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1.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3.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

【学习难点】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学习准备】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实验记录表 【学习过程】

1.小组讨论,发言:

我们知道水是一种(

)。它没有固定的( ),但有一定的( )。

2.猜测: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把你知道的告诉小组的其他小朋友。

3.交流汇报。

活动一 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1.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

2.将自己的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3. 我们洗手后,有时不擦手水也会干,手上的水到哪里去了?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活动二 认识水的蒸发

1. 结合水洼、煮食物、晾衣服等,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变干的现象。

2.小实验,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

(1)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选择玻璃做实验是因为它不吸水)

(2)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

(3)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记录。

(5)全班交流。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活动三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水在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填写维恩图。(活动手册)

3.总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只不过水是液体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1.水干了就是水变成了?

2.水变成水蒸气后去哪里了?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

4.总结。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

水的蒸发现象。

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一杯水的蒸发》

1.很少的水过一会儿就蒸发了,如果是一杯水会不会蒸发?大概

需要多久才能蒸发完?

2.指导课外研究活动。课后进行“观察一杯水的蒸发”,取两个相同的杯子,

加入等量的水,一杯露天放置,一杯用塑料膜盖好,并用橡皮筋固定。标出水的高度,每天同一时间在杯子上标上一个刻度,连续观察一杯水的蒸发现象。

3.持续观察几天或更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

现象?依据是什么?

一、判断:

1.湿衣服晾干了,就是水变没有了。()

2.展开的湿手巾比叠紧的湿手巾干得快。()

3.倒扣在湿地上的玻璃杯,过一段时间杯外壁会有一些小水珠。()

4.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只是我们看不见。()

5.水在常温下不能蒸发。()

6.煮食物时我们看见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7.我们将蔬菜装在塑料袋里,可以减少水的蒸发。()

8.向阳、通风的地方比阴暗、潮湿的地方水蒸发得快。()

二、选择:

1.夏天我们吃冰棒时,看见的水汽是()

A.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C.冰棒里的水变成的蒸气

2.水在()情况下更容易变成水蒸气。

A.受冷

B.受热

C.任何

3.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叫()

A.融化

B.蒸发

C.凝结

4.水与水蒸气()同一种物质。

A.是

B.不是

5.水蒸发的过程中要()

A.吸热

B.放热

参考答案:

一、1×2√ 3×4√5×6×7√8√二、1B 2B 3B 4A 5A

2.水沸腾了

【学习目标】

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学习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实验材料】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三脚架、漏斗、塑料袋、夹子等【学习过程】

1. 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

2.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水沸腾了Array

活动一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看法。

1.能看到冒汽泡吗?上面有白色的汽。这种白色的汽是什么?

2.能听到什么?

3.能用手去摸吗?温度太高,容易烫伤,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4.水沸腾了温度究竟有多高?你知道怎样去测量吗?

5.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看P5右下角的内容,听老师详细介绍)

活动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1.教师演示实验:

(1)组装器材。

(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强调实验操作方法,特别是一边加热一边使用温度计测量的观察方法。(4)安全提示。(P6上的提示内容)

2.学生分组实验:

(1)阅读活动手册,熟悉观察记录表,了解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注意分工合作。

(3)具体操作方法: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测试的变化,记录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

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提示:袋子要先挤压掉空气)

(4)将活动记录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

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加热后,水的温度不断地上升,达到()摄氏度时,开始沸腾。

温度计上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3.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4. 塑料袋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缩小)。

我国所有地方的水都是温度达到100℃时才(就)沸腾吗?

聪明的你,动手查查资料吧!

一、判断

1.使用温度计时,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

2.为了方便计数,我们可以把温度计从加热的水杯中拿出来读数。()

3.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要变大。()

5.我们不可以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6.沸腾比蒸发现象更加剧烈,变化得更快。()

7.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由小变大。()

二、选择

1.水在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2.同样的烧杯与酒精灯装置,下列情况中,()沸腾的时间最快。

A.水多、内焰

B.水少、外焰

C.水少、焰心

3.酒精灯使用完后,要()灭。

A.用嘴吹

B.用灯帽盖

4.我们煮鸡蛋时,水烧开后应()继续加热就可以了。

A.猛火

B.小火

5.下列现象中,发生在水面上的是()

A.沸腾

B.蒸发

6.下列现象中,液体温度不会降低的是()

A.沸腾

B.蒸发

7.下列现象中,不是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是()。

A.有“白汽”冒出

B.温度计示数不断升高

C.沸腾时没有气泡出现。

8.如果视线高于温度计示数,读数结果会()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参考答案:

一、1、√2、×3、√ 4、√5、√6、√7、√

二、1、C 2、B 3、B 4、B 5、B 6、A 7、B 8、A

3.水结冰了

【学习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5.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学习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学习难点】水为什么会结冰,初步建立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实验材料】温度计、试管、烧杯、小勺、橡皮筋、清水、碎冰、食盐等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说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 一杯

80℃的水,过十分钟后再测,温度会如何变化?

2.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水会

活动二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设计并开展实验: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橡皮筋)。(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做好记录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注冰柱的高度。

2.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1)温度计不要碰到试管壁,要记录刚插入时的温度,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最后的温度等。

(2)认真观察、比较结冰前后水和冰的体积变化。不一定测量具体的数字,只要观察对比,能说出前后的变化情况。

(3)观察比较,在试管中水结冰前后,烧杯中的冰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一些冰会融化呢?初步理解水结冰的过程要放出热量。

活动三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1.小组合作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课堂记录,填写维恩图。

2.交流、汇报我们的研究成果。

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当环境温度低于℃,水的温度下降到℃时,开始结冰。

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

时。

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体积,占据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 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 为什么在碎冰里加入食盐?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你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吗? 冰还能变成水吗?怎么做动手试试呗。

一、判断:

1.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本身没有变化。( )

2.温度计的0℃是根据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来规定的。( )

3.所有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的。( )

4.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 )

5.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 )

6.冰在生活中使用广泛,我们常用它来保存食物。( )

7.水结冰的过程要吸热。( )

8.冬天,水管结冰容易导致水管爆裂。( ) 9.温度变化是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 10.冰是水的固体。( ) 二、选择:

1.有固定形状的是( ) A. 水 B.水蒸气 C.冰

2.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 A.0℃ B.100℃ C.-1℃

3.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作用是为了使冰块迅速( ) A. 融化 B.凝固 C.蒸发

4.水结冰后,体积会( ) A. 变大 B.变小 C.不变

5.在水中放入一些冰块,冰块会( )

A. 浮在水面上

B.沉入水底

C.完全浸入水中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二、1C 2A 3A 4A 5A

4.冰融化了

【学习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4.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5.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6.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7.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学习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学习难点】水的三态变化与热量有关系,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实验材料】冰块、吸管、温度计、结冰的试管、烧杯、橡皮筋、清水等

【学习过程】

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活动一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冰了。活动二

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

1.分组实验:吸管吹冰块。

(1)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

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2)组内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

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吹热气时,周围温度高于,所以冰块就开始融化了。

2.分组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哪些变化。

(1)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上做上标记。

(2)把试管浸入热水中,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3)等冰融化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冰融化后,体积变。(小大)

(4)将我们的观察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与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完成在活动手册上。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说一说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

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吹热气时,周围温度高于,冰吸收了热量,便融化成了水。

2.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固态变成了。

3.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是同一种物质吗?

冰是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判断题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水、水蒸气、冰(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呢?

一、判断:

1.水结冰体积会变小,冰融化体积会变大。()

2.在同等条件下,冰比冰激凌融化得快。()

3.热量是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4.冰融化后,温度会继续上升,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5.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人类生存。()

6.冰在融化过程中,很长时间会保持在0℃。()

7.冰变成水的过程叫溶解。()

8.冬天下的雪也是水的一种固态形式。()

二、选择:

1.下列环境中,冰融化得更快的是()

A.10℃

B.30℃

C.80℃

2.没有一定体积的形态是()

A.水

B.冰

C.水蒸气

3.向碎冰块中加入一些食盐,可以()冰的融化速度。

A.加快

B.减缓

4.刚好装满冰的杯子,冰融化后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A.杯子外壁有一些小水珠

B.水会溢出杯口

C.冰水混合的时候,温度计读数显示为0℃

5.下列方法不能加快冰融化的是()

A.用火烤

B.用手捂着

C.用棉袄包着

6.冰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就化了,可能的原因是()

A.冰块太小

B.室内温度高

C.桌子产生了热

参考答案:

一、1×2×3√4√5√ 6√ 7×8√

二、1C 2C 3A 4B 5C 6B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学习目标】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3.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小苏打。

4.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5.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6.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7.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学习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学习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实验材料】小苏打、食盐、食用碱、味精、白糖、红糖,以及沙子、面粉,水、烧杯、小勺等 【学习过程】

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还有很多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停地加入同 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

活动一 说一说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1.

食盐等厨房里常见的物质。

2.像食盐、味精这样放入水中就看不见了,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活动二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阅读活动手册《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记录表》,了解对比实验设计的要求。

2.分组实验:

(1)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 (2)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将它们平均分成8份。

(3)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准备好的烧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4)用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5)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2.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为什么我们在探索活动中,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怎样。

一、判断:

1.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 )

2.物质溶解于水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这种物质的水溶液。( )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地溶解于水中。( )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多少也不同。( )

5.当物质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就不会再溶解了。( )

6.白糖、食盐、沙子都能溶于水中。( ) 二、选择:

1.下列物质不能溶解于水的是( )

A.食用碱

B.小苏打

C.清油

2.在同样多的水中,下列物质,能溶于水中且能溶解得更多的是( )

A.食盐

B.小苏打

C.沙子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6× 二、1C 2A

6.加快溶解

【学习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3.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4.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5.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学习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食盐、热水和冷水、烧杯、小勺、搅拌棍等 【学习过程】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呢?

活动一 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物质在温度高的水中溶解得( ), 在温度低的水中溶解得( )。

2.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活动二 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根据活动手册《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比较记录表》设计我们的实验。

2.分组实验:

(1)准备器材: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烧杯。

(2)分工合作,两名同学同时将同样多的食盐分别倒入装有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注意:一定要同样多哦!

(3)静置不动,观察并比较食盐在两杯水中溶解的快慢。

(4)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交流:

(1)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2)实验中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3)我们的发现是什么?

4.完成下面表格

活动三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参考活动一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2.分组实验:

(1)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

(2)同时将它们倒入同样温度、同样多的两杯水中。

(3)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另一个烧杯始终不搅拌。

(4)观察哪个杯子中的食盐溶解得快。

(5)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你能像活动一那样设计一份实验报告吗?试一试。

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在溶解在水中,还可怎样做?

一边提高水的温度,一边搅拌,食盐会溶解得()。

根据吃水果糖的经验,想想: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加快溶解呢?

一、判断:

1.肥皂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得更快。()

2.不溶于水的物质也不能在其他液体中溶解。()

3.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方法只有两种,提高温度和搅拌。()

4.能溶于水的物质,颗粒越小,在水中溶解得越快。()

5.茶垢我们用水不容易洗掉,改用白醋洗就容易得多。()

6.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只能改变其中一个条件来研究。()

7.在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中,两杯水的温度应该是一样的。()

二、选择:

1.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不同的条件是()

A.水的温度

B.食盐的多少

C.水的多少

2.在同样温度、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溶解得快。

A.颗粒大的

B.颗粒小的

3.下列情况中,溶解得最快的是()

A.热水中

B.搅拌

C.放入热水中并搅拌

4.下列说法错误是()

A.对比食盐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快慢,食盐要一起倒入

B.研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快慢,水的多少要一样多

C.食盐完全溶解于水中,且出现少量沉淀,下面的部分比上面的要咸。

参考答案:

一、1√2×3×4√5√ 6√ 7√二、1A 2B 3C 4C

7.混合与分离

【学习目标】

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3.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4.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5.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质,培养积极的探究兴趣。

6.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7.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学习重点】

1.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 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学习难点】理解水在分离沙和食盐过程中的作用。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实验材料】食盐、沙子、烧杯、搅拌棍、清水,筛子、滤纸、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等。

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思考分离方法

1.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区分哪些是食盐,哪些是沙。

2.我们可以从()、()、(),以及是否溶解于水等多方面去比较。

3. 思考怎样将食盐和沙子分离。

试一试用筛子筛,能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吗?

4.小组内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

活动二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1.思考:我们知道食盐溶于水,而沙子溶于水。

2.实验:

(1)将食盐和沙和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2)用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3)水里就只剩下了。

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

1.讨论:怎样把食盐和水分离呢?

2.实验:

(1)将盐水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2)边加热、边搅拌。

(3)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4)我们收集到白色颗粒就是了。

2.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分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

一、判断:

1.食盐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2.给溶液加热的过程中,水分蒸发到天空中,消失了。()

3.用滤纸过滤溶液时,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

4.用蒸发皿加热食盐溶液直到烧干才熄灭火焰。()

5.酒精灯火焰的焰心温度最高。()

6.用筛子可以分离出食盐和沙子。()

7.洗菜也是一种分离实践活动。()

8.食醋加入汤中,就很难分离出来了。()

二、选择:

1.下列物质中,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是()

A.白糖水

B.酒精水

C.柠檬水

2.下列物质中,不可以用水浮法分离的是()

A.木屑和铁屑

B.白糖和沙

C.豆子与沙子

3.做蒸发实验时,熄灭火焰的最佳时候是蒸发皿中的溶液()

A.全部烧干后

B.溶液沸腾了

C.出现固体颗粒时

参考答案:

一、1√2×3√4×5×6×7√8√二、1A 2B 3C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习目标】

1.一些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等发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没有改变。

如水的三态变化。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3.在探究活动中,能通过猜测、观察、比较、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科学思维。

4.能利用文字、画图、图表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5.培养积极的探究兴趣,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导学案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学习目标】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学习重点】空气的特点。 【学习难点】用三个思维工具,梳理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习准备】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教师提供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汇报: 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 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说明空气的广泛存在? 调查空气与生活 1.教师出示丰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生活中,空气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2.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记录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3.全班交流汇总,完成《我的调查记录表》。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总结后,开展班级汇报交流。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间、可压缩、有质量等特征。 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 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一、判断: 1、空气无处不在,在水中、地下和空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2、我们做饭时,利用空气帮助燃烧。() 3、空气中只的氧气。() 4、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5、包裹着地球的是层厚厚的大气层。() 6、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7、空气也有一定的质量。() 8、空气能压缩,不能扩张。() 9、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可以感知。() 10、高原地区空气较稀薄。() 参考答案:1、√ 2、√ 3、×4、√ 5、√ 6、√ 7、√ 8、×9、√ 10、√ 教科版三上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4、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5、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6、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7、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9、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10、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1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温度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2、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花由发育来的。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3、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14、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15、凤仙花的叶子部杲展的「讯4芷株I交.义心卡是为了吸收巫多的丁光。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水沸腾了-导学案-教科版(2017)

水沸腾了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的沸点是100℃,这是人们规定的。() 2.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中,石棉网没什么作用,可以去掉不用。() 3.和水蒸发一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4.水沸腾后,如果一直加热,它会一直沸腾,并且温度会越来越高。() 5.如果不小心把酒精撒在桌面上并烧着了,最好的方式是用水浇灭。()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图中正确表示了水沸腾时的气泡的是()。 2.在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3.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又液化成小水珠,即“白汽” B.烧杯中的水量会影响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 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温会继续升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蒸发现象也在发生 B.水蒸发是汽化现象,水沸腾不是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三、结合“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温度计的液柱会();水沸腾后,温度计的液柱会()。(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套在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有()进入塑料袋,也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四、综合探究。 1.把水加热到沸腾,并持续沸腾一段时间,然后关掉火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星期六的早上,妈妈让小明煮牛奶。小明把牛奶倒进锅里,盖上透明玻璃盖子,用煤气灶的火加热。小明发现,一段时间后,锅里开始冒泡泡,并且泡泡越来越多,同时有“白汽”从锅盖的气孔里冒出来;后来,牛奶沸腾了,把锅盖都冲起来了,牛奶泡泡也溢出来了。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小明加热牛奶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牛奶溢出来时,小明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牛奶泡泡继续溢出?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精品全册】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学案 一、课前预习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 1、树有哪几部分构成 2、树叶都是一样吗? 二、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1、看照片上的树发现有哪些特点,小组合作完成。 树,树,树,树。 课中探究2、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 始了。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观察? 2)当我们想要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大树的时候,我们的 活动就开始了。 课中探究3、观察一棵真正的树,回答下列问题:(5人小组合作完成) 1)我们可以借助(),()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2)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的世界。 4、展示交流。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设导学部分的问题 2、当我们着------去看的时候就是观察。 3、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一颗大树,并说一说。 5、解疑释难。 (5人小组合作完成) 1、快乐填一填、 ()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 途径。 如果借助()来观察细小物体,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2、争当小法官。 所有的树、树皮都是粗糙、高低不平。() 竹子的枝干都是笔直、图吧、挺拔的。()

树长得茂盛的一面是向着阳光的。() 我们应该爱护小树,不胡乱摇、折它们。() 有些树上住着小鸟、小虫子、菌类等。() 三、课后延伸。 竹子的枝干与杨树、柳树的树干有什么区别?可以自己动手查资料?

2、校园的树木学案 一、课前预习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 1、一颗树大树有()、()、()、()、()、()组成。 2、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大树? 二、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1 1、把你对大树的观察记录下来? 2、观察大树的顺序和方法特征是什么? 课中探究2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4,展示交流 1、怎样拓印树皮的拓片? 2、写好观察日记有什么要求? 5、解疑释难 1、填空、 树的形由(),(),()组成。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1 (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2、校园的树木 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水)、(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 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 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6、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 (2 )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7、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8、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压 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在平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 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树叶的形状像个 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这是一棵 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3、大树和小草 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 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 植物)。 3、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5、我观察的狗尾草:小草矮小,茎细软, 果实串像狗尾巴,叶细长。 6、小草和大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大树:大树植株高大,茎粗,很硬,很粗糙,寿命长,是木本植物。小草:小草植株矮小,茎细,较软,较光滑,寿命短,是草本植物。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根、茎、叶,都会开花结果,生长都需要(水分)、 (阳光)和(空气)。 4、水生植物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 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 (水花生),(浮萍)等。 3、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1)都生长在水里,有适应水环境的结构;(2)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3)都有根、茎、叶。不同点:(1)水葫芦是浮水植物,金鱼藻是沉水植物。(2)水葫芦叶柄部位有膨大的海绵体。 4、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邙日光)和(空气);都有(根)、(茎)、(叶);都会 (繁殖后代);都是(草本植物),也都是(一年生植物)。不同点:狗尾草是长在土里 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

【知识点】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第一单元复习 1.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相对另一物体发生 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 2.静止与运动两者都是相对的概念,与选定的参照物有关。一栋楼房或一棵树对地球来说,它们是静止的;但对太阳来说,它们却都在运动着。当一列火车经过车站时,我们就说这列火车相对车站而运动。但是对在火车上的旅客,可以认为车站是在以与火车运行相反的方向相对火车而运动。 3.在描述物体是否运动时,观察者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根据所选定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是否运动。 4.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 是相对的。 5.物体的运动方式按照运动的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运 动的类型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6.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 7.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和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8.典型的曲线运动有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三种。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长,说 明运动的速度越快;相同距离下,运动的距离越短,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 10.车轮的运动是转动,敲鼓时鼓面的运动是振动,推动椅子的运动是平动。 11.向冰面上扔出一粒石子,石子的运动类型是平动,纸风车的运动类型是 转动,在地面上拍着的皮球的运动类型是振动,荡着的秋千的运动类型是摆动。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两种方式。如汽车在行驶时,轮子在路面上的运动方式称为滚动,而当汽车紧急刹车时,轮子在路面上的最主要运动方式为滑动。 13.水轮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也属于曲线运动。 14.运动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15.运用测量的方法能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6.以斜面装置拉动滑车至高处的施力,比直接吊起滑车至高处的施力要小,也就是说,斜面可以用较小的力将物体抬至高处。斜面愈长或斜面高愈低即斜角愈小,则愈省力。 17.斜面的应用:(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应用斜面的原理,如楼梯、蜿蜒而上的山路等,可以让人们省力。(2)若将两个斜面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一种称为楔(或称为劈) 的简易工具。楔在切割或分裂东西时非常有用。刀、斧及人类门牙均为楔的例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表格式)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水沸腾了》教案 课题水沸腾了单元 1 学科科学总节次 2 学习目标1.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发展意愿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5.意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难点探究活动中,发现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蒸汽机车》,再出示图片。 蒸汽机车喷出的气体和和烧水时冒出的气体是否有区别?学生观看 视频回答 问题 旨在激发学 生兴趣,引导 学生关注课 题。 讲授新课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出示有图片。回忆我们生活中的情景,我们会发现, 在“烧水”的过程中,水都是由最开始的冷水(也就是常温 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加热后会慢慢沸腾——出现“白 汽““气泡”等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画几个图帮助你把想法呈现出来哦! 我的看法:水温逐渐升高、水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产生、水沸腾了、变得热气腾腾。 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1.测量水温的方法。(如下图)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学生动手 画,小组代 表汇报。 目的是让学 生对水沸腾 现象产生探 究兴趣,并在 日常生活经 验的基础上, 探究为水持 续加热后的 现象。 调动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 验,想象水沸 腾的过程,并 能够通过画 图的方式将

最全面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 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 ℃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 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大松坪小学三年级科学 任课教师:彭全友

2014.3.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

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 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学生们将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其中一、二单元涉及到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而三、四单元则涉及了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太平镇育红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胡顺芳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

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一单元4冰融化了 教科版

冰融化了 【学习目标】 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到0时开始融化,从固体状态变成了液体状态2.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点】 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学习难点】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学习过程】 一、问题存折银行

(2)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冰块,冰块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会这样? 2.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实验目的: 探究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材料: 一个结冰的试管装有热水的烧杯、标记笔。 (3)实验过程: ①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③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4)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融化过程观察记录

三、理解与应用 1.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2.冰在融化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3.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到了冰块的变化,说明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我们了解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识到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求我们在实验观察活动中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结成冰时、冰化成水时的温度是同一个温度。() 2.水蒸气要变成冰,必须先凝结成水。() 3.要使水变成水蒸气,必须把水加热到100℃。() 4.水蒸气、水、冰的形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学生最容易接触观察的莫过于校园里的树木了,因此本课从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上一节课解决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问题,本课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三年级下册科学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 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