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皮肤性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总论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

1、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黑素细胞

(含黑素,可遮挡和反射紫处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朗格汉斯细胞(免疫活性细胞,消化细胞外物质)和梅克尔细胞(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感觉作用)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2、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胶原纤维、

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

3、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4、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

5、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

质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6、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

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7、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

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8、斑块(plaque):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

有凹陷。见于银屑病等。

9、丘疹(papule):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10、风团(wheal):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11、鳞屑(scale):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

程受干扰所致。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

12、浸渍(maceration):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

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13、结节(nodule)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位置可深达真皮或皮下,可由炎性浸

润(如结节性红斑)或代谢产物沉积(如结节性黄色瘤)所致。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结节可吸收消退,亦可破溃成溃疡,愈后形成瘢痕。

14、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

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15、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合后有瘢痕

16、鳞屑表皮角质层脱落(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大小、厚薄不一:糠秕状、蛎壳状、油腻

17、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好发

皮肤皱褶部位

18、裂隙皮肤线形裂口,可深达真皮面有瘙痒或出血;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原因:炎

症、角质层增厚或干燥

19、瘢痕真皮或深部组损伤或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分类:萎缩性瘢痕,增

生性瘢痕

20、萎缩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皮肤任何一个成分。表皮:皮肤变薄,似皱纹纸样外

观;真皮:皮肤凹陷,皮纹正常;皮下:皮肤显著凹陷

21、痂:皮疹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与坏死组织以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的附着物。组成

差别:(1)浆液痂 (淡黄色) :带状疱疹(2)脓痂(深黄色) :脓疱疮(3)血痂(棕红色) :过敏性紫癜

22、抓痕:表皮剥脱,系搔抓引起的线条状损伤

23、皮肤划痕试验(dermatographic test)

(三联反应) (triple responses)(1)红色线条(3〃~15〃) ;(2)红晕(15 〃~45 〃):麻风不出现(3)风团状线条(1~3 〃):荨麻疹

24、滤过紫外线检查 320-400nm长波紫外线特殊荧光(1)亮绿色--白癣(2)暗绿色--黄

癣(3)珊瑚红色--红癣

25、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

种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26、血管性水肿好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舌、外生殖器、手足等)。皮损为

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痒感不明显,偶有轻度肿胀不适。一般持续1~3天可逐渐消退,但也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皮肤性病学各论

病毒性皮肤病: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粘膜病变

机制:一、直接侵犯皮肤、粘膜。二、免疫介导引起皮肤粘膜变态反应

病毒性皮肤病的分类

据临床表现分:

疱疹型: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

发疹型:麻疹、风疹

新生物型:病毒疣

单纯疱疹: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

皮损以群集性水疱为特征

好发于口周、鼻腔、生殖器等部位

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发病机制

1、HSV侵入皮肤粘膜后,先在局部增殖,形成初发感染。

2、以后沿神经末梢上行至区域神经的神经节中长期潜伏,当受某种因素激惹后,病毒可被激活并经神经轴索移行至末梢所分布的表皮,表现为疱疹复发。

3、HSV感染人体后不产生永久性免疫,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不能阻止复发。

初发型单纯疱疹

疱疹性龈口炎:口腔、牙龈等处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接种性单纯疱疹:接触部分,如手指

新生儿单纯疱疹:多数为HSV-II引起

疱疹性湿疹(Kaposi水痘样疹)发生于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患儿,原有皮损处红肿并出现群集水疱、脓疱,病情严重,可泛发全身,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复发型单纯疱疹

常由各种诱发刺激如发热,月经,受凉,消化不良等引起。

具有在同一部位多次复发倾向,患者多为成人。

复发型单纯疱疹往往较原发型的水疱小且密集。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簇集性的小水疱、沿单侧的周围神经分布、常伴神经痛

病因:水疱-带状疱疹病毒(VZV或HHV-3)

典型临床表现:1.前驱症状:轻度不适,皮肤灼热或神经痛,持续1-3天。

2.典型皮损:潮红斑-小丘疹-簇集紧张性水疱-干涸结痂。

3.分布特点:沿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不过中线,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4.病程:2--3周。

特殊表现:本病多见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

定义: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或粘膜所致的表皮良性赘生物。HPV有100多种亚型,故临床表现多样。

跖疣(verruca plantaris)

为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多由HPV-1型所致

扁平疣(verruca plana)

好发于青少年,又称青年扁平疣。多由HPV-3等亚型引起。

生殖器疣(GA、CA)

又称尖锐湿疣、性病疣,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细菌性皮肤病(Bacterial skin diseases)

第一节脓疱疮 (Impetigo) 是由金葡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防治

寻常性脓疱疮亦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好发于托儿所、幼儿园

?典型皮损:红斑/丘疹--薄壁脓疱--破溃糜烂--蜜黄痂。

?好发部位:面部、四肢,特别是口周、鼻孔附近。

合并症:重症者可伴发热、淋巴结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炎。病程6到10日

大疱性脓疱疮

?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

?皮疹:小疱→松弛性大疱+半月形积脓→糜烂结痂。

新生儿脓疱疮:为发生于新生儿的大疱性脓疱疮。1传染性强,发病急2泛发全身的大脓疱,尼氏征阳性3常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危及生命

深脓疱疮

?又称臁疮,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人。好发部位:小腿、臀部。

?典型皮损:脓疱--扩大加深--坏死+蛎壳状黑痂--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疼痛明显。病程:

约经2—4周或更长。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综合征(SSSS)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

发病特点:起病前常由化脓性感染灶存在。多始发于患儿的口腔及眼周,然后迅速波及躯干与四肢组织病理:浅层表皮细胞松解坏死,真皮炎症轻微,仅少许淋巴细胞浸润。

典型皮损:在大片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烫伤样松弛性水疱和大片表皮松解剥脱,尼氏征阳性。有明显疼痛或触痛。

病程:轻者1-2周,重者可因肺炎、败血症死。

脓疱疮治疗:外用治疗:杀菌、消炎、收敛、干燥。系统治疗:有全身症状者及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毛囊炎、疖与痈

毛囊炎(folliculitis)

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

疖(furuncle)

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毛脓性炎症

痈(carbuncle)

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表面有多个脓头。

皆多为金葡菌感染引起。

真菌性皮肤病:是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粘膜、毛发及指甲的疾病。

头癣:是指累及头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

主要途径:直接接触患者、患畜(猫、狗等)无症状带菌者

间接接触传染,不洁的理发器具、互戴帽子、共用枕巾、梳子等

临床分型:

一、黄癣许兰氏毛癣菌

主要见于儿童,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头皮发炎潮红,并有薄片状鳞屑,此后形成以毛发为中心的碟形黄痂,称黄癣痂。剥去痂皮其下为红色稍凹陷的糜烂面。黄癣痂常伴有鼠臭味。

毛发暗无光泽,脆而易折。病久者,毛囊萎缩、毛发脱落形成大片永久性秃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痒感。

二、白癣致病茵: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

小孢子菌属多侵犯儿童,尤以学龄前儿童较多。

皮损初起为群集的红色小丘疹,向四周扩大成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以后在附近可出现一至数片较小的相同损害。脱屑斑一般无炎症反应。但亲动物性菌种常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甚至变为脓癣。

病发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白色菌鞘,(高位断发)断发极易拔出。

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痒感。

青春期后可不医自愈。成人白癣很少见(皮脂抑菌)。愈后不留疤痕。

三、黑点癣致病茵:堇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

比前两种少见,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

皮损初起为灰白色鳞屑斑,以后渐扩大成片,皮损炎症反应轻微。

病发由于毛根内充满成串孢子,往往露出头皮即折断,其残端留在毛囊口,呈黑点状。

病程发展缓慢,病久者,经治愈后常留有疤痕,引起局灶性脱发。

四、脓癣致病茵:亲动物或亲土性真菌

为黑癣、白癣的特殊类型。

典型的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初起常为一群集性毛囊小脓疱,继而损害弧形隆起,变成一暗红色脓疱,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毛囊孔呈蜂窝状,挤压可排出少量脓液。损害可单发也可多发。

患区毛发易拔出。

自觉轻度疼痛压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愈后常有疤痕形成,引起永久性脱发。

实验室检查。直接镜检

黄癣:病发可见发内沿长轴排列的菌丝和关节

孢子;黄癣痂内可见鹿角状菌丝;

白癣:发外小孢子围绕病发紧密排列;

黑点癣:发内稍大的小孢子呈链状排列。

第二节体癣和股癣

体癣(Tinea corporis)发生于除头皮、掌跖、毛发和甲以外其它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股癣(Tinea cruris)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

第三节手癣和足癣

手癣:皮肤癣菌侵犯指间、手掌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

足癣:主要累及足趾间、足跖、足侧缘。

致病菌: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

临床分为三型。

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

水疱鳞屑型:最常见。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足侧。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水疱,壁厚,经数天干涸,呈领圈状脱屑。可不断向周围蔓延,瘙痒明显。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根、足跖及其侧缘。皮损多干燥、角质增厚、表面粗糙脱屑、纹理加深、易发生皲裂,通常无瘙痒,皲裂时有疼痛。

浸渍糜烂型:常见于第四、第五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甚至裂隙。有不同程度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恶臭味。本型易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等。

第四节甲真菌病(Onycomycosis)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

甲癣:特指由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

甲真菌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致病菌与手足癣基本相同。多继发于手足癣。

临床表现

①白色浅表型 [SWO]:真菌从甲面进入,形成不整形白色混浊斑,久之常致甲板变形、增厚变脆

②远端侧位甲下型 [DLSO]:真菌从甲前缘或甲侧缘侵入,沿甲板向后发展,形成松碎的角质蛋白碎屑,堆积于甲下,使甲增厚,凹凸不平,翘起,甲板与甲床分离,前缘残缺不整,如虫蚀状,久之甲板全被破坏;

③近端甲下型 [PSO]表现为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不平可破损

④全甲毁损型 [TDO]是各型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全甲板被子破坏,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甲床残留粗糙角化

5甲板内型:罕见。

第五节癣菌疹(Dermatophytid)

由皮肤癣菌感染灶(以足癣多见)释放出真菌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远隔部位发生皮疹称为癣菌疹。是机体对真菌感染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

第六节花斑糠疹(Pityriasis vesicolor)又名花斑癣、汗斑,是马拉色糠秕孢子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浅表性真菌性皮肤病。

深部真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由念珠菌属(Candida)累及皮肤、粘膜、内脏器官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寄居状态下念珠菌呈孢子相,致病时转变为菌丝相。菌丝相的念珠菌可分泌一些蛋白酶类,利于菌体对组织入侵与扩散。

临床表现:念珠菌病的分类

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间擦疹、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真菌病、念珠菌性肉芽肿

粘膜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内脏念珠菌病:消化道念珠菌病、呼吸道念珠菌病、其它:菌血症等

防治原则:去除促发因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要加强支持治疗

皮肤念珠菌病:咪唑类霜剂,1-2次/日。

口腔念珠菌病:制霉菌素(10万U/ml)或二性霉素B(0.1g/ml)含漱,每日数次。

阴道念珠菌病:外用制霉菌素栓两周或咪唑类栓一周,性伴应同时治疗。

念珠菌性间擦疹:外用酮康唑洗剂及抗真菌粉剂。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双相型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主要累及四肢和颜面等暴露部位,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损害,偶尔可累及粘膜、肺、脑膜、骨骼、关节和其他内脏器官。

局限性皮肤型固定型,好发于面、颈、躯干和手背,限于初发部位。

皮肤淋巴管型较常见。原发常在四肢远端,孢子由外伤植入形成皮下结节。

皮肤播散型可继发于皮肤淋马管型或由自身接种所致,于远隔部位出现多发性实质性皮下结节,皮损表现为多形性。

皮肤外型又称内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茵病,多累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由血行传播,吸入孢子可引发肺孢子丝茵病。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感染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

定义: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致病原与发病机制:总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刺激物-----原发性刺激反应(机制:直接损伤或破坏皮肤细胞、组织。共同特点: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无一定潜伏期;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2、接触性致敏物-------- 接触性致敏反应(机制:主要是IV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初次反应(诱导期)4天,二次反应(激发期)24-48小时,少数人,“迟发、泛发”斑贴试验阳性。共同特点: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1-2周接触到同样致敏物才发病;皮损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易反复发作;皮肤斑贴阳性)

临床表现均伴有瘙痒

急性接触性皮炎:轻的红斑、丘疹;重的水疱、糜烂

亚急性接触性皮炎:脱屑、浸润。

慢性接触性皮炎:肥厚、苔藓样变。

是寻找外源性致敏原的一种快速、简便和安全的特异性检查方法

接触变应原检测盒:20种欧洲标准抗原系列

湿疹(Eczema)

定义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病情易反复发作。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复杂、不清楚、考虑与变态反应有关。

内因:慢性感染、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循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

外因:食物、吸入物、环境物质等。

临床表现

湿疹皮损的总特征:

湿---渗出倾向痒---剧烈瘙痒

杂---皮疹多形乱---境界不清(但总体上对称)

慢---反复发作

好发部位:面、手足、乳房、外阴、全身各处。

分期特征:

急性湿疹:轻则红斑、丘疹,重则水疱、糜烂。

1、表皮内海绵形成;

2、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杂有少量中性与嗜酸性细胞。

亚急性湿疹:脱屑、浸润。

1、片状角化不全、结痂、明显的棘层肥厚伴表皮突延长和融合、局部海绵性水疱,真皮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

慢性湿疹:肥厚、增生、苔藓样变。

1、表皮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棘层肥厚;

2、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粗,毛细血管壁增厚。

特异性皮炎

?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

?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特发性炎性皮肤病

?表现为皮损瘙痒、多形并有渗出倾向

?常伴发有哮喘、过敏性鼻炎

病因:目前没不完全清楚

1.遗传因素:已发现遗传易感基因。

2.免疫因素:血IgE增高,皮损中Th2增多。

3.环境因素:屋尘螨、花粉等可诱发。

荨麻疹

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

1、急性荨麻疹

?典型症状:皮肤瘙痒--鲜红色风团--扩大融合--水肿苍白呈桔皮样。

?风团持续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无痕,但新风团可不断发生。

?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症状:

?心慌、烦躁、血压降低、过敏性休克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呼吸困难、窒息

2、慢性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皮损类似急性,但全身症状较轻。

3、特殊类型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

(2)寒冷性荨麻疹

(3)胆碱能性荨麻疹

(4)日光性荨麻疹

(5)压迫性荨麻疹

(6)血管性水肿(巨大荨麻疹)

4、血管性水肿,发生于皮下组织及粘膜的局限性水肿

药疹

定义: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药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甚至危及生命。是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的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

三种常见的药疹:

1、固定性药疹

?致敏药物:磺胺、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等。

?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圆或类圆形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重则水疱或大疱。

?停药后一周左右红斑可消退,遗留灰褐色色素沉着斑。

?复发时多在同一部位,但可数目增多、面积扩大。

2、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临床表现现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清病样症状,重者可并发过敏性休克。

3、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又称发疹性药疹,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

?致敏药物:半合成青霉素、磺胺、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等。

?麻疹样药疹: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密集分布但较少融合,对称

泛发全身。

?猩红热样药疹:初为小片红斑或斑丘疹,彼此融合扩展,从面颈向下发展,尤

其皱褶与四肢屈侧受累明显。

较之真性麻疹及猩红热:疹色鲜艳、瘙痒明显;卡他症状轻、系统症状少。

其它类型:

4、湿疹型药疹

?多先接触外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引起局部皮肤致敏;

?再次使用相同或相似药物后,出现全身泛发湿疹样改变;

?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小水疱,糜烂、渗出,也可转为慢性。

5、紫癜型药疹 II型或III型超敏反应介导,皮肤表现为双下肢皮肤可触及性淤点或淤斑,重者可有坏死、血疱

6、痤疮型药疹皮损为毛囊样丘疹、脓疱等,类似寻常痤疮,多发于面及胸背部。

光感性药疹皮损分两类:光毒反应性药疹:潜伏期短,皮损类似晒伤,非免疫反应;光超敏反应性药疹:潜伏期长,皮损类湿疹或接触性皮炎,免疫过程

三种重症药疹:

7、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8、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症,TEN)

9、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两种新型药疹:

10、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HS,DRESS)皮损:头面及上半身为主的麻疹皮损,有特征性的面部水肿;学异常:嗜酸粒细胞超过1000/L或异淋阳性;统受累:淋巴结大、肝炎、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

重型药疹的治疗:

1.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2.防治继发感染

3.加强支持疗法

4.加强护理及局部外用药治疗

多形红斑

定义: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发黏膜伤害,易复发。

多形红斑的特征性皮损:靶型红斑或虹膜状红斑。此为多形红斑与固定型药疹的鉴别要点

临床分型:

1、红斑—丘疹型较常见,全身症状较轻,但易复发。皮损主要是为红斑,颜色鲜红血周围扩

大;典型皮损为暗戏色或风团样皮损

2、水疱—大疱型由红斑-丘疹型发展而来,除四肢远端外可向心性扩散到致全身并出现糜烂。

3、重症型又称Stevens-Johnson综合症,发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

银屑病的临床分型:

1.寻常型银屑病2.关节病型银屑病3.红皮病型银屑病4。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和局限性脓疱型)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特征

皮损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透明薄膜,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

薄膜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

Auspitz征: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由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

形状:点滴、钱币、蛎壳状、花瓣状、疣状

部位:以四肢伸侧,特别是肘部、膝部、和骶尾部最常见,常呈对称性。头发可成束状发,甲受累多表现为“顶针状”凹陷

症状:痒

分期:

⑴进行期:皮疹不断增多、扩大,色鲜红,鳞屑较薄,周围有红晕。常有同形反应(Koebner现象);

⑵稳定期:病情保持相对稳定,基本上无新疹出现,旧皮疹逐渐扩大,有较多较厚的鳞屑;

⑶消退期:先从躯干、上肢开始消退,头皮及下肢消退缓慢。

银屑病组织病理学检查:寻常银屑病表现为角化过度搬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整齐向下延伸;真皮乳头上方棘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周围课件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更明显,余与寻常型银屑病相似。脓疱型银屑病表现为Kogoj微脓肿。

结缔组织病是一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与免疫相关,累及多器官系统中疏松结缔组织的疾病。

红斑狼疮是一种英武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征性皮损:面部蝶形红斑

分型为: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特殊类(深在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药物性红斑狼疮。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色素失禁等,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有灶性,有时甚至较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间可有粘蛋白沉积,久之则炎性浸润减轻,基底膜增厚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即狼疮带试验(LBT),在DLE皮损表皮—真皮交界处可见颗粒状IgG,IgM,和C3的沉积,阳性率80%—90%,正常皮肤LBT为阴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1蝶形红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7肾病表现:尿蛋白>0.5g/L,(或尿蛋白>+++),或有细胞管型。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除外由药物,代谢病引起)9血液病变: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000/μl,淋巴细胞<1500/μl或血小板<100000/μl。10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持续至少6个月的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三者中具备1项。)11ANA阳性:除外药物性狼疮所致11项中具备四项即可诊断SLE。

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黄纹肌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以亚急性和慢性发病为主。

特异性皮损:

1、眶周紫红色斑:以双上眼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片,可累及面颊和头皮,具有很高的诊断特异性。

2、Gottron丘疹:即指指关节、掌指关节伸侧的扁平紫红色丘疹,多对称分布,表面附着糠状鳞屑,约见于1/3的患者;

3、皮肤异色症:部分患者面、颈、上胸躯干部在红斑鳞屑基础上逐渐出现褐色色素沉着,点状色素脱失,点状角化,轻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称为皮肤异色症或异色性皮肤炎。

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酶: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其中CK和ALD特异性高,LDH升高持续时间长。

硬皮病的临床分型:

1.局限性硬皮病;包括斑状和线状硬皮病。

2.系统性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分肢端型和弥漫型

CREST综全征是肢端硬皮病的一种亚型,包括皮肤钙化、雷诺现象、食管功能异常、肢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由于系统受累有限,故预后较好。

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细胞松解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慢性大疱性皮肤病。特点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或大疱。疱晚破呈糜烂面;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为表皮内水疱,血清中和表皮细胞间存在IgG型的抗桥粒芯糖蛋白抗体(天疱疮抗体)

大疱性类天疱疹与寻常型天疱疮鉴别要点

大疱性类天疱疮为疱壁紧张的大疱或血疱、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粘膜损害少。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免疫病理检查见皮肤基底膜带IgG和/或C3呈线状沉积

寻常型天疱疮皮肤发生不易愈合的松驰性水疱、大疱,容易破裂,遗留不易愈合的糜烂面,尼氏征阳性,可伴有口腔粘膜损害。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内水疱及棘层松解。免疫病理可见棘细胞间有IgG、IgA、IgM 或C3网状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出血清中天疱疮抗体

淋病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鉴别诊断:

1.淋病症状较重,发病较急。潜伏期1-3天,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症状严重,尿道分泌物量多,呈脓性,实验室检查可于分泌物中检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即可确诊;非淋的潜伏期为1-3周,尿道炎症状较淋病轻,病原体为衣原体、支原体、滴虫等感染引起,也是性传播性疾病之一,也有尿频、尿急、尿痛和尿道口分泌物,症状与淋病很像。

2.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淋病患者尿道口有黄稠分泌物,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口仅有清稀分泌物。淋病淋球菌检查为阳性,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球菌检查为阴性

梅毒治疗原则(一定要记住)

原则:早期、足量、足程。首选青霉素。

性传播疾病的概念和常见病原体:

概念:性传播疾病(STD),主要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传播的一组传染病,不仅可在泌尿生殖器官发生病变,还可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所属淋巴结,甚至通过血行播散侵犯全身各重要器官和组织。

常见病原体:

淋病:淋病奈瑟菌;

梅毒:梅毒螺旋体;

尖锐湿疣:人类乳头瘤病毒(HPV);

非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解脲衣原体;

软下疳:杜克雷嗜血杆菌;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沙眼衣原体;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病毒;

梅毒分期:

获得性梅毒(○1一期梅毒:主要变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2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骨关节、眼、神经损害,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和内脏梅毒;○3三期梅毒:主要变现为皮肤粘膜损害,骨、眼、心血管、神经梅毒。)

先天性梅毒(特点是不发生硬下疳,早期病变较后天性梅毒重,骨骼及感觉器官多尔心血管受累少)

潜伏梅毒: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正常。

晚期胎传梅毒的标志性损害:

哈钦森齿;桑椹齿;胸锁关节增厚;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

哈钦森三联征:哈钦森齿,神经性耳聋,间质性角膜炎。

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可分为ATP检查,梅毒血清检查和脑积液检查。脑脊液检查主要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VDRL,PCR和胶体金试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总蛋白量的增加属非特异性变化,脑脊液VRDL试验室神经梅毒的可靠依据。病情活动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高(5个/L),因此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也常作为判断疗效的敏感指标。

性传播疾病(STD)是指主要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性接触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不仅可在泌尿生殖器官发生病变,还可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所属的淋巴结,甚至通过血行播散全身各重要组织和器官。

梅毒的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约95%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2、垂直传播:通过妊娠由母体传播给婴儿。3、其他途径:冷藏3天以为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此种血液可引起传染;少数患者可通过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淋病的分型:单纯性淋病(淋菌性尿道炎、淋菌性宫颈炎、淋菌性肛门直肠炎、淋菌性咽炎、淋菌性结膜炎)、淋菌并发症(淋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精囊炎、淋菌性附睾炎)、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常发生在肛门以及外生殖器等部位,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染。皮损:疣体常呈白色、粉红色或污灰色,表面易发生糜烂,有渗液、浸渍及破溃,尚可合并出血及感染。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官及肛周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治愈的STD,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分型:原发性、复发性和亚临床三种类型。

皮肤性病学总结

. -. 皮肤性病总结 1.原发性皮损(primary lesions):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病变。 ①斑疹(macule):局限新皮肤颜色改变,不高起或凹陷皮面 ②斑块(plaque):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直径>1cm ③丘疹(papule):局限性实质性隆起,直径<1cm ④风团(wheal):暂时性、局限性皮肤水肿型隆起,持续时间<24h ⑤水疱(vedicle)/大疱(bulla):水疱为局限性、隆起型,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1cm;大疱>1cm ⑥脓疱(pustule):含有脓液的疱疹;血疱为含有血液的疱疹 ⑦结节(nodule):实质性隆起,侵犯深度与直径大于丘疹 ⑧囊肿(cyst):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损害,触之有弹性 2.继发性皮损(secondary lesions):由原发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搔抓等引起。 ①糜烂(erosion):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红色湿润创面,表皮的缺损,预后不留瘢痕 ②溃疡(ulcer):局限性皮肤或粘膜上皮缺损达到真皮或真皮以下,通常预后留疤 ③鳞屑(scale):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④浸渍(maceration):皮肤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使皮肤变软变白,甚至起皱 ⑤裂隙(fissure):皲裂,线条状的皮肤裂隙,深达真皮 ⑥瘢痕(scar):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瘢痕的表面光滑而无皮嵴、皮沟, 无毛发等附属器 ⑦萎缩(atrophy):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⑧痂(crust):创面上多种成分混合干燥物 ⑨抓痕(excoriation):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达真皮浅层的缺损,呈线状或断续的线状 ⑩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苔藓化,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硬如皮革, 边缘清楚 3.外用药治疗原则【简答】 ①正确选择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自觉症状、病理变化选择治疗药物 真菌性皮肤病抗真菌剂 化脓性皮肤病抗细菌药物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抗过敏药物及抗炎症药物 瘙痒性皮肤病止痒剂 角化不全角质促成剂 角化过度角质松解剂 渗出性皮肤病收敛剂 ②正确选择剂型:根据病期及皮损特点选择剂型 急性期 红斑、丘疹、散在小水疱洗剂、粉剂丘疹融合、浸润斑块油剂、乳剂水肿、密集水疱、大疱、糜烂溶液冷湿敷 亚急性 散在暗红丘疹洗剂、粉剂浸润斑块、少量渗出油剂、糊剂浸润斑块、干燥、脱屑乳剂大片厚结痂软膏(加冷湿敷) 慢性期肥厚皮革化、苔藓样变硬膏、乳剂、酊剂角化皲裂、浸润脱屑软膏、硬膏、乳剂溃疡疮面软膏或冷湿敷

生理学重点笔记

前言课前导入 一、考情分析:“鸡肋” 二、科目特点: 面宽、点多、机制多 多思、多练、重理解 三、课程特点和要求: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一)单纯扩散 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O2、CO2、NO、CO、N2等气体外,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3.特点: ①顺浓度差,不耗能; ②无需膜蛋白帮助; ③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 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载体转运 通道转运 1.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例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 ◇特点: (1)载体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 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质(简称通道)进行的。其转运物质的能力受膜两侧电位差或化学物质的影响,故有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之分。 ◇特点:(1)相对特异性; (2)无饱和性; (3)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例子:Na+、K+、Ca2+等都经通道转运。 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 K+通道阻断剂——四乙铵 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 (三)主动转运 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2.钠泵 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Na+-K+依赖式ATP酶。 Na+-K+依赖式ATP酶(钠泵) 3.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①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的高Na+,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②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与形态。 ③它能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这种势能贮备是 可兴奋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这也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 4.主动转运的类型 (1)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利用ATP的能量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除钠泵外,还有Ca2+泵(或称Ca2+-Mg2+依赖式ATP酶)、H+泵(质子泵)和碘泵等。 (2)继发性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所需的能 .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 分章节归纳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组成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与真皮之间有基底膜带。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细胞长轴垂直真皮-表皮交界线)、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 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 【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 【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 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 第四章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 【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 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 水疱和大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1cm为界。 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大于2cm的结节称肿块。 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多为化脓细菌感染所致。 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有上皮细胞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一. 总论 1. 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可产生角蛋白。胞内含有张力原纤维,有桥粒结构。角质形成细胞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2. 表皮基膜带:①基底细胞与真皮交界面呈波浪状,由向真皮伸入的表皮角和向表皮突入的真皮乳头相互镶嵌而成②PAS染色呈紫红色染色带③可分为四层:胞膜层、透明层、基板层、网状层④功能:使表皮真皮紧密连接、渗透屏障、营养物质交换。 3. 黑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有合成黑素的功能。分散在基底层细胞间、毛发、真皮结缔组织中。硝酸银染色阳性。黑素细胞有细长树枝状突起。每个黑素细胞通过树状突起可与大约36个角质形成细胞接触,形成表皮黑素单位。无桥粒,含黑素颗粒。黑素颗粒以胞吐形式释放,再被临近细胞吞噬,吸收紫外线。 4. 朗格汉斯细胞:来源于骨髓,功能是摄取、处理和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及免疫监视。主要分布于表皮中上部、真皮、口腔黏膜等。氯化金染色显示树枝状突起。细胞表面有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抗原。胞内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 5. 斑疹:局限性的颜色改变,不隆起也不凹陷,直径<1cm,包括红斑、瘀点、瘀斑及色素异常。斑疹密集融合成大片叫斑片。 6. 丘疹:高出皮面的实质性隆起,直径<1cm,形态可呈扁平、半球形、多角形。由皮肤炎症浸润、皮表增生、代谢产物沉积引起。丘疹密集融合成大片叫斑块。

7. 水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性损害,若直径>0.5cm称为大疱,多为炎性反应所致,也可因棘细胞间粘合质溶解破坏或基底膜病变等引起。有表皮内和表皮下两类。愈后无瘢痕。 8. 脓疱:含脓液的疱,周围红晕,多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位置深浅不一,愈后无瘢痕。 9. 风团:真皮浅层的急性、局限性、水肿性、隆起性损害,淡红或苍白色伴周围红晕,边缘不规则,可呈伪足状。较快消退,不留痕迹,常伴剧痒。 10.结节:真皮或皮下组织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大小不一、触之较硬,可由1皮下组织炎症、2血管性炎症、3代谢产物沉积、4寄生虫、5肿瘤等引起。 11.囊肿: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有一定囊壁结构的内含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状损害。可隆起或仅可触及,触诊有弹性感。 12.鳞屑:皮肤炎症或干燥异常时,表皮因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或水疱吸收干燥而发生角质层的脱落,肉眼可见,可大可小。 13.痂:皮肤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或血液与坏死脱落的组织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而结成的附着物,可有脓痂、浆液痂及血痂等。 14.浸渍:皮肤因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角层吸收较多水分使表皮松软变白、起皱,称为浸渍。易发于指趾缝等皱折部位,摩擦后可形成糜烂。 15.糜烂:水疱、丘疹、浸渍等因机械摩擦等因素而形成的表皮或粘膜浅表性缺损,露出大小形态不一的红色浸润面,愈合较快不留瘢痕。

皮肤性病学问答题(有答案)

4、试述皮肌炎的皮肤表现: (1)双上眼睑紫红色水肿性红斑(Heliotrope征):具有特征性,此外面部、头皮、前胸V 字区等曝光部位也可有红斑; (2)Gottron丘疹:即指指关节、掌指关节伸侧的扁平紫红色丘疹,表面附着糠状鳞屑,约见1/3患者; (3)皮肤异色症(poikeloderma):在同一部位同时存在色素沉着、点状色素脱失、点状角化、毛细血管扩张等,自觉瘙痒,多见于面、颈和躯干部; 其他表现还可有甲皱襞发红、毛细血管迂曲扩张、甲小皮角化、光敏感、血管炎性损害、脱发等。部分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可在皮肤、皮下组织、关节附近发生软组织钙化。 5、试述皮肤科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处方外用药后,应当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6、以急性湿疹为例,如何选用外用药的剂型 答:应根据皮损特点选择外用药的剂型,(3分) 原则为: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2分) 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3分) 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2分) 7、试述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 答:(1)典型面部蝶形红斑:分布于面颊和鼻梁部的蝶形对称性水肿性红斑,光敏感,日晒后常加重。 (2)盘状红斑:见于5-15%SLE患者。 (3) 口腔、鼻粘膜溃疡。 (4)甲周红斑:(50-58%)指尖红斑或出血点。指尖点状萎缩。 (5)脱发:常为弥漫性休止期脱发;1/3-1/2前额发际毛发干燥参差不齐无光泽,细碎易 折断,形成毛刷样外观,称为狼疮发。 (6)皮肤血管炎:常表现为紫癜样皮损: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青斑;荨麻疹样血管炎; 血栓栓塞性静脉炎;大疱性皮损;雷诺现象;慢性溃疡等。 (7)其他尚可有皮下结节等非特异性损害。 8、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1)蝶形红斑 (2)盘状红斑 (3)光敏感 (4)口腔溃疡 (5)关节炎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病表现:尿蛋白>0.5g/d(或尿蛋白>+++)或有细胞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除外由药物、代谢病引起) (9)血液病变: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000/μl、淋巴细胞<1500/μl或血小板<100000/μl (10)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持续至少6个月的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三者中具备1项) (11)ANA阳性:除外药物性狼疮所致。 (11项中具备四项即可以诊断SLE)。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总结 1.原发性皮损(primary lesions):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病变。 ①斑疹(macule):局限新皮肤颜色改变,不高起或凹陷皮面 ②斑块(plaque):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直径>1cm ③丘疹(papule):局限性实质性隆起,直径<1cm ④风团(wheal):暂时性、局限性皮肤水肿型隆起,持续时间<24h ⑤水疱(vedicle)/大疱(bulla):水疱为局限性、隆起型,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1cm;大疱>1cm ⑥脓疱(pustule):含有脓液的疱疹;血疱为含有血液的疱疹 ⑦结节(nodule):实质性隆起,侵犯深度与直径大于丘疹 ⑧囊肿(cyst):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损害,触之有弹性 2.继发性皮损(secondary lesions):由原发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搔抓等引起。 ①糜烂(erosion):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红色湿润创面,表皮的缺损,预后不留瘢痕 ②溃疡(ulcer):局限性皮肤或粘膜上皮缺损达到真皮或真皮以下,通常预后留疤 ③鳞屑(scale):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④浸渍(maceration):皮肤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使皮肤变软变白,甚至起皱 ⑤裂隙(fissure):皲裂,线条状的皮肤裂隙,深达真皮 ⑥瘢痕(scar):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瘢痕的表面光滑而无皮嵴、皮沟,无毛发等附属器 ⑦萎缩(atrophy):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⑧痂(crust):创面上多种成分混合干燥物 ⑨抓痕(excoriation):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达真皮浅层的缺损,呈线状或断续的线状 ⑩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苔藓化,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硬如皮革,边缘清楚 3.外用药治疗原则【简答】 ①正确选择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自觉症状、病理变化选择治疗药物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⑶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⑶、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⑷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皮肤性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总论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 1、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黑素细胞(含 黑素,可遮挡和反射紫处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朗格汉斯细胞(免疫活性细胞,消化细胞外物质)和梅克尔细胞(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感觉作用)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2、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胶原纤维、 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 3、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4、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 5、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质 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6、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 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7、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 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8、斑块(plaque):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 凹陷。见于银屑病等。 9、丘疹(papule):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10、风团(wheal):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11、鳞屑(scale):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 受干扰所致。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 12、浸渍(maceration):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 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13、结节(nodule) 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位置可深达真皮或皮下,可由炎性浸润 (如结节性红斑)或代谢产物沉积(如结节性黄色瘤)所致。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结节可吸收消退,亦可破溃成溃疡,愈后形成瘢痕。 14、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 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15、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合后有瘢痕 16、鳞屑表皮角质层脱落(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大小、厚薄不一:糠秕状、蛎壳状、油腻 性 17、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好发 皮肤皱褶部位 18、裂隙皮肤线形裂口,可深达真皮面有瘙痒或出血;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原因:炎症、 角质层增厚或干燥 19、瘢痕真皮或深部组损伤或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分类:萎缩性瘢痕,增生 性瘢痕 20、萎缩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皮肤任何一个成分。表皮:皮肤变薄,似皱纹纸样外观; 真皮:皮肤凹陷,皮纹正常;皮下:皮肤显著凹陷 21、痂:皮疹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与坏死组织以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的附着物。组成差 别:(1)浆液痂(淡黄色) :带状疱疹(2)脓痂(深黄色) :脓疱疮(3)血痂(棕红色) :过敏性紫癜 22、抓痕:表皮剥脱,系搔抓引起的线条状损伤 23、皮肤划痕试验(dermatographictest) (三联反应) (triple responses)(1)红色线条(3〃~15〃) ;(2)红晕(15 〃~4 5 〃):麻风不出现(3)风团状线条(1~3 〃):荨麻疹 24、滤过紫外线检查 320-400nm长波紫外线特殊荧光(1)亮绿色--白癣(2)暗绿色 --黄癣(3)珊瑚红色--红癣 25、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 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26、血管性水肿好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舌、外生殖器、手足等)。皮损为 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痒感不明显,偶有轻度肿胀不适。一般持续1~3天可逐渐消退,但也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皮肤性病学各论 病毒性皮肤病: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粘膜病变 机制:一、直接侵犯皮肤、粘膜。二、免疫介导引起皮肤粘膜变态反应 病毒性皮肤病的分类 据临床表现分: 疱疹型: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 5 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 、乙醇、尿素以 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 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 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 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钠钾泵。(外Na+内K+) 每分解一份子的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皮肤性病学重点内容大题名解

皮肤性病学重点内容(大题、名解) 名词解释: 1、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2、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直径达到或超过1cm,称为斑片。 3、糜烂:局限性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形成的红色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因损害较表浅,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4、溃疡:局限性皮肤或黏膜缺损形成的创面,可深达真皮或更深位置,可由感染、损伤、肿瘤、血管炎等引起。损害常破坏基底层细胞,故愈合较慢且愈合可留瘢痕。 1.表皮黑素单元,一个黑色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2.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有外胚层分化而来。 毛发的生长周期生长期3年,退行期约3周休止期约3月。生长速度0.27_0.4毫米 3.原发性皮损,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种类,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4.继发性皮损,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增生性瘢痕的特点成隆起的表面光滑的无毛发的索状或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略硬斑块。 5. *斑贴试验(patch test) 是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作为试剂,以适当的方法将其贴于皮肤,一定时间后观察机体是否对其产生超敏反应。目前临床用于检测V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方法 6.PHN,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愈合后均伴有N痛统称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 7.皮损消退后(通常4w)神经痛持续存在则为带状疱疹后遗N痛 8.同形反应(isomorphism)Kobner现象外观正常的皮肤在各种针刺、搔抓、手术、注射涂抹性质强烈的药物等刺激后,发生与原发皮损相同的皮损特征。要发生在真皮乳头层及其以下,表示为活动期9.体癣,除头皮、毛发、掌足石(两个合起来写zhi)和甲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10.股癣,腹股沟、会阴、肛周、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 11.手癣,皮肤癣菌侵犯指间、手掌、掌侧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 12.足癣,累计足趾间、足(同上zhi)、足跟和足侧缘。 13.多价过敏:指个体处于高敏状态时,同时对多种结构无相似之处的药物发生过敏。 14.交叉过敏,机体被某种药物致敏后,若再用于该种药物化学结构相似或存在同化学集团的药物也可发生过敏反应15.红皮病性银屑病常有用药不当引起,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有沟纹。16.风团(wheal):

皮肤性病学考试重点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 明层和角质层。★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 质和细胞。★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 ?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质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莓样变。 ▲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见于银屑病等。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鳞屑: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 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和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 ▲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的基底达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愈合快,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愈合后有瘢痕 ▲浸渍: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好发皮肤皱褶部位 ▲裂隙:皮肤线形裂口,可深达真皮面有瘙痒或出血;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原因:炎症、角质层增厚或干燥 ▲瘢痕:真皮或深部组损伤或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 分类: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 ▲萎缩: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皮肤任何一个成分。表皮:皮肤变薄,似皱纹纸样外观;真皮:皮肤凹陷,皮纹正常;皮下:皮肤显著凹陷 ▲痂:皮疹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与坏死组织以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的附着物。组成差别:(1)浆液痂(淡黄色):带状疱疹(2)脓痂(深黄色):脓疱疮(3)血痂(棕红色):过敏性紫瘢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一.总论 1.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可产生角蛋白。胞内含有张力原纤维,有桥粒结构。角质形成细胞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2.表皮基膜带:①基底细胞与真皮交界面呈波浪状,由向真皮伸入的表皮角和向表皮突入的真皮乳头相互镶嵌而成②PAS染色呈紫红色染色带③可分为四层:胞膜层、透明层、基板层、网状层④功能:使表皮真皮紧密连接、渗透屏障、营养物质交换。 12.鳞屑:皮肤炎症或干燥异常时,表皮因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或水疱吸收干燥而发生角质层的脱落,肉眼可见,可大可小。 13.痂:皮肤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或血液与坏死脱落的组织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而结成的附着物,可有脓痂、浆液痂及血痂等。 14.浸渍:皮肤因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角层吸收较多水分使表皮松软变白、起皱,称为浸渍。易发于指趾缝等皱折部位,摩擦后可形成糜烂。 15.糜烂:水疱、丘疹、浸渍等因机械摩擦等因素而形成的表皮或粘膜浅表性缺损,露出大小形态不一的红色浸润面,愈合较快不留瘢痕。 16.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真皮或皮下组织,形状大小深浅不一,愈后留有瘢痕。

17.抓痕:常由于瘙痒而搔抓引起的线条状表皮损伤(仅伤及表皮),其上可有血痂,愈后不留瘢痕。 18.裂隙:线形裂口(与皮纹一致),常深达真皮,疼痛出血,多掌跖指关节处,多由于长期接触碱、脂溶性化学物质或手足湿疹等导致。 19.瘢痕:溃疡愈合后填补的新生结缔组织构成。表面平滑无皮纹、毛发等,无弹性,分增生性及 局限性皮肤增厚、粗糙。表面纹理加深加宽,将患处皮肤分成菱形或多角形的分格。主要由经常搔抓、不断摩擦使角质层、棘层增厚所致。常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透皮肤比软膏弱,刺激性低。用于亚急性皮炎略有少量渗液。毛发不宜应用。 皮肤癣 10mm的 9.丹毒:①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俗称“流火”。②皮肤、皮下组织的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急性炎症。③局部红肿热痛。有头痛、发热的全身症状。 10.Ramsey-Hunt综合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产生外耳道疱疹、耳痛、面瘫、眩晕等症状。 11.疣: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引起的一组良性赘生物。常见的有4种类型:寻常疣(瘊子)、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可刮除、物理化学法破坏、中药治疗。 12.扁平疣: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皮损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多发,可沿抓痕排列成条状,偶微痒。消退前有炎症反应,异常瘙痒。病程长,消退后可复发。 13.传染性软疣:一种由软疣病毒感染引起的丘疹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在皮肤上发生蜡样光泽的丘

皮肤性病学重点总结考试必过版

皮炎、湿疹课后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题) 1.接触性皮炎的诊断包括哪项:( E ) A 接触史 B 接触部位发病 C 皮疹呈单一性 D 病程有自限性E以上都是 2.湿疹的诊断不包括那项:( E ) A 皮损呈多形性 B 皮损对称分布C易反复发作 D 剧烈瘙痒 E 斑贴试验阳性 3.接触性皮炎最好发于:( D ) A 遮盖部位 B 暴露部位 C 掌跖 D 接触部位 E 臀部 5. 钱币性湿疹好发部位:( C ) A 躯干 B 头面部 C 四肢 D 外生殖器 E 手掌 6. 接触性致敏反应的两个阶段为:( A ) A 诱导期与激发期 B 初期与终末期 C 急性期与慢性期 D 首发期与复发期 E 致敏期与变态反应期 6. 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两大类物质:( B ) A 食物与衣物B原发性刺激与接触性致敏物C变态反应物与变质性物质 D 药物与化学物质 E 以上都不是 7.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是:( D )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E 非变态反应 8. 慢性湿疹皮损主要表现为:( D ) A 糜烂 B 水疱 C 渗液 D 苔藓样变 E 丘疱疹 二、填空题 1.接触性致敏反应的两个阶段为诱导期和激发期。 2.接触性皮炎为典型Ⅳ型的变态反应。 3.诊断接触性皮炎最简单可靠的方法是斑贴试验。 4.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原则为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 5.接触性皮炎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某种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一种急性 或慢性炎症反应性皮肤病。 6. 局限性湿疹包括手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湿疹、肛门湿疹、钱币样湿疹。

生理学笔记(二)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二、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子,其间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用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最常见的离子泵转运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 -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

皮肤性病学书本重点整理

皮肤性病学考试重点 1,人体最大得器官:皮肤 2皮肤分三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3表皮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4 表皮细胞通过时间:由基底层到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到角质层表面并脱落由需14天,共28天。 表皮层分乳头层与网状层。 10-36个角质形成 7、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与甲 8、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与网状层,但两层之间并无界限。 9、真皮在组织学上属于不规则得致密结蒂组织,由纤维,基质与细胞成分组成,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 10、, 11 Pacinian 12 ,汗腺。 13、皮肤得功能:屏障功能,吸收功能,感觉功能,皮肤得分泌与排泄功能,皮肤得体温调节功能,皮肤得代谢功能,皮肤得免疫功能 14 皮肤得吸收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①皮肤得结构与部位(皮肤得吸收与角质层得厚薄,完整性与通透性有关。吸收能力: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趾)②角质层得水合程度③被吸收物质得理化性质(吸收强弱: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石蜡) 15、皮肤脂溶性得物质易吸收,脂溶性得维生素有VADEK 16、体表散热主要通过辐射、对流、传导、汗液蒸发实现。 环境温度过高时主要得散热方式为:汗液蒸发 17、瘙痒就是皮肤最常见得症状,就是皮肤特有感觉。疼痛常见于带状疱疹,麻 木感常见麻风患者。 18、皮损(皮肤损害):客观存在,可瞧到或触摸到得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得改变称为体征。 19、原发性皮损:由皮肤性病得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对皮肤性病得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脓疱,结节,囊肿) 20、斑疹与周围皮肤齐平,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不规则,斑疹直径<1cm; 斑片直径>1cm。出血斑直径小于2mm时称瘀点,大于2mm时称为瘀斑 21、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得表浅隆起性皮损。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得稍隆起得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为丘疱疹。丘疹顶部有小脓疱时称为丘脓疱疹。 22 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得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23、水疱为局限性得,隆起性,内含液体得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 1cm者称为大疱;内容物含血液者称为血疱。 24 、继发性皮损:就是由原发性皮损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 25 裂隙:也称皲裂,为线状皮肤裂口,可深达真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