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转识成智(1)【来自解深密经的学习】

转识成智(1)【来自解深密经的学习】

转识成智(1)【来自《解深密经》的学习】

(法华子*2020年7月11日,特级班学员网上学习时讲说)【什么是唯识:《解深密经》是唯识宗主要依据经典。唯识宗理论体系建立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唯识所现。唯识,也称唯心。唯心思想为佛教共有,唯识宗分析得特别透彻。佛经处处显示唯心道理,说明心生万物,心造一切。生天、成佛,下地狱、做畜生,无不由心。心如何构造一切?流转及还灭的缘起如何展开?只有唯识宗说得最为详细。当年玄奘法师去印度留学17年取得卓越成就。回国前夕,戒日王亲自主持一场辩论大会,以奘公为座主。参加辩论的有来自五印度大小乘学者及外道各界人士。

玄奘大师根据唯识道理立论,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真唯识量:

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喻:如眼识。(宗:从究竟意义上说,你我都承认的色(境),根本不能与眼识相离。因:因为在唯识家的理念里,你我都承认的色(境)包括初三,而且不能被眼根所包括。喻:比如眼识。)宗、因、喻称三支比量。宗是宗旨、观点、主题,命题。观点提出后,对方不一定能接受,因此必须申明所立宗旨的理由和原因,就是因。有因后,对方不一定能全盘理解,还要用比喻加以说明,就是喻。宗、因、喻三支相契不悖,可以成为量。玄奘法师所立三支是为建立唯识观点,成立唯识量。

主题:真故极成色:真是真理,是主题或命题,是胜义的道理,与时俗所谈不同,不能以世俗观念衡量。极成色:指论主所说色法是大家公认的,不是一家之谈。不离于眼识:指所见色法不离眼识。说明凡所见一切事物不能离开自识,没离开认识,客观上一切事物都人为规定。正象眼睛所见为色,耳朵所闻为声,鼻子所嗅为香,舌头所尝为味,身体所感为触。若离开人的认识,怎知道色声香味触?足见色等诸法没离开各人的认识。因是理由,是论据。自许初三摄:初三指眼根、色尘、眼识,是六根、六尘、六识中最前面三种,故名初三。宗中所讲色含摄在这三者中。眼所不摄者:眼指眼根,眼根不能摄色境,能摄色境的是眼识,是说色境为眼识所摄。因此,在喻中打比方说如眼识。

奘公提出这个真唯识量,辩论前言明:如有人能正确地更改一字,我斩首相谢。结果在十九天之内,与会大众竟然没有一人能驳倒一字,可见唯识道理的殊胜。当然,这是借助逻辑,从认识论说明唯识。论证唯识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说,从瑜伽实践方面论证唯识,从众生业力不同所见各异来论证唯识,或从梦喻上论证唯识,或针对外人提出的疑难,在经论中给以解释唯识。

佛教是宗教,但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从唯识学理论体系看,佛教接近于唯心,但这种唯心与西哲说的唯心不一样,有几点不同:

1心物都不是常恒不变的:佛教无论讲心,讲物,认为都是因缘所生。四缘才能生起:因缘,是心的种子;所缘缘,有境界作依附,心法才能生起;等无间缘,指心的前念、后念,次第生起,无有间断,前念的消失为后念的产生起开导作用:心念的相续,后念以前念为等无间缘;增上缘,指其他辅助条件。

四缘总显心法生起,八识产生因缘,《成唯识论》说眼识九缘生(空、明、根、境、作意、种子、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耳识八缘生(空、根、境、作意、种子、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鼻舌身七缘生(根、境、作意、种子、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六意识五缘生(意根、法境、种子、作意、根本依),末那识四缘生(俱有依、所缘境、作意、种子),阿赖耶识四缘生(俱有依、所缘境、作意、种子)。

物质二缘生:1因缘,物质现象生起各有种子作为亲因;2增上缘,指物质生起的辅助条件。心物都因缘所生,都不常恒不变。

2心物相互依赖:心物都因缘所生。缘起定律: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说明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依赖的关系,佛教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有时反过来说:法生则种种心生,法灭则种种心灭。说明心物相依,心依赖物,物也依赖心。佛教不认为有独立于物质以外的心,也不主张有独立于心以外的物。

3心物不分先后:唯识偏重于心,但并不认为心先于物,更不认为物先于心,心物不分先后,有心的同时就有物,有物的同时也有心。主体的心,不能离开客体的物,客体的物也不能离开主体的心。唯识说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分中有心有色,包括主体、客体同时存在。

二《解深密经》在圣典中地位: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针对各种不同根机众生,无私普应,演说种种教法,为便于理解和掌握,后人对佛陀一代时教进行归纳分类,说明每部经论在佛陀教法中的地位,是所谓的判教。

如天台宗五时八教,华严宗五时判教,唯识宗三时判教。判教共同特点:以本宗依据经典为中心,显示本宗在佛法中的殊胜地位。《解深密经》属唯识宗,介绍本经在圣典中的地位,自然要依唯识宗判教方法来判别。

唯识宗三时判教出自《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第一时有教,主要经典《四阿含》等小乘经典,内容是四谛,说四大五蕴等诸法实有而人我为空无,显示我空法有思想。凡夫不知无我理,妄执常住一体之我,造业沉沦生死,佛陀怜愍,为众生说四谛法,显示一切法无我,使凡夫外道除去实我执。然众生闻佛说四谛法,又执着四谛法为实有,所以说我空法有。第二时空教,主要经典《般若经》,诸法缘起性空。众生闻佛初时教法,虽空我执,但对诸法还不了解,生起实有法执。为破小乘实法执,佛于是进而说缘起性空,显示诸法皆空。第三时唯识中道教,主要经典是《华严经》、《深密》等,内容是三性三无性。一部分学者听了佛陀讲《般若经》说一切法无

自性空,以为诸法性相都无所有,趣恶取空,因此佛说三性三无性,显示非

有非空的中道。

三时判教显示《解深密经》在佛一代时教中属第三时教,与《华严经》

性质相同。既不同《阿含》说有,也不象《般若经》谈空。因此,《解深密经》在一代时教中,属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解深密经》是佛教唯识宗依据的六经十一论之一,是唯识学理最早的系统化表述。《解深密经》中陈说了佛说意蕴的观念、三时教法的观念、三种

存在样态的观念、三种存在本性的观念、深层心识的观念、一切存在唯识所

现的观念,展示了唯识佛学的基本理念轮廓,不仅对唯识教法的成立造成直

接的、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还对中国佛教构成深刻的提示及挑战作用。

本经四人译本,一是北魏菩提留支《深密解脱经》;二是宋求那跋陀罗《相绩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及《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三是

梁陈间真谛三藏《佛说解节经》;四是玄奘大师《解深密经》。

五译本中,真谛《佛说解节经》相当于奘本《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求那跋陀罗两译本对应奘本(地波罗密多品)和(如来成所作事品)。完整的《解深密经》译本两:菩提留支的《深密解脱经》和玄奘的《解深密经》,上述诸译典中传诵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推这两种翻译。

《解深密经》为玄奘大量译典中的一部,是至关重要的一部。是《解深

密经》在唯识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唯识的思想源泉虽号称「六经十一论」,

事实上有好多部在奘前奘后都没传译,以经而论,《如来出现功德庄严

经》、《华严经》及著名的《大乘阿昆达磨经》这三部一直没有传至中土:

中土所传三部经典论《华严》和《楞伽》实际上更深切相关于「真如」理

论,虽然这两部经典不乏对心识结构的分析,但日常心识的结构问题毕竟没

受到全力以赴的关注,说明被当作唯识理论源泉之一的《华严》及《楞伽》

为什么后来能深得中国佛教的垂青。因此,总起来看,说《解深密经》是全

部唯识佛学古典资料中最重要的一部。

解是分析、解析、探讨义。深密是隐密幽深意。解深密意即分析、探讨

隐密幽深的道理或意蕴。

简言之,存在的三种样态:深层心识、净化实践以及真正生命这几个重

要教法环节都在存在的存在性思维框架下展开。深层心识更是对存在的存在

性予以深切思考所作出的最重大发现,深层心识是《解深密经》为唯识佛教

及整个人类思想所提供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解深密经》是佛三时所说教法,佛自己判教:说法四十九年分三阶段:一是声闻藏法,属阿含教,这是初时说教;二是般若教,如《金刚经》给须菩提讲,《心经》给舍利弗讲,是二时给诸大菩萨说;三是讲非有非空中道了义的

方广教,以《解深密经》为代表,是佛三时说,听经的人属等觉位大菩萨。这部经品目首先讲序,然后讲题,再讲译师,最后讲正文,经共有八品。

一序品:讲佛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给哪些人说这部经。此经在他受用身的净土里,为见道以上诸大菩萨众讲。要舍小转大,通达学修般若后,成了圣位

菩萨,才有资格。诸大菩萨在十八圆满的净土里,聆听他受用身佛,开讲圆满的一乘法,有天龙八部在法会上护持正法,庄严道场,也接受佛陀教化。

二胜义谛相品:讲四种胜义:一胜义谛是不二之性,二胜义谛要远离寻思,三胜义谛远离一异性相,四胜义要远离增上慢。这一品列第二,说明胜义实相唯诸佛如来方能圆满证得,才能平等流出宣说,大菩萨才能依这个胜义谛道理,认真修学,成就菩提,放在卷首,说明真正的佛法,必须首先显示诸法的实相

真理,能宣说这个真理的人就佛,依于这种实相真理修学的人就是菩萨。

第三心意识相品:讲世间因果,介绍的心是阿赖耶识,意是第七末那识,

识即前六识。本品讲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第四一切法相品:介绍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自性把诸法法相,圆满显示出来:依人起迷而不觉,便生遍计所执,是世间;依他起远离遍计所执,证得圆成实,是出世间。世出世间都可以用三自性统摄,这也属佛法,佛在三时所讲三自性,与在二时讲般若二谛说上又进一步,也就是圆满地把一切法相道理,世出世间因果,完全和盘托出了。

第五无自性相品:依遍计所执建立相无性,依依他起自性建立生无性,依圆成实性建立胜义无自性,最后又依三无性道理,建立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一乘法。《唯识三十颂》讲:一切法无性是密说。此经佛把一切法无性,用显了的道理提示出来。遍计所执的无自性是体相俱无;依他起的无自性,是缘生法,无自然而生的无自性;圆成实自性是胜义而有的胜义无自性。三无性各有不同,丰富多彩,非常具体,而不是笼统含糊的无自性。

第六分别瑜伽品:佛给慈氏菩萨宣讲了二十六门修学止观的道理,即大乘菩萨如何修定、修慧,如何达到定慧等持,如何依定慧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的非常具体、精细、透彻圆满。依菩萨藏法修学,发菩提愿,修止观要悟入总空性相,在依他起圆成实上远离增益损减二边。修止观要依三藏十二部经,作为所观境界身心安住的处所,才能如法引发定慧等持功德。也讲了缘小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缘大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缘无量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还介绍了七真如道理,说明凡夫、圣者染净诸法,是平等一味相。

第七地波罗蜜多品:佛为观自在菩萨讲十地,讲十地中如何修波罗蜜,如何福慧圆满,如何证真如断除诸障。

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佛为文殊师利菩萨讲说成佛、解脱后,法身、报身的情境,化身所作诸业,广度众生情境,即依一乘法修止观,修六度,依于十

地圆满成佛,最终能成办诸佛所应作事,广度无边众生,建立无边法门。

归纳总结:胜义谛相品是胜义谛所摄,心意识相品属世俗谛所摄。这两品显示真俗圆融的道理。第四一切法相品:显示一切法非空;第五法无自性品:显示一切法非有。两品结合显示非有非空的中道。分别瑜伽品、地波罗蜜多品依真俗圆融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正理,指明如何修止观,如何在见道后,断障证真,直到圆满成佛。最后如来成所作事品依正理正行修学,最终成就圆满的大菩提、大涅槃正果。前四品讲大乘佛法境;瑜伽品、地波罗蜜多品讲行;如来成所作事品,讲果。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有体有用,圆满无上。

序: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缘起性空。缘起是依他起自性,性空是圆成实自性。凡夫于依他圆成上颠倒妄执种种实我实法,增益原有的遍计所执自性,如是三性,遍计所执自性体相俱无,是空非有;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是客观事理,是有非空。三者结合,便是非有非空的中道。此三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体相俱无,是相无性;依他起自性从缘所生,无自然而生,是生无性;圆成实自性是诸法清净无相,不可分别言说的实相,是胜义无性。如是三无性,总括起来,便会形成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一乘法。此一乘法是人生宇宙的绝对真理,是世出世间的诸法实相,一切众生若欲破迷开悟解脱出离,只有依此光明大道,除此一条光明大道别无他路可走,故佛称为一乘法。《解深密经》核心正理,就是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依三无性建立一乘法,而后依一乘法道理来修菩萨行,最终成就圆满大菩提果。《解深密经》主要讲一乘法,在第二品讲胜义谛相,着重阐发一乘法的道理,在第三品第四品第五品这三品中,完全都是围绕着一乘法的道理在讲。

一乘法: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依三无性建立一乘法: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一乘法怎么来:依三自性建立,三自性又以依他起性为根本,依他起就是缘起性空,依缘起性空道理建立世间和出世间。凡夫没智慧,不通达依他起、性空的道理,生遍计执,形成了世间,形成了染法,形成了凡夫。圣者通达一切诸法都缘生,无实体,自性本空,在缘生法上不执有实我实法,就证圆成实,成为出世间圣者。《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依他起,空是圆成实,色即是空是说依他起就是圆成实,但凡夫不懂这个道理,才对缘生进行执著,认为他是实有,所以在依他起上,就不证圆成实,而得出一部份虚妄分别的执著。圣者知道缘生法无有实体,对缘生法常时都能圆满通达其真实相,心里清净,念念无住,这样就能证圆成实而不得遍计执。所以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凡夫圣者皆以缘生二字建立。《大般若经》讲: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佛出世着重讲缘起,不是单独讲性空,因为性空是缘起法的真实相,另外讲性空就成了遍计所执,所以《心经》说空就是色,空也就是有为缘生法,所以圣者只讲缘起不讲性空,通达缘起就通达

性空,凡夫不通达缘起,所以才不得性空的圆成实。

《心经》是诸法空相:空相就如太虚空清净无相,与遍计所执体相俱无的空不同,与依他起有相无体的空不同,他是清净无相之相,是依他起上无有实我实法。是绝对清净道理显示出的真如实相,故称胜义无自性,遍计执是相无自性,依他起是生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是密意说。

一乘法依三无性建立: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四句话就叫一乘法。既体相都空,哪有生和灭?所以无始时来就没有生灭,所以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说明一切实我实法彻底皆空。外道问佛,神道有灭无灭?三问,佛避而不答,因为本来就无有神,又怎样说有灭无灭呢?

经字含义:鸠摩罗什翻译为修多罗,玄奘认为错误,翻译为素呾览,汉语叫契经。佛说的经与世俗上的经不同,为区别外道说的经,加了个契字,契是契理契机,三义:一是上契佛义,中契合真理,契合一乘法或部份或圆满的以一乘法来说,不能离开真理而宣说,下契合众生之机,佛说法是因病与药,对机施教,如对人天有情你讲我空法空的道理他接受不了。俱有这三契合的意义就称为契经。另外两义,一贯穿义,贯穿于世出世间,贯穿于染净一切诸法,无处不遍,无处不圆满,一部经也可以贯穿诸经,二摄义,摄为收摄、摄受,摄持就是应该对所化的有情进行摄持,贯穿真理,摄持众生二义,也叫契经。

介绍译师:玄奘法师翻译,法师于公元602年至公元664年,活了62岁,一生辛劳,为法为众生为佛教事业呕心沥血,在家姓陈名袆,是河南省缑氏今偃师县人,曾祖父陈清,南北朝时作过后魏的上党太守,祖父陈康,齐朝作过国马博士,父亲陈惠,不求功名,潜心学问,很为当世人景仰,玄奘是第四子。受二哥当和尚影响,十三岁时在当地净土寺出家,后来遍游诸地,参诸名师,曾在四川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唐朝贞观二年(公元627年25岁)赴印度求法,因为他在全国各地学习佛法,对涅槃经、般若学、唯识法相学都有很深研究。他发现同样是一部经、一部论,由于译师翻译不同,在其内容上,体裁形式上大相竞庭,拿解深密经来说,译师不同,许多内容同样是一品,有些残缺不全,有些夹杂、译师个人的意见,使佛经走样,变质,又、如《集论》、《摄论》、,内容悬殊很大,他觉得佛经有重新翻译的必要,同时也想把真正的大乘佛法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他在贞观元冬月曾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书,请求出国到印度求法,但未得到允许,次年贞观二年,由于国内遭灾荒,朝廷允许学法的僧道自由出门化缘,玄奘就借用这个机会,和当时在印度贩丝绸的僧人一道,离开长安前往古西域东印度那烂陀寺求法,古时交通不便,靠步行,有时骑马,曾在途中被劫一空,九死一生,发下大愿宁愿西行一步死,也不肯东退半步生,经长达五年时间,步行数万里,到达东印度的那烂陀寺。寺有一七旬长老戒贤大论师,专习《瑜伽师地论》,据说戒贤大论师给他讲过三遍,又遇当时印度有一

位在家大居士叫胜君论师,学习唯识抉择《摄大乘论》,还与当时印度许多高僧大德学修唯识和中观方面的佛法,在印度现学精研,对当时印度文化如波罗门的典集也有研究,对小乘佛法有深入的造诣,故一时在印度名声大振,曾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以他所著的两部论:《会中论》,《制恶见论》立宗,任人难破,经十八天时间最终获得大胜,无一人胜他。他对小乘外道的邪见进行有力破斥,叫《制恶见论》。他把唯识与中观有机结合,做一部论叫《会中论》,当中的中观及小乘均不能破,后来小乘称他解脱仙,大乘称他菩萨。玄奘当时名震五印,得到当时界日王苦苦的挽留在印度弘法,他的师父也留他,他是戒贤论师的十大弟子之首。他到印度的目的是想把概括大小乘经律论三藏的大论《瑜伽师地论》取回中国加以翻译弘扬。同时也想把许多唯识方面的经论还有般若学方面的经论如六百卷大般若经取回来加以翻译弘扬,使真正的佛法在中国大地上闪光。谢绝了真诚的挽留,回到东土,带回许多梵本,具说有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得到唐太宗的大力支持,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法师对中国佛教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翻译佛经的同时,据说唐太宗还下过一道圣旨,命他把中国的《道德经》、《兰花经》以及《大乘起信论》用中文翻译成梵语,又从中国传到印度去,他成了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出色人物,一生事业辉煌。玄奘法师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值得我们学习。玄奘法师刚出家时师父问他,你小小年纪,来干什么?他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他确实做到了,他是中国四大译师中首屈一指,最著名的译师,他译的经称为新译,以前译的经称为旧译。后人多以新译的佛经为标准。玄奘法师译经主张直译而不是义译,让后人直接与佛经交通,自己不加任何主观意见。

序品上

序品,就是序幕,像征着译经的开端,主要指明佛说法时间、地点、以及听经的人物。分四大段:第一大段:显示佛说法净土有十八圆满,属依报。第二大段:显示佛说法功德,威德神力,属正报。第三大段:显示在场听法的诸大阿罗汉有哪些殊胜成就。第四大段:显示法会中有哪些菩萨摩诃萨,在场协助佛弘法,或聆听佛教悔,并列出了其中的上首名号。

【经文】如是我闻。

《大智度论》称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表面上看是结集经典时阿难加的,实际上这话是佛亲口说,是阿难尊佛遗教把他加在经首,目的是启导众生对佛说经典生正信,生信解。佛说法度生,当时没印刷术,全靠弟子们博闻强记,听得多就尽力记下来,当时佛在世时,没形成文字,是佛灭度后弟子们为把佛在世所说的大法流传下来,所以大家聚集一处,对佛在世时说的经典进行集结。佛在世时,这些小乘阿罗汉弟子,一部份在身边,有一部份在外布教弘法,身边没菩萨。佛出世弘法是度小乘声闻的,灭度也是为小乘声闻,不是

为大乘菩萨灭度。如站在大乘佛法上讲,佛永远不会灭度的,因大乘是无住涅槃,佛讲《解深密经》时,有许多菩萨在场,讲其他经典时也有许多菩萨在场,恰好出世度生时在鹿野苑首度的是乔陈如五比丘,没有菩萨在场,佛陀入涅槃时也没菩萨在场。以丈六金身出现专门度化人、天二乘,因阿难未证漏尽通,没得阿罗汉道,他看到世尊要离开世间了,就悲伤哭泣,后来有一位得了漏尽通的阿罗汉指点,让阿难在佛还未入涅槃以前请问佛陀几件大事:

一、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答:以戒为师。

二、佛在世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谁而住?佛说:依四念处而住(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身不净。)。佛在世时弟子虽在他身边,如不依四念处住,也等于离我十万八千里,如我灭度后能依四念处住,也等于常在我身边。

三、如何才能使未来的众生深信此经此论是佛说的呢?佛说在集结经时,每一部经的卷首加:如是我闻。引起众生正信,所以如是我闻是佛说。

《大智度论》讲,是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与阿难尊者,在铁围山集结,也有说,阿难诵述经藏,优波离诵述律藏,迦叶尊者诵述论藏,也有说论藏是富楼那诵述,各说不一。

还有一问题,《金刚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为什么这里又讲我闻呢?佛说法度生以两种谛理讲,如中论说: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依胜义谛。胜义谛上,真胜义一法不立,没法讲我;站在世俗谛讲,法法皆可言说,法法都能建立,此处是以俗谛讲,但真谛不离俗谛,我们能悟入俗谛是相对俗谛不真实,如梦幻泡影假说,当下你能在俗谛上言忘虑绝,心行处灭,就能悟入真谛。所以真谛不离俗谛有,为显示真谛还要用俗谛才能把真俗显示出来,有似我和我空,依遍计所执的实我彻底是空,依依他起的似我是有。《金刚经》须菩提,佛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佛说的我不是真正有我。佛站在似我似法上讲,属有体施设假,从依他起上讲,目的是破除众生实我实法的执的,但凡夫不懂似我似法,每每执有一个实我实法是无体施设假,阿难说有我在闻,是站在似我似法上说,也可以说是站俗谛上讲,使人要悟入真谛,使人站在似我似法上去掉实我实法之执,目的在这。

最初迦叶尊者给佛当侍者,后来阿难当侍者时,把原来他没有听到的法又给他重述过一遍,所以阿难对佛久远所说的法,完全都听闻过铭记不忘,所以就由阿难诵述佛陀所说的法。

【经文】一时薄伽梵:

一时指佛说这部经的时间,古代印度不重历史记载,无法考证具体年月日时,只能大致说故言一时。时间是分位假法,不是实有,也不可定言,某时某日,故言一时。意义是去众生对时间的分别执著。古人解释南瞻部洲中午,北俱卢洲正好是半夜,西牛贺洲正好是东圣神洲的日没,所以不能说有一个固定

的时间。《维摩诘经》说:得不可思议自在解脱的大菩萨,可把一阿僧祗劫时间浓缩为七日,如有众生欲在世间长住,菩萨可把七日时间延长为一大阿僧祗劫。

薄伽梵,印度梵语,属玄奘五不翻中多义不翻。薄伽梵本身有六义,再加四义(四义即破四魔)共十义,薄伽梵六义颂:

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与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为薄伽。

1自在义:佛断尽我法二执,破除了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无住大涅槃。

于世间生死不住,于涅槃寂静不住,自在解脱,无滞无碍,这就是如来的自在义。从大智来说,不住世间;从大悲来说不住涅槃。《摄大乘论》云,诸佛法身有五相,其中:百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十自在: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业自在、生自在、胜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就其果而言: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有五种: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四由现化变易行摄大众引摄百法自在,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有漏五蕴转得清净无漏五蕴获得。

2炽盛义:指智慧圆满,炽是猛烈意,焚烧一切杂染法,无漏清净无漏有为和清净无为法,无不具足圆满,显示如来大菩提是名炽盛。3端严义:显示如来妙庄严相。指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不仅具足色相,还包括净土相在内,方方面面的精神面貌及无边法身功德在内。4名称义:如来有十种平等圣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5吉祥义:显示诸障断尽功德圆满,出世大圣,使众生能种福田,能获利益安乐,故称吉祥,世人见而尊仰。6尊贵义:佛具圆满功德,常起方便智慧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是天人师,无上士,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名尊贵。

除以上六义,还有四义就是破四魔:

1破死魔:佛证得圆满涅槃无有生死,故称破死魔。2破烦恼魔:佛成就了圆满大智慧,没烦恼,因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涅槃经》说:般若是砍伐烦恼大树的得斧。破烦恼魔,必用般若智慧。3破五蕴魔:从无漏五蕴说,从佛报身说,以佛无量无漏功德说,没有五蕴魔,有漏五蕴断除了,已转为无漏五蕴。4破天魔:指佛常时安住慈悲三昧中,能破天魔,天魔同样是众生之一,也为佛摄受度化,天魔常时扰恼成道者,但佛住慈悲三昧观中,能彻底降服天魔。(以下佛十八圆满、21功德,大阿罗汉功德,另见专书。)【经文】而现在前其名曰(举出大菩萨名号)

一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问:胜义谛中有为无为以及有为无为的关系,就是甚深义密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面前,给如理请问菩萨来解答,具说这位大菩萨也是佛的化现,倒驾慈航来代佛弘法解答的。

二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

三法涌菩萨摩诃萨:问佛,胜义到底可不可以寻思,佛说:胜义超过一切寻思。1自内所证;2清净无相;3绝诸表示;4远离言说;5离诸诤论。

四善清净菩萨摩诃萨,问佛:胜义是一还是二,佛说胜义超过一异性相,不是一,也不是二,非一非异。五广慧菩萨摩诃萨:在心意识相品中。

六德本菩萨摩诃萨:在三自性相品中。七胜义生菩萨摩诃萨:在法无自性品中。八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地波罗蜜多品中。九慈氏菩萨摩诃萨:在分别瑜伽品中。十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在如来成所作事品中。

此处列举十位上首菩萨名号。序品讲了四部份:一、佛净土宫殿有18圆满,是佛的依报庄严。二、佛有21种殊胜功德,是佛的正报根身殊胜圆满。

三、讲诸大阿罗汉的殊胜成就。四、从他方世界前来集会的诸大菩萨,并举出十大菩萨上首名号。

思考题:一、经题怎样解释。解是解释,是佛能说的教法,是教、理、行、果当中的教所摄,所以解属能诠教。深甚深也,形容很深非常深。凡夫对这个道理不能悟入,声闻独觉也不能完全通达,就是资粮加行二位的菩萨也不能如实彻底通达,唯有诸大菩萨令请佛教导才能通达,唯有如来方能显了解说,所以称深。密秘密,就是很隐讳,不显露意。深和密结合起来是显示所诠义理。解是所诠的教法,深密是所诠的义理,有两解释:1所说义理属一乘法,为什么叫深?一乘法是甚深最甚深,微妙最微妙,难通达极难通达,故言深。2佛方便善巧,能隐密地引一乘法道理,隐密就是没公开给众生讲,所以密就是佛般若智慧能以一乘法道理或部份宣讲,或圆满宣讲,所以叫密。

二、何为契经?1契佛意,2契真理,3契众生根机。三、我空是依三自性中那一个建立的?四、什么是十八圆满?五、怎样去掉烦恼魔?破我执。六怎样去掉五蕴魔?破法执。七怎样破天魔?佛入慈悲三昧观大定中即能破天魔。

任何一部经都可划分成三部:第一是法会缘起部份,也就是本经的序品,第二部份是宣讲一经的主旨,这部经除序品外,后边七品都属大乘正宗分部份,但在这七品中的每一品最后结束的部份就是流通分。

胜义谛对世俗谛说,首先是不二的,不是凡夫虚妄分别,不能用语言文字认识。胜义谛:是一切诸法圆满的真实相,唯有圣者自内方能证得,不是一般人的虚妄、计度、分别、执著所能证得的,它是胜者用无分别智内证的境界。胜义是圣人境界,胜义就是: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一切法无生无灭到底指什么?佛依三自性道理讲三无性,依三无性道理建立一乘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实相。一、从凡夫遍计所执讲:是体相俱无,是空非有的真实相,凡夫执著内有我、外有法,其实这种实在的我、实在的法彻底是空,这种实在的我法,体相俱无,是空非有,这就是凡夫遍计所执的真实相。

二、依他起自性的真实相:是只有幻我幻法,有似我似法,而无有实我实法,它

是一切众缘和合所显,其相如梦如幻,其性空寂无体,这种因缘和合所生的有相无体的法,就是依他起缘生的真实相,它能为凡夫圣者染净二法所依,因为缘生法能迷惑众生,迷惑无智者,在缘生法上生起增益执著,有此增益执著就是凡夫。圣者如实通达依他起的真实相,不生丝毫我执法执。《瑜伽师地论》弥勒佛讲:有即如实知有,空即如实知空。实事求是,不增不减,不取不舍,这是圣人般若智慧的如实通达。对缘生法不执为有,也不执为是空,如如不动,远离憎、爱、取、舍二边,这是圣者所依,就是圆成真实,这种所谓的一乘法,所谓的诸法中道实相,恰好就是依于这三自性建立的。由此说明胜义谛相不是凡夫能通达证得的,唯有圣者以般若智慧如实了知。

胜义谛相分四点:一、胜义谛相是一切法平等一味的实相,是根本无分别智所缘的境界,是真如,是无为法,实证此无为法是言忘虑绝,心行处灭。二、胜义谛相也是后得无分别智,善巧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能通达缘生事相,能知道世间出世间染法净法一切缘生法的平等事相。三、通达二空真理,通达诸法平等一味实相的根本无分别智也是胜义谛相的内容。四、通达一切法清净事相的后得无分别智,仍然是胜义谛相的内容。

这一品根据圆满胜义谛的内容,举出两种智慧:首先列举出了圣者以根本、后得两种无分别智实证胜义谛不二的真实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同时又能对一切法善巧分别,归纳集聚,总说有为法和无法为二类,目的是为使众生也能证得胜义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圣者善巧,分别对一切法归纳集聚总说为二,有为无为,那么,这个有为法无为法是两个还是一个呢?如说它是绝对的两个是错误的,如说它是绝对的一个也是错误的,所以有为法、无为法要远离一异两边,它本身就是其性不二,这是胜义谛相首先要讲的一个问题。

接着法涌菩萨根据他理解:他现见当时有一世界,许多外道互相争论,互相拟议寻思,有的说胜义谛可由分别而得,有的说胜义谛可表示而得,也有的说由言说而得,这都是外道邪说,佛对胜义谛讲了五点:一、胜义谛是圣者自内所证,不是凡夫外执能得的;二、胜义谛清净无相;三、胜义谛远离言说;

四、胜义谛不能用见闻觉知表示;五、胜义谛远离争论,胜义超诸寻思,远离寻思拟议、分别、言说、争论。这是第二个要点。

本品第三要点:胜义谛与世俗谛诸法的行相到底是一还是异呢?佛给善清净慧菩萨讲: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非一非异,如说世俗谛行相就是胜义谛相,那凡夫就是佛,佛也就是凡夫,如说世俗谛行相与胜义谛相彼此绝对是异不是非异,凡夫就不可能通过发心、修学而成圣者,同时也不可能在修学过程中远离粗重缚及相缚获得圆满菩提,说明胜义谛相与诸行相的关系是非一非异。

本品第四个要点:不待菩萨请问,佛主动讲了胜义谛要远离增上慢。上面知道了胜义是不二的,是超诸寻思,远离一异,但不要认为圣者证得胜义而得菩

提涅槃,一切皆不可得,还要彻底远离增上慢,彻底远离内心里的分别执著,这是对善现菩萨讲的,因为善现舍小转大,自认为我要证胜义,有胜义而证而得,没有远离增上慢,虽未请教,但佛能主动向他讲解,佛不给其他菩萨讲,专给善现讲,所以在前面十大菩萨中没列举善现名字,因为善现是舍小转大的初大菩萨,前面列举的十位大菩萨都彻底远离了增上慢,故称摩诃萨。

为什么佛首先讲胜义谛相品呢?

有二,一、说明佛法不同于世间其他宗教,哲学等学问,佛法是能使众生解脱出离的大法,首先能揭示人生宇宙的实相真理,使众生明白了这个实相,明白了中道,明白了胜义谛相,才算是一个真正有正知正见的学佛者,依于胜义谛的中道实相,来如实观理修行,才能将来如实证得圆满的菩提涅槃果。二、佛法之所以能使众生解脱出离,是因为能使众生首先掌握人生宇宙的绝对真理,就是中道实相,于此理修学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同时此品更显示了一点:唯识讲渐修时,不反对顿悟,只要知道什么是胜义,怎样才能证得:知道胜义不二,远离增上慢,才是真正通达佛法的人,才能超凡入圣。

【经文】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尔时:指在佛十八圆满净土中,诸大菩萨云集之时,有两位上首菩萨:如理请问菩萨与解甚深密意菩萨。如理是顺于正理发问的菩萨,提示:问什么问题要问得如理,问得恰到好处,顺于正理,同时要身口意三业清净如律而问。菩萨问问题不是求个人解脱,是要使一切众生明白这个道理,为使众生解脱出离,大乘佛法、大乘菩萨时时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古人讲:菩萨真正要达到圆满如理请问,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八地以前菩萨还有俱生的二执二障现行,还不能圆满如理请问,所以八地过后的菩萨是无功用行,无加行,无功用,无相而转,身口意三业无时无处不是端庄如律,所问问题无不是随顺解脱,随顺胜义谛相,说明如理请问菩萨他已经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了。

为什么不直接向佛请问而是向另外菩萨请问?在一般大乘经典中,回答诸大菩萨提出的问题大多为大菩萨,也就是菩萨问菩萨,菩萨向菩萨解答,此中有甚深道理,如《华严经》多是菩萨说法,他们倒驾慈航而来,就是佛。

佛来娑婆主要是度化小乘声闻缘觉的,他现丈六金身,主要度化资粮人、天二乘的,诸大菩萨不是主要度化对象,所以佛开讲大法时,虽也有不少菩萨弟子聆听,但他们大都是他方世界来的。本经先菩萨答,后佛再答。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解甚深义就是胜义谛道理,胜义谛甚深义的道理恰好就是这一位菩萨能善巧宣讲,善巧回答,他本身如实圆满通达了甚深义理,胜义谛相的菩萨。古人注释说,他是倒驾慈航的大菩萨,他在佛前回答一定得到了佛的同意,等于佛在回答问题,即于佛前:是佛同意意。印度小乘说大乘佛法非佛说,理论根

据就在这里,他说大乘佛法大部份是菩萨说。

最胜子:最胜是法王,佛才叫最胜,最胜子就是真正的佛的儿子,指真正的大菩萨,就是在诸大菩萨中首屈一指的上首大菩萨。

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何等一切法就是什么叫一切法?云何为无二:什么叫无二?在一切法上都是无二的,怎样为无二,把一切法浓缩拢来,讲了两个法:1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叫有为法。2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这六种叫无为法。整个百法浓缩就: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演义开就是百法。

【经文】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

善男子:是尊称,发了坚固大菩提心自他双利的菩萨才称善男子。《阿含经》中,佛称呼声闻弟子,都是直呼其名,他对小乘弟子从不叫善男子。

一切法者,略有二种:略有二种,就是有为法和无为法。广言,一切法有很多的,佛曾说有万法。《瑜伽师地论》中,弥勒佛把万法浓缩成六百六十法,世亲菩萨又根据弥勒佛说浓缩成百法,

所谓有为、无为:有生、有灭、有造作、有形相、有作用的叫有为法。无生、无灭、无造作、无形相、无作用的就叫无为法。有为对无为而立,无为对有为而立,如没有为法就没无为法,如没无为法也就没有为法。中观宗青辩菩萨《掌珍论》说:众缘和合有所造作,故名有为,非有为故名无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有生、住、异、灭是名有为;无生、住、异、灭是名无为。

(法华子*2019年6月28日恭敬顶礼编制,为法华缘社六轮教学教材)(弟子:法华子.静:分示学习页数)

回向:愿以此功德, ……

特别供养回向:全球性新冠病毒疫情中去世了的生命灵识,愿他们往生善处;最好再回人道来能修学佛法。供养回向战斗在国内国外疫情防控一线的白衣战士、医护人员,愿他们身体健康,技术精湛地治愈受病毒感染的所有病人;愿新冠病毒早日得到制化;愿新冠肺炎早日消除。愿一起听闻学习解深密经的每一众生,早日明理,背尘合觉,具足普贤菩萨行愿:从此不吃肉、不杀生,不买卖杀食野生动物,海洋生物;愿都能学习佛法,好好受持读诵法华经楞严咒,破迷开悟,早日明心见性,证悟菩提;愿国家昌盛,人民吉祥安康。

法华子学佛:爱国、爱教、爱党、爱民,读《法华经》、诵《楞严咒》、念佛名号,祈祷: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互不侵犯,人们互相尊重,吉祥安宁。

特别祈愿:全法界一个个阿赖耶识(特别在美国的一个个阿赖耶识):不给你执持的一个个七末那识、六意识五蕴身提供诸如参与战争、拨动武器弹药的业

种;不提供感染病毒与及饥饿机会的种子。全法界的每一个七末那识(特别在美国的一个个末那识):绝不有战争、疾病、饥饿的起心动念,更不能有发生小三灾的机关命令。全法界的一个个六意识(特别在美国的一个个六意识):都安分守己,做好本分事,守护好自己,绝不给别人别国带来战争、疾病、饥饿的一点点危险因素。勒令很不称职的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下台,绝不能连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