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韩愈_性三品_理论的现代诠释_刘真伦

韩愈_性三品_理论的现代诠释_刘真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 M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2004年第49卷第4期(总第195期)2004 Vol.49 No.4(General No.195)

韩愈/性三品0理论的现代诠释

*

刘真伦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 韩愈/性三品0理论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性的内涵,并以五常的完备与缺失区分人性的存在状态。其理论实质是孟子的人性纯善,其价值取向是众生平等。

关键词: 韩愈;性三品;五常;道德理性;人格缺失

中图分类号: B2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4)04-0065-05

*收稿日期:2004-03-30

作者简介:刘真伦(1947) ),男,重庆奉节人,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古代的心性理论集中在有关人性善恶的讨

论上,先秦时期的人性理论已经形成了四个主要流派: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到两汉时期,性无善恶论发展为杨雄的人之性善恶混,性有善有恶论发展为董仲舒、王充、荀悦的性三品。韩愈主张性三品,所以,人们往往倾向于简单化地判断:/韩愈关于性三品的观点继承了汉代董仲舒和王充的性三品

说。0[1](P551)

实际上,/性三品0只是韩愈人性论的理论外壳,其人性理论的实质,是孟子的性善论。韩愈是怎样在/性三品0的壳子里装进了/性善0的内容?其间的奥妙,就在于一套与众不同的人性构成理论。

一、五常:人性的内涵构成

5原性6这样解剖人性的内涵构成:

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2](P2686)

韩愈以仁、义、礼、智、信为人性的内涵,将人性的本质归结于道德理性,其理论渊源应该出自孟子。孟

子以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人性的构成,韩愈增入一个/信0字,变/四德0为/五常0。/四德0、/五常0都属于道德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孟子、韩愈所定义的人性,都是指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这是孟、韩人性理论相通的根本所在。

不过,孟、韩人性构成理论虽然在性质上可以相通,但/五常0毕竟还不能等同于/四德0。以五常论性,其说始见于班固5白虎通6。其5情性篇6明确地

以仁、义、礼、智、信讲五常:

五常者何?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

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3](8P 1上)

5汉书#刑法志6所谓/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0[4](P1079),5汉书#地理志下6所谓/凡民函五常之性0

[4](P1640)

,与5白虎通6相同。班固所认为的人性内

涵的/五常之性0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一点明确无误。韩愈人性构成理论直接来源于班固,也是没有问题的。

/五常之性0与生俱来,是人类固有的本性。5原性6称/性也者,与生俱生也0[2](P2686)

,就揭示了这一性质。如果进一步追溯,人性正是源于天性。5尚书#洪范6/阴骘下民0,王肃注:/阴,深也。言天深定下民,与之五常之性。0

[5](P187中)

5尚书#汤诰6/惟皇上帝

降衷于下民0,孔传:/皇上帝,天也。衷,善也。05正义6:/天生民,与之五常之性,使有仁义礼智信,是天降善于下民也。0

[5](P162上)

韩愈论性,往往与天命相

通,如5论语#为政6/五十而知天命0,孔传:/知天命之终始。0韩愈在5论语笔解6中云:/天命深微至赜,非原始要终一端而已。仲尼五十学5易6,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曰知天命。0

[6](遗文2P 3上)

5论语#公冶长6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0,孔传:/性者,人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

65

而闻也。05论语笔解6云:/孔说粗矣,非其精蕴。吾谓性与天道一义也,若解二义,则人受以生,何者不可得闻乎哉。0[6](遗文2P9下)5论语#尧曰6:/不知命无以为君子0,孔传:/命谓穷达之分。05论语笔解6云:/命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非止穷达。0[6](遗文3P23上)由人性、天性而至于天命,韩愈的人性论,也由此被提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

韩愈对儒学发展最重大的贡献,是选择孟子而不是荀子作为儒学的正统。5送王秀才序6明确宣称:/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0[2](P1592)这一选择,决定了韩学的根本走向,也决定了此后宋学的根本走向。宋明理学的绝大多数流派都选择性善而不是性恶作为自己人性理论的基本取向,应该有韩愈的影响在内。孟、荀虽然同为儒学大师,但其思想内核却截然不同:前者主性善,后者主性恶;前者主王道,后者主霸道;前者崇尚德治,后者崇尚礼治乃至法制。尽管他们的理论各有道理,也各有短长,但其价值取向也是明确无误的:性善论指向民主,性恶论指向专制。人性本善的实质是众生平等。明确了韩愈/性善0的伦理价值取向,就可以知道,5原道6的/博爱之谓仁0,5原人6的/一视而同仁0,已经超越了/亲亲0的等差之爱,达到了/泛爱0、/兼爱0的高度,这种博大的爱心,也就是5礼记#礼运6所说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0的人类之爱。

二、性三品:五常的完备与缺失

如果说,性具五常是将人类的本质属性抽象为先天道德理性的话,那么,性分三品则是将这种抽象的德性具象为具体的人格类型。

韩愈以五常作为人性的内涵,而仁、义、礼、智、信无可争辩地全都属于善,那么,现实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恶0又从什么地方来?王安石5原性6就曾经这样质疑过韩愈。对于这个问题,现代学术界也不无疑虑:/既然-所以为性者.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而且又是-与生俱生.的,那么人人都应该具有这种善性,至多只是五种德性的不同搭配使人在性善的程度上有所不同,怎么会有根本违反五德的性恶之人呢?0[1](P551)实际上,对韩愈而言,五常之性作为人类/与生俱生0的本性只是一个普遍的类存在,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人性存在状态,每一个人所禀赋的五常要素又各有不同,可以区分为三品: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

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

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2](P2686)

具体地说来,上品的/善0是五常完备的结果,下品的/恶0是五常缺失的结果。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0[5](P2718上)韩愈以道德理性的完备与缺失来区分人性的善恶,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将人性区分为三类,并以五常之性充实完备者为上,其说可以追溯到王充。5论衡#命义6有/三命0、/三性0之说:/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0[7](2P7上)王充所说的/正性0,完备无缺地/禀五常之性0,与韩愈的上品之性非常接近。于此相对应,/随性0、/遭性0就应该是/五常之性0不那么完备乃至于完全缺失的中品、下品之性。不过,王充的/随性0、/遭性0并不具有上述的内涵,韩愈思想的真正来源,仍然只能追溯到孟子。

孟子主张性善,性善说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既然人性本善,那么,恶从何来?和韩愈一样,在孟子体系中,先天的道德理性作为人类/与生俱生0的本性只是一个普遍的类存在,落实到具体个人的善恶,孟子用/存0、/养0、/放0、/弃0加以区分。虽然人人本性都有善端,但/存0之、/养0之则为善,/放0之/弃0之则为恶。5孟子#告子上6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描述人性的缺损丧失: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

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

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

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

伐之,可以为美乎?[5](P2751中)

5孟子#离娄上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0[5](P2721中)5孟子#离娄下6:/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0[5](P2727中)这里所/暴0所/弃0所/去0所/存0者,都是指仁义之性。孟子所说的/人性0,只是指人类异于动物的特殊性,而不包括同于动物的共通性。所谓/异于禽兽者几希0,可见同于动物的兽性还要多于异于动物的人性。如果连这/几希0的人性都不能/存0、/养0而要/放0、/弃0,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兽性了。人性的消退必然导致兽性的凸现,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

66

是非之心,非人也。0[5](P2691上)/非人0之/人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0[5](P2714下)。这里的/禽兽0二字并非比喻,而是实指,指人性丧尽的野蛮人。其间虽然不无贬义,但也可以作中性理解,翻译成现代语汇,也就是/动物人0。韩愈5原人6所谓/夷狄禽兽皆人也0[2](P2699)、5杂说三6所谓/平胁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0[2](P2709),这里的/夷狄0、/禽兽0都在/动物人0的范围之内,只不过特指缺乏仁义之性的野蛮人。更明确地阐发这一义旨的,是北宋二程,其说云:/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0[8](2上P49上)、/君子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有仁义之性也;苟纵其心而不知反,则亦禽兽而已0[8](25P12上)。又论/中之理0云:/偏则为禽兽为夷狄,中则为人。0[8](11P8上)二程所说的/中0,也就是王充的/正0、韩愈的/主于一而行于四0;二程所说的/偏0,也就是韩愈的/反于一而悖于四0。

韩愈对孟子心性构成理论的改造,最重要的不在于增加了一个/信0字,而在于提出了一个/仁0字。在孟子的体系中,四德作为人性的组成部分,其地位是平行的。而在韩愈的体系中,/仁0是五常的核心、纲维,具有统御其他四德的地位和作用。孙汝听注/主于一0云:/主于一,谓主于仁也。0[9](11P8下)具体说来,道德高尚的人具有博大宽厚的爱心,这种爱心表现于行为规范,就是义礼智信,这就是/主于一而行于四0。一般的人,仁爱之心不是有所缺乏就是有所违背,所以表现于行为规范,义礼智信,或有或无,时强时弱,亦正亦邪。至于本性邪恶的人,完全背离了仁爱之道,表现于行为规范,当然就是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以/仁0为纲维的五常在人性构成中的有无、强弱,构成不同品类的人性存在状态,这一心性构成理论,事实上得到了宋明理学家的全盘接受。二程云:/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0[8](2上P3上)/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0[8](2上P6下)显然出自韩愈。韩愈通过五常完备与缺失的状态区分人性善恶,其思想渊源虽然出自孟子,但区分品类,却是一个重要的推进:通过三品的划分,人性的差异才得以凸现;抽象的道德理性,才由此具象为具体的人格类型;作为人类本质属性的先天道德理性,与这种德性的个体存在状态也就是人格类型才得以区别开来。在古代人性理论以及人格理论的探讨中,这一方法直接影响到宋代理学家的心性研究,其理论价值不可低估。

三、学习:/移0与/不移0的枢纽

现代学术界对韩愈的/性三品0理论存在两大误会:其一,/性三品0划分的实质是阶级歧视。其二,下品之性不可移易,阻断了人们自新向善之路。

韩愈/性三品0的区分被解读为阶级歧视,这是五十年代以来学术界的正统观点。/5原性6中所谓-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之说,指的正是上下两大阶级的命运。,,把吃地租享贡纳并支配劳动力的统治者作为一种-人性.,而把被剥削的无特权的所谓-民.又作为一种-人性.。,,对待这些无特权者应该采取专制主义的-制.,那么在法律上,对待这些人则只有用严厉的刑律了,有不听剥削的,诛无赦。0[10](P336)把韩愈人性论中的/上品之性0认定为统治阶级,/下品之性0认定为劳动人民,或者说韩愈的上、中、下三品就是指君、臣、民[11](P397),方便固然方便,可惜不符合事实。事实上,韩愈的5原性6乃至整部韩愈集中,也找不出支持上述判断的只言片语。恰恰相反,5原性6一文中所列举的下品之人,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劳动人民:

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

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

也。,,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

善也,而卒为奸。[2](P2687)

叔鱼、杨食我、越椒、丹朱、商均、管叔、蔡叔、瞽叟、鲧,毫无疑问都属于贵族,怎么能说韩愈的/下品之性0就一定是指劳动人民?在韩愈笔下,倒是出现过一位劳动者)))圬者王承福,韩愈对他的评价是: /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0[2](P1449)5行难6一篇中,韩愈正面批驳了讲求门第出身的人才观,推崇/昔者管敬子取盗二人为大夫于公,赵文子举管库之士七十有馀家0[2](P1443)。众所周知,由六朝的门阀社会到宋代的市民社会,唐代是一个过渡阶段。门阀贵族势力的消退和庶族士民势力的兴起,正好发生在中唐时期。韩愈的家庭并非贵族,他本人作为庶出子弟,更没有可供炫耀的门第资本。韩愈同情出身低微的社会下层人士,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韩愈的人性理论选择孟子的人性本善,正是为了给众生平等提供理论根基。指责韩愈/性三品0歧视劳动人民,是没有根据的。

韩愈/性三品0的人格类型化方法会不会过于僵化,从而阻断人们自新向善之路?现代学术界确实存在这样的担心:/韩愈批评孟子、荀子和扬雄时,停留在道德现象的分类上,未能根据当时学术界新的

67

认识成果进一步考察人的共同本质的普遍属性这是早已被佛教和道教提出过的,并有大量深刻的阐发,而韩愈对此未予重视。南北朝时佛性讨论中有多数学者基本上接受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超凡成佛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韩愈仍然承袭旧说,认为人性的三品不可能根本改变,就等于告诉下品的人,即使修身养性也无济于事,这样就不能给全体社会成员指出一条出路,也就难以和佛教和道教争夺群众。0[1](P551)事实上,韩愈确有这样的表述:

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

移也。[2](P2687)

韩愈以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0为依据,断言人性三品不可移易,似乎确有僵化的危险。不过对这一问题,韩愈还有另外的表述。5论语笔解#阳货篇6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0、/惟上智与下愚不移0云:

上文云/性相近0,是人可以习而上下也。

此文云/上下不移0,是人不可习而迁也。二义

相反,先儒莫究其义。吾谓上篇(5季氏篇6)云:

/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也,困而学之,又其

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0与此篇二义兼明

焉。[6](遗文3P15上)

按韩愈的理解,解决/相近0与/不移0之间的矛盾,必须将5阳货篇6的两段文字与5季氏篇6一段文字结合起来才能够/兼明0。换言之,5季氏篇6这段文字是解答/相近0与/不移0的一把钥匙。也就是说,所谓/移0与/不移0,其关键在于/学0与/不学0。/困而后学0尚且可移,何况/学而知之0者?至于/困而不学0者,其品不移,也在情理之中。这样看来,韩愈所谓的/不移0,也是有条件的。说得更明白一点,所谓/不移0,就是指/困而不学0者。身陷困境仍然不肯学习,他又怎么可能/移0?当然,如果他愿意学习了,他就成为/困而后学0的人,仍然是可以/移0的。人是否能够向善自新,取决于它自己是否愿意学习。/移0与/不移0,/足乎己无待于外0。这样解读,或许更接近韩愈的本意。

四、宋人对韩愈/性三品0理论的消解

实事求是地评价,韩愈的人性理论虽然影响深远,真正忠实的继承者却并不多见。韩门弟子李翱5复性书6承认/性无不善0,其根本方向似乎与韩愈并无大异,但他同时又主张/情有善有不善0[12](2P7上),并通过/性静情动0、/性清情浑0,最终走向了董仲舒的/性善情恶0。其人性构成的内核应该是董仲舒所谓人性/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0[13](10P4上),与孟、韩人性纯善的理论还有相当的差距。倒是并非思想家的舒元舆似乎有所领悟,其5贻诸弟砥石命6云:/人之生于代,苟不病盲聋喑哑,则五常之性全,性全则豺狼燕雀亦云异矣。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0[14](90P9下)较为接近韩愈的理论。

宋代思想家大多在接受韩愈影响的同时又对韩愈的理论有所引申或有所改造,韩愈继承孟子所倡导的人性本善众生平等的观念,大多已被暗中消解。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说:

1.从/仁统五常0到/礼统五常0

毫无保留地高度评价韩愈的心性学说,北宋李觏是最突出的一家。5礼论第六6云:/古之言性者四:孟子谓之皆善,荀卿谓之皆恶,杨雄谓之善恶混,韩退之谓性之品三,上焉者善也,中焉者善恶混也,下焉者恶而巳矣。今观退之之辩,诚为得也。0[15](2P 15上)5礼论第四6则正式提出/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0的命题,对韩愈的性三品理论进行了详尽的引申发挥。不过,李觏的理论也有一点与韩说存在重大差异:韩愈/仁统五常0的思想被改造为/礼统五常0。5礼论第四6云:/圣人率其仁、义、智、信之性,会而为礼,礼得而后仁、义、智、信亦可见矣。仁、义、智、信者,圣人之性也;礼者,圣人之法制也。0[15](2P7下)孟、韩的/仁治0由此转变为/法制0,完全改变了孟、韩心性哲学的价值取向。

2.从/人性特殊0到/无情有性0

韩愈以五常作为人类与生俱生的先天道德理性,这一点,宋代理学家大都能够接受。不过,对韩愈而言,这种道德理性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而宋代理学家为了把道德理性抬高到宇宙本体的地位,遂泯灭了人性与物性的界限,将先天的道德理性普及为宇宙万物所共有的/天理0。朱熹就曾经说:/人物皆禀得健顺五常之性。且如狗子,会咬人底,便是禀得那健底性;不咬人底,是禀得那顺底性。又如草木,直底硬底,是禀得刚底;软底弱底,是禀得那顺底。0[16](5朱子语类6卷十七,

P575)又说:/如牛之性顺,马之性健,即健顺之性;虎狼之仁,蝼蚁之义,即五常之性。但只禀得来少,不似人禀得来全耳。0[16](5朱子语类6卷六十二,P2016)上述的学说,其来源绝不是孟、韩的人性特殊论,而只能是佛教的/无情有性论0。再推进一步,天理元气本身也有厚

68

薄贵贱之分:/问:-子罕言命。若仁义礼智五常皆是天所命。如贵贱死生寿夭之命有不同,如何?.曰: -都是天所命。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久长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0[16](5朱子语类6卷四,P208)按朱熹的说法,人性的善恶取决于其先天禀赋的元气,而元气本身又分为种种等级。众生平等的表象下面,塞进了身份等级制度的私货。

3.从/人性一元0到/人性二元0

韩愈以/性三品0的形式将抽象的道德理性与具体的人格类型区别开来,其思想虽然渊源于孟子,其思辩性及逻辑性却高于孟子。不过,无论是孔子的/仁0与/不仁0,还是孟子的/人0与/非人0,乃至于韩愈的/上品0、/下品0之人,他们所禀赋的五常之性虽然有量的差异,但这些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存在于个体之中的五常之性正是人类共有的先天道德理性。天性即是人性,二者是同一个东西。如果一定要在逻辑上加以区别,那么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共性与个性,也可以理解为道与器、体与用。但两者是一非二,则是明确无误的。

韩愈的将人类本质属性的共相、殊相分割解析的理论方法,无疑给了宋人以极大的启迪。但韩愈的分割解析只是一种逻辑分析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共性与个性的二元分立。宋代理学家则在此基础上推进一步,正式建立了二元分立乃至二元对立的人性论,这就是从张载到朱熹的/天地之性0与/气质之性0。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即是谬误,宋人的理论,虽然比韩愈更为精致,也更为系统,但这些高度思辩化的玄谈只不过是经院哲学家的自言自语,与人性本真的距离,却比混沌粗疏的韩愈遥远得多。更为严重的是,/天地之性0与/气质之性0的二元对立,必然导致整个理论系统的异化与变质:/天地之性0作为高高在上的宇宙本体,必然异化为/气质之性0的主宰者和压制者,进而从根本上消解了孟、韩人性本善、众生平等的本旨。宋明时期的/存天理0、/灭人欲0以及/五四0时期有关/理学杀人0的抨击,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人性二元论的实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在当代的思想文化建设中,韩愈的人性学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不少可资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屈守元,等.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文谠.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7]王充.论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8]朱熹辑.二程遗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M].上海:涵芬楼影宋

本,1912.

[10]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11]牟钟鉴.韩愈传[A].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2卷[M].济

南:齐鲁书社,1980.

[12]李翱.李文公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3]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4]姚铉.唐文粹[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6]朱杰人,等.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A Modern Annot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the Three Grades of Human Nature of Han Yu

Liu Zhenlun

(Department o f Chinese,H ua z hon g Unive r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Wu H an,Hubei430074)

Abstract:Han Yu.s doctrine of the three grades of human nature embraces the following Five E thics:benevolence (ren),Justice(yi),c ourtesy(li),wisdom(zhi),and faith(xin),and their presence and absence is the very means to demonstrate ho w human nature exists.However,his doc trine is originated from Mencius.conception that man is born with good will in his mind,and its pursuit in terms of values is equality of all flesh.

Key words:Han Yu;the three grades of human nature;the Five Ethics;ethical reason incomplete personality

责任编辑:方晓明

6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