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学名词汇总

第一章导论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证候,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具有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属性的概括。

阴阳偏盛:阴偏盛和阳偏盛。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3.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4.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5. 五行学说:是指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6.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

7.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8. 相生: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9. 相克: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0.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1.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在机体外部的表现。藏象学说,即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

3. 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心、肝、脾、肺、肾。

4. 腑:多为空腔性脏器,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实而不能满。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5.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 心主神志:心有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及调节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功能。又称“心藏神”。

7.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8.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9. 肺主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运动对水液输布、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

10.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11. 肺主治节:肺有治理、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包括气、血、津液的代谢功能。

1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它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

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在经脾运化输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13. 后天之本:

14. 脾主运化:指脾有把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到全身的功能。

15. 脾主升清:上输水谷精微到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气化血,营养全身;升举固托内脏,使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16. 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出血的功能。

17.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

18.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19. 肝主疏泄:疏:疏通,泄:发泄。指肝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肝生理特性为主升主动主散,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20. 肝主调畅气机: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的运动。

21. 肝主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2. 肝主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3.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4. 肝气:肝的脏腑之气,肝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25. 肝血: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

26. 肝阳:促进升和动,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7. 肝阴:促进降和静,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8. 先天之本:

29. 肾藏精: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30.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源于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31. 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32. 脏腑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的精,能滋润濡养脏腑,化生脏腑之气,推动调控脏腑生理功能。

33. 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

34. 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

35. 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36. 肾主纳气:纳,收纳摄取。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37. 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38. 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39. 温煦作用: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凉。(阳气)

40. 防御作用:气的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驱除侵入人体病邪。

41. 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42. 气化作用: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43. 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

44.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协调,且通畅无阻的正常状态称为气机调畅。

45. 气机失调: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临床治疗根据气机失调表现分而治之,叫调理气机。

46.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具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的功能。

47.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具有走息道司呼吸、贯注心脉以推动血行和沿三焦下行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的功能。

48.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营血”、“营阴”。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

49.卫气: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又称“卫阳”。来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气),具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是功能。

50.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广义之精: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先天之精”)。

5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性质较清稀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的称为液。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52.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肝肾同源”。

53.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第四章病因病机

1. 健康:是“阴平阳秘”状态。机体内部,机体与环境。

2. 疾病:是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被病因打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这种病因超过了人体适应力。

3. 病因病机:导致破坏阴阳平衡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4.病因:泛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5.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气候。

6.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太过、不及或气候急变,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机体发病时,六气成为六淫(六邪)。

7.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人体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的调节能力,造成气血紊乱而致病时称“内伤七情”。

8. 致病性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称为致病性病理产物。包括痰

饮、瘀血、结石等。

9.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10.瘀血: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导致瘀血停滞于体内。

11. 结石: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

12.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13. 正邪相争: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在临床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变化。

14. 阴阳失调: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状态。同时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的概括。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

15. 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16.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17.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18.气陷: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19. 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气不外达,闭郁结聚于里

20.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逸,导致严重气虚,功能衰竭

第五章四诊

1.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2.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3. 望诊:医生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4. 闻诊:医生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5.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

6. 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7. 恶寒:怕冷,穿衣加被不能缓解。多为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8. 畏寒:怕冷,穿衣加被能缓解。多为里、虚、寒证。

9. 壮热:一直高热不退。多因里热炽盛。

10. 潮热:按时发热或者按时热盛。热入营血或阴虚。

11.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

12.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

13.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60-80次/分),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14. 三部九候: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根据轻、中、重三种指力分为浮、中、沉三层,分别呈现不同的脉象。

第六章辨证

1.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2. 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概括病变的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变化,从而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3. 表证:指六淫侵袭人体肌表而产生的证候。

4. 里证:指因外感或内伤,损伤脏腑气血,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证候。

5. 少阳证:指因外感由表传里,尚未达于里;或里证出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的一种证侯。又称半表半里证。

6.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气受损,机体机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7.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8.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临床上出现以虚弱、衰退、不足为主的证候。

9. 实证: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上出现一系列剧烈、有余的证候。

10. 阴证:指表现为抑郁、沉静、衰退等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具有阴的属性)

11. 阳证:指表现为兴奋、亢进、明亮等一系列症状或体征。(具有阳的属性)

12.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13. 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以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14. 卫:即卫气,敷布于体表,温养皮肤肌肉、调节汗孔开合、抵御外邪入侵。代表人体的卫外功能。

15. 气:泛指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表现及其物质基础。

16. 营:即营气,运行于脉中,为血液中具有营养作用的主要成分。也是血中的精微物质。

17. 血:即血液,行于脉中,周流营养全身。是人体一身营养的主要来源。

18. 温热病邪(温邪):性质上属热的一类外感致病因素,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戾(疠)气等,它引起一类急性发热病的总称就是外感温热病。

19. 卫分证: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

20. 气分证: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未入营血,表现为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病位多在胃肠。

21. 营分证:温热病邪内陷心营、扰乱心神所表现的里热证候。病位多在心与心包。

22. 血分证:温热病邪内陷脏腑、耗血动血所表现的危重证候。病位多在心、肝、肾。

第七章治则治法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治病求本: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3.正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4.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5.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6.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7.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8.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9.急则治其标: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

10.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11.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12.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第八章中药和方剂

第一节总论

1.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2.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命名、采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科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炮制:在古代又称为炮炙,是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总称。主要是尊古炮制。

4.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5.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

6.配伍:根据病情和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7.中药七情:中药的“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七种中药配伍关系。

8.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9.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10.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11.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12.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13.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14.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15.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具体病证,以辩证立法为依据,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恰当配伍而成,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药物的配伍关系,组成规律、剂型、用量、功效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16.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17.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18. 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9.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第二节解表药

1. 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2.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这类药物大多性味多辛温,皆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证。

3. 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大多性味多辛凉,多归肺、肝经;发汗作用和缓,主要适用于风热表证、麻疹、风疹。

4. 解表剂:以解表药为主组成,主要用于表证的方剂。

第三节清热药

1. 清热药:凡具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的药物称清热药。

2.清热泻火药: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热病气分证的药物。性味多苦寒,多归肺、胃、心经。3.清热解毒药: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各种热毒病证(疮疡、斑疹等)的药物。性味多苦寒,多归心、肺、胃经。

4.清热燥湿药:以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湿热病证的药物。性味多苦寒,多归心、脾、胃经。5. 清热凉血药: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温病营分证、血分证的药物。性味多甘、寒,多归心、肝、肾经。

6. 清热剂: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

第四节祛痰止咳平喘药

1.祛痰药:凡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治疗咯痰不畅的药物称祛痰药。

2.止咳平喘药:凡具有止咳平喘功效,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3. 温化寒痰药:性味多辛、温,多归肺经。凡具有温化寒痰功效,以温肺化痰或燥湿化痰为主要作用,治疗寒痰、湿痰的药物称温化寒痰药。

4. 清热化痰药:性味多苦、寒,多归肺经。凡具有清热化痰功效,以清化热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热证的药物,称清化热痰药。

5. 止咳平喘药:多归肺经。凡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下气平喘功效,以止咳平喘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第五节温里药

1.温里药:凡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温里药,亦称祛寒药。性味多辛、热,多归脾、肾、心经。

2. 温里剂: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主要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3.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第六节理气理血药

1.理气药:凡具理气功效,以疏通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机郁滞诸证的药物称理气药。

2. 气滞证: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3. 理气剂: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作用,适用于气机阻滞之证。

4.理血药:凡具有调理血液功效,以补血、活血、凉血、止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证的药物称理血药。5.活血药:凡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瘀证的药物称活血药。

6. 血瘀证: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积于经脉、脏腑所表现的证候。

7.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8. 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9.止血药:凡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药物称止血药。

10.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调理血分的作用,治疗血分病的方剂。

第七节补益药

1.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2.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补益方。

3. 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称补气药。味甘,性微温。适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致的病证。

4. 补气剂:凡以补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补气作用,治疗气虚证的方剂,称补气方。适用于肺脾气虚证,以四君子汤为代表方。

5.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称补血药。

6. 补血剂:凡以补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补血作用,治疗血虚证的方剂,称补血方。适用于血虚病证,以四物汤为代表方。

7.补阴药:凡具有养阴生津功效,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为主要作用,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补阴药,亦称养阴药或滋阴药。

8. 补阴剂:凡以补阴药为主组成,具有补阴作用,治疗阴虚证的方剂,称补阴方。适用于阴虚病证,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方。

9. 补阳药:凡具有温补阳气功效,以补助人体阳气为主要作用,治疗阳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阳药。又称壮阳药或助阳药。

10. 补阳剂:凡以补阳药为主组成,具有补阳作用,治疗阳虚证的方剂,称补阳方。适用于阳虚病证,以金匮肾气丸为代表方。

第八节祛湿药

1.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祛湿药。

2.化湿燥湿药:性味辛、温,多归脾胃经。皆具有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又称芳香化湿药。

3.利水渗湿药:性味多甘、淡,多归脾、肾经。具有淡渗利湿、利小便功效,主要用于水湿停聚证。又称淡渗利湿药。

4.清热利湿药:性味多苦、寒,多归膀胱、小肠经。具有清热利湿功效,主要用于湿热证黄疸、淋证等。

5.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第九节消导药

1. 消导药:以消食导滞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饮食积滞的中药。

2. 消导剂:以消食导滞中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主要用于饮食积滞证的方剂。

第十章内科常见病症

第一节感冒

1.感冒: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时行感冒:指感冒病情较重,且在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病后症状多有类似的病证。

第二节咳嗽

1.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2.风寒咳嗽:由于风寒束肺,肺失宣降而致的咳嗽,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第三节痹证

1.痹证: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2. 行痹:痹证的一种。指风热湿邪侵袭肢节经络,其中又以风邪为甚的痹证。以肢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

第四节月经不调

1.月经不调:凡月经的周期或经量、色、质等出现异常称为月经不调。

2. 月经先期:周期提前7日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偶然一次者不作月经先期论。如提前到10余日,伴有阴道出血者,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鉴别。

3.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后期。

4.月经先后无定期:以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1周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可诊断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如仅提前延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5. 月经过多:月经周期不变,但经量明显增多或经行时间延长,超过七天不净,叫月经过多。

6.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而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少于两天者,称为月经过少。

第五节泄泻

1.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

2.五更泄:由于肾阳亏虚,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导致的泄泻,临床主要表现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或兼腹部畏寒,腰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

第六节黄疸

1.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

2.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

3. 急黄:是黄疸中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湿热热毒炽盛燔灼营血所致。证见卒然发黄,迅速加深且呈鲜明如桔子色,严重者常兼见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衄血、便血、肌肤出现瘀斑。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的犀角散为主。

第七节水肿

1.水肿: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液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

2. 阳水:水肿证候之一,指发病急骤,水肿从头面开始,继及四肢及胸腹,腰以上为剧,按之凹陷较容易恢复,常伴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证的表现,称之为阳水。

3. 阴水:水肿症候之一,指发病缓慢,多从下肢开始,继而胸腹、上肢、头面,下肢为甚,按之难复,伴脾肾阳虚证

第八节淋证

1.淋证: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不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2. 气淋:淋证之一,又名气癃。有虚实两种表现。实者与肝气郁结,气滞不通有关;虚者多中气不足,膀胱有热所致。

第十一章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经络

1.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通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第二节腧穴

1.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2.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3.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4. 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5. 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称“络”。如肺经络穴——列缺。

6. 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如肺经郄穴——孔最。

7. 俞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如“肾俞”穴。

8. 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胸腹部的腧穴。如肝的募穴——期门。

9.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10. 下合穴穴:手足三阳六脉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

11.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八个腧穴。如“列缺”穴。

12. 交会穴: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

第三节针灸法

1. 针灸法:包括刺法和灸法,简称针灸。是通过针刺或艾灸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针法:又称“刺法”。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治疗人体多种疾病的方法。3.灸法:又称“艾灸”采用某些燃烧材料(艾叶或其他药物)制成的艾柱或灸条,点燃后熏灼体表穴位或患位,以调整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4.行针: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5.得气: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下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6. 针灸治疗: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辨证论证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7. 耳针疗法: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的一种疗法。

8.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是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刺激点。

9.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0. 推拿手法: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11.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或吸筒疗法。是指将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2. 刮痧法:是采用边缘光滑的器具如铜钱、硬币、瓷器片、小汤匙等物,蘸上植物油或清水在人体表部位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进行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细小的出血斑点,状如沙粒,以促使全身气血流畅,邪气外透于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13. 刺络法:又称刺血络,是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外科学-名词解释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代谢性酸中毒: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引起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因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有害因素侵袭后出现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广泛缺氧、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为共同特点的病理过程,是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既往被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急性肾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几小时或几日)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创伤、感染等危重症时,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连枷胸:当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胸壁内陷,呼气时软化胸壁外凸。胸壁软化区这种状态又称为连枷胸。 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但与肿瘤的压迫、转移以及肿瘤的治疗均无关系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了对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速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可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指累及周围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好发于下肢血管。 骨筋膜室综合征: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腰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

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1.库欣反应(Cushing):当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 2.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3.原发性脑损伤(Primary brain injury)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下丘脑损伤。 4.脑震荡:①短暂的意识障碍②不超过半小时③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逆行性遗忘)④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⑤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检查颅

内无异常发现。 5.甲亢:由各种原因导致正常甲状腺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的总称. 6.突眼性甲状腺肿:指在甲状腺肿大的同时,出现功能亢进症状.病人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腺体肿大为弥漫性,两侧对称,常伴眼球突出. 7.甲状腺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合并症,与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激有关.主要表现为高热(>39℃),脉速(>120次/分),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妄,大汗,呕吐,水泻等. 8.Cooper韧带:乳腺的腺叶,小叶和腺泡间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间还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 9.酒窝症:乳腺癌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10橘皮样改变:乳腺癌癌块继续增大,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 11反常呼吸运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将使局部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外科学名词解释(比较全).doc

外科学名词解释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腔不能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 22、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枪刺样畸形。 23、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24、Dugas征阳性:肩关节脱位,搭上卡不上,卡上搭不上。 25、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排出。 26、颅内压增高:ICP持续超过200mmh2o 27、脑疝:是ICP增高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租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28、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29、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外科(一)名词解释

外科(一)名词解释 总论 1.无菌术:是针对感染源所实施的一种预防保护措施。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管理制度。 2.灭菌法:是指用物理的方法,消灭与手术接触区或伤口接触物品上的一切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3.消毒法:即抗菌法,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血清钠可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的渗 透压也维持正常,是外科给患者最易发生的一种缺水。 5.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HCO3ˉ减少引起血ph低于7.35的酸碱失衡状态。 6.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 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病征,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是其共同特征。 7.感染性休克:是由脓毒血症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又称为脓毒性休克。 8.暖休克:高动力型(高排低阻)休克,表现为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或者皮 肤比较温暖干燥,称~。 9.冷休克:低动力型(低排高阻)休克,表现为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 和心排出量降低,患者皮肤湿冷,称~。 10.麻醉:是用药物或非药物,使患者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 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11.局部麻醉:暂时阻断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受这些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局部麻醉。 12.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体内,使中枢神经受抑制,称~。 13.静脉麻醉:麻醉药经静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方法。 14.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并发感染或有可能污染的切口出现了感染。 15.外壳感染:一般是指需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介入性诊疗操作后并发的感染。条 件性(机会)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增多使毒性增大,或人体免疫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 16.疖:为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累及皮下组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17.痈:是邻近多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18.脓毒症:是由全身反应的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19.脓毒综合征:当脓毒症合并有器官灌注不足表现,如低氧血症,乳酸酸中毒。少尿,急性甚至改变等, 则称为脓毒综合征。 20.菌血症:脓毒症时,如血培养阳性称~。 21.甲沟炎:指甲近侧(甲根)与皮肤紧密相联,皮肤沿指甲两侧向远端延伸,形成甲沟。指甲一侧或两侧 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称~或指甲周围脓肿。 22.脓毒症:是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23.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而引起的急 性特异性感染 24.气性坏疽:也称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是由于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特异性炎症。 25.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或器官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26.烧伤:是指由热力,光,电,化学物质及放射线等各种致伤因子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27.一期愈合:组织修复以原来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再生修复 过程迅速,结构和功能复杂。 28.二期愈合:组织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构和功能恢复,多见于损伤程度重,范围大, 坏死组织多,且常伴有感染而未经合理的早期处理的伤口或创面。 29.烧伤:是指由热力,光,电,化学物质及放射线等各种致伤因子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题库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题库 1.无菌术:在手术穿刺、插管、注射及换药过程中,就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无菌术十大原则:(1)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不得接触背部、腰以下、肩以上部位。(2)不可在手术人员背后传递手术器械。(3)手术手套破损或污染,立即更换。(4)手术过程中,如手术人员调换位置,一人后退一步,背对背到达另一位置。(5)手术前、关闭切口前均要清点敷料、器械,以免遗漏。(6)切口边缘应以无菌纱布、手术巾覆盖,以免污染。(7)缝合前,需用70%酒精再次消毒皮肤。(8)切开空腔脏器,先用纱布保护周围组织,以免污染。(9)参观手术人员不可距离太近。(10)手术室不应开窗通风或使用电扇,以免扬起尘埃,污染空气。 2.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另有一小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做哟甚小。 4.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外科病人中最常见,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

压也可保持正常,但可造成细胞外液量的迅速减少。 5.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系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 6.自体输血: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以节约存库血,又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实验。 7.血浆增量剂: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技术制成的胶体溶液,可以代替血浆扩充血容量,分子量和胶体渗透压近似血浆蛋白,能在循环中保持适当浓度,不在体内积聚。如右旋糖酐。 8.休克:体内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病征。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心率加快、呼吸变快、尿量减少脉压减小。抑制期: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苍白、发绀、自肢厥冷、脉搏摸不清、少尿或无尿、血压测不出,皮肤粘膜出血或GI出血(呕血、便血)提示DIC,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给予吸氧不能缓解,提示ARDS。 9.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用带有分光光度血氧计的改良式肺动脉导管,获得血标本进行混合静脉S-VO2,判断体内氧供与氧消耗的比例。 10.CVP,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代

外科学简答题及名词解释(精)

简答题 1 什么是无菌术?无菌术的内容包括那些? 答: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 什么是等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感染、烧伤等。 3什么是低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持续性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大创面慢性渗液;③应用排钠利尿剂时, 未注意补充钠盐;④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水过多。 4什么是低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低于 3.5mmol/L。 常见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②钾从肾排出过多,如应用排钾的利尿药、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③补液病人没有补钾或补钾不足;④钾从肾外途径丧失,如呕吐、肠瘘等;⑤钾向细胞内转移,如碱中毒、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时。 5 低钾血症时,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浓度的限制,输液中含钾量低于 40mmol/L;②输液速度的限制,输入钾量小于 20 mmol/h ;③休克病人应尽快恢复血容量,待尿量大于 40 ml/h后,再静脉补钾。 6什么是高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超过 5.5mmol/L。 常见病因:①进入体内的钾过多,如服用含钾药物、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②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应用保钾利尿药等;③钾从细胞内移出,如溶血、酸中毒等。 7 高钾血症时如何治疗? 答:?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降低血钾浓度。主要措施有:①促使钾进入细胞内,如输注碳酸氢钠溶液、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溶液等; ②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③透析疗法 ?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 10%葡萄糖酸钙等。 8 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见于腹泻、肠瘘、胆瘘等;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如休克、心搏骤停、糖尿病等; ③肾功能不全。 9代谢性碱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胃液丧失过多,如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碱性物质摄入过多,如长期服用碱性药物、大量输注库存血等;③缺钾;④利尿剂的作用。 10 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①大量失血;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③重症感染;④凝血异常。 11 输血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 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 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 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 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 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名词解释 外科学

名词解释 整理于外科学(第7版)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 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 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 结合炎症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 胸腔不能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

名词解释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 【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政治利益】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际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政治行为通常有四个要素,即,政治行为的主体、方向、性质和方式。 【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政治斗争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④意识自觉;⑤事关全局。 【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BD、武装起义和战争。 【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等。 【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

外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赣南医学院?大三下学期?外科学(上)?复习资料 *无菌术(asepsis):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Ch2.P7 ★灭菌: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Ch2.P7 *消毒(抗菌法):指用化学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 ~Ch2.P7 ◆功能性细胞外液:指绝大部份的组织间液,能迅速的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 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h3.P12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一小部份组织间液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故称~Ch2.P7 ★▲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指水和钠成比例的丧失,故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可保持正常~Ch3.P14 *低渗性缺水(慢性缺水/◆继发性缺水):指钠水同时丢失时,失钠>失水,血清钠低于正常 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Ch3.P15 *高渗性缺水(原发性缺水):指钠水同时丢失时,失水>失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 外液渗透压升高~Ch3.P16 ◆水中毒(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 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Ch3.P17 ▲浓度失调:指细胞外液中的水有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压发生改变,常见低钠或高钠血症~Ch3.P14 *容量失调:指等渗性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量的变化,而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Ch3.P14 *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它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Ch3.P14 *输血: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而引起的血浆成分丢失或破坏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 疫力和凝血功能~Ch4.P27 *自体输血(◆自身输血):指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节约库存血,又可 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分 为回收式、预存式、稀释式~Ch4.P31 *新鲜冰冻血浆:是全血采集后6小时内分离并立即置于-20~-30℃保存的血浆~Ch4.P32 *冰冻血浆:是新鲜冰冻血浆4℃下融解时,除去冷沉淀成分冻存的上清血浆制品~Ch4.P32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4℃下融解时不融的沉淀物,因故得名,主要用于血友病甲、先天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Ch4.P32 *休克:指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Ch5.P34 ◆休克指数:指脉率/收缩压的比值,可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指数为0.5多提示无休克; >1.0~1.5提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Ch5.P37 ▲◆中心静脉压(CVP):指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的变化,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 功能之间的关系,正常值为0.49~0.98kPa ~Ch5.P37 *心排出量(CO):指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正常值为4~6 L/min~Ch5.P38 *心脏指数(CI):指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 L/(min x m2) ~Ch5.P38 *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分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Ch5.P42 *感染性休克:指急性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以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引起的较多见~Ch5.P4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