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

第23课 《愚 公 移 山》 导 学 案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

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

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1.为加点字注音

万仞.( ) 迂.( ) 魁.父( ) 荷.担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厝.( ) 陇.( ) 2.古今异义词 ① 达于汉阴. 古义:( ) 今义:阴天。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 ) 今义:虽然。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 今义:曾经。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③面.山而居 ( ) 4.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 ) ④一厝雍南 ( ) 5.一词多义。 之 ①(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②(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③( ) 告之于帝跳往助之 6.句式

(1)聚室而谋。( ) (2)杂然相许。( ) (3)如太行、王屋何?(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5)甚矣,汝之不惠( ) (6)何苦而不平?( ) (7)帝感其诚。( )

7.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9.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10.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课文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2.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3.移山的人物有哪些?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5.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6.那个“始龀”的“遗男”为移山做了什么?

7.“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8.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9.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10.故事有什么寓意?

1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家人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12.请大家想想,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12.《愚公移山》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请举例说明。

13.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1分)

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

B.荷.担(hè)叩.(kòu)箕畚

..(jīBěn)

C.始龀.(chǐ)厝.(cuò)孀.妻(shuāng)

D.匮.(kuì)雍.南(yōng)朔.东(shuò)

2.通假字(2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通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_____通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1分)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呼尔而.与之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6.仿写画线句子。(2分)

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使奋斗者获得成功。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1)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5分)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1分)

①江阴:

②洛阳:

③衡阳:

④华阴:

(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1分)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1分)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2分)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分)

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1分)

二、课内精读(15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指.通豫南(_____)

(2)杂然

..相许(_____)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

(4)始龀.,跳往助之(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选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2分)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说明理由。(2分)

12.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

三、课外精练(15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______)

(3)无地置.土置:(______)

(4)公遂.止遂:(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5.理解填空。(4分)

【甲】文中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_____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16.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3分)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1.万仞.(rèn)迂.(yū)魁.父(kuí)荷.担者(hè)

箕畚.(běn)孀.妻(shuānɡ)始龀.(chèn)智叟.(sǒu)

穷匮.(kuì)亡.以应(wú)厝.(cuò)陇.(lǒnɡ)

2.①山之北,水之南。②即使。③竟,却。

3.①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名词用作状语③名词用作动词

4.通假字

①通“返”,往返②通“慧”,聪明

③通“无”,没有④通“措”,放置

5.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间③代词

6.句式

(1)(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固定句式

(4)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7.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8.愚公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智叟嘲笑他,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山。最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而将山挪走。

9.第1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2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3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第二阶段

1.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铺垫。

2.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3.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一共五人,并且老、少都有。作者这样介绍,表明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在艰巨的任务面前,

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5.“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6.“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7.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即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顶真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8.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高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眼光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9.示例: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目的明确;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移,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10.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11.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家人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12.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12.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等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1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第三阶段

一、1.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始龀”中“龀”应读作“chèn”。

2.(1)“反”通“返”,往返(2)“惠”通“慧”,聪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现象的把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因音通”如“反”通“返”,“惠”通“慧”。

3.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C 项中的“而”表转折,可以翻译成“却”;A项中的“而”表示修饰;B项和D项中的“而”表示承接。故选C。

5.D

【解析】D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

肯定。

6.示例:成功就像绝顶唯有攀山越岭才能登临成功就像甜果唯有经历风雨才能成熟。

【解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句式结构为“成功就像……唯有……才能……”。内容要与前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7.(1)①长江的南岸。②洛河的北岸。③衡山的南面。④华山的北面。

(2)示例:看病贵、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教育收费高等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百姓生活中难以移除的三座“大山”。

(3)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4)①愚公该不该搬家。

②示例:站在认为愚公不该搬家的一方。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题考查学生对“阴”“阳”二字的理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在长江的南岸,“洛阳”在洛河北岸,“衡阳”在衡山的南面,“华阴”在华山的北面。第(2)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从三座山的名字“教育”“医疗”“住房”和愚公的语言分析,可以知道,表达了现代人对看病贵、房价高、教育收费高等问题的看法。第(3)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了解文段和歌词的内容,从意志顽强、信心坚定等角度来谈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即可。第(4)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态度。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从材料可以看出,四个人争论的问题是“愚公该不该搬家”,对此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作答,着重从“移山精神”的角度来谈即可。

二、8.(1)直(2)纷纷地(3)肩负、扛(4)换牙

9.(1)(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2)(他们)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10.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11.不能去掉,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

12.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解析】

8.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

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荷”:肩负、扛。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也有生僻字,如“龀”,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和具体语境作答。

9.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惩”“叩”“箕畚”“尾”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箕畚”的词类活用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0.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对愚公的语言描写:“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些话就说明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老人。

11.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情节在文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对愚公的侧面描写外,也是与“智叟”形成对比的一个人物。

12.考查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中国梦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有梦想,有追求并没有错,但是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实现追求则值得研究。而愚公精神正是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意志品质。要从原文中概括出愚公精神的几个方面,再谈到今天如何发扬这些精神即可。

三、13.(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3)放置,安放(4)于是,就

14.(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凭着你残余的岁月剩下来的力气,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15.(1)愚公妻子(2)(孀妻)遗男(或:邻居家的小孩)

16.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

13.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置”为“放置”,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箕畚”为名词作状语,意为“用箕畚”,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14.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

“易”“反”“始”“发”“残”“曾”“毛”,要把第二句的“如……何”反问语气翻译出来,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15.本题是有关内容理解和人物分析题。学过的课文,比较熟悉,可根据所学所记理解

文章内容,抓住文中两个人物的言行表现,根据要求一一概括即可。

16.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本题中人物形象比较题。甲文是学习过的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愚公的形象特点,再根据乙文中的故事内容抓住鲁公的言行如“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甚矣,汝之不惠通,。河曲智叟亡以应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作者:————————————————————————————————日期: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 课题:22.愚公移山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 1、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 【课题解说】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难点解说】 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

第23课 《愚 公 移 山》 导 学 案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 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 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1.为加点字注音 万仞.( ) 迂.( ) 魁.父( ) 荷.担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厝.( ) 陇.( ) 2.古今异义词 ① 达于汉阴. 古义:( ) 今义:阴天。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 ) 今义:虽然。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 今义:曾经。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③面.山而居 ( ) 4.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 ) ④一厝雍南 ( ) 5.一词多义。 之 ①(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②(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③( ) 告之于帝跳往助之 6.句式 (1)聚室而谋。( ) (2)杂然相许。( ) (3)如太行、王屋何?(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5)甚矣,汝之不惠( ) (6)何苦而不平?( ) (7)帝感其诚。( ) 7.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9.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第23课】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第23课】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bai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下注释】 1、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2、【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4、【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5、【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6、【且】将近。 7、【惩】苦于。 8、【塞】阻塞。 9、【迂】曲折,绕远。 10、【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1、【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12、【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13、【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14、【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5、【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16、【献疑】提出疑问。 1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8、【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9、【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20、【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21、【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22、【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23、【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24、【京城】复姓。 25、【霜妻】寡妇。 26、【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7、【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2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29、【叟】老人。 30、【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31、【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32、【毛】指草木。 33、【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4、【长息】长叹。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 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支持移山的行为,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为及其精神感动)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参考答案: 1.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担心挖不平呢? 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 2.制止仅仅,只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_3

愚公移山 一、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语气。 二、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三、体会运用对比和衬托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四、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的精神及形象。 《愚公移山》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 最后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上天,上帝助其成功。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建立在本文是寓言故事这一基础上,否则便会产生断章取义的看法。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寓言的特点。 二、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主动阅读课文,反复朗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积累文言

任务与意图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学会归类来积累文言重点字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二、检查文言掌握情况 1.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2.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今义:痛苦) (3)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3.词类活用: (1)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4.一词多义 (1)且:①年且.九十(将近)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2)毛:①深入不毛.(长草)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 (3)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及教案 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愚公却毫不动摇 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 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 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 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 2. 课堂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 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悟性,以及在他们自己的实践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故事所传达的信息。 4. 师生互动(10分钟) 教师可以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到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做详细的解答。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坚持不懈”的意义。 5. 总结(5分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强调教育意义以及怎样在自己的实践中理解和应用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作用。 课后作业 请学生继续深入理解本课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寓意,思考“坚持不懈”的含义和实践方式。同时,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为本课背景做更多的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 一、导讲教学内容 1、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 2、掌握《愚公移山》的字形、字音、字意以及难句解释 3、理解《二六七号牢房》语句的深层含义 4、掌握课文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 二、学习指导 《愚公移山》 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 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 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 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⑴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áng王屋二山冀jì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 京城氏之霜shāng妻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一厝cuò朔东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雍yōng南 ⑵辨析下列形近字 万仞冀州遂垦孀妻智叟穷匮 {{{{{{{ 坚韧小心翼翼逐恳寒霜臾溃退 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 方七百里:见方。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愚公移山》教案 (3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三维目标: 1. 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本文的寓意。 2. 结合时代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掌握“方”、“聚’、“许”、“增”、“且”、“焉”、“毛”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l)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译全文。着重弄清几个通假字,如:“反、惠、亡、厝”,并翻译难句。 (2)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区分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寓言的特点,注重课外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从而获得文化的补益和人生的启迪。 (4)把握本义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背景资料: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题目解说: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知识链接: 袁珂论《愚公移山》的特色 旧以为是寓言,其实是神话。愚公就是古代神话中夸父、刑天、共工、蚩尤这类巨人的化身,所以他敢去搬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论其精神更是一脉相通,古代神话便多含有寓言性质,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何尝不都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首先当视《愚公移山》为神话,然后再以寓言目之,何况故事中有“操蛇之神”,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等,本身也就具有了神话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冀州(jì)魁父(kuí) 陇断(lǒng)叩石(kòu) 2. 字形辨识 遗(yí)遗产冀(jì)冀州彻(chè)彻底娥(é)娥眉 遣(qiǎn)派遣翼(yì)机翼沏(qī)沏茶饿(è)饥饿 3. 词语补注 阴阳:古代称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二. 内容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

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一、生字注音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 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 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 二、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词法归纳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二)古今异义古义今义 1.河阳 ..之北黄河泛指一般河流 山之南,水之北太阳 2.达于汉阴.山之北,水之南阴天 3.指.通豫南直,一直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都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之于”的合音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扛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木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叹气休息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6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6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导入,精读课文ppt 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3)、移山有什么困难? (4)、结果怎样? 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三段。(小组讨论)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 (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⑴惧其不已也已: ⑵无陇断焉断: ⑶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3.对下列语句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暑易节易: 交换 B.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C. 杂然相许许: 赞同 D.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今义: ②惩山北之塞 古义:今义: ③聚室而谋曰 古义:今义: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 6.《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二、综合园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B.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C.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 D.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 B.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C.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 D.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⑵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⑶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⑷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愚公移山》参考答案 1. 略 2. (1)停止(2)隔绝(3)草木(4)亡,通“无” 3. 1. B 苦:愁 4.①古义:边上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②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警戒③古义:家人今义:指房屋、家、家族 5. (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2)你太不聪明了。 6. 《列子.汤问》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7. A 8. D 9. (1)在衡山南面;(2)在华山北面(3)在长江南岸;(4)在洛河北岸; 10.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

统编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要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一、学以致用·新夯实 1.文学常识填空 (1)《列子》是列子、________、__________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子,名_________,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_________思想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为“_________”。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冀.州()惩()塞()迂() 荷()箕畚 ..()孀.妻()智叟.() 始龀.()穷匮.()亡.以应()厝() 陇()朔() 3.解释词语 (1)惩山北之塞惩:塞: (2)出入之迂也迂: (3)聚室而谋室: (4)毕力平险毕: (5)指通豫南指: (6)杂然相许许: (7)且焉置土石置: (8)荷担者三夫荷: (9)始龀龀: (10)寒暑易节易: (11)甚矣甚: (12)固不可彻彻: (13)虽我之死虽: (14)何苦而不平苦: (15)惧其不已已: (16)一厝朔东厝: (17)无陇断焉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