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描述,正确的是()。

A.思维具有可逆性

B.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C.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D.已经可以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2.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以下属于潜在课程的是()。

A.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

B.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

C.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D.奥数和英语辅导班

3.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哪些行为影响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

A.正确进行口头要求

B.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C.合理进行教育强化

D.注意运用言语反馈

4.以下关于教学反思的说法正确的有()。

A.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因为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情境,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

B.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反思自己是否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

C.教师在教学后应当反思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以及具体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宜

D.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5.下列关于“学法”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课业的方法

B.智力活动的方法

C.矫正的方法

D.调控学习活动的方法

6.运用成就策略应从下列哪些方面入手()。

A.创造成功机会

B.学会赏识学生

C.利用优势转移

D.提供替代经验

7.根据促使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可以将课堂纪律分为()。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8.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实现的转变有()。

A.由教师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转变

B.由“教书”向“育人”转变

C.由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

D.由讲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9.下列关于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B.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

C.促进学生的发展

D.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10.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其代表人物有()。

A.柏拉图

B.涂尔干

C.马斯洛

D.孔子

二、辨析题

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2.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3.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4.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

1.田雨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被某中学录用为语文老师,上岗后,她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相信只要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就能够成为一名好老师。在教学中,田雨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向同事学习,还经常观看精品课视频。然而,期中教学检查后,她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与同事们对她的评价都很一般。这令田雨十分不解,甚是苦恼:自己是院校毕业的,对工作非常敬业,并努力将优秀教师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可为什么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她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田雨没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并向田雨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材料:

2.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

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是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经常因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

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问题:

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试方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C【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早期符号功能。②自我中心化。③不可逆性。④不能推断事实。⑤泛灵论。⑥不分逻辑的推理。⑦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⑧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A、D项表述的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

2.ABC【解析】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①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环境、学校建筑物、教室布置。②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及班级运行方式。③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④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等。D项属于显性课程。

3.ABCD【解析】教师影响学生正确归因的教学行为有:①正确进行口头要求。

②指导完成学习任务。③合理进行教育强化。④注意运用言语反馈。⑤直接给予学生正确的归因暗示。

4.ABC【解析】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后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为在教学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无法判断的,故D项错误。

5.ABD【解析】“学法”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C项不属于“学法”内容。

6.ABCD【解析】运用成就策略应从创造成功机会、学会赏识学生、利用优势转移、提供替代经验等方面入手。

7.ABCD【解析】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8.ABCD【解析】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教师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转变;由“教书”向“育人”转变;由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由“讲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9.ABD【解析】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是教学活动必备的三个条件。

10.ABD【解析】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孔子、凯兴斯泰纳、纳托普、赫尔巴特、巴格莱等。马斯洛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二、辨析题

1.【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2.【解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第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第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能把它当成教学的唯一任务。3.【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一些瞬时即逝的变化现象可以不经学习产生。

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4.【解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研究表明焦虑和学习结果中间呈现倒U型关系。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学习焦虑会降低学习效率;是否能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直接关系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笼统认为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是不片面的。

三、简答题

1.【解析】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

(1)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

(3)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活动课程也存在着局限性,表现为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3.【解析】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为:认知发展产生于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反应和积极操作。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

四、材料分析题

1.【解析】一.田雨老师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如下:

(1)田雨老师违背了教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教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田雨老师在学习优秀课程和请教老教师的同时,忽略了对本班学生的深入了解,没有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2)田雨老师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没能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田雨老师照搬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没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设计恰当的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没有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性格特点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田雨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没能很好的建立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田老师没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

(4)田雨老师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田老师在教学中没能经常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二.田雨老师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改进。

(1)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了解班级群体特征。

(2)树立正确教育观,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3)建立良好的师生观,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民主

平等、教学相长。

(4)坚持教学反思。借助反思日记等方式,集体反思等方式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觉察和改进能力。

2.【解析】一.分析材料可以看出: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有两个方面:

对考试及其结果产生了过度担忧,精神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自我评价低。考试前,精神高度紧张,失眠。案例中的主人公常常处于高考的紧张气氛之中,惴惴不安。担心被提问。因为成绩时好时坏而忧虑忡忡,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这位女生还提出思维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都属于这一问题。

考试中身体方面表现为明显的异常肌肉紧张、心跳较快、血压增高、注意力难以

例中女生表现出心跳加速、大脑反应慢等问题。

二.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学生产生的考试焦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焦虑水平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同时又有学习、生活环境的外部条件的制约。

(一)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1).认知评价方面,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高,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偏低。案例中的女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成绩时好时坏导致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担心属于这一方面。

(2).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不足.案例中的女生成绩不稳定,反映出其知识储备和应对考试的技巧方面的不足。

(3).人格特征、神经类型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原因。案例中女生担心被提问,回答问题语无伦次,反映出她性格比较敏感偏内向,这些性格和神经类型是其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她描述的身体不舒服、心跳剧烈等焦虑心理描述也反映出其身

体素质。

(二)学生考试焦虑形成的外部条件

学校因素。不断进行的各种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负向反应。教师的不当教育,都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严重干扰学生的认知评价,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案例中高三学习氛围紧张,教师经常提问这位女生是造成她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此外,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也是女生经常思考高考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学生考试焦虑的调试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很多研究表明,在大考来临之际,考生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这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引导学生认识适度的考试焦虑对于他们的学习和考试是有利的。因此,学生对自己考前出现的一定焦虑,不必过分紧张,以免人为地加剧了焦虑的程度,以致干扰正常的复习考试。

(2)、引导学生恰当地认识、评价自己,建立恰当的期望值。

①是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自信。通过让学生明确地把握自己的优点,不妄自菲薄。②是学会建立恰当的期望值。不过高地估算自己的能力,避免产生只与主观意愿相符而与自身实际能力相差甚远的期望值。所以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动机水平,把考试作为检测自己平时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客观积极地面对考试。

(3)、引导学生学会与非理性思维的质辩。

①引导学生将自己有关于考试的一切担忧全部写下来,去掉重复的,合并相类似

的,再按担忧的轻重进行排序。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担忧进行理性分析。检查是否符合非理性思维的特点,例如:自己的担心是否有事实依据?自己的担忧是否以偏概全?自己的担忧是否极端化等。③引导学生与“非理性思维”表现出来的担忧进行质辩。要求学生针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事实、理性的分析予以辩论。

④学会用一些积极的话语反复进行自我鼓励,学会用展望来替代担忧。

(4)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技巧

考试焦虑的学生都会有情绪上的反应,掌握相应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助于减缓考试焦虑。情绪调节我们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方法。①宣泄法。通过倾诉、运动、哭泣等方式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排解。②放松法。基于简单有效的原则,可以选用了“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和“渐进性”放松法。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小学语文

云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一)清末小学开设国文科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弟子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最早的课程。此 后,《四书》、《五经》长期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古代,我国有语文教学而没有语文学科,语文是和史学、伦理学融于一体的。明清时学校课程是以习作八股文为重点内容。 我国最早的蒙学识字课本是西汉的《急就篇》,之后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影响深远,比驰名西方的夸美纽斯的课本早一千多年。 鸦片战争以后。“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小学制度。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有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1907年公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里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开始进入学校课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规定初小和高校均设国文科。

(二)五四运动以后“国文”改为“国语” 1920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小学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小学语文课程从此称“国语”科,实现“言文一体”。这是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全国教育会联合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于l923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国语教学内容包括语文、读文、作文、写字四项,要培养听、说、读、作、写五种语文能力。 (三)建国之初“国语”改为“语文”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此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而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建国后语文界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 1.1950年,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2.1953年,批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缺点.但又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3.195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 4.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语文基础训练被“政治化”; 5.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殊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 教育对象特殊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记忆、道德感模糊、); 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 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发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发展) 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 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 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更新、教育机制)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 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 3.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管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7. 8. 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 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系统抽样(根据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 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 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 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 教育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实验(缺乏假设、控制措施、无对照组) 真实验(完全控制、效度高) 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无随机分派,不能控制误差)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重点 第一章小学基础教育 一、教育概论 (1)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 (5)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 (6)教育目的的作用: (1)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 (3)选择功能: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4)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

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9)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 (1)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 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 的行为习惯。 (2)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 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二、教育历史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 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2.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2018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完整版)2019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重点分析

了解分析总体考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科目二也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总体考情。整个考试总分150分;时间为120分钟;题量为26道题:其中20道单选每道2分,3道简答每个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道20分,1道教学设计题40分。总体来说,题量并不大,对于12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展开章节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基础(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150分中占到45分左右,占到了30%的比重所以要全题型备考,所谓全题型也就是单选简答材料各种题型。) 第一节历年没考过,所以大家只需要做到答题了解即可;第二节历年只考过一道,2014年下考过校长负责制。因此这一节以选择题备考就可以;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考过单选和材料,但是今年再出材料题的概率不大,因此还是以单选题备考;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单选题备考。主要放在具体的方法上。比较方法的不同,这里大家只需抓住每个方法的关键词,考试时能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来就可以;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考试喜欢考,做单选题和简答题备考,还有些高频的考点,教育学的发展中有些主要的人物,历年考过的人物可以放在次重点的地位进行复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还没考过需要大家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部分中教育与文化已经考过,这些可以简单看一下,了解即可。第六节心理学:历年顶多两道单选,考过一次简答题,所以以单选题备考。其中注意、感知觉比较重要,需要大家重点关注,能理解即可。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考过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所以这一节还是要以全题型备考。其中课程类型是重点,课程流派历年还没考过,但是还是要重点讲解。关于新课改理念、目标都是考单选题,所以简单看看。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经常会结合材料来考,或出简答题,所以这些就需要大家重点去看。 第二章学生指导主要以单选、简答备考。这一章在考试中平均占19分,占12%的比例。 第一节主要以单选题备考,重点是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能题解每个规律的意思及带给教学的启示。第二节以单选简答备考:重点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单选题,皮亚杰虽然考过,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还是要重点掌握。第三节:历年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解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30题: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说服 ①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②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做好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④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法 ①选好示的榜样(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②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③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 ④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动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冶法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四)指导实践法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品德评价法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获得学生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种类: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Word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有()三种形式。 A.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B.集中授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C.集中授课、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D.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2.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学派。 A.人本主义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 3.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要求是()。 A.学习800一900个单词和7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B.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约700一800个单词和6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C.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D.词汇不作硬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5.如果没有(),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就无法启动。 A.教师备课 B.教师学习 C.教师说课 D.教师上课 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7.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8.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9.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说课讲解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 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 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 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 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 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 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 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 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 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 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 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 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 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 得最佳的发展。最早见于朱熹的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 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 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 的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 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达 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 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 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 法等。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 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 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