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10原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10原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10原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10原版

第一章导论

土地的概念: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概念::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在农业领域可以用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和水面利用率来反映土地利用程度,对城镇或非农建设用地,一般用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等指标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

土地利用规划:指对土地的潜力,其它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对策(1)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2)土地利用与培养地力相结合(3)土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4)土地利用与复垦相结合

土地利用的目标:(1)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来划分,分为两类: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效用)。(2)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贴现系数:表现的是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也可以是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n年前的多少。

复利系数:与贴现系数相反,即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为现在的多少倍;或者n年前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倍。

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

①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杜能《孤立国》②工业区位论:韦伯③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④市场区位论:廖什

农业区位论的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济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了力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简述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工业区位的选择涉及两个因素:运费和劳动成本。(1)运费产生差异的原因除了运输距离外就是原材料的性质了,而原材料的性质往往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决定性的意义。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对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厂址应选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对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厂址应选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对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厂址可选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的任何一点。(2)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凡是劳动成本高,而地域重量小,就是劳动系数大的工业,其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使劳动成本减少的数量超过运输成本增加的数量,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

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是什么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商业用地应符合方便生活的要求,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2)工业用地: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3)居住用地: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住区最先从工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建成独立的居住区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①圈层布局设想②三维布局设想③扇形布局设想④多核心布局设想⑤多中心布局设

中国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以及对策: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1、大城市人流物流增加,各项公用设施不堪重负,各项投资按条条分散下达,建设单位分散征地,各自建设互不联系,未能有效的执行城市总体规划。

2、工业布局不合理,住宅建设大部分分散进行,郊区缺乏必须的交通条件和生活条件。

对策:从城市的区位调整入手,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占地组合关系。

中小城市的土地利用:吸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以城市规划为先导,重视土地区位利用。要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规划组合。充分研究各城市的发展特点和城市定位,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

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称为劳动集约型。

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①涵义:在技术条件和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迟早会下降②实质: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③形态:实物形态、价值形态、价格形态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确定合理的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1)要看当时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的能力(2)还要看土地本身的肥力包括土壤化学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地位置、交通条件等,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制约的(3)具体确定集约经营的适合度,还要看具体的经营目标。如果经营目标仅是获取最大利润,就以“边际成本=边际收入”或“边际收入=其价格反比”来确定最佳投入点;如果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多的物质产品,并且又有充足的、廉价的投入,则应以“边际报酬等于零”这一点为投入的最佳点。

确定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要从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三个指标入手,这三个指针分别是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地下发展,实行立体利用。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1)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2)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3)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经济:在尽可能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是出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的情况下,土地规模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

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别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

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产生集聚经济的原因:①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②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③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④消费的多样性⑤公共产品的存在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1)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③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品,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相对于

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①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这样,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才能增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②农机化水平的提高。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④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提高。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重点是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①从人均用地面积来看,城市规模的扩大同样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这是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集中造成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使城市土地的价格上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会做出尽可能节约土地的经营决策。②从有效利用土地的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集约型而非扩散型城市化。

第六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既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一定面积的土地的事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耕地保护在可持续利用中的特殊意义?中国如何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目标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第七章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

(一)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实行计划利用

(三)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是: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特点:①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②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③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④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课上老师让查的内容,自己总结)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由国务院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的任务和规划期限。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的前期工作并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评价。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各级上报的规划建议,经过测算和综合平衡,提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结构设想及主要控制指针,分解下达到各级地方政府,指导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报有批准权的上级政府批准实施。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前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编制下达实行“两上两下”的程序。

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存在问题:(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基础薄弱。(2)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待扩展。(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手段尚不够完善有力。(4)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改进:(1)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基础,即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微观管理基础。(2)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即建立和不断完善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构成的、以年度计划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决策制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为基础、既有效集中又适当分散的多层次决策体制。(4)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5)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手段,建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制度并协调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的宏观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6)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三部分: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1)土地权属管理:国家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2)土地利用管理,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一种管理。

土地国家管理的任务:(1)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2)调整土地关系。(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必要的限制。(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土地收益合理分配。

土地国家管理的手段:1)立法2)经济3)行政4)政策手段5)计划规划手段6)司法手段7)技术手段8)教育手段

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力。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

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土地租赁权:承担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能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的基本权能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①完全性②排他性③恒久性④归一性⑤社会性

土地抵押权的性质:(1)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2)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3)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

土地发展权: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要点:(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也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范畴。

我国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

1.土地补偿费。征收的耕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2.安置补助费。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偿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4.青苗补偿费

试述目前我国集体土地所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取向。(自己看书总结)存在问题:

对策: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明确化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相对完整化

集体土地权属具体化

试分析当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思路。(自己找答案)缺陷:

改革:一是严格,明确地界定公共利益的含义和具体范围,防止在土地征收实践中任意扩大范围,侵害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广大农民的土地权益,影响社会和谐安定。二是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由被征收土地平均年产值的倍数改成被征收土地的市场价值,并且按照同地同价,公平合理,及时足额的原则给与补偿。三是,进一步细化土地征收程序,保证被征收人的知情权,妥善安排解决土地征收补偿的争议。四是,在却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土地并给予及时足额补偿的条件下,应当依法实施土地征收,防止少数人无理取闹和漫天要价。

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是什么?⑴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⑵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的意义。(P205)

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农民土地收益的不稳定,清晰界定和保护农村土地产权,使农民对土地产权有安全感,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收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意味着未来的收益不稳定,从而导致了投资不足。对农村土地产权保护的越好,农村土地产权越完整,农村对土地的投资也越大。

试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局限及完善对策。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完善

内容: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

完善:当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①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中,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②对土地使用权各种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应作出明确限定;③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④原划拨土地,如何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和政府为什么都要进行土地储备?①私人土地储备:由于土地投资者或开发商要获得土地很困难,所以他们为了保持连续开发,必须克服不完全市场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土地储备。

②当土地储备的收益等于土地储备的成本时,此时的土地储备量为投资者或开发商的最佳土地储备量。

③公共土地储备:使城市紧凑、政府宏观调控需要

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

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的特点:①地域性;②竞争不充分性;③供给滞后性;④供给弹性较小;⑤低效率性;⑥政府管制较严。

土地市场的功能: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③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①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②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③明晰的土地产权;④发达的土地金融;⑤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土地供给: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

土地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P287)①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②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③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④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最高出让年限:居住用地4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是其他用地50年。

试述中国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和手段。

原则:①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②在与其它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③在土地市场管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则。

手段:①法律手段,是国家以立法和司法的形式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涉及土地产权和土地市场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有《宪法》、《土地管理法》等。②经济手段,主要措施有:税收措施和金融措施。

③行政手段,包括:a制定全国土地利用计划;b规定限制供地和禁止供地的范围;c建立土地有形市场;d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e建立土地储备制度;f建立地价等市场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第十五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及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P303)

因素: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②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③社会需求;④产品价格;⑤土地开发利用计划;⑥土地供给者的行为。途径:①扩大土地利用面积;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③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④调整消费结构;⑤利用新技术;⑥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供给曲线、土地需求曲线、土地供求平衡特点

我国如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

1.教育农民自觉珍惜耕地,大力提高土地生产率。

2.解决好林粮争地矛盾。

3.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增加耕地面积

4.搞好废弃土地的复垦

5.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6.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消除“空心村”、“空心镇”,把村庄和城镇中占而未用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减少农村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7.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政府应怎样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P316)

①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地价上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②在地价下降时,则必须减少土地供应量;

③政府应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合理确定土地出让计划;

④政府每次出让的土地面积不宜过大;

⑤对旧城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即以较低价格出让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土地。

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的分类: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形成条件和原因是什么(P327)

来源: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形成条件: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

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I和II的形成条件和两者的关系

级差地租I形成条件:①土地肥力的差异;②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

级差地租II的形成条件:实行集约化经营,就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II。

两者关系: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

先于级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马克思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

1.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

2.来源: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资本主义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为什么?

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级差地租,原因是:①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仍然存在。级差地租形成的物质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异以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些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疑仍然是存在的;②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形成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产生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原因是土地的垄断经营,在中国尽管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但土地分别由各个单位或个人使用,当有限的土地资源分别由他们经营使用时,就必然形成经营上的垄断。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着绝对地租。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现阶段绝对地租的存在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来源分析: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大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从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上分析: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P346)

①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②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③地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④地租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了基础。

第十七章地价理论及其应用

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P349)

①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②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③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收入。

土地价格的内涵、特点及变动趋势(P356)

内涵: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这种土地纯收益,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价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能够弥补自然土地具有的价值补偿和凝固在土地中的土地资本的价值补偿。

特点:①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②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③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④土地价格呈整体上升趋势;⑤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变动趋势:土地价格呈整体上升趋势。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①一般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财税体制,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城镇化速度,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状况。②区域因素:区段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规划限制,环境质量。③个别因素:指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的影响。如,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和地质条件。

土地价格评估方法中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市场比较法的理论基础是:替代经济原理。主要适用于地产市场发达、有充足的具有替代关系的土地交易实例的地区。

收益还原法的理论基础是:当把未来若干年延续而不断取得的土地年纯收益以一定的还原利率折现为现在的价值时,它就表现为土地的价格。它只适用于有收益的土地和建筑物或房地产的估价;

成本逼近法: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的税金和土地增值收益来确定土地价格的方法。一般用于新开发土地。

剩余法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对未来剩余收益的计算来评估土地价格。主要适用于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估价,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a、待开发土地的股价b、待拆迁改造的再开发房地产的股价c、仅将土地或房产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或房地产的股价d、现有新旧房地产中地价的单独评估,即从房地产价格中扣除房屋价格,剩余之数即为地价。

成本逼近法: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的税金和土地增值收益来确定土地价格的方法。一般用于新开发土地。

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是通过对待估宗地地价影响因素分析,对各城镇已公布的同类用途同级土地基准地价进行修正,估算待估宗地客观价格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已公布基准地价区域。

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的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中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①土地估价制度;②土地评估机构各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③基准地价和标定低价定期公布制度;④地价监测系统;⑤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⑥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结合实验调查内容,总结调查报告,体会土地流转相关问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 土地开发 2.土地抵押权 3.行政划拨 4.垄断地租 5.土地纯收益 8. 土地所有制 9.土地产权 10. 市场比较法 11. 区位地租 12. 土地计划利用 13. 土地利用规划 1 4.土地制度 16. 土地租赁权 19.地役权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 22. 地租 23. 经济地租 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 25. 土地使用权出租 27. 土地 29.土地利用结构 31.土地权属管理 32. 土地市场 34. 收益还原法 35. 土地利用管理 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 37. 土地使用权终止 33. 土地分区 39. 土地流转 40. 土地人口承载力 41. 土地制度 42.土地利用集约度 43. 区位因素 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45.土地计划利用

46.土地财产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 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30.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3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 3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3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34.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35.画出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曲线图,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最适宜投入点 36.我国适度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 37.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主要特点

土地经济学 重点简答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随之发生。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的科技化投入,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化农业发展,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扮演好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其含义 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产权20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

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 D、人均耕地占有量 )(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2.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参考答案: 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答:土地的经济特性有:(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表现有:(1)其位置固定不变;(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4)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5)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的影响;(6)土地价格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的影响极大。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权衡:(1)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必要规模即为适度经营规模;(2)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则可能规模中的较小者即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3)当外部可能规模最小时,说明农村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这一点成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制约;(4)当内部可能规模最小时,则说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瓶颈。 1:[论述题] 简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完成下表1和表2。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参考答案: 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1:[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2.土地金融有哪些特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017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docx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 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鴉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 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 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 (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压缩)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经济学考题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土地集约利用 报酬变化的阶段定量分析(时间、特征、结论) 第一阶段:从原点至边际报酬最大的投入量点,为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并达到最大,平均报酬处于上升阶段,总报酬增长迅速。 特征:三种报酬均处于上升阶段,在此阶段不应停止投入,否则,造成其他要素(固定要素)浪费。 第二阶段:从边际报酬最大点至边际报酬为零的投入量点。 特征:边际报酬处于递减状态,平均报酬由递增到递减,总报酬缓慢递增至边界点,总报酬达最大值。 第三阶段:从边际报酬零点至负值。 特征:边际报酬为负值,总报酬减小。 结论:变动要素的投入既不能停在第一阶段,又不能推进至第三阶段,最佳投入量存在于第二阶段。追求总量最大化,应在边际收益=0的点。 土地分区利用 工业区位论原理 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论区位。当集聚因子对成本的节约大于由于区位变化增加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时,工业企业趋向于集聚区位。 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是怎么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差异的产生由于a运输距离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1: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原材料系数>1: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如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 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原理是当一地单位产品中劳动力费用节约大于运费增加时,工业趋向于布局在该地。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 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 3)集聚因子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形成由3个因子共同决定的区位。 土地规模利用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