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朝习俗史之社会陋习劣俗

明朝习俗史之社会陋习劣俗

明朝习俗史之社会陋习劣俗
明朝习俗史之社会陋习劣俗

明朝习俗史之社会陋习劣俗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346 字体大小: 【小】【中】【大】

社会陋习劣俗

伴随明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城镇商品经济繁荣的同时,在明代城镇文化中也相应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文化畸变。如迷信、嫖娼、妓女、赌博、流氓地棍、无赖、帮党、盗贼、争讼、健讼等社会陋习劣俗。在宗教势力发达之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原始社会血族复仇的遗留形式民间械斗的野蛮陋俗。这些社会陋习劣俗,直接渗透、影响并腐蚀着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污染着社会风俗,在政治机构、文化生活乃至经济交往、人际关系和社会治安方面,无不留下痕迹,构成了明代社会文明中一个纷杂污秽的变态系列。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些陋俗劣习,在整个明代社会习俗发展中,并不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

(一)民间争讼、健讼与械斗

在明代社会习俗中,民间争讼、健讼与械斗的陋习劣俗在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作用看,汉族地区的各种争讼健讼以及械斗对整个社会习俗所产生的影响较大。如在浙江永康县,健讼之风尤甚。民间稍失意则讼,讼必求胜,不胜必翻。讼之所争微,而枝蔓相牵,为讼者累十数事不止。每当越诉会城,人持数词,于巡院则曰豪强,于盐院则曰兴贩,于戎院则曰理侵,于藩司则曰侵欺,于臬司则曰人命强盗,于水道通则曰淤塞。随所在编投之,惟凯准理,即设虚坐诬不恤,而被讼者且破家矣。又如民间的阴鸷狡黠之辈,上不能通经学,下不能安田亩,以其聪明试于刀笔,捏轻为重,饰无为有,一被笼络,牢不可出。凡健讼者为害,皆此辈尸之也。人有指斥其恶者,即以他词中之。即有司且有拘制上下,莫之谁何者矣!是曰起灭。而且城中的揭保户,与讼家为地邻,每偏相佐佑。至是陈禀以乱是非,或伺而遮之,俾其情不得上达。稍与抗则结众殴辱之。使负屈而去。故人家有事,必重贿揭保之桀黠者以为羽翼。盖未至于庭,而所费固已不赀,贫弱每因此受重困,是曰扛帮①。

九江之讼,至无情者惟盗与杀。讼杀者必令其负尸而验之,市人及邑门,郊人及郭门,验弗逾日弗委任。验伤与陈牒合,则理之,虚而不合,则存其词而籍之,以证再讼,令之职也。其讼盗也,本窃而词以劫者;未窃而词以劫者;舍盗而指其雠者;与盗通而诬人以货者;捕之与盗市者;捕之噬人者;告盗而与盗解而以自息者;公举盗而以为私者;保往盗而以为私者,不可枚举②。彰德府民性更是健武喜讼③。

吴地之人不但健讼,而且讼师最多,多由衣冠子弟充任。讼师还分等第高下,最高者称状元,最低者为大麦. 然不但状元以此道获厚利,成家业,即大麦者亦以三寸不律足衣食,赡俯仰,从无有落莫饥饿死者。由此可见吴人健讼的大概④。

①许自昌:《樗斋漫录》卷十二。

②许自昌:《樗斋漫录》卷十二。

③许自昌:《樗斋漫录》卷十二。

④徐复祚:《花当阁坐谈》卷三。

在徽州地区,民俗健讼、争讼事件频繁发生,争讼范围极为广泛,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举凡地土山林、婚姻继子、风水墓地、主佃、主仆关系等,无不都在争讼之列。而由于宗族势力、地主、商人、缙绅、自耕农、佃家、佃仆甚至赌徒无赖等社会各色人等的参与和卷入,则又使得争讼的内容和表现更加复杂纷纭丰常多彩,争讼的处理程序与结果也更加离奇莫测,由于处理不当,有的争讼还演变为宗族争讼,是诉诸宗族之间的械斗得以解决的。如浓厚的风水观念,使得徽州地区的势家贪吉谋葬,佃仆盗葬之风盛行,从而引发出争讼频繁,累年不解的社会积弊,助长了争强好斗健讼风习。所谓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时构争结讼,强半为此①。明末歙县知县傅岩记录了徽人竞争风水酿成大狱的事实:徽尚风水,争竞侵占,累讼不休。如洪包、方惟一等多案,结而复起,历年未已②,以致祖坟荫木之争,辄成大狱③。歙县棠木越鲍文玉之父曾因遭家仆盗葬事,讦讼不休,后虽得直而家以不倾④,实在可悲。而一旦强宗大族之间发生争竞风水的盗葬之事时,很可能又会使个体的争讼演变为宗族争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宗族械斗的发生。如嘉靖八年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后山一眼吉穴为吾潭江氏看中并扬言于清明日至我后山葬柩。吴氏强宗不甘示弱,立即集百人剑挺至门上,族子弟亦肄以待.一场为争夺坟山的宗族械斗即将发生,所幸孚溪李质先等调解,方使这起宗族械斗得以避免①。风水争讼之风及其危害由

此可见一斑②。

在福建宗族势力发达的地区,地域内的家族共利,由乡族组织控制地方事务和协调各家族之间的比较和谐的关系,这只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福建民间家族外部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在另一个方面,割据性的家族制度具有很强的排他性,特别是为了争夺对于地方社会的控制权,家族与家族之间,乡族与乡族之间相互欺凌、相互对抗的情况也处处可见。如兴化一带,为巨族、为小姓、为强房、为弱房、……仙游小姓畏大姓甚于畏官。其畏之奈何?一朝之忿,呼者四应,直至剑及寝门,车及蒲胥之势③。漳州一带,强凌弱,众暴寡,福建下四府皆然。诏安小族附近大族,田园种植,须得大族人为看管,方保无虞。其利或十而取一,或十三而取一,名曰包总。否则强抢偷窃,敢怒不敢言④。特别是自明代中叶以后,福建民间各家族纷纷建立家族武装、团练乡兵,使得许多家族间的矛盾向武装对抗升级。导致家族间的武装械斗事件频频发生,成为福建地区尤其是漳州、泉州两府的一个非常特异而又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同安马巷厅一带:

①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故老杂记》。

②傅岩:《歙纪》卷九,《纪谳语》。

③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

④歙县《棠木越鲍氏宣忠堂支谱》卷二十一,《鲍君文玉传》。

①吴子玉:《茗洲吴氏家记》卷十,《社会记》。

②参见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明史研究》第3辑。

③陈盛韶:《问俗录》卷三,仙游县。

④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

民皆聚族而居,习尚嚣凌,以强欺弱,以众暴寡,睚眦之仇,动辄列械互斗。……地方官员下乡查办,明知其敝于斗案,完结之后,其命案不得不以缉凶了事。甚者需造累年斗杀,并不报官为之清理,只得延请公正绅耆往为调处,则计两造所伤人命,照数准抵,多则赏以银钱,名曰赔补,每名多则百余千,少亦数十串。其钱或出于本乡之匀摊,或出公亲之赔垫。……

遇民无不以斗为乐,踊跃从事,转辗报复,数世不休,性命伤残死而无悔。

(马巷)厅属弹丸之地,查历年斗案共有三十余起,每起百十名至数十名不等。经年累岁,愈积愈多,思欲逐案清理完属无从措手,此械斗之难治也。①福建的家族械斗,其起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大体可分为观念的和权益的两大因素。许多械斗,往往是由于某些鸡毛蒜皮的意气之忿,而酿成大动干戈。在仙游西乡一些地方,家族与家族之间本无太大冲突,但偶因某个族人与外人发生冲突,双方家族互不相让,遂成械斗,一个成仇,举族为之拦路,酿成朋殴巨案②。还有一些家族的械斗,纯粹是出于历史上的积怨,后代子孙并不知道其所以然,平时也无明显的利害冲突,但每年定期举行械斗如同约定仪式。似以上这些械斗,主要是从维护家族的荣誉这一观念出发的③。在家族制度十分严密、血缘观念十分浓厚的福建民间,人们普遍认为家族的荣誉受到损害是不能容忍的,即使是很微小的事情,只要有损于家族的荣誉,每个族人都应挺身而出,不得苟且。

福建家族械斗的另一起因是由于地方权益的争夺,特别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在械斗事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各个家族为了获得生产资料和活动空间,大多采用实力占有的方式。这种习俗,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以至民国时期。在中国财产私有权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利用家族的力量来占夺土地、山场、滩涂便成了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于是,福建民间的家族械斗往往成了家族、乡族间争夺经济利益的一种解决办法。那些经常在械斗中取得经济利益的强宗大族,固然意识到加强家族势力的必要性,即使是小姓弱族,亦无不意识到团结抗争的必要性,所谓小姓积怨既久,乃集群小姓以与之敌①。家族间的对抗进一步深化。

这样,福建家族外部关系的两个方面,即与一些家族和谐相处而与另一些家族对抗械斗的关系,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福建民间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处于十分错综复杂的局面。友好的家族间固然可以患难相处,而对抗械斗的家族间也可以各自寻找自己的同盟,多族联合,愈演愈烈。如泉州府,郡府械斗最为恶习,有大小族会、东西佛会,勾结数十姓,蔓延数十乡②。兴化一带,则有著名的乌白旗大械斗,延续百

余年之久。兴化乌白旗之始,起于仙游洋寨村与溪里村械斗。洋寨村有张大帝庙,村人执庙中黑旗领斗获胜;溪里村有天后庙,村人遂执庙中黑旗领斗亦胜。由是二村械斗,常分执黑白旗,各近小村附之,渐及德化、大田、莆田、南安等处,一旗皆万余人。③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同姓通谱和异族联姓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漳泉一带,械斗各方,有以海为姓、以同为姓者,即大姓中有李姓、苏姓、庄姓,合为包姓。各小姓信杂姓,则合为齐姓。其初,大姓欺压小姓,小姓又联合众姓为一姓以抗之。从前以包为姓,以齐为姓,近日又有以同为姓,以海为姓,以万为姓。④

①和荣春:《桐轩案牍》,马巷厅任内。

②陈盛韶:《问俗录》卷三,仙游县。

③清末申翰周的《闽竹村词——咏械斗》有句:两姓相争严伍阵,拼将人命作妆场。注云:两方械斗,认族不认亲,虽翁婿甥舅,相持不让。及死伤多人,始罢战议和,双方推除死者人数外,按名给恤了事,并不报官,各亲串仍往来吊唁。①陈盛韶:《问俗录》卷三,仙游县。

②《温陵风土纪要》。

③施鸿保:《闽杂记》卷七,乌白旗。

福建家族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也影响到民间的通婚选择。由于聚族而居的传统,福建居民本村、本族通婚的现象十分罕见。家族的男子婚娶与女子的出嫁,都必须与外村、外姓发生关系。因此,民间的通婚受到家族外部关系的影响十分明显。那些和谐相处并在御敌械斗中结盟的乡族,往往又用通婚的形式以结世好。而在那些世相仇杀的家族中,相互通婚的比例相当少,甚至完全没有。如泉州府惠安北部的十三都,这里陈、吴二大姓长年械斗不已。在械斗激烈的年代里,陈、吴二姓通婚的现象几乎断绝;在相对缓和的年代里,偶尔有通婚的现象,但妇女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般都比来自其他姓氏的妇女要低一些。特别是当械斗再起时,这些妇女是很受歧视的。相反,邻村的潘氏家族与陈姓交好,双方通婚的现象十分普遍,家族里的妇女辈非姑即姨,致使在这两个姓氏所供奉的神祇中,竟有一尊姑妈偶像。

姑妈姓陈,据云是先辈中隐氏女出嫁潘氏,后来羽化成仙,造福陈、潘二姓,于是陈、潘二姓每年均有迎姑妈回娘家的迎神赛会活动。再如闽西连城雾阁四堡的邹氏、马氏两个族姓,自明代中叶以来同心经营雕版印刷业而闻名。

由于共同的地缘关系和经济上的联系,二姓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现在看到民国时期修纂的《邹氏族谱》和《马氏族谱》,其中各类人物传记中有涉及配偶者,竟有一半以上是马、邹二姓的联姻。这种友好关系延续了300多年。

总之,福建家族的外部关系,是以家族的声誉和利益作为最高准则的。

不同的家族根据自身不同的传统和利益,在社会上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乡族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是非道德标准,阶级阵线的划分,往往被严重地冲淡了。

福建家族间的对抗与械斗,固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反映了家族制度的愚昧性和落后性,然而,它对于加强家族内部的团结,维护家族对于地方社会的控制权,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效果。家族与外部的抗争、械斗,不论是出自意气面子,或是出自经济利益,它都使族人感觉到家族势力对于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庇护,感受到家族存在对于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一旦族人与外族发生冲突,整个家族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如云:乃通族之羞,非一人私愤,其公费等钱,除养子孙外,照依派盐丁数均出,如有恃顽不出者,会众同取。①事关通族,将历年所积羡余公动公用,不敷就族上、中、下丁协鸠济公;或族人罹外侮者,公同出力,若分心异视,通族摒弃之,……

能捍大患,御大侮,保全子姓,通族倚重祀之,显有功也。②这种共御外侮的观念,大大强化了族人的内聚力,同时对于加强本家族在地方社会的控制权力,都能收到强烈的效果③。

此外,在广东广西的珠江三角洲地带,少数民族的黎族、彝族、傈僳族、壮族、瑶族等民族风俗中,也程度不同存在着械斗、争讼的陋习,并对各自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④据庄吉发《清代天地会起源考》,转引《宫中档》,刘师恕折。

①《浔海施氏族谱》天部,族约。

②惠安《骆氏族谱》附记,倡义立字稿。

③参见陈支平著《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支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年版。

(二)赌博

博戏本为民间游艺,而一当与赌结合在一起,即成为一种社会陋习恶俗,一种公害。赌博在中国起源颇早,在明代社会中也存在着赌博这种丑恶变态现象。参予赌博活动者涉及明代社会各阶层,从士大夫到社会的最低层流氓丐帮,无不为之。如张亮采著《中国风俗史》说明代万历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叶,始行马吊之戏,而明末的朝士,若江南、山东,几乎无人不为,几有穷日尽明,继以腊烛,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的态势。再如南方淮阳的丐帮大抵游手赌博之辈,不事生产,专以赌博为生计①。如吴地《崇明县志?风俗》云:烟赌危害尤烈……赌则旧用叶子、枭卢、排九诸戏、妇女戏牙牌。近又名目繁兴,博尤豪恣,村市无赖,倚庇土豪、保甲,公然聚赌,商贾农夫辍业以嬉……而绅士且或溺焉.《太仓州志?风土》谓:近则绅士俨为窝主,习不知非,乡镇倚庇,衙差公然聚赌,以至私枭、光蛋,百十成群,开场纵博;农人辍来以喜,遂至抗租倾产;又有游手无赖,于秋间设局为斗蟋蟀之戏,谓之开插,以纸花为筹标决胜负;冬则易为斗鹌鹑,谓之开圈,与赌无异。赌博的形式、名目众多,方式各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换花样。据文献记载,诸如叶子戏、骨牌、马吊牌、麻将牌、压宝、博弈(围棋、象棋)以及斗鸡、斗鸭、斗蟋蟀、斗鹌鹑、斗牛等形形色色的赌博方式,明代应有尽有,真是五花八门,别出心裁。如《常昭合志稿?风俗》说此地习尚好赌,遂至无处不赌,无日不赌,而各市镇尤多。《太仓州志?风土》云:赌博之害已久,旧用纸牌,有十各、花和、百劳诸名目,更易为骨牌、掷骰及压宝,最后为麻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风俗》:俗之恶有三:一曰赌。

昔年亦赌,而今更甚,他邑亦赌,而此更盛。游湖、打牌,下至蹴毬、跌钱,无非赌,而掷骰压宝更甚。其结果是富者贫,贫者冻馁,病狂丧心,不死不休,是皆窝赌者勾引藏匿,为祸烈也.《嘉定县志?风俗》云:害民之事,曰花鼓戏、曰博场。博有斗牌、有摇宝、有斗蟋蟀、斗鹌鹑,千百输赢……乡镇茶坊大半赌场也。可见赌风流行之广、之烈。因为赌博可使人品行变坏,丧尽天良,荒废本业,荡费家资,输极无聊,掳卖人口,谋财劫杀,斗殴由此而生、争讼由此而起,盗贼由此而多,匪类由此而聚,所以它对社会风俗的淳朴、人伦教化、社会安定以及民人生活是严重的危害。

明人张应俞著《杜骗新书》、《引赌骗》类,有危言激人引再赌、装公子套妓脱赌、好赌反落人术中三文,便用具体生动的例子,述说了三位赌徒因嗜好赌博而落得荡尽家资的悲残情景。如危言激人引再赌篇说道:张士升,莒溪人,膏粱子弟也。父致万金,均分于士升兄弟,田园膏腴,坐享成业,一旦父卒,时初行万历钱,被棍徒引其赌博。彼富豪雏子,惟见场中饮酒豪敌,可轻狂快意,那知财帛当惜?不数月间,输去银数百两,尚欣欣喜赌,未肯休也。结果他不听友人规劝,被赌徒激言引诱,再入赌场,中人圈套,赌了一月,终至于尽赌倾家,于此可见赌博的祸烈①。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五。

①张应俞:《杜骗新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年7月版。

随着明代赌博业的泛滥成灾,明代还出现了赌博业的秘密语,如明代妓院中隐语称赌为拽条;明代江湖切口谓赌客为跳生、浑是胆或珠履三千,输为伤手,赢为上手等等。

(三)嫖娼宿妓

明代社会除了盛行占卜、巫术、迷信职业和赌博欺骗行为更为加剧外,嫖娼宿妓现象的蔓延滋长,亦是一种令人瞩目的社会陋习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娼妓是古代东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的娼妓制度,在秦汉以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娼妓这一社会丑恶现象更形发展。在洪武、永乐年间,官妓制度较为盛行,它是唐宋以来官妓制度的顺延。官妓的来源为罪犯、元人俘虏的妻女和忠于建文帝的诸忠臣的妻女和亲戚。她们主要分布在南京(金陵)城内外的南市、北市以及聚宝门外的来宾等16楼。明代中期取缔了官妓,这是我国娼妓史上的一大变革,从此以后,娼妓完全由私人经营。同时,明政府严禁官员出入妓院狎妓宿娼,情节严重的,罢职不叙(《菽园杂记》)、如《野获编》载,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巡按湖广御史赵伦与乐妇通奸,事发被夺职,戍边辽东。尽管有此禁令严法,但当时的地方官吏以及以宰相之尊而挟技侑酒者却大有人在。迄嘉

靖、万历以后,皇帝倦于勤政,而官员士大夫则陶情花柳,前期的禁令已形同虚设,仅存一纸空文。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意识的抬头,一方面冲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有其进步意义,另方面纵欲思想的产生,客观上促使享乐糜烂生活风气的发展。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以南京、北京为中心,大同、扬州等地的娼妓也大量发展起来,至有娼妓遍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也有之。谢肇淛《五杂俎》云:今时(指万历时)娼妓布满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它穷州僻邑,在在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活,生计至此,亦可怜矣。两京教坊,官收其税,谓之脂粉钱。隶郡县者则为乐户,听使令而已。《燕都妓品?叙》中云:燕赵佳人,颜美如玉。盖自古艳之。矧帝都建鼎,于今为盛。而南人风致,又复袭染熏陶,其艳宜惊天下无疑。万历丁酉庚子间,其妖冶已极。《梅圃余谈》说:近世风俗淫靡,男女无耻。皇城外娼肆林立,笙歌杂遝.以上两条是指全国各地和北京娼妓的盛况而言的。

对扬州娼妓(即市妓)的盛况,张岱在《陶庵梦忆》卷四云:广陵二十四桥风月,邗沟尚存其意。巷故九,凡周旋折旋于巷之左右前后者什百之。

巷口狭而肠曲,寸寸节节有精房密户,名妓、歪妓杂处之。名妓匿不见人,非向导莫得入。歪妓多可五六百人,每日傍晚,膏沫薰绕,出巷口,倚徙盘礡于茶馆酒肆之前,谓之站关。综合文献而知,明代娼妓最盛之城当推南京。钱谦益在《金陵社夕诗序》中说:陪京佳丽,仕宦者夸为仙都,游谈者据为乐土。并接着对南京的娼妓和冶游的情况分为四个时期作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弘正之间,为风流孔长时期,嘉靖中年始盛,万历初年再盛,万历末则极盛也。余怀的《板桥杂记》则详述了南京妓院的格局规模和冶游盛况。称南京妓女分为三等,分布于南市、珠市和旧院三个区域:南京者,卑屑妓所居;珠市间有殊色;若旧院则南曲名姬、上厅行首皆在焉。妓家分别门户,争妍献媚,斗胜夸奇。凌晨则卯酒淫淫,兰汤艳艳,衣香一园。亭午乃兰花茉莉,沉水甲煎,馨闻数里。入夜而擫笛筝,梨园搬演,声彻九霄。而且这时明代还出现了许多名妓,如陈圆圆、董小婉、柳如是、李香君、顾媚之流。她们崇尚文学艺术。如寇白门能度曲,擅长画兰,粗知拈韵,能吟诗;李十娘性嗜洁,能鼓琴清歌,略涉文墨,爱文人才士;顾媚通文史,善画兰,追马守真,而姿容过之。她们居住的房屋清洁幽雅。如顾媚家有眉楼绮窗绣帘,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董白仰慕吴门山水,徙居半塘,小筑河滨,竹篱茅舍,经其处者,时间咏歌声。而且,她们注重风貌。明代对于娼妓的色是很看重的。唐宋时期主要以艺为主要欣赏内容的风气,此时也逐渐转向单重色相。上述为高级妓女,还有大量的是低级妓女。当时出现的私窠子,即不隶属官府,家居而卖奸者,还有窑子,即皇城内外娼肆林立,外城小民度日困难者,往往勾引丐女数人而私设的娼窝,室中开窗洞开,选择向路边屋壁作小洞二三。丐女修容貌,裸体居中,就是这种糜烂社会风气下的产物。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明代当妓女作为一特殊的阶层而活跃于社会舞台上的时候,男人(指狎客)就开始了对他们的欣赏与研究,尤其是随着私妓(即市妓)的兴起,她们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整个都市社会之后,男人(狎客)不仅加强了对妓女的欣赏和研究,而且对于男人如何嫖妓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研。《明代嫖经》就是在私妓狂颠发展,花榜(指高级嫖客评品某个妓女的定语)非常盛行的背景下出现的。开设花榜的目的,实际上包含有引导男子如何择妓而嫖的意图。但是,他们的研究视野一般还停留在妓女的外貌特征、风情趣味上,而《明代嫖经》则已深入到妓女的心理习性,开始展开对她们作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它是基于男人嫖妓经验的理论总结,因而它不但成了古代嫖界的指南,而且反映了明代士人和妓女的心态和扭曲的价值取向。

《明代嫖经》的基本内容,现在还全部保存在明朱元亮辑注、清张梦征汇选的《青楼韵语》一书中,全书共四卷,收有《嫖经》的原文,并逐条附有注释等。《嫖经》究为明代何人而作,尚不得而知。其基本内容,虽然大部分是关于男子如何嫖妓的原则、方式、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但其中也有一些可取的观点。首先他们认为,妓女和嫖客同样是人,她们也同样具有人的爱欲与情感。《嫖经》首条说:男女虽异,爱欲则同;男贪女美,女慕男贤。年渐深而情渐密,乃是真心,久浓方有实意,贫能周患能济,乃是情人等等。其次,他们同情妓女受龟鸨压迫与剥削的悲残命运和他们不得不向嫖客卖笑索钱的生活处境,甚至认为有些妓女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乃至虚情假意、弄巧作奸,也是事出有因,迫不得已的。如《嫖经》第110条说:须是片时称子建(才),不可一日无邓通(钱)。子弟钱如粪土,粉头情若鬼神。夸

己有情,是设挣家之计;说娘无状,须施索钞之方。尤为可贵的是,《嫖经》及其注释者认识到,妓女的矫情恶习,并非出自她们的本性,而是因为鸨子创家,威逼佳人生巧计;撅丁爱钞,势摧妓子弄奸心.也即为妓女之巧计奸心,非由性生,皆威逼势催习成耳.因此,男子嫖妓时,付钱允物,均要适度得体,频允物,担雪填井;不使钱,掩耳盗铃.再次,《嫖经》作者还对妓女的职业心理种种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妓女抱枕昼眠,非伤春即病酒;挑灯夜坐,不候约便思人. 约以明朝,定知有客;问乎昨夜,决对无人.同时告诫嫖客应尊重妓女的人格,事要乘机,言当中节,即使她们有忤于你,也应予宽容、谅解,不必过于认真。此外,中国古代的男色迄明代也有抬头的趋势,明代的皇帝、官吏、儒生、市儿好男者也不乏其人。晚明时期,更有和尚娶妻蓄妾狎妓的,他们宣称什么酒色财气,不碍提路,公然纵欲享乐。这可能是受了晚期纵欲时风的影响,但他们的口号和行为又反过来为晚明的纵欲思潮盛行不无影响①。由于明代社会有大量的娼妓存在,所以也出现了记录娼妓欲语的专门书籍。如明风月友辑《金陵六院市语》以及《六院汇选江湖方语》、《行院声嗽》等,即为当朝娼妓行业兴盛的产物。

(四)氓棍聚殴

流氓地棍暴行无道、胡作非为聚众斗殴扰乱社会安定,败坏风俗也是明代社会的主要危害和丑恶现象之一。流氓地棍(也称无赖阶层)的势力在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到空前的膨胀而猖獗一时,活动区域主要在经济生活较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的南北城镇地区,且大都以权贵、地主、豪绅、地方恶霸为靠山,社会背景复杂。他们人数众多,以团伙性活动为主,有自己的组织、号令、各有活动范围与地盘。如有的以所纠党徒人数作为绰号名称,像十三太保、三十六天罡、七十三地煞;有的以手中的武器为绰号,像棒椎、壁柴、槁子等。这些人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破坏性意识强烈,犯科扞罔,横行市井,赌博酣醟,告讦打抢,闾左言之,六月寒心,城中不之,日暮尘起。(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真是明火执杖,无所不为,为害一方。

如万历初年,北京城内有个流氓团伙,结义十弟兄,号称十虎,横行各城地方,作恶多端,这个团体的头子韩朝臣,竟是锦衣卫的成员(郑钦《伯仲谏台疏草》卷下)。在南方的杭州城内外,流氓结党联联,内推一人为首,显然也是有组织的(《杭州府志》卷十九)。万历年间,苏州还出了专门打人的流氓地棍组织打行,又名撞六市,分别某处某班,肆行强横,一人有不逞,则呼类共为抨抶,不残伤人不已.他们打人有特殊伎俩,或击胸肋,或击腰背、下腹、中伤各有期限,或3月死,或5月死,或10月死、1年死,刻期不爽也(范守已《曲洧新闻》卷三)。其头目,有绰号一条龙的胡龙、绰号地扁蛇的朱观,他们嗜枪如饴,走险若鹜,均系松江打行的班头。(佚名《民抄董宦事实》)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之际,打行更是趁乱而起,在江南胡作非为,小者呼鸡逐犬,大则借交报仇,自四以至肘腋皆是也(沈蔡《紫堤村志》)。

流氓地棍的活动五花八门,概言之主要以打、抢、诈、骗为主。打:动辄无端拳脚相加,甚至使出闷棍抢劫,是流氓地痞无赖的惯用伎俩。如杭州的流氓,一遇到人命案件,就视之为奇货。或冒充死者亲属,或强作伪证,横索事主酒食财物。稍不厌足,公行殴辱,善良被其破家者,俱可指数①。

抢:在明代的江南,有假人命、真抢掳之谣。这是因为,一些流氓无赖、刁顽好讼之徒平时见■羸老病之人,藏人密室,以为奇货可居,然后找巨家富室,为了寻衅挑起事端,将藏于密室者杀死,却反诬是富家所为,打着索要人命,讨还血债的幌子,纠集其党乌合游手无籍数百人,先至其家,打抢一空,然后鸣之公庭,善良受毒,已非一朝矣。②嘉靖中叶,北京城中的流氓,甚至趁俺答入寇,京师危急之际,妄图大肆抢劫。史载明京城诸恶少凶徒,往往群聚,言内外文武大臣家积金银数百万,虏即近城,我等放火抢诸大臣家③。讹:讹诈、耍无赖。此为小股单个活动的流氓,经常采用的故伎。如有的流氓与其妻串通做成圈套,勾引别人上当,名曰扎火囤,又名仙人跳.骗:招摇撞骗、拐卖人口,是流氓的惯技。如有的曾跑到一位名陈嗣初的太史家,自称是宋朝诗人林和靖的十世孙,这位太史请他读林和靖的传记,读至终身不娶,无子,此人顿时语塞。太史大笑,口占一绝以赠云:和靖先生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想君别是闲花草,未必孤山梅树枝。④这真为绝妙的讽刺。前述的淮阳丐帮,骗拐幼女,罪恶罄竹难书。他们善骗术,果饼内置药,幼儿女食之,哑不能言,即抱入舟,浮舟他去,人不得其踪迹。幼女长大,美者淫之,卖弃得高价。其丑者或瞎其目,或断其手指,教以丐话行乞焉。乞所得不如数,痛责甚惨。①如

此丧尽天良的虐行,令人发指。甚至有的流氓团伙还染指所在城镇的经济领域,导致种种欺骗、坑害顾客的行径迭相发生。如出售制造假银、卖假药、假酒等卑劣行为即是。此外,明代的流氓意识还渗透到文化领域,伪造文物、古董、编造家谱等现象十分突出,其对社会的危害是不容低估的②。

①参见王书奴编著《中国娼妓史》,三联书店1988 年版;武舟著《中国妓女生活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①陈善等修:《杭州府志》卷十九,《风俗》。

②许白昌:《樗斋漫录》卷十二。

③郑晓:《今言》卷四。

④焦竑:《玉堂丛话》卷八。

①李乐:《见闻杂记》卷十。

②参见王春瑜《明代流氓及流氓意识》,《社会学研究》1991年3期。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明代定婚制度

明代定婚制度 一、定婚之构成要件 明初,《大明令》起着临时法规的作用,同时也承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订立的关于定婚等嫁娶行为的礼仪规范的法律效力,曾明文规定:“凡民间嫁娶,并依《文公家礼》。”综合《大明令》、《大明律》及各朝条例中的规定可看出明代法定定婚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项: (一)凭媒而立 与现代婚约必须由男女双方当事人自行订立相反,古代中国,作为婚姻关系当事人的男女双方是不能主张任何权利的:定婚行为首先要由媒人往来两家通言致意,这是婚姻关系成立的第一要件。《文公家礼》议婚条规定:“议婚,必先使媒氏往来通言”,若女方许诺,“次命媒氏纳采、纳币”。定婚各个步骤,都有媒人参与,乃至定婚的婚书仍需“凭媒写立”,经由媒人签字、画押,方有效力。媒人的报酬“谢媒礼”,是当时社会、官方认可的报酬,一般由男方负担,时人有言:“从来媒人哪有白做的!”媒人往往由利益驱动,欺骗男女双方,“俊的矜夸,丑的瞒昧”。媒人被男女双方看作婚姻之造意者,若引起诉讼纠纷,要追究媒人责任,只是其所应承担的惩罚一般要比主婚人低一等。《大明律》规定:凡媒人知情者,各减凡人一等。司法实践中,也有媒人负主要责任的案例。明末一案例记: 许谦与陈应绵邻居相友,许男陈女系指腹为婚,……。今年应绵妻故矣。妻陈氏在时,于今夏许配黄周耀子黄福为室。为媒者,陈朝荣也。 此案中,女方定婚后悔婚,本已经违反法律,应受刑罚;媒人与许谦为邻,法官推断其应当知晓许、陈两家已有婚约,且男方可能不知情,故判决黄周耀出银二两五钱,陈朝荣赔银一两五钱,共四两,偿还许谦原来的聘礼;陈朝荣作为媒人受到了笞刑。对不知情之男方主婚人只作经济惩罚;媒人陈朝荣既知陈氏女已与他人定婚,仍为其保媒黄家,按明律属“嫁娶违律、媒人知情”,故将陈朝荣作为第一责任人,施以刑罚,法官又着陈朝荣部分赔偿许家原聘。 (二)由尊长主婚 在古代,婚姻男女双方(尤其是女方)被看作完全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长辈,尤其是“父母的意志在法律上成为婚姻成立的要件”。《大明令》规定:凡嫁娶,皆有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从法律上将主婚权赋予了男女双方的家长。具体到定婚,从缔结婚约,到收受聘礼,无不由尊长进行。主人、女氏主人分别指男女主婚人,可见明代定婚过程中主婚人起的作用是绝对的,享受的权利多,承担的法律责任重。定婚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若由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及外祖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余亲主婚者,事由主婚,主婚为首”。 对于男方没有“父母之命”缔结的婚约,一般不承认其效力,只有在婚姻已成事实的前提下,“卑幼”自主定婚才能得到承认。否则违背尊长意志,坚持自己订立的婚约,是要受到刑法处罚的。《警世通言》中讲了一则故事:王娇鸾与周廷章私订终身,立有婚书,并有媒人为证。周归家乡,其父已经为其与同乡魏氏女定婚,周遂背前盟,致使王怀恨自缢身亡。故事反映出在明代社会,法律赋予以父权为代表的尊长代理儿女行使定婚权的权利,“卑幼”个人主张的权利与尊长代为主张相比要小得多,甚至可以完全被否定。 法律虽然统称父母,一般情况下母亲对子女的婚姻是没有决定权的,只有父亲才拥有决定权。这在明代小说中多有反映:京师白孺人欲将女许给兄之子,恐丈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古至今婚礼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午后为大”从这些也不难看出中国对于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重视,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对于婚礼给予无限的期望,同时也希望盛大的婚礼能为新人,或者整个家庭带来好运与吉祥,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里传承下来了无数婚礼习俗。而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习俗。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庆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婚庆习俗的变迁有个透彻的分析与解释。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传统的婚礼习俗包括: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

构建书香社会

构建书香社会 王颖 书香社会这个概念,首先形成于是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指倡导全民阅读,这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从重要性来看,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进而提出的解决方针。同时,提倡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表述了中央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视。学习型社会这是这一届领导班子从上任以来,一直积极倡导。 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我国是一直有读书的传统。热爱读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这个角度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就是说,构建书香社会,即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我们的传统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仅很多读书励志的故事言犹在耳,还有“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等耳熟能详的读书名言流传千古。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地位还是比较受人尊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能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的机会“学而优则仕”,衍生出中国独特的阶层“士大夫”。 但在经过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期后,中国社会充斥着物欲高涨,精神需求萎缩的现象。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上充斥着低俗的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人人对公共知识分子了解不多,对娱乐明星关心备至。每个人的闲暇时间用在读书上不是很多,地铁里等车的搭车的人,纷纷埋头看手机。手机里不是游戏就是一些知识含量不高的文章。书店开始变少,大学的书店竟都只开剩一家专门卖考试用书的。比较用功的学生闲暇都在看英语备四六级,好不容易考完则准备毕业找工作的考试,于是教师考试,公务员考试用书等等填满学生仅剩的剩余时间。 社会的浮躁恶习侵袭了中华民族的书香气。因此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 如何构建书香社会?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建构的工程。书香社会的构建不是在一个城市里建多个图书馆或者书店,然后开展几个读书活动,外带评比就能促成。书香社会是个需要长期培育的过程。 首先要从基础建设开始,一个城市需要图书馆,更需要书店。今天连大学校园都没有书店,真正该读书的群体都不读书,那么这一带人步出社会也不会带有读书的习惯。大学校园需要有特色的书店来证明这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其次,一座城市也需要各种不同的书店来作为他的名片。其中,比较成功当属台北,诚品书店已成旅游胜地,在诚品书店带动下,整个台北的读书氛围都是相当浓郁。广州也有部分书店在模仿,比如石牌桥附近号称24小时营业的1200bookshop。太古汇的方所运营相当成功,但是相对广州人流量,书店内显得空间太小。广州曾经最为有名的学而优连锁书店,今天也倒闭剩不到几家。购书中心在春节期间重新营业,也是学习了方所的设计模式。可见,构建书香社会,首先城市要给实体书店运营的空间,书店也应更新运营理念,正如诚品理念,书店也是一种生活的氛围,有一种家的温馨感。 其次,书香社会构建,关键看,读什么书。去年,当当网有过一个调查,广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明代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明代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第二节婚丧与敬老养老习俗 一、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明朝建立后,朝廷虽然按照封建礼制的要求,对天子的纳后、皇太子的纳妃、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官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都做了详尽的规定。然而就明代实际存在的婚姻制度来看,仅有宗室和诸王遵奉,而其他各个阶层的婚嫁行为并没有受到它的严格控制,法令规定形同虚设。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开始追求婚姻的自由、性生活的美满和个性解放,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被人们所淡忘。收婢、纳妾、重婚、嫖娼、男宠等等盛为时尚。在少数民族地区,其婚嫁习俗,亦未受到明朝廷的礼制限定,仍然保留着自己的习俗。 等级制度与婚礼明代的等级婚制主要分为帝后的婚姻及婚礼、宗室的婚姻及婚礼、品官的婚姻及婚礼和庶民百姓的婚制。帝后的婚姻礼仪:明代皇帝的婚姻,礼仪之繁缛、规模与声势之宏大,备办礼品之丰厚,动用人力之浩大,都是其他阶层无法相比的。帝后婚礼的最大特色是华贵、典雅及隆重。明代天子纳后,基本上是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进行的,要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相亲阶段包括纳采和问名,定亲阶段是纳吉和纳征,成亲阶段是告期,发册奉迎。完婚之后,要拜见皇太后,还要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婚礼方告结束。 天子在行纳采、问名礼前,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至期,陈设御坐、制案、节案、卤簿、彩舆,中和大乐如仪。礼部陈礼物于丹陛上和文楼下。皇帝冕服升座,百官和正副使朝服行礼,执事官举制案、节案由中门出来,礼物随后,均放置丹陛中道。这时传制官宣制日:"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创建文明书香社会700字作文

创建文明书香社会700字作文 每当我看到这座美丽而又繁华的城市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得会想起改革开 放给我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当我来到知识的海洋-图书馆时,看见的不仅是整齐,美丽的书籍,更看见了一位位有文明的人啊! 看到这美好的一幕,我不禁回想起爷爷给我讲述他童年的故事。 爷爷的小时候有幸出生在一个稍富裕的家庭。那时,还没有举行改革开放,人民过得十分穷苦。那时并没有繁华的都市,只有一橦橦小木屋。当然更没有 图书馆与学校,那时生活十分艰辛,人们常常是早出晚归,在这艰辛的生活中,恶劣的环境里。人们十分痛苦,艰辛的生活,是多么悲伤啊! 每当我看到这座城市,想起爷爷讲述的童年生活我都觉得我生在这个有幸 的年代是多么幸福!,美好 但改革开放最热烈,绽放的时代当属爸爸的童年了。 爸爸那个时代是创造文化,文明社会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虽没 有高楼大厦,但一所所学校开放了,文化与书香从这里绽放它的色彩。在改革 开放时代中战乱己经平息,兵荒马乱的年代已结束。中国出现了许多人才,创 下了一次次伟大的成就,书香已种满了全中国,一项项科技进步,代表了中国 大国的'繁盛与崛起啊!在这两代人的改变之下,创造出这美好的社会,我们应当继续保护与创造这个社会啊! 现在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也做出了贡献。在学校里我们认真,安静听老师讲课,不吵闹就是我们文明的象征。在图书馆,不吵闹,不喧哗,安静地阅读, 不丢下纸张,并把书保护好放回原处,对社会的尊重也是我们文明的象征。在 公共场合中,我们尊守纪律,不违背纪律,就是我们对生活中所有的文明与尊重。尽管这些事微不足道,但显示了我们对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也成就了这 个书香社会。 其实成就书香社会只要做一些小事,也是做出了贡献,只要捡起纸张,不 喧哗堆积起来就能成就书香社会,对改革开放做出贡献啊!

浅论明代监察制度

浅论明代监察制度 我国监察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于殷商和西周。从秦代开始,正式置御史府,秦汉以后形成制度。魏晋以后,制度日臻完备,至隋唐时期,监察制度开始法律化、定型化,日趋成熟。宋元时期,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到了明朝,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 益向极端的君主专制方向发展,封建监察制度也更为完备和严密,为明朝统治树起了一根支柱。明朝监察监督机制有其独特之处,但亦因时代存在许多局限性。 一演变 明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御史制度、言谏制度、地方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大都由前代沿袭而来,到明代逐步完善。明代统治者总结了历史上历代治理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于官吏的监督与纠察、强化“天子耳目”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使明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其一,御史制度上的创新。明初曾一度效仿元制设御史台,掌监察,之下亦效元制设殿中司和察院,成为国家三大府中尤为重要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使台,正是创设督察院,两年后又对其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从而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建文帝明世祖等后继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1]成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总揽全国监察事务。它是正二品衙门,其主要工作人员是各种御史。主官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1111都御史各两人(正五品),以地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若干人(正七品)。他们按地区和业务分工,负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权力甚大,无所不监。因此在人选和任用上,明朝极其慎重,要求也非常严格。督察院的御史是最直接维护朝廷封建统治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的职级虽然较低,但权力很大,这强化了中央对百官的监察权力,旨在使各衙门不能独断、加强皇权,促成了明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制度的建立。 其二,言谏制度上的发展。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给事中初设,至洪武二十四年以后逐渐定型,这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假如说,督察院的御史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那么六科则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二者不相统属,可互相弹劾。每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职责是“常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2]因为六部是全国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六科一对它们的监察作为主要职责,对封建地主政权来说是有其必要性的。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但其专门化的业务监察,要求工作尚在进行当中便发现并纠正其可能的危害,消灭可能造成的损失。当然,明朝对其人选也是要求很严格的,按规定,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3]同时明朝也很关注给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都要由皇帝来定度。可见,明朝大量设置台谏官,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皇权以防止权臣跋扈,另一方面则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便于对内外百官行使皇帝的权力。 其三,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明代地方行政层级工分三级,监察机构也与此相对应。朱元璋称帝前就在全国13个行政区内分设按察司,并在其下设41个按察分四。按察司为地方最高监察机构,相对于都监察院又称“外台”,虽隶属于中央的督察院,但其行事有一定的自主权。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抚陕西”[4],始创巡抚之制。宣宗时期派遣巡抚“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已成定制。这些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员若兼领其他专项事务,则称总督提督等。到明中期前后,因某种需要,这些特殊的官名已发展为固定官职,如宪宗五年(1469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 再出发 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1985年,《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天津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史学研究视野。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应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从事各式各样的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著作。 此后,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成为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不少成果。断代性的如宋德金的《金代的社会生活》(1988)、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1990)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10卷,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6卷。近现代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2007)、李长莉的《中国人的

书香校园建设的活动方案

书香校园建设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明史、启智,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xx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让读书成为习惯”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书香校园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有效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根据《关于开展武进区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活动 * 》(x教基〔xx〕x号)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我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读书活动,力争通过“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从读书中汲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积累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全面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育人品质,努力为建设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总体规划 “书香校园”是一个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特色,处处有品味,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神的人文环境,使师生员工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文化积淀,修养提高,精神丰富。为此,我校力争用3-5年时间,通过建设书香校园,创设书香育人环境,优化阅读生态,让学生、

老师在书香环境中丰富和体验情绪、情感,体验读书学习的乐趣,追求成功,体验成功,乐于成功。让学生、老师在健康和谐的书香环境里不断追随成功这种愿景,以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使自身的人文素养得到很好的养炼。 三、主要工作 建设“书香校园”就是为师生构建一个最理想的文化生态,扩展无限的精神教育的空间,以塑造终身阅读者为宗旨,以书香校园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为抓手,以创造性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以适应和支持全体师生的发展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主要工作有: 1.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书香校园 学校围绕创建目标,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形成书香校园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图书阅览制度、各项评选考核制度等,构建书香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 2.营造氛围,不断优化读书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电子屏、橱窗、板报、图书角、校园网、校讯通等,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及时向师生推荐优秀读物,使校园中处处散发书卷的芳香,时时飘荡琅琅书声。 3.加大投入,持续改善读书条件 按照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一类标准进一步完善图书馆、阅览室资源建设,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品图书。让图书进教室,为学生阅读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论明朝的婚姻制度山东理工大学魏雪飞等本科论文

论明朝的婚姻制度山东理工大学魏雪飞等本科论文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论明朝的婚姻制度 摘要明朝婚姻制度有较好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明朝的婚姻立法主要包括婚姻制度和继承制度两个方面。婚姻立法明确规定了婚姻缔结前的定婚、婚姻缔结的条件、婚姻缔结的限制和婚姻的解除等;继承制度表现为“兼祧继承”萌芽、奸生子继承权提高以及规定了赘婿继承权。明朝的婚姻制度,在保障人性最基本的需求、保护女性权利的保护和非婚生子女利益以及夫妻间忠诚义务等方面,对当代婚姻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明朝《大明律》婚姻法婚姻制度 作者简介:魏雪飞、郝敏,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031-02 婚姻制度,历来是一个社会基础性的问题。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存在的基础是婚姻,婚姻是社会伦理关系最主要的载体,其存在是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必然的需要。明朝作为封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朝代,其婚姻制度的相关内容比较完善。研究明朝的婚姻制度,对于我们今天婚姻法律制度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础 (一)政治基础 从《大明律》可以看出,名例律、仓库门、课程门、仪制门等十一门的条数多于婚姻门。《大明律》一共三十门,比婚姻门条数多的篇门多为威胁封建皇权的犯罪,封建皇权的重心放在打击威胁统治的犯罪上是毋庸置疑的。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婚姻门在《大明律》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说明明朝初期时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视对于婚姻的治理的。朱元璋严令子孙遵守《大明律》,以此作为“酌中制以垂后世”的范本,因而整个明朝时期的婚姻都是很受重视的。 (二)经济基础 自宋以来,商业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到了明朝时期,国家在立法上对商业和商人由以前的打击、压制过渡到保护、鼓励。这一转变体现在婚姻制度领域主要是彩礼的大幅提高,通婚人种的限制得到放宽,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经济性联姻,经济性因素成为人们在择偶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朝的统治者更加重视以家庭为一个单位来促进经济发展,因而非常提倡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同居共财的家庭形式在东汉末年便己出现,此后一直存在,与元代相比,明代是同居共财大家庭存在较多的一个时期。《明史》载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同居敦睦者”,并被皇帝族表“义门”的就有数十家之多。如郑镰家族曾被表彰在宋、元、明三朝的史书上。 由于上述原因,婚姻在明朝不仅仅是“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而是掺杂了众多经济因素在内的结合,这直接影响了明朝对于婚姻的有关立法。 二、明朝的婚姻立法概况 明朝的婚姻立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婚姻制度及继承制度。 (一)婚姻制度

明朝习俗史之时令年节习俗

明朝习俗史之时令年节习俗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285 字体大小: 【小】【中】【大】 时令年节习俗 明代是中国传统时令年节的丰满发展期,其主要特点是时令年节习俗已从宗教迷信的笼罩中开始解脱出来,发展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文化活动。节日期间,自宫廷到民间,都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采的活动内容,形成别具一格的社会风尚。 (一)元旦 元旦,又称元日,是岁时节日中一个重要的年节,也是明代年节中,活动最为隆重丰富的节日。在宫廷民间均有特定的礼仪风尚活动。据刘若愚撰《明宫史》记载,自年前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就穿葫芦景补子和蟒衣,各家都忙于年前的紧张准备活动,蒸制点心,储备生肉,充满节日气氛。除夕之夜,宫内就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吃年饭,喝分岁酒,鼓乐喧阗,以示喜庆。此时,宫里各门傍要植桃符板、将军炭,张贴门神。 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像。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者编结黄钱如龙状。屋檐厅堂的柱子上插上芝麻秸,在院中焚烧柏枝柴,名曰■岁.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在宫中焚香放纸炮,将门闩或木杠在院地上抛掷三下,名曰跌千金.这天彼此间要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据《大明一统赋》载,元旦文武百官有前往宫中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对此盛况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在《元日早朝》一诗中,即有生动形象的描述,诗中称当时是一番九门深掩禁城香,香雾笼街不动尘。玉帐寒更传虎卫,彤楼晓色听鸡人的情景。而在另一参加者、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的《元日早朝》诗中,更展现出一派寒鸦集曙彩鞭挥,剑佩森森拱太微,日晃御床明绣衮,云回弯辂见青旗的景象。从而使得朝贺礼仪活动的肃穆、庄重气氛,天子仪卫的森严气派,百官届时在宫门外云集恭候真龙天子接见的情景得以生动显现。读后颇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景的真切感。此日在天下大小衙门官府,则有州县百官衣着盛装,前往所在衙门,举行望阙遥贺的礼仪活动。官员彼此之间,也有往来拜年的仪礼。如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一书中便记载云: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受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在京师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纳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 三四日后,始暇拜父母。通过这些载述,便可对明代朝官元旦时的拜年习尚以及完成朝贺礼仪之后,结伴长饮酣醉的风俗习尚,得以生动了解。 在民间通行元旦晨起啖黍糕,曰年年糕;设奠于祠堂祭先,次拜家长,亲友投笺互相拜节;为椒柏之酒,以结亲戚邻里。屋内还有旺柏、行春、节节高、百事吉等喜庆装饰。由于东西南北中情况不同,各地风俗也有显著地方风俗特色。例如,嘉兴府民人,在元旦时,有整衣冠,焚香拜天地,祀宗祖,男女聚拜,饮椒柏酒的习俗(万历《嘉兴府志》)。 又据明代福建《建阳县志》载,元旦时,邑民首先要着节日盛装,设糍糕果酒,祭拜上下神祗并祖先。接着男女以次拜尊长,然后亲朋相庆,拜年,多设酒宴款待。至于浙江海门县民间,元旦时民人设香案礼天地祖先后,出贺亲友时也要饮食交会(嘉靖《海门县志?风俗》)。而河南尉氏县民间,在元旦是日要吃蜜汁蒿水,俗人五更饱食,谓之填仓,连日都要吃隔年蒸的馒头或米饭,取陈陈相因之义。这天民间还有设酒肴款待宾客的习尚。 从上经后,各为春酒召饮,迭为主宾相贺(嘉靖《尉氏县志》卷一)。 此外,元旦时,明代云南地方民人也有摆设酒肴,写桃符,绘门神,往来贺岁的习尚(参见《云南志》)。 (二)立春 立春又名打春、正月节,是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它标志着一年之中春天的开始,因此朝廷官府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并有一系列竞技(跑马)、欢宴(咬春)、应景(戴闹蛾)等一系列风俗。《酌中志》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于东直门外迎春,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赴春场跑马,以较优劣。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请宴,吃春饼和菜。以绵塞耳,取其聪也。

社会生活史

导论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 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 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 2、20世纪50——80年代初 研究“停顿”时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 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 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参照比较法 (3)精准计量法 (4)相关学科交融法 3、研究历史文献 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 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 ——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 1、家族史研究 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 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 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 3、士人研究 4、商人研究 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 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 6、民间社会研究 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 9、身体史研究 第一章饮食生活 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 1、主食 “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 稻、黍、稷、麦、菽(一说) “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 大麦、小麦 玉米、甘薯、薯类作物 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 “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 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面点之首是馒头 从两汉到隋唐五代,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 2、副食 1)菜类和豆腐 豆腐是西汉发明,东汉普及,它开创了一条利用植物蛋白的新途径 (2)果品 (3)肉类 (4)调料 天然调味品 人工调味品:醋、酱、饧、柘浆 油:脂(牛、羊)膏(猪、犬)植物油(两汉 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1)伊尹、孔子的美食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色、香、味、形 (2)中华美食烹调方法 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 (3)古人崇尚的名贵食料 《吕氏春秋》记载: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牛尾肉、象鼻肉等;山珍海味; (4)中国菜系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相关文档