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对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完成总书记交给我们的任务,就必须首先要深入研究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方式的历史成因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开创未来,提出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现实需求的可实施的措施和办法。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农业产业自身发展要求必须要转变当前的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有效利用率只有40%多,而先进国家达到70%多,以色列达到80%—90%。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仅在30%—40%之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看,每年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COD)1324万多吨。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

明显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如果不转变,资源环境约束不突破,农业发展就没有前途,国民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也需要农村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看到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我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立足国内,因此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关键在于使农民有消费能力,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占总人口近2/3的农民仅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迟缓主要源于农业内外两方面。从农业内部看,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从农业外部看,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还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规模扩大和充分就业。因此,无论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拓展农民的非农收入来源,都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国际竞争压力也要求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农业尖端科技研发应用,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产业布局和资本渗透,在种业等关键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

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新的风险。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松农业,反而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克服危机的重要战略,在新能源、低碳经济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对未来国际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1.原始的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模式造成土地经营过于零散,并已开始阻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首先在农村开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粮食的大幅度增产,一举改变了国内面临粮食长期短缺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但这一举措是在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仍以主要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为基础的发展阶段推出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与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已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逐步向满足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也从人力加畜力的简单劳动向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

但是,由于我国的联产承包责任书实施是以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的,所以,对于土地分配多是以人口为基本分配要素,简

单平均地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家庭,也被俗称为“大包干”。这就使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国家统一整理成片经营的土地被人为地分割成了零碎的地块。这不仅不利于机械化的农事操作,也使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特别是效率更高的大功率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统防统治”的植保措施,以及高效优质品种的推广等,都由于土地的关过于零散而使其难以发挥作用,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难以降低,还造成因农业生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土壤环境越来越差,因交叉感染而造成的动植物病虫害也日趋严重。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矛盾正在日益突出。

2.农民缺乏有效组织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无法发挥作用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经营权。在农产品供应普遍短缺的时代,农民不仅通过自主生产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可以将剩余的部分农产品通过农村集市等初级市场,通过简单的交换剩余产品的市场流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使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极度提高,也使得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但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使得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由国家依托行政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作失去了组织依托。当前,以农业三站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由于缺乏有效的农民组织体系,其农业科学技

术推广主力军的作用正在丧失,并正在被农资销售商所建立的技术推广队伍所取代。但由于两者运作的目的和组织体系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差异巨大,前者是政府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而建立的正规组织,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后者是以销售农资为目标。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道路偏离的应有的轨道,造成了当前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农民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造成农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3.缺乏适应现代农业的市场流通管理系统造成农民难以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处境相类似,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以短缺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供销管理系统也由于农民组织的缺失逐步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

首先,承担农用生产资料供应的各级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已名存实亡,农资供应流通基本上被个体和私营企业所替代。这不仅给农资供应的质量监管带来了困难,造成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坑农害农事件层出不穷,也使得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给农资生产企业和农民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次,在经济短缺时代建立的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组织和供应为目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因缺乏市场供求信息的前置性引导功能而正在失去其应有作用,并逐步成为中间商牟利的工具,今年“炒大蒜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由于农民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又远离市场信息的集散地,使得他们从事的农业生产完全是盲目和无序的,其生

产行为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非常大。而广大消费者因农产品消费弹性低,存在着需求刚性和需求总量限制。一些商贩就是利用农产品的这一特点和农贸市场体系信息滞后性过大的弊端进行人为操作,不断通过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哄抬销售价格从中牟利,农民和消费者仅仅作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被绑架到这一没有发言权的市场快车上。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与业务重点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粮食连续多年增产,让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奠定了物质基础;初步建立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农业支持保护水平的逐渐提高,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政策保障;农业科技进步取得的新进展,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的稳步提高,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动力支撑;不断完善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组织化程度的稳步提升,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认清制约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彻底改变农业粗放、无序、高耗能、低效率的局面。根据以上分析,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为:(1)土地经营过于分散;(2)农民缺乏有效组织;(3)农业市场流通体系无法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快推动农村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经济组织管理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重新在农村建立有效的经济组织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规模不大,社会组织能力和经济作用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现在需要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动因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在农村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解决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技术推广和培训难以直接面向农民问题;也能解决农用生产资料难以直接送达农民手中,必须通过多层中间商和零售商贩,中间环节过多,层层加码,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农民真假难辨,市场监管难的问题;可以解决一家一户的农民小生产与现代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区域性调整,并可以加快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其次,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成立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中介组织,为合作社的农民提供技术推广和培训,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的农业生产技术,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积极推动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统一耕种收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统购统供等综合服务,提升社会性公共服务能力。

第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创新,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央有关精神,以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长期合理收益为原则,利用商业化运营的手段,创新土地有效流转的方式,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通过集体组织推动土地的的适度规模经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第四,建立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配送中心为依托的现代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完善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体系。抓住中央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全面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等项目,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和完善,根据生产和市场需要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园,建立城市社区农产品销售网络,将市场需要和农业生产紧密联接起来,建立集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与市场销售和质量监管相结合的整体化社会管理系统。

申论热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胡锦涛在提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专门就河南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对河南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 【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农业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对策】 第一,积极倡导和发展农业循环生产模式。要实现改变目前“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的粗放生产模式,代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循环生产模式,就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平原

关于转变我市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转变我市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邢台的农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产量连续增产,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缓慢。主要表现,一是农业经营方式以个人承包式的家庭分散生产为主,农业园区、观光园区等规模化、集约式经营模式发育程度低,不能适应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二是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还很低,产值增加仍呈现以追加投资为主特征,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三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程缓慢,绿色农业发展不起来,农业生产过程种植中不讲科学,滥用农药化肥者想象比较严重,加上我市当前对农产品的检验监测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品牌意识不够强,或对品牌农产品的投资不够,没有打造出更多更强大的邢台名牌农产品,我市超市也有许多有机食品,顾客虽然很想买但又因为对它们的品牌不了解,对它们的生过程和生产手段,对它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到底是不是物有所值心存疑虑,想买而不敢买。五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结构雷同,优势产品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未能形成;专用品种、特色品种少,优势品种所占比例较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六是对农业生产投资少,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缓慢。 在十二五期间,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

水平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建议: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使我市农业持续发展下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我们邢台特色、符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的现代化新路子。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我市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其次要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再次科学合理利用我市的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统筹布局设施农业发展,鼓励利用非耕地和质量提升难度较大的农田发展设施农业,避免与粮争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第四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农业 1、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依据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和基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郑曙东 2010年06月04日09:14 来源:《湖北日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环节和基础核心。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 “农业发展方式”概念及其演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表述相继出现了“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的相继出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农村工作发展的阶段性,又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规律性。 在计划经济成分占主导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速度、产量,尽快解决吃饱穿暖问题,当时的中央文件主要强调的是改进生产方式。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经济逐步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经营方式的完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都是确定家庭承包经营地位,充实微观经营主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推进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农业内部种养结构,农业开发的产业化、倡导农业服务的社会化。 党的十七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及其特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农业,概言之,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湖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 湖北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农业资源禀赋优越。湖北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与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土地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5万亩。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装备水平较高。水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农作物产出水平与生产效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李瑞芳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关键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基本特点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指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农业经济运行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增收就业等多种功能的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 2.协调性。注重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性,注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推进农业的经济功能与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3.持续性。注重生态、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创新农作制度,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

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结合;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人本性。根本的目的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应把农民自由和全面发展与增加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并重,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核心任务。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2.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3.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

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无论是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无论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还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更加迫切需要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思路、找答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些重大要求,立足长远,着眼大局,抓住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一连增”,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不仅促进了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也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进一步看,粮食连年丰收还意味着传统农业“牛耕马犁”、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显示了农业科技进步取得的新进展、农业组织化程度的稳步提升,以及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明显成效。当然,总的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农业发展付出了水土污染加剧等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然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无论是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无论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还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更加迫切需要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思路、找答案。要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促进农产品[-2.49%资金研报]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也包括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既包括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也包括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变等。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部署、新精神落到实处,在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等方面加大力度,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拿出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才能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经济日报评论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选择题17题,判断题21题,问答题55,共93题) 一、选择题 1.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CD) A.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B.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 C.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D.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八大载体的构建进行了部署 2.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什么机遇和条件?(ACD) A.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B.广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C.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D.广东的人文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厚实的文化积淀 3.“三来一补”是指什么?(ABCD) A.来料加工 B.来样加工 C.来件装配 D.补偿贸易 4.怎样深化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制度保证?(ABCD)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深化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D.改革一些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行政运行机制 5.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什么?(ABD) A.投资 B.消费 C.进口 D.出口 6.广东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B.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不断培育壮大消费群体 C.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改善消费条件

D.采取鼓励消费政策,刺激居民消费 7.广东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B.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C.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D.改善投资服务 8.广东对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采取哪些措施?(BCD) A.发展对外贸易 B.培育现代产业项目,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C.抢占世界产业高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D.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推进绿色增长 9.广东对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AB) A.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 B.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越式发展 C.加大“腾笼换鸟”政策力度 D.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10.广东对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强产业转移力度 B.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C.加强政策调节 D.完善配套措施 11.广东的主体功能区域有哪些分类?(ABCD) A.优化开发 B.重点开发 C.生态发展 D.禁止开发 12.广东对推进自主创新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B.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提升发展高新产业园区,完善自主创新平台 D.完善组织协调与法规政策,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当前,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日前,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业未来 发展主要是以下九大趋势: ◎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 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中 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据相关 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 过270 万家。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互联网 +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 +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 得更加宽泛,互联网 +农业将取得显著成绩。 ◎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 精确化。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 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 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 透和融合。最后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 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将会大肆兴起。 ◎农产品加工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重点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重点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应包括通过走知识农业之路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等;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应包括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等。总之,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正视和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狠抓措施落实,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道路。 标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在人口刚性增加和耕地刚性减少严重并存,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业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和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等新形势下,我国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除了充分认知其客观必要性、现实重要性和时间紧迫性之外,还必须切实把握路径取向,扎实夯实重点环节,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深入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从传统农业质变为现代农业进程中必须破题的艰巨任务。一般来说,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之外,还应向农业发展目标和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转变,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转变,显现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人本性等基本特征。笔者认为,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因地制宜地“走好八条道路,实现八个转变”。 1.通过走知识农业之路,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 现代农业是知识农业。我国的知识农业虽然已经起步,但无论是从知识供给看,还是从知识使用看,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知识供给看,一方面,传统农耕文化精华没能完好地传承下来,更没有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普遍“线断网破人散”,现代农业知识传输和推广使用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知识使用看,农村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到城市务工经商了,真正处在农业“一线”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俗称的“386199部队”,远远达不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标准要求。我国农业要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就必须以新型农业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彰显技术集成和综合配套威力,充分运用现代知识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设施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动农业经营向产业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动农村环境向循环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论文】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 摘要:粗放式农业运作形式让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无法达到要求,这不仅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压力,无法促进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也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0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具备产生或支持一定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再有一种衡量的标准是常用发展指标是人均GNP增幅度,如果农业经济发展速率已经超过了人口增长率,就意味着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低碳经济概述 这种经济发展形式的基本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配合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让经济发展的

方式得到优化或是转变,进而达到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并最大限度的减小对环境的污染。让我国制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目标得到满足,这种发展模式是最为科学与合理的,是保障人类发展获得无限延续的基础,传统的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或是农业发展方式,因为资源占用不节制,环境牺牲程度大的原因,导致这种发展结构异常不合理,属于自杀式发展。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会让农业经济发展朝着生态化、清洁化等方向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效率低 历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一直受生产经营水平的所限,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很多农民在农事活动上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法,依据自身的经验与初级劳动力支撑起整个农事经营过程,这种劳作方式不仅效率低,同时抵御自然环境变动的能力小,很容易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事生产活动异常被动。加上农村中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寻找机会,因此,留在家中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员多为中老年人,这样的现状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进展缓慢,

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产业经济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内涵 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思路已由“转变发展方式”替代了“转变增长发展方式”。虽只一词变化,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不同。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考虑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总量增长机理的研究,突出产出的效率问题。而发展方式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核心在于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即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能耗降低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做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增长方式对比不仅是农业概念上的扩展、功能的多元化和效益的均衡化[1],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1.土地制度。合理的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极大释放了农民积极性,是符合当时整个经济环境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该制度已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重新的制度安排。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必将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第四次变迁[2]。但目前我国还没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各个地方都在探索中。 2.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但可以使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等得到优化配置,还可以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但现阶段我国在劳动力转移上面还有很多的制度和现实制约,城乡结构的二元化,使得农民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和城镇居民有很大差异,而依附这些制度的利益分配也不公平。并且随着劳动力转移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科技因素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取决于科技因素。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美、法的1.6、3.6和6倍,不仅成本高,产品标准也低。目前,在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3]。尤其农村信息化建设更是严重滞后,信息沟通渠道简单。 (三)资本因素 1.物力资本。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在1998年对我国农业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为10.69%,而后逐年下降一直到2004年达到低点7.12%,虽然近几年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都在8%左右。另一方面,农业对资金的不断扩张的需求也没有得到金融制度上的安排。首先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会更多的规避对农投资;还有现在民间融资渠道还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目前已引发局部风险,也增加了融资成本,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本。根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报告显示,20%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 3.4%的接受过初级职业培训,0.13%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76.4%的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2009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1.45亿外出转移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5%[4]。而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学历,53%的农民接受过2~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而日本5.9%有大学文凭,7 4.8%接受过高中教育,初中毕业只占19.4[5]。所以我们在人力资本上和国外差距非常明显。 三、构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一)加大对农业投入 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虽然按照《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现实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去执行。因此构建“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3]。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的稳定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支农投入渠道,稳定增加农业生产环节补贴幅度,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变革提供资金支持。 (二)实施科教兴农 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继续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农村发展的未来;其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并逐步纳入义务教育范围;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对农业发展推动作用有限,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养农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关键。 2.提升科技对农业的作用。首先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起决定性作用。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农业科技转化的力度,建立一批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解决育种、储运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其次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搭建技术供需平台,逐步形成“专家+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的科技成果推广和普及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设,畅通渠道;最后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和技术传播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便利, 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杨耀旭 河南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关键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前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如何构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65-01 收稿日期:2011-11-25 (下转第368页)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业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分水岭,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时期。从国际经验看,现代化加速推进期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农业发展的风险期;把握得好,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把握不好,农业发展则会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美国、西欧各国在进入这个阶段后,都注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而拉美国家在这个阶段由于轻视农业农村发展,整个国家由此陷入经济徘徊、社会动荡的发展“陷阱”。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从而扩大发展回旋余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扩大国内需求、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关键在于使农民有消费能力,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占总人口近2/3的农民仅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尽管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4—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3.21∶1扩大到3.33∶1。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迟缓主要源于农业内外两方面。从农业内部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第二产业的1/7,不到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述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一段时间以来,**党委中心理论组组织班子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的未来五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规划建议指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生命和灵魂,是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从过去的科学实践和发展中高度凝练出的理念,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更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当前的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如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都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以发展理念的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如期实现垦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增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责任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加深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认同和理解,自觉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和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根主线,用活用好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等政策措施,努力在新一轮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找目标、找方向、找商机、找对策,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着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创新尤其是全面创新是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案(最新)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x和总书记视察x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方案。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区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动力不足,出口比重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特征明显,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我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对资源开发和投资依赖性较强,这种局面如果不能根本扭转,资源供给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难以承载,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各地、各部门必须以空前的危机感、高度的责任感和

强烈的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着力推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意识,努力开创我区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x理论和“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人力资源为保障,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从自身资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着力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着力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山川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着力提高政府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有效创新带动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加快发展与改

以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并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整个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的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和城镇建设扩张将有所收敛,对农村劳动力和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增长将相对下降。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减弱,使农民增收面临相对更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相对回流,有利于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的局面,为农业的内涵式开发和集约式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一般特征显示,宏观经济下行期间,往往也是农业的增收时期,随之而来的将是农产品价格相对走低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

下滑,并将由此倒逼和进一步催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然,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是过去的周期性波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发展阶段的实质性转换,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转型,在这方面,农业也不例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拓展农业发展外延和内涵,创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 创新农业发展业态,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一) 摘要: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内涵;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村人口至今仍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全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也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一)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二)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以色列,1991年农产品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6%。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三)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四)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