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首先感谢巩主任、王主任和各位老师对我这方面工作的认可。其实许多老师在教学常规方面做得都很好,两位主任让我们几个发言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而且做好教学常规,是每一位教师、更是我们老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

教学常规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评价五个环节,“教师必须用一生去备课”,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理念。这句话也体现出备课在教学常规实施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仅就备课方面和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精心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经常听老师们在办公室里说,今天在某某班课堂效果非常好,那种高兴劲能渲染着同一个协调组的好几位老师跟着激动。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精心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这“五有”中,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的起点,了解不同层次的班级之间的差异、同一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再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环境等因素,确定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性、高效性。其实备课先备学生,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本学期的生物课有一节内容:介绍调查、测定、计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最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这种方法,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来体会和运用,效果最好,但对学校及学生来说,条件不具备,难度较大。对于层次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根据实例总结出计算公式,然后加以运用。层次较差的学生,单凭阅读不能充分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实质,所以我就尝试用绿豆、红豆表示自然界中的动物,模拟标志重捕法的实验。这个模拟实验可以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效果非常好。

二,精心备课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开发,再认识。

教材是教材专家吸取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汇集了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成果而形成的指导性文本。新课程更明显地体现了教材的价值不在“控制”教学,而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最基础、最便利的资源。精心备课不但需要挖掘所教教材内容,还要考虑不同模块、不同版本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我们生物学科组尝试把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与选修三《生物工程技术》教材整合、生物人教版与中图版教材知识的整合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虽然新课程赋予教师整合教材的权利,但是我们只有全面、深刻地熟悉教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全面把握教材的特点,才能够做到“站在课程的高度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如果说课程专家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学生对教材的整合与批判性使用则是对教材的再开发、再认识。

三,精心备课是对教学思路的再构建、再梳理

虽然大多数老师对教材内容都已非常熟悉,但是每一届的学生是不同的,而且学生也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备课并不是对教材知识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呈现,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的情感状态、多数学生的需要、学生在知识建构上的困难。需要以研究的视角观察问题,反思自己的备课中“情境的设置能否激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热情?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把教材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了然于心。讲课时就感到自己底气足,对教材能够运用得当,对课堂能够收放自如。

四、精心备课需要从集体中汲取智慧的火花

集体备课,能够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形成教育的合力。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

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精心备课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责任。

我上初三时,我的历史老师是新泰一中的陈宪奎老师。一次考试前,我们借陈老师的备课本整理笔记,看着陈老师誊写工整的备课,我们不禁对陈老师的敬业与师德肃然起敬。陈老师当时已接近50岁,对历史教材几乎能从头背到尾,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对自己的备课如此认真,对我们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震撼!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陈老师这无声的一课,让我受益终生,更让我感受到面对我的学生时,我肩上所承担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古人云:“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中去,“ 下真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才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新路。

图片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图片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04-07T15:31:14.8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作者:吴声孟 [导读]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三中学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插图展开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三中学325804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插图展开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图片不仅是教学资源,更是教学手段。运用图片,不仅可以提出问题,还可以分析原因;不仅可以系统归纳知识,还可以开展探究活动。有时在巧妙的教学设计下,教师甚至仅用一张图片就能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图片教学的魅力可见一斑。恰当地利用图片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挖掘认识图片价值 我省现行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各种历史图片、地理图片是教科书中对文字材料辅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加强了插图,都采用彩色印刷,图片占用的篇幅比以前的教材更多,内容更丰富,不仅每课图片的数量增加到10幅左右,而且延伸到了课前引言和课后自我检测。 把图片运用于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是对教学的润色,也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丰富,它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不是附属和装饰。我省现行的教材修订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历史与社会老师需要也有必要去搜集、研究、运用图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图片可以成为教学设计的主线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的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与社会、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比赛中,绍兴上虞实验学校的徐楷杰老师就以四组图片完成了《停滞的帝国》的新课教学。徐老师以展示“中国人在吸食鸦片图”、“近代列强侵华系列战争图”及“列强侵华战争后签订不平等条约图”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认识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失败的战争、一个个屈辱的条约使得中国人民面临内忧外患,中国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地加剧。此时马戛尔尼受英国议会和国王委托,庆贺乾隆寿辰为由出使中国。徐老师以三组图片分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落后的原因。这三组图片分别是“祝寿贺礼的马戛尔尼和乾隆皇帝的回礼图”、“马戛尔尼送礼沿途所见图”、“中外礼仪冲突图”阐释了中国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只注重传统文化,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2.中国“男耕女织”的封建经济制度落后于已经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中国狂妄自大、皇权至上的思想落后于西方民主、自由、民主的思想。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图片把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完美地融合为一体。通过马戛尔尼使华,严谨再现了当时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情况,运用的图片资料也比较吻合课堂教学要求。 二、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复杂多样的地形”一课,我们只需要运用课文提供的图5-13“中国的地形图”就能引导学生完成整课的教学。图中包含的信息有:中国有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每种地形都有很多地形区;从分层设色看,中国地形面积最大的是高原和山地;深褐色(青藏高原)、黄色(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绿色(主要是平原)把中国分成西高东低三个阶梯。而我们本课的知识目标就是认识中国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因此,这节课只要用这张图片就能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让图片说出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原因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就决定了图片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恰到好处地运用历史插图,将会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 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用《英国人(权力)逼迫妇女(自由)喝“难咽的茶”》这幅图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班长在结合其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历史背景:1.英国人强迫向美国倾销茶叶,从英国男人强迫美国妇女喝茶中看出;2.美国人不满英国人的倾销损害他们的利益,从“难咽”二字和“妇女向英国男人喷射水柱”看出;3.美国的遭遇得到国际社会部分国家的同情,从另一个妇女的表现看出;4.部分国家坐山观虎斗。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本中提到了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史料的方法和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背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地理知识,部分学生还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和观点。图片不仅能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且通过对图片的解析,学生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们相信,集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士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2019年精选文档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轻负担的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谈谈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体会。 一、体验中凸显主体 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和发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 我校的孩子几乎都来自城里,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很少,对 常见的植物的认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被忽略掉了。在以往的教 学中我会出示书本中的几张图片,根据图片进行说教式的讲解、分析植物的分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并不高,那些平时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早就把头转向了窗外,反馈作业也体现出学生 的被动学习。反思教学过程,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先带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认识一些植物的名称,这可比课堂上照本宣科强得多,孩子们的兴趣一触即发,当然本节课重点绝非是让学生认识植物,他们寻找植物的各个器官,采集代表性的植物,并拍下照片,为重点内容植物的分类的教学打下基础。 上课时,学生拿出采集的代表性植物和拍下的照片,因为是自

己体验得到的成果,他们格外的投入。我引导学生观察采集来的植物,分别辨认它们的根、茎、叶等器官,在辨认中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这些结构,这样分类的观点水到渠成了。因为有了观察体验,学生积极性很高,无论是基础差的,还是平时调皮或学习吊儿郎当的都能说上几句,叶的形状、茎的颜色、花的形态……都成了学生分类的依据,这自然渗透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的分类学思想。 体验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缺少学生参与的缺点,把学生从被动引向主动,从消极接受引向积极参与,它强调直接接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验中营造和谐 课堂气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能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见,和谐的课堂气氛无论是对学生、对教师,还是对教学效果都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体验就有利于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 在种子植物分类的教学中,我提出如下问题:果实形态各异, 它们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提示解剖过程与注意点后,学生开始分小组来解剖果实。又要动手活动了,学生的情绪高涨。切开苹果、猕猴桃,剥开花生、豌豆豆荚,你看看切面,我找找有什么相似处;围绕问题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有疑惑的询问老师。5?6分钟的体验活动,学生很快找出了果实的共同点:里面有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课堂的气氛相当和谐,既有生生合作,又有师生交流。不少学生还偷偷吃起了桃子,并且风趣的说:“让我看看种子,尝尝果皮的味道”,无形中学生就明白了果实的结构组

信息技术,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8-07-26T15:32:24.8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5期作者:欧国文 [导读] 使大自然较好地为我所用,从而设计制作出一个动植物分布比较均衡合理、有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瓶。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希贤小学510000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把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我们可以从“动画展示,使教学化难为易;活用视频,使课堂充满活力;巧设游戏,使学生乐学爱学;虚实互补,使课堂高效开放”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动画视频游戏虚实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教育部已明确规定加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已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课运用信息技术能更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小学科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课例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动画展示,使教学化难为易 科学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究的素材,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综合分析,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但有些却无法直接用实验的形式来完全展现。实践中发现,较多的科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若用传统的手段、方式进行教学,难以向学生表达清楚,理解上有偏差。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难以表达的内容,这种方式的使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而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使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恰当的处理。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优化的手段,可以使教学形象具体,学生感知清晰,印象难以磨灭。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观察植物种子,了解种子各部分的名称,猜想种子各部分的成长过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虽然这些过程课本中都有详细的说明,但学生看完后还是不大明白,教师反反复复讲解学生也是一知半解。这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把种子各部分的萌发过程快速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愉悦中理解,原来种子是这样成长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解剖种子,深入观察种子各个部分,得出结论。这样,虚拟与现实互补,通过动画短片再现了书本上静态的画面,不仅能生动具体地展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还能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彻底解决这一难点。当实验顺利完成时,学生的心中便产生了难以言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这是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 二、活用视频,使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生处在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发展成长阶段,而科学学科的学习存在抽象性,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用多媒体结合科学进行研究,可以生动地创设出精彩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无声变成有声,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学生带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备教材、备学生,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多媒体平台,精心撰写教学设计。结合多媒体化静为动的优点,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由此激发。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课前一分钟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声音传播的视频,将抽象的声音传播形式化为有声的形式展示,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个个兴趣高涨、兴趣满满。多媒体化静为动的过程,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教学过程,让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与死气沉沉的课堂说再见。 三、巧设游戏,使学生乐学、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折磨;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难以产生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简单的知识传递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单调、枯燥无味。教学中如果把科学知识通过一个动态、有趣的情境进行展示,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科学教材的情景图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而有声动画对学生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现代化的今天,条件允许的学校应好好把握优势,把课本知识制成生动的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色俱全的特点,使静态的画面更生动形象。如教学《分类和回收利用》一课,在学生掌握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毒垃圾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我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一个“送垃圾回家”的动画操作题:在电脑上出示“送垃圾回家”的操作界面,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动”垃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当垃圾放错垃圾桶时会产生爆炸的影音画面,放对了垃圾桶会发出“哦,放对了,孩子真聪明”的鼓励语言。这样,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容易,也可以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提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愿学、乐学。 四、虚实互补,使课堂高效开放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量非常丰富,而科学课本上的知识有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科学课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信息丰富,交互性强,同时把图文、声色集中呈现,使知识丰富多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让学习更轻松愉悦。 例如在教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生态环境、生态平衡的资料,再让学生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明确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看书,再让他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跟同学交流,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我也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的视频,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在课堂上,我首先播放了生态环境做得很好的景区,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接着,播放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过程及了解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通过一些特别的影音效果,震撼学生,让学生明白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产生保护大自然的理念。同时,更深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自然,使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平衡发展,使大自然较好地为我所用,从而设计制作出一个动植物分布比较均衡合理、有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瓶。 相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获取信息并根据自身实际改进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的一种工具;同时信息技术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加具体、通俗

科学研究,让教育更精彩

科学研究,让教育更精彩 生物教研室主任XX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生物组全体老师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生物教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在课堂教学及教学研究中理解并实践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学研究促发展,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了以有效科学研究达成优质教育的目的。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树立一个理念——以教育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发展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带动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把科学研究工作提升到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动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建设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高度。在学校制定的相关的对教研奖励政策的之下,我们生物教研组全组老师们掀起了浓浓的科学研究氛围,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日趋常态化。 二、把握一个中心一一以教育科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 (一)以科学研究促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和深入发展 早在2007年开始,我们生物组就在市教研室和学校的带领下率先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采取行动研究的策略,让科学研究走进课堂,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提炼高效的课堂模式及操作流程。 首先我们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研究,即在集体备课时有意识地对一些重点课型、典

型课例进行细致深入地研讨,通过集体研讨,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案例,并进一步进行完善,初步构建起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的基本流程。 其次,根据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写一遍的认知规律,在我们的自主课堂减少了“讲与听”,增加了“说与做”,删去了无效环节,减少了无效劳动, 通过“集零为整,模块推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喜欢的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并完善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激发动机;目标定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点拨,归纳提升;目标达成,当堂检测”的五个教学环节。 随着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我们也在市教研室和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女口:“备课组同讲一节课”优秀教师观摩课研讨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引领和教学策略的应用示范。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先后采用了“四度评价法”、“教学要素评价法”、“分环节评价法”等开展了专业的观课、评课,为提高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的效率,我们还采用了与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相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即: 这些高效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为课堂改革确立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二)以科学研究促进“个性化教学法”的打造 “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普遍使用,也让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不充分,学科的特点不够鲜明,出现了“千课一

让科学课堂因“生活化”而更精彩

让科学课堂因“生活化”而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0-06-22T10:30:01.967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叶南军 [导读] 初中科学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 叶南军浙江省嵊州市嵊州中学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为在教学中贯穿新理念,方式之一是开展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在课堂上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学习背景,建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生活科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9682(2010)01-0108-02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全新的理念,实行创新的素质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然而科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科学走向生活,让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同样也可以是通俗的。科学的“生活性”恰似一座拱桥,能够拉近科学与我们的距离。这其实就是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如何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呢? 下面笔者就用科学“生活化”的观点,谈谈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经验”,感受科学存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最终实现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八年级上《水的浮力》教学时,可从学生游泳的经历入手,提问:矿泉水瓶靠什么浮在水面?接着提示:想想夏天游泳时人的感受,会游泳的学生马上想到:在水中感受到水对人有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足以让他们浮在水面而不会下沉。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这是什么力?学生根据他们的经历会回答是浮力,教师此时可指出矿泉水瓶也是靠水的浮力浮在水面的。然后教师可出示浮在水面的乒乓球,以及沉在水底的石块,询问这两个物体在水中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乒乓球受到浮力作用学生马上就能回答,而对石块是否受到浮力学生不能马上作答,此时教师可提示:在水中搬石块重还是在空中搬石块重?根据自己的经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时再问: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石块却沉在水底?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他们已经有了学习新的知识的动力,这样不仅可以顺利进入新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的好习惯。 二、捕捉“生活素材”,增强科学意识。 初中里的科学知识是整个科学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部分,应是生活中的科学,是学生“自己的科学”。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现实世界才是科学教学的丰富源泉。任何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都可成为他们的学习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对科学教材进行充实、重组。 例如,在七年级上《物质的酸碱性》这堂课时,我事先准备一些水果,如柠檬、香蕉、苹果、桔子、梨等,还从家里带来油、盐、酱、醋、肥皂、洗发水等家庭用品。开始上课时,我客气地拿出各种水果让同学们品尝,学生很是惊讶,上课还能吃到水果?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一位同学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起来,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一地使用教材内容和实验仪器会制约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而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素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科学课堂。 科学以探究为核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科学教师可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家庭电路》这节时,我是这样做的:本来因为光线较弱教室里的灯一直都亮着,当学习到用电器时,我故意把断路器悄悄的断开了,灯灭了,学生很奇怪。于是我请一位同学帮我重新插好插头,可是灯还是没有亮起来。我说:“谁能把这灯的故障找出来?”这下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灯的接触不好,有的说可能是插头没插好,有的说可能停电了..然后请学生上台逐一验证假设终于找到了真正原因,学生很高兴。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科学乐趣。 在科学课上,教师将生活问题和生活实践充实进来,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再加上分析研究的是大家都熟悉的生活问题,学生间的交流话题增多,思路打开,情感体验也丰富,彼此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往往会有“触类旁通”之感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探究,激发了求知欲望,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刚好是上午第一节课,我一进教室就展开调查:早餐吃了吗?学生分组回答后,我当即取出刚从食堂买来的两个肉包子,并倒上一杯开水,请未吃早餐的两位同学把这两个肉包吃下去。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后,我突然抛出问题:肉包中有哪些营养素?肉包现在“旅游”到何处了?它们是如何“旅游”的呢?此问如导火索,引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体验,教室里顿时引起一片讨论热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板书:肉包子的消化与吸收?尤其是问号画得很大,而且是彩色的。于是学生情绪高涨地围绕这个主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小结时我将“肉包子”三个字改成了“食物”,就结束了本节课。因为学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首先感谢巩主任、王主任和各位老师对我这方面工作的认可。其实许多老师在教学常规方面做得都很好,两位主任让我们几个发言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而且做好教学常规,是每一位教师、更是我们老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 教学常规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评价五个环节,“教师必须用一生去备课”,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理念。这句话也体现出备课在教学常规实施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仅就备课方面和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精心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经常听老师们在办公室里说,今天在某某班课堂效果非常好,那种高兴劲能渲染着同一个协调组的好几位老师跟着激动。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精心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这“五有”中,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的起点,了解不同层次的班级之间的差异、同一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再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环境等因素,确定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性、高效性。其实备课先备学生,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本学期的生物课有一节内容:介绍调查、测定、计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最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这种方法,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来体会和运用,效果最好,但对学校及学生来说,条件不具备,难度较大。对于层次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根据实例总结出计算公式,然后加以运用。层次较差的学生,单凭阅读不能充分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实质,所以我就尝试用绿豆、红豆表示自然界中的动物,模拟标志重捕法的实验。这个模拟实验可以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效果非常好。 二,精心备课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开发,再认识。 教材是教材专家吸取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汇集了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成果而形成的指导性文本。新课程更明显地体现了教材的价值不在“控制”教学,而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最基础、最便利的资源。精心备课不但需要挖掘所教教材内容,还要考虑不同模块、不同版本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我们生物学科组尝试把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与选修三《生物工程技术》教材整合、生物人教版与中图版教材知识的整合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虽然新课程赋予教师整合教材的权利,但是我们只有全面、深刻地熟悉教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全面把握教材的特点,才能够做到“站在课程的高度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如果说课程专家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学生对教材的整合与批判性使用则是对教材的再开发、再认识。 三,精心备课是对教学思路的再构建、再梳理 虽然大多数老师对教材内容都已非常熟悉,但是每一届的学生是不同的,而且学生也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备课并不是对教材知识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呈现,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的情感状态、多数学生的需要、学生在知识建构上的困难。需要以研究的视角观察问题,反思自己的备课中“情境的设置能否激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热情?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把教材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了然于心。讲课时就感到自己底气足,对教材能够运用得当,对课堂能够收放自如。 四、精心备课需要从集体中汲取智慧的火花 集体备课,能够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形成教育的合力。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

让科学课堂更有科学的味道(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让科学课堂更有“科学”的味道 华蓥市双河小学科学团队 执笔:李鑫 课堂是一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和发展,才能生生不息。 ——题记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科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让学生得到发展,我们一直在探索。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在“自学互帮导学法”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注重“结果”到更注重“过程的生成”,从老师的“独白”到师生的“对话”,从“满堂式”的讲解到“参与式”的探究活动,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充满“科学”的味道和“人性化”的和谐美。 蜕变的味道,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 【蜕变一】:“满堂式”的讲解到“参与式”的探究研讨活动 在应试教育时期,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为了考出优异成绩,科学课堂上,老师能省则省,实验不做了,探究不进行了,老师从头到尾满堂灌,学生云里雾里跟着走,有时一堂课下来,能上好几节课的内容呢。一本教材,几本复习资料,“汗水+时间”,凭着这些就能在全市统考中名列全貌。这样的科学课堂还是科学课吗?这样的科学课堂还有意义吗?除了让学生记住几点知识,其余则一无所获。 开展“自学互帮导学法”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应该怎样上,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教研的重心和重点,可喜的是经过一番“蜕变”,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满堂式”的串讲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变色花》教学片断执教:龙艳 …… (小组合作制作紫甘蓝汁,并喷在纸花上,使纸花变色,其中有一小组的纸花没有变色)师:为什么这一小组的纸花没有变色呢? 生:可能是他们这组的紫甘蓝汁有问题。 师:那用你们这组的紫甘蓝汁来喷喷看。 生试验,纸花依旧没变色。 师:为什么花还是没有变色呢? 生:是纸的问题。 师:那么纸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生默默思考 师:同学们想知道吗?

深度学习,让课堂更精彩

深度学习,让课堂更精彩 滨江中学李桂琼 课改春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深深扎根我们心田。近年来,卓越课堂、高效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提法层出不穷。就语文课题而言,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引领下,我们转变了思想观念,从过去“教”的研讨,转向学生“学”的探究。注重从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捕捉学生内在过程及障碍原因,积极探索教法、学法模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兴趣变浓,思维更活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课堂提问讨论积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 在近一两年来,在不断地培训学习,实践探究中,我们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研究的立足点定位在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致力于学习成果的本土化,并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的变化促使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深度学习活动”,回答“如何学”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目标的问题,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探究型学习活动。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我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成员在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讨论、交流,促使许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了。课间缠着老师请教探讨问题的学生更多了。 二、小组探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了 深度学习是指向“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校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情景,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当学生们因为某个问题发生争论时,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通过启发、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争论、互评、自由发表观点中提升自我,在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较过去明显加强。 三、班团引领,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更活了 “深度学习目标”体现课程三维目标,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其中,班团活动是我校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与实践,我校在这方面设有专门的课程,如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的兴趣班,每周三的班队活动等。在此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而选择的,兴致较高。长期以来,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阳光、积极。 四、深度学习,教师教研的水平提高了 随着学生思考积极性的增强,探究热情的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这是改变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这体现了深度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等创造了条件。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 自从我校深入开展“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以来,经历了课题研究的过程,教师教研教改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教师主动开展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反思及论文写作,学会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走向成熟,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尽管“深度学习”让我们收获满满,让“教”与“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但在深度学习探究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游戏”让科学课更精彩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游戏”让科 学课更精彩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游戏”让科学课更精彩 位奇镇高寨小学赵晓红 内容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教学形式,是把有关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再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科学课中的游戏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趣味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寓教于乐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虚构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于一体,这些特性与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吻合。那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游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学习科学,使学生乐于了解生活中某些现象和奥秘,进而能主动地关注周围的生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

中,采取游戏的教学形式,是把有关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再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科学课中的游戏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在科学课上运用游戏教学的意义 1.科学游戏能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因此,我们很重视寓教于乐,充分体现游戏的趣味性。开课伊始,我通常出示图片、木偶,并通过讲故事,变小魔术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多种感官,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贪玩好胜等特点组织各种科技游戏活动,使他们在玩玩乐乐中耳濡目染,不断受到科技熏陶。 2.科学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由于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游戏,所以许多小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课。游戏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等能力,

语言使科学课堂更精彩

语言使科学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1-08-19T16:26:45.09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作者:余宁殷娇 [导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灵魂的完美塑造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艺术。 浙江省上虞市驿亭镇中余宁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殷娇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通过“嘴语”和“肢体语言”把表达的内容准确地、幽默地传递给学生,便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本文就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的轻松进行论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灵魂的完美塑造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艺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艺术把科学中枯燥的理论、公式等变得有趣、实用、通俗易懂,一个个灵魂才会被吸引、才会被触动、才会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现就我的教学生涯中所感触的点滴谈谈我的看法。 一、通俗趣味的语言,表达出抽象的事物,树立形象的“模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科学这门学科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其中有些知识枯燥、抽象,如照本宣读,会丧失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如果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来解决这些知识点,便会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掌握知识。 如在学电路连接方式中并联电路时,学生很难准确的找到并联的支路。此时我们把电路图比作是走迷宫,电路正极是起点,负极是终点,让同学们找找不同的走法,看谁找得快又准。此时同学们觉得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几乎所有同学都找全了走法。此时我们再问:“你们所找的走法中,每次都走哪部分?”同学们立马在电路图中指出了共有部分,我就告诉他们这在科学中我们称它为干路,不是共有部分就是支路,这些支路是并联的。这样一来同学们在趣味游戏中掌握了电路中并联的知识点,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幽默语言,触及学生的情感,树立完整语境,使课堂具有轻松活力 几乎所有人喜欢欣赏相声,我想这应源于相声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它的幽默性。相声的表演使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明白各种道理。如果把相声的这种语言艺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那效果一定很好。我觉得科学课中的幽默可通过下面两种方式来进行演绎。 (1)“嘴语”的幽默性 幽默性通过“嘴语”进行传递是主要方式,也是最常用的方式。例如我们在讲“人体的健康”内容时,里面讲到了三道防线。如果我们把这三道防线跟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牛气冲天》中蜗牛生病联系起来,如它体内黄牛国与白牛国之间的斗争片段。让学生把这个片段中经典的语段进行表演,然后再与我们的知识联系;白、黑牛国与黄牛国之间的斗争相当于我们体内的吞噬细胞与病原体之间的斗争,白、黑牛国胜了相当于吞噬细胞胜了,我们就不会生病,反之我们就生病了,这就是三道防线中的第二道防线。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知识幽默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使学生喜欢上了科学课。 (2)肢体语言的支配作用 如果“嘴语”是红花,那么“肢体语言”就是绿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眼神、一个夸张的动作、一次故意的失误都会给课堂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在讲神经系统中小脑所起的作用时,老师故意夸张模仿醉酒者跨楼梯时表现,此时学生哈哈大笑说:“老师你喝醉酒了!”老师趁机抓住这个话题讲解小脑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酒后不能驾车。 三、得体的评价语言,营造积极的舆论,让学生乐学、勤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都愿意听赞美之词,永远不会对美妙的语言产生厌倦。有句话说得好:“赞美与鼓励能使傻瓜变天才,指责与批评能使天才变傻瓜。” 课堂中练习题的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如果老师平平淡淡每题都讲下去,则最后一难题很少会有同学解答出来。反之,老师在中间插上赞美激励的话,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展示难题之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对本堂课的知识点掌握的不错,如果下面一题目也能做出来,那真是很了不起了!”这样一来,便激起了学生的斗志,都跃跃欲试,想成为班中的强者。我们在肯定赞美时并不是否定批评,但我们可以委婉一点。有位学生解题速度很快,但字迹不清楚。如果我们当头一棒:“字写得这么差,重新做。”学生听了如泼了一盆冷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说:“某某,你的思维很敏捷,做题准确率也高,如果字迹再端正一点的话,那真是太完美了!”这样一说,第二次他交上来作业的字迹肯定明显好转。 让我们打开心扉,用真诚的心去赞美学生的闪光点,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赞美的话能当十天的粮。”我们也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多注重语言艺术,在做到语言准确、精练前提下,穿插诙谐、灵活、赞美的语言就能把我们的课堂演绎得充满生机、充满艺术氛围,塑造一个个完美的灵魂!

科学研究让教育更精彩

科学研究,让教育更精彩 生物教研室主任朱晓华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生物组全体老师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生物教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在课堂教学及教学研究中理解并实践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学研究促发展,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了以有效科学研究达成优质教育的目的。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树立一个理念——以教育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发展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带动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把科学研究工作提升到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动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建设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高度。在学校制定的相关的对教研奖励政策的之下,我们生物教研组全组老师们掀起了浓浓的科学研究氛围,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日趋常态化。 二、把握一个中心——以教育科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 (一)以科学研究促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和深入发展 早在2007年开始,我们生物组就在市教研室和学校的带领下率先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采取行动研究的策略,让科学研究走进课堂,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提炼高效的课堂模式及操作流程。

首先我们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研究,即在集体备课时有意识地对一些重点课型、典型课例进行细致深入地研讨,通过集体研讨,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案例,并进一步进行完善,初步构建起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的基本流程。 其次,根据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写一遍的认知规律,在我们的自主课堂减少了“讲与听”,增加了“说与做”,删去了无效环节,减少了无效劳动,通过“集零为整,模块推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喜欢的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并完善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激发动机;目标定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点拨,归纳提升;目标达成,当堂检测”的五个教学环节。 随着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我们也在市教研室和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备课组同讲一节课”优秀教师观摩课研讨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引领和教学策略的应用示范。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先后采用了“四度评价法”、“教学要素评价法”、“分环节评价法”等开展了专业的观课、评课,为提高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的效率,我们还采用了与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相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即: 这些高效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为课堂改革确立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二)以科学研究促进“个性化教学法”的打造 “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普遍使用,

“游戏”让科学课更精彩

“游戏”让科学课更精彩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探究性教学,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教学形式,是把有关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再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科学课中的游戏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新颖性趣味性创造性寓教于乐 正文: 在科学教学中,游戏又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新颖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特性与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吻合。那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游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学习科学,使学生乐于了解生活中某些现象和奥秘,进而能主动地关注周围的生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教学形式,是把有关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再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科学课中的游戏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在科学课上运用游戏教学的意义 1.科学游戏能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层层设疑、时时激趣,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调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教师刻意设计的情境中,学生便会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我在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我设计了游戏环节导入新课,我给学生表演了一个《手影游戏》,然后找同学上台表演,在学生玩得正起劲时,我关掉投影仪,让学生无法表演,这时我问学生“影子怎么不见啦?”就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要清晰的看到物体的影子应需要哪些条件?”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贪玩好胜等特点组织各种科技游戏活动,使他们在玩玩乐乐中耳濡目染,不断受到科技熏陶。 2.科学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合作,不愿为他人服务。因此科学课程标准就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即在科学课学习中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作为科学课的教师,我们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尊重他人,能主动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使他们长大后能适应社会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立足之地。在科学教学中我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新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我在一次科学课中,在进行了解小动物吃什么这个活动时,我提前给同学分组,同学自己分工合作,每一个成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组长的组织下,明确了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