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特征:外表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影响:1,信息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合意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信息根底上评估联系在一起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2,消极否认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积极地信息与消极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认信息。

印象管理

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对待策略〕a,讨好技术。b,自我宣传。C,威慑。d,恳求

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缺乏或防止使别人消极对待自己防御性策略〕:a,借口与辩白。B,事先申明。C.自我设障。

D,抱歉。

社会认知偏见

偏见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信息来源为根底,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倾向,含有先入为主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历,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首次获得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信息会留下深刻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拟固定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所作所为进展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测。

归因理论:1海德理论2维纳理论3凯利理论详见221页

归因偏差原因:1观察着与行为者归因是不一致2涉及个人利益与否3归因过程中拟人化错误。

归因原那么:1折扣原那么2非共同性效果原那么3利害关系原那么

内隐社会认知:指人对各种刺激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识过程中,

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历,但这一经历已潜在对行为与判断产生影响。

内隐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受过去经历影响而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看法,但个体并未意识到这一过去经历对自身影响现象。

内隐自尊:就是当对同自我相连或相关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自我态度效应,通常会表现出积极评价倾向。

第八章〔社会态度〕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比拟持久个人内在构造,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响之间中介因素。

态度特征:1态度社会性,习得性。2态度具有对象性。3态度具有内在性。

4态度具有简单性与复杂性。5态度具有稳定性与持续性。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意义、重要性总评价与总看法。

态度功能:1认知功能2情绪功能3动机功能〔A适应功能B表现功能C防御功能〕

高成就者态度典范:1乐观主义2目标定向3自我尊重4责任心5富有想象力6警觉性7创造性8喜欢与他人交往9开展倾向性10对压力积极反响11信任12快乐13敢于冒险14现实性

社会态度形成与转变

形成:服从〔顺从〕---同化---内化

社会态度转化策略:1通过宣传说服改变策略:A宣传说服要与情绪相结合,B宣传说服两种途径,即中心途径与外周途径。C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D宣传说服中“登门槛效应〞〔指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当被承受后再提出更大真正想要要求,从而到达改变人们初始态度目〕。E宣传说服中“门面效应〞:指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承受要求时,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要求,那么他承受这个小要求可能性比直接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承受可能性比拟大。

2通过行为改变态度:

3通过群体标准改变态度

影响社会态度转变原因:

1客观因素,主要指宣传者威信。

2主观因素,态度转变者心理特征:个性特点,自尊心,权威主义倾向,智力,需要。

3心理抗拒理论〔当一个人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自由〕

社会态度形成与转变理论:1,态度强化理论〔霍福兰〕:2态度认知理论〔详见P251〕

社会态度测定:1自我评定法A总加量表法:具体测量方法与步骤,a设计测量态度一组陈述句,b,被测者进展自我评定,c,整理测量结果B社会距离量表:C语义测量〔双击形容词分析〕,2投射法;A 主题统觉测验〔看图编故事〕B造句测验3行为反响测量A.距离测量B 生理反响法

第十章〔相符行为〕

相符行为:指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相一致,或群体中一局部人行为与另一局部人行为相一致现象。

从众定义:指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

从众原因:1与大家保持一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现状4不愿意承受到与众不同压力。从众与顺从区别:顺从行为也是受群体压力而表现出符合外界要求行为,但内心依然坚持自己观点,保存自己意见。仅在外表上遵从群体意见或他人期望。

反从众与独立

从众行为影响方式:1群体标准影响2信息影响

有关从众现象实验研究:详见P293,1谢里夫研究2阿希研究3重复阿希研究

影响从众行为因素:1群体因素A群体规模B群体凝聚力C个人在群体中地位2个体因素A个性特征〔智力,自信心,自尊---〕B 知识经历C性别差异D年龄差异E文化差异

群体中其他成员行为对个人从众影响:

1“反从众者〞作用:对其他人起到了支持与鼓励作用,这是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反对群体错误意见,就会大大减轻被试心理负担,使他坚信自己判断,敢于与群体对立,从而削弱从众心理。

2群体成员态度改变对个人从众影响: 如果群体中多数成员一开

场赞同被试意见,而后改变态度反对被试意见,比一开场就做出不同于被试反响更能引起个人从众倾向。另外,如果被试在于其他人承受实验之前,曾独立做过一样工作,而且有支持他做正确证据时,那么在群体作业情境中,更能抵抗从众压力。

3群体行为与个人行为差距:从中情形包含有个人认知与群体行为冲突,个人认知与群体行为之间差距大小与从中反响有关。当差距太小时,被试不大会感觉到群体压力威胁,差距很大,那么易使人疑心群体反响正确性,中等程度差距给人造成压力最大。

从众行为意义:〔消极与积极〕详见P297

众从定义:群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影响而改变原来态度,立场与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行为。

有关众从现象研究:莫斯科维西“绿色〞幻灯片实验,证实了众从现象存在。

众从现象产生条件:可以从少数派成员内部特征与大多数派成员内部关系两个方面进展分析。

1少数派成员内部特征:A一致性:群体一致性能够表达出成员内部坚决性与自信心,具有足够能力促使多数派转变态度采取与少数派一样行为。B独立性:表现出与众不同,是多数派成员感受到压力,促使多数派依从少数派,但是这种独立性必须符合时代精神开展。C权威性。

2大多数派成员内部关系:A多数派成员内部意见分歧B多数派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C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遇到事件问题真实情况。

众从行为意义:社会要产生强大变化与开展,就需要改革者〔按定义,改革者属少数派〕对多数人施加压力,即少数派提出一种新异思想或观点,供多数派选择,用于评价自己原先立场。众从行为有利于社会开展与变革,加速社会开展进程,并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服从定义: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标准或别人愿望而做出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影响下而被迫发生。〔这里外界压力影响有两种1在一定有组织群体标准影响下服从,如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等。2对权威人物命令服从。如一切行动听指挥,下级服从上级等。〕群体标准服从研究:F.阿尔波特十字路港口驾驶情况

有关不服从情况:1抗拒2消极抵抗3自由主义态度

服从与从众,众从关系;

1同,都属于个人在群体中相符行为,在群体行为中有时可能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

2异,服从是被逼迫,即对行政命令,群体标准或权威意志服从,是无条件,不管是理解或不理解,都得服从。从众与众从不是对群体标准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随从。从众与众从也可能是一种违反心愿服从,但他不是执行群体明文规定或权威人物命令,而是为了消除群体压力,求得心理上平衡。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详见P303—306

服从行为意义: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成为群体一员,任何社会群体必须有一定标准与纪律,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在社会群体中,群体成员对领导任务服从是必要,对其服从,可以使群体

在统一指挥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家齐心协力,到达群众目标,从而提高群体活动效率。但也不能盲从,这是失去个性化表达,容易走向错误极端。服从,对保障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群体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顺从定义:指对他人请求作出肯定答复。

顺从行为与其他相符行为比拟:从发生者与接收者来看,从众与众从是群体与个体或群体与群体关系,而顺从行为是个体对个体影响,是单一针对单一要求改变。从有无强制性来看,服从是在行为强大外界压力作用下产生,而顺从行为那么是应人要求或请求而产生,要求或或请求发出者既不是权威这也不是权威机构,而是平等或者低于承受者。

顺从策略:1不假思索顺从2“以退为进〞策略3’得寸进尺‘策略4“意外惊喜〞策略5“低球〞策略

影响顺从因素:1积极情感2互惠原那么3一致性原那么4易得性第十一章〔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定义: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特点:1 交往双方都是积极主体。2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关系。3交往中存着社会障碍与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心理功能:1 传递信息。2协调作用,人们通过交往相互间进展联系,形成一定社会关系。3 保健作用,人际交往对个人心理安康有着极为重要作用,交往是人类最根本社会需要之一,同时也是

人们赖以同外界保持重要途径。4使个人社会意识得以形成与开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气氛。

人际交往条件:1、交往双方运用符号系统必须是双方共同理解。2、交往中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3信息承受者要做好心理上准备。人际交往形式:1正式交往〔通过组织机构明文规定渠道〕与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渠道以外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2、单向交往〔一方只发出信息,一方只承受信息,无反响系统〕与双向交往3、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4、口头交往与书面交往。5其他

人际交往动机理论包括:自我呈现论〔E.戈夫曼〕、社会交换论〔G.霍曼斯〕与社会实在论〔费斯廷格〕:社会实在性指当人们对自己态度与意见正确与否判断无确定标准时,往往将周围其他人意见,态度,或行为作为暂时性判断标准,以使自己认识与周围人保持一致。

信息沟通过程中要素:1、信息发送者—亦称信源它是使传递信息符号化,然后将符号化信息发送出去个体,群体或群众传播工具;2、信息—传递具体类容;3、信道—信息载体或媒体;4、信息接收者—承受信息、理解符号、做出反响个体或群体

语言符号系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非语言符号系统:1视—动符号系统〔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等〕2时-空组织系统〔准时,空间〕3 目光接触系统4 辅助语言系统

影响人际交往因素:

1信息传递过程中干扰。:空间距离问题与沟通网络〔在社会团体中,人际交往发生形态〕问题

2承受者过滤作用

3、交往双方文化、社会、心理上差异:A文化因素方面差异,包括语言障碍、态度障碍与文化程度障碍;B社会因素方面差异,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身份以及年龄、性别等;C心理因素差异,包括认知、情绪与个性方面差异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T.F.李瑞W,C,舒兹霍尼

增进人际吸引因素:1接近性2、相似性3、互补性4、能力与特长5、仪表

第十二章〔利他与侵犯〕:

利他行为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行为

利他行为理论:决策理论〔拉坦内与达利〕、学习理论〔强化与观察学习〕、社会交换理论〔霍斯曼〕、进化理论〔威尔逊〕与社会归化理论〔社会责任标准、互惠标准、社会公平标准〕

影响利他行为因素:1助人者因素:A情绪B、移情C、其他个人因素

2受助者因素:A、受人喜欢人B、值得帮助人C、求助人3情境因素:A、他人在场B、物理环境C、社会文化因素D、时间压力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财产威胁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态度。

冷漠行为旁观者效应:1观众2典范3责任分散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侵犯行为特点:1是有意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安康行为。

侵犯行为分类:1D.O.西蒙斯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标准,把侵犯行为分违反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与被认可侵犯行为。2伯科威茨根据侵犯行为最终目不同,把侵犯行为分为手段性侵犯行为与目性侵犯行为。3按照侵犯行为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

侵犯行为理论: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攻击性驱力2侵犯是由挫折引发动机而导致自然反响3侵犯行为是习得

一、生物学理论:弗洛伊德死亡本能论即代表对生命追求、爱、创造生本能与代表恨欲破坏冲动死本能;洛伦兹习性学观点侵犯行为是动物根本本能;

侵犯理论生理根底:侵犯行为与激素有关。受遗传基因影响。受神经系统影响。

挫折--侵犯理论P352

社会学习理论:1、强大。2、观察与模仿

影响侵犯行为因素:1厌恶事件:A社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言语辱骂B 气温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行为C受他人侵犯D拥挤2侵犯线索3媒体影响4个人因素〔性别等〕

控制侵犯性行冲动方法有:1宣泄。例如:用体育活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进展一些没有破坏性、梦想侵犯性行为;做一些直接侵犯性行为2惩罚:惩罚要相对重些,以让侵犯者感到痛苦与压力,以便吸

取教训;惩罚要及时;惩罚要具有针对性3移情。通过感受他人痛苦来减轻自己侵犯行为4置换。5去个性化防止,即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与控制水平降低现象。6群众传媒控制7认知干预。让个体学会正确认识事件,帮助侵犯线索进展良性归因

第十三章〔群体心理〕:

按照群体内个成员相互目与性质,可以把一切群体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根据定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

非正式群体实在心理动机方向一致—同情、观点接近、信念一致、成认权威、个别人威望–根底上产生

根据成员之间有无直接、面对面联系与接触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只是以间接方式取得联系,如通过群体共同目标、通过各组织机构等使成员建立间接地联系

小型群体是指相对稳定、人数不多、为共同目而结合起来、成员直接接触联合体

按照群体开展水平与躯体成员之间联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分为松散、联合群体与集体

群体标准作用:1它是维系群体支柱 2 统一认识标尺3引导行为指南

群体凝聚力表现: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

群体凝聚力产生条件

1目标整合2志趣相投,〔共同志趣可以保证成员们有相似态度,步调一致、协作互助。可以保证成员们获得最大心理满足〕3心理相容: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与睦相处、互相信任、相互支持4互补:群体成员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与年龄等方面能够互补5 外界压力与威胁

凝聚力作用:群体对成员控制力加强、群体成员自信心与平安感增强、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协调等

群体对个体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作用:

1、活动内容难易

2、竞赛动机激发

3、外界刺激干扰

二、群体活动影响个人效率:

1、客观原因:团体活动参加者越多,假设组织不好,反而会浪费人

力与事件因为组织工作时是人越多越困难,成正比。

2、心理原因:对于团体各个成员来说,人数过多,会降低他们动机。

三、群体讨论与决议对个体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主要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20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自1972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全球销量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比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只介绍部分章节。 C1:序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

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范围上比心理学窄,不研究个人性格、特质、精神系统障碍等等,只关注人际、群体和社会,方法上与社会学相比,会采用实验的方法。 如何得出结论:对社会心理规律的解释:进化论(公理)+神经科学+生物学,核心方法:假设+求证(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定理):1、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2、社会影响会塑造行为;3、个人的态度和性格会塑造行为。 C2:社会中的自我: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我是谁? 1、自我图式:我是谁,我的样子,我的性别,我的行为方式,我的智力水平,强壮程度,我与其它人的关系; 2、可能的自我:我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能在什么方面成功,考试能过吗,会有钱吗; 3、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笔记 1、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誔生。 2、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 )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的存在所影响,G.W.奥尔波特认为他人的存在形式包括:现实的存在、想象的存在、隐含的存在。 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5、勒温是社会心理学之父,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7、社会化是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8、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9、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是个体社会的主要载体。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语言社会化。 11、性别角色是社会学范畴,性别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是生物学概念。 12、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按获得方式分为先赋角色(先天因素获得,如父母)和成就角色(后天努力获得,如老师)。 (二)按规范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规范程度高,如军警)和开放性角色(规范程度低,如朋友)。 (三)按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追求利益,如银行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如教授、学者)。 (四)按承担者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如演员)和不自觉角色(如性别角色)。 13、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包括(ACD);农民(AB);教师(ACD)。 选项:A.成就角色 B.功利性角色 C.表现性角色 D.规定性角色 14、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角色失败 1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镜我 16、自我概念的功能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17、自我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8、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罗杰斯的观点。 19、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满足导致自信,遇挫导致自卑。詹姆士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可以提高自尊水平因素有选择参与、正确的社会比较、扬长避短、成功的行为。 20、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不包括(B)等。 选项:A.认知者的兴趣 B.认知者的角色 C.认知者的动机 D.认知者的情绪 21、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熟悉和亲密的人之间产生,首因效果发生在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22、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最能吸引人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23、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印象管理。 24、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作出准确的预测。 25、海德不变性原则、凯利协变原则,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情境的归因。三个都高外归因,刺激客体(小丑),如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则归于行为主体。 26、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27、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社会心理学笔记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社会心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总称。 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强调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规律,关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与行为(社会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认知、归因和认知失调;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动机、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人际与群体心理与行为(与群体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人际相互作用、遵从和服从;击性和亲社会行为;……) 群体过程(群体过程和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 2.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 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是人和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定义的含义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 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 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观因素——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客观因素——社会环境(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社会因素),包括家 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3.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 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特征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 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 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 人抱有期望。 一个人为了有效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一套行为模式,这 种认知来自于他人的期待。 角色知觉是角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角色观念的形成过程拒绝角色阶段、承认角色阶段、接受角色阶段。 角色行为指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现为外部行为、角色实现的过程,是主体适应环境 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的技能。 一般技能认知技能、活动技能 特殊技能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角色冲突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 ►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 ►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 ►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 ►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 二、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 ►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1.自我概念:我是谁 ►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 ►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自我与文化 ►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 ►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 自我认识 ►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 ►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 ►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 自尊动机 ►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 ►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 自尊的阴暗面 ►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自我的能量 ►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 ►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李建明 刘瑶版

第一章:绪论: “要了解和说明,一个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欣慰,如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者是默认的存在的影响”。这是社会心理学中共识最多的一则定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尔登阿尔波特P4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相作用中,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心理现象中的规律,找出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个人由于某些具体条件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取社会的文化,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较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社会控制是个体转化的手段。 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 第二节: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生物学基础:遗传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1.文化因素 2.家庭因素: 教养态度, 教养行为: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家庭气氛, 3.学校因素, 4.同辈群体, 5.职业背景,在工作中体验到的自由度越大,工作越复杂和越具挑战性,则工作人员越可能

给于个人自由和自我定向以高度评价;繁殖,则越可能重视遵从性。R.M坎特指出,个人在组织中的态度和行为与工作情境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如:处在向上流动机会很少的工作情境中的人员,倾向于限制自己的抱负,试图在工作之外的活动中寻求满足,创造频繁的伙伴交往;而处在权力低的组织情境中的人员,肯恩那个变得更小气,更霸道;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群体中处于少数人的地位的话,则很难受到他人重视,较为鼓励并可能受到非正式群体的排斥。 6.大众传播媒介,加拿大的传播学家指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在导致人的一项新的延伸的同时,又会改变人的各种感官的平衡状态,造成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大众传播起什么样的作用,不在于传播形式本身,而在于传播的内容以及对观众的引导是否得当。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 根据社会化可将社会划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职业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理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政治社会化了的个人。总是赞成或反对某一种政治制度。 二,道德社会化: 人们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人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文化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 第四节:社会化历程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期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形式操作阶段 阿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社会学习理论: 杜拉认为:儿童许多行为并不是按强化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在维护自己 题记:人对自己已知的事物倾向于维护。 记忆是人对经验的保存,存在强烈的选择性和主观性。对于选择性问题,弗洛伊德已经说了太多,现在让你回想去年的事情,你只能回想起少数的一些,而这些保留下来的都是经过了你的选择。人总是会凭自己的经验去主观的构建一些记忆,所谓“自传式记忆”。实验者略加误导,就能让被试产生原来没有的记忆经验。如:在让被试看过一次车祸现场后,问被试:影片中的蓝色小汽车是否超速行驶?等一些问题。过一段时间再问:车祸现场的车是什么颜色?大多数都会回答:蓝色。但实际上是绿色!~这种虚构给法庭采集证据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关于记忆虚构,最严重的莫过于无数关于童年性虐待记忆的虚构回忆现象。 社会认知中人总是努力的保持自己认知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当遇到和自己相反的观点时,不是去思考其合理性,而是第一时间去想怎样驳斥。加上人们记忆的主观性和事物的辩证性,人们总是能凭自己的经验找出一些反对意见来,于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见到很多爱“抬杠”的人!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人总是有证实的倾向,即通过各种选择性的认知和行为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如果事情真的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发生了,那人们总是很欣慰的产生“事后诸葛亮效应”----“看吧,我早这么觉得了,可你就是不信!”。 实际上虚构记忆也好,事后诸葛亮也罢,都是人类思维经济性的必然选择。我们大脑处理能力有限,每天事物的变化超过了我们的处理能力,上面两种策略只是人类适应社会和自然复杂性的方式。这种策略有两面性,如:刻板效应、思维定势就是其副作用!~ 说服的力量:广告 对于很多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时候我们的观点很清楚;有时候我们的观点很模糊,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关于事情的全面信息。当面对一个和你观点相反或者观点模糊的人的时候,你如何去说服他呢?广告给我们很大的提示。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 ?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 ?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 ?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 ?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 二、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 ?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1.自我概念:我是谁 ?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 ?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自我与文化 ?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 ?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 自我认识 ?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 ?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 ?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 自尊动机 ?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 ?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 自尊的阴暗面 ?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自我的能量 ?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 ?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笔记-打印

大纲变化的部分 增加的内容内容表述调整删除的内容普通心理学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 关系、社会影响;人本主 义人格理论 大五人格理论 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新生儿反 射、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理论”的位置 婴儿、幼儿、童年 期儿童、青少年期 心理发展的一般 特征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表征和类型、陈述 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 识的学习迁移理论的要求概括化学习风格与教育、 学习动机的作用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伦理,实验范 式、实验逻辑、实验与理 论的关系,提取诱发遗忘, 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 冲突效应实验,眼动技术、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 核磁共振技术反应时技术具体化: 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开窗技术、内隐联想测验 心理统计学协方差分析,统计功效与 效果量,一元线性回归的 曲线方程,多元线性回归、 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抽样分布具体化: t分布、F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心理测量学测验标准化,心理健康量 表和发育量表项目反应理论具体化:单维性假设与项目特征曲线、单参数模型、双参数模型和三参数模型、项目信息函数与测验信息函数;概化理论具体化:方差分量的估计、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G研究与D 研究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1、定义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的合意的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2,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地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定的信息。 印象管理 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的策略)a,讨好技术.b,自我宣传。 C,威慑.d,恳求 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a,借口和辩解。B,事先申明.C.自我设障。D,道歉。 社会认知的偏见 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 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1海德的理论2维纳的理论3凯利的理论详见221页 归因偏差的原因:1观察着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2涉及个人利益与否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 归因原则:1折扣原则2非共同性效果原则3利害关系原则 内隐社会认知: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的对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内隐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但个体并未意识到这一过去经验对自身的影响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笔记

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辈群体具有平等性和自发性。 ◆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 (5)职业背景 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工作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6)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以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为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地向人们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 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会角色是指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臵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些角色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扮演社会角色需要做到: (一)形成角色观念 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角色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角色地位观念。第二,角色规范观念。第三,角色形象观念。 了解角色期望、强化角色领悟、形成角色观念 •角色期望(期待)即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臵,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臵的人抱有期望,这种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领悟即个体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二)掌握角色技能 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的智慧、能力、经验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角色技能可分为两类: 1、一般技能:即担当任何角色都需要具备的技能。主要有认知技能和活动技能两种。 2、特殊技能:即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第一章的导论部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为“社会心理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它是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如何因为他人(整个社会情境中有关系的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既然是一种科学研究,就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 01、社会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 不同于在实验室内的物理学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关心和研究的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研究的场景对于每一个人都很熟悉,因此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常常有一种“事后聪明偏差”,人们在知道某个研究的结果后夸大结果的可预测性。仿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识的事情。但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等区别最大的就是他遵循一项基本原则: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科学的研究都是开始于一个研究者想要检验的预感或者假设,但它并不是凭空而出,科学研究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研究者常常是从先前的理论和研究中推演出假说。一项理论出现之后,研究据此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假说,然后根据验证假说所得到的结果,进一步修正理论,然后又产生了新的假说,如此循环往复。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研究人员收集资料来验证假说,使用的实验设计有观察法,相关法以及实验法。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用来研究特定的问题,每一种在某种方式中可能是强有力的,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存在缺陷。社会心理学家的创新部分在于选择正确的方法,即最大化此种方法的的优点并最小化其缺点。 0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记录某个测量值或对该行为的印象。观察法在描述某个特点的团体的行为或者某种类型的行为时非常有用。观察法常用的形式有人物志,档案分析法。 人物志是研究者融入一个团体或一个文化内部,并且不带任何预设观念地进行观察和理解的研究方法。人物志的关键是尽可能避免加

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背诵脉络暨纲要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 心理学主要应用领域 1、心里咨询、心里治疗 2、发展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 5、组织关系心理学 6、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7、工业心理学 8、运动心理学 9、艺术心理学 10、犯罪心理学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哲学思辨期 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朴素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先贤、哲人、思想家) 例子: 孔子、诸葛亮、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二、经验描绘阶段

18世纪下半叶以后,心理学进入初创阶段. 强调根据经验来描绘社会行为。 例子: 德国民族心理学: 拉扎劳斯、施坦泰尔 三、实验分析阶段: 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 0年代 1924 奥尔波特出版了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力学》 被誉为科学社会心理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20 世纪30年代--——— 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价值的冲突 20 世纪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反思纳粹、种族主义这特点、 20 世纪50年代—-社会交际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20 世纪60年代——范围扩大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定义之多、如—学家之多“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胡寄南 二、对研究对象的说明 (1)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心理学注重对社会情境的探讨。 (3)个体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 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伦理性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现象描述性研究 2、验证性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 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 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 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②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题反应.其实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后孙晔、李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④周晓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放映,他研究人的社会后文化ing为U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2、影响社会行为及制约因素的若干因素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了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 社会:是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P10 人格:(个人的面具) 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 人格这个网站同意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放映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曰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人格结构中形成的; 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社会成分,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分,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 3、学科性质 行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 4、研究取向 从20实际出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分别代表的两支: 罗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始:19实际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 后:德国民族心理学的形成,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传统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提出本能心理学。20实际出,沿着其同胞达尔文的金花论线索,麦独孤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

关于《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2019

关于《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2019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2019(一) 前记 很久之前就知道戴维·迈尔斯的大部头《社会心理学》,下载的电子书一直躺在kindle中,没有动力打开看。直到听了张泉灵的演讲,中间她提到《社会心理学》一直是她的案头常翻书。还记得她说的捐款箱为什么要放到电梯上方的例子,非常生动。于是我有了动力开始阅读这个大部头。 开始阅读,我发现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自己完全没有听说过的知识,更多的是把自己习以为常的心理现象,理性显示地讲解出来。但是习以为常,不代表自己就了解了。直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不经意地想起书中的理论,才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我知道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打着心理学招牌的书籍,大多是披着心理学外衣的成功学、厚黑学书籍。心理学被逐渐功利化,变成获得事业,职场,政治甚至爱情的工具。但是戴维·迈尔斯在书里说道,他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帮助人们用批判性思维约束直觉,用同情改善批判主义,用理解替代错觉。 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中的自我是全书的第一篇“社会思维”的第一章。社会思维一共讲了三个元概念,1. 社会中的自我,2. 社会信念和判断,3.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这三个元概念实际上讨论都是“我”,这是全书的基石。也只有讨论清楚了“我”,才能继而研究别人,群体和社会。 我先聊下社会中的自我吧。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这听上去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或者是碗心灵鸡汤。你对这个问题的排斥是因为完全了解了答案,还是因为害怕去思考呢。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我是谁,我是父母的子女,我是公司

社会心理学概论马工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概论马工程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3.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 4.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正文 社会心理学概论马工程笔记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以及应用领域。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详细介绍: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现象的 科学。它探讨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社会心理学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记忆和应用社会信息,包括对他人的印象、态度和信念等。 (2) 社会情感: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恐惧和羡慕等。 (3) 社会行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包括从众、顺从、服从和合作等。 (4) 群体心理:群体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和

群体影响等。 3.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 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包括实验、观察、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如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形成了多种理论体系,如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等。 4.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社会心理学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教育、健康、工作和政治等。通过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社会心理学概论马工程笔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简介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沈德灿)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 学派时期 ●精神分析学派:自我的世界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无意识升华情结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无意识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人际关系、霍妮家庭教养方式、 卡丁纳社会文化塑造 ●行为主义 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反映了一种对社会控制的追求,尽管原理来自动物实验,但是美国人对它十分热衷。后期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人本主义:人的价值 马斯洛和罗杰斯在借鉴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而创立的流派,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以及罗洛梅对人格概念的阐述反映了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 2。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起步(1895-1934) 1895 Triplett对社会促进的研究 1908 Ross 和McDougall 的书 1924 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教材 ●发展(1935-1945) 1929经济危机极大推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936年成立的“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会”及在德兴起的反犹情绪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重要。 ●繁荣(1946—1969) 50s: Adorno权威人格、Milgram从众行为、Festinger认知失调 60s:政治谋杀城市暴力社会反叛厌战情绪 ●自信危机(70 年代) 从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在解释社会问题时竟如此苍白无力,这种危机感使得社会心理学家从更加广泛的背景去分析人类的社会生活。 ●大发展(80 年代至今) 关注文化、种族、环境、健康和管理等问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3、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4、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史前思想积累阶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用 权威思想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迅速发展”阶段(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后。 5、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 范围。 7、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 的《社会心理学》。 8、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9、社会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10、社会交换理论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11、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人们对他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认知。 13、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4、塔吉菲尔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 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15、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16、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1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出现的矛盾心态。 18、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19、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20、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有三种类型:①现象揭示研究;②关系解释研究;③因果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