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师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师版)

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

1.文体简介(寓言)

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诵读寓言

(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行.(hánɡ) 高万仞.(r èn ) 冀.

州(j ì) 惩.(ch én ɡ) 山北之塞.(sè) 迂.

(y ū) 豫.南(y ù) 曾.不能(zēnɡ) 魁.父(kuí)

投诸.(zhū)荷.担者(hè)叩.石(kòu)

箕畚

..(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河曲.(qū)智叟.(sǒu)穷匮.(kuì)

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雍.南(yōnɡ)

(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

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附全文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岗阻隔了。

总结归纳

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许杂然相许.(赞同)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曾曾.不若(“连……都……”)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固汝心之固.(顽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苦何苦.而不平(愁苦,指担心)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止笑而止.之曰(制止)止.露尻尾(只,仅)

诚帝感其诚.(诚心)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而聚室而.谋曰(连词,表顺承)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不译)

以以.君之力(介词,凭借)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

之跳往助之.(代词,指代他们)汝心之.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操蛇之.神(结构助词,的)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年且.九十(将近)惩.山北之塞(苦于)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杂然相许.(赞同)

荷.担者三夫(肩负,扛)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同“慧”,聪明)一厝.朔东(放置,安放)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活动一:讲一则故事

1.任务:根据下面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试着讲出故事的波澜。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出入很不方便,他决心把山移掉,在妻子的“献疑”中,一家人达成了移山的共识。在愚公的带领下,全家人开始艰苦的移山之路。河曲的智叟赶来嘲笑愚公,但他不为所动。在他的坚持不懈下,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2.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结果分别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结果: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活动二:识一位老人

1.感受移山之“难”

愚公移山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请找出来。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高。

年且九十——年迈。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少。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器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远。

2.探究愚公之“愚”

愚公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仿照示例,进行品析:

示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原文),一个“遂”字(品析词语),写出了愚公敢想敢做的英雄气概(提炼品质)。

✭一个决定

原文:“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改文:“聚室而令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从之。”

从“室”中读到了愚公的担当和舍小家为大家,造福后世百姓的情怀。

从“谋”中到读到了愚公的深思熟虑、周详谋划。

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读到了愚公的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从“可乎”中读到了愚公的开诚相见,善听意见。

✭两种态度

“杂然相许”:移山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得到了村里人的支持。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揣摩愚公妻子说话时的内心感受。请用“先生啊,您。”表达。

示例:先生啊,您已经90了,您剩余的时间和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挖不完,您又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啊?再说,移山挖的土和石头这么多,往哪里放啊?

妻子的态度是“献疑”,其实是关心与担忧,是充满温情的。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揣摩智叟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请用“愚公啊,愚公,你真是太笨了,你看你”句式说话。

示例:愚公啊,愚公,你真是太笨了,你看你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损坏不了啊,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简直是痴人说梦。

明确:智叟对愚公的“笑而止之”,其实是不敬、鄙视甚至是讥笑、嘲笑。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改文:汝之不惠,甚矣!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用倒装句以及“以残年余力”和“毁”表现出智叟对愚公的鄙视、挖苦。

✭一场辩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和愚公看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

用“智叟,愚公”的句式对比着回答。

智叟看到的是残年余力移两山,愚公看到的是团队力量无穷匮,山不增。

——一个目光短浅,一个目光长远。

智叟以为愚公移山只为自己享受,愚公却是为父老乡亲,出入不迂。

——一个是自私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有造福万民的情怀。

智叟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愚公却相信群体力量生生不息。

——一个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一个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智叟面对移山是畏惧躲避,愚公却是乐观面对,信念坚定。

——一个乐观面对,一个嘲讽回避。

✭两个名字

作者对愚公持什么态度呢?你能从“愚公”“智叟”的命名中窥见秘密吗?

公,在古代是一种尊称;叟,就是子的意思。一公,一叟,暗含着作者鲜明的态度:那些看上去聪明的人,如智叟,却是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愚者;那些看上去愚蠢的人,如愚公,却是脚踏实地的智者。愚公是大智若愚,智叟是愚不可及。

活动三:悟一种精神

1.一解“愚公精神”

你认为促使天帝伸出援手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帝感其诚。

愚公精神就是;

愚公精神就是。

愚公精神就是目标高远有情怀;

愚公精神就是大智若愚有担当。

愚公精神就是面对困难无所惧;

愚公精神就是他人质疑不退缩。

2.二解“愚公精神”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

愚公移山的故事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1)请找出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故事不同,完成下表。

(2)《列子》想通过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的并置和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困难,只要一点一点地去做,大困难就会变成小困难,大和小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悄悄发生改变。

愚公移山告诉我们,面对移山这样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除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更要保持不急不躁、不紧不慢的心态,一点一点地去做,也许,大和小之间力量的对比,就会慢慢改变。

3.三解“愚公精神”

你是如何看待故事的神话结尾的?

以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中国民族的智慧里,人的努力,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而且可以改变神的意志。在神的面前,我们并非如宗教教徒一样匍匐在地、顶礼膜拜,而是能够和神沟通甚至商量,甚至反抗神的意志。

4.传承“愚公精神”

(1)你想到了新时代哪些“愚公”?

“当代愚公”袁隆平——矢志不渝,培育超级水稻。

“当代愚公”屠呦呦——顽强攻坚,提取抗疟青蒿。

“当代愚公”黄大发——用30多年光阴,为老百姓修了一条生命渠。

“愚公支书”王光国——用6年时间,带领百姓,凿出了一条幸福路。

(2)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会如何传承“愚公精神”?

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树立理想、勇毅前行……

5.聆听“愚公精神”

听歌曲《愚公移山》,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歌词是什么?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MTV 《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情境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作者简介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交流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知识链接 关于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4.积累字词 (1)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sè) 荷.担者(hè) 箕畚 ..(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 ..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解释词语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亡以应“亡”通“无”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虚词 ①“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②“其”的用法 a.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b.“他”:惧其不已也 c.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③“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④“且”的用法 a.副词,“将”:年且九十 b.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⑤“于”的用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作者:————————————————————————————————日期: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 课题:22.愚公移山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 1、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阅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着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着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着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惩()塞()迂() 荷()箕畚()()孀()妻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 迂: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损: 始龀:寒暑易节易: 彻:何苦不平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任务。 1.作家作品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文体知识 寓言: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_3

愚公移山 一、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语气。 二、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三、体会运用对比和衬托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四、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的精神及形象。 《愚公移山》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 最后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上天,上帝助其成功。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建立在本文是寓言故事这一基础上,否则便会产生断章取义的看法。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寓言的特点。 二、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主动阅读课文,反复朗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积累文言

任务与意图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学会归类来积累文言重点字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二、检查文言掌握情况 1.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2.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今义:痛苦) (3)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3.词类活用: (1)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4.一词多义 (1)且:①年且.九十(将近)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2)毛:①深入不毛.(长草)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 (3)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由整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 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 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 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 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 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 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 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诵读课文,读出人物态度,读出语气,培养文言语感。 3.探究质疑,思考愚公的“愚”与“不愚”。 4.理解故事寓意,探寻愚公精神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难点 探究质疑,思考愚公的“愚”与“不愚”;理解故事寓意,探寻愚公精神的文化价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时总是在夜晚听长辈讲故事,这些故事或浪漫瑰丽,或奇异怪诞,或富有生活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资料链接 1.《列子》其书 2.列御寇其人 3.寓言其文体知识

(三)趣读课文 任务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生齐读课文,师根据学生齐读情况,点拨易错字音,再范读。 2.生齐读课文,师点拨课文节奏、停顿划分,并范读,生再齐声朗读。 任务二研读注释,译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一遍课下注释,再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要求: (1)将译读过程中有疑问或翻译困难的词、句用红笔标记出来。 (2)小组交流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交流后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课上提问。 【小组分工:问题记录汇总1人,提问发言1人】 2.师点拨翻译重点、难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3.生逐段齐读原文及译文,文白对照,补充、调整自己的翻译。 语言积累活动梳理本篇课文中的文言知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语气词、连词、倒装句、省略句

任务三品读态度,读准语气 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出现众多人物,整个故事主要由两个场景下的对话构成。品读课文,揣摩每个人物对愚公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尝试读出愚公与每个人的对话中的态度和语气。场景一: ①愚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语气:征求、坚定 ②其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语气:担心、疑虑 ③众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赞同、踊跃献策、积极 ④京城氏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支持、兴奋雀跃场景二: ①愚公(长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语气:惋惜、坚定、质问

第24课 《愚公移山》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愚公移山》新编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2、过程与方法: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 二、说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程: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

小学四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学教案 《愚公移山》通过对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玉帝派大力士把山移走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学教案一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第24课《愚公移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2、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展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作者简介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作品简介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

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体裁介绍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特点:篇幅短小;常用借喻;教育性、讽刺性。 学过的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认准字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惩(chénɡ)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 朔(shuò) 词语解释 且:副词,将近。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教案Word)语文8上 24 愚公移山

24愚公移山 一内容解读 1.提议“平险”——情节关键。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力”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毕力平险”是全篇关键,是愚公及其支持者的行动指南。此处写出了愚公办事民主,干什么和怎么干都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一句中“指通”说明愚公移山信心百倍,在这里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愚公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杂然相许”可以看出全家人的欢腾情绪。 2.其妻献疑——情节跌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妻子的话体现了女人细腻的心思,她在众人情绪高昂时提示大家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她提出愚公年老与土石放置两个具体问题,使愚公移山的方案更加完善。“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此话不由愚公回答,而由家人回答,反映愚公的群众路线是成功的。太行与王屋距离渤海十分遥远,填石入海更显移山之难。两山高耸,土石量巨大,非填入渤海难以堆放,移山填海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点题之句,扣住题目“移山”。留下另一个“年老”的问题作为悬念。 3.毕力平险——情节发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交代运土的人数和工具,与山的高度、广度形成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写“京城氏之遗男”表明愚公此举深得人心。“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代往返时间之长,说明移山的艰巨,衬托出愚公的毅力。 这几句话写愚公一家的行动,既感染了别人,也为下文愚公驳斥智叟做铺垫。 4.智叟出场——丰富情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显然是在讥笑和责难愚公,以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强烈的讥讽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在讥笑愚公无能了。 “智叟”本与“愚公”对立。智叟谈话的内容与愚公妻子的意见相呼应,是对“不惠”的解释。他把两山之高大与愚公之年老体弱放在一起比较,阐明愚公太“愚”,以微力移巨山是异想天开。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批评智叟顽固,以孀妻弱子与其对比。“长息”,闻智叟之言而长叹,说明愚公胸有成竹。“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几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止的宣言,显示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愚公虽肉体不在,但其精神永远不灭。愚公针对智叟嘲讽他“残年余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最后,用反问句收尾,语言有力,突显愚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坚信移山定会成功的信念。“河曲智叟亡以应”,说明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 5.感动天帝——平险结果。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的精神、行动使山神害怕。“告之于帝。帝感其

2022年部编版语文《愚公移山 》公开课教案

24 愚公移山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探究质疑,培养学生思辨力。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看到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的变化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语。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着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需不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愚公移山》。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范读 2..疏通文意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明确: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部,河阳北边。〔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明确: 重点词句: ①且:将近 ②惩:苦于 ③塞:阻塞 ④迂:曲折,绕远 ⑤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⑥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⑦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明确: 重点词句: ①献疑:提出疑问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 ③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④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4〕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愚公移山》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2、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三、教学难点 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 上课,同学们好。每一年的冬天,我们都在等着春天的到来。我们像花草一样发芽,随着四季的变化而生长,我们爱着身边的人,也爱着脚下的土地,时间从来不会为谁而停留,每一年,我们都会遇到新的春天,而那些美好,却永远种在了我们心里。不管是什么样的日子,感动从未缺席,这不,他又带着温暖和力量,再度如约而至。 今天的感动,我们要从一位老人说起——他就是愚公。(板书:愚公移山)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愚公移山》,进行一期感动华夏文学人物专访报道。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寻访众人,探究事件 1.请各位同学先默读课文,把前置作业的这个表格再完善一下。 2.完成了表格,这篇文章当中的人物就梳理清楚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掌握了多少。你来说说小男孩几岁?师:哦,七八岁,你是怎么知道? 生:“始龀”,刚刚换牙齿,指七八岁。师:这个“龀”字特别难写,你到黑板上写一写好不好?(生写)大家也一起写写。 师:五人的移山队伍中,还有这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那他去移山,他爸爸肯不肯的? 生:他没有爸爸。师:他怎么没有爸爸呀,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他妈妈是“孀妻”,就是已经失去丈夫的。 师:好,大家都已经读出来了。 3.山那么的高,人是那么的少,在对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你们再读读,知道是谁和谁吗? 生15:愚公的妻子和智叟。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说的话。愚公的妻子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师:再来读读,智叟又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这两人说的话特别相近,你又从哪里看出他们是不同的呢? 生:我觉得智叟是反对愚公去移山的,愚公的妻子还是赞成的。 (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哪里不同?这两个句子不是很像的吗? 生:愚公的妻子在说话前是提出疑问,是带有问他的语气。而智叟呢,先笑了,然后再去说,智叟是完全在嘲笑愚公。 (1)师:同学们,他抓住了两个动词,愚公的妻子“献疑曰”,智叟呢,是“笑而止之曰”。一个是献疑,一个是笑。你能在“笑”前面再加一个字,也组成两个字的词吗? 生(纷纷):嘲笑,讥笑,讽笑。 师:愚公的妻子是“献疑曰”,为什么是“献”? 生:因为她是觉得愚公还是可以移山的,但有实际困难,所以她献疑,让愚公把计划想得更全面一点。 生:还有对愚公的担心。 师:支持,担心,所以在读的时候,要读出作为妻子的关心、担心。 生(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读出关心,读出担心) (2)师:再想想看,他们说的话,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妻子讲的是“以君之力”,比较有礼貌的。 师:“以君之力”,很有礼貌。哪个词看出她很有礼貌的?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愚公移山》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愚公移山》一探究竟。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积累重要词语。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文中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树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作品简介】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能够开启人们的心智的智慧之书,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文题解读】 题目点明了寓言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也表现了人物的信念和精神。 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读音停顿】 愚公移山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 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 g)不能损/魁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dàn)者/三夫,扣石垦壤,箕(j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ū)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yìng)。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疏通文意】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 北。 ◆方:方圆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之:的阳:北岸(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翻译:大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极高,本来在翼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