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教程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一、四至及其地理意义

1、最北端为黑龙江省漠河附件的黑龙江江心,即53.5°N;

最南端为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9°N;

98%的疆土位于20~50°N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2、最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即73°E附近

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E附近

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

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

中纬度,四季更替典型,季节变化明显

二、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

没有明显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明显,美国东部沿海有墨西哥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的主要,使亚热带向北延伸

(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荒漠区位置偏南?

中国:

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太平洋水汽难以到达。中国北部荒漠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常年干燥少雨,经常被高气压控制。

②地势低洼,大陆性强,增温快

③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水汽进入。

美国:

①美国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脉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形成半干旱气候,又受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②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空气可以从北冰洋直达墨西哥湾,所以北部不干旱。

③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减温减湿。

三、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1)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首先体现在地形上,主要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种

在建筑景观方面,高原、山地的房屋为了防止低温风冻等灾害多以砖瓦结构为主,而平原和盆地由于气候炎热,夏季多降雨,考虑到通风排水等因素,多以茅草结构为主由于各地区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造成人类经济、社会、文化、行为认知上相异。

(2)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季风降水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地表起伏显著,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发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圈地造田、伐木毁林,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一、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特点

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二、中国地势及其地理意义

1、地势的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理意义: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地形阶梯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阶梯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三、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有何影响

(1)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特别是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但季风的年际变率很大,易出现旱、涝自然灾害。

(2)从气候区看,耕地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400mm等降水线以东地区;从地势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第三阶梯。

(3)从气候带看,林地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从地势上看,有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

(4)中国城市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分布集中沿海地区;分布集中在海拔小于500m的丘陵、平原地区。

(5)难利用的沙漠、戈壁、沼泽等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区

四、高原季风形成机制(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五、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的影响(气候和地貌景象格局)

(一)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支作用和屏障作用)

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把冬季风分化为两支:一支形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屏障作用: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

温度的年较差小。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二)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作用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最明显的地理格局影响就是:导致我国众多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或东南方流,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关系。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让我国东部的气候更适宜,因为它的存在我国东部就变成处于高原和海洋之间,这样格局是好的地理气候格局。夏天吹东南季风没有阻挡。

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能有效制止西南季风北上,这样会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带来丰富迎风坡降雨

六、中国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水热格局有何特点

(1)气温与温度带:①冬寒冷夏暖热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④6个温度带

(2)降水与干湿地带:①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④4个干湿地带

(3)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①雨热同期②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气候地带分异

七、土壤植被地带

(一)、土壤地带: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中国境内展现得比较完整,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秉承东西向伸展,西侧之抵横断山系。

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常随山体高度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二)、植被地带

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北植被地带变化。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中国北方东、西植被地带变化。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下降,依次分布着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

(三)、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

1、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

2、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

3、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

(四)、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

1、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八、分析中国土地覆盖/利用的区域差异

1、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

2、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

3、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积及秦岭山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现象并存;

4、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

5、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并存;

6、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山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一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徐楠地区以林地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西北干旱与绿洲农业区,传统绿洲边缘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绿洲内部的原有耕地因土地退化而撂荒。

九、分析中国地理景观演变的轨迹和主要驱动力

(一)第三纪以来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①燕山运动后,中国大陆处于相对宁静阶段,经长期侵蚀和堆积,古近纪淮平原面发育广泛,可划分出三个西北-东南走向,自西南向西北更替的景观带

②新近纪地壳发生强烈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经过两个强烈的活动期,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由于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海陆热力对比加大,海陆季风环流加强,而行星系环流减弱,形成了古季风,东西分异对比加强,现代三大自然区显现,表现在东部亚热带变湿、西北干旱加剧、青藏高原降温,形成了六个自然景观区域

(二)第四纪中国地理景观形成于演变

①受到全球性的事件即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气候控制,经历了气候的冷暖期交替、黄土的堆积与侵蚀、海退与海进等过程

②深受区域性事件即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影响,经历了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现代季风形成、西北干旱化过程等,形成独特的三大景观区;同时也经历了古人类的形成与发展

(三)全新世气候波动与地理景观变化

①进入全新世,全球处在气温升高的时期,北半球森林带北移,随着冰雪融化,海面升高。

②全新世时期人类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变最为突出的是农业进化过程,伴随着气候冷暖变化,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演变,农业在地区上收缩、扩展和转移。气候波动与农业进化过程的对应表现为:暖期北方农业扩展迅速,全国农业发展;冷期南方农业发展迅速,北方农区退缩。

(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中国早期城市景观形成于商代末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淮河上游地区;随着封建经济的繁荣和重心的转移,城市景观格局由淮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明清时期,城镇空间分布重心是在沿江、沿运河、沿海地区。1949年以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迅速,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规模、经济的迅速增长。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承接性和扩展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密集程度和交通联系条件等因素,划分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和城市发育区,城市景观的空间类型格局具有东、中、西的地带差异

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一、中国人口基本特征

1、人口总量特征: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

率明显下降

2、人口结构特征:性别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期;

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从业结构变化明显;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二、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生存环境的压力。一是生存空间及承载力;二是地球对人口的容纳量,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维持永久生存下去的最多人口数。

2、对气候的影响。人口增长会因呼吸、燃烧、工业发展等使排入大气的CO2、NOX、SO2增加,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发生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

三、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资源国情的影响

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们的节约意识和保护意识薄弱,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工业、农业、生活对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使中国的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

四、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使工业成本降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消费

2、但人口素质不高,高科技产业人才难觅,使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

五、胡焕庸人口线的地理意义

1、黑河(爱辉)—霍林河段: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

2、霍林河—榆林段: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该线两侧呈现明显的降水差异。此段“胡线”是农牧交错带所在地

3、榆林—天水段:东部为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则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此段“胡线”显示出明显的向西推移。

4、天水—腾冲段:东西两侧最大差异是地势和地貌。此段“胡线”稳定存在是由地势以及气温条件所制约的。

“胡线”形成全国宏观尺度上的人与资源、环境、发展之相互关系的东西差异。

六、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胡焕庸线与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 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东南侧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七、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

1.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2.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一样波动性较大。中国城镇化进程波动起伏,除了城镇化率出现过倒退、停滞外,更常见的是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或减慢。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通常对应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而经济发展停滞或缓慢期也常是城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或者迟缓时期

3.中国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所主导。

4.中国城镇化的二元结构性特点比较突出,我国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通常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城镇化是一柄双刃剑,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弊:沿海和内地城镇化的差距可能可能变大,

给城市带来廉价劳动力,但这又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加剧城市交通拥挤等导致原城市人群对生活满意度的下降,而人口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又会跟不上节拍。

我国的城镇化对我国的气候变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废气,废水排放更多。城市平均气温升高,还导致海平面上升。

利: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我们的一些中小城市不断得到发展,而大城市更是挤入世界前列,这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外交等各方面都有帮助。

八、中国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死亡率比1949年的20‰,下降了1/2,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311万人1958—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人口出生率下降,1961年为18.02‰,死亡率回升,1960年高达25.43‰,到1961年又回降至14.24‰,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1962—1973年,第二个人口数量增长高峰。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平均净增1946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3年为33.33‰,创造了人口增长率最高纪录

1974年以来的30多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以下,此后稳中有降,2005年达5.89‰

1973年以后开始计划生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将计划生育作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即实行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政策,大见成效。

第四章中国国土开发

一、分析我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南水北调的意义、影响

(一)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在地区分布上,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干涸带。

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区,水资源丰富,以北的温带季风区水资源比较紧张。

地下水所占比重却是西部比东部大、北部比南部大。

(二)南水北调工程规划

(1)东线工程 (2)中线工程(3)西线工程

(三)南水北调的意义:

(1)积极意义

①社会意义:解决北方缺水,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保证了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的水源。使鲁西、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经济意义: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③生态意义: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有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2)负面影响及问题

①“三线”同时引水,将导致整个长江流域的沿江生态发生难以估计的变化,不利于保护沿江现有生态。并有可能导致长江枯水期时航道的承载能力更低。

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

③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

二、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1、易耕土地资源比重低

2、林地总体质量较好,一等有林地占65%左右,森林资源质量较差,体现在森林资源的用材林比重大、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面积蓄积量少

3、草地资源质量普遍较差,一等草地仅占13%,以中下等草地为主,生产力较低,载畜量低,天然草地的质量从东向西逐渐变差,东部草甸草原产草量是西部荒漠草原的10倍以上,土地数量多、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4、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

5、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6、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沙漠、戈壁、石质裸岩、城市用地等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1、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库的建设.不但使水位提高,并且使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受到改变.水生生物的产卵以及生长环境必要的水文条件遭到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鱼类资源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阻断鱼类的迁徙路线,对鱼类的栖息环境造成改变。对鱼类繁殖造成影响

⑵对陆生生物的影响:水库的建设,造成了水对大片土地的淹没,也对陆生生物的觅食地和栖息地造成破坏,水利建设还会对周围的庄稼、农田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后,会使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加强.可以减少周围火灾的发生。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增加一些沼泽地和湿地面积的增多

2、水利建设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水库建设会使天热河道的水质和水温发生改变,水面的水温增高.水温增高.必然影响到鱼类的繁殖.使它们推迟产卵期,

其次.水利建设肯定会对河流的水质造成影响

3、对森林植被的影响: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四、化石能源利用对我国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典型的是煤炭开采,包括开采对土地的损害、对村庄的损害和对水资源的影响。开采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量大面广。在有些地区,由

于水源和江河湖海的严重污染造成居民用水短缺。

化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燃烧时各种气体与固体废物和发电时的余热所造成的污染。化石燃料时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燃料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从而导致温室效应,改变了全球的气候,危害生态平衡。

二是热污染。火电站发电所剩“余热”被排出到河流、湖泊、大气或海洋中,在多数情况下会引起热污染。例如,这种废热水进入水域时,其温度比水域的温度平均要高出7~8℃,以致明显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

五、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征和驱动力

1、变化特征

(1)重工业化过程不断加深,交通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等作为深加工工业的代表性行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生物和医疗等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发展迅猛,表现出深加工化过程和高技术化过程;

(2)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和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

(3)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开始弱化,地区间产业结构开始有所分宜,一些地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但是地区发展差距仍然很大。

2、驱动力

①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致使劳动力技能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体现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②工业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从先进地区和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能直接促进工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

③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为重工业带来一大笔资金,固定资本是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④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致使各地区进行更多的技术经验交流。

六、理解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1.实现新跨越的东部开发区

目前该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发展迅速,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时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基地。

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发展高新技术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

2.正在崛起的中部开发区

中部地区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贯南通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中部地区对于东部发展起到了劳动力支撑、经济腹地、生态屏障的作用。

中部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城乡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发展落后,传统工业比重高;市场发育程度低,开放水平低

3.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受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作用显著,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该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但受发展基础和距海偏远区位的影响,加之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社会经济比较落后。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通过改善西部交通、通信、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努力保护和建设好西部的生态环境;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有计划分步骤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

第五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一、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方法

理论基础:(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1.从赤道至两极水热组合有规律变化的纬度地带性。

2.从沿海至内陆水热组合有规律变化的经度地带性。

3.有特殊的水热组合有规律变化的三维地带性。

基本原则:1、发生学原则

2、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3、区域共轭性原则

4、应用性原则

方法:1.地理相关法:从事物之间的关系着眼来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2.主导标志法:从自然要素中选取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标志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3.聚类分析法:基于区域基本单元数据库,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或区域要素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区划方法,是借助于数学分析的区划方法。

4.遥感分析法:基于区域遥感图像,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进行解译和分区、分类的区划方法。

5.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由宏观到微观的区域划分和由微观到宏观的区域合并。过程:第一步:按地表温度的地域差异划分出热量带和高寒区。

第二步:按水分的地域差异划分出自然地区。

第三步:在一定热量水分组合的自然地区的基础上,以土壤植被条件为依据划分自然地带。

第四步:根据自然地带内部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进一步划分出自然省。二、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1)以降水为主导因素,把我国划分成东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2)以地势为主导因素,把我国的西部非季风区又划分成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区。

三、中国城市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1、结节区域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从纯几何学的角度说,一个平面图形(区域)最彻底的划分是三角形(三点三条连接线),它是编制一个紧致网的最小单元。要形成具有节点的结节区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组成连接图

2、Rd链城市经济区组建方法:根据图论原理,城市经济区的组建可运用Rd链方法。有一定实力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和交通线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城市,称为一个d系,三个d 系组成一个三角形的基本经济单元,称之为d△系,进一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d△袭连接起来,即为Rd链。一个Rd链的范围就是组建城市经济区的范围

3、中心城市实力指数评价方法:在现代交通运输状况下,每个城市与其周围的城市一般都有3条以上的连接通道,为了比较准确的反映个城市的节点层次,运用主因子R分析方法进行城市实力指数的多指标定量评价分析

四、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1较为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为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制定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进行科学地域分工,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的生产布局的有机联系,求得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使各地明确各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术特点,便于国家对各地经济规划进行分类指导。

4可以推动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地区分工合作、联系,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各地共同繁荣。

五、中国地理分区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1.自然与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

2.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3.发生统一性原则。

4.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

六、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

1较为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为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制定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进行科学地域分工,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的生产布局的有机联系,求得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使各地明确各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术特点,便于国家对各地经济规划进行分类指导。

4可以推动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地区分工合作、联系,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各地共同繁荣。

七、中国农业区划对生产布局有何应用价值

将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将秦岭-淮河以北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将西部划分为甘新区、青藏区。以上大陆部分的9个一级区,概括地揭示了中国农业最基本的地域差异。它既可反映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热、水、土不同配合提供农业发展的可能性,也可以反映各地区历史形成的农业基本地缘特点。这些条件和特点,有很大的稳定性,可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大的地域单元。此外,还将中国的海域划分为一个海洋水产区。由于各一级农区内部农业复杂多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各一级区内又划分若干二级区。

第六章中国的土地退化

一、简述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类型

①宏观上看,呈现东西分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沿海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东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地带,中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严重地带,西部自然-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

②土地退化类型组合呈现南北差异:北方以沙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为主要类型组合南方以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污染和潜育化为主要类型组合

类型: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地污染。

二、对比黄土丘陵与喀斯特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的异同

(1)相同点:①最初的地质基底都不稳定;

②人类不合理的砍伐林木和陡坡开垦造成水土流失

③常年降雨集中且多暴雨;

(2)不同点:①黄土丘陵植被破坏后,土壤流失,地表切割;喀斯特丘陵植被破坏后,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

②黄土丘陵在植被破坏后,生产力消失,地表呈现千沟万壑;喀斯特丘陵在植被消失,土壤流失殆尽后,基岩完全裸露,出现石漠化景观。

三、阐述沙漠化土地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 第二章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一、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一)大地构造 1.大地构造格局的特点 (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2)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的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二)地势 ⒈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⒉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 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东部平原和丘陵 ⒊地势意义: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 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三)地貌组合 1.基本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其中山地和高原是主要) 2.主要山脉: 3..四大高原: 名称位置和省、 区范围 海拔 主要特 征 青藏高原位于西南 部,介于昆 仑山与喜马 拉雅山之 间;青海西 藏全部、四 川省西部 4000米 以上, 是世界 上海拔 最高的 高原 世界最高大高 原,高寒、冰 川广布雪山连 绵 内 蒙 古 高 原 位于北部, 大兴安岭以 西,向西延 伸到祁连山 麓;内蒙古 大部、冀甘 宁一部分 1000米 左右 我国第二大高 原,最平坦的 高原,风力作 用强烈,西部 风蚀地貌典型 黄 土 高 原 西起祁连山 东端,东到 太行山麓, 北邻内蒙古 高原,以长 城为界,南 到秦岭;山 西省全部、 陕甘宁一部 分 1000-2 000米, 是世界 上最大 的黄土 分布区 世界黄土分布 最广,流水侵 蚀作用强烈, 千沟万壑。 云 贵 高 原 云南省东 部、贵州省 大部分 1000-2 000米 地势西高东 低,石灰岩广 布,流水溶蚀 作用强烈,多 喀斯特地貌, 地表崎岖不 平,有许多“坝 子” 名 称 位置与范 围 海拔主要特征 塔 里 木 盆 地 昆仑山与 天山之 间;新疆 境内 1000 米 我国面积最大盆 地,有最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世界最大的流 动沙丘区)和最大 内流河,封闭严 密、干燥 准 噶 尔 盆 地 阿尔泰 山、天山 之间;新 疆境内 500 米 面积第二大盆地, 西北有缺口,相对 湿润,沙漠、戈壁 面积较小,北部有 一条外流河,多为 固定沙丘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1、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国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的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自然景观。其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性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由于东西地理差异,呈现出东南湿润海洋性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到西北干旱区内陆型自然景观带谱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最后,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还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2、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 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3、简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自西向东奔流,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另外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个相同,使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4、、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季风环流的特点:①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原因:海陆之间的热状况不同;行星风系的年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的高原季风环流影响。 6、水热结构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 ——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中国地理》 (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 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 规律、特征等内容。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 实问题。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 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 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 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 体上的认识。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 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考试范围和重点(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考试范围: 华大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 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 而且 老师在出题的时候, 也不会随意而出, 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 另一方面也 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 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对历年真 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 我们将华大人文所参考的两本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 以下列 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 如欲了解更多能够经过qq或电话进行咨询。 1) 《地理科学导论》 (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也是龚胜生老师侧重的研究领域, 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 2) 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 3) 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 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

1.与美国相比,为什么我国的荒漠区偏北? 答:。中国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太平洋水汽难以到达。中国北部荒漠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常年干燥少雨,经常被高气压控制②地势低洼,大陆性强,增温快③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水汽进入。 美国①美国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脉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形成半干旱气候,又受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②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空气可以从北冰洋直达墨西哥湾,所以北部不干旱。 ③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减温减湿 2.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中国的水热格局有何特点? 答:(1)气温与温度带:①冬寒冷夏暖热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④6个温度带(2)降水与干湿地带:①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④4个干湿地带(3)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①雨热同期②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气候地带分异 3.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征和驱动力? 5.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 6.简述中国水污染状况和主要成因. 答:成因:向水体排放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施用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水冲刷而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状况:中国水污染的总体情况相当严重,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而且随着人口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分担率上升。与此同时,农村以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为主要组成的面源污染迅速上升,并且难以控制。 7.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 答:长三角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起镇江,东到海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区域内交通方便,以轻工业为主,发展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8.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 答: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系黑龙江、嫩江、松花江、辽河等河流冲击而成,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华北平原为中国第二大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了华北平原的特色。 9.湖北省与山西省 答:区位,湖北九省通衢,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悠久。山西省位于一二阶梯交界处和黄河中游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位,全国最大的产煤地,湖北是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自然环境,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文河流众多,无冰期,流域面积广。山西,河流稀少,含沙量大,冰期长。人文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40324015学分: 5 总学时:90 说明 【课程性质】 《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主要地理问题;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任务】 向学生讲授中国及区域的自然要素特点及其成因和演变规律、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及其成因与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 中国的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八大综合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先修课程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中国地理》,赵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参考书:[1]《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2]《中国地理》,刘盛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大纲内容 第一章区位与疆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的区位与疆界,理解影响我国地形的主要因素、线性构造带。 教学要求:掌握我国地表结构、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地形、地貌的成因,应用我国自然条件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内容提要】 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一、中国的人口、面积 二、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区位与疆界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二、中国疆界。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一、中国的地表结构、线性构造 二、中国的地表组成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教程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一、四至及其地理意义 1、最北端为黑龙江省漠河附件的黑龙江江心,即53.5°N; 最南端为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9°N; 98%的疆土位于20~50°N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2、最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即73°E附近 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E附近 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 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 中纬度,四季更替典型,季节变化明显 二、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 没有明显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明显,美国东部沿海有墨西哥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的主要,使亚热带向北延伸 (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荒漠区位置偏南? 中国: 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太平洋水汽难以到达。中国北部荒漠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常年干燥少雨,经常被高气压控制。 ②地势低洼,大陆性强,增温快 ③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水汽进入。 美国: ①美国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脉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形成半干旱气候,又受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②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空气可以从北冰洋直达墨西哥湾,所以北部不干旱。 ③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减温减湿。 三、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1)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首先体现在地形上,主要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种 在建筑景观方面,高原、山地的房屋为了防止低温风冻等灾害多以砖瓦结构为主,而平原和盆地由于气候炎热,夏季多降雨,考虑到通风排水等因素,多以茅草结构为主由于各地区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造成人类经济、社会、文化、行为认知上相异。 (2)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季风降水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地表起伏显著,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发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圈地造田、伐木毁林,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一、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特点 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笔记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湖北武汉 V10.1 辅导资料之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笔记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11080705.html,

目录 前言 (1) 上篇总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简述中国地理区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4、简述我国的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简述我国地势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6、试述我国地貌形成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7、简述我国气候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8、简述我国气候形成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简述长江与黄河水文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试述长江水道的改造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试述黄河的改造利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25、简述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9、简述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37、试述胡焕庸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38、简述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9、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简述草地退化的成因及其区域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84、简述盐化与碱化的成因与区域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中国的自然灾害.......................................错误!未定义书签。 90、试述中国多自然灾害的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简述如何减轻和防治自然灾害 ...............................错误!未定义书签。 92、简述洪涝灾害减灾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中国的环境污染.......................................错误!未定义书签。 93、简述我国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94、简述中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95、试述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6、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97、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2、简述我国湿地受破坏的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103、简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与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

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静爱主编) 课后思考题答案 (个人总结版)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 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 中国地理(专业课1)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 2015.08.07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1、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思考下列问题。(本题课本上无答案答案来源:网络+自己总结) (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 (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位置区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 中美地理位置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a:两国都位于北半球,中国的纬度范围为4°N~53°N,美国的本土纬度为20°N~47°N,两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 b:两国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岸线漫长,沿海都有许多优良港湾。 c:两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②不同点:a: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经度范围大致为73°E~135°E,美国经度范围为70°W~180°W。 b:从所属大洲来看,中国属于亚洲东部,美国属于北美洲,位于北美洲南部。 c:两国虽都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分别从属于太平洋两岸,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则位于太平洋东岸,同时位于大西洋西岸。 d:中国纬度范围更广,接近50度,美国本土纬度不到30度。 e: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一面沿海,大陆海岸线是一条完整的相连的,美国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分成三段不相邻的部分。 f:从邻国角度看,中国邻国众多,美国北部只有加拿大,南部只有墨西哥,邻国较少。 g:两国内陆山脉走向不同,中国山脉走向多种多样,而美国主要为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 h:山地格局及面积不同,中国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山地面积较大,距海较远,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山地主要在大西洋沿岸,高度不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