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宁民歌节

南宁民歌节

南宁民歌节
南宁民歌节

在传播中再诠释

——从民歌到南宁国际民歌节

陈静

文化活动作为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⑴。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发展发挥着巨大而重要的反作用,起到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传承知识与文明、塑造与培养社会心理、巩固社会道德体系、娱乐大众的作用。一定地域、群体、社会结构内形成的文化更是凝结了其主体人群的精神意志,例如:民族文化即体现并代表着该民族的集体精神与内涵。

传播是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体现着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可以说一切文化都是在与传播互动一体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文化传播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首要因素,“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⑵文化传播是一张宽阔无边的网,以富含内容的信息传递为主要方式、以多种多样的技术媒介为载体,以受众的接受和反馈为目的,改变着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主体并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结构、文化风格和文化模式,渗透、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随着现代经济与社会的日益现代化、全球化,文化的内容与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罗万象。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一个社会像今天的社会这样为文化所渗透,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文化传播(包括传播媒介及媒介文化)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而文化传播手段对文化本身内容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文化传播又是为什么因素所决定,全球化趋势下的传播国际化又会对传统的本土文化产生如何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为人们所广泛关注。任何意图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都必须建构于对现实具体事实的研究之上。对于与现实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的文化传播研究更应如此。因此,笔者选择了南宁国际民歌节这一具有独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传统、并已具有一定广泛影响的文化个案,从文化传播学角度,对民歌从形式与内容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演变、特定时空(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下)的具体呈现及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否成立、如成立其存在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民歌作为一项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在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历史分离中发生了从传播工具、传播形式到传播内容等一系列变化,而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诞生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则以综合性的、经过艺术与加工的新型传播内容与形式对民歌的存在与传播作出了新的尝试,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符合了当代社会下人们新的审美趣味和回归心理,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南宁国际民歌节从1999年的第一届至今,每年一届,2003年已经是第5届。作为一项提倡民族文化、发扬民族音乐的盛事,南宁国际民歌节充分利用了广西“歌海”的传统优势,在民间对歌等群众性活动的传统基础上,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支持,以音乐演出为主要交流形式,以市场营销为运作模式,以现代传播媒介为宣传载体,提倡创新、求变,形成了一种全新

的音乐文化活动,在国内外取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好评。同时,南宁市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国际民歌节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商业贸易、洽谈活动,带来了大量的经济财富和物质收益。短短几年间,“南宁国际民歌节”从最原初的民间自发的群众性行为到后来的政府行政行为再发展到现在的商业行为,其所代表的已不仅仅只是某种文化活动形式及内容的变化、迁移,更体现了在市场化、全球化、资本化的当今世界,一种本身具有独特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传播与全球化经济进程中,面对不可扭转的商业资本渗透和全球化文化影响,以何种转型继承与发扬传统作文化所做出的应对。这是传统文化遭遇市场经济、民族文化遭遇全球化进程中所无法避免的结果。

“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与社会(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⑶传播作为与人类社会同时发生的人类基本行为,与同样是人类基本活动的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及传播效果等方方面面都深受文化的影响,或者其自身就构成了文化现象与文化活动,如媒介文化等。同时文化作为社会成员的群体性行为,不仅是个体性感受与经验更是群体性活动与交流。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形态都具有其与他不同的文化。随着经济与政治的交流,文化传播与交流也是无法避免的,在不同的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本土文化也发生着或大或小、潜移默化的变化与增值。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更是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与发生影响的主要方式与主要内容。文化传播就是从文化与传播的互动性出发,重点研究传播对人类文化行为、文化习俗的文化传承的作用。⑷

民歌是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广为喜爱的文化活动,代代相传、口口相继,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有着很长的传播历史。在传播工具与大众传播尚不是很发达的年月里,民歌除了起到娱乐大众的作用,还主要充当人们沟通神灵、彼此之间传播信息、交流情感、挑选配偶的工具。⑸但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变化,更为便利的现代传播工具出现,民歌传播的主体与客分离使得民歌的工具性逐渐丧失,人们更多地强化了民歌作为丰富生活的娱乐性功能,将之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文化活动继承下来。同时随着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特性,广西民歌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像广西民间传统民歌源于生产力低、传播媒介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主要特征是:传播范围狭小,传播方式主要还在口语传播阶段,主要靠口头传播,民歌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由于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即传播受众都是同一文化圈内成员,共享性强,因此民歌传播具有简便快捷、亲切性、生动性、互动性强、易于控制的特点,同时也有着保存性差、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的缺点。民歌的文化形态保持了原发性,具有内容较为简单,感情纯朴、形式单一等原始社区生态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同一文化圈中,受传者与传播者基本是不分离的,同处于某一社会环境之下,彼此对于传播内容的符号意义和情感都可以心领神会。共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是保证传播顺利进行的基础。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带有自发性和无序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角色是随时可以互换的:任何参与歌会的群众都可以成为同一时空内文化传播圈内的传播主体参与对歌;其次,传播的内容也因此具有局限性,仅仅是在部分歌手之间或某

地区文化圈内的交流与传播,然后再通过其他参与观看的群众再进行向外或与其他文化圈传播与交流。但是在现代社会影响介入后,原生态的民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生产方式的改变破坏了原本封闭、自足的文化圈,强势外来文化的渗入使得本土文化在传播中成为弱势文化退入边缘,原住民的语言成为非主要使用语言,只存在少数年长的居民中。(少数原始文化保存较好的族群除外)语言、情感的隔阂与现代传媒的介对民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体与受众的分离与音乐在民歌中作用的改变。主体和受众的同一性保证了民歌传播的直接有效性和单一性,现代传播媒介出现后,传播主体与受众处于非同一空间之内,并不能保证传播有效的及时到达受众,及时反馈,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不在场的虚构,是被延异了的内容。从而在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受众三方面都出现了有待填补的空白区域。这就为民歌的变形创造了机会和可能性。同时现代艺术的可复制性,现代传媒的时效性和广泛性都大大的改变了原生态文化的文本内涵与表达方式。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瓦尔特?本杰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的那样,艺术作品“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对传统的构想依据这原真性,才使即时即地性至今日作为完全的等同物流传。”⑹由于缺乏了民歌在当时产生与发展的具体的生产方式等经济条件及地域、语言背景与传统,只有在同一套语言系统之中的才能完全理解的民歌本身作为文本在当代是处于“想象”读解的状态之中,随着其原生态语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民歌话语符号的所指与能指接近分离,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情也不可完全还原,民歌中的音乐、歌词更多的成为了符号而存在,被现代的人们所重新构想、阐释、组合。这种理解阻碍一方面形成了民歌文化的独特面貌,保证不为他文化所完全同构,并对外来文化起到选择和自我保护作用,即文化的“维模(LATENCY)原理”;另一方面它造成了民歌文化生存及传播、传承方式的改变。本雅明曾指出过艺术品具有“膜拜价值”(Kultwert)和“展示价值”(Ausstellungswert)。膜拜价值是早期艺术的主要存在价值,“艺术创造发端于为巫术服务的创造物,在这种创造物中,惟一重要的并不是它被观照着,而是它存在着。”⑺艺术作品是“一种巫术工具”。而在现代艺术最重要的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而不是艺术本身的存在价值。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发展至今的民歌,具有的本初工具意味已经越来越少,不再是作为一种某文化圈中的生活方式的存在。音乐作为早期的直接媒介不再是传播的主要媒介,而让位于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现代间接媒介。原有的表达本地族群人们生活情感的传播内容也不再是唯一重要的,音乐形式本身成为了传播内容之一,而且比重越来越大。民歌从传播工具到艺术文本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主体与受众的分离,民歌传播中的空白区域的出现也为民歌成为独立于主体和受众之外的艺术作品而存在创造了可能性。这一方面使受众对其保持了一定距离的欣赏,超越了了实用的功利性,而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和审美的形象,成为进行审美观照的对象。另一方面增强了文化传播主体的话语权和传播中的控制权。就民歌作为艺术作品而言,大大扩充、增强了文化文本的符号内涵与范围。而“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⑻这个历史转变是符合时代特征与需要的,是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此历史转变一方面决定了在新语境中的文本的可传播性、可传承性,另一方面将此民歌提升到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中,使人们对之产生审美感受和审美批判,得以为人们所重视。同时,这一历史过程是在继续

发展的,文本在新的传播语境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中得以不断扬弃、发展,在与它文化的传播、交流中吸收新的内容,并不断发现着自身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不断进行着审美诠释和审美表现,不断赋予所指以新的能指。这也是近年来以民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之势的原因所在。

文化传播中最基本的构成就是共享性文化、传播媒介与受传者。从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实例可以看出,在商业性演出的舞台上,传统文化与现代大众传媒完成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和创新。政府出面、商业融金、公司运作的新型运行方式,中外演员与观众现场互动、报纸、卫星电视、网络等大量大众传播方式的使用,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性以及传播受众的扩大

在南宁国际民歌节,文化圈内的传播主体不仅仅是参与表演的歌手演员,还有活动背后的组织者——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南宁市政府,他们并不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之中,但起到了决定与控制传播的作用。首先,他们决定邀请哪些歌手演员参加、采取怎样的表演方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内容与质量;其次,他们限定了传播的方式,是以口头传播还是电子传播或网络传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信息的流向、受传者的范围、传播范围的大小以及传播效果;第三,与传统民间对歌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活动的组织者代表的是市场与行政的力量,他们实际上体现着经济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决定与影响力。特定空间下的

文化传播实例而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媒介及传播受众三个方面。在这些方面,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发生的文化增值、文化变迁和与外民族的文化融合体现的最为显著和突出,同时这些方面也是最受影响、最易发生改变的。

在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体现着人类“整体性的生存方式”,而作为艺术,文化则是“文化产品与体验的精神升华”,⑼文化传播的商业化、艺术产品的商品化都使得民歌在当今现代传播中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思想意义及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具有着商业的可操作性和盈利目的。表演艺术的内容形式都要符合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这从南宁国际民歌节就可略见一斑:首先,民族文化不再是唯一的艺术表现内容,流行音乐、摇滚音乐所代表以现代传媒为基础的大众文化等也成为了主要的表现形式。以2003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为例,近20个节目中,算合唱在内,是广西本土传统民歌的节目只有3个,流行歌曲有近7个,还有其他老歌改编、摇滚歌曲、百老汇音乐剧歌曲、桑巴舞等近10个,形式各异、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此次民歌节的文化多元性。第二,用现代大众文化形式表现民歌,主要体现在民歌及民族舞蹈的改编和表演形式上,参与表演的民歌及民族舞蹈大多都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改编或者就是在原有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的重新创作。如天琴女子演唱组表演的《唱天谣》就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壮族传统曲调改编,填以新的歌词;第三,作为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节所秉持的传统,此次民歌节还具有非常浓厚的国际性特色。邀请参加民歌节的演员、歌手来自包括中国大陆、台湾、美国、苏格兰、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韩国、新加坡、巴西等大约1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不同的艺术风格融为一炉,大放异彩。这可以于2003年11月8日夜晚举行的名为“东南亚风情夜”的晚会为代表;第四、多元多样的音乐元素、舞蹈元素、服装设计、舞台设计及灯光等艺术表现方式被充分利用,塑造出独特的文化特色,例如在“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吹羽毛管的人》和《鼓阵??山歌??生命》就运用了民间艺人的民俗表演、传统的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伴奏、现代舞伴舞等看似互为对立、不相容的艺术内容,将它们在一个统一的大背景下以一个统一的主题表现出来,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反差效果和表现力。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同一台晚会中的选自《刘三姐??印象?灯裙》的舞蹈《阿依莎娜》,一群少女身着装饰有一串串小灯泡的壮族传统服装进行表演,现代技术与传统服装的结合,形成某种“陌生化”效果,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

传播媒介是指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也把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新型媒介文化人”或文化代理人)。传播媒介存在于传播过程中,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的纽带与必经之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的传播媒介,如网络媒介等。同时在传播媒介内部出现了媒介融合的现象(报纸、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在传播的其他部分,传播媒介的作用业日益渗透与扩大,从而改变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文本内涵与表现形式,并促成了许多新型文化的产生于发展,甚至起到了构筑新型文化(如媒介文化等)的作用。在2003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就可以看到现代传媒对于文化传播构成的影响。首先,从传播者而言,新型媒介文化人或文化代理人——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介入,就使得信息构成受到商业操作和市场运作的影响;其次,南宁国际民歌节不仅仅大量的使用各种媒介手段,通过宣传册、报纸、杂志等

印刷媒介传播,还第一次通过阳光卫视向全球一亿多华人进行同步转播,旨在吸引更多的华人观众,提高号召力。网络传播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也参与了其中,许多网站对此活动从1999年第一届开始就一直予以关注和跟踪报道,主办方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通过其自己的网站对此次活动予以介绍。再次,这些传媒的介入大大增加了信息数量和流量,同时使信息表现多样化,文化符号内容多样化,从而拓宽了传播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增加了受众人数与接受信息流量及次数。

传播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接受者,但“只有当人们介入到传播过程中,成为媒介的接触者和传播内容的使用者时,他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传者。”⑽在早期的单向线性传播过程中,受众一般是较被动的,信息传播到受众后,反馈过程时间一般较长,同时“对信息的发出和接受双方来说,媒介发出的信息是有力的、有形的、影响力大的,相比之下,受众的意见及反馈的信息却显得分散和弱小。”⑾但在现代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的传播格局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过发散、立体的网状传播,受众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接触到信息,并且拥有了主动的有目的的选择接受信息的权力和可能,受众对于文化传播的信息反馈和参与创造的可能与积极性也相应的提高,并具有了独立于官方意识形态宣传以外的自我判断。同时由于市场化需要,传播媒介认识到了受众的重要性,会根据受众的各类不同特点,细分受众市场,尽力地去迎合受众的兴趣和需求等,因此文化的文本内涵、艺术表现形式被细化、通俗化,传播方式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文化与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密切。就以南宁民歌节为例:活动内容有商业性的(面向招商引资的贸易洽谈会),也有公益性的(社区文化表演);活动形式既有售票参加的大型晚会(开幕式、东南亚风情夜等),也有免费观看的社区文艺表演;既有当地群众现场参与也有外地甚至国外观众的通过电视、网站了解、关注。这都构成了同一文化活动的向外传播的不同圈、层,从而也构成了文化文本在不同圈、层内被不同语境下的话语予以不同的阐释,产生了不尽相同的文本涵义。同时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文化文本本身的涵义已经被改变了,对于不同圈、层的不同人群而言,此文化活动对他们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文化传播效果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对于南宁民歌节这一文化活动,在笔者询问的不同的受众那里会有很不相同的反应。

出现在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受众等方方面面的变化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中的变形发展。现代传播方式和媒体的介入仿佛伸入魔镜中的手,打破了原有的幻象。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形成、继承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象都在现代传播的强大旋流中被搅入、重新塑形、被赋予新的含义。南宁民歌节提供的正是这种结合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的存在是以文化传播这个既定的必然性为前提的。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和民歌的复兴可以说体现了必然性,而南宁民歌节则是体现了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体时间与空间的体现。因为这是个可能性,所以南宁民歌节体现出的是一种尝试,一个将不同生产基础、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文化活动、不同文化文本、不同文化符号、不同阐释话语进行结合、组合、改造等尝试的过程。传播媒体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内容、受众所体现出的大众文化倾向与审美趣味等都被融合在这个统一的变形体中。民歌文化的内涵大大增加、复杂化了,独特地域性与民族性因为迎合大众需要而淡化了,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而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产生出了更为显著的传播效果,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所以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它自由性。同时对于这种尝试,因为是在初试阶段,操作者和受众都处于适应阶段,对操作者而言,他们正在努力找到更为理想的结合点,试图能使这种新生的改造后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不仅体现在南宁民歌节的运营方式上,还体现在对民歌的改编方式和表演方式上;对接受者而言,突破原有的民歌观念,接受赋予了新内涵的民歌,也是对自身思想观念的一个改造过程。这就需要双方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这个过程还需要外界条件的成熟,在顺应必然性趋势下还需要合适民歌发展的大环境以及受众的成熟,因此而现代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传递、沟通、反馈媒介的桥梁作用,如何利用好传播媒介,发挥好媒介的宣传、监督作用对这个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仿若那个丑陋的“弗兰肯斯坦”,新生的民歌文化形式中也会有一些失败之处,但我们不能不说它们的出现是毫无意义的。值得肯定的是,新的传播方式与新的表现形式都并没有抛弃传统文化内容,许多几近消失的传统文化都被重新挖掘、被展示与保护。也许所剩的只是形式上的保存,远久的内容与内涵已很难被现代的受众接受。但应该看到的是:只有仍处于不断传播中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才可能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中国为例,中国古代雅乐的遗失就与雅乐只在宫廷内使用,传播基础薄弱有着很大的关系。再如许多传统手工艺也是因为被新的物品替代后退出了传播过程而逐渐消亡的。所以,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出现是对民歌的生存、发展与继承有所贡献的。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出现是民歌文化传播发展走向全球化的必然,符合了当前社会中人们的回归心理和审美趣味。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这首先因为现代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人类行为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作为一种社会需要为广大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必需。传播改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造了我们的胸怀和眼界。提倡彼此尊重、各种文化共生的宽容胸襟正在逐渐代替那种独居一隅的妄自尊大。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精英与大众文化、官方与民间文化等等本是互为对立面的不同文化都体现出彼此交融的发展态势。其次,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现代传播手段日益发达,日益使得世界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设想的“地球村”那样前所未有的联系紧密。这就必然使得每一个文化圈层都无法做到封闭自守,各种文化都受到了彼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虽然纯粹的本土文化越来越少,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就此泯灭,而是成为了本土新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在他文化中都屡见不鲜。不同文化文本的相互交错产生了新的文化冲击,这对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新的动力和源泉。再次,传播媒介不仅仅是以传播工具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对传播过程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改造着文化文本的表现形式、扩大着受众群、创造着社会舆论、引导社会消费趋势、影响着社会心理的形成等等。无所不在的传媒使得文化无时无刻的发生着改变。此外,当今社会,文化传播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影响到每个人得受众对于传播信息的需求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涨,每个文化圈层内的主体本身都是接受者,不仅彼此传递着信息,而且每天都在接受着很多他文化圈的信息,受到它文化圈层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自己的文化。

从深层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来看南宁民歌节,还可看出:

其一,反映了目前社会的一种回归心理。从工业革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时间,在这一百多年里,工业文明创造出大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在人类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现代成果的同时,人类也在为此付出了深重的代价:崇高精神的本体迷失、社会道德体系的日渐崩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异化现象的无处不在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等。文明伴随的战争、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政治制度造成的冷战等等一直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在此之下,人们试图以本体的自然性、个体欲望的解放来弥补异化文化对人类情感造成的创伤,但对个体欲望放纵追求的虚幻结果并不能带给内心的抚慰和满足,相反是无尽的失望与个体的迷失的不知所从。于是,在人们内心燃起的是对现代文明、技术在社会中的主导力量、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反抗,对自身境地的反思、和对处于工业文明对立面的人类原生态,即现代文明产生之前、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神秘的、蛮荒的原始生存状态的渴望和回归(这些可以从饮食、服装、旅游、健身甚至神秘的宗教崇拜等活动看出)。其二、现代文明与技术带给人们恐惧和惶恐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恐惧是社会性创伤的结果,同时又是审美需要的心理前提。”⑿越是缺水的荒漠,人们越是对水充满了渴望。伴随现代文明而至的恐惧造成了人们内心的创伤与感情的荒漠,也使人们前所未有的渴望感情。“情感既是一种‘自然力’,也是对恐惧对压抑造成的社会创伤和文化创伤进行审美求富的内在动力。在个体的欲望彼此冲突、历史的必然要求暂时无法实现的历史情境中,审美形象成为欲望和情感得以对象化的一种媒介,从而具有了人类学的意义。”⒀人们希望能有不同与既有的新的审美意象的出现,在此中蕴含有非现代文明的异质文化因素。因此人们试图从异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同性恋文化等边缘文化中找到可以弥补主流文化偏颇的有效因素,找到平衡两极的出路,弥补、治愈现代工业技术文明造成的惶恐、心理创伤以及对理想的失望。民歌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活动之一,其内容多反映农耕或游牧生活,歌颂纯朴感情,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神秘性与独特性,从而符合了人们的回归心理与审美需求。近10年来,西藏、云南等原在50年前被认为是落后、未开化之地现在却成为旅游者的朝圣之地,生活在其中的少数民族的宗教、风俗都成为某种神性的象征,渲染上神秘色彩。民歌以其鲜明特色自然也就成为人们注目的对象。另一方面,民歌具有韵律简单,节奏鲜明的特点。一般而言,由于民歌多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生态社会中,除了抒发情感外,还具有记事、交流的功能,所以音乐旋律多都简单,易上口、易记忆、易传播,符号形式感强,易于同其他音乐旋律、元素相融合,并且由于许多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乐器,因此也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再与现代音乐元素、表演形式结合,从而产生了无论是古典音乐或现代电子音乐都不具有的陌生化体验,使人们在全新的审美体验中产生前所未有的审美感受,这也成为人们寻求现代文化与原始文化结合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在当今社会,跨国传播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和主要特征之一。“国际传播的简单定义是超越国界的传播,即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进行的传播。”⒁它“涉及人们所关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方面的问题,它还要求人们关注人权、技术和拥有精神产品的权利即知识产权。”⒂国际传播必然给各个民族、国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我国自然也不可避免,如何在全球化趋势中趋利避害、如何面对文化帝国主义影响、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存、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等

一系列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

一切皆有可能。传播是动态的、互为影响的,因此被动等待被同构的命运是可悲的,积极应对、调整自身才可能在相互的角力中占得上风。如何利用好传播媒介,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生存才是当前时代下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认为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关键之处即在于在与它文化交流中保持其民族特色,这种保持并不是指保存全部的文化文本内容,而而是保持其中具有最深层内蕴、情感与精神气质的符号系统。“活的、动态的文化是以符号为其表象,以话语为其内在精神的,话语同时就是对文化符号的阐释。一种话语就是对文化的一种阐释。因此,完整的文化是由符号系统与阐释话语共同构成的,而其中的阐释话语的千变万化昭示着一个民族精神品格的发展轨迹。”⒃话语阐释可以有多种,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就决定了符号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其最根本的内涵依然是在其符号系统表达之内的。随全球化进程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对于另一种符号系统的影响。接受某种符号系统的同时也就接受了其阐释话语、阐释方式和阐释背后的心理及思维方式。完全的、不加选择的接受即意味着被异质文化的同构。这也意味着起原生民族话语符号系统的丧失。因此如何适当的、合理的、有益的对异质文化进行接受、吸收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尝试。南宁民歌节作为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新的尝试,体现出的正是本土文化在走向国际化传播时做出的积极应对,是对这一有效途径的尝试。我们可以从2003年南宁民歌节看出,其文化活动内容中有保存传统的一面,如天琴、传统民歌合唱表演等,这都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传统文化形式;还有吸取其他文化元素,有所多发展的一面,见前文。可以说这种新的文化现象是国际传播与影响的必然结果。同时还看到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被介绍到了南宁来,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出国门即可所亲身体验异域文化风情,这其中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尝试就必然会有失败之处,但其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认为对于南宁民歌节不可急于求成、过于求全责备,当下就对南宁民歌节作出成或败的评价都是不适宜的。我们应该多给予支持,多做出尝试,找出多种发展的途径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注释:

⑴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

⑵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6

⑶陈亮等译. 宣伟伯.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2-3;转引自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40;

⑷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33-134;

⑸农学冠.壮族歌圩的源流.广西民间文学丛刊1

⑹、⑺[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9.19;

⑻甘阳译.[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5;

⑼刘精明译.(英国)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2.139;

⑽、⑾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43.167;

⑿、⒀王杰.审美幻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1,92;

⒁、⒂刘利群译. [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华夏出版社,2000.1.5-6;

⒃蒋原伦著.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8;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防城港 - 节日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 10 月月 28 日至 30 日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节日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 1 / 12

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 10 月国庆期间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贵港 - 节日荔枝节荔枝成熟时节荔枝之乡麻垌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以荔枝款待,客归,主人又以荔枝馈赠。 近年,市政府也举办过荔枝节,在市区的街道旁设有摆放荔枝的一个个棚子,可以免费品尝和购买。 鱼花节农历三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石咀镇的必岭、平安等村,一年两次。 据说当地人因得李五公教会养鱼花(鱼苗)而致富,所以建庙奉五公为鱼花神,每年渔讯期前的农历三月二十日备酒肉祭拜,并于庙前搭棚唱戏,祈祷鱼花丰收,用鱼花宴款待宾客。 农历七月二十日渔讯期结束,再拜鱼花神。 南宁 - 节日南宁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场面最为隆重的节庆首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而其他的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以农历计算,每个月都有一至几个不等。

1008-4旅游节事活动策划

旅游节事活动策划-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 梁玉桂 摘要 节事活动最大的价值就在它的品牌以及品牌长期维护战略,那就要不断的的投入和创新,本文针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一品牌的长久发展战略,提些节事活动优化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旅游策划节事活动民歌文化 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背景及定位 1.背景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为把民歌发扬光大,从1993年起,广西在"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每年在首府南宁举办" 民歌节",广邀国内外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参加民歌盛会。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 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南宁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1999年11月,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大地飞歌》。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历史给了南宁一个极大的机遇。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意义已远非"民歌搭台,经贸唱戏"那么简单,也不是为了刺激消费而增加的"黄金周",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完全有可能突出其鲜明的"东盟背景",以此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最终成为以荟萃中国和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民歌民俗为主要特色的盛大国际"节庆"活动。 2.定位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坚持民族性、国际性、现代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寻求文化、旅游与经贸的最佳结合,大胆尝试市场化运作,走出一条"政府办节,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新路子。打响了绿城南宁的文化品牌,提高了南宁的知名度,让世界了解南宁,让南宁走向世界。二、南宁民歌节节事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立足于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在民歌节成功举办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量采用流行歌手来吸引观众,加入过多的流行歌曲,以及依靠绚丽的灯光,恢弘的舞台,浩大的舞蹈场面,来迎合现代都市人的音乐口味,已经完全把山歌天然,原生态,质朴简单的艺术内涵给抹杀了,失去了真正的歌圩歌节的意义以及艺术价值,完全成了一台商业化的明星大汇演了。随着各种商业等因素的影响,民歌节每年的艺术表演形式都不尽相同,如2005年则通过奥运会开幕式的分章节式表演,但艺术效果不尽人意,2006年又是一次明星流水线式的大汇演等。从往年看出,民歌节的主办方对于民歌节的艺术形式定位非常不明确,导致每年的民歌节都让人感觉捉摸不定,还未算一个完全成熟成形的品牌文化。 活动的策划应本着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加于升华,凝练精品活动,打造品牌。2009年度民歌节开幕式晚会上不仅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经典民歌演唱,还观赏到了外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大地飞歌"这样一个成熟的品牌,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让这个舞台"成为中国民族

浅谈广西壮族民歌逐渐失传的原因)

浅谈广西壮族民歌逐渐失传的原因 摘要:广西素有“民歌的海洋”的美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由此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壮族民歌深受人民的喜爱。但是随着经 济的发展,壮族民歌的生存面临着危机问题,本文主要是从 三个方面浅谈广西壮族民歌失传的原因以及一些保护措施。关键词:壮族民歌失传原因 广西是一个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的歌谣之乡。古老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养育了壮乡儿女的酷爱唱歌的传统习俗。广西是一个拥有12个原住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间的融合造就了广西壮族民歌独特的风格与精神,可谓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一、广西壮族民歌的现状分析 (一)、壮族民歌的含义 1、广义民歌指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狭义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

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歌体现了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真实的展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轨迹,具有丰富的开发价值与研究价值。 2、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印象刘三姐,在全国已经打响了知名度。那个歌声清脆如夜莺,优美动人的美丽歌仙刘三姐在云雾缭绕的漓江三水中的,相信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早已印记了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及那余音绕梁的歌声。全国人民记住了刘三姐,同时也记住了那个美丽的地方——广西,一个素有“歌海“之称的民歌之乡。无论是广西壮族的山歌、那坡的“黑衣壮”以及南宁本土特色文化例如邕剧和粤剧等都给游客们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壮族民歌反应了广西壮族独特的文化及精神,是壮族婚姻、宗教、信仰、知识、道德、文学、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发展、变迁与壮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3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二)广西壮族民歌的流传形式 1、一年一度的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很好的传承了壮族民歌的精华,而且还成功的把壮族民歌推向世界,宣传了壮族民歌的知名度与艺术魅力,让世界各国人民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壮族民歌。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调研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作为“绿城”南宁新的标志性建筑,占地面积850亩,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由德国gmp设计公司和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建筑设计紧扣“汇展建筑”及“朱槿花”为主题,以理性主义的手法高度地融合了建筑技术与艺术表现,成功地营造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一、设计理念 设计的基本构思是利用基地内的现有山丘作为会展中心主体建筑的基座。位于山顶而突出于城市天际线之上的主体建筑使会展中心成为整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同时登上会展中心的高处,人们可以俯首饱览南宁市的新市容。 高高位于山坡上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展中心表达了南宁市对未来发展的自信, 体现出南宁市面向世界的开放形象,具有极佳的识别性和象征意义。 会展中心依山就势逐层升高,造型独特的多功能大厅穹顶,雄踞主体建筑首端海拔108m(建筑标高+9.0m) 的山丘上, 进一步渲染了会展中心的隆重气氛。覆盖有先进的半透明薄膜的穹顶在光影的作用下翌翌生彩, 宛如一朵硕大的朱槿花, 更为这一新的标志性建筑增光添彩。 把“花”建在山上,体现了南宁人的绿色情结。穹顶造型还像是“壮族少女的裙子”,12瓣白色的花瓣,代表着广西的十二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创美好的未来。 晚间, 在内部灯光的烘托下,整个建筑晶莹剔透、美不胜收,更凸显了会展中心作为南宁市一个新的、当之无愧的标志。 二、总平面布局 由主体建筑、会展民歌广场、行政综合楼等组成,设计中巧妙地利用了A 地块和B 地块的不同地形地貌, 以拥有高达51 m的山丘的A 地块作为会展中心的主基地,设置了会展中心的主体建筑;B地块作为大型会展广场,将南宁市市区与会展中心连接在一起。飞架于竹排冲和竹溪路上的步行者天桥则又将这两者联为一体。 在基地的北部设置会展中心停车场及机动车驶入口, 公交巴士和出租车的下客区, 它们通过位于主轴延长线上的步行通道与会展中心相连。 会展中心的主体建筑座落在基地的中部,多功能大厅位于主体建筑的正前方, 其南侧是相对独立的展览中心。 三、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基地现有的地形地貌, 它的各个楼层依山就势逐级升高,造型轻巧、秀丽、通透,坐落在基地的中部。 1)入口 从市区方向来的步行者可通过步行天桥到达主体建筑,机动车则通过位于主轴延长线上的停车场和下客区将参观者送达主体建筑的入口区,两种交通流线的组织都以多功能大厅的穹顶为醒目的目标点。平缓的坡道, 宽敞的室外大阶梯和室外自动扶梯,将位于不同高度的用地联为一体, 而最终引向主体建筑前宽敞的入口区。 2)多功能大厅 在大穹顶下的多功能大厅,气势宏伟、造型独特,雄踞于主体建筑首端海拔108 m (建筑标高+9.00 m)的山丘上, 其南侧是相对独立的展览中心。使用面积2800平方米,可容纳1500多人。多功能大厅坐落在天然砌石基座上的两层高的钢筋混凝土柱支承起造型独特的屋面,有序的柱列赋予整个建筑以强烈的韵律感。用天然石装饰的台基构成建筑物视觉上的基座,台基上的室外平

各地节会活动时间

国内节会活动情况 一、国内重要节会活动 1、青岛国际啤酒节。时间:每年8月12日至27日。青岛国际啤酒节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定位“市民节”与“狂欢节”,主题口号为“青岛与世界干杯!”。啤酒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闭幕式、文艺晚会、狂欢巡游、文体娱乐、饮酒大赛、旅游休闲、经贸展览等活动。设东、西两个会场,在全市形成“两点一线”、全城联动的狂欢局面。联系电话:86-532-88899019、88893990 2、中国-东盟博览会。时间:每年11月。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国家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以自由贸易区内的经贸合作为重点,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降税商品交易和优选合作领域对接为特色,进口与出口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引结合,全面展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发展与合作成果。主要活动:大型开幕式/商品展销/推介洽谈/研讨咨询/交流合作/高峰论坛。2008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10月22日至25日。 3、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时间:每年11月。南宁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由壮乡三月三歌圩发展而成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交流的盛会。每年金秋的南宁,群星璀璨、嘉宾云集,盛装的壮乡儿女与中外艺术家欢聚一堂,相约在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里。主要活动:大型开幕式晚会/风情东南亚之夜/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绿城歌台——广场文化活动/南宁国际旅游美食节。 4、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时间:每年11月或12月。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已成功举办8届,往届举办的交易会、教育展累计成交额超过30亿元,观展人数达46万人次,国内外参展企业达3000多家,在业界、

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一定的影响力。主要活动:大型开幕式/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国际教育展/各种论坛 5、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时间:每年11月。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型主题活动,国内外珍奇美食荟萃、地方特色小吃云集,集旅游、美食、娱乐、商品交易于一体。让你一天吃遍全世界。主要活动:大型开幕式/美食大都会/美食节之最/广西旅游美食评比/厨神绝技表演/啤酒烧烤广场/旅游美食商品展/旅游推介、咨询活动/美食节分会场 6、潍坊国际风筝会。时间:每年4月。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有众多海外人士参与的大型地方节会。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国际风筝会自1984年举办以来,让世界了解了潍坊,也使潍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好节会牌、唱好节会戏的新路子,从第16届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的办会模式,使风筝会越办越好,吸引了众多游客,风筝会期间还同时举办了鲁台贸洽会、寿光菜博会、潍坊工业产品展销会、昌乐珠宝展销订货会、临朐奇石展销会等经贸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风筝会期间,前来潍坊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经贸洽谈、观光旅游、对外交流、理论研讨、新闻报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国内外宾客近60万人。 7、2008第20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节。时间:2008年9月2日至8 日。大连国际服装节自1988年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19届。服装节是我国举办时间最长、群众参与最广泛的集经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和盛大城市节日之一。上届服装节期间在六天的时间内举行了六项节庆活动,包括开幕式暨大型广场焰火晚会、巡游狂欢表演、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商业企业品牌服装优惠促销活动、地方品牌服装展销、游园会。

广西文化

广西形象之我所见 学院 专业 年级班别 学号 学生姓名 2011年 1月

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外人对广西的大致认识,而广西的更多方面,却了解甚少。身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想通过本篇论文独特的角度,让读者们进一步感受广西的文化。本文从广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绣球文化及饮食文化来五个角度来宣传广西的形象。关于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放入介绍广西文化形象的原因,我认为,随着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每年成功的举办,让外人日渐通过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之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的风采,所以我将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列入介绍广西文化的符号之一。我从以下五个角度介绍广西: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简介 1. 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居各省区市第9位。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1] 2. 气候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1] 3. 民族 广西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土、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等39个民族成分。[2] 二、历史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据统计,清顺治六年至十八年报开的矿场达127处,居全国第3位。 广西也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3]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 三、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 东盟博览会,又称南博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中国广西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顺利、商品贸易日趋活跃的背景下,独具区位优势的广西南宁趁势搭建起了以广西南宁华南城为核心的大型商贸物流平台,而随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在广西南宁启动运行,一个“全产业链一站式”的商品交易展示平台和物流基地正渐趋成型。

广西传统节日

春社节农历二月初二杀鸡鸭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歌圩节农历三月三日壮族传统歌节,男女老少在这天对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在邕江举行龙舟赛,分男女组对阵,胜者可得一头烤猪作奖赏。 新节农历六月初六 乡间人家把新米做成米粉,叫“吃新”。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乡村杀鸡鸭过节,用纸糊成冥府的钱物祭祖。王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乡村各家打扫一年积下的灰尘,并备酒肉祭送“ 王爷” 防城港- 节日 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 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10月28日至30日 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节日 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 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10月国庆期间 “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贵港- 节日 荔枝节荔枝成熟时节 荔枝之乡麻垌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以荔枝款待,客归,主人又以荔枝馈赠。近年,市政府也举办过荔枝节,在市区的街道旁设有摆放荔枝的一个个棚子,可以免费品尝和购买。 鱼花节农历三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 石咀镇的必岭、平安等村,一年两次。据说当地人因得李五公教会养鱼花(鱼苗)而致富,所以建庙奉五公为“鱼花神”,每年渔讯期前的农历三月二十日备酒肉祭拜,并于庙前搭棚唱戏,祈祷鱼花丰收,用“鱼花宴”款待宾客。农历七月二十日渔讯期结束,再拜鱼花神。 南宁- 节日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防城港- 节日 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 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10月28日至30日 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节日 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 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10月国庆期间 “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贵港- 节日 荔枝节荔枝成熟时节 荔枝之乡麻垌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以荔枝款待,客归,主人又以荔枝馈赠。近年,市政府也举办过荔枝节,在市区的街道旁设有摆放荔枝的一个个棚子,可以免费品尝和购买。 鱼花节农历三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 石咀镇的必岭、平安等村,一年两次。据说当地人因得李五公教会养鱼花(鱼苗)而致富,所以建庙奉五公为“鱼花神”,每年渔讯期前的农历三月二十日备酒肉祭拜,并于庙前搭棚唱戏,祈祷鱼花丰收,用“鱼花宴”款待宾客。农历七月二十日渔讯期结束,再拜鱼花神。 南宁- 节日 南宁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场面最为隆重的节庆首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而其他的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以农历计算,每个月都有一至几个不等。全国性的节日在南宁也有她们自己特殊的意义和庆祝方法;还有好多节日活动是只有在当地才能见到的(如:同顶、爬坡杆、寻耍乐、抛绣球、冬泳邕江、打磨秋、蹦蹦跳跳抢糍粑、上刀山下火海、狮子上金山、踩高跷踢足球、赛龙舟、板鞋舞、抢花炮)。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10月底-11月上旬 举办地:南宁市区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活动介绍: 从1993年起,广西在“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每年在首府南宁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邀国内外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在南宁相会,同台竞技,倾心交流,成为南宁乃至广西地区最富盛名的活动之一。

当代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岑学贵所著的《当代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在田野调研材料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对于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并从学理上提出一些思考。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文中简称「南宁民歌节」)的前身,是广西民歌节和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她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民歌」为符号标识的超大型现代节庆活动。对该节庆活动的研究涉及民间文学、民俗学和音乐学等学科,笔者通过多年调研考察,认为民歌节传承了广西民歌文化因子和歌圩文化,发展了广西的民歌文化传统。南宁民歌节对民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民歌节的组织形式、表演形式、演唱内容及传播手段等多个方面;在开幕式、绿城歌台、欢乐巡游等一系列活动中,民歌节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南宁民歌节文化符号富有多方面意义。壮族民歌及广西歌圩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非遗」)保护名录。因此,南宁民歌节首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了范式意义。通过南宁民歌节活动,增强了广西民族文化认同感。其次,南宁民歌节是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是对广西民歌传统、「三月三」节日风俗传统的链接与发展,提高了区域(城市)软实力,在商品社会条件下将民族文化资本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觉。 南宁民歌节为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在商品社会条件下,如何理解「民」,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理解「民歌」?如何理解商品行为下的「民俗」?发明的传统能成为「民俗」吗?对待「伪民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当代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以南宁民歌节为研究切入点,兼及广西黑衣壮民歌、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湖北省长阳县南曲、撒叶儿?,湖北吕家河民歌村、伍家沟民间故事村以及韩国江陵市端午祭等文化现象,力图在较广阔的视野中展现当代南宁民歌节文化活动的变化及其重大意义。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历时分析,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南宁民歌节结构分析,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为理论分析。各章内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选题及价值、研究现状、研究重点及本书创新之处、研究方法、材料来源和主要概念等。 第二章「民歌节:从传统到当代」。本章主要研究南宁民歌节发展的历史脉络。笔者发现,「三月三」、壮族歌圩是南宁民歌节的文化因子,「三月三」歌节、广西民歌节是南宁民歌节的酝酿与过渡。

南宁地理自然气候条件

南宁地理自然气候条件 1、简述南宁与北京的气候差异及其原因 南宁亚热带季风气候。strong>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相对而言, 一般是夏季潮湿,而冬季稍显干燥,干湿季节分明。夏天比冬天长得多,炎热时间较长。春秋两季气候温和,集中的雨季是在夏天。阳光 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 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原因:strong>南宁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穿域而过,介于东经107°45′~108°51′, 北纬22°13′~23°32′之间,地理坐标东经108°22′,北纬 22°48′。南宁市地形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 北京位于北温带。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 39°54′20″,东经116°25′29″,位于华北平原北部。 2、南宁气候情况 地理位置上: 南宁位于广西的西南部,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

同时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拥有沿海城 市待遇和税收等多项优惠待遇。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 久落户南宁,并每年举办一次,使南宁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 之一。2009年6月9-13日,南宁还举行了泛珠江三角洲会议。 气候方面: 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 温和,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在21.6℃。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夏季最热的7、8月平均28.2℃。年均降雨量达1304.2毫米,平均相 对湿度为79%。这里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旅游观光。亚热带季风气候。 环境方面: 南宁,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南宁市十分重视环境 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136”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完善区域综合 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到2002年底,城市空气质量位于国内省会城市前列,南宁市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为358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 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8.78%和9.51平方米。 南宁,民族欢乐活力动感的文化之城。南宁是以壮族为主,聚居 着壮、汉、苗、瑶等36个民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交流,民族文化缤 纷灿烂,民俗活动多姿多彩。每年一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吸引世 界各国众多的艺术家、表演团体和商贾名流参加,壮乡人民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充分展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无限魅力。南宁旅游资源 丰富,北连桂林,南接北海,构成了广西的黄金旅游带。壮丽的边关 风采、浪漫的海滩风貌、迷人的异国情调,星罗棋布的灵山秀水,古 朴悠远的古迹故址……山、水、人、情构成南宁多层次的旅游景观。 南宁又叫绿城、凤凰城、五象城,分别因市内有凤凰岭、五象岭 而得名。南宁市花为朱槿,市树为扁桃。 南宁是座美丽的城市,全市绿化覆盖率近40%,被形容为“半城绿树半城楼”。这里世代聚居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有 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南宁一年到头总有着接连不断的传统民 俗活动,民歌的悠扬旋律和抛绣球、板鞋舞、抢花炮、踩风车等民间 活动使你会跟着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绿都南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南亚热带自然风光与现代

广西民歌节

篇一:2011年广西南宁民歌节直播明星 从1993年起,广西在“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每年在首府南宁举办“民歌节”,广邀国内外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参加民歌盛会。1999年起,南宁市政府每年都组织人力物力举办一次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以第一届(99年)最为成功,现今,民歌节已成为南宁市每年一度的重大节庆活动。 在民歌节成功举办的同时,亦有部分学者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量采用流行歌手来吸引观众,加入过多的流行歌曲,以及依靠绚丽的灯光,恢弘的舞台,浩大的舞蹈场面,来迎合现代都市人的音乐口味,已经完全把山歌天然,原生态,质朴简单的艺术内涵给抹杀了,失去了真正的歌圩歌节的意义以及艺术价值,完全成了一台商业化的明星大汇演了。 201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于10月21日—26日举行,开幕式晚会首次以“水”为主题,名嘴周涛、陈奕迅、光良等歌星及达人秀冠军卓君将闪亮登场,并推出主打歌《左爱右爱》。民歌节开幕以“水”为主题流动性情景舞台首次启用 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洁介绍了第十三届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的筹备情况。今年的博览会暨民歌艺术节开幕晚会将于10月21日在广西体育中心举办,中国东方歌舞团著名编导、国家一级导演总导演章东新执导,由央视著名策划人秦新民、香港著名舞美设计师周炳坤、东方歌舞团著名灯光师沙晓岚、著名音响调音师何彪等组成的主创团队,首次以“水”为主题,运用唯美通透舞美设计,为观众呈现一场美轮美奂的民歌盛宴。 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民歌节期间,50项文体活动、经贸活动、旅游活动将举行,大大丰富南宁市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票务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门票设计方面,本届民歌节开幕晚会门票采用高科技防伪技术,并在现场检票口由专用设备进行检测,能够更好的保障购票者的权益。因物价上涨等原因,票价比 2010年有了适当的提高。计划从2011年10月8日至2011年10月21日中午12点公开销售门票,并在去年的基础上增设3个合作售票点(民族大道新城国际、教育路艾美酒店、民族宫),形成“黄金销售一条线”。同时开设团购服务、电话订票服务等便利售票渠道,为市民观看大地飞歌2011民歌节开幕晚会提供方便。 每年民歌节都有众多明星加盟,今年大地飞歌·2011开幕式晚会将邀请到着名的民歌组合凤凰传奇以及原轮回乐队成员吴彤加盟晚会。 凤凰传奇 凤凰传奇唱遍大江南北 凤凰传奇是最近几年流行乐坛非常出名的组合。其成员玲花是来自鄂尔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新一代的“乌兰牧骑”.有策马奔驰大漠的生活经历,身上流淌着老一代乌兰牧骑的血液。其歌声高亢激昂,富有草原特色,被香港音乐专业媒体称为女版“腾格尔”.另一成员叫曾毅,是一个湖南帅哥,凭着狂野磁性的嗓音和时尚劲酷的舞姿,征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组合是一种互补更是一种升华。 凤凰传奇的音乐有着非常广阔的群众基础,歌曲的传唱程度遍及大江南北,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几句。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彩铃、办公楼电梯间播放的mv,处处可以听到他们的音乐。他们是中央电视台《歌声飘过三十年》中少有的2005年之后崛起的歌手组合之一。 凤凰传奇曾多次到广西演出,2007年曾飞临民歌节,并演唱广西音乐人潘龙江创作的《醉美天下》(原名《桂林美》)。《醉美天下》由潘龙江作曲,采用广西壮族的山歌调子,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既有民歌的风格、山歌的野性狂放,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易懂,表达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音乐意境。凤凰传奇的新歌不少,包括《策马奔腾》《荷塘月色》《全是爱》等都有可能在今年民歌节唱响。 吴彤

广西民族文化

广西的少数民族有:1、壮族2瑶族3苗族4侗族5仫佬族6毛南族7回族8京族9水族10彝族11仡佬族 板鞋舞 在壮族的文体技艺中最妙趣横生的就是像军阵般有威有势的"板鞋竞技"和"扳鞋舞"。板鞋竞技是以几个人为一队,大家同穿一对长板鞋赛跑;参加者必须步调一致,同心全力,谁要是一个不少心,就会令全队人仰马翻。相传板鞋舞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广西郎兵赴浙江抗击倭寇,她用三人缚腿赛跑的方法训练郎兵,使得军纪严明、同心协力,后来便演变成这种有趣的运动了。 赛龙舟 又叫扒龙船,是群众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南宁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惯。民国23年(1934年)南宁民国日报记载:"扒龙船旧习,行见一年一度,在邕江中游驶竞技矣"。解放后,端午节赛龙舟更成为南宁市别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且规模逐年扩大,赛事越办越好。1997年,南宁市和坛路乡举办的龙舟赛由于规模大,形式新,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全国百万群众龙舟通讯赛最优赛区"称号。 踩高跷踢足球 这是壮族的"高脚球",玩起来很像足球。不过却不能用脚来踢,无论奔跑、拼抢和踢球都能用那对"义肢"。现在用的球是足球,但以前踢的可是柚子。原来,早在南宋时,广西南丹县人就有踢柚子的游戏;每逢中秋还要举行踢柚子比赛,近代发展为踩高跷踢足球,更是别开生面。 狮子上金山 在高架上腾空起舞在壮族人眼里,狮子是祥瑞之物。壮族的舞狮绝技,有高台舞狮、双狮戏球、狮子梅花椿、过天桥、刀尖狮技、狮子上金山等。这一招[狮子上金山],更是险象环生。[金山]是用约35张长条凳叠成17层,高8.5米;表演者扮成[狮子]登上[金山],在晃荡不定的[金山]上跳跃、腾空、起舞,惊险万状,令人叫绝。 上刀山下火海 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他们在祭祀、祈福、驱邪的仪式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绝技神功,以显示所向无敌的气概,赤足爬刀梯、过火海就是其中两项惊险的绝技。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在木梯上安装锋利的刀子作为梯级,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脚底的肌肤竟丝毫无损。过火海有几种形式:一是将若干个铁犁头烧得通红,赤足一步一犁踏在上面疾行而过;一是走过燃烧木炭的[火海];一是[走足灯],即用竹筒做成的灯排成行,一步踏一灯地走过,灯火依然熊熊,真是神乎其技! 打磨秋 有一个很美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大旱不雨,庄稼无收,人们陷入恐怖和绝望之中。有两兄弟想出个办法:用木头做成磨秋,荡到天去,求老天爷开恩。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感动了苍天,普降甘霖,但兄弟两因过劳而死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在节日时打磨秋。打磨秋时,横杆上两端各有1人或两人,交替蹬弹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同时在杆上做出回转翻滚、以腹贴杆四肢悬空、在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许多技巧动作,凌空翻滚如空中飞人一般,既惊险又优美。这种活动,彝族叫"磋磋",汉语称"打磨秋"。 同顶

个人家乡十年变化(南宁)2016

个人家乡十年变化(南宁)2016

个人家乡十年变化 调查人: 调查时间: 指导老师: 调查对象:广西南宁市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现状,从而更好的规划家乡的未来。 调查内容:调查家乡近十年来,南宁市的变化。 调查方法:1. 网上收集资 2. 查阅相关报纸、书籍、年鉴、文章等 3.电话调查,想亲朋好友询问 一、前言 当回家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速平稳的行驶着,当那美丽的城市再次浮现在眼底,我迫不及待的向窗外放眼望去,那广袤无边的田野,那崭新靓丽的城市新区,那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那来往川流不息的人流车队,使得这片热土愈显繁忙和充裕。南宁——我的家乡。回想十年,家乡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使我不由得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期待。 二、简介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第一大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位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是红豆的故乡,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称邕州,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着壮,苗,瑶等3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666.16万,其中市区人口为344万人。南宁别称绿城,凤凰城,五象城,分别因市内有凤凰岭,五象岭而得名。南宁,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南宁市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136”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完善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到2002年底,城市空气质量位于国内省会城市前列,南宁市建成区

布,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国家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南博会”),自2004年起,每年11月在广西南宁市举办。形状宛如南宁市市花——朱槿花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恰于温总理提议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2003年投入使用,其设施先进,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是南宁的标志性建筑。总建筑面积11.21万平方米,占地850多亩,设2000个标准展位和200个非标准展位,还有2.6万平方米的室外展场。中心总投资6.5亿元,由多功能厅、圆桌会议厅、阶梯国际报告厅、新闻中心以及各种规模的会议室组成,拥有8种语言同声传译等先进的会议系统。它的投入使用,使南宁具备了举办大型博览会的条件。中国—东盟合作枢纽城市——南宁,于2006年提出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2010年南宁将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亿元人民币,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目前,由南宁通往东盟国家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五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了领事馆,中国—东盟多个交流中心、办事机构也落户南宁,“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三基地三中心”格局,对接东盟,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枢纽。自古以来,南宁就是中国南部著名商埠和主要物资集散地。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以来,南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广西前列,是广西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中心。 2010年南宁生产总值达到(GDP)达到180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5元,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市财政收入达到300.88亿元,增长30.13%。

南宁民歌节

在传播中再诠释 ——从民歌到南宁国际民歌节 陈静 文化活动作为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⑴。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发展发挥着巨大而重要的反作用,起到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传承知识与文明、塑造与培养社会心理、巩固社会道德体系、娱乐大众的作用。一定地域、群体、社会结构内形成的文化更是凝结了其主体人群的精神意志,例如:民族文化即体现并代表着该民族的集体精神与内涵。 传播是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体现着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可以说一切文化都是在与传播互动一体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文化传播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首要因素,“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⑵文化传播是一张宽阔无边的网,以富含内容的信息传递为主要方式、以多种多样的技术媒介为载体,以受众的接受和反馈为目的,改变着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主体并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结构、文化风格和文化模式,渗透、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随着现代经济与社会的日益现代化、全球化,文化的内容与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罗万象。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一个社会像今天的社会这样为文化所渗透,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文化传播(包括传播媒介及媒介文化)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而文化传播手段对文化本身内容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文化传播又是为什么因素所决定,全球化趋势下的传播国际化又会对传统的本土文化产生如何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为人们所广泛关注。任何意图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都必须建构于对现实具体事实的研究之上。对于与现实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的文化传播研究更应如此。因此,笔者选择了南宁国际民歌节这一具有独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传统、并已具有一定广泛影响的文化个案,从文化传播学角度,对民歌从形式与内容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演变、特定时空(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下)的具体呈现及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否成立、如成立其存在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民歌作为一项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在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历史分离中发生了从传播工具、传播形式到传播内容等一系列变化,而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诞生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则以综合性的、经过艺术与加工的新型传播内容与形式对民歌的存在与传播作出了新的尝试,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符合了当代社会下人们新的审美趣味和回归心理,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南宁国际民歌节从1999年的第一届至今,每年一届,2003年已经是第5届。作为一项提倡民族文化、发扬民族音乐的盛事,南宁国际民歌节充分利用了广西“歌海”的传统优势,在民间对歌等群众性活动的传统基础上,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支持,以音乐演出为主要交流形式,以市场营销为运作模式,以现代传播媒介为宣传载体,提倡创新、求变,形成了一种全新

韦柳艳 壮族歌圩历史传承与现代变迁

壮族歌圩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化变迁 汉语言文学韦柳艳指导老师冯智明 【内容摘要】壮族歌圩文化源远流长。歌圩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历经沧桑。封建统治者的禁令,革命党的打压,官方的排挤,无不对歌圩的传承有沉重的打击。然而,生命力强大的歌圩并不因此消亡绝迹。改革开放后,歌圩却出现了逐渐消亡的危机。新时代的市场代、现代化使传统歌圩转变为“三月三”歌节,再演变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改变了当前壮族民歌逐渐消失的困境,使壮族民歌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然而过多的经济因素、市场运作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壮族民歌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壮族;歌圩;传承;市场化;变迁 一. 壮族歌圩的根源 自古以来,壮族就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1]可以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的平台。所谓歌圩,就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传统唱歌节日活动。[2] 壮族歌圩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对于歌圩的根源,到现在为止,仍无定论。现今,对于歌圩的起源,大体上分为四种:起源于乐神活动;起源于择偶配婚;起源于悼念殉情;源于刘三姐传说。笔者认为关于歌圩的起源似应追溯到远古的对偶婚制时代。当时人类已进入野蛮时代后半期,虽然人们还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生产劳动,但此时已经出现男女分工的现象,甚至已经出现商品交换的社会现象。在婚姻关系上,已经由群婚制发展到对偶制。而氏族部落是以姓氏划分的,也就是说,同一个氏族部落李的人们有共同的姓氏并存在血缘关系,所以禁止氏族内部男女通婚,他们只能和别的氏族部落的异性结婚。但是,“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3],因而氏族部落之间双方男女见面和接触的机会很少,原先在各自部落土地上的男女歌答已不能适应当时生活的需要了,为了解决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部落间各领头人进行商讨,并作出协定,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相会,以便双方男女有更多的机会聚集,接触及选择配偶。这种聚合交往,使双方男女得以自由交涉,物色和选择配偶,这样打破了氏族部落额界限,为歌圩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