼塘村部分村组之间,园区规划面积151.7公顷,北距自贡市中心城区约28 km,南距富顺县约6km,东距G348国道4公里。根据《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2017-2030)》,园区规划以固废循环经济为主导方向,全面实现各类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 为进一步完善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正确把握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规模、空间布局等,按四川省人民政府要求,应对该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为宏观决策服务。按国家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以及《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 (川府发〔2007〕价法〉实施办法》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 16号)等规定,自贡市城乡管理行政执法局于2018年3月委托四川省环科源科技有限公司对《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规划环评将依据国家及四川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特点开展工作,对规划目标、产业结构、规划规模及布局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逐一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寻求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规划方案。 二、规划简介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详细规划和技术规定的关系 第三条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条密度分区 第五条实施性规定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六条城市规划层次 第七条“六线”控制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勘察测量管理 第八条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勘察、测量 第九条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 第十条城市基础测量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工程测量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勘测资料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建设用地分类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 第十六条用地面积的最小规模 第十七条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第五章详细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要求 第二十条竖向标高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二十二条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第二十三条传统骑楼街的保护、更新和改造 第六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确定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二十五条建筑工程的高度控制 第二十六条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建筑退让 第二十八条建筑工程停车配建 第二十九条零星建(构)筑物和建筑物外部附属物 第三十条村民和城镇居民住宅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交通 第三十二条城市轨道交通 第三十三条其它交通设施 第三十四条管线的布置 第三十五条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范围 第三十六条市政设施 第八章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第三十七条规划验收 第三十八条分期验收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用语说明 第四十条溯及力 第四十一条生效日期 附表: 附表一: 居住用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二:工业用地通用厂房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普通仓储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四:公园内部用地比例 附表五:居住建筑建筑间距表 附表六: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边线、河道规划控制边线退让规定附表七:建筑工程临铁路边轨中线退让规定 附表八: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退让规定 附录:名词解释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获国家住建部批复,按照住建部要求,《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总规》)成果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规划 发表时间:2018-01-02T11:20:43.510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南楠李嵩 [导读] 生态环境的规划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生态环境的规划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首先需要了解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以及对于指定城市发展计划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总结出基本政策和完善方法;另外还总结出了生态环境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实施技术方法,以实现总体布局的管理,将环评制度落到实处,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希望真正的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13-02 1.前言 深入的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工作,能够满足城市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内、国际中要求的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本要求,同时积极的提高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使用科学的方法总体上提升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水平。 2.生态环境规划的涵义 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制定的最终意义在于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系统,对于人类所有从事的活动做一个详细的规定和安排。这种合理的安排能够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合理的处理生态环境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城市发展规划中所产生的矛盾。 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制定就是要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城市发展目标,同时合理的使用城市的土地资源,保证所有的城市空间都能合理的使用并且将各项基础建设进行统一的布置。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通过改善城市的发展形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整体目标形式,同时促进城市环境符合城市发展的整体需要。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生态环境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就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且将平衡性纳入到规划管理中。 3.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原因 3.1 协调性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认为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用了专项规划或者是单独的方式将其列入到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这种设立方式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在于可以将生态环境剥离出城市发展规划中,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严重不足,导致了其支撑力严重不足。首先,应该将生态环境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城市发展规划方案非常的不协调,导致了其存在很多的矛盾情况;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中很多的具体实施措施很难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得以实施。 3.2 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缺乏一定规范性 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方案中都与生态环境存在很多的关联性,但是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的规划参与人员不能重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建设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将其最终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实施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将实践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操作性,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提供可以参考是依据。 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总体规划 同步实行时的解决途径探讨 4.1 “反规划”———基于安全生态环境格局的规划 “反规划”是在我国城市迅速发展以及无秩序扩张的环境下产生的,其具备非常强有力的城市物质空间方法论。“反规划”是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概念,主要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将非建设用地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规划,并不是根据传统的设计方法开展工作,而传统的规划方式对于不建设区域的规划非常的不合理。但是“反规划”并不是一味的提高绿地面的,也不是严格的否定现行的城市规划方案,而是根据当前的城市发展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考虑了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寻找出一条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最佳途径。 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处理两种规划内在联系时,“反规划”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主要是因为在城市规划中不仅仅需要将建设部分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而留置的空地对于城市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亭台楼阁、湿地、河流体系等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基本功能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方向选择最佳的规划方法,加速城市发展速度,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反规划”的实施首先需要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入手进行,然后就是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也就是在城市飞速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发生损坏,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控制,保证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然的需要建设一套完善的生态系统,使得整个城市和居民都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 4.2 切实落实规划环评制度 环境评估是对城市环境所进行的综合评价,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实施之后,需要采取环境评估的方式来确定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程度,然后根据具体的评测结构出台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预防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同时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我国在2003年的9月份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估法》,其中明确的指出了国务院以及市级的环境主管部门需要对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进行编制,同时合理的进行海河的开发和建设,综合的进行环境改善和治理,合理的使用城市中的各项资源心室,建设处符合设计需要的基础设施,同时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具环境影响报告书,因为该结构并不具备一定的指导性,所以仍需要制定一些特定的程序来明确具体人员应付的主要法律责任。如果这些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必然能够改善环境问题,全面的治理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5.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数量持续增加,这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雾霾、气候变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 规划层次图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远景至2030年。(二)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即市域范围,总面积13787.6平方公里,下辖七区一县。其中,中心城区总面积1507平方公里,包括安宁渠镇、古牧地镇、铁厂沟镇、芦草沟乡、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西山农场、104农场和乌昌路街道办事处。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2) 2011-03-2910:25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秩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促进乌昌与兵地协调发展战略 强化乌昌之间、兵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城镇用地布局、产业分工定位、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之间、兵团和地方之间共同协调发展。 (2)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行低碳理念,走生态、循环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依据绿洲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3)培育国际商贸中心战略

广州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 201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 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 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 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 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 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 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 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年12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东省国

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 (2008)、〔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第五条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坚持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按照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四个结合”和城市更新“注重安居乐业第一;承接历史文脉,绝不毁无价之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有序更新”的四项要求,着力构建和完善城市更新长效机制,把城市更新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