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中的效益研究

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中的效益研究

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中的效益研究
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中的效益研究

在我国,自然生态保护与旅游之间一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既息息相关,有时又相互冲突。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拥有全国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景观、富集的生物多样性,具备开展旅游活动的“天然”条件。但目前社会各界关于国家公园能否开展旅游活动,采取何种旅游形式,以及对旅游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公园就是纯粹的保护,商业、旅游会被禁止”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国家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并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并且能够世代传承下去,但国家公园也需要提供生态体验产品,满足公众对环境教育、游憩体验的需要”。王仕源认为国家公园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地提供旅游机会,有利于更多主体参与我国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张朝枝等认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质应体现在以特许经营为主要管理形式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上。陈君帜和唐小平认为应明确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行为,对生态旅游等可持续自然资源利用活动实行第三方认证机制。苏红巧等认为国家公园不同于传统旅游景区,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开展旅游活动,带动区域绿色发展,提升国家公园的品牌效应。袁淏和彭福伟认为国家公园提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自然保护全新理念,将有助于推动传统粗放型旅游活动向可持续生态旅游转变。综合来看,各研究学者认为在国家公园内开展旅游活动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旅游的空间范围和业务范围应受到严格限制,以确保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无害,是绿色可持续的,并且能够

产生一定效益。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制度措施。《总体方案》定义了我国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这意味着国家公园在管理上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一定程度的旅游活动,但在旅游过程中,应以保护为前提,尽量降低负面影响,不干扰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且为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1983 年提出的“生态旅游”理念不谋而合,均是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因此,本文依据《总体方案》中我国国家公园的定义和功能定位,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观点,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的关系,从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产生的综合效益,提出在国家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体现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理论基础。

1 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中的定位和作用

1.1 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

《总体方案》明确了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因此,我国国家公园提倡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不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游憩活动,即采用生态旅游的方式,

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强调“享用”是国家公园的用途之一。如美国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建立的初衷除了保护自然景观、自然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植物外,还为游客提供体验自然的场所。澳大利亚强调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要进行休闲娱乐、自然环境研究等活动。尽管各个国家、地区和科研人员对国家公园的理解和定义各不相同,但能够达成共识的是,开展绿色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国家公园发挥其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生态旅游是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最佳选择

国家公园的内涵和发展理念决定了其建立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把一块区域“圈起来”,不允许人类进入和生活,仅关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主要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直接利用包括矿产资源开采、水电资源开发、林产品利用、林下种植和养殖等,通过消耗生态系统产品的方式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矿产和水电资源开发活动会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干扰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国家公园开展种植养殖或采摘、捕获等活动,也将侵占或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影响甚至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国家公园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的要求不一致。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利用方式,属于资源间接利用的一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在国家公园中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直接用于保护,或为依附于国家公园内自

然资源生产生活的社区居民带来经济效益,又可以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还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的形式在国家公园中开展自然教育,使得更多的民众真正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从而保护自然。因此,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形式,使得国家公园兼具保护与发展成为可能,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3 生态旅游是体现全民共享理念的重要方式

根据我国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和内涵,国家公园应坚持全民公益性,具体体现在让全体民众共同享有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带来的福祉。所谓的“全体民众”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在空间维度上,第一类是国家公园所在区域一定范围内的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国家公园旅游经营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享受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第二类是进入到国家公园开展游憩活动的游客,获得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在时间维度上,第一类是当代民众,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国家公园的游憩资源,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收益。第二类是其子孙后代,能够保有同等权利、享受到同样的美景。与我国国家公园理念相同,其他国家也同样将“共享”作为国家公园的重要标识。如黄石国家公园北门上篆刻:“为了大众的利益和乐趣”(for the benefit and enjoyment of thepeople)。英国提倡国家公园应是“每个人都享有权益的某种国家财产,供人民用眼睛来感知、用心灵来感受”。加拿大1964 年第一部完整的《国家公园政策》声言保护国家公园,就是“永久保护那些包含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和历史学重要价值的地区,将其视为自然遗产,奉献给加拿大人民的利益、教育和享用”。因此,在国家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能够实

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达到全民共享的目的。

1.4 生态旅游是提高民族认同感的主要途径

就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而言,国家公园通常被认为是“国有的”。就生态系统而言,国家公园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总体方案》中提出国家公园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国民认同度高,具有国民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的区域。各国的国家公园也被当作民族特征与文化的象征,是塑造民族形象、弘扬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核心目标是国家的历史遗迹、自然和文化遗产有助于公民形成共同国家意识。美国国家公园内四处可见的美国国旗,增强了本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提醒国外游客领土归属,弘扬国家形象。20 世纪加拿大联邦政府从国家公园入手,向国民展示了所有地域和族群共同享有的以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代表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彰显出巨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成功抵御了政局波动,捍卫了国家主权的完整。与美国相同,加拿大国家公园的部分基础设施上同样印有加拿大国家的象征——枫叶国旗,维护了国家形象。国家公园是建构和传播民族身份及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而生态旅游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出于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去参观或拜访国家重点自然或文化遗迹。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又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忠诚度,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播。1.5 生态旅游是实现自然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的必然举措《总体方案》要求“国家公园坚持世代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还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需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加

以利用,保护其原真性、完整性,保证其能够不受损失地、完整地传承下去。因此,必须确保这些自然遗产的全民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最大化、民族利益最大化,乃至人类利益最大化。如1916 年《美国国家公园组织法》中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在为当代居民提供快乐的同时,保证自然景观、历史遗产和野生动植物不受破坏,确保子孙后代的福祉”。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中一直强调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拿大国家公园法》强调:“国家公园是加拿大应保护的地方,以便使其能够不受损失地为子孙后代所享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较少的资源利用方式,既能为当代人提供作为国家福利的高品质教育、审美和休闲的机会,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从而实现自然文化遗产的世代传承。

2 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效益分析

在国家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涉及生态、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也保证旅游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使生态旅游开发成为提高当地社区生活环境的重要推动力。

2.1 生态效益分析

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活动对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讲,生态旅游可成为一种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保护行为”,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的环境教育带来全民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特别是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重点从根源上转变思想,改变自然资源

利用方式,减少或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另一方面,自然体验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增加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提升其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意愿,其中,包括积极参加国家公园的志愿者活动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捐赠。此外,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自然景观是国家公园最具吸引力的特征,因生态旅游而带来的收益,能够成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

2.2 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是指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作用。从该角度出发,受到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活动影响的群体包括地方政府、国家公园一定范围内社区居民和访客。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生态旅游本身是一种绿色创收形式,它在带来财政收入的同时,往往也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访客来说,在国家公园这类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等具有国家代表性、典型性的区域开展旅游活动,能够使访客从中获得最大的游憩满足,并激发自然保护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与国家公园利益最贴切的群体应是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的社区居民。对于该类群体,生态旅游作为绿色经济的一种,它所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为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视野,加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国家公园的公众认可度和品牌知名度,可以增加社区居民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3 经济效益分析

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它是扩展国家公园所需资金的一个重要补充。如2016 年美国国家公园的休闲/ 游憩收入约2.3 亿美元,大部分来源于公园门票。其中80%用于收费公园的设施维护和游客服务项目。20% 由管理局在全系统范围内进行竞争性分配,主要分配给不收费的公园,支持其设施维护和游客服务项目。特许经营费收入总额大约为0.97 亿美元,存入管理局在国库的中心账户,用于改善公园的游客服务项目。此外,以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引领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多级支撑格局,借助国家公园品牌优势,辐射周边区域,开展全域旅游,实现国家公园旅游资源要素和区域自然、人文、产业、服务等其他资源要素的关联促动,也是生态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以德国为例,德国国家公园经营性收入很少,但其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容低估。如德国国家公园游客量大约为每年5 100 万人,这些游客贡献的经济价值达21 亿欧元,相当于69 000 个全职工作岗位。

3 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国家公园的公益性、旅游方式的科学性,以及社区的参与性等内容,促进区域创造绿色经济、形成绿色发展,促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协调国家公园内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保护第一和合理利用相结合

从国家公园性质和上述分析来看,在国家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更应强调其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因此,处理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之

间的关系时应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科学评估国家公园环境承载能力,根据国家公园管理目标和功能分区,划分国家公园保护空间和利用空间。同时编制国家公园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规划,明确从事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管理要求,使国家公园中生态旅游在不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下规范、高效管理。

3.2 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方式

以国家公园价值为导向,以游憩机会谱等先进理论为依据,坚持访客体验最佳化和影响最小化原则,结合访客类型、来源地和需求,设计类型多样、针对性强的体验产品,为游客提供最优的游憩体验。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可利用门票预约机制等手段严格管控旅游活动范围和人数,强调游客规模的小型化,在免于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主要吸引的访客分为12 种类型,根据访客特征及需求分析,归纳出3 种体验活动、13 类体验线路以及24 项生态体验项目,并对访客容量、访客管理、环境教育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3.3 创新经营管理

经管分离是实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基本准则。将旅游休闲等经营性活动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交由市场来承担,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履行监管旅游特许经营活动的职责。特许经营项目必须符合资源环境保护的最高标准,建筑设施和经营活动不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资源造成破坏。采取收支两条线方式进行国家公园资金管理,国家公园各项经营收入应上缴财政,各项运行支出由政府财政资金统筹安排。

3.4 加强国家公园旅游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公园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服务、公共信息、环保、标识和解说、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严禁以旅游设施的名义开发类似房地产的项目,旅游服务中心、自然教育中心等设施建设不能大而不当,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相关建筑材料应当符合环保标准,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构建国家公园解说教育系统,增强其科学性和普适性。重视国家公园旅游从业人员、志愿者、游客的教育与培训,切实提高国家公园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3.5 促进国家公园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生态旅游,带动区域内其他非最优生态旅游资源及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打破景区的围墙壁垒,形成景观全域化的生态旅游开发。树立国家公园品牌,辐射周边区域,推动产业转型,形成产业融合化的全域生态旅游。

3.6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公园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公园内旅游的方式和界限,加强旅游活动监管和执法。完善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协调、生态补偿、访客管理等制度,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摘要:本文将在对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背景、发展进程、社会生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在遵循自然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不仅因为其所具有的美丽风景,也为这些公园丰富且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虽然中国的国家公园是为了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们生活,然而,在某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导致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制度的退化。因此,怎样破解长期困扰我国的“保护与发展”矛盾,如何因地制宜地且合理地制定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确定国家公园在科学发展中的定位,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己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一(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 自从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于在1982年建立以来,各类园区纷纷建立,数量迅速增长。目前为止有1865家符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N)定义的国家公园,即以保护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的前提下提供全体国民观光机会为目的场所。中国的1865处国家公园包括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矿公园,国家水利公园。其中国家森林资源。 国家公园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自2000年开始,游客和收入分别以每年20,和43.6,的速度递增。2009年,有3.33万人次游览国家森林公园,占游客总数的16,。并产生了29.3亿美元收入,聘请近百万人,创造了118144个永久职位。2001年至2008年,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投资额达到47亿美元,筹建了60 100公里的道路网络,40500张床位,和旅游景点周围基

生态旅游案例归纳

美国国家公园案例 “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实践模式。生态旅游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9年第一次设立了“生态环境旅游年”。相隔十年,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再一次的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如果说,1999年的生态旅游主题年,只是作为一个尝试,响应世界旅游潮流。那么,2009年国家旅游局设立的旅游年为“生态旅游年”就是对“生态旅游”这一个概念的强化和实践。 但是,怎样实施完善生态旅游,这对于引入生态旅游时间较短,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模式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课程。但是相对与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完善的生态旅游模式、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案例无疑是最好的参考对象。 特别是美国的公园,被世界公认为最完美的生态旅游管理成功案例之一。它的管理模式和旅游项目真的适合中国本土化生态旅游?本文将根据有关文献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标准进行梳理后,然后分析著名的美国国家公园案例,为国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可行的案例依据。 一、在分析生态旅游案例前,要清楚生态旅游的含义 (一)什么是生态旅游? 严格说来,国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专家学者和旅游管理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描述,甚至可谓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既有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上的不断深化问题,也有研究者或开发和经营管理者人为的各取所需,断章取义的现象。

其实,“生态旅游”一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首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光旅游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旅游的景物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年在制定的《国家旅游战略》认为:“(生态旅游)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国际最具权威的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自然界负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即在保护自然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通过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益、积极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完整性的保护,以及通过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来促进整个旅游业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其实,关于生态旅游的争论很多,对生态旅游的涵也众说纷纭。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第一,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第二,资金要首先运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研究;第三,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经济获益;第五,增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生态旅游的标准 尽管生态旅游的概念没有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可,但生态旅游的实践却要求我们对什么是生态旅游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要有一个检验的标准。 2000年11月,全球生态旅游认证机构以及来自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绿色环球21”组织、国际生态旅游学会的专家学者聚会美国纽约州莫霍克山庄,共同讨论制订了国际生态旅游认证的原则性指导文化,其中,在共同制定的国际生态旅

国内外观鸟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观鸟旅游研究综述 引言 [摘要]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观鸟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荚国已将其列入全国休闲产业调查的对象。本文通过介绍观鸟旅游概念、涉及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成功的案例,以及与环境保护关系,解析中国观鸟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为中国观鸟旅游相关利益者例如旅游管理部门、当地杜区、旅行社和旅游者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观鸟旅游,建议 1、引言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1992年)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收益。生态旅游是一种在自然区域负责任的旅游方式,通过可持续的、低影响的、低投入的、当地人自己经营的,同时使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观鸟活动最早在英国和北欧国家兴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一项时尚的户外运动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并且已经成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正如塞克斯哥路(Sekercioslu)所说:“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旅游者手拿望远镜,早出晚归,凭鸟的呜叫或飞行的姿势,鉴定鸟的种类,对目的地环境影响的负作用最小,但是却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享受自然,野生动物相关旅游是指旅游者到目的地观赏野生动物,例如观鸟。由表1 可见野生动物旅游者几乎占到了整个国际旅游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近千万的观鸟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理想的观鸟目的地。目前,中国的香港、台湾观鸟活动的发展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有很多爱好者和会员,但在内地,把观鸟作为一项活动仅有十年的发展历史。总体来说,观鸟旅游学术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 2、国外观鸟旅游研究 “观鸟是你一生走人大自然的门票!”(“Bird watching is your lifetime ticket to the the ater of nature!”)这句西方谚语足以说明观鸟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是对观鸟和观鸟旅游研究最多的却是发达国家,其中美国的全国范围的观鸟旅游相关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 2.1、观鸟旅游相关概念及界定 观鸟在美国学术界用Birdwatching,在民间通俗用法是Birding,是指借助望远镜等光学工具,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鸟类。而在旅行社界则用Birding tour或者Birdwatching t our表示观鸟旅游。Bird- oriented ecotourism,Birdwatching related travel则翻译成观鸟生态旅游或者观鸟相关的生态旅游,这种译法更加确切,例如与观鸟活动相关的旅游者,拍摄鸟类图片的旅游者和出游同时顺便观鸟的游客。 观鸟者到底如何定义呢?美国国家调查报告将其定义为:到离家1公里以外的地方出游、主要目的是观鸟,并且是近距离观察或者鉴赏鸟类。因此如果一个人偶然看到鸟类并不是观鸟者,去动物园观看饲养的鸟类也不算观鸟。庭院观鸟或者在家附近观鸟是最普遍的形式。

解读国家公园体制

解读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就在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强化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 第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突破点在于建立补偿机制。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公园一般都以天然形成的环境为基础,以天然园林景观为主要内容,而且这些园林景观资源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因此,国家公园的空间区位较为偏僻,面积范围较大。如由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汤旺河国家公园就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区境内,总面积2154 平方公里。在这么大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如何对这些当代社会较为稀缺的湿地、景区、林区等资源形态进行保护?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以国家公园功能为核心职能的主体功能区,并建立系统匹配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完善对这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园内各利益主体以及公园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社会的利益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国家公园的建立和顺畅运行。 第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资源合理利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式较为粗放,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增长的单位能耗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一系列不协调、不平等、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开发强度过大、旅游资源缺少集约化利用等问题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生态环境脆弱区游客流量缺少有效控制、温泉旅游资源利用浪费严重、各种名目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对原生态的海岸滩涂破坏等。 第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各种资源,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能脱离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

日本国家公园案例分析

日本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以九州阿苏国家公园为例 【摘要】日本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体现在统一生态旅游概念、建立和健全生态旅游评价体系、加强生态旅游示范地区建设、提高生态旅游地居民对当地资源价值的认识以及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协会的作用等方面。通过研究日本的相关经验,可以为我国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日本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旅游形态经历了海岛旅游、人文旅游,再逐步过渡到了现在被人们所推崇和喜爱的绿色生态旅游。同时,在日本旅游业中,自驾旅游的比例一直很高。而近十年来,由于日本国家政府方面大力倡导和发展生态发展,日本国内刮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的流行热潮。 在日本生态旅游目的地当中,国家公园最受旅游者的青睐和喜爱。国家公园以其和谐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的到来。国家公园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其相对独立的区域环境让人们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日本国家公园的生态管理 在日本,涉及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很多,而这些制度通常被国立公园作为生态旅游的场所利用。在政治生态旅游和进行相关的旅游开发之前,日本相关部门和专家首先对国家公园及其生态资源做了如下定义:日本的国家公园是指那些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并且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系统完整、有命名价值的国家风景及著名的生态系统。①国家公园、准国家公园和都道府县自然公园共同组成了日本的自然公园系统,日本的国家公园由国家环境厅厅长主管,自然保护委员会协管,并由国家环境厅制定相关的国家公园保护和旅游的法规,每5年修订一次。②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自然环境保护审议会对自然公园的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③日本开始思考在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受此影响,自然公园的其他各种作用也得到强化和充实。 九州阿苏国家公园管理案例分析 九州阿苏ASO国家位于九州的中央,北纬32.88度,东经131.10度,海拔592米。阿苏国立公园面积为730.6平方公里,其中心包括周长为128公里的辽阔的外轮山,分布着7个村镇及由中岳、高岳、杵岛岳、乌帽子岳、岳根子岳五座火山组成,称为“五岳”,东西宽

我国国家公园现状及问题1

1、我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问题 1.多头管理,缺乏权威 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名义上属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一个资源类型比较齐全的风景名胜区中,管理就可能涉及和牵涉到旅游、城建、林业、文物、宗教、环保等职能主管部门。 2.多重目标,难以兼顾 国家风景名胜区有些同时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传统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 3.国家所有,名不副实 依据现行法律,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资源所有权,各级政府和部门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分级管理。 4.资金不足,发展困难 现行体制导致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困难。 5.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在许多风景名胜区中,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在经营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十单位创收,盈了归“自己”,亏了归“国家”;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

臃肿,冗员众多,“铁饭碗”、“铁交椅”雷打不动;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21-23】 ?来源:《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谢茹著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 ?6现有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只谈管理,不讲经营。 《条例》的实施在当时确实起到过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作用。但该《条例》自颁布以来近二十年从未进行过修订。其中只谈管理,只字未提经营。 7管理人员总体素质较低,制约了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风景区存在经营与管理不分的现象,尽管在风景名胜区内有人员的具体分工,但由于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的在编人员基本上是“军、青、妇”的后备部门。专业知识不强,素质普遍较低。 来源:《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研究》李松柏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2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 1、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1个,省县级 558个,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 2、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 林公园的详细分类划分。因此,存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国 家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命名重叠的现象。

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汇总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4 :150~152Acta Agriculturae J iangxi 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 韦瑾 , 薛东前 3 收稿日期 :2010-01-16 作者简介 :韦瑾 (1981- , 女 , 浙江东阳人 , 讲师 , 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3通讯作者 :薛东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 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 :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 提出了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关键词 :乡村旅游 ; 农村经济 ;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581(2010 04-0150-03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 在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按照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 2015年 , 到 2015年 , 实现乡村旅游收入 1145, , 济的发展 , 但是 , 目前我国乡 , 据 2009年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 :全国共有 14039个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 , 占总数的 2. 2%, 但其接待能力偏弱 , 严重制约了乡村旅 因此 , , 以促进 , 这是朝着振兴乡村经济迈出了但是乡村地区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 ,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 , 其生态条件恶劣 , 就连正常的农牧业发展都受到较大的限制。而中国的乡村在不同的地区 , 其经济收入也有一定的差距 (见表 1 。

表 1 2007年部分地区乡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元 地区 可支配收入 总收入 收入来源 工薪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全国 13785. 8114908. 6110234. 76940. 72348. 533384. 60上海 23622. 7326101. 5418996. 581157. 55368. 795578. 63江西 11451. 6911984. 008411. 73655. 34155. 542761. 39新疆 10313. 4411302. 999012. 19 606. 33 67. 97 1616. 49 注 :资料来源于《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 1可知 , 单纯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 , 遇到了一个刚性增长的极限。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 还是经济最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

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 刘坤梅尚苗苗杨扬 作为管理游客手段的旅游解说系统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研究起步早,研究与应用已经较为成熟。本文总结了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现状,从而更好地为旅游规划、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游客管理服务。 目前我国旅游解说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前景可观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大多数侧重于宏观研究,集中表现在解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搜集了大量的旅游解说系统方面的论文,本论文将从旅游解说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解说媒介、解说信息和解说受众(游客)分析以及解说系统构建及优化、世界文化遗产解说、解说对策、解说规划设计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解说理论的研究 张明珠,卢松等(2008年)主要阐述了国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研究以及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我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李渊(2010年)本文试从博物馆的特点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为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一个参考。张波(2011年)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价值体现与解说系统构成的关系分析,试图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以丰富旅游规划的基础理念。 二、对解说媒介的研究

1.对解说员的研究 陈健平(2006年)指出导游讲解系统建设存在大量不到位、不完善、质量不高的状况,并影响到文化旅游地的整体开发品质与发展态势。普素文(2011)指出很多导游解说方式单一,加之景区内旅游解说系统不够完善,在没有导游解说的情况下游客的旅游质量下降。孙鑫(2012)指出解说员对于提高观众参观质量、保证讲解有效性、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对标示牌的研究 陈咏淑(2008)提出建设古典园林解说系统,对人员导游,匾额、楹联与刻石解说,牌示设计和导游图等方面要予以特别重视。武娟,李宏(2006)从标识牌的设计、建设两方面入手,指出我国目前风景区旅游标识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3.对电子解说设备的研究 周可华,罗明春(2006)分析电子解说系统的现状及与传统解说系统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策划的原则及要素,为景区发展电子解说系统提供了借鉴。彭仲,史烽(2008)以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为基础,提出GIS技术在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方法及景区电子解说系统的发展趋势。刘文龙、毕圣凯、杨铁梅(2009)以单片机C8051F040为核心,结合GPS定位技术和语音技术,设计的电子旅游解说系统能够给游客提供该区域景点详细内容的全自动语音讲解。 三、对解说信息和解说翻译的研究 李华辰,梁留科(2007年)通过剖析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其在节点规划、解说物分类、解说物载体选择及内容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理念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9省试点之一。以国家公园体制引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聚合和最优效能,是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一项重大而有效的新举措。论文系统梳理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园三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制度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四大发展优势,并指出了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吸引力以及市场营销模式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同时,论文提出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问题、游客的高原畏惧心理以及完善旅游市场建设等方面,紧抓发展机遇,通过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思路,努力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建设”目标定位。 研究认为,三江源地区道路、医疗服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等级低,营销水平落后,缺乏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和大型稳定的客源市场,使得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论文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应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依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进而,在遵循环境保护、限制性开发和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创新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划分旅游功能区,构建产业运营体系,完善旅游市场保障制度,坚持旅游惠民策略,积极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模式。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理论观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原则的梳理及模式构建方面,其现实意义是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提出有见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及建议,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持,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国家公园设置及其标准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设置及其标准研究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水平的提高,自然旅游热促使自然遗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成为我国社会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所必须高度重视的前沿命题。一方面中国遗产地面积不断扩大,建立了遗产地体系,另一方面却存在管理薄弱、经验缺失、标准不一、经费短缺、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等问题。构建先进的自然保护理念,创新科学有效的中国自然遗产管理模式,是当前中国遗产资源管理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以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为题,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管理理论、重复博弈理论、协同演化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取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国遗产地建设国家公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宗旨内涵以及设置标准。 首先,针对我国现行遗产资源管理体制多重目标、多重管理、企业化经营等问题,采取专家和公众问卷调查的方式,论证中国设置国家公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认为建立国家公园是国家遗产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乃可持续发展之必要、规范管理之必要、消除制度弊端之必要、绿色旅游之必要、生态保护事业及国际交流合作之必要。其次,提出保护优先的效益协同假设,构建了保护优先效益协同的国家公园管理理论模型,并选取国外代表性组织和国家的国家公园以及中国现行各类国家级遗产地,进行概念、设置宗旨和评价标准的分析对比,提取主要评价因素,吸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要素,设计中国国家公园设置标准的指标模型和指标体系。第三,以福建泰宁世界遗产地为实证地,进一步证实了现行自然遗产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缺陷及其自然破坏风险,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设置标准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提出设置中国国家公园的初步构想。 研究表明,国家公园是中国自然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并必须加快建立的有效管理模式,该模式能够解决现行遗产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所设计的设置标准可行适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实践的实用价值、决策参考意义。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Vol.19No.3May,2007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19卷第3期2007年5月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张继辉,刘玲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系,上海 200062) 摘要: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旅游地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之一。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⑴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经历了科学理论和管理工具两个阶段,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⑵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重点在理论研究,有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管理工具。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与国外研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使用水平和影响;可接受改变的极限;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7)03-0134-06 近年旅游需求不断扩大,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业发展以环境为基础,具有低投入、高收益的特点,使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片面认识导致不少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盲目发展旅游,不但没有得到预期经济效益,反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随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能够有效缓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作为旅游研究重要内容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概念发展 承载力概念来源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受 众多因素影响,地球容纳的人口有一个最大值,马尔萨斯称之为地球承载力[1]。随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引入了承载力概念,在野生动植物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里,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能够生产的有机体数量。承载力这个词的概念由比利时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P.E.For- est)在1838年提出,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 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2]。 承载力用于旅游研究有几十年的历史。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称为旅游承载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没有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 (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 论,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3]。 2国外研究进展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注重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第二个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应用在旅游地实际管理中。 2.1科学理论阶段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旅游环境承载力用于计算 旅游地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内容主要是旅游环境 收稿日期:2006-09-14;修订日期:2006-12-15.作者简介:张继辉(1981-),男, 河北省任丘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家公园展示

中国国家公园展示 相对于国外强调自然保护的国家公园,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风景名胜区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中国还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地体系。 国家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西湖北高峰下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西湖在中国文化、历史、宗教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厂泛的影响。依湖山而起的佛教又明,为杭州和西湖赢得“人间天堂”称号。 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经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的地域。我国建立风景名胜区,目的是为国家保留一批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同时科学地建设管理,合理地开发利用。目前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187个,再加上省级风景名胜区有600多个。这600多个风景名胜区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王要载体。

国家自然保护区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部近岸及海岛四周海域,保护区自东向西由亚龙湾片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片区和东、西瑁岛片区三部分组成,各片区分有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区海域与三亚市几处主要著名旅游海湾――亚龙湾、大东海海湾、三亚湾及天涯海角相邻,构成了三亚滨海景区的生态内涵。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外围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鉴于它的特殊性,传统的旅游方式有悖于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初衷,适度开发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为取向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市场分析(终稿)

市场分析 一、项目背景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一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生态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即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经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细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它不仅大大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把保护区、自然和文化遗产、观光农

业和农家乐庄园的建设带动起来,使得保护区的国家公园类型,例如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岸公园、水利公园等蓬勃发展起来,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要求。 (1)国家政策 本项目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9号令)鼓励类中“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三十四“旅游业”类项目。

国家公园分类

但从国家公园的内涵上说,在2008年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建立之前,由国家政府部门主管的类似于国家公园的的概念被分属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酝酿中的国家海洋公园等多个方面,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但这些提法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 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矛盾尖锐的亚洲和非洲地区,通过这种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的模式,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地方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要意义 设立国家公园,其主要的意义和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三大方向: 1. 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 2. 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 3. 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模式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运动,并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进的保护思想和保护模式。 ?一是保护对象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保护方法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 ?三是保护力量从一方参与走向多方参与; ?四是保护空间从点状保护走向系统保护。 国家公园根据一九七四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开会认定的国家公园标准为: 1. 面积不小于一千公顷的范围内,具有优美景观的特殊生态或特殊地形,有国家代表 性,且未经人类开采、聚居或开发建设之地区。 2. 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特殊生态体系而设置保护区之地区。

【世界上最大的公园是什么公园】中国国家公园的概念

【世界上最大的公园是什么公园】中国国家公园 的概念 世界上最大的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Park):简称黄石公园,1872年3月1日它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98317公顷,主要位于美国怀俄明州,部分位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黄石公园分五个区:西北的猛犸象温泉区以石灰石台阶为主,故也称热台阶区;东北为罗斯福区,仍保留着老西部景观;中间为峡谷区,可观赏黄石大峡谷和瀑布;东南为黄石湖区,主要是湖光山色;西及西南为间歇喷泉区,遍布间歇泉、温泉、蒸气池、热水潭、泥地和喷气孔。园内设有历史古迹博物馆。 该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它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森林之一,公园内的森林占全美国森林总面积的90%左右,水面占10%左右。有超过10,000温泉和300多个间歇泉。拥有290多个瀑布。园内有黄石湖、黄石河、峡谷、瀑布及温泉等景观,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游览胜地。园内有很多种野生动物,包括7种有蹄类动物,2种熊和67种其他哺乳动物,322种鸟类,18种鱼类和跨境的灰狼。有超过1100种原生植物,200余种外来植物和超过400种喜温微生物。 黄石国家公园被美国人自豪地称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园内交通方便,环山公路长达500多公里,将各景区的主要景点联在一起,徒步路径达1500多公里。 自然景观

黄石公园分五个区:西北的猛犸象温泉区以石灰石台阶为主,故也称热台阶区;东北为罗斯福区,仍保留着老西部景观;中间为峡谷区,可观赏黄石大峡谷和瀑布;东南为黄石湖区,主要是湖光山色; 西及西南为间歇喷泉区,遍布间歇喷泉、温泉、蒸气、热水潭、泥 地和喷气孔。 黄石公园内地貌丰富,景点有气势宏伟的老忠实间歇泉(OldFaithfulGeyser),五彩斑斓的大棱镜彩泉(GrandPrismaticSpring),宁静的黄石湖(YellowstoneLake),奔流 直下的黄石瀑布,壮丽的黄石大峡谷(GrandCanyonoftheYellowstone),美丽的猛犸象温泉(MammothHotSpring)。此外,作为全美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黄 石公园居住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在黄石公园见到最多的是成群的美 洲野牛,时常还能看到麋鹿和羚羊。人们甚至有机会看到驯鹿用那 坚实的大角争斗,小黑熊在草原上嬉戏,时不时能看见老鹰从天空 中展翅飞过。 园内设有历史古迹博物馆,还有数以千计的温泉,这些温泉碧波荡漾,水雾缭绕,上百个间歇泉喷射着沸腾的水柱。黄石公园大棱 镜彩泉,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表面”。 黄石公园是地热活动的温床,有一万多个地热风貌特征;落基山 脉创造了无数秀丽的山峦、河流、瀑布、峡谷,其石灰岩的结构又 让大地添上美丽多姿的颜色;无数的野生动物赋于它生生不息的生命,这里是怀俄明兽群的故乡,也是北美洲乃至全世界陆地最大的、种 类最繁多的哺乳动物栖息地。 地热喷泉 黄石公园的地热景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数以千计的沸泉和池水碧蓝的大湖深潭波涛汹涌,山声鼎沸,仿佛一炉烈焰正在熊熊燃烧。上百个间歇泉喷射着沸腾的水柱,冒着滚滚蒸汽,好似倒转的瀑布,它们从火热而黑暗的地下世界不时喷涌而出。一些间歇泉的水柱气 势磅礴,像参天大树,其直径从1.5米到18米不等,高度有45米 至90米。巨大的力量可以使它在这样的高度上持续数分钟,有的可 持续将近一个小时

(20160201)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首批创建名单(262家)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262家) 北京市 北京市昌平区 北京市平谷区 北京市延庆区 天津市 天津市和平区 天津市蓟县 天津市生态城 河北省 石家庄市平山县 邯郸市涉县 保定市易县 保定市阜平县 保定市安新县 保定市涞源县 保定市涞水县 张家口市张北县 张家口市蔚县 唐山市迁西县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

山西省 晋中市 长治市壶关县 长治市平顺县 晋城市阳城县 朔州市右玉县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 辽宁省 盘锦市 沈阳市沈北新区 大连市瓦房店市 抚顺市沈抚新城 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凤城市 丹东市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锦州市北镇市 葫芦岛市兴城市

葫芦岛市绥中县 朝阳市喀左县 吉林省 吉林市 长白山 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市九台区 长春市双阳区 通化市辉南县 通化市柳河县 通化市集安市 通化市通化县 白山市临江市 白山市抚松县 延边州敦化市 延边州延吉市 延边州珲春市 梅河口市 黑龙江省 伊春市 哈尔滨市阿城区 哈尔滨市宾县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黑河市五大连池市 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 上海市 上海市黄浦区 上海市青浦区 上海市崇明县 江苏省 苏州市 南京市秦淮区 南京市江宁区 徐州市贾汪区 淮安市金湖县 盐城市大丰区 镇江市句容市 泰州市兴化市 浙江省 杭州市 湖州市 丽水市 宁波市宁海县 宁波市象山县

衢州市开化县舟山市普陀区台州市天台县台州市仙居县安徽省 黄山市 池州市 合肥市巢湖市安庆市岳西县安庆市太湖县安庆市潜山县宣城市绩溪县宣城市广德县宣城市泾县 六安市霍山县六安市金寨县福建省 平潭综合实验区莆田市仙游县三明市泰宁县泉州市永春县漳州市东山县

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 前言 2.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3.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4. 大帽山农场概况 4.1 地理区位 4.2 开发面积 4.3 自然环境概况 4.3.1 地形地貌 4.3.2 气候 4.3.3 水文 4.3.4 土壤和植被 4.4 土地利用现状 4.5 道路现状 4.6 社会经济现状 5. 开发条件 5.1 人文地理条件 5.2 旅客来源 5.3 投资条件 6. 项目说明及编制 6.1项目说明 6.1.1 项目名称 6.1.2 项目主管单位 6.1.3 项目承办单位 6.1.4 项目法人 6.1.5 组织机构 6.2 编制原则 6.3 编制目的

7.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8.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 项目投资和运作方式 9.1 独立投资经营 9.2 合作投资经营 10.效益分析 10.1 经济效益分析 10.2 社会效益分析 11.项目风险 优势分析+劣势分析+机会分析+威胁分析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项目进度计划 14.安全措施 14.1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14.2 安全措施方案 15.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前言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良性循环。然而,生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的市场潜力很大。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讲传统旅游的发展经验生搬硬套。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为主,并非追求最大利润;生态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有附近的居民,当前的经济,未来居民,未来经济;环保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只能有选择的满足游客需要;传统旅游不同程度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生态旅游则以改良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教育为一体,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产生于80年代。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生态旅游发展问题。从此,生态旅游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旅游效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