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防制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防制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防制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防制

白血病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白血病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才能称作职业病。 白血病职业病诊断标准: (1)体征:皮肤出血斑点,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 (2)临床症状:急骤高热,进行性贫血或显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3)实验室:血象白细胞总是明显增多(或减少),可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骨髓象骨髓有核红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50%以下,原始细胞≥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红细胞≥50%,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比例 ≥30%,可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 中国职业病呈现的特点是: (1)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2)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3)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4)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 (5)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 职业病定义: (1)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 (2)法定职业病,以法规形式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2013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所列的132种疾病。 (3)职业病诊断标准,具有法规意义的职业病诊断技术标准。作为职业病科和有关临床医师诊断及处理职业病的依据。 (4)职业病诊断分级标准,采用能作为职业病诊断依据的临床及实验室有代表性的指标,区别病情的严重程度。

(5)现场调查,深入作业或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职业危害因素 的品种、性质、来源、同工种人群的接触情况及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作业环 境的监测及接触者的健康检查等以明确职业性危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的关系。 (6)职业病诊断,对某种疾病的本质、病情程度及其与职业性危害因素 有无因果关系所作出的判断结论。必须依据职业史、现场调查和医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和逻辑推理,除外类似表现的其他疾患,方可作出诊断。

白血病的分类及分型

白血病分类和分型 保定第七医院肿瘤科穆铁军 时间:年月日时分 地点:肿瘤科医办室 参加人员: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白血病的治疗是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故今日讲解白血病的分类分型。 分类 一、按自然病程及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一)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内。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为异常的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 (二)慢性白血病起病缓、发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较成熟的细胞占多数。 二、按细胞类型分类 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如红白血病、巨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嗜酸细胞型、嗜硷细胞型白血病等。 三、按外周白细胞的多少分类 (一)白细胞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并有较多幼稚细胞出现。 (二)白细胞不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或甚至低于正常。血片中没有或较难找到幼稚细胞。 分型 一、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两大类,结果如下: ①ANLL分为8个亚型: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分化型(M0)、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早幼粒细胞型(M3)、粒-单核细胞型(M4)、单核细胞型(M5)、红白血病(M6)、巨核细胞型(M7); ②ALL分为三个亚型:FAB分型:L1、L2和L3型。

近年来又根据细胞的免疫学特点,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2000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q23;p13);(E2A/PBX1);t(12;21)(p12;q22),(ETV/CBFα)。(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态学亚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复性较差,现已基本放弃,不再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骨髓中幼稚细胞>25%时诊断采用ALL的名称,幼稚细胞≤25%称为母细胞淋巴瘤。我们这里介绍白血病的类型分类分型,主要是因为白血病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往往是根据病的类型而不同的。 二、慢性白血病分型 可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红血病。 三、特殊类型白血病, 可分为:慢粒急变;低增生性;淋巴肉瘤;组织细胞肉瘤;浆细胞;多毛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核细胞;未分化型急性白血病。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一、概述 白血病是人体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白细胞在生长、分化和发育的一定阶段发生恶性变,这种丧失正常功能的恶变克隆无节制地增殖,导致对全身器官组织的广泛浸润,破坏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机体器官衰竭。在儿童和青年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死亡率居首位。 二、我国儿童白血病发病情况 根据历年我国各地调查资料,白血病的发病率以每10万人口计算,上海为2.64—3.65,天津为2.85—4.33,平顶山市为3.5—7.09。从这些点的调查资料看,我国的发病率低于欧美而与亚洲国家相近。儿童占我国人口30%左右,按此计算每年至少有10000个新发病例。我国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70%,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约占25%,其余为一些少见类型。 三、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白血病病因 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人类对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更深刻理解。迄今为止研究认为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物、病毒等是引起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一三体病、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范可尼氏贫血等,发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提示胎内染色体畸变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病毒与白血病间的关系研究得较为深入,目前已先后从患病动物中分离出小鼠、猫、牛、长臂猿等白血病病毒,所有这些病毒都属于C形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1980年日本学者从日本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细胞中首次分离出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adult T-cell leu-kemia virus,ATLV),也属于C型逆转录病毒,1983年统一划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I型内,由此提供了病毒诱致人类白血病的确切证据。 (二)白血病的致病机理 l、细胞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病毒、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等如何导致白血病,机理并未完全清楚。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显然细胞的恶性转化也必然与基因的某种改变相关联。现知动物和人类细胞以及某些种类的病毒株中都存在能诱导正常细胞恶性转化,并使其获得新生物特性的肿瘤基因,前者称为细胞癌基因(cell oncogene)或原癌基因,后者称为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细胞癌基因原是正常基因的成员,他们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死亡进程的一定时期起作用,并受内在机制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5

---------------------------------------------------------------最新资料推荐------------------------------------------------------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4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4 ㈩病理形态学骨髓病理活检可较全面地了解骨髓造血的情况,可弥补骨髓穿刺局限性的不足,尤其是对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增生减低,骨髓脂肪化、纤维化或合并骨髓坏死等情况下更适合做病理检查。 骨髓活检病理检查已作为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1975~1976 年,法国、美国、英国的 7 位血液学者在伦敦、巴黎先后观察了大量的血及骨髓标本,讨论并制订了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案,称为 FAB分型。 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淋巴细胞型和非淋巴细胞型(髓细胞白血病),前者可分为 L1、L2、L3,后者可分为 M1~M6。 后又经多次修改及补充,1985 年又将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划为M7,1991 年又提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0)。 FAB 分型方法已被国外广泛采用。 我国在 1978 年南宁的全国血液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白血病分型的建议,同年 12 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内科学会会议上又进行了修改。 1986年 9 月在天津会议上又对 ANLL 的分型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补充,以使国内的诊断标准尽可能地与国外的 FAB 分型相吻合。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 FAB 分型还在不断补充、修改、完善。 分型新的发展会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预后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 20

有更大的推动。 ⒈按白血病细胞系可分为淋巴细胞型及非淋巴细胞型(髓细胞型)。 ⒉急性白血病的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 L1、L2、L3 3 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为 8 个亚型: 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M2b)、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M3b)、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a、M4b、M4c、M4E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5b)、急性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⒊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低增生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浆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成人 T 细胞白血病等、急性白血病未分化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⒋急性白血病各亚型的具体标准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亚型的特点: 见表 81-5。 表 81-5 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各亚型细胞特征项目细胞大小核染色质核形核仁 L1 小细胞为主较粗,结构一致规则偶有凹陷或折叠不见或小而不清楚 L2 L3 大细胞为主,可大小不一大细胞为主,大小一致较疏松,结构不一致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诊断和MIC分型】 (一)AML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数量不等的原、幼粒(或幼单)细胞或未见原、幼粒(或幼单)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髓细胞增生为主,原粒+早幼粒(或原单+幼单)细胞必须≥20%才可确诊为AML。红白血病(M6 )除上述外尚有红系≥50%且伴形态异常;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酯酶氟化钠(NaF)抑制试验

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鉴别。 【AML的MIC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诊断以外,还必须作免疫表型(Immunophenotype,I)及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es,C)检查,即MIC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M)融合基因检测,即MICM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按照FAB分型标准分为M0和M1~M7型。 2.免疫表型:髓系免疫标志:CD13,CD33,CD14,CD15,CDw65,CD45 ,MPO等;红系免疫标志:CD71,血型糖蛋白;巨核系免疫标志:CD41,CD42,CD62,CD61; 免疫表型常伴有淋系抗原表达,较常见的有CD7,CD19等,则诊断为伴有淋系标记的AML(Ly+-AML)。 3.细胞遗传学改变:①染色体数量改变:高二倍体(≥ 47),低二倍体(≤45),+21,-7,-8,-11等。②)染色体核型改变:t(9;11),MLL-AF9融合基因(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该

白血病试题

分类,哪项POX反应,非特异酯酶均阴性 A M3b B ALL-L3 C M2a D M5 E M4EO 2.急性白血病发生贫血的最主要因素是 A 骨髓造血受白血病细胞干扰 B 脾脏大,破坏红细胞过多 C 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营养缺乏 D 严重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E 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3.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 DIC B 血小板减少 C 纤维蛋白溶解 D AT-Ⅲ减少 E 小血管被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 4.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是 A AML-M1 B ALL-L2 C AML-M5 D AML-M3 E CML-BC 5.慢粒患者,WBC65×109/L,巨脾,出现左上腹剧痛,诊断最可能是 A 急性胰腺炎 B 肺梗死 C 心绞痛 D 脾梗死脾周炎 E 肾结石 6.对于M1正确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占未分化细胞>90% B 最易发生DIC及CNS白血病 C Ph1多阳性 D NAP升高 E CD19(+)CD33(-)HLA-DR(+) 7.急性白血病浸润所致体征最多见于 A 中枢神经系统

B 心脏增大 C 胸骨压痛 D 牙龈肿胀,皮肤损害 E 淋巴结,肝脾肿大 8.慢粒病人有哪条染色体改变 A t(15:1) B t(9:22)(q34:q11) C t(8:14) D t(11:8)(q34:q11) E 16号染色体结构异常 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多见于 A 急粒 B 急单 C 慢粒 D 慢淋 E 儿童急淋 10.下列哪项符合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 为儿童最多见的急性白血病 B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少见 C 化疗效果差 D 易发生DIC出血严重 E 与EB病毒感染有关 11.下列哪项符合M3特点 A 过氧化物酶阴性 B 无Auer小体 C 非特异酯酶阴性 D 苏丹黑染色阴性 E 糖原PAS反应(+)或成块或颗粒状 12.慢粒最突出的特征是 A 粒细胞显著增多,脾明显肿大 B 乏力,低热,多汗 C 腹胀,食后饱胀 D 肝肿大 E 骨痛明显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B系或T系淋巴祖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和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也可侵犯髓外组织,如脑膜、性腺、胸腺、肝、脾,或淋巴结、骨组织等,引起相应病变。儿童ALL 一般专指前体细胞性白血病,成熟类型不仅免疫表型独特,而且常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独特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此本规范不涉及成熟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近年来ALL疗效有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二、适用范围 经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确诊的儿童和青少年ALL。不包括婴儿白血病。 三、ALL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发热、贫血、出血和白血病细胞脏器浸润包括肢体疼痛、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睾丸、胸腺、心脏、肾脏以及唾液腺浸润症状等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要的临

床特征。但个体间可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仅凭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 一般情况:起病大多较急,少数缓慢。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衄或齿龈出血等;少数患儿以发热和类似风湿热的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少数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2. 出血:以皮肤和黏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有颅内出血,为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贫血:出现较早,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表现为苍白、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嗜睡等,查体时发现面色、甲床、眼睑结膜不同程度的苍白。 4. 发热:约50~6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热型不定。发热主要原因是白血病本身所致,这种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在诱导治疗72小时内缓解;其次是感染所致。 5. 感染:起病时常伴有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少数患儿发病时即有较严重的感染如脓毒血症。几乎任何病原体都可成为感染源,如真菌(念珠菌、曲霉菌、卡氏肺囊虫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可导致感染。白血病患儿易于合并感染,与其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异常,尤其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减低密切相关。

完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完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导读:英法美协作组诊断标准:英法美协作组(FAB协作组)于1976和1985年先后提出了AML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及修改建议,1991年又增补一特殊亚型,即AML微分化型,先介绍如下。…… (1) M0(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细胞≥90%(NEC),胞浆大多透亮或中度嗜碱,五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类似ALL—12型,细胞化学过氧化酶及苏丹黑B染色3%;免疫表型髓系标志CD33及(或)CD13可阳性。淋系抗原阴性,但可有CD7+,Td T+;电镜髓过氧化酶(MPO)阳性。 (2) M1(急性白粒细胞白血病未化型);原理细胞(I+II型)≥ 90%(NEC),其中至少有3%的原粒细胞过氧化酶或苏丹黑染色阳性,早幼粒细胞以下的各阶段粒细胞或单核细胞10%。 (3) M2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化型):原粒细胞(I+II 型)占30%-90%(NEC),早幼粒细胞一下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如有的早期粒细胞形态特点既不像原粒细胞I型 或II型,也不像早幼粒细胞(正常的或多颗粒型),核染色质很细,有1-2个核仁,胞浆丰富,嗜碱性,有不等量的颗粒,有时颗粒聚集,这类细胞10%时,亦属此型。 (4)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异常的多颗粒早幼粒 细胞为主。 (5)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有下列多种情况。

1) 骨髓原始细胞30%(NEC),原粒细胞加早幼、中性中幼及其他中性粒细胞占30%--80%,不同成熟阶段的单核细胞(常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20%。 2)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系(包括原始、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5X109/L。 3)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而血清溶菌酶以及细胞化学支持单核细胞数量显著者。 4) 骨髓象类似M2,而单核细胞系20%,或血清溶菌酶超过正常(11.5±4)mg/L,的3倍,或尿溶菌酶超过正常(2.5mg/L)的3倍。 5) 骨髓象类似M2,而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时亦可划分为M4。 M4EO(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除具有上述M4个性特点外,骨髓嗜酸粒细胞5%(NEC),其形态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而不成熟的嗜碱颗粒,核常不分叶,细胞化学氯乙酸脂酶及PAS染色明显阳性。 (6)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又分为两种亚型。 M5n :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 M5b: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7) M6(红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NEC)I+II型≥30%,红细胞系≥50%。 (8)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如原始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一、诊断分型(一)概述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

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预后分组参考G?kbuget 等发表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表4)。细胞遗传学分组参考NCCN 2016建议:预后良好遗传学异常包括超二倍体(51~65条染色体)、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预后不良遗传学异常包括亚二倍体(<44条染色体)、t(v;11q23)[t(4;11)和其他MLL重排]、t(9;22)(q34;q11.2)、复杂染色体异常。建议开展相关的遗传学检查,提供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所需的标志,如:IKZF1缺失、CDKN2A/B缺失、CRLF2重排、JAK2重排、NOTCH1突变等(有条件者可以行ABL1、ABL2基因分离探针的分析)。ALL诊断确立后应根据具体分型、预后分组采用规范化的分层治疗策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二)WHO 2016版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分类1.原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具体见表5。2.原始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根据抗原表达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前T、前T、皮质T、髓质T。建议分类: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三)几种特殊类型ALL的特点 1.BCR-ABL1样ALL(BCR-ABL1-like ALL):(1)和BCR-ABL1阳性ALL患者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2)共同特征是涉及其他酪氨酸激酶的易位、CRLF2易位。还包括EPO受体(EPOR)截短重排、激活等少见情况。CRLF2易位患者常与JAK基因突变有关。(3)涉及酪氨酸激酶突变的

白血病的分类及分型

白血病的分类及分型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白血病的治疗是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MICM分型 1. M 即FAB分型。 2. I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进行的分型。 3. C 白血病常伴有染色体改变。 4. M 染色体改变伴有基因特异变化。

FAB分型 1976年法国(Franch)、美国(American)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血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订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简称"FAB"分型。 分类 一、按自然病程及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一)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内。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为异常的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

(二)慢性白血病 起病缓、发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较成熟的细胞占多数。 二、按细胞类型分类 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如红白血病、巨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嗜酸细胞型、嗜硷细胞型白血病等。 三、按外周白细胞的多少分类 (一)白细胞增多性 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并有较多幼稚细胞出现。 (二)白细胞不增多性 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或甚至低于正常,血片中没有或较难找到幼稚细胞。

分型 一、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两大类,结果如下: ①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 分为8 个亚型: M0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可达90%以上,核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小,嗜碱性,无颗粒,无Auer 小体。 M1即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减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细胞大于90%,可见小原粒细胞。 M2即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Hematolog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Editorial Board,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06,44(5) 被引用次数:91次 引证文献(93条) 1.吕慧.王薇.杜智卓.赵文理.王易.胡绍燕.柴忆欢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2.胡洪玻.胡群白血病复发患儿骨髓 DNA结合抑制因子4蛋白表达及意义[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3.杨丽华.余晶.邓兰.杜江.王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关系[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4.李敏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观察[期刊论文]-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1) 5.王昭霞.杨志敏.邹亚伟.李敏敏.陈福雄.钟帼钰.关镜明.卫凤桂.吴上志.何振涛.吴梓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02 细胞株耐药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1(1) 6.张耀东.胡群.刘双又.张柳清.刘爱国.孙燕.熊昊CD38在13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11(2) 7.杨彩萍.薛奇英.郁莉雅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临床护理 2010(1) 8.罗剑锋.崔洁柔红霉素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1) 9.余晶.王斌.兰和魁.邓兰.杜江.杨丽华儿童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易感性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0(2) 10.高红英.陈娟娟.陈光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医药实践 2010(8) 11.刘壮.张义堂.吴香苓.韦红英.刘红艳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2010(5) 12.高举.马志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问题[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0(5) 13.李慧霞.刘炜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毒副作用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0(31) 14.刘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6例化疗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33) 15.王菊香.张园海.曾炜炜.陈琳.钱江潮.周海霞.黄珍.方希敏.徐霞.李原Tei指数监测柔红霉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0(5) 16.刘辉.薛天阳.许伟.高吉照不同时间应用亚叶酸钙解救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致白血病小鼠肠黏膜损伤的研究[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9) 17.孟岩.梁筱灵.宪莹.王刚.苏庸春.肖剑文.温贤浩.于洁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期刊论文]-儿科药学杂志 2010(5) 18.王昭霞.赵玉新.邹亚伟.董崇娟.肖春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株药物耐受性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医师杂志 2010(6) 19.许静.李庆平.王斌.陆勤.方拥军.黄婕.徐康康.罗琳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及消

白血病常见护理诊断与措施

白血病常见护理诊断与措施 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与邪毒内蕴,气血亏虚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3.潜在并发症 (1)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2)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与化疗药物及放疗的毒性作用有关。 4.营养失调,纳呆:与脾胃虚弱有关。 5.有执行治疗方案无效的危险(riskforineffectivemanagementoftherapeuticregimen)与治疗方案复杂、治疗时间长、病人难以接受、以及家长缺乏白血病的知识有关。 6:情志失调:与患病、对病区环境陌生有关 7.发热;与外感时邪,正邪交争有关。 护理措施: 1.休息:白血病患者常有活动无耐力现象,需卧床休息,但一般不需绝对卧床,宜起居有节,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 2.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减低,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常致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和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越久,感染的威胁愈大。预防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护性隔离:白血病病人应与其它病种病人分室居住。以免交叉感染。粒细胞及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者,应置单人病室,有条件者置于超净单人病室、空气层流室或单人无菌层流床。普通病室或单人病室需定期进行紫外光照射、。限制探视者的人数及次数,工作人员及探视者在接触患者之前要认真洗手。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冰硼散锡类散加入漱口盐水中漱口。宜用软毛牙刷,以免损伤口腔粘膜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如有粘膜真菌感染可用氟康唑或依曲康唑涂擦患处。勤换衣裤,每日沐浴有利于汗液排泄,减少发生毛囊炎和皮肤疖肿。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或盐水清洁肛门,以防止肛周脓肿形成,或用清热解毒中药坐浴。 (3)观察感染的早期表现:每天检查口腔及咽喉部,有无牙龈肿胀,咽红、吞咽疼痛感,皮肤有无破损、红肿,外阴、肛周有无异常改变等,发现感染先兆时,及时处理。对合并感染者可针对病原选用2~3种有效抗生素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年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已列足首位,死亡率较高。而长期存活率也不容乐观,例如白血病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瘤,其成人2年生存率国外先进水平才30%-50%,国内不足30%,疗效差的甚至不到10%。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介绍 1、症状和体征 (1)发热: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4)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大部分患者均有贫血,多为中重度;白细胞计数可高可低,血涂片可见不同数量的白血病细胞;血小板计数大多数小于正常。 3、骨髓检查:形态学,活检(必要时)。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6、有条件时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一般不难。由于白血病类型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不尽相同,因此诊断成立后,应进一步分型。此外,还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到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白血病(经典)试题.doc

1.FAB分类,哪项POX反应,非特异酯酶均阴性 A M3b B ALL-L3 C M2a D M5 E M4EO 2.急性白血病发生贫血的最主要因素是 A 骨髓造血受白血病细胞干扰 B 脾脏大,破坏红细胞过多 C 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营养缺乏 D 严重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E 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3.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 DIC B 血小板减少 C 纤维蛋白溶解 D A T-Ⅲ减少 E 小血管被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 4.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是 A AML-M1 B ALL-L2 C AML-M5 D AML-M3 E CML-BC 5.慢粒患者,WBC65×109/L,巨脾,出现左上腹剧痛,诊断最可能是 A 急性胰腺炎 B 肺梗死 C 心绞痛 D 脾梗死脾周炎 E 肾结石 6.对于M1正确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占未分化细胞>90% B 最易发生DIC及CNS白血病 C Ph1多阳性 D NAP升高 E CD19(+)CD33(-)HLA-DR(+) 7.急性白血病浸润所致体征最多见于 A 中枢神经系统

B 心脏增大 C 胸骨压痛 D 牙龈肿胀,皮肤损害 E 淋巴结,肝脾肿大 8.慢粒病人有哪条染色体改变 A t(15:1) B t(9:22)(q34:q11) C t(8:14) D t(11:8)(q34:q11) E 16号染色体结构异常 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多见于 A 急粒 B 急单 C 慢粒 D 慢淋 E 儿童急淋 10.下列哪项符合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 为儿童最多见的急性白血病 B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少见 C 化疗效果差 D 易发生DIC出血严重 E 与EB病毒感染有关 11.下列哪项符合M3特点 A 过氧化物酶阴性 B 无Auer小体 C 非特异酯酶阴性 D 苏丹黑染色阴性 E 糖原PAS反应(+)或成块或颗粒状 12.慢粒最突出的特征是 A 粒细胞显著增多,脾明显肿大 B 乏力,低热,多汗 C 腹胀,食后饱胀 D 肝肿大 E 骨痛明显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 1.临床表现症状: 起病缓慢,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往往是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肿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食后饱胀的感觉。由于症状进展缓慢,就医时往往离起病已有数月之久。较少见的症状有背痛或四肢痛,因脾脏梗塞而觉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晚期当血小板减少时皮肤、齿龈易出血,女性可有月经过多。白细胞过多的病人,有时可发现由于白细胞在血管内“阻滞”或栓塞而诱发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呼吸窘迫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在这些病例中,其白细胞计数常远远高于500×109/L。体征,最突出的体征是脾肿大,一般病人初次就诊时常常已达脐平面以下,坚实、无压痛,但如有新近发生的脾梗塞则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并可以听到摩擦音。慢粒有贫血和脾肿大时,须与肝硬化、血吸虫病、何杰金氏病相鉴别。肝脏亦常有中度肿大,但不如脾肿大显著。皮肤及粘膜中度苍白。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胸骨下部常有轻至中度压痛。晚期可出现皮肤和粘膜瘀点。眼底可出现静脉充血和白心的疲点。眼眶、头颅以及乳房和其他软组织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绿色瘤)。 2.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为中性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其余为分叶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数原始粒细胞。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亦增多。早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轻度减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在血象方面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细胞分类与周围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见到各期粒细胞,其中以中、晚幼粒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10%,嗜酸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相对减少,粒:红约10~50:1,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早期常增多,晚期减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染色体检查:Ph’染色体见于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体被认为是慢粒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标志,少数慢粒病人Ph’染色体为阴性,根据有无Ph’染色体可将慢粒为Ph’阳性和Ph’阴性两大类,前者预后优于后者。 血液生化: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高为本病特点之一,增高的幅度与白细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增高的原因是大量正常的和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专家共识

第一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 一、年龄<60岁,无前驱血液病史患者的治疗 (一)诱导治疗阶段 1.方案:建议采用标准诱导缓解方案,①含Ara-C、蒽环类药物和蒽醌类药物的方案(即DA 3+7方案);②HA(HHT)③以HA+蒽环类药物,如 HAD(DNR)、HAA(阿克拉霉素)等 (1)标准剂量:Ara-C 100-200mg/㎡·d×7d+蒽环类或蒽醌类3d,或+HHT 7(或3)d,可能需要2个疗程 (2)含中大剂量Ara-C:中:1.0-2.0g/㎡每12h1次×6次,+蒽环类和(或)蒽醌类或HHT。DNR 40-45 mg/㎡·d×3d,HHT 2.0-2.5mg/㎡·d×7d(或4mg/㎡·d×3d,米托蒽醌6-10mg/㎡·d×3d 2.诱导治疗过程中方案调整: (1)标准剂量治疗后: ①化疗后第7天查骨髓象: 如果残留白血病细胞明显(≥10%),可考虑双诱导治疗:a.标准剂量Ara-C +蒽环类;b.中剂量Ara-C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FLAG方案:氟达拉滨+Ara-C +G-CSF);c.小剂量(如CAG:G-CSF+Ara-C+阿克拉霉素);d .也可不治疗,单纯观察(尤其在骨髓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无增生低下可选标准剂量:Ara-C+蒽环类等继续化疗(可与第一个疗程不同);还可联合蒽醌类或HHT、吖啶类、鬼臼类 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骨髓增生低下可不再化疗,等随象恢复,此时可给予G-CSF,建议用量:5ug/kg/d(或300ug/d) ②骨髓恢复期:21天复查骨髓象和血常规:a.CR,进入缓解后治疗;b.幼稚细胞比例下降不足60%,按诱导失败对待;c.未CR,但幼稚细胞比例下降超过60%可重复原方案1疗程;d.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时等待骨髓象和血常规恢复;≥10%考虑下一步治疗(参考双诱导或按诱导治疗失败对待)

白血病的分类

血液学白血病 白血病只根据骨髓骨髓细胞学(形态)就可确诊,特点:异常增生伴分化成熟,根据分化程度分为急性,慢性,, 一:急性白血病(根据细胞的类型分为急性淋巴,急性非淋巴)骨髓象特征原始+早幼(幼稚)细胞≥30%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无Auer小体,非淋巴有)外周血有大量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将ALL分为L1,L2,L3三个亚型。根据免疫学分为T-ALL (CD3 CD7) B-ALL(CD19) L1型: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核浆比例高,浆量多 T细胞白血免疫抗原13.DR.19.7 -+-+ L2型:大多数细胞体积是小淋巴细胞的2倍, B .......................... 13................. -++- L3型:由均匀一致的大细胞组成 (2)急性非淋巴(髓性)白血病(AML)临床将AML分为8个亚型。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常用CD41.CD42免疫指标诊断)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幼稚巨核细胞≥30%,分为2型①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②分化型,骨髓及外用血中以单圆核和多圆核病态巨核细胞为主。 急性粒,急性单,区别αNAE染色加NaF抑制试验鉴别红白血病M6与巨幼细胞性贫血PAS染色最常见的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是中性粒细胞型,慢性粒与类白血病可用Ph染色体和NAP染色,例如慢性粒白NAP 积分值为0,再生障碍贫血NAP积分值增高 二: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最重要诊断依据ph染色体(出现在大部分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阳性,也可用ALP/ANP检测):不引起血细胞变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外周血大量幼稚粒细胞,嗜酸性嗜碱性易见,白细胞血小板增多,肝脾肿大,出现BCR/ABL融合基因 慢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大量篮细胞(糖原染色积分增加),没有幼稚淋巴细胞,但是急性周围有。老年人多见,白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pas积分值增高 三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T细胞白血免疫抗原13.DR.19.7 -+-+ ①毛细胞白血病:表面有免疫球蛋白,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属于B细胞白血病 B ............................. 13.................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