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第四次作业答案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第四次作业答案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第四次作业答案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第四次作业答案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第四次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人格: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人格界定为: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和性格: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可以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6、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7、从众: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人的看法。

8、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

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10、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的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

二、简答题:

1、人格有哪些特征?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有哪些成分组成?答:(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二)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四)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狭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心理现象构成。2、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答:

3、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答:对性格结构的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a性格的态度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性格最直接的表现。它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

b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

c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d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4、请简要列出人格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观点,以及人格测评的方法?

答: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b人格特质学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与卡特尔。人格是由多个彼此相关联、能互动的特质所形成的整体。

c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

和发展,提倡以人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并相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朝着正面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d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塞利格曼和奇克森特米哈伊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5、简述自我概念的内容?

答:(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2)现实自我与假定自我

6、简述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

答:1、知觉到需要2、个人责任3、权衡成本与收益4、决定如何给予帮助

7、关于攻击性行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

答:1.习性学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著名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采用习性学观点对攻击性行为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的攻击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进行释放。攻击性行为之所以被以遗传的形式保存下来,原因在于它具有“护种功能”。

2、挫折-攻击理论20世纪30年代,多拉德等提出了“挫折-攻

击”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来源于挫折。博克维茨修正了挫折—攻击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从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入手,引入认知中介过程讨论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和发生过程,提出了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直接学习,二是观察学习或模仿。

8、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那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

答:1、相似性与互补性2、熟悉与邻近3、外貌4、人格品质

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9、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乐观的意义?

答:心理健康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一部分(二)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三)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前提和保障(四)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重要条件

乐观的意义1、乐观有益于健康2、乐观与成年时期良好的学业成绩、职业适应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3、乐观具有保护作用10、什么是沉浸体验?那些活动中容易出现沉浸体验?

答:沉浸是由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用来描述人的高度投入状态的概念,比如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气呵成”、“才思如泉涌”的状态都可称为沉浸体验,它是个体幸福的一个重要

来源。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参加体育运动、看电影等活动最容易产生沉浸体验,而闲逛、休闲等活动中出现沉浸体验的时候非常少。

11、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几种?发展性辅导包括那些内容?答:心境障碍、应激性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发展性辅导的具体内容可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发展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论述题

1、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答: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有时把某些性格特征说成是气质,有时又把某些气质特征说成是性格。其实,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

第三,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如速度、强度、灵活性

等,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则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如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自私自利等,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现形式。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的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粘液质的人则会表现的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细心。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例如,同样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抑郁质的人就比较容易,而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经过极大的克制和艰苦努力,形成之后也不够稳定。

第三,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胆汁质者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气质特征。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a生物遗传因素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个体的遗传

因素与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个体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同时,身体外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b家庭环境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孩子通过随时随地模仿父母的言行,因而也形成了某些与父母相似的人格特征。c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d学校教育经验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班集体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教师的人格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e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成员人格的社会存在。按社会文化的功能和其对社会成员影响力的差异,人们常将社会文化细分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亚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等三种。三种文化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交互影响和促进人格的发展。社会主流文化造就社会成员人格特征的趋同性。因受不同亚文化的影响,社会成员的人格特点表现出差异性。正是因为生态文化对人的人格塑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我们在研究社会文化对人格影响时,不但不能忽视而且应加以重视和关注这一因素,并设法有效地对其加以控制和优化。

综上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人格是生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到底遗传与环境分别决定了人格的哪些方面?它们又是如何起作用的?目前心理学界还很难确定,相关研究仍在继续。

3、试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答:(1)宣传说服者特征

宣传说服者的可信度和吸引力等是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主要变量。说服者的高可信度能够更多地转变被试的态度,研究者认为,宣传说服者的可信性往往比信息本身的逻辑性与合理性更重要。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越是信息不明朗,来自专家的观点比来自于非专家的观点就越有说服力。态度改变的这一原理常常被广告商所运用,在很多药品、保健品广告中经常冠以“某某权威机构授

权”、“某某专家推荐”。

(2)信息特征

信息本身的内容和组织对于态度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容易诱发的恐惧体验的信息会促进态度改变。大量实验表明恐惧、害怕有助于态度改变。例如,多向青少年宣传吸引的危害,可以提高青少年对香烟的拒绝态度。其次,信息的组织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如果信息中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即接受该信息后所产生的结果是极有可能实现的或可期待的,该信息就容易引起态度改变。虚假广告常常利用这一点,宣称“药到病除”、“神奇效力”等等,都是在“产品使用与疾病去除”之间建立了明确了因果关系链,以此诱导人们接受他们的药品。

(3)渠道特征

宣传说服有许多渠道,其中包括个体间说服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说服。个体间的说服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的沟通。其优点是针对性强、互动效果突出,能够切实引起人的思考与关注。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其优点是它可以迅速将信息传达到许多人,容易产生群体效应。但是来自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有时因为缺乏系统全面的解释,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4)信息接收者特征

信息接收者特征包括信息接收者的智力水平、原有态度和认知需

要等。智力水平高的人更容易理解信息的意义,但他们接受新信息的程度受信息复杂性调节。对复杂而合理的信息,高智商的人更容易被说服,对比较简单的信息情况则不然。另外,新的信息能否被接受,与信息接收者原有态度与新信息的距离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距离越大,态度转变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超过一定范围,态度改变的可能性也会变得很小。态度转变还与个体的认知需要有关,具有高认知需求的个体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认知加工倾向,如果说服信息有理有据,他们的态度就有可能改变。4、结合生活实际,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点。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友谊是一种充满深情的友好关系,儿童可以在这种关系中体验到真诚的关爱,因此可以消除儿童的孤独感;在陌生场合或受到潜在威胁压力的情况下,有朋友在场可使儿童感受到情感支持,增强信心和勇气。研究发现,友谊可以提高儿童自我价值感,并进一步促进儿童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纳的发展。

(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机会

儿童的朋友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交往和玩耍机会越多,从中体验到的快乐和兴趣也就越多,这些愉快体验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福特等人研究发现,让儿童两两组合一起看电视卡通片,朋友组合的儿童比非朋友组合的儿童获得了更多快乐,研究者观察到,朋友组合者的大笑和微笑次数更多,朋

友间有更多的交谈和互相注视,也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反应,如分享彼此的情感等行为。

(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在矛盾冲突解决过程中,如果一方表现出谦让、分享、沟通、合作和道歉等行为,就会给另一方做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榜样,儿童从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反过来,当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周围人的表扬、奖励以及冲突的有效解决都可以进一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

另外处在友谊关系中的儿童,有更多的直接交流思想、自我表露的机会,由此他们可以获得自我了解、建立自信、“去自我中心化”的社会技能,而这些技能对成人期稳定的恋爱和婚姻关系建立至关重要。

(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

当儿童遇到危险或外来攻击的时候,最有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的是朋友。朋友会以同盟军的身份站在儿童身边,成为坚强的后盾。当儿童感受到来自可靠同盟的支持时,会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安全感。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答:心理辅导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心理健康描述性标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

能接受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他能够被他人理解、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心理(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多于消极心理(如猜疑、嫉妒、敌视等),有较充足的安全感。(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在工作和学习中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四)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

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很少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五)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积极情绪状态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而且一般不会长久。喜不狂、忧不惧、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

(六)人格和谐完整

智力正常,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和谐,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答:除保持身体健康外,还需要下面一些策略。

(1)建立带给自己归属感的亲密关系

增进幸福感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只有那些能够进入到亲密关系,给人以归属感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提高幸福感。研究发现与自己相似的,能够友好清晰地沟通,相互宽容谅解的人

结婚,与大家庭保持频繁来往,和少数人保持亲密友谊、与熟人合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2)多接触带来积极情绪的自然环境

研究发现,强烈的积极情绪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但与人工环境没有相关。人们在有植被、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好的天气、阳光灿烂、温暖而不炎热的天气下人们报告的积极情感更多。因此,多接触这些自然环境,人会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3)从事能够展示自己胜任力的工作

胜任知觉能够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从事那些能够满足个人胜任需求的工作将有效提高幸福感。满足胜任的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任务富有挑战性,能够运用本身有内在乐趣的技能,在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获得成功,工作任务具有内在一致的系列目标。

(4)适度休闲

与一群朋友参加合作性的休闲活动,如音乐、舞蹈、身体锻炼计划、兴奋性活动(如水上游览、冲浪等)能够带给人巨大的快乐,休息、放松,适度休假也能够让人享受宁静中的舒适,所以适度休闲是增进幸福的有效策略。

(5)正确对待得与失

在对待得与失的态度上,西方人赞赏“在巨大的成功和胜利面前只期许一点小小的幸福,在很小的损失和失败时就准备接受幸福的一个巨大降低”。我国的文化传统强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西方都强调淡然对待得与失,即可以长久保持快乐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